《课外古诗词诵读》PPT【优秀课件PPT】

合集下载

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课件(共57张PPT)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课件(共57张PPT)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诗歌赏析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 却道“天凉好个秋”!
词的下片,表现词人随着年岁的 增长,处世阅历渐深,对于这个“愁” 字有了真切的体验。
远远一带围墙,隐约有几间茅草屋。 青色的旗帜在风中飞扬,小桥矗立在 溪水旁。 偶然乘着游兴,走过东面的山冈。 莺儿鸣啼,燕儿飞舞,蝶儿匆忙,一 派大好春光。
诗歌赏析
树绕村庄,水满陂塘。倚东风,豪兴徜徉。
上阕先从整个村庄起笔,一笔勾勒其轮 廓,平凡而优美。“绕”字与“满”字显见 春意之浓,是春到农村的标志景象,也为下 面抒写烂漫春光做了铺垫。“倚东风”二句 承上而来,“东风”言明时令,“豪兴”点 明心情,“徜徉”则写其怡然自得的神态, 也表现了词人对农村景色的喜爱。
诗歌赏析
偶然乘兴,步过东冈。正莺儿啼,燕儿舞, 蝶儿忙。
“偶然乘兴,步过东冈”,照应上 文的“豪兴徜徉”,进一步写其怡然自 得情状。“正莺儿啼”三句,仍是特写 春之一隅,地点却已经转到田野之中。
诗歌赏析
偶然乘兴,步过东冈。正莺儿啼,燕儿舞, 蝶儿忙。
与上片对应部分描写静静绽放的 开花植物不同,这里集中笔力写的是 动感极强、极为活跃的虫鸟等动物;
写作背景
此词是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带湖时 所作,辛弃疾在带湖居住期间,常到博山游 览,博山风景优美,他却无心赏玩。眼看国 事日非,自己无能为力,一腔愁绪无法排遣 ,遂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题了这首词。
朗读诗歌丑奴儿来自(南宋)辛弃疾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 上层楼,为赋新词q强iǎ说ng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
诗歌解读
诗意:
早晨妆扮照镜,只担忧丰盛如云的 鬓发改变颜色,青春的容颜消失。晚上 长吟不寐,顾影自怜,必然感到冷月侵 人。

《课外古诗词诵读》PPT-完美版

《课外古诗词诵读》PPT-完美版
主旨归纳
这首诗通过对月夜行 船所见的描写,描绘了 一幅优美的峨眉山夜间 的景象,抒发了诗人江 行思友之情。
《课外古诗词诵读》PPT-完美版
《课外古诗词诵读》PPT-完美版
重点赏析
这首诗是年轻的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全诗意境明朗,语 言浅近,音韵流畅。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秋”字既点出 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又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巧 妙。月只“半轮”,使人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次句 “影”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谓语,意 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
渝州:重庆一带。
《课外古诗词诵读》PPT-完美版
《课外古诗词诵读》PPT-完美版
诗词翻译
高峻的峨眉山巅悬挂着半圆的秋 月,月影静静地倒映在缓缓流动的平 羌江水之中。夜间乘船从青溪驿出发, 直奔三峡,想念你却难以相见,恋恋 不舍地去向渝州。
《课外古诗词诵读》PPT-完美版
《课外古诗词诵读》PPT-完美版
《课外古诗词诵读》PPT-完美版
《课的诗歌。
思想内容: 1、描写边塞奇特风景。 2、表现建功立业的豪情,报效祖国的激情或 壮志难酬的愤懑。 3、反映战争的残酷和战士的艰苦生活。 4、表现征人思乡、闺中念远的边愁。
《课外古诗词诵读》PPT-完美版
《课外古诗词诵读》PPT-完美版
这首诗是杜甫绝句中最有情韵、最富含蕴的一篇。前两句在叠 唱和咏叹中,蕴含着深沉的感情,流露出对往昔盛世的无限眷 恋。后两句写眼前之衰落,“落花”既有个人身世之悲,也有 对一个繁华时代落幕的叹惋,是对国事凋零、艺人颠沛流离抒 发的无限感慨。全诗并无直接抒情之语,但时世之凋敝,人生 之凄凉却尽寓其中,流露出诗人对唐王朝盛衰变化的苍凉感叹 以及对彼此现状的感叹。诗很短,刚开头即煞尾,连一句也不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课件(共31张PPT)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课件(共31张PPT)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下片写“雨后”。前三句写雨过天晴的景象以及自己 的感受。末三句是精神上的再度升华。表面写雨过天晴, 一切归于平静,实则蕴含深刻道理:无论遭遇多少苦难, 只要坦然面对,一切都将过去。这里一语双关,表现了词 人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
主旨情感
《定风波》作于宋神宗元 丰五年(1082),苏轼因“乌 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的第三个春天。本词通过野外 出游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 的小事,反映了词人虽处逆境 屡遭挫折而不畏惧、不颓丧的
下片,前两句以简练的文字描写了荒凉的戍垒、半落的 夕阳、古旧的关城这些意象,勾勒出一幅充满萧索之气的战 地风光图,营造了一种萧索冷清的氛围。结句点明主旨,极 写出塞远行的清苦和古今幽恨,表达了词人对浩渺的宇宙、 纷繁的人生以及无常的世事的独特感悟。
主旨情感
《浣溪沙》描写了词人奉使出塞所见的深 秋远塞、荒烟落照的凄凉之景,寄寓了悠悠苍 凉的今昔之感,抒发了“幽恨难平”的凄惘之 情。
课外古诗词诵读
1. 统编版初中语文在新教材的设置中增加了课外古诗词诵读,每册 安排2次课外古诗词诵读,每次4首。
2. 要求学生反复诵读,能够熟读背诵。 3. 了解作品的内容及艺术特色,学习有关古典文学鉴赏的某些基本
的知识与技能。 4. 加强文化积累,提高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培养作为中华民
族一员的归宿感和自豪感。
主旨情感
这首词是其晚年追忆二十多年前宋徽宗年间,在洛 阳的安定、快乐的生活所作。他回忆二十多年的往事, 百感交集,不禁感叹今昔巨变,写下了这首词。通过上 下两片的今昔对比,萌生对家国和人生的惊叹与感慨, 将沉挚的悲感化为旷达的襟怀。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 山东济南)人,南宋词人。他的词继承了苏轼豪放的词风, 意境雄奇阔大、气势磅礴,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 并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其词善用典 故,托古喻今,多用比兴手法,进一步扩大了词的表现力, 使宋词发展达到了新的高峰。著有《稼轩长短句》。代表 作品有《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永遇乐·京口北固亭 夜为吕叔潜赋》辛弃疾

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课件(共64张PPT)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课件(共64张PPT)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你问我回家的日期,我却还没有回家的日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在这秋夜的巴山,大雨骤至,池中涨满了水。
教学过程
何当共剪西窗烛, 什么时候我们一起在西窗下剪烛夜谈,
剪烛,古代点油灯,为使灯明亮,需要剪去灯芯上的烛花。 这里形容深夜秉烛长谈。
却话巴山夜雨时?
再来叙说今天巴山夜雨的情景呢?
教学过程
1.诗歌一、二句写了什么内容,表现了诗人怎样 的心情?
教学过程
5. “便引诗情到碧霄”中 的“诗情”指的是什么?
古人云:“诗言志。” “诗情”指豪情,也是壮志, 有了这种豪情壮志,秋日的 寂寥自然会一扫而空的。
《夜雨寄北》
to 学习目标
1.教会学生诵读,让学生在吟咏之中加深理解,熟读成诵。 (重点) 2.培养学生想象能力、朗读能力及初步赏析能力。 (重点) 3.品味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使学生受到古代诗歌美的 熏陶和感染。(难点)
诗一开始,一问一答,摆出了不可解说的矛 盾,即归期的希望与未有期的失望,两相对立, 欲归不得之苦跃然纸上。
第二句描写眼前景象,使已跃然纸上的愁苦 交织于巴山的夜雨,融入涨满的秋池,更为浓重 的渲染了愁思与离情。
教学过程
2.三、四句是本诗作者由实转虚,他想象了什么 的情景?
设想了相聚后,秉烛夜谈,叙说今日离情的 情景。明明写今日离情,却设想未来的相逢,用 未来团聚时的欢乐反衬出今夜离别的相思之苦, 委婉的表达相思之情,构思奇妙。
《夜雨寄北》
这首诗通过归期的问询和回答,抒发诗人(游子)漂泊在外的 孤寂、归期无期的无奈、苦雨深秋的落寞和相见共语的期盼之情。
板书设计
《秋词》(其一)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夜雨寄北》

《课外古诗词诵读》ppt教学课件

《课外古诗词诵读》ppt教学课件
课外古诗词诵读
新课导入
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诵读古诗 词,可以让我们触摸古人的思想,体会古人的 情感。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古诗词,领 略那个唯美、洒脱的诗意世界。
月夜忆舍弟
杜甫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
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唐代伟大的现实 主义诗人,被世人尊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 “诗史”。
随堂练习
1.理解性默写。 (1)《商山早行》中蕴含六种景物,表现早行之“早” 的两句诗是:__鸡__声__茅__店__月__,__人__迹__板__桥__霜___。 (2)《商山早行》中把景物描写和梦境联系起来,抒 发思乡之情的两句诗是:_因__思__杜__陵__梦__,__凫__雁__满__回__塘__。
贾谊
停留,居留。
居楚地的贾谊。
被贬至长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沙三年。
诗意:贾谊被贬至此地居留三年,千秋万代只留下他的 悲哀。
赏析:首联从总体落笔,一个“悲”字,直贯篇末, 奠定全诗凄怆忧愤的基调,不仅切合贾谊的一生,也暗寓了 自身迁谪之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诗意:踏着秋草独寻他去后的足迹,寒林里只见 夕阳缓缓倾斜。
诗词诵读
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左迁 至 蓝关 示 侄孙湘
chónɡ 韩 愈 一封 朝奏 九重天,夕贬 潮州 路八千。
欲h为énɡ圣明 除弊事,肯将 衰朽 惜残年!
云横 秦岭 家何在?雪拥 蓝关 马不前。
yīnɡ

知汝 远来 应有意,好收 吾骨 瘴江边。
结合注释,读通大意,赏析诗句。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诗意:本想替皇上除去有害的事,哪能以衰老为由吝惜 残余的生命呢!

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课件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共30张PPT)

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课件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共30张PPT)

shū
yínɡyū
只见草萧疏,水萦纡。至今遗恨迷烟树。列
国周齐秦汉楚。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
做了土。
骊山四顾,阿房一炬,当时奢侈今何处?
在今陕西临 潼东南。
即阿房宫,秦朝宫殿群, 规模宏大,建筑华丽。故 址在今陕西西安的阿房村。
曲意:站在骊山上(我)四处张望,(雄伟瑰丽的)阿房宫早 已被付之一炬,当年奢侈的场面现在到哪里去了呢?
品读古诗 在这首诗中,你最喜欢哪个句子?说说你 喜欢的理由。
我喜欢“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 这两句以祖国山河万世永存与城郭一时沦 陷进行对比,突出诗人对收复大宋江山的 信念和对元人的蔑视。
别云间 夏完淳
作者名片
作者 夏完淳 生卒年 1631-1647 字 存古 号 小隐 籍贯 松江华亭(今上海松江)评价 明末抗清英雄 重要 14岁随父亲夏允彝和老师陈子龙起兵抗清。 经历 失败后,只身流离于湘、鄂一带,后返乡。
列国周齐秦汉楚。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
曲意:(想想)周、齐、秦、汉、楚等国。(那些)战胜了的, 都化作了土;战败了的,(也)都化作了土。
赏析:结尾几句基调凄楚悲凉,意谓历代国家无论怎样你来我 往,终会在历史长河中被湮没,被遗忘,化为黄土。全曲揭示了封 建统治者无论成败最终都逃脱不了灭亡的命运,表现了作者对历史 兴衰的慨叹。
山坡羊·骊山怀古
张养浩
作者简介
张养浩(1270—1329),字希孟,号云庄,济 南(今属山东)人,元代文学家。他诗文兼善,以 散曲著称。著有诗文集《归田类稿》、散曲集《云 庄休居自适小乐府》等。
初读古诗 诵读小令,注意读准字音,读出句子节奏。
山坡羊·骊山怀古
张养浩

ē pánɡ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课件(共42张PPT)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课件(共42张PPT)
此诗作于南宋绍三年(1192年)十一月四日。当时诗人已经68岁,作者由于主张坚决抗击金族侵略者,反对屈辱求 和,触怒南宋王朝的投降派,这时已被罢官在家乡闲住多年,而且不得过问政治,甚至不得到山阴(今绍兴)以外的地方旅行。收复国土的强烈愿望在现实中已不能实现。于是, 在一个“风雨大作”的夜里,诗人触景生情,由情生思,在 梦中实现了金戈铁马、卫国戍达的愿望。
在如此秋高气爽的环境下,看见孤鹤直冲云霄,诗人心情豁然开朗,诗情开 阔,于是有”我言秋日胜春朝“的感慨。
“我言秋日胜春朝”的理由是什么?
请赏析“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句, “排”和“引”字的妙处以及写作手法。“排”是“推开”的意思,形象地写出了孤鹤直冲云霄的气势, “引”字写出了诗人看到白鹤冲天而引发的豪迈乐观之情。 抒发了诗人越挫越奋的豪壮情怀,表达了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运用了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以鹤再秋日晴空振翅高飞、排云而上, 赞美秋天的开阔明朗, 表达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和昂扬不屈的斗志。
秋词(其一)
刘禹锡
敬中
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出生于河南郑州荥(xíng) 阳, 唐朝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刘禹锡诗文俱佳 ,与白居易并称“刘白”, 与柳宗元并称“刘柳”。793年,刘禹锡进士及第,为监察御 史。贞元末,加入以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集团,后历任连州刺史、礼部郎中、苏州刺史等职。842年卒,追赠户部尚书。代表作有 《陋室铭》 《竹枝词》 《天论》等
这首诗虚实结合,借写风雨梦境,表达诗人想为国戍守边疆的强烈愿望,抒发感人 至深的报国之志和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心。
谭 嗣 同
谭嗣同(1865年3月10日-1898年9月28日),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中 国近代资产阶级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维 新志士, “戊戌六君子”之一。 谭嗣同早 年在家乡湖南倡办时务学堂、南学会等,主 办《湘报》,又倡导开矿山、修铁路,宣传 变法维新,推行新政。写文章抨击清政府的 卖国投降政策,代表作有《仁学》 《狱中题 壁》等。1898年参加领导戊戌变法,失败 后被杀。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课件(共34张PPT)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课件(共34张PPT)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峨 眉

月 歌
李 白
一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诗人,出生于西 域,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我国文学史上伟 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李 杜”。 主要作品:《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 》《望天门山》《早发白帝城》等,有《李太白集》传世。 创作风格:诗歌豪迈奔放,想象丰富,意境奇妙,语言夸张,并 惯于采用历史典故和神话传说表达感情。
三 诗句赏析 3.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后两句中诗人在诗中寄寓的思想情感。
诗人从清溪连夜出发驶向三峡的情形,表达了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
诗中峨眉山、平羌、清溪、三峡、渝州五个地名连用,空间 急剧转换,这一妙笔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①对故乡的恋恋不舍(或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②外出闯荡的急切、喜悦与憧憬之情。
三 诗句赏析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这些地名有什么作用。
“岐王宅里”“崔九堂前”都是当年名流骚客聚集的场所,一提到这些 地点就勾起了诗人对过往岁月的美好回忆。
三 诗句赏析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分析诗中蕴含诗人的情感的意象是什么
暮春时节年老病衰的诗人在江南与李龟年重逢的事,蕴含着诗人对彼此 现状的感慨。两人在漂泊颠沛中重逢,落花流水的风光点缀着两位形容 憔悴的老人,成了一幅时代沧桑的典型图画。它无情地证实“开元全盛 日”已经成为历史陈迹,寄予了诗人无限的感慨。“落花”这一意象, 既寄托了个人身世之悲,也有对一个繁华时代落幕的慨叹。
①岐王:唐玄宗李隆基的弟弟李范。 ②寻常:经常。 ③崔九:崔涤,唐玄宗的宠臣
译文:当年在岐王宅里经常见到您的演出,在崔九堂 前,也多次听到您的歌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岑参工诗,长于七言歌行,代表作是《白雪歌送武判官 归京》。现存诗三百六十首。对边塞风光,军旅生活,以 及少数民族的文化风俗有亲切的感受,故其边塞诗尤多佳 作。风格与高适相近,后人多并称“高岑”。有《岑参集》 十卷,已佚。今有《岑嘉州集》七卷(或为八卷)行世。 《全唐诗》编诗四卷。
诗词解读
阴历九月九日重阳节
课外古诗词诵读
部编本·七年级上册因语文


课 题 总 览
《峨眉山月歌》李白 《江南逢李龟年》杜甫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岑参 《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
峨 眉 山 月 歌
李 白
作者名片
李白 (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其生 地今一般认为是唐剑南道绵州昌隆青莲乡,祖籍为 甘肃天水。唐代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 “诗仙”。与杜甫齐名,世称“李杜”。其作品风 格豪放飘逸,想象奇特。代表作品有《静夜思》 《春夜洛城闻笛》《将进酒》《蜀道难》等。
边塞诗 反映边塞生活的诗歌。
思想内容: 1、描写边塞奇特风景。 2、表现建功立业的豪情,报效祖国的激情或 壮志难酬的愤懑。 3、反映战争的残酷和战士的艰苦生活。 4、表现征人思乡、闺中念远的边愁。





长 安 故
岑 参

作者名片
岑参(约715—770),唐代边塞诗人,江陵(今湖北荆州 人),太宗时功臣岑文本重孙,后徙居江陵。岑参早岁孤 贫,从兄就读,遍览史籍。天宝三载(744年)进士。初为 率府兵曹参军。后两次从军边塞,先在安西节度使高仙芝 幕府掌书记;天宝末年,封常清为安西北庭节度使时,为其 幕府判官。大历五年(770年)
诗词解读
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
李龟年:唐玄宗 时著名乐师,擅 长唱歌。安史之 乱后,流落江南。
岐王宅里寻经常常 见,
崔九堂前几度闻。
指殿中监崔涤, 唐玄宗的宠臣。
今湖南一带
正是江南好风景,
落花时节又逢君。
春末。落花的寓意甚多,人衰 老飘零,社会的凋敝丧乱都在 其中。
李龟年
诗词翻译
当年在岐王府里经常见到你的演出,在崔九堂前也 曾多次听到你的歌声。如今正是江南一派大好风光的 时候, (没想到)在这落花时节又与你重逢。
主旨归纳
这首五言绝句通过写诗人在九月九日重阳节登高望远, 表现诗人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关切。这 是一首言简意深、耐人寻味的抒情佳作。
重点赏析
首句“登高”二字就紧扣题目中的“九日”。劈头一个 “强”字,则表现了诗人在战乱中的凄清景况。第二句化用 陶渊明的典故。这里反用其意,是说自己虽然也想勉强地按 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可是在战乱中,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来 送酒助兴。此句承前句而来,衔接自然,写得明白如话,使 人不觉是用典。正因为此处巧用典故,所以能引起人们种种 的联想和猜测:造成“无人送酒来”的原因是什么呢?这里 暗寓着题中“行军”的特定环境。
江 南 逢 李 龟 年杜

作者名片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 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河南巩县(今河南巩 义西)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 后人尊称为“诗圣”,与 “诗仙”李白并称为 “李杜”。其诗多是反映现实、忧国忧民的诗 篇,被称为“诗史”,风格沉郁顿挫。代表作 有“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 吏》)和“三别”(《新婚别》《垂老别》 《无家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 军收河南河北》《春夜喜雨》
生活经验告诉我们,任凭江水怎样流,月影却是不动的。只有 观者顺流而下,才会看到“影入江水流”的妙景。此句不仅写 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意境空灵。峨 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五个地名的连用, 造成空间迅速流转的感觉,让人感觉行船之快捷,不着痕迹地 表达着离情别绪。
诗词解读
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半圆轮的秋秋月, 影入平羌江水流。
月光 青衣江
今夜夜发清溪向三峡,
出发
思君不见下下:渝顺流州而。下
指峨眉山 月。一说 指作者的 友人。
渝州:重庆一带。
诗词翻译
高峻的峨眉山巅悬挂着半圆的秋 月,月影静静地倒映在缓缓流动的平 羌江水之中。夜间乘船从青溪驿出发, 直奔三峡,想念你却难以相见,恋恋 不舍地去向渝州。
主旨归纳
这首诗通过对月夜行 船所见的描写,描绘了 一幅优美的峨眉山夜间 的景象,抒发了诗人江 行思友之情。
重点赏析
这首诗是年轻的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全诗意境明朗,语 言浅近,音韵流畅。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秋”字既点出 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又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巧 妙。月只“半轮”,使人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次句 “影”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谓语,意 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
诗境渐次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除“峨眉山月” 之外,诗中几乎没有更具体的景物描写;除“思君”二字,也 没有更多的抒情。然而“峨眉山月”这一集中的艺术形象贯串 整个诗境,成为诗情的触发媒介。明月可亲而不可近,可望而 不可及,更是思友之情的象征。诗中凡咏月处,皆抒发了江行 思友之情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令人陶醉。
这首诗是杜甫绝句中最有情韵、最富含蕴的一篇。前两句在叠 唱和咏叹中,蕴含着深沉的感情,流露出对往昔盛世的无限眷 恋。后两句写眼前之衰落,“落花”既有个人身世之悲,也有 对一个繁华时代落幕的叹惋,是对国事凋零、艺人颠沛流离抒 发的无限感慨。全诗并无直接抒情之语,但时世之凋敝,人生 之凄凉却尽寓其中,流露出诗人对唐王朝盛衰变化的苍凉感叹 以及对彼此现状的感叹。诗很短,刚开头即煞尾,连一句也不
主旨归纳
这首诗通过诗人追忆往 昔与李龟年的接触及描写 现实两人重逢的场景,表 达了诗人对唐王朝盛衰变 化的苍凉感叹,以及对彼 此现状的悲叹。
重点赏析
李龟年是开元时期的著名歌唱家。当时王公贵族普遍爱好文 艺,杜甫因才华昭著而受到岐王李范和殿中监崔涤的赏识,得 以在他们的府邸欣赏李龟年的歌唱。几十年之后,他们又在江 南重逢。这时,遭受了八年安史之乱的唐朝已从繁荣昌盛的顶 峰转入衰落,他们二人的晚景也十分凄凉,杜甫辗转漂泊到潭 州,李龟年流落江南。在这种情况下的会见,自然触发了杜甫 胸中本就郁积着的无限沧桑之感。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故乡
岑参
强勉强 欲 登重阳节高有登去高赏,菊饮酒以避灾祸的风俗。
无 人 送 酒 来。
可怜
遥 怜 故 园 菊,
应 傍 战 场 开。
靠近
诗词翻译
九月九日重阳佳节,我勉强登上 高处远眺,然而在这战乱的行军途 中,没有谁能送酒来。我在远方想 念长安故园中的菊花,这时大概靠 近在这战场零星的开放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