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案学案及课时训练之韩非子选读之高考专题训练
高中语文教案学案及课时训练之韩非子选读之郑人有且买履者

高中语文教案学案课堂训练大全Word解析版韩非子选读之郑人有且买履者韩非子简介韩非(约前280-前233),战国末哲学家,法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他出身于韩国贵族,与李斯同师事荀子。
他曾建议韩王变法图强,不见用。
因著《孤愤》《五蠹》《说难》等文章十余万字,受到秦王嬴政的重视,被邀出使秦国。
不久因李斯、姚贾的陷害,自杀于狱中。
韩非吸收道、儒、墨各家的思想,集为法家学说的大成。
他综合了商鞅的“法”治,申不害的“术”治,慎到的“势”治,提出以“法”为中心的“法、术、势”三者合一的君主统治术,强调加强中央集权,对后世影响很大。
在哲学上发展了荀子的学说,认为“道”是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肯定具体事物是不断变化的,注意到事物的矛盾性,强调对立面不可调和,认为历史是不断变化的,主张“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的历史观;还认为“人民众而货财寡”是社会动乱的原因,强调一切社会关系均出于人们的“计算之心”;还肯定趋利避害乃人之常情,也是国家执行赏罚、法令的依据。
著作有《韩非子》。
内容提要《郑人有且买履者》记录了《韩非子》的几个片段,第一个片段旨在说明治理天下应当研究当时的社会实际,从而准备和采取相应的措施。
第二个片段旨在说明对于先王的言论后人难以确切地理解,误会在所难免,根本没法拿来解决眼下现实问题,总之,治理天下要高度重视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
第三个片段意在批评做官的人为了达到目的而不择手段,反对巧诈,肯定拙诚。
第四个片段意在说明人聪明不难,难的是正确对待自己的聪明,警示人们要谨慎处置。
《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借寓言故事透露了韩非子对社会、人生的种种思考,对某些隐微的人性弱点做了精确的剖析,蕴涵着对社会、人生的深刻洞察和卓越智慧。
1.掌握本文所涉及的重要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
2.翻译本文的重点语段,了解作者在本文中所表现的思想观点,领会韩非子语言的特色。
3.体会韩非子“法”“术”“势”相结合的法家思想,并进一步思考其在当代社会中的现实意义。
《韩非子》选读 学案-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七单元

2020-2021学年第二学期高二语文学案(01)课题:《韩非子》选读【学习目标】1.能借助注释、工具书、参考资料自主学习,正确理解韩非子寓言及故事的文本含义,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感受寓言的魅力,进一步思考其在当代社会中的现实意义。
【学习过程】一、背景介绍:1.在中国古代的春秋战国时期,各国诸侯都为了争夺华夏大地之上的统治权,于是便发起了一场接一场的战争。
由于频繁的战事,所以各国诸侯们都在制定不同的战争策略,希望能够在战争中取胜。
因此在这样的社会大背景下,也产生了一位又一位善于谋略的思想家,这就是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的原因。
而本文今天所讨论的韩非子也同样是战国的一名思想家,同时他也是法家学派的奠基人。
韩非是法家思想之集大成者,集商鞅的“法”、申不害的“术”和慎到的“势”于一身,将辩证法、朴素唯物主义与法融为一体,为后世留下了大量言论及著作。
其学说一直是中国封建社会时期统治阶级治国的思想基础。
二、寓言特征:一种文学体裁,在短小的故事里寄寓较深的道理,进行劝喻或讽刺,常用比喻、夸张、拟人、象征等手法。
三、情景创设:韩非子虽然是出生韩国(战国七雄之一),但其实他真正效忠地诸侯是秦国。
根据《老韩列传》中的记载“非见韩之削弱,数以书谏韩王,韩王不能用.....于是韩非作《孤愤》等书,人或传其书至秦。
秦王见《孤愤》之书,曰:“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
”可见秦王对韩非非常重视,但来到秦国效力的韩非竟然被秦王关进了大狱,韩非想亲自向秦王辩解,没能见到。
后来秦王十分后悔,派人赦免韩非,但韩非已经死了。
请各位同学大胆猜测韩非为何被秦王下狱并被杀害?请大家带着自己的猜想阅读韩非的著作,更进一步了解其人,揭开韩非的死因。
死因:四、文本研读1.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
(1)解释文段中黑体字的意思。
高中语文教案学案及课时训练之韩非子选读之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

高中语文教案学案课堂训练大全Word解析版韩非子选读之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1.了解韩非子及其代表作品;积累本文所涉及的重要实词、虚词、文言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
2.翻译重点文段;理解作者思想;体会韩非子故事的特色。
3.领悟韩非子对社会人生的深刻洞察和卓越智慧,并思考其思想的现实意义。
(一)知人论世,开阔视野韩非子其人其书评说(二)《韩非子》说理散文,最具文学意味的还是数量居先秦散文之首的寓言故事。
寓言在《战国策》《孟子》中还只是偶一用之,在《庄子》中虽连篇累牍,但都为阐明一个中心思想,寓言仍只是议论说理文的一部分,而非独立的文学体裁。
韩非子开始有意识地系统收集、整理、创作寓言,分门别类,辑为各种形式的寓言故事集。
像《内储说》《外储说》《说林》《喻老》《十过》,都是寓言专集。
《韩非子》的寓言故事主要取材于历史事迹和现实,很少拟人化的动物故事和神话幻想故事,没有超越现实的虚幻境界和人物。
和《庄子》中奇幻玄虚、怪诞神奇的寓言故事,风格截然不同。
韩非寓言形象化地体现了他的法家思想和他对社会人生的深刻认识。
他也像庄子一样,取材于历史,让历史人物说话,改变历史人物的本来面目,使之反映自己的思想观点。
比如孔子,在《庄子》和《韩非子》中都一反其儒者面目。
《庄子·人间世》和《大宗师》中论心斋和坐忘的孔子,是一个醉心于道学的形象;《韩非子·内储说上》主张释赏行罚的孔子,则是冷峻的法家形象。
而取材于现实社会和民间故事的寓言,更是韩非对社会现象深入仔细观察后提炼出的,如“郑人买履”“郢书燕说”(《韩非子·外储说左上》)等具有的讽刺力量,“矛与盾”(《韩非子·难一》)等表现出的哲学智慧,都是韩非寓言思想深度的反映。
(二)通读文本,疏通字词1.读准字音子圉.(yǔ) 蚤.(zǎo)虱 子胥.(xū) 康诰.(ɡào) 象箸.(zhù) 箕.(qí)子 土簋.(ɡuǐ) 犀.(xī)玉 菽藿.(huò) 短褐.(hè) 茅茨.(cí) 跣.(xiǎn)行 陈轸.(zhěn) 蠋.(zhú) 贲.(bēn)诸 缁.(zī)衣 吠.(fèi)之 聚嘬.(zuō) 2.掌握通假(1)而越人被.发(被通“披”) (2)鳣.似蛇(鳣通“鳝”) (3)衣缁衣而反.(反通“返”) (4)囊者使女.狗白而往(女通“汝”) (5)而亡.其富之涯乎(亡通“忘”) (6)彘臞.,人乃弗杀(臞通“癯”) 3.一词多义(1)以⎩⎪⎨⎪⎧①以.我有美珠也(因为)②称此以.求(相当于连词“而”)③以.子之所长,游于不用之国(拿)④胡君闻之,以.郑为亲己(认为)(2)奚⎩⎪⎨⎪⎧①奚.不之晋(为什么)②讼者奚.说(什么)(3)相⎩⎪⎨⎪⎧①曾从子,善相.剑者也(观察)②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 至也(帮助)③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相貌)④前后相.随(互相)(4)为⎩⎪⎨⎪⎧①臣请为.吴王相剑(替,介词)②子之为.是也(做,动词)③非缘义也,为.利也(为了,介词)④皆为.贲、诸(成为,动词)4.词类活用(1)美者自美.(形容词活用作动词,认为美) (2)行贤而去自贤.之心(形容词活用作动词,认为贤) (3)天雨.,解素衣(名词活用作动词,下雨)(一)精读文本,质疑析疑1.本文共选取了十四则小故事,请概括各蕴涵的道理。
高中语文_《韩非子》选读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韩非子》选读课标分析《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对“阅读与鉴赏”的要求是1.在阅读与鉴赏活动中,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逐步加深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
2.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
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
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
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帮助理解结构复杂、含义丰富的语句,体会精彩语句的表现力。
3.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像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
4.能阅读理论类、实用类、文学类等多种文本。
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针对不同的阅读材料,灵活运用精读、略读、浏览、速读等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
5.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恰当地表达出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
6.学习鉴赏中外文学作品,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
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
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
努力探索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
7.在阅读鉴赏中,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
了解作品所涉及的有关背景材料,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
《韩非子》选读有利于学生了解先秦时期韩非子的思想,理解寓言故事的内涵。
同时通过寓言故事,学习寓言类作文审题立意的方法,提高审题立意的准确性,是本节课的另一个出发点。
《韩非子》选读学情分析我用的班级是高二37班,理科班,这个班学生的学科兴趣有所偏向,对语文的学习是不温不火,学生没有做好预习是显而易见的。
在教学中,面对先秦诸子的寓言故事,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要从2点进行教学:一是先秦诸子的思想,二是寓言故事的内涵。
小学语文教案古文阅读之韩非子选读

小学语文教案古文阅读之韩非子选读小学语文教案:古文阅读之韩非子选读古文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之一,通过学习古文,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文字理解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本教案将以韩非子的部分著作为例进行选读,帮助学生理解古文的内涵与意义,并提升学生的古文阅读能力。
一、教学目标1. 了解韩非子的背景和思想,理解其对古文的贡献;2. 掌握古文阅读的基本方法和技巧;3. 培养学生的古文阅读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4.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学术修养。
二、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 复习韩非子的生平和思想;- 研读韩非子的相关著作,准备选取适合小学生阅读的片段;- 制作PPT或教学课件,辅助教学。
2. 学生准备:- 预习相关知识,了解韩非子的背景和思想;- 准备笔记和问题,积极参与课堂互动。
三、教学过程1. 情境导入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引用一段韩非子的名言或者与学生相关的寓言故事来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对古文的思考和探究欲望。
2. 导入主题在引起学生兴趣后,教师介绍韩非子的背景和影响,并提出本节课的主题:古文阅读之韩非子选读。
教师可以通过图片、文字等形式呈现相关内容,让学生对韩非子有初步的了解。
3. 学习古文教师将逐段呈现韩非子的选读内容,学生跟随教师的引导进行朗读,理解其中的含义和思想。
同时,教师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疑惑,进行思维的碰撞和交流。
4. 分组探究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选择一段韩非子的古文进行深入研读。
要求学生分析文中的比喻、修辞手法和逻辑关系,探索其中的意义和价值。
同时,教师对各组的研读结果进行点评和引导,帮助学生深入理解韩非子的思想。
5. 总结归纳教师引导学生针对本节课学习的内容进行总结归纳,提炼出韩非子思想的核心要点。
同时,教师也可以向学生提出一些问题,要求学生进行思考和回答,巩固所学知识。
6. 实践应用让学生运用韩非子的思想,针对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
备战2022高考语文第七单元韩非子选读一郑人有且买履者教案2先秦诸子选读

备战2022高考高中语文第七单元《韩非子》选读一郑人有且买履者教案2 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新人教版郑人有且买履者学目标1.掌握文中重要文言实词虚词。
2.理解韩非子在文中表达的法家思想观点及其现实意义。
3.理解韩非子寓言的真正意义,寓言的特色。
一,作者介绍:韩非(约前280—前233)是韩国的贵族,他口吃,不善言辞却善著书。
“喜刑名法术之学〞,后世称他为韩非子。
他和李斯都是荀子的弟子。
当时韩国很弱,常受邻国的欺凌,他屡次向韩王提出富强的计谋,但未被韩王采纳。
韩非写了《孤愤》《五蠹》等一系列文章,这些作品后来集为《韩非子》一书。
秦王嬴政读了韩非的文章,极为赞赏。
公元前234年,韩非作为韩国的使臣来到秦国,上书秦王,劝其先伐赵而缓伐韩。
李斯妒忌韩非的才能,与姚贾一道进谗加以陷害,韩非被迫服毒自杀。
韩非注意研究历史,认为历史是不断开展进步的。
他认为如果当今之世还赞美“尧、舜、汤、武之道〞“必为新圣笑矣〞。
因此他主张“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世异那么事异〞“事异那么备变〞(《韩非子·五蠹》),要根据今天的实际来制定政策。
他的历史观,为当时地主阶级改革提供了理论根据。
二,辨正字音❖果蓏蚌蛤〔luò gé〕释其耒〔lěi〕❖曩〔nǎng〕恶臭〔xiù〕❖郢书燕说〔yǐng yān〕遗〔wèi〕燕相国书❖郑人买履〔lǚ〕自度〔duó〕其足❖宁信度〔dù〕三,重要实词虚词卜子妻写弊裤也写:仿效举烛者,尚明也尚:崇尚王大悦,国以治治:治理好,太平至之市,而忘操之之:到……去。
代词,尺码度:动词,测量。
名词,尺码。
四,课堂互动❖第一课文段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论证结构是怎样安排的?❖论证结构:作者先列举上古、中古、近古因功称王的历史事实,最终目的是为了得出“有美尧舜汤武禹之道于当今之世者,必为新圣笑矣〞的结论。
这样就推出当代新圣改革的必要性,得出本段论点:不期修古。
《韩非》导学案

《韩非子》选读学习目标1、熟悉选文中守株待兔、郑人买履、乐羊食子、西巴放鹿、郑公伐胡、智子疑邻等故事,了解韩非子寓言蕴含的道理。
2、有选择地背诵自己喜欢的选文,体味韩非思想的现实意义。
学法指导1、从选文中找出学习目标中提及到的相关故事,熟悉其内容,之后再独立完成《预习案》。
2、《探究案》有一定难度,与他人合作探讨以后,再写出自己的答案。
尽量用自己的语言,不与他人雷同。
【预习案】熟悉选文中相关故事,在下面写出故事梗概。
故事故事梗概守株待兔郑人买履乐羊食子西巴放鹿郑公伐胡智子疑邻鲁人织履【探究案】一、在熟悉选文相关故事梗概的基础上,填表。
故事蕴含的道理或受到的启发守株待兔郑人买履乐羊食子西巴放鹿郑公伐胡智子疑邻鲁人织履二、选择背诵1-2首韩非子中的寓言故事。
【训练案】比照下面的写法,另择选文中的一则寓言,写一段故事。
古时候,在安徽阜阳的西北,有一个郑国。
国君郑武公时时觊觎着水草丰美的胡,总想一口吞并它。
可是,胡人个个擅长骑马射箭,勇猛剽悍,而且始终严密警惕着郑国,在边防的关隘也增加了很多的将士。
因此,郑武公不敢轻举妄动。
精通心理战的郑武公想出了一个计策。
他派遣大臣,携带厚礼,前去胡地求亲,胡君不知是计,欣然答应了。
郑国公主出嫁的那天,双方举行了隆重的婚礼。
公主又带去一大群陪嫁的美女娇妾,成天在内宫里欢歌醉舞,使胡君沉湎于声色犬马之中。
过了一阵,郑武公召集文武百官,问道:“寡人准备用兵夺地,你们看看,哪个国家可以讨伐?”大家都面面相觑,不敢则声。
有个叫关其思的大夫知道大王平素总垂涎着胡地,便上堂答道:“可以先讨伐胡地。
”郑武公一听拍案大怒,厉声骂道:“混蛋,胡人乃我们兄弟邻邦,你竟敢怂恿我去讨伐,快推出去斩首示众!”消息传到胡国,胡君越发信赖郑国,于是边防日弛,兵马不操。
在一个黑夜里,郑国出奇兵偷袭,不费吹灰之力就占领了胡地。
《〈韩非子〉选读》参考答案【预习案】(略) 【探究案】【训练案】(略)故事蕴含的道理或受到的启发 守株待兔 任何希望不经过努力而得到成功的侥幸心理都是要不得的;死守狭隘经验,不知变通,也会被人齿笑的。
高中语文教案学案及课时训练之论语选读孟子选读之高考专题训练

高中语文教案学案课堂训练大全Word 解析版论语选读孟子选读之高考专题训练(本试卷满分150分,测试时间150分钟)第Ⅰ卷(选择题30分,每小题3分)一、(12分)1.下列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 .听.(任意)而斫之 引.(拉开弓)之盈贯 离而腊.(腊肉)之 B .枯鱼之肆.(店铺) 失我常与.(相处) 穷发.(草木)之北 C .芥.(小草)为之舟 大有径.(门外路)庭 敢问其方.(道路) D .走及.(追上)匠石 果蓏之属.(类) 穷.(不得志)达贫富 【详细解答】 腊:名词用作动词,做成干肉2.下列词语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B )A.⎩⎪⎨⎪⎧ 贤与不肖毁誉.,饥渴寒暑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B.⎩⎪⎨⎪⎧适.千里者,三月聚粮适.矢复沓C.⎩⎪⎨⎪⎧ 子治.天下天下既已治.矣 D.⎩⎪⎨⎪⎧穷.众口之辩死生存亡,穷.达贫富 【详细解答】 两个“适”都当“往”讲,动词。
A 誉:①名词,荣誉,②动词,赞美,称赞;C 治:①治理,②治理好;D 穷:①穷尽,②不得志。
3.下列句子均含通假字的一组是( D )①措杯水其肘上,发之,适矢复沓,方矢复寓。
②今汝怵然有恂目之志 ③夫处穷闾阨巷,困窘织屦。
④吾失我常与,我无所处 ⑤此小大之辩也 ⑥日月出矣,而爝火不息 ⑦井鱼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 ⑧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 ⑨困百家之知,穷众口之辩A .①②③⑤⑥B .②③④⑦⑧C .④⑤⑦⑧⑨D .②③⑤⑥⑧ 【详细解答】 ①④无通假字,其它都有4.下列有关古代官制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 .“尚书省”是官僚机构。
南朝宋得名,前身为“尚书台”。
由汉代皇帝的秘书机关尚书发展而来。
是中央政府最高权力机构之一。
B .禁中,即宫禁。
是指皇帝、后妃等居住的地方。
因宫中禁卫森严,臣下不得任意出入,故称宫禁。
C .御史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官职名称,职责一直是掌管朝廷礼仪及档案文件等事宜。
D .“夺情”是中国古代丁忧制度的延伸,中国古代规定政治人物一旦承祖父母、亲父母的丧事,“自闻丧日起,不计闰,守制二十七月,期满起复”;但是为了应对各种局势,“夺情”可以合法地不守礼制居丧,可不必去职,以素服办公,不参加吉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教案学案课堂训练大全Word 解析版韩非子选读之高考专题训练(本试卷满分150分,测试时间150分钟)第Ⅰ卷(选择题30分,每小题3分)一、(12分)1.下列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 .有其所为小而世意.之大者 意:猜测 B .象.吾故裤 象:相似 C .此二人说者皆当.矣 当:恰当 D .邻人之父.父:对人的尊称 【详细解答】 对老年男子的尊称2.下列加点的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D )A.⎩⎪⎨⎪⎧ 逆旅之父.答曰其父.不自罪于教子非也 B.⎩⎪⎨⎪⎧ 其子.在中山其子.因私积聚 C.⎩⎪⎨⎪⎧ 厚.者为戮,薄者见疑蓄禄不厚.,则民不信 D.⎩⎪⎨⎪⎧今我已亡.之矣桀以醉亡.天下【详细解答】两个“亡”字都当“失去”讲3.下列句子中的“之”字,分类正确的一项是(B)①晋近,奚不之晋?②吾恐子为吴王用之于我也③则必将犀玉之杯④游于不用之国⑤树之难而去之易也⑥利之所在,皆为贲诸⑦一虱过之⑧争肥饶之地⑨子之为是也,非缘义也⑩何不试之以足A.①/②⑤⑦/③④⑥⑧⑩/⑨B.①/②⑤⑦⑩/③④⑧/⑥/⑨C.①/②⑤⑦/③④⑥⑧/⑨⑩D.①/②/⑤⑦⑩/③④⑥⑧/⑨【详细解答】①动词,去,往,②⑤⑦⑩代词,③④⑧结构助词“的”,⑥助词,不译,⑨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独4.下列寓言故事按出处分类正确的一项是(D)①揠苗助长②守株待兔③杨布打狗④三虱争讼⑤坎井之蛙⑥郢书燕说⑦邯郸学步⑧望洋兴叹⑨以五十步笑百步A.①②⑨/③④⑦/⑤⑥⑧B.①⑦/②③④⑥/⑤⑧/⑨C.①②⑦⑨/③④⑤/⑥⑧D.①⑨/②③④⑥/⑤⑦⑧【详细解答】《孟子》/《韩非子》/《庄子》二、(9分)5.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用法不同的一项是(B)A.而自知.其益富B.故先以其女妻胡君,以娱.其意C.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D.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也【详细解答】B是使动用法,其它是意动用法6.下列句子从句式角度看不同类的一项是(C)A.彝酒者,常酒也。
B.臣相剑者也。
C.子必危矣。
D.曾从子,善相剑者也。
【详细解答】ABD是判断句,C不是7.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B)A.“风骚”一词起源于《诗经》和《楚辞》。
“风”是《诗经》中传统的表现手法,“骚”指楚辞开创者屈原的代表作《离骚》,“风骚”并称,后来成了文学的泛称。
B.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而散曲又包括小令和套数两种形式。
元代著名杂剧作家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和明代散曲作家王磐的《朝天子·咏喇叭》都是小令,元代睢景臣的《船涉调·哨遍高祖还乡》则属套曲。
C.元明清三代的小说超过以前所有的时代,尤以章回体长篇小说光辉夺目。
继元明两代产生的《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之后,到了清代又产生了《聊斋志异》《儒林外史》《红楼梦》等长篇小说名著,达到了古典小说的顶峰,让后世学者对它们产生了无穷的兴趣。
D.鲁迅是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他从1918年起,先后发表了《狂人日记》《祝福》《阿Q正传》《药》等小说名篇,后来收入小说集《呐喊》。
【详细解答】A.《诗经》中的“风”是指十五国风,不是表现手法;C.《聊斋志异》非长篇小说,而是短篇小说集;D.《祝福》收入《彷徨》而不是《呐喊》。
三、(9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第8~10题。
褚伯玉,字元璩,吴郡钱唐人也。
高祖含,始平太守。
父襜,征虏参军。
伯玉少有隐操,寡嗜欲。
年十八,父为之婚,妇入前门,伯玉从后门出。
遂往剡,居瀑布山。
性耐寒暑,时人比之王仲都。
在山三十余年,隔绝人物。
王僧达为吴郡,苦礼致之,伯玉不得已,停郡信宿,裁交数言而退。
宁朔将军丘珍孙与僧达书曰:“闻褚先生出居贵馆,此子灭景云栖,不事王侯,抗高木食,有年载矣。
自非折节好贤,何以致之?昔文举栖冶城,安道入昌门,于兹而三焉。
夫却粒之士,餐霞之人,乃可暂致,不宜久羁。
君当思遂其高步,成其羽化。
望其还策之日,暂纡清尘,亦愿助为譬说。
”僧达答曰:“褚先生从白云游旧矣。
古之逸民,或留虑儿女,或使华阴成市。
而此子索然,唯朋松石,介于孤峰绝岭者积数十载。
近故要其来此,冀慰日夜之思。
比谈讨芝桂,借访荔萝,若已窥烟液,临沧洲矣。
知君欲见之,辄当申譬。
”宋孝建二年,散骑常侍乐询行风俗表荐伯玉加征聘本州议曹从事不就。
太祖即位,手诏吴、会二郡,以礼迎遣,又辞疾。
上不欲违其志,敕于剡白石山立太平馆居之。
建元元年卒,年八十六。
常居一楼上,仍葬楼所。
(选自《南齐书》) 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C)A.散骑常侍\乐询行风俗\表荐伯玉\加征聘本州议曹从事\不就B.散骑常侍乐\询行风俗\表荐伯玉\加征聘本州议曹\从事不就C.散骑常侍乐询行风俗\表荐伯玉\加征聘本州议曹从事\不就D.散骑常侍乐询行风俗表\荐伯玉加征\聘本州议曹从事\不就9.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A.“自非折节好贤”中的“折节”指降低自己身份或改变平时的志趣行为。
文中指褚伯玉不侍奉王侯贵族的高尚行为。
B.古代修道士修炼到极致,跳出生死轮回、生老病死,是谓羽化成仙。
文中的“羽化”是得道成仙的意思。
C.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句号,“宋孝建二年”“建元元年卒”中的“孝建”“建元”就是年号。
D.“诏”指帝王所发的文书命令。
文中的“手诏”指皇帝亲自写的诏书。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A.褚伯玉的祖辈父辈都曾在朝廷做官,而他从年轻时就清心寡欲,有隐士的操守。
B.宁朔将军丘珍孙听说褚伯玉的高洁之后,写信给僧达,希望能亲自见褚伯玉一面。
C.王僧达用古代的隐士留恋子女、想招收门徒扩大自己的影响和褚伯玉相比,突出褚伯玉的高洁品质。
D.太祖为了遵从褚伯玉的意愿,在褚伯玉死后,下令在剡县白石山建造了太平馆埋葬了他。
第Ⅱ卷(共120分)四、(23分)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王僧达为吴郡,苦礼致之,伯玉不得已,停郡信宿,裁交数言而退。
译文:王僧达作吴郡太守,不辞繁劳地苦苦礼请他来,褚伯玉迫不得已,只好在郡城停留了两夜,才交谈几句便告退。
(2)近故要其来此,冀慰日夜之思。
译文:所以最近特地邀请他来这里,期望宽慰我日夜仰慕他的一片真心。
【参考译文】褚伯玉字元璩,吴郡钱唐人氏。
高祖褚含曾为始平太守。
父亲褚襜为征虏参军。
褚伯玉年轻时便有隐士的品德,清心寡欲。
十八岁时,其父为他婚配,新娘从前门进房,褚伯玉便从后门外出。
于是前往剡地,居住在瀑布山。
他很能忍耐寒冷暑热,当时人们把他比作是王仲都。
在山上三十余年,与世人隔绝。
王僧达作吴郡太守,不辞繁劳地苦苦礼请他来,褚伯玉迫不得已,只好在郡城停留了两夜,才交谈几句便告退。
宁朔将军丘珍孙写信给王僧达说:“听说褚先生住在您的馆舍。
这位先生藏身于云雾山中,不侍奉王侯,行为高尚,采野果为食,已有很多年了。
如果不是屈己谦恭喜爱贤者的人,怎能够请他到来。
从前文举曾住冶城,安道进入昌门,加上伯玉宿吴郡,共是三个人了。
那些不拿官府俸禄、餐霞饮露的人,只可以暂时礼请他来,而不宜长久地留住他们。
您应该顺遂其遗世独立、羽化登仙的愿望。
希望他回马归山时,能屈尊暂停一下(纡:弯曲,曲折的意思。
清尘:车后扬起的尘埃。
亦用作对尊贵者的敬称,清,敬词。
),也希望您能帮我转达,使他知晓。
”王僧达回信说:“褚先生随云烟飘游已经很久了(一说褚先生已经回去很久了)。
古代的隐逸之士,有的因为思虑儿女而留下,有的则使隐居地成为闹市,但这位先生对此毫无兴趣,只与青松山石交友。
身居孤峰绝岭累积已达几十年。
所以最近特邀请他来这里,期望宽慰我日夜仰慕他的一片真心。
及至谈轮起寻访芝桂、荔萝之类隐居生活,我就好像亲见烟波流泉,亲临隐居之地一样。
知道您想拜见他,我会转达您的意思。
”宋武帝孝建二年,散骑常侍乐询施行风俗教化,上表举荐褚伯玉,特准征聘为本州议曹从事,褚伯玉不肯就职。
齐太祖即位,亲手下诏书给吴郡、会稽二郡太守,对他以礼迎送,褚伯玉又借口有病而辞谢。
太祖不想违背他的志向,敕命在剡县白石山建筑太平馆让他居住。
建元元年去世。
享年八十六岁。
因为经常住在一栋楼上,所以就安葬在楼的旁边(有些翻译为葬在楼中)。
1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8分)送魏万之京李颀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衣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注】关城,潼关、函谷关。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DE)A.标题中的“之”是“到……去”的意思,第三联的“御苑”指君王居住的宫室,这里指京城。
B.一二联中“微霜”“鸿雁”点出了送别时深秋时节萧瑟的气氛,从中表达出诗人送别的悲愁难抑,黯然神伤的情绪。
C.第三联中的“催”字,运用了拟人手法,形象生动地营造了寒气逼人的气氛,为悲秋和离愁的心境做了极好的渲染和烘托。
D.第三联“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介绍长安秋色,以乐景衬哀情,暗寓此地不可长留。
E.全诗将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抒发了浓浓的离别之悲和对友人前途暗淡的担忧。
(2)古诗讲究“卒章显志”,请结合诗句分析本诗尾联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什么意思?【详细解答】尾联运用了直抒胸臆的手法,作者以长者的口吻表达了对魏万的劝勉:莫把长安当作行乐之地而虚度大好时光,_不要把宝贵的时光,轻易地消磨掉,要抓紧时机成就一番事业。
1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5分)(1)李白《蜀道难》中“__飞湍瀑流争喧豗__,__砯崖转石万壑雷__”两句,写出了水石相激,山谷轰鸣的惊险场面。
(2)庄子《逍遥游》“__举世誉之而不加劝__,__举世非之而不加沮__”两句,写出了宋荣子看淡世间荣辱,不会随着外界的评价而改变。
(3)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中“__长烟落日孤城闭__”一句与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意境相似。
五、(2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17题。
张行信,字信甫,登大定二十八年进士第,累官铜山令。
明昌元年,以廉擢授监察御史....。
时胡沙虎已除名为民,赂遗权贵,将复进用。
举朝无敢言者,行信乃上章曰:“胡沙虎残忍凶悖,跋扈强梁,媚结近习,以图称誉。
自其废黜,士庶莫不忻.悦。
今若复用,惟恐为害更甚前日。
”书再上,不报。
及胡沙虎弑逆,人甚危之,行信坦然不顾也。
宣宗即位,胡沙虎诛,又言:“自兵兴以来,将帅甚难其人。
今命将若不以文法拘绳.、中旨牵制,委任责成,使得尽其智能,则克复之功可望矣。
《易.》称‘开国承家,小人勿用’。
圣人所以垂戒后世者,其严如此。
今大兵纵横,人情汹惧,应敌兴理,非贤智莫能。
”上深善其言。
二年三月,上书言:“近日朝廷令知大兴府胥鼎便宜计画军食,鼎因遣参知政事奥屯忠孝括官民粮。
民粮止两月又夺之。
大兵在迩,人方危惧,或生他变,则所得不偿所损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