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整体阅读散文主题阅读教案

合集下载

高中散文阅读教学设计

高中散文阅读教学设计

高中散文阅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散文的概念和特点;2. 培养学生对散文文本的细致阅读和理解能力;3. 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培养学生对散文作品的审美情趣;4. 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通过写作表达自己对散文的理解和感悟。

教学内容:1. 介绍散文的定义和特点:散文是一种以叙述、描写和抒发思想感情为主的文学形式,其特点是自由散漫、篇幅短小、语言朴实自然;2. 分析散文的基本结构:开头、发展、结尾,以及散文的表达手法和修辞技巧;3. 探讨散文的主题和意义:通过对不同散文作品的阅读和讨论,让学生理解散文作品所表达的主题和情感,培养学生对散文的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4. 引导学生进行散文的创作:分析优秀散文作品的写作风格和表达技巧,鼓励学生尝试写作,表达自己对散文的理解和感悟。

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通过展示几篇经典的散文作品,引起学生对散文的兴趣和好奇心;2. 教师讲解:介绍散文的定义、特点和基本结构,以及散文作品的写作风格和表达技巧;3. 阅读理解:选择一篇适合高中生阅读的散文作品,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默读,并完成相关的阅读理解题;4. 学生讨论:分组讨论散文作品的主题和意义,鼓励学生就文中的句子、段落进行深入解读,并提出自己的观点;5. 教师点评: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和引导,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散文的内涵和表达方式;6. 创作实践:给学生指定一个主题,要求他们撰写一篇与该主题相关的散文,鼓励他们运用散文中的表达手法和修辞技巧;7. 学生分享:选择几篇学生的作品进行分享,鼓励学生相互学习和借鉴;8. 总结回顾: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并引导学生思考散文对他们的影响和意义。

教学工具:1. 经典散文作品的选编;2. 散文阅读理解题;3. 小组分组表;4. 黑板或幻灯片。

评价方式:1. 日常表现评价:考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包括对散文的理解和解读能力等;2. 作业评价:评价学生完成的阅读理解题和创作实践的散文作品;3. 思维品质评价: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勇于表达和尊重他人观点的思维品质。

散文阅读 教案

散文阅读 教案

散文阅读教案教案标题:散文阅读教案教案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散文的定义和特点。

2. 学生能够分析散文的结构和语言运用。

3. 学生能够从散文中获取信息、理解主题和情感表达。

4.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评价散文作品。

教案步骤:引入:1. 引导学生回顾散文的定义,并讨论散文与其他文体的区别。

2. 导入话题,如“你最喜欢的一篇散文是什么?为什么?”激发学生的兴趣。

主体:3. 解释散文的结构,包括开头、发展和结尾。

提供示例散文段落,并让学生分析其结构。

4. 解释散文的语言运用,如修辞手法、比喻和象征等。

提供示例散文段落,并让学生找出其中的语言特点。

5. 给学生分发一篇适合阅读的散文,并要求他们独立阅读。

学生可以在阅读过程中标记重要信息、理解主题和情感表达。

6. 小组讨论:学生将自己的阅读体验与小组成员分享,并讨论散文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7. 整体讨论:引导学生回答关于散文的问题,如作者意图、观点和文中的隐含信息等。

拓展活动:8. 分发多篇散文作品给学生,让他们选择一篇,并撰写一篇评论文章。

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评价散文作品。

总结:9. 总结散文阅读的重点和要点,并鼓励学生继续阅读和欣赏散文作品。

评估:10. 给学生一个小测验,测试他们对散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教案资源:- 散文作品的选集- 小组讨论问题的清单- 学生练习册或笔记本- 小测验题目教案评价:教案设计了多种教学活动,旨在培养学生对散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通过引入、主体和拓展活动,学生将逐步掌握散文的定义、结构、语言运用以及信息获取、主题理解和情感表达。

教案通过小组和整体讨论,促进学生的合作和思维发展。

拓展活动和评估对学生的进一步学习和巩固提供了机会。

高考现代文教案――散文阅读

高考现代文教案――散文阅读

高考现代文教案——散文阅读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散文的基本特点和阅读策略。

2. 提高学生对散文主题、结构、表达技巧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 培养学生准确、流畅地朗读和背诵散文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散文的定义和特点2. 散文的阅读策略3. 散文主题的提炼和分析4. 散文结构的把握5. 散文表达技巧的鉴赏三、教学重点、难点1. 重点:散文的基本特点、阅读策略、主题提炼、结构把握、表达技巧鉴赏。

2. 难点:对散文深层含义的理解和分析,以及运用阅读策略进行有效阅读。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散文的基本特点、阅读策略、主题提炼、结构把握、表达技巧鉴赏。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散文案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散文的阅读方法。

3. 互动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阅读心得和感悟。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介绍散文的概念和特点,激发学生对散文阅读的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散文的阅读策略,包括把握主题、结构、表达技巧等方面。

3. 案例分析:分析典型散文案例,引导学生运用阅读策略进行深入理解。

4.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阅读心得和感悟。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散文阅读的重点和难点。

6.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课后阅读一篇散文,运用所学方法进行分析。

六、教学拓展1. 对比阅读:挑选风格迥异的散文进行对比阅读,让学生体会不同作者的写作特色。

2. 散文创作实践:鼓励学生尝试创作散文,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七、散文阅读训练1. 选用不同题材的散文进行阅读训练,提高学生的阅读广度。

2. 设置阅读题目,检验学生对散文内容、手法、主旨的理解。

八、散文阅读评价1. 学生自评:让学生对自己的散文阅读过程进行总结和评价。

2. 同伴评价:组织学生互相评价,取长补短。

3. 教师评价:对学生的散文阅读效果进行评价,给予指导和鼓励。

九、高考散文阅读策略1. 分析高考散文阅读题型,指导学生掌握解题技巧。

2. 结合实际高考真题,讲解散文阅读的命题规律。

散文的整体阅读(教案)-文学类阅读-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全国通用)

散文的整体阅读(教案)-文学类阅读-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全国通用)

第二部分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阅读01 散文的整体阅教学目标了解散文的文类特征,明确备考方向教学重点难点把握散文的文体特征,掌握散文整体阅读的思维方法教学过程一、教考结合,了解备考方向《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散文阅读能力的要求有:①精读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感受作品中的艺术形象,理解欣赏作品的语言表达,把握作品的内涵,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阅读写作经历,发挥想象,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力求有自己的发现。

②从语言、构思、形象、意蕴、情感等多个角度欣赏作品,获得审美体验,认识作品的美学价值,发现作者独特的艺术创造。

一、了解文类特征(一)散文的基本概念现代文学中,散文是与小说、诗歌、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

广义的散文,是指除诗歌、小说、戏剧以外的所有具有文学性的散体文章。

狭义的散文是指文艺性散文,它是一种以记叙或抒情为主,取材广泛、笔法灵活、篇幅短小、情文并茂的文学样式。

(二)散文的文体特征1.形散神聚散文的“形”主要指的是散文的选材和行文方式。

①散文取材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上下几千年,纵横几万里,作者可以根据主题表达的需要,随意选择,精心安排。

②行文方式灵活多样,富于变化。

可以融叙事、描写、抒情、议论于一体,也可夹叙夹议、状物写景、借景抒情;可以细处落笔,小中见大,也可旁敲侧击,曲径通幽。

与小说相比,散文不要求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鲜明的人物形象,也不要求展示矛盾发展的全过程。

散文的“神”主要指的是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情感、主题、意蕴等。

“神聚”,指文章表达的中心思想明确而集中。

无论散文的内容如何广泛,表现手法多么灵活,都要受中心思想的约束。

散文的“神”整体统摄内容和形式的各个方面,在结构上往往需要有一条鲜明的线索,把那些“散”的材料串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如:①以时间变化、空间转移为线索;②以具体的人、事、物为线索;③以人物的思想感情的发展变化为线索。

2.意境深远作者借助想象与联想,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由实而虚地依次写来,可以融情于景,寄情于事,寓情于物,托物言志,表达作者的真情实感,实现物我统一,展现出更深远的思想,使读者领会更深层的道理。

散文阅读指导教案(详案)

散文阅读指导教案(详案)

散文阅读指导教案(详案)第一章:散文阅读的重要性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散文阅读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对散文阅读的兴趣。

3. 引导学生掌握散文阅读的基本技巧。

二、教学内容:1. 散文阅读的意义:提高语文素养、拓宽知识面、培养审美情趣。

2. 散文的特点:真实、生动、细腻、意蕴丰富。

3. 散文阅读的技巧:捕捉关键信息、理解作者情感、感悟人生哲理。

三、教学活动:1. 讲解散文阅读的重要性。

2. 分析散文的特点。

3. 分享散文阅读的技巧。

四、作业布置:1. 课后阅读一篇散文作品。

2. 写一篇读后感,分享自己的阅读体会。

第二章:散文阅读的基本技巧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散文阅读的基本技巧。

2. 培养学生运用技巧深入理解散文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捕捉关键信息:关注、开头、结尾、过渡句段。

2. 理解作者情感:通过细节描写、抒情议论句理解作者情感。

3. 感悟人生哲理:从散文中提炼出的人生道理和哲理。

三、教学活动:1. 讲解散文阅读的基本技巧。

2. 分析具体散文作品,示范运用技巧。

3. 学生分组讨论,互相分享学习心得。

四、作业布置:1. 课后阅读一篇散文作品,运用所学技巧进行深入理解。

2. 写一篇阅读心得,分享自己运用技巧的过程和收获。

第三章:散文阅读的实践与提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散文阅读能力。

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选取不同风格的散文作品进行阅读。

2. 分析不同作者的写作特点。

3. 欣赏散文中的优美语言和精彩段落。

三、教学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散文阅读实践。

2. 分析不同散文作品的风格和特点。

3. 欣赏散文中的优美语言和精彩段落。

四、作业布置:1. 课后阅读一篇自己喜欢的散文作品。

2. 写一篇阅读心得,分享自己在阅读过程中的感悟和收获。

第四章:散文阅读的拓展与深化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拓展散文阅读的广度和深度。

2. 培养学生的文学研究能力。

散文阅读指导教案(详案)

散文阅读指导教案(详案)

散文阅读指导教案(详案)第一章:散文阅读的重要性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散文阅读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对散文阅读的兴趣。

3. 引导学生掌握散文阅读的基本技巧。

二、教学内容:1. 散文阅读的意义:提升文学素养、丰富情感体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2. 散文的特点:真实、生动、优美、有节奏。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散文阅读的意义和散文的特点。

2. 互动法:引导学生分享对散文阅读的感悟。

四、教学步骤:1. 导入:引导学生谈谈对散文阅读的认识。

2. 讲解:讲解散文阅读的意义和散文的特点。

3. 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喜欢的散文作品及阅读感悟。

4. 总结:强调散文阅读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五、作业布置:1. 课后阅读一篇散文作品,并写一篇读后感。

2. 推荐散文作品给同学,互相分享阅读心得。

第二章:散文阅读的基本技巧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散文阅读的基本技巧。

2. 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散文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抓住散文的主题:理解散文的中心思想。

2. 品味散文的语言:欣赏散文的语言美。

3. 感受散文的情感:体会散文的情感表达。

4. 分析散文的结构:把握散文的层次结构。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散文阅读的基本技巧。

2. 实践法:引导学生实际操作,提高阅读能力。

四、教学步骤:1. 导入:回顾上一章的内容,引出本章主题。

2. 讲解:讲解散文阅读的基本技巧。

3. 实践:让学生运用所学技巧阅读一篇散文作品。

4. 总结:强调掌握散文阅读技巧的重要性。

五、作业布置:1. 课后阅读一篇散文作品,运用所学技巧进行分析。

2. 写一篇关于散文阅读技巧的心得体会。

第三章:散文阅读的策略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散文阅读的策略。

2. 培养学生高效阅读散文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快速浏览:把握散文的大意。

2. 精细阅读:深入理解散文的细节。

3. 批判性思维:分析散文的优缺点。

4. 联想与想象:丰富阅读体验。

散文整体阅读教学设计

散文整体阅读教学设计

散文整体阅读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散文解读导读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从整体上理解散文作品,培养学生对散文作品的感知与体验能力。

教学内容:1. 教师为学生介绍散文的定义、特点以及在文学中的作用。

2. 教师选取一篇经典的散文作品,例如《红楼梦》中的《贾宝玉病中作》。

3. 教师进行散文作品的整体阅读,并逐段解读作品的意境、情感以及语言运用等方面。

4.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积极参与讨论,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分享个人对散文作品的理解和感受。

教学方法:1. 教师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引导学生快速掌握散文的基本知识和特点。

2. 交流讨论法:采用问题引导、小组合作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参与热情。

3. 视听辅助法:使用多媒体工具呈现散文作品,提供视觉和听觉的刺激,增强学生的感知体验。

教学评价:1. 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的表现来评价学生对散文作品的整体理解和感知能力。

2. 学生可以通过小组讨论、写作等形式来展示对散文作品主题、情感等方面的理解。

3. 教师和同学们共同评价学生的参与度、思辨能力以及对散文作品的解读能力。

教学设计二:散文细读与分析教学目标:培养学生从细节出发,逐句理解散文作品的能力,分析作品的语言特色和文学意义。

教学内容:1. 教师选取一篇具有代表性的散文作品,例如《纪实小品文选》中的《难忘的一课》。

2. 教师引导学生通读全文,并利用问题引导学生深入分析作品的内涵、结构和作者的写作意图等方面。

3. 学生在教师的辅导下,逐句解读散文作品,分析语言的运用、形象的描写以及情感的表达等方面。

4. 学生就作品的情节、人物形象、语言特色等方面进行讨论和展示,探讨散文的意义和感染力。

教学方法:1. 逐句解读法:引导学生仔细阅读每一句话,理解词语的含义、句子的结构以及修辞手法的运用。

2. 小组讨论法: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共同分析散文作品,交流彼此的观点和分析结果。

3. 写作训练法:要求学生以散文作品为基础,进行写作训练,探索自己的文学表达能力。

高中语文备课教案散文阅读与评析

高中语文备课教案散文阅读与评析

高中语文备课教案散文阅读与评析高中语文备课教案:散文阅读与评析教学目标:1. 了解散文的特点和表达方式,培养学生对散文的阅读兴趣和欣赏能力。

2. 培养学生通过分析、评析散文的能力,提高其文学鉴赏和写作水平。

3. 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够准确把握散文的主题、情感和意义。

教学准备:1. 课文教材:按照教学进度选择一篇适合的散文作品,确保学生能够理解和欣赏。

2. 阅读材料与练习题:准备一些与散文主题相关的素材和阅读练习题,以提升学生阅读能力。

教学步骤:一、导入(5分钟)向学生介绍散文的概念和特点,并与学生讨论散文的重要性,以及为什么要学习和欣赏散文。

二、散文阅读(15分钟)1. 分发散文作品给学生,让学生先自主阅读,了解散文的主题和情感。

2. 用合适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如:散文中的人物形象有哪些特点?作者通过哪些描写方式表达了主题情感?三、散文评析(20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散文的重要内容和主题,并让学生发表个人观点,谈谈自己对散文的理解和感受。

2.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和理解,互相评析散文的优点和不足之处。

3. 老师对学生的观点进行点评和解读,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散文,并纠正错误的理解。

四、散文写作(30分钟)1. 提供一些相关素材,让学生以散文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思考和感受。

2. 引导学生写作时注重情感表达,同时要求准确、连贯的语言表达和良好的篇章结构。

3. 学生完成作文后,进行互相交流和评析,提供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五、散文赏析(10分钟)引导学生对其他同学的作文进行欣赏,展示出色的作品,并对其进行评析,让学生从中学习和借鉴。

六、小结与反思(5分钟)以小组为单位,学生进行总结和反思,分享本节课学到的知识和体会,以及对散文阅读与评析的认识提升。

教学延伸:1. 给学生布置阅读任务,要求每周都阅读一篇散文作品,并写一篇评析文章。

2. 定期开展散文比赛,让学生通过写作和演讲的形式展示自己对散文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过程一、复习预习曹雪芹在《红楼梦》第六十三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中,用古诗与花相配,说说它们各比喻哪个女人:①黛玉;②宝钗;③探春;④李纨;⑤湘云;⑥袭人;⑦麝月;⑧香菱。

A.杏花——日边红杏倚云栽B.海棠——只恐夜深花睡去C.并蒂花——连理枝头花正开 D.芙蓉——莫怨东风当自嗟E.老梅——竹篱茅舍自甘心 F.牡丹——任是无情也动人G.桃花——桃红又是一年春 H.荼蘼花——开到荼蘼花事了答案①D ②F ③A ④E ⑤B ⑥G ⑦H ⑧C二、知识讲解考点/易错点1。

散文阅读基础知识1.文体区分很多同学对于小说和记叙性散文感到迷惑,写作时自己写的是哪一类文体也不大清晰,这些文体上的障碍会影响学生的答题效果。

所以,我们在学习记叙性散文之前,先对文体以及鉴赏重点进行区分,进而把握好不同文体鉴赏主旨的异同。

文学体裁四分法:散文、小说、诗歌、戏剧。

因为小说和记叙性散文容易混淆,本单元重在区分这两种文体。

①小说它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故事情节的叙述和典型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它也是以完整的布局、合理的发展及贯穿主题的美学原理为表现的文学艺术作品。

很显然我们通过其定义得知:人物形象、叙述的故事(情节)、描写的环境,必然是高考考查的重点;三要素中,人物形象为核心,能否塑造出典型的、活生生的人物形象,才是一篇小说能否完美的表达主旨的关键;而故事、环境这两要素自然皆是为人物形象服务,换句话说,是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作者会倾注全力,借助一切手段打造人物,所以,我们鉴赏时,把握人物形象才是鉴赏的关键,才是把握主旨的唯一切入点。

当然,人物形象的内涵极其丰富,这在以后的小说鉴赏中再详细说明。

②散文是以抒情议论为主,兼有记叙、描写等表达方式,来表达作者一种或多种思想、情感的文学体裁。

它是最自由的文体,不讲究音韵,不讲究排比,没有任何的束缚及限制,也是中国最早出现的行文体例。

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不散”。

高中阶段的散文,从内容上可以分为四类:写景、写人、记事、状物。

散文从表达方式角度主要分:叙事性散文、抒情性散文、议论性散文。

叙事性散文:也叫记叙性散文,叙事较完整,人物形象鲜明,描写景物倾注作者的情感。

这类散文与短篇小说相似,但又有明显的区别。

就叙事而言,散文所述的事件不要求情节完整,更不追求曲折变化,而小说对叙事的要求要较散文高得多;另外,散文在叙事的时候需要饱蘸情感,小说的情感则主要由人物体现出来,不须作者明确抒发。

就写人而言,小说要求努力塑造典型人物形象,典型人物是作者虚构出来的。

而散文中的人物则是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进行某些剪裁加工,注重对人物进行写意式的描绘。

我们从以上可以得知:是否以抒情议论为主是判断散文的标志。

散文重视作者的抒情、议论,不管是写景还是叙事,都会充斥作者饱满欲滴的感情,可见散文是以情动人的文体,这与小说极为不同;文中会出现重要的抒情议论性文段,抓住议论句、抒情句就抓住了文章主旨的大致方向,这与鉴赏小说的手段也不同;具体到叙事性散文,叙事性散文必以抒情、以记叙人物事件为主,所以鉴赏主旨的关键在于人物形象、主要事件和抒情句的结合,比小说鉴赏关注得更全面。

③记叙文和记叙性散文的关系高一阶段练习写复杂的记叙文,但很多同学迷茫记叙文和散文的关系。

实际上区分点就在是否重视抒情上。

记叙文,是以叙述为主要表达方式,以写人物的经历和事物发展变化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

显而易见小说和记叙性散文都从属于记叙文。

这是不同于四大文学体裁的另一种分类。

只不过,记叙性散文是更重抒情,以情串文、连缀事件和景物。

而我们常写的记叙文重在讲身边的故事和人,然后引发感情,只是适当议论抒情。

两者抒情特点不同而已。

小说则只重视人物、事件、环境,虚构成分大。

2.综合归纳主旨记叙性散文:把握主要情节中体现出的人物特征、人物结局、作者的抒情议论。

小说:把握主要情节中体现出的人物特征、人物命运变迁。

3.人物与主题的关系人物形象的特点能够帮助我们进一步了解作者的情感。

在复杂的记叙文中,人物形象的多样性,能够丰富文章的主旨。

多样性为:不同特点的人物,作者会分别赋予感情。

比如《纪念刘和珍君》中,有善良温和勇毅的刘和珍等革命青年,有恶毒的流言家、文人,有残忍的反动派,对这些具备典型特征的人物,作者都会有感情,主旨也由此而多样性。

人物的不同特点,会丰富作者对他的感情和认知,丰富、升华主旨。

比如《记念刘和珍君》中,刘和珍先是一名温和善良、积极进步、有责任心的学生,作者对她喜爱欣赏,进而哀悼。

但惨案后,刘和珍是勇毅的战士,作者对她就会敬佩而尊敬,情感在升华。

高中阶段我们所接触的皆是复杂记叙文,人物的特点多样性、含蓄性,这就要求我们认真细致的去感受;主旨也会丰富而深刻,这也要求我们一定要掌握全面、准确的把握主旨的方法。

4.常见的叙述性散文结构(1)一事+议(①一事+一议;②议+事+议)(2)多事+议(①事+事+议;②议+事+事+议;③事+议+事+议;④(总)议+事+议+事+议)等考点/易错点21. 人物、情节、环境的关系人物是核心,其他两者为人物服务。

2.把握人物形象的方法事件:事件中人物的直接描写(语言、动作、肖像、心理、神态、细节等);间接描写:环境描写(社会环境交代人物形象特点和命运的原因、背景,可以归纳出主旨;自然环境能衬托人物心理等特点,可以归纳出主旨;当然环境描写也为情节服务,在结构上有其他作用。

)他人、他物的描写(对比、衬托主要人物,可以走出更多主旨)。

主要景、物、人、事本身的描写主要是为了揭示散文的主旨。

其它景、物、人、事的描写主要是起到对比或类比,形成反衬或正衬,引出主要对象、做铺垫等作用。

环境描写的作用是渲染气氛、衬托中心,烘托形象。

(重点引导学生把握好正面描写,如何看待这些侧面描写)3.人物鉴赏题的答题模式通过……(手段)描写,“……”(动作、语言、神态等关键词、句)写出了……(人物)的……(特点);通过……(手段)描写,“……”(动作、语言、神态等关键词、句)写出了……(人物)的……(特点);……;塑造了一位……(性格)的……(人物身份地位、性质等)形象。

通过……(手段)描写,描绘了一幅……(特点)的环境\塑造了一个……(特点)的……(人物形象),衬托出\突出主人公……(特点的)的形象。

4.把握主旨的方法散文的写作目的:散文归根到底就是抒情、言志、达意。

但是,不同类型的散文,主旨也是会有所侧重的。

记叙性散文:(多种)人物形象+(多种)命运结局+抒情议论句小说:(多种)人物形象+(多种)命运结局5.主旨题的问法及答题思路①问法直接题:直接问本文的思想感情。

间接题(考点间具有相通性,问及人物、情节、环境的作用、鉴赏,甚至句子的含义等都会涉及主旨):例如:为什么塑造这个人物;这个情节的作用;环境描写的作用;说说这句话的深刻含义;这个词为什么不能换成那个词等等。

②答题模式需要灵活性涉及人物的题,把握出人物形象的特点,说明其他作用后,最后说表达了作者对……(人物或人物所代表的品行、生活)的一种……(情感特征)之情。

涉及情节的题,要考虑到此情节与其他情节的关系(是否丰富文章内容、使情节完整波澜起伏),与人物的关系,最后再说表达了什么主旨。

涉及环境描写的题,后续会重点强调,不再赘述。

涉及语言的题在以后的学习中会详细讲解,本次课不做重点。

考点/易错点3。

归纳散文阅读的方法1.明确文章主旨的方法可以采取以下策略:①从文章的题目明主旨有些文章,它的题目本身就揭示了中心思想或是中心思想的高度概括。

从题目可以看出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反映了什么等问题,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并把这些回答连接起来,就概括出了中心思想。

如:2004年春考卷《想北平》,2004年《乡土情结》、《我看舞蹈的美》,2005年《阳台上的遗憾》、《回望昨日的感伤》等就是如此。

因此阅读材料有题目是理解文章内容和答题的重要“已知”条件,切不可“视而不见”。

②在开头结尾处明主旨一篇好的文章,为了便于读者把握文章的题旨,通常在开头或结尾处,有点明中心的句子或段落。

一般来说,在开头有总领文章的作用,在文章的结尾有总结全文、点明中心的作用。

分析好这些开头和结尾就能准确地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

如2006浙江高考卷“我还发现了人类普遍的相互对照的四个动作的秘密”(见试题一)这句话。

③从关键句(往往是议论抒情句)中明主旨文章的中心句是文章思想感情集中的反映,体现作者的写作目的,往往直接点明中心思想。

找准了中心句,就可以归纳出文章的中心思想。

如果是要归纳某一段的大意,要学会找中心句。

段落的中心句一般在段首或段尾,有的则在句中,甚至有的在下一段的段首,如果是下一段开头的句子,此句必定是承上启下的句子。

把握文章的主旨,还要找出并读懂那些蕴含着作者观点、感情倾向的语句。

这需要考生在平时的阅读训练中把它作为一种阅读习惯来培养,形成一种敏锐的捕捉语言的能力。

④要整合两种句子把握散文主旨,需要整合两种句子:抒情句、议论句。

散文主旨难把握在于很多高考散文并不是在一处明确点出主旨,而是把表达主旨的句子散布在文本的四处,需要我们去归纳。

这就要求我们在初读时边读边圈画出抒情议论的句子。

这一步学生基本是能做到的,但是,圈完画完依旧不明主旨。

这就需要我们整理出抒情议论的句子,进行合并或者相加,从而概括出文章的主旨。

例如:2007山东卷《灯火的温情》。

全文抒情议论的句子很多,如第一段的“猛地点燃温暖全身的灯火——一种热爱和感激之情”,第二段“因为无知,反而坦然地生活于黑暗中,哪管死神正盯着自己”,第三段的“孤绝是一种人生境界,它对我们所产生的影响,远远超过了独行夜路所给我们的刺激”等一大段,第四段的“人很难不失意,失意时不失人格,不失风骨,不失高洁,才可独居寒冷的江峡中,成为高天银雪世界的惟一自持者”等等。

我们要根据文本的意图,对这些议论抒情句进行筛选,保留与“灯火”有关的语句。

那就是“猛地点燃温暖全身的灯火——一种热爱和感激之情”、“人很难不失意,失意时不失人格,不失风骨,不失高洁,才可独居寒冷的江峡中,成为高天银雪世界的惟一自持者”。

相加两处关键句的意思,可知主旨是告诉我们在人生的孤寂中需要为自己寻找一盏温情的等,让自己失意时不失人格,不失风骨,不失高洁。

④用一句话概括明主旨概括从思维的角度说,就是从分析到综合,从具体到抽象;从认识的角度说,就是站在更高的层次上认识一类事物的共同特征及发展规律;从表达的角度说,就是以简驭繁、化繁为简的语言运用过程。

中心思想的概括是阅读训练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检验学生是否读懂一篇课文的关键。

读到一篇文章一定要养成良好习惯,学会把“一大片”文字变成“一条线”,即把一篇千字左右的文章用一句话概括出来。

如记叙文的表达形式是:“本文记叙(描写)了……表现(抒发)了……品质(感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