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叶藻(zostera marina L)生态学研究进展
大叶藻(Zostera marina)的热值和元素含量(碳、氮、磷)及其相关性

大叶藻(Zostera marina)的热值和元素含量(碳、氮、磷)及其相关性杨贵福;邢坤;李耕;刘海映;潘玉洲;张力【摘要】选取辽宁獐子岛近岸海域大叶藻样品,对其须根、根状茎和不同生长阶段叶片的灰分含量、热值和元素含量(碳、氮、磷)及其相关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生长阶段,叶片长度随着生长顺序先增大后减小;灰分含量随着叶片生长逐渐升高,且极显著小于根状茎和须根(P<0.01);不同部位干质量热值差异极显著(P<0.01),以初生叶最高,为(14.89±0.040)kJ/g,后逐渐减小,在须根中最小,为(8.15士0.079)kJ/g;不同生长阶段叶片的去灰分热值差异不大,但极显著大于须根和根状茎(P<0.01);碳、氮、磷含量均呈同一趋势:初生叶>幼叶>成熟叶1>成熟叶2>衰老叶>根状茎>须根;N/P比值为27.08,说明大叶藻存在P限制;N/P比值在根状茎中最大,须根中最小,这说明大叶藻存在能量的转移和存贮;大叶藻不同部位灰分含量与干质量热值、去灰分热值、碳含量、氮含量、磷含量之间呈极显著的负相关(P<0.01),干质量热值与碳含量、氮含量、磷含量之间呈极显著的正相关(P<0.01);大叶藻不同部位的热值与碳、氮、磷元素含量之间均呈显著的线性关系(P<0.05).【期刊名称】《海洋与湖沼》【年(卷),期】2015(046)001【总页数】9页(P212-220)【关键词】大叶藻;不同生长阶段叶片;灰分含量;热值;元素含量;相关性【作者】杨贵福;邢坤;李耕;刘海映;潘玉洲;张力【作者单位】大连海洋大学海洋科技与环境学院大连 116023;大连海洋大学海洋科技与环境学院大连 116023;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营口增殖实验站营口 115004;大连海洋大学海洋科技与环境学院大连 116023;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营口增殖实验站营口 115004;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营口增殖实验站营口 11500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948大叶藻(Zostera marina L.)是温带性多年生海草的一种, 隶属于大叶藻科(Zosteraceae)、大叶藻属(Zostera), 生长在潮间带和潮下带的浅海区域, 在我国主要分布于辽宁、河北和山东等省的浅海地区(Den Hartog, 1970; 范航清等, 2011)。
大叶藻种子萌发环境条件研究

大叶藻种子萌发环境条件研究王明;郭馨;唐学玺;臧宇;闫文杰;周斌【期刊名称】《海洋与湖沼》【年(卷),期】2016(047)003【摘要】大叶藻海草床的退化和恢复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而大叶藻种子萌发则是恢复实践中的一项关键技术.为了提高大叶藻种子萌发率,本研究在实验室可控条件下,采用正交实验对影响大叶藻种子萌发的环境因素(盐度、温度、N/P营养盐浓度及pH)进行了优化,并在优化条件下进一步探究了光质类型、UV-B辐射、低温层积和划破种皮对大叶藻种子萌发和平均萌发时间的影响.结果表明:盐度12、温度10℃、N/P营养盐浓度960/60μmol/L、pH 6.2是大叶藻种子相对适宜的萌发条件组合;黑暗条件下大叶藻种子萌发率最高,为92%,不同类型光质照射不促进大叶藻种子萌发率的提高,但红光照射可在短期内加速种子萌发;在一定强度范围内,种子萌发率随UV-B辐射时长的增加而升高,每日辐射8h,处理8周后种子萌发率可达93%.划破种皮和低温层积均可显著提高大叶藻种子的萌发率并缩短平均萌发时间,经划破种皮处理后,2周内种子萌发率可提高至91%.【总页数】9页(P540-548)【作者】王明;郭馨;唐学玺;臧宇;闫文杰;周斌【作者单位】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生命学院青岛266003;厦门大学环境与生态学院厦门 361102;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生命学院青岛266003;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生命学院青岛266003;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生命学院青岛266003;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生命学院青岛26600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14【相关文献】1.盐度对大叶藻种子萌发和幼苗发育的影响 [J], 刘云龙;张学雷2.影响野生植物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研究 [J], 孙跃春;陈景堂;朱宝成3.大叶藻EST-SSR标记开发及其在大叶藻群体遗传多样性研究中的应用 [J], 刘福利;刘坤;王飞久;孙修涛;汪文俊;梁洲瑞;马兴宇4.大叶藻种子萌发与幼苗培育、种植方法的初步研究 [J], 张海鹏;许玉甫;高文彬;李怡群;周军;王卫平;陆凯坤;荣伟5.大叶藻(Zostera marina L.)胚的结构和种子萌发过程的研究 [J], 田萍萍;刘延岭;崔翠菊;梁广津;李霞;赛珊;钱冠兰;王宏梅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海草简介之大叶藻

保护、人工养殖2015来自4/14 7谢谢!2015/4/14
8
2015/4/14 4
▲黄酮
Jin Hui Kim(2004)等首次研究大叶藻,从乙酸乙酯相 中发现了 3 种黄酮化合物,并经研究发现这三种物质具有良 好的抗氧化活性。 黄媛媛对大叶藻做了初步研究:分析了大叶藻的营养成 分含量,优化了大叶藻黄酮的提取方法,鉴定了大叶藻中 7 种黄酮化合物的结构,并对粗提物的部分抗氧化活性做了研究。 所以应该更进一步研究大叶藻,为提高其利用价值提供依据。
海草的简介
海草(Seagrass)是生长于近岸浅水区软质底的一类 海洋被子植物。海草和真正的植物一样,开花、产生花 粉和种子。海草的地下部分是网状的根-根茎系统(是真 根而非固着器),根茎水平伸展连接各个植株。大多数 种类隶属于3个最古老属:大叶藻属(Zostera)、波喜荡 属(Posidonia)和喜盐草属(Halophila)。在适宜条件下, 海草可形成大面积的海草场(see grass bed)。大多 数海草场只有单个种类,尤其温带海区,不过热带海草 场有高达12种海草的报道(Duarte,2001)。
2015/4/14
5
黄酮化合物不仅对植物生长、发育、开花和结果以及抵 御外界异物的侵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还具有广泛的药理活性: 1)黄酮类化合物对心血管系统活性; 2)黄酮类化合物抗炎、抗衰老和调节免疫活性; 3)黄酮类化合物抗菌和抗病毒活性; 4)黄酮类化合物抗肿瘤活性; 5)黄酮类化合物抗氧化活性; 6)黄酮类化合物抗抑郁活性; 7)许多黄酮类化合物还具有止咳祛痰平喘和护肝解肝毒 等药理活性,对于急、慢性肝炎、肝硬化、药物性肝损伤、酒 精性肝损伤、化学性肝损伤、缺血/再灌注性肝损伤、免疫性 肝损伤等实验性肝损伤均有不同程度的保护作用。
荣成俚岛近岸海域大叶藻的生态学研究

第40卷 第9期 2010年9月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PERIODICAL OF OCEAN UN IV ERSIT Y OF CHINA40(9):051~055Sep.,2010荣成俚岛近岸海域大叶藻的生态学研究3郭 栋1,张沛东133,张秀梅1,李文涛1,张新军2(1.中国海洋大学海水养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山东青岛266003;2.荣成市水产科学技术研究所,山东荣成264300)摘 要: 2008年6月,对山东荣成俚岛南起马他角,北至俚岛湾东端“外遮岛”之间2m以浅近岸海域大叶藻的分布、生物量、形态特征、花及栖息环境进行了调查。
结果显示,该海域大叶藻呈片状分布,每片面积在1.5~2.0m2之间,平均分布密度1650株/m2;大叶藻平均生物量为3.754g/株;平均根质量0.4324g/株,根长范围2~14cm,平均根长4.8295 cm,根的平均直径为0.1mm;平均茎质量0.4609g/株,平均茎长4.407cm/株,茎的平均直径为2.159mm;平均节数为9.27节/株,平均节长5.144mm;平均叶质量2.294g/株,叶长范围17~70cm,平均叶宽5.28mm,平均叶长45.23cm,平均叶鞘长6.824cm;单性花,雌雄同株,2个雌花之间有2个雄花,每个花序轴上有雄花13~19个,雌花7~11个;底质环境为砾砂。
调查结果丰富了大叶藻生态学的研究内容,也为大叶藻受损生物群落的生态修复技术奠定了先期工作基础。
关键词: 大叶藻;分布;生物量;形态特征;花;栖息环境中图法分类号: S917.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225174(2010)092051205 海草(Seagrass)是适应于海洋环境生活的维管束植物,它们仅仅生长在海洋边缘部分一个相当狭窄的地带[1]。
海草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其一般具有发达的根系和地下茎,不仅有利于抵御风浪对近岸底质的侵蚀,对海洋底栖生物也具有保护作用。
高等植物大叶藻研究进展及其对海洋沉水生活的适应

! 形态与解剖结构
大叶藻是高等显花植物, 具有完整的根茎叶系统, 其呈水平方向生长的地下茎的节上 生有环状排列的根。目前普遍认为大叶藻是陆地起源的, 在其逐渐的进化过程中慢慢适 应了较浅的淡水、 咸水, 最终适应了海洋沉水生活。与这种对海洋沉水生活的适应相伴随 的是一系列复杂的形态和生理变化, 其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叶子 大叶藻叶子呈带状, 细长而柔软 (可长达 ( > ; 米) , 状若海鳗, 这也许就是其英文名称 (海鳗草) 的由来。叶表没有或仅有很薄角质层。大叶藻生活于海底并完全浸没于 %%-?@’$$ 海水之中, 其叶表没有气孔并且其叶片是对无机碳和其它营养元素吸收的主要部位, 如果 象陆生植物一样, 叶表有一层较厚的角质, 这种吸收功能则难以实现。另外, 大叶藻生活 于海水之中, 不象陆生植物有保水的必要, 因此也没有具有角质层的必要。大叶藻叶子仅
!(B
植物学通报
!’ 卷
具有一层含叶绿素的细胞 (表皮) , 其下是厚而无色的通气组织, 通气组织中分布着大量纵 贯叶子全长的气道。大叶藻通常分布于深度为 ! " # 米的海底, 由于海水对光的吸收作 用, 此处光强和光谱组成都与陆地上不同, 尤其是光强很弱, 即使大叶藻叶表皮下的叶肉 细胞具有叶绿体, 也会由于没有充足的光强而起不了作用。另一方面, 其表皮下的薄壁细 胞很可能对于进入表皮细胞 (光合细胞) 的盐具有调节作用, 即表皮细胞中盐离子向其内 层薄壁细胞 (主要是其巨大的液胞) 的转运 ( $%%& !" #$ , , 以保持光合细胞中较低的盐 !’()) 浓度, 这样实际上其叶表皮下的叶肉细胞对盐离子起着储存库的作用。所以这一结构特 点也是与其生境及生理相适应的 (图等:高等植物大叶藻研究进展及其对海洋沉水生活的适应
移植大叶藻的形态、生长和繁殖的季节性变化

中国水产科学
Journal of Fishery Sciences of China
Vol.17 No.5 September2010
移植大叶藻的形态、生长和繁殖的季节性变化
李文涛,张秀梅
(中国海洋大学 海水养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山东 青岛 266003)
摘要:通过对移植 2 年后的大叶藻(Zostera marina L.)的形态、生长和繁殖情况进行 4 个季度的观察和测量,发现在春季 (3 月和 4 月)和初夏(6 月)大叶藻叶的叶绿素含量较低,而其他季节相对较高;根在冬季(12 月和 1 月)和初春(3 月)最 发达;叶及叶鞘长度,叶宽和每株成体的生物量都在夏季达到最高值,而在秋季降到最低值;单株大叶藻叶生产率的最 高值和最低值也分别出现在夏季和秋季;大叶藻侧生苗在冬季的萌发率最高,而夏季未观测到有侧生苗萌出。结果显 示,光照影响大叶藻叶绿素的含量;水温对移植大叶藻的形态、生长和无性繁殖产生显著影响,夏季高水温对大叶藻生 长的抑制作用比冬季低水温的影响更大。[中国水产科学,2010,17(5):977-986]
980
中国水产科学
第17卷
叶绿素 a /(μg·g-1 DW) Chl a
10 A
a
8
ad
6
4
cd b
ad bc
ad ad
2
叶绿素 b /(mg·g-1 DW) Chl b
0 11 12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5B
4 ac
3
ac
2
1
ac bc
ad ac
ad ac
0 11 12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大叶海藻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Pr g e s i e i a n tt e s a o c i ii s o r s n Ch m c lCo s iu nt nd Bi a tv te o a ga s m f S r s u pali m ldu
XU u q a F — u n。GUO n l 。GU O i Ga —i n Le
现状 不相 称 。在 大叶 海藻化 学成分 、 药理 活性 等方 面 , 有待进 一 步的 系统研 究 。
关键 词 : 大叶海 藻 ; 学成 分 ; 化 药理 活性 中 图分类 号 : 2 4 R 8 R 8 ; 25 文献 标识 码 : A 文章编 号 : 6 26 8 ( 0 1 0— 0 00 1 7 —6 5 2 1 ) 40 9 —3
Ab t a t a g s u p li u n wa d l s d a r d to a Ch n s e ii e o v r s a t a ii n l i e e m d cn ,h we e ,i s c e ia o s iu n sa d b o c i i e r a e y r p r e . B s d o h r u h s r t y o e — h m c lc n t e t n i a t t swe e r r l e o t d t v i a e n a t o o g c u i fp r n t e t1 e a u ea n a t m p o ma e ce risc e ia o s iu n s a d fn o e b o c i e c m — i n i r t r sa t e tt k l a h m c l n tt e t n i d m r i a tv o n t t c
第 2 O卷
大叶藻 眼子菜科大叶藻属植物

大叶藻眼子菜科大叶藻属植物大叶藻(学名:Zostera marina L. L)是眼子菜科、大叶藻属多年生草本植物。
根茎匍匐,直径2-4毫米,节间伸长,每节生有1枚先出叶和多数须根;先出叶仅具鞘而无叶片,长2-5毫米,膜质,半透明;叶片线形,长可达50厘米以上。
生殖枝长可达100厘米,疏生分枝;佛焰苞多数;佛焰苞梗扁平,宽1-2.5毫米;佛焰苞鞘绿色,长4-8厘米,宽2-4毫米,边缘无色,膜质,叶耳钝圆,或截形,叶舌极短。
果实椭圆形至长圆形,外果皮褐色;种子暗褐色,具清晰的纵肋。
大叶藻与丛生大叶藻的分歧时间为2-2.7百万年,发生于上新世。
大叶藻与丛生大叶藻首先聚为一支,之后再与宽叶大叶藻聚类构成大叶藻亚属大支。
大叶藻广布于太平洋及北大西洋地区的欧亚、北非、北美沿海;在中国主要分布于辽宁、河北、山东沿海。
多生于近岸边浅海中。
大叶藻是重要的海洋环境健康指示生物,其单位面积叶片N含量与生物量的比值也是指示水体早期富养化的污染指标。
本品首载于《本草拾遗》,云:“大叶藻生深海中及新罗,叶如水藻而大。
”按所述即为眼子菜科大叶藻属植物大叶藻Zostera marina L。
嘉祐本草》云:“海带出东海水中石上,比海藻更粗,柔韧而长,今登州(今山东蓬莱)人干之以苴束器物。
”《本草原始》亦云:“海带出大海中石上,形似纸条,薄而且长,黄白色,俱不堪以系束物,故名海带。
”大叶藻,多年生沉水草本。
有根状匍匐茎,节上生须根;茎细,有疏分枝。
叶互生;叶长条形,长30-50cm,宽3-5mm,先端钝圆,全缘,有5脉,稀7-11脉;托叶膜质,与叶基分离。
肉穗花序初时包于佛焰苞内,花序轴扁平,叶状,长3-4cm,贴生于佛焰苞上;花小,雌雄花交互排列于花序轴两侧,无花被;雄花仅1花药;雌花仅1雌蕊,柱头2。
瘦果椭圆形至卵形,长2.5-4mm,有纵棱。
种子椭圆形或卵形,亦有纵棱纹。
花、果期4-7月。
本品含有多种有机物和碘、钾、钙、铁等元素,还含蛋白质、脂肪酸、糖类、多种维生素和尼克酸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叶藻(zostera marina L)生态学研究进展摘要:海草床是海洋生态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具有很高的初级生产力,近年来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海草床退化严重,1993—2003期间,全球有约15%的海草生态区消失,面积达到了26000 km2,大叶藻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本文总结了大叶藻生态学的研究进展,包括大叶藻的恢复及生产力研究,并总结了国内大叶藻生态学研究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海草床大叶藻恢复生产力Abstract:Seagrass bed has the high primary productivity,as an important part of marine ecosystems.in recent years,due to human activities,seagrass bed is serious degradation.During 1993-2003,approximately 15% of the seagrass ecological zones disappeared,the acreage is reached 26000 km2,zostera marina.L is one of the typical representative.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ecology research of zostera marina.L,including seagrass restoration,productivity studies,and summarizes the problems of domestic seagress ecology research.Key Words:Seagrass bed;Zostera marina.L;Lecovery;Productivity海草是一类水生高等单子叶草本植物,并能够在海水中完成开花、结果和萌发这一过程,一般生长于温带、热带沿海的潮间带及潮下带。
大叶藻(Zostera marina L)是多年生海草,属被子植物门(Liliopsidal),单子叶植物纲(Monocotyledoneae),沼生目(Helobiae),大叶藻科(Zosteraceae),大叶藻属(Zostera)。
大叶藻生长于潮间带和潮下带的浅海中,通常形成广大的群落——海草床,与珊瑚礁生态系统、红树林生态系统共同形成三大最重要滨海生态系统[1]。
我国的大叶藻主要分布于辽宁的大连、兴城和绥中;河北的北戴河;山东的长岛、荣成、石岛、乳山、青岛等沿海水域[2]。
海草床是海洋生态系统初级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三大滨海生态系统之一,储碳量可以与热带雨林媲美[3];海草可以通过其组织吸收营养盐,并过滤沉积物来改善海水的透明度[4]。
海草床改变了海草场内动力过程[5],可以降低海浪和海流对海岸的侵蚀程度,起到加固底质[6],稳定海岸的作用;海草床可以作为海洋生物的栖息地和食物来源地,海草场作为一个群落生境,可以为鱼、虾、贝类等海洋动物提供的庇护所、栖息地和育幼场所,为其他捕食性的动物如海胆、水鸟、蟹、海牛等提供觅食场所[7]。
研究表明,温带海域大叶藻碳的年生产力为1500 g/m2,美国麻省海岸的大叶藻年生产力为812 g/m2,山东沿海地区大叶藻的年生产能力为564 g/m2,虾形藻的生产力为696 g/m2[8]。
近年来,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导致海草床退化严重,联合国环境署于2003年的调查报告显示,全球有15%的海草生态区在过去十年内消失,面积大约有26000 km2[9],大叶藻就是一个典型代表。
大叶藻作为海草床中的重要代表,近些年来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目前国内外对大叶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生态作用、初级生产力、生态修复等方面[10-11]。
其中大叶藻的生态修复已经成为研究热点,这方面,国外学者研究的比较深入。
1 大叶藻的恢复研究Phillips(1990)、Meehan A(2002)介绍了大叶藻场恢复的主要方法:生境恢复法、种子法和移植法[12]。
Gallegos(1993)、Meehan(2000)研究表明,由于海草自然恢复的速度比不上其衰退速度,因此生境修复的可行性不大[13];种子法适合在成年海草植株缺少的区域进行[14]。
Orth等利用播种机将大叶藻的种子均匀种在深度为2cm左右的底质处,这种方法不仅效率高,而且不必破坏原有的海草床,但是成活率不高[15]。
利用种子来恢复海草床,可以提高海草床的遗传多样性[16],但是如何收集种子和选择播种的时机是难点[17]。
葡萄牙科学家探讨了移植罗氏大叶藻(Z.noltii)的最佳季节,Park等采用了不同的移植方法来恢复大叶藻海草床[18],美国针对大叶藻场的恢复做的研究工作最多,最早的移植成功实验是Addy在美国Massachusetts进行的大叶藻移植[19]。
国内大叶藻的移植工作也取得了初步的进展,马欣荣(2005)对大叶藻进行了移植和组织培养的研究,得出了10℃~20℃是大叶藻的最适生长温度,地下茎是组织培养最好的材料[20]。
郭栋(2010)对山东荣成俚岛海域的大叶藻采用沉子法、枚钉法、直插法、夹苗法和整理箱法进行移植试验[21],研究显示,5种移植方法大叶藻的平均成活率为沉子法(100%)>枚钉法(86.7%)>直插法(66.7%)>夹苗法(20%)>整理箱法(0%),沉子法的平均绝对生长速率最高,达到了0.358cm·d-1,其次为直插法(0.242cm·d-1);移植成活率与海区水流、光照、底质等环境因子相关。
李文涛等(2010)对韩国移植大叶藻进行了追踪调查[22],水温对移植大叶藻的生长状况产生决定性影响,夏季水温过高,导致大叶藻呼吸消耗过大,严重抑制了大叶藻的生长。
刘旭佳(2011)采用直接移植法和棉线绑石法对青岛汇泉湾海域的大叶藻进行了移植试验[23],并监测移植后一年的大叶藻生存状况,结果显示,采用棉线法移植的大叶藻增值率较高,增值率可以达到117.78%,移植海区的水深、底质等环境因子是影响移植大叶藻成活率的主要原因;利用棉线绑石法对荣成天鹅湖大叶藻进行移植试验,移植大叶藻平均成活率达到88%,最佳移植时期为7、8月份;对大叶藻进行实验室条件下的种子培育,研究显示,只有4℃海水保存的种子可以发芽,发芽率可以达p2 大叶藻生产力研究进展国内外对大叶藻的生态学研究还集中在生物量和生产力方面,国外学者在这方面研究的比较早。
Zieman(1974)采用标记法研究海黾草的生产力[25],根据标记前后海草叶片的生长量和间隔时间来计算叶片的生产力,方法较为简单;Terrados等(1992)改进了Zieman的标记法[26],研究了西班牙地中海沿岸的海草的生产力,表明不同底质类型的海草生产力差异较大。
McRoy(1974)研究了美国麻省沿岸大叶藻的生产力,得出夏季每天的碳生产力为 4.8 g/m2,Mann(1975)得出麻省沿岸大叶藻整个生长周期的生产力是812 g/m2。
Masahiro Nakaoka,Naoko Kouchi(2003)对日本东北部的Funakoshi Bay的具茎大叶藻(Z.caulescens)生态特征做了调查[27],调查显示具茎大叶藻的生殖枝数目和生物量随季节显示出显著性差异,生殖枝数目在春季到夏季达到最高(>30 枝/m2),冬季最少(3 枝/m2)。
生物量夏季最高,冬季最低,春季到秋季,生殖枝包含的生物量占据了具茎大叶藻(Z.caulescens)生物量的70%。
具茎大叶藻(Z.caulescens)总的生产力达到了每年473 g/m2。
Sang Yong Lee,Jae Hyuk Oh等(2005)对韩国西海岸的不同水深的日本大叶藻的叶生产力作了研究[28],随着水深的增加,日本大叶藻叶片的沉积物及附生物增多,植株的枝条长度、宽度都在增加,地下茎的长度在减小,但是枝条密度和生物量却没有明显差异,只表现出季节性变化。
叶生产力利用标记后收割的方法来测量,研究表明,叶生产力在9月份最高,2月份最低。
季节变化和气温是影响日本大叶藻也生产力的重要因素。
国内对大叶藻生产力研究始于50年代,杨宗岱和吴宝铃(1981)采用50×50 cm的样方对我国沿海的海草进行生产力、覆盖度等的调查[8],结果显示,海黾草的年生产力为500~1500 g/m2,山东沿海的虾形藻、大叶藻、丛生大叶藻的平均生物量分别为1851 g/m2、1500 g/m2、1150 g/m2。
郭栋,张沛东等(2010)对荣成俚岛近岸海域大叶藻的大叶藻的分布、生物量、形态特征、花及栖息环境进行了调查[29],研究表明俚岛海域大叶藻平均分布密度1650 株/m2;大叶藻平均生物量为809 g/m2。
明奕(2011)对青岛汇泉湾大叶藻的生物量做了调查[30],结果表明,大叶藻的株高、密度、生物量都呈现明显的月动态变化特征,水温是影响大叶藻生长的主要因素,夏季随着气温升高,大叶藻的呼吸消耗会增多,导致株高、密度、生物量下降,大叶藻进入冬季会萌发出侧生苗,因此生物量会有小幅增加。
刘旭佳(2011)对青岛汇泉湾和青岛湾大叶藻进行了生态调查[23],调查结果显示,青岛湾大叶藻面积约为3500 m2,大叶藻海草场的年平均生物量为276 g/m2,碳固定量为104 g/m2,有机元素含量呈季节性变化。
李森、范航清(2012)研究了广西珍珠港交东海草床不同潮区矮大叶藻株冠高度、覆盖度和生物量的动态变化[31],结果显示,矮大叶藻年平均株高为6.8 cm,平均覆盖度46.1%,地上、地下部分平均生物量分别为27.8 g/m2,30.9 g/m2,低潮区的株高、密度、生物量均大于中潮区和高潮区。
刘炳舰(2012)对天鹅湖、桑沟湾和青岛湾大叶藻进行了生态调查[24],调查显示,大叶藻的周年生物量变化和高度变化与水温密切相关;地上部分的有机元素含量均高于地下部分。
3 存在的问题国内的海草生态学是一门未成熟的学科,缺乏对大叶藻的长期监测项目。
大叶藻恢复方法单一,种子法恢复失败,导致高效的大叶藻草场恢复不多。
国内对大叶藻生产力的研究还处于从描述性阶段向定量研究阶段过渡的时期,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表现就是研究方法和内容上的不足。
因此建议开展以下工作。
(1)建立大叶藻草场的长期监测项目,密切关注大叶藻的生长趋势及生长状态。
(2)加强对大叶藻种子修复的研究,寻找高效的种子收集方法,提高种子的成活率。
(3)寻找操作简便、准确测量大叶藻生产力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