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九年级物理上册 斜面小车实验教案 苏科版
2019-2020年九年级物理上学期全套教案 苏科版

2019-2020年九年级物理上学期全套教案苏科版【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杠杆,能从常见的工具中辨认出杠杆。
2、理解力臂的概念,会画杠杆的力臂。
3、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能通过实验探究总结出杠杆的平衡条件,会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解题。
4、了解杠杆的应用,能对杠杆进行分类,并了解分类原则。
【教学重点】理解力臂的概念,会画杠杆的力臂。
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会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解题。
【教学难点】通过实验探究总结出杠杆的平衡条件。
【实验器材】螺丝刀、羊角锤、钢丝钳、木块、钉子扳手、夹子、(杠杆、铁架台、钩码、弹簧测力计 30套)、多媒体材料【教学方法】实验、讨论、探究、归纳11-2 滑轮【教学目标】 1、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能用杠杆原理解释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
2、知道定滑轮、动滑轮、滑轮组的作用。
3、能根据滑轮组的构成方式判断省力情况。
4、能识别生活和生产中常见的滑轮,能根据要求组装简单的滑轮组。
【教学重点】用杠杆原理解释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
根据要求组装简单的滑轮组。
【教学难点】根据要求组装简单的滑轮组。
【实验器材】(滑轮、弹簧秤、直尺、钩码、细线 30套)、多媒体材料【教学方法】实验、讨论、探究、归纳11-3 功【教学目标】 1、知道做机械功的两个要素。
2、知道机械功的物理意义、公式及单位,了解1J的功大约有多大。
3、理解机械功的计算公式,会用功的计算公式解题。
4、能用生活中的事例解释机械功的含义。
【教学重点】理解机械功的计算公式,会用功的计算公式解题。
【教学难点】用生活中的事例解释机械功的含义【实验器材】(斜面、钩码、小车、直尺、弹簧测力计 30套)、多媒体材料【教学方法】实验、探究、讨论、归纳【教学过程】11-4 功率【教学目标】 1、知道功率的概念;知道功率的物理意义。
2、能通过实例作图等多种方式来描述功率。
3、知道功率的公式、单位,能用公式计算功率。
4、能自己设计实验测量功率。
【教学重点】知道功率的公式、单位,能用公式计算功率。
江苏省常州市西夏墅中学九年级物理上册 斜面小车实验教案 苏科版

一、教学目标1、知道牛顿第一定律,常识性了解伽利略理想实验的推理过程。
2、通过斜面小车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3、通过实验分析,初步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分析、概括、推理).二、教学过程一、实验导入:批驳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演示1]在桌面上推动木块(或板擦)从静止开始慢慢向前运动,撤掉推力,木块立即停止。
[演示2] 在桌面上推动木块(或板擦)从静止使之向前运动,用力推出,木块向前运动一段距离后停止。
二、讲授新课:1.规律总结过程伽利略的贡献:理想实验[演示](通过实物投影仪把实验过程反映在大倍投电视上)介绍器材实验前提条件:每次实验都需从斜面上的同一高度下滑,为什么?实验过程:让小球从同一斜面的同一位置滚下后分别在毛巾表面、棉布表面、玻璃表面上运动,每次记下小球停下时的位置。
做标记的位置是什么位置?(停下来的位置)实验纪录:实验次数表面材料阻力大小滑行距离1 毛巾最大最短2 棉布较大较长3 玻璃较小长推理想象光滑表面阻力为零无限长实验分析:三次实验,小车最终都静止,为什么?三次实验,小车运动的距离不同,这说明什么问题?小球运动距离的长短跟它受到的阻力有什么关系?若使小车运动时受到的阻力进一步减小,小车运动的距离将变长还是变短?根据上面的实验及推理的思想,还可以推理出什么结论?推理:小球在光滑的阻力为零的表面,将会怎样运动?实验结论:通过伽利略的实验和科学推理得出“运动的物体,如果受到的阻力为零,它的速度将不会减慢,将以恒定不变的速度永远运动下去。
”即作匀速运动。
[微机模拟实验]:简介伽利略理想实验迪卡儿的补充如果运动物体不受任何力的作用,不仅速度大小不变,而且运动方向也不变,将沿原来的方向匀速运动下去。
牛顿的成果:补充与概括2.定律分析定律成立条件:不受外力作用运动规律: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师(回应课题引入实验):回想我们最开始的实验,有推力板擦运动,撤去推力板擦停下来,从表面现象上得到的结论运动需要力维持是错误的,但这种现象是千真万确摆在我们面前的,我们如何用牛一的观点正确的解释这个现象呢?三、巩固练习1.一物体放在桌上静止,假若某瞬间撤掉所有的外力,物体将怎么样?2.对于牛顿第一定律的看法,下列观点正确的是( )A.验证牛顿第一定律的实验可以做出来,所以惯性定律是正确的B.验证牛顿第一定律的实验做不出来,所以惯性定律不能肯定是正确的C.验证牛顿第一定律的实验做不出来,但可以经过在事实基础上,进一步科学推理得出惯性定律D.验证牛顿第一定律的实验虽然现在做不出来,但总有一天可以用实验来验证。
初中物理小车爬坡实验教案

初中物理小车爬坡实验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斜面机械效率的概念,掌握影响斜面机械效率的因素。
2.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斜面机械效率的概念及影响因素。
2. 小车爬坡实验的操作步骤及数据处理。
教学难点:1. 斜面机械效率的计算。
2. 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
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小车、斜面、刻度尺、钩码、细线、毛巾、秒表等。
2. 实验场地:宽敞的桌面或实验台。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利用多媒体展示斜面机械效率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斜面机械效率的概念。
2. 提问:什么是斜面机械效率?它与哪些因素有关?二、探究斜面机械效率的影响因素1. 实验一:探究斜面倾斜角对机械效率的影响实验步骤:(1)将斜面固定在桌面上,使斜面倾斜角可调。
(2)将小车放在斜面底端,用细线系住小车,使其自由下滑。
(3)测量小车滑到斜面顶端的时间,记录在表格中。
(4)改变斜面的倾斜角,重复步骤(2)和(3)。
(5)分析数据,探讨斜面倾斜角对机械效率的影响。
2. 实验二:探究斜面粗糙度对机械效率的影响实验步骤:(1)将斜面固定在桌面上,使斜面倾斜角不变。
(2)将小车放在斜面底端,用细线系住小车,使其自由下滑。
(3)在斜面上铺上毛巾,测量小车滑到斜面顶端的时间,记录在表格中。
(4)改变斜面的粗糙度,重复步骤(2)和(3)。
(5)分析数据,探讨斜面粗糙度对机械效率的影响。
三、小车爬坡实验1. 实验步骤:(1)将斜面固定在桌面上,使斜面倾斜角可调。
(2)将小车放在斜面底端,用细线系住小车,使其自由下滑。
(3)测量小车滑到斜面顶端的时间,记录在表格中。
(4)改变斜面的倾斜角,重复步骤(2)和(3)。
(5)分析数据,探讨小车爬坡的机械效率。
2. 数据处理与分析:(1)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小车的平均速度。
(2)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小车的机械效率。
小车在斜面上行驶的科学实验教案

小车在斜面上行驶的科学实验教案一、实验背景和目的斜面研究已经有数百年的历史,斜面不仅是理论物理和力学领域中的研究重点,同时也是很好的初等物理教学方法。
本实验是针对小车在斜面上行驶的研究,旨在通过实验的形式探究斜面角度对小车运动速度的影响,并加深学生对物理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二、实验材料及仪器实验材料:平板、小车、直尺、刻度尺、万能表、纸张、铅笔、尺等。
实验仪器:计时器、线速度计、斜率计等。
三、实验步骤1、制作斜面用平板作为制作斜面的材料,利用刻度尺将其分成两段,即制作两个斜面,一个倾角为30度,另一个为45度。
2、确定小车起点将两个斜面都向同一方向倾斜,将起点做在两个斜面上,起点从斜面高点开始。
确定好起点之后,用尺去测量起点位置的高度,以用于计算小车下滑的加速度和速度。
3、测量小车运动速度在小车下滑的路程中,用计时器计时小车运动的时间,并用线速度计或万能表来测量小车的速度。
4、计算小车下滑的加速度在小车下滑的路程中,将高度差 divided by 路程的时间,然后乘以2,以计算小车在斜面上下滑的加速度。
5、将实验结果进行整合将实验数据整合,并用图表和文字的形式来进行修改和分析。
四、实验结果的分析与解释1、30度斜面在30度斜面上,小车下滑时得出的加速度为约3.304米每秒平方;而小车下滑时得出的速度为约0.82米每秒。
2、45度斜面在45度斜面上,小车下滑时得出的加速度为约6.852米每秒平方,而小车下滑时得出的速度为约1.5米每秒。
五、实验注意事项1、斜面倾角的测量应该尽可能的准确。
2、小车的种类要尽可能的相同。
3、选择合适的计时器进行时间的测量。
4、斜面的位置和高度应该与起点的位置相同。
六、实验的启示与收获本实验通过实际测量分析了小车在斜面上的运动速度,加深了学生对物理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同时,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锻炼了实验技能,提高了自己的实验能力和分析能力。
本实验不仅加强了学生的实验与探究能力,也拓展了学生的科学视野,对学生的未来发展会有很大的帮助。
《物体在斜面上运动》说课稿、教案与教学设计

《物体在斜面上运动》说课稿、教案与教学设计一、说课稿:1.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斜面上的物体运动规律,理解重力、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2)培养学生运用物理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培养其观察、实验、分析、概括的能力。
2. 教学内容:(1)斜面上的物体运动规律。
(2)重力、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3)实际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分析。
3.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斜面上的物体运动规律。
(2)运用实验演示法,让学生直观地观察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
(3)采用讨论法,引导学生分析重力、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4. 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发学生对斜面上的物体运动产生兴趣。
(2)新课导入:介绍斜面上的物体运动规律。
(3)实验演示:展示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
(4)分析讨论:探讨重力、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5)巩固拓展:分析实际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案:1.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斜面上的物体运动规律。
(2)培养学生运用物理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教学内容:(1)斜面上的物体运动规律。
(2)重力、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3. 教学方法:(1)问题驱动法。
(2)实验演示法。
(3)讨论法。
4. 教学步骤:(1)导入:生活中的实例引入,引发学生兴趣。
(2)新课导入:介绍斜面上的物体运动规律。
(3)实验演示:展示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
(4)分析讨论:探讨重力、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5)巩固拓展:分析实际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设计:1. 教学环节:(1)导入:生活中的实例引入,引发学生兴趣。
(2)新课导入:介绍斜面上的物体运动规律。
(3)实验演示:展示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
(4)分析讨论:探讨重力、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5)巩固拓展:分析实际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解决实际问题。
高中物理小车实验教案

高中物理小车实验教案
实验目的:通过观察小车在不同斜度上的运动情况,探究斜面的角度对小车运动的影响,并进一步掌握斜面上物体的平衡和运动规律。
实验器材:小车、斜面、测斜仪、尺子、计时器
实验步骤:
1. 将斜面倾斜角度设置为10度,将小车置于斜面上,并用测斜仪测量斜面的角度确保准确。
2. 推动小车,开始计时,并观察小车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
3. 记录小车的运动时间和行程长度,计算小车在斜面上的速度。
4. 重复以上步骤,将斜面的倾斜角度分别设置为20度、30度、40度等,进行多组实验数据采集。
5. 根据实验数据分析小车在不同斜度上的运动情况,总结斜面的角度对小车运动的影响。
实验要点:
1. 实验中要注意小心操作,确保小车在斜面上不会掉落或受到其他影响。
2. 实验数据采集要准确,多次重复实验以获得可靠的结果。
3. 实验后要对数据进行分析和总结,得出结论并进行讨论。
实验预期结果:
随着斜面角度的增加,小车在斜面上的运动速度会加快,运动距离也会增加。
拓展实验:
可以尝试改变小车的质量、斜面的摩擦系数等因素,探究它们对小车运动的影响。
实验总结:
通过这个实验,学生将能够深入理解斜面上物体的平衡和运动规律,为进一步学习物理学提供基础。
《物体在斜面上运动作业设计方案-2023-2024学年科学苏教版》

《物体在斜面上运动》作业设计方案一、设计背景:本次作业设计旨在帮助学生稳固和应用物体在斜面上运动的相关知识,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物理进修兴趣和进修效果。
二、设计目标:1. 理解物体在斜面上运动的基本原理;2. 掌握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规律;3. 提高学生的实验设计和数据处理能力;4.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三、设计内容:1. 实验目标:通过实验,钻研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规律,验证动能和势能的转换干系。
2. 实验材料:斜面、小车、计时器、测量尺、实验记录表等。
3. 实验步骤:a. 将斜面倾斜角度固定,放置小车在斜面上;b. 用计时器记录小车从斜面尖端滑到底端所需的时间;c. 测量小车在斜面上的高度和速度,记录数据;d. 分析实验数据,绘制图表,得出结论。
4. 实验要求:认真操作,记录详细数据,准确测量,合理分析。
5. 实验评判:根据实验结果和数据,评判实验的成功水平和结论的合理性。
四、实验评判:1. 实验成绩:根据实验数据和分析报告,评定学生的实验成绩;2. 实验报告:要求学生撰写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标、步骤、数据、分析和结论等内容;3. 实验表现:评判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数据处理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五、作业要求:1. 完成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标、步骤、数据、分析和结论等内容;2. 提交实验数据和图表,以及实验过程中的照片或视频;3. 按时完成作业,认真对待每个环节,按要求完成实验设计和数据处理。
六、作业评判:1. 实验报告评分:根据实验报告的质量和内容,评定学生的实验成绩;2. 实验数据评分:根据实验数据的准确性和完备性,评定学生的数据处理能力;3. 实验表现评分:根据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团队合作精神,评定学生的实验表现。
七、总结:通过本次作业设计,学生可以深入了解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规律,提高实验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动手能力,为学生的物理进修打下良好基础。
制作斜面小车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斜面小车的工作原理;2. 学习斜面小车的设计与制作方法;3. 探究斜面角度、小车质量、摩擦力等因素对小车运动速度的影响;4.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实验原理斜面小车实验是利用斜面和滑轮的原理,使小车在斜面上运动。
通过改变斜面角度、小车质量、摩擦力等因素,观察小车运动速度的变化,从而探究这些因素对小车运动速度的影响。
三、实验材料1. 木板(长60cm,宽20cm,厚2cm);2. 木棍(直径1cm,长40cm);3. 滑轮(直径5cm);4. 小车(长10cm,宽5cm,高3cm);5. 弹簧秤(量程0-5N);6. 计时器;7. 水平仪;8. 砝码(质量分别为10g、20g、30g、40g、50g);9. 滑石粉(用于减小摩擦力)。
四、实验步骤1. 制作斜面:将木板固定在水平面上,调整木板与水平面的夹角,使其成为斜面;2. 安装滑轮:将滑轮固定在木板的顶端,使滑轮位于斜面的最高点;3. 制作小车:将木棍两端削成斜面,制成斜面小车;4. 测量斜面角度:使用水平仪测量斜面角度,记录数据;5. 调整小车质量:将砝码分别放在小车上,使小车质量分别为10g、20g、30g、40g、50g;6. 测量小车运动速度:将小车放在斜面顶端,释放小车,使用计时器测量小车运动到斜面底端所需的时间,记录数据;7. 改变摩擦力:在斜面表面撒上滑石粉,减小摩擦力,重复步骤5和6,记录数据;8. 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五、实验数据及分析1. 斜面角度为30°时,小车质量分别为10g、20g、30g、40g、50g时,运动速度分别为0.5m/s、0.6m/s、0.7m/s、0.8m/s、0.9m/s;2. 斜面角度为30°时,减小摩擦力后,小车质量分别为10g、20g、30g、40g、50g时,运动速度分别为0.6m/s、0.7m/s、0.8m/s、0.9m/s、1.0m/s。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年九年级物理上册斜面小车实验教案苏科版
一、教学目标
1、知道牛顿第一定律,常识性了解伽利略理想实验的推理过程。
2、通过斜面小车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3、通过实验分析,初步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分析、概括、推理).
二、教学过程
一、实验导入:批驳亚里士多德的观点
[演示1]在桌面上推动木块(或板擦)从静止开始慢慢向前运动,撤掉推力,木块立即停止。
[演示2] 在桌面上推动木块(或板擦)从静止使之向前运动,用力推出,木块向前运动一段距离后停止。
二、讲授新课:
1.规律总结过程
伽利略的贡献:理想实验
[演示](通过实物投影仪把实验过程反映在大倍投电视上)
介绍器材
实验前提条件:每次实验都需从斜面上的同一高度下滑,为什么?
实验过程:让小球从同一斜面的同一位置滚下后分别在毛巾表面、棉布表面、玻璃表面上运动,每次记下小球停下时的位置。
做标记的位置是什么位置?(停下来的位置)
实验纪录:
实验分析:
三次实验,小车最终都静止,为什么?
三次实验,小车运动的距离不同,这说明什么问题?
小球运动距离的长短跟它受到的阻力有什么关系?
若使小车运动时受到的阻力进一步减小,小车运动的距离将变长还是变短?
根据上面的实验及推理的思想,还可以推理出什么结论?
推理:小球在光滑的阻力为零的表面,将会怎样运动?
实验结论:通过伽利略的实验和科学推理得出“运动的物体,如果受到的阻力为零,它的速度将不会减慢,将以恒定不变的速度永远运动下去。
”即作匀速运动。
[微机模拟实验]:简介伽利略理想实验
迪卡儿的补充
如果运动物体不受任何力的作用,不仅速度大小不变,而且运动方向也不变,将沿原来的方向匀速运动下去。
牛顿的成果:补充与概括
2.定律分析
定律成立条件:不受外力作用
运动规律: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师(回应课题引入实验):回想我们最开始的实验,有推力板擦运动,撤去推力板擦停下来,从表面现象上得到的结论运动需要力维持是错误的,但这种现象是千真万确摆在我们面前的,我们如何用牛一的观点正确的解释这个现象呢?
三、巩固练习
1.一物体放在桌上静止,假若某瞬间撤掉所有的外力,物体将怎么样?
2.对于牛顿第一定律的看法,下列观点正确的是( )
A.验证牛顿第一定律的实验可以做出来,所以惯性定律是正确的
B.验证牛顿第一定律的实验做不出来,所以惯性定律不能肯定是正确的
C.验证牛顿第一定律的实验做不出来,但可以经过在事实基础上,进一步科学推理得出惯性定律
D.验证牛顿第一定律的实验虽然现在做不出来,但总有一天可以用实验来验证。
四、小结
人们对物体的运动规律的认识是经历了漫长的时间的。
物体在不受力时的运动规律,它是经过亚里士多德对人们近两千年的思想束缚,伽利略的科学推理,才最终由牛顿总结出来的。
牛一的重要贡献是:1)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2)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五、作业:阅读本节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