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讽刺手法

合集下载

修辞手法解析讽刺

修辞手法解析讽刺

修辞手法解析讽刺讽刺是一种通过嘲笑、挖苦或讥讽来表达批评、嘲笑或讽刺的修辞手法。

它通常使用凌厉而具有挖苦意味的语言,让读者产生一种明显的讽刺效果。

讽刺在文学作品中被广泛运用,用来抨击社会不公、揭示人性弱点,以及暗示道德道义。

本文将解析几种常见的修辞手法,以揭示讽刺在文学作品中的运用。

一、夸张手法夸张是一种常见的讽刺手法,通过夸大和放大事物的特点,突出其荒谬和荒唐之处。

这种手法常常用于嘲笑人们的愚蠢和虚伪。

例如,在奥斯卡·王尔德的喜剧《道林·格雷的画像》中,道林·格雷因为他珍爱不老青春的画像而过上了放荡不羁的生活,而他的画像却承载着他日益堕落的罪过,最终导致了他的悲剧结局。

这部作品通过夸张手法嘲笑了社会上许多追求虚荣享乐的人。

二、对比手法对比是一种常用的讽刺手法,通过将两个事物进行对比,突出它们之间的差异和矛盾。

这种手法常常用于揭示人性的弱点和社会的不公。

例如,在乔纳森·斯威夫特的《格利佛游记》中,他描述了一个虚构的国家——小人国。

小人国的居民身材矮小,却以高大为荣;他们对一些微小的细节非常关注,却忽视了一些重要的问题。

通过对比,斯威夫特揭示了人们常常以自己的利益和虚荣为中心,而忽视了更重要的事物。

三、反讽手法反讽是一种常见的讽刺手法,通过用与事实相反的言辞来讽刺、嘲笑或批评。

这种手法常常用于揭示社会的虚伪和荒谬。

例如,在乔纳森·斯威夫特的《关于吃婴儿的建议》一书中,他以一种戏谑的语气提出了将穷人的孩子作为食物的提议,来嘲笑英国统治阶级对待穷人的态度。

通过反讽手法,斯威夫特揭示了社会对穷人的冷漠和残忍。

四、嘲笑手法嘲笑是一种直接而不客气的讽刺手法,通过批评、嘲弄或嘲笑,以揭露人们的愚蠢和虚伪。

这种手法常用于文学作品和演讲中,来批评社会上的不公和人们的愚昧。

例如,在马克·吐温的小说《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他嘲笑了南方人对奴隶制度的支持和宣扬。

讽刺与幽默

讽刺与幽默

这段话中,葛朗台分别安抚了三颗受惊的心灵——欧也妮、拿侬、太 太。虽然对象是不同,可是内容却是一样的,同样围绕钱。即使现在他还 是以为她们是因为钱而不高兴,以为她们是为了他的钱,以为钱可以解决 一切的问题,从这就可以讽刺了葛朗台是一个露骨的吝啬鬼,虚伪的守财 奴,刻画了一个面目多变的阴缺点和可笑之处,常采用夸张或反讽等
方式,从而产生幽默的效果。 讽刺手法犀利有力,而且使用灵活,或正面进攻,或旁敲侧击;或讽 刺揶揄;或正颜厉色;嬉笑怒骂,皆成文章。 (1)漫画法(2)对比法(3)反说法 (4)托物法:这是一种把讽刺对象托比于某物,使讽刺对象具体化、形象 化的手法。
范进从20岁就参加了科举考试直到54岁才 中举,由此彻底改变了家道贫寒的窘境,使乡 邻和丈人刮目相看。文章写了范进中举前后的 心理、地位、生活的变化 。采用夸张和讽刺手 法,着力描写了范进中举前后欢喜而发疯的情 状,刻划了范进热衷功名的性格,反映了当时 世态炎凉的社会现实。 孔乙己也是很早就参加了科举考试的,但 至死“连半个秀才也没有捞到”,反而因为偷 窃被丁举人打断了腿,以至最后是死是活无人 过问。从店主到伙计,从大人到小孩,对孔乙 己有的只是嘲笑:笑他没有考取功名,笑他穷 极僚倒,这笑声讽刺了人们多么冷漠麻木的精 神状态,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罪恶。
讽刺小说——是按形象性质和题材领域划分
的一种小说类型。它是以现实生活中的形形色 色的丑的事物作为描写对象,以嘲讽、批判、 揭露、抨击的态度描述社会中滑稽可笑、消极 落后乃至腐朽反动的现象、事物或思想。
著名讽刺小说家——欧亨利、巴尔扎克、
马克吐温、鲁迅
名作欣赏
“呕,孩子,咱们别为了一口箱子生气啦。拿去吧!——拿侬,你去 请裴日冷先生。——得啦,太太,没有事啦,咱们讲和啦。——不是吗, 小乖乖?不吃干面包了,爱吃什么就吃什么吧……啊!她眼睛睁开 了。……嗳嗳,妈妈,小妈妈,好妈妈,得啦!哎,你瞧我拥抱欧也妮了。 她爱她的堂兄弟,她要嫁给他就嫁给她吧,让她把小箱子藏起来吧。可是 你得长命百岁的活下去啊,可怜的太太。嗳嗳,你身子动一下给我看哪! 告诉你,圣礼节你可以拿出最体面的祭桌,索漠从来没有过的祭桌。” ——《欧也妮· 葛朗台》

讽刺手法

讽刺手法

鲁迅说:“一个作者,用了精炼的,或者简直有些夸张地笔墨--但自然也必须是艺术地--写出成一群人的成一面的真实来,这被写的一群人,就称这作品为`讽刺’。

”这就是说作者在真实的基础上,以讽刺和嘲讽的手法,或用比喻,或用夸张,揭露腐朽落后的现象,批判愚昧反动的行为,使人在会心的笑声中予以否定,这种手法就是讽刺。

讽刺手法犀利有力,而且使用灵活,或正面进攻,或旁敲侧击;或讽刺揶揄;或正颜厉色;嬉笑怒骂,皆成文章。

归纳起来,讽刺手法有大致有以下几种:〈一〉漫画法:鲁迅说:“漫画要使人一目了然,所以最普通的方法是‘夸张’。

”夸张是漫画的特点。

漫画式的讽刺手法其特点也是夸张,把把人或事的假、丑、恶加以扩大或缩小,使之变相,变形,以突出这一侧面的特征,达到讽刺的目的。

《儒林外史》写爱钱如命的严监生疾终正寝时,着力刻画了他竖着的两个手指头,这两个手指头揭示了他全部性格中最本质的特征:守财奴的爱钱如命。

马克·吐温的《竞选州长》也采用这种手法,揭露不同社会的光怪陆离现象,在刻画人物形象方面起了重要作用。

〈二〉对比法:即把被讽刺的对象,在对待同一人或事的前后不同的言行上进行描述,以显示被讽刺对象的愚蠢可笑。

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围绕于勒有无金钱,以冷漠峻峭的笔调描写菲力普夫妇言行、态度,前后判若两人的变化,使读者不难看出夫妇二人的极度虚伪、冷酷无情,进一步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契诃夫的《变色龙》通过描写警官奥楚蔑洛夫围绕狗的主人是谁的易变、善变,无情地揭露了沙皇统治下社会的黑暗。

〈三〉托物法这是一种把讽刺对象托比于某物,使讽刺对象具体化、形象化的手法。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在宣传自己的主张、驳难对方时,经常使用这种方法。

《惠子相梁》中的惠子听信传言,庄子来代他为相,非常恐惧。

而庄子却给好友讲了一个风趣的故事,把自己比作鹓雏(古代传说中像凤凰一样的鸟),好友比作猫头鹰,梁国则比作腐鼠。

极力描写了高尚的志趣,而猫头鹰得一腐鼠便视为致珍美味的神态。

简析鲁迅杂文中的讽刺手法

简析鲁迅杂文中的讽刺手法

简析鲁迅杂文中的讽刺手法简析鲁迅杂文中的讽刺手法鲁迅在战斗的一生中,曾经运用过多种文学样式作为战斗武器,其中,杂文是他从事革命斗争的主要武器。

单从数量上说,鲁迅一生创作了700多篇杂文,16本杂文集。

在文中,他以情动人,以理制胜,多用冷嘲热讽的方式进行社会批评和政治批评,泼辣而幽默的讽刺,是构成鲁迅杂文战斗力和艺术魅力的重要因素,同时,鲁迅杂文的讽刺手法是多种多样的。

一、修辞技巧(一)夸张鲁迅杂文通过艺术的夸张手法,使讽刺对象浓缩或突显,坏的显得更坏,丑的显得更丑,,以达到讽刺的目的。

如在《张资平的小说学》一文中用“A”符号,夸张地描绘出专写黄色三角恋的张资平的卑劣灵魂,造成极强的讽刺效果。

又如由《中国女人的脚》,推定中国人并非中庸,并由此推定《孔夫子有胃病》,他解释说中国女人的脚“不小则已,小则必求三寸,宁可走不成路,摇摇摆摆。

”可见,中国人并非中庸,“其实颇不免于过激的”。

这样的推论并不常见,但我们又不能说它没有道理,因为从假设到结论的逻辑推理过程是确有夸张成分的,尤其后面得出的“孔夫子有胃病”的推论让人忍俊不禁。

他由这样的前提得出那样的结论就是一种逻辑上的夸张。

(二)对比对比是鲁迅杂文中常用的手法之一,他通过鲜明的对比来显示反动阶级的假、丑、恶的真面目。

如《不知肉味和不知水味》一文中,列举了同时出现的极不相干的两件事加以对比,通过对比,把国民党反动派表面宣扬“王道”“仁政”,实际上却不顾人民死活的虚伪本质揭示出来。

(三)反语反语从表面上看是肯定和赞美,而实际上是否定和讽刺,这种手法往往用来表达憎恨和愤怒的感情,具有强烈的效果。

他好用反语,在文中往往以貌似肯定的话,迂回驳斥敌论。

如在《拿来主义》一文中,说道: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挂过去,叫“发扬国光”。

就用了两个表示否定的引号,形成反语,“发扬国光”实为“送去”即媚外求荣。

还有“活人代替了古董,这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其中“进步”也是反语,实为“倒退”。

讽刺的方法

讽刺的方法

讽刺的方法中外著名作家如:吴敬梓、鲁迅、契诃夫、莫泊桑、马克吐温等,无不运用讽刺手法,为世界文坛创造了一个个鲜活的艺术形象,反映了深刻的主题,在技法上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为我们提供了极为丰富的经验与范例。

那么,什么是讽刺呢?鲁迅说:“一个作者,用了精炼的,或者简直有些夸张地笔墨--但自然也必须是艺术地--写出成一群人的成一面的真实来,这被写的一群人,就称这作品为`讽刺’。

”这就是说作者在真实的基础上,以讽刺和嘲讽的手法,或用比喻,或用夸张,揭露腐朽落后的现象,批判愚昧反动的行为,使人在会心的笑声中予以否定,这种手法就是讽刺。

讽刺手法犀利有力,而且使用灵活,或正面进攻,或旁敲侧击;或讽刺揶揄;或正颜厉色;嬉笑怒骂,皆成文章。

归纳起来,讽刺手法有大致有以下几种:〈一〉漫画法:鲁迅说:“漫画要使人一目了然,所以最普通的方法是‘夸张’。

”夸张是漫画的特点。

漫画式的讽刺手法其特点也是夸张,把把人或事的假、丑、恶加以扩大或缩小,使之变相,变形,以突出这一侧面的特征,达到讽刺的目的。

《儒林外史》写爱钱如命的严监生疾终正寝时,着力刻画了他竖着的两个手指头,这两个手指头揭示了他全部性格中最本质的特征:守财奴的爱钱如命。

马克·吐温的《竞选州长》也采用这种手法,揭露不同社会的光怪陆离现象,在刻画人物形象方面起了重要作用。

〈二〉对比法:即把被讽刺的对象,在对待同一人或事的前后不同的言行上进行描述,以显示被讽刺对象的愚蠢可笑。

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围绕于勒有无金钱,以冷漠峻峭的笔调描写菲力普夫妇言行、态度,前后判若两人的变化,使读者不难看出夫妇二人的极度虚伪、冷酷无情,进一步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契诃夫的《变色龙》通过描写警官奥楚蔑洛夫围绕狗的主人是谁的易变、善变,无情地揭露了沙皇统治下社会的黑暗。

〈三〉托物法这是一种把讽刺对象托比于某物,使讽刺对象具体化、形象化的手法。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在宣传自己的主张、驳难对方时,经常使用这种方法。

讽刺手法的表现方式

讽刺手法的表现方式

讽刺手法的表现方式
讽刺是一种通过使用反语、夸张、模仿或明显的对比等手法,以嘲笑、讽刺或批评某个人、群体、观点或现象的修辞手法。

在文学、艺术和口头表达中,讽刺可以采用多种表现方式:
1. 反语(Irony):讽刺经常通过反语表达,即言辞中的反差或反向的意思。

有时,说话者说的话与他们真正的意图或现实情况相反。

例如,当看到一个显而易见的错误时,说:“这真是个好主意!”实际上,这是在嘲笑这个想法并表示相反的意见。

2. 夸张(Exaggeration):讽刺通常使用夸张来强调或放大某种情况,以便产生笑话或讽刺的效果。

例如,描述一个微不足道的失败为“世界末日”就是一种夸张的表达方式。

3. 模仿(Mimicry):通过模仿特定人物或群体的言行举止,以突显其荒谬或可笑之处。

例如,通过模仿某个政治人物的演讲风格来讽刺他们的政策。

4. 对比(Contrast):通过与现实或理性对比,强调某种情况的荒谬或不合理性。

例如,将两个相似但截然不同的事物进行对比,以表达对其中一个的讽刺。

5. 隐喻(Metaphor):讽刺有时通过隐喻的方式表达,用一个概念或事物来比喻另一个,以传达一种讽刺或反讽的感觉。

例如,将某个领导人比喻为“奉公守法的好市民”,暗示其实际上可能相反。

讽刺的表现方式因文本类型、文化背景和作者风格而异。

在任何情况下,讽刺都是一种有力的修辞手法,可以通过巧妙的语言运用来传达作者的观点、态度或评论。

讽刺手法

讽刺手法

反讽(irony)
言外之意,口是心非,说出的话和心内相 反,偏又让人知道弦外之音,就是反讽。 间接性挖苦。 Verbal irony: “What a pleasant day” (when it is raining heavily) Situational irony: Referring to WWI as “the war to end all wars” Dramatic irony: The movie “The Truman Show”, where only Truman doesn’t know that he’s being filmed at all times
Sarcastic
英音:[sɑ:'kæstik] 美音:[sɑr'kæstɪk]
定义:
1)一种修辞手法,言辞或情景所表达表 面意思与其本意相反。用于暴露对象的矛 盾或缺点。
2) 用比喻、夸张等手法对人或事进行揭露、 批评或嘲笑。 3)用讥刺和嘲讽笔法描写敌对的落后的事 物。

暗讽(innuendo)



它没有立场鲜明的说教者,而转从各种不同的表现方 式进行,如夸大其辞,或言之无理 COUNTESS: Have you, I say, an answer of such fitness for all questions? CLOWN: From below your duke to beneath your constable, it will fit any question. COUNTESS: It must be an answer of most monstrous size that must fit all demands. (All’s Well that Ends Well by William Shakespeare) To succeed in life, you need two things: ignorance and confidence. 生活的成功需要两个因素:愚昧以及自信。 A lie can travel halfway around the world while the truth is still putting on its shoes. 当真理还正在穿鞋的时候,谎言就能走遍半个re) 暗讽(innuendo) 反讽(irony) 讥讽(sarcasm)

谈《围城》的讽刺艺术

谈《围城》的讽刺艺术

谈《围城》的讽刺艺术
《围城》是当代中国作家钱锺书先生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小说以嘲讽和讽刺手法描写了从上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的中国社会风貌,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种种问题和现象。

本文从小说的讽刺艺术入手,分析小说的讽刺手法和表现手段。

1. 讽刺手法
小说以幽默的口吻,犀利的笔触,讽刺了中国传统文化、现代文明以及政治体制等多个方面。

小说中的讽刺手法有以下几种:
(1)对比手法
小说通过对比的手法,突出了人物形象的喜剧性鲜明的特点。

比如在《围城》中,周骏生和方鸿渐是两个比较突出的形象。

周骏生是一个才华横溢的文化人,身材高大,相貌堂堂,聪明伶俐,学识渊博。

而方鸿渐则是一个平凡无奇的小人物,外表平庸,民间传说中称为“屌丝”,沉迷于赌博,没有什么文化底蕴。

两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小说反复地使用对比手法,将这些形象放在异质的文化、生活环境中进行比较,突显出其矛盾性和深刻的讽刺意味。

(2)夸张手法
小说通过夸张手法,将人物和事件塑造得更加具有喜剧性。

比如,方鸿渐赌输了一万元钱,只好拿出破旧的乌纱帽换钱。

这个情节就使用了夸张手法,将方鸿渐在社交场合中的尴尬和悲惨的情境表现得更加夸张和滑稽。

(3)反话手法
反话是小说刻画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法之一。

小说常常运用反话表现出人物的内心活动和情感状态。

比如,方鸿渐对朱…
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讽刺是一种文学手法,用于暴露对象的缺点和可笑之处,常采用夸张或反讽(irony)等方式,从而产生幽默的效果。

用讥刺和嘲讽笔法描写敌对的落后的事物,有时用夸张的手法加以暴露,以达到贬低的效果。

当然也可以用拙劣模仿、作戏、毗邻、并置、并列、对比、类似、类推等也经常用于讽刺手法种。

如果说反话(反讽)就是讽刺的话,是一个很大的错误。

严格来说,讽刺(satire)是一种俗称类型;而反讽(irony)则是一种比较具体的修饰手法。

中文的「讽刺」一词在唐代所写的《隋书》中即已经出现,收录于《全唐诗》的高骈《途次内黄马病,寄僧舍呈诸友人》一诗中也提到了该词。

讽刺在日文汉字中写作「风刺」或「讽刺」。

西方讽刺( 风刺)小说,大概可以上推到古罗马帝国希腊语作家路吉阿诺斯(常见的译名是从英语音译的琉善或卢其安; 卢奇安,路吉阿诺斯是周作人根据希腊语发音翻的)的「真实的故事」。

作者以第一人称,写一群人到月亮上面、极乐世界(周作人译「福人岛」)等好几个地方游历的经过,标题「真实的故事」就是极大的反讽。

后世杰出的讽刺小说:法国拉伯雷的《巨人传》、英国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都受到路吉阿诺斯小说很深的影响,有很浓的奇幻色彩。

也有汉文译本的法国勒萨日《吉尔·布拉斯》、西班牙塞万提斯《堂吉诃德》,讽刺性非常强烈,但已经是写实,不比前面几种是虚实交错,以虚为主。

吉尔·布拉斯和吉诃德先生都是游走四方的人物,这与西方的流浪汉小说传统有关。

流浪汉小说以主角游走四方的见闻阅历反映作者要表达的内容,在西班牙尤其盛行,现存最古的西班牙流浪汉小说是《小癞子》(《托美思河的小拉撒路》),著名作品有克维多的《骗子外传》等。

《堂吉诃德》是西班牙文学的旷世巨著,奠定了现代西班牙语文的基础,而且,赛万提斯的写作手法非常新颖,对现代小说有极深远的影响。

捷克的《好兵帅克》也是讽刺小说的名作。

现代中国讽刺小说名篇有鲁迅《阿Q正传》、《故事新编》;老舍《赵子曰》、《二马》、《马裤先生》、《骆驼祥子》; 沈从文《阿丽思中国游记》; 钱钟书《围城》等。

2讽刺的方法
编辑
中外著名作家如:吴敬梓、鲁迅、契诃夫、莫泊桑、马克吐温等,无不运用讽刺手法,为世界文坛创造了一个个鲜活的艺术形象,反映了深刻的主题,在技法上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为我们提供了极为丰富的经验与范例。

那么,什么是讽刺呢?
鲁迅说:“一个作者,用了精炼的,或者简直有些夸张地笔墨--但自然也必须是艺术地--写出成一群人的成一面的真实来,这被写的一群人,就称这作品为`讽刺’。

”这就是说作者在真实的基础上,以讽刺和嘲讽的手法,或用比喻,或用夸张,揭露腐朽落后的现象,批判愚昧反动的行为,使人在会心的笑声中予以否定,这种手法就是讽刺。

讽刺手法犀利有力,而且使用灵活,或正面进攻,或旁敲侧击;或讽刺揶揄;或正颜厉色;嬉笑怒骂,皆成文章。

归纳起来,讽刺手法有大致有以下几种:
〈一〉漫画法:
鲁迅说:“漫画要使人一目了然,所以最普通的方法是‘夸张’。

”夸张是漫画的特点。

漫画式的讽刺手法其特点也是夸张,把把人或事的假、丑、恶加以扩大或缩小,使之变相,变形,以突出这一侧面的特征,达到讽刺的目的。

《儒林外史》写爱钱如命的严监生疾终正寝时,着力刻画了他竖着的两个手指头,这两个手指头揭示了他全部性格中最本质的特征:守财奴的爱钱如命。

马克·吐温的《竞选州长》也采用这种手法,揭露不同社会的光怪陆离现象,在刻画人物形象方面起了重要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