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18.慈母情深(第一课时)》精品导学案

合集下载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导学案慈母情深第一课时优秀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导学案慈母情深第一课时优秀教学设计
②习作注意
③习作要求
三、选择素材,确定推荐理由
1.选书 避免推荐给同学们熟悉的书籍
2.推荐理由
①为什么要推荐,哪些地方吸引了自己;
②列提纲:用小标题分条写清楚理由,试写一段。
【合作探究】
借助习作提纲,梳理习作内容
1.示例引领,引发思考——如何推荐一本好书
2.阅读习作要求,进一步明晰如何推荐一本书
①讨论示例:对于推荐理由,哪些信息想到了,哪些忽略了……
【课上生成】
【自主学习】
一、课文学习
1.注意力集中,连词成句地读,抓关键词句,快速默读课文,了解文章写作背景。
预设:“我一直想买一本长篇小说——《青年近卫军》。书价一元多钱。”
“母亲还从来没有一次给过我这么多钱。我也从来没有向母亲一次要过这么多钱。”
“那时我家的破收音机已经卖了,被我和弟弟妹妹们吃进了肚子里。”
黄崖洞九年制学校导学案
科目
语文
年级

课题
18.慈母情深
主备人
张俊杰
课时
2
辅备人
【学习目标】
1.认识“魄、抑、颓、纫、嗓、褐、惫、耽、兜、权”等10个生字,读准多音字“龟”,会写“辞、抑、碌、吊、嗓、脊、竟、龟、哇、忍、酸、权”等12个字,会写“连续、广播、铁路、辞退、挣钱、压抑、潮湿、忙碌、阴暗、炎夏、噪声、瘦弱、脊背、口罩、龟裂、忍心、数落、权利”等18个词语。
1.能把重要的理由写具体。
2.把理由写具体,先展示优秀习作片断,引导学生能抓住人物生动形象的描写、典型的情节,有分析,有感悟。
【课前预设】
前置“交流平台”,帮助学生回顾自己读过的书,也指导学生用学到的方法去推荐、选择、读更多的书。
学习流程(第一课时)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慈母情深导学案(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慈母情深导学案(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慈母情深导学案(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慈母情深导学案第1篇】【教材分析】《慈母情深》是著名作家梁晓声小说《母亲》中的节选。

课文记叙了母亲在极其艰难的生活条件下,省吃俭用,支持和鼓励“我”读课外书的故事,表现了慈母对孩子的深情,以及孩子对母亲的敬爱之情。

《慈母情深》以对话、抒情为主,字里行间流露出浓浓的亲情。

文章有两条行文线索:母亲对我的慈爱——是文章的明线;我对母亲的感激、热爱——这是文章的暗线。

两条线索相辅相成,穿联成了这篇语言平实、笔触细腻的文章。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体会父母的爱有一定的内心体会,因此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在语境中体验的形式品读词语,使学生一步步走进课文,理解、体会慈母的深情。

【教学目标】1.认识3个生字。

理解词语“失魂落魄、震耳欲聋、龟裂”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通过对母亲外貌、动作、语言描写的重点句、段,体会母亲的慈祥与善良和我对母亲的感激、热爱与崇敬之情。

【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描写母亲的外貌、语言、动作和神态的重点语句,体会平凡母亲的伟大,感受伟大的母爱,激发热爱母亲的思想感情。

难点:引领孩子体会母亲朴素的言行下却流淌着真挚的母爱。

【评价设计】(1)通过检查预习的方式,以学生能否正确读写本课生字,概述课文内容来评价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可以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交流以及小组代表的展示,教师适当追问、补充,为探究活动做好铺垫。

(2)通过质疑、小组交流、自主汇报、教师点拨等环节完成课文教学,培养学生语文综合实践能力。

(3)利用多媒体作为辅助工具,促进学生深入体会,提高学生阅读能力,读写结合,言意兼得,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及表达能力,提高教学效率。

【教学过程】(一)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揭示并板书课题:慈母情深。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读准生字,读通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什么。

(二)品读重点,以读悟写1.抓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神态画面,初步凸现慈母形象。

《慈母情深》导学案(精选12篇)

《慈母情深》导学案(精选12篇)

《慈母情深》导学案(精选12篇)《慈母情深》导学案(精选12篇)《慈母情深》导学案篇1教学目标:1、认识3个生字。

理解词语“失魂落魄”、“震耳欲聋”、“龟裂”。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鼓励学生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通过对母亲外貌、动作、语言描写的重点句段,体会到母亲的慈祥与善良和我对母亲的感激、热爱与崇敬之情。

教学重点:体会母亲的忙碌、慈祥、疲惫、无私及我对母亲的感激和热爱。

教学难点:让学生走近作者当时的时代背景,体验当时人民的生活窘困。

初步了解环境和人物描写在表现人物思想感情中所起的作用。

教学过程:课前谈话铺垫“一元五角”。

一、导入揭题师:刚才,老师通过调查了解到我们班里有许多同学拥有一元五角的零用钱,有的同学甚至还更多,看来这一元五角的零花钱在我们同学眼里不算多。

然而,这“一元五角”钱在一位作者眼里却是重重的,因为这包含着他母亲的一切,深藏着无私的母爱。

想知道为什么吗?那就赶紧打开课本读读课文吧!p97出示课题:慈母情深二、初读感知1、师明确初读要求:自由大声读课文,把生字读正确,把文章读流利,并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有让你感受深刻的地方,就多读几遍。

2、生初读,师巡视。

3、交流初读感受:①纠正读音:脊jǐ 供ɡōnɡ 攥zuàn 龟jūn②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这篇课文讲述的是贫穷辛劳的母亲不顾同事的劝阻,毫不犹豫地给钱让“我”买《青年近卫军》的事。

)③读了课文后,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预设:从母亲的角度谈感受:疲劳、忙碌、辛苦、瘦弱……预设:从“我”角度谈感受:不懂事、懂事、感激……预设:也可以从其它角度谈感受:如写作方法、表达手法、词句意思理解三、再读课文,深入品读词句1、师:同学们真会读书,读出了这么多真实的感受,就像文中的作者,他在向自己的母亲要这一元五角钱买一本书时,用心看到了母亲,用心感受到了母爱。

那么在这一元五角钱的背后,究竟让作者看到了怎样一位母亲呢?出示再读提示:请同学们再次读课文,划出描写母亲语言、动作、神态的句子,多读几遍,想想你从这些句子中读懂了什么,有什么感受?2、生自由读课文,师巡视指导读书。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慈母情深导学案(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慈母情深导学案(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慈母情深导学案(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慈母情深导学案第1篇】教学目标:1、联系生活实际理解“龟裂”意思;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

2、通过对母亲外貌、动作、语言描写的重点句、段体会母亲的慈祥与善良和我对母亲的感激与热爱之情。

3、通过对比阅读朱自清的《背影》,体会聚焦细微之处表达爱的写作方法。

4、激发学生热爱父母亲的情感。

教学重点:通过对母亲外貌、动作、语言描写的重点句、段体会母亲的慈祥与善良和我对母亲的感激与热爱之情。

教学难点:理解《慈母情深》和《背影》中“我”的情感。

教学过程:一、导入1、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作家梁晓声的《慈母情深》,去看看他是如何表达爱的。

板书课题,板书“爱”。

2、出示:按课文内容填空。

“我一直想买《青年近卫军》,想得整天失魂落魄。

于是,我来到母亲工作的地方,那里的噪声(震耳欲聋),我发现母亲极其瘦弱。

当知道我要一元五角钱买书,母亲用(龟裂)的手塞给我,立刻又限入了忙碌。

我(鼻子一酸),攥着钱跑了出去。

”联系生活实际理解“龟裂”和“鼻子一酸”。

【设计意图】通过填空回顾课文内容,联系生活实际理解“龟裂”,让学生对母亲的工作环境有了初步了解,以问题“鼻子一酸”的感觉开启学习的过程,让整节课线索更加清晰。

二、体会慈母情深作者究竟看到了什么,鼻子一酸,打开课本自由朗读课文,请在有关的句子底下画上波浪线。

生自由读。

交流:我为什么会鼻子一酸?1、“七八十台缝纫机发出的噪声震耳欲聋。

”(1)说说你为什么找到这句话?生说明原因。

板书:环境(2)理解“震耳欲聋”。

(反复引读)你们听(播放音频)这仅仅是一台缝纫机的声音,七八十台缝纫机发出的声音可想而知,母亲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工作,带着这样的理解我们再来读一读这句话。

(3)小结:梁晓声就说这几句话都要喊出来,而母亲的工作环境就是这样,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整整十来个年头都在这样的环境中工作,向母亲要钱的他怎能不鼻子一酸?过渡:仅仅如此吗?还有哪些地方令我鼻子一酸?2、“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

最新版五年级上语文 18.慈母情深(导学案)

最新版五年级上语文 18.慈母情深(导学案)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领悟课文的表达方法。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画出相关句子。
2.全班交流。
(1)“我穿过一排排缝纫机,走到那个角落,看见一个极其瘦弱的脊背弯曲着,头和缝纫机挨得很近。周围几只灯泡烤着我的脸。”(反映出母亲工作的辛劳,劳动环境极差。)
(2)“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这段话突出了母亲工作的劳累,还看出母亲为“我”的到来感到惊讶;通过省略号还可以体会到“我”为母亲这样的劳动而感动,为自己贸然要钱而内疚。)
龟裂(ɡuī jūn)
攥着(zuàn zhuàn)
数落(shǔ shù)
3.根据意思写词语。
(1)形容心神不定、惊慌失措的样子。( )
(2)耳朵都快震聋了,形容声音很大。( )
(3)皮肤因寒冷干燥而开裂。( )
三、品读课文,体会母爱。(用时:20分钟)
1.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画出最能反映母亲的苦,最刺痛作者和我们的心的语句,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情感。
5.写出下列句子使用的人物描写的方法。
(1)母亲用那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 )
(2)那一天我第一次觉得自己长大了,应该是个大人了。( )
(3)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龟裂的手指数着。( )
(4)母亲大声对那个女人说:“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 )
6.指出下列各句中破折号的用法,填序号。
学前准备
1.搜集关于作者的资料。(师生)
2.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学习目标
1.认识3个生字。理解词语“失魂落魄、震耳欲聋、龟裂”等。

五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第18课《慈母情深》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五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第18课《慈母情深》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任务一:朗读古诗,导入新课【设计意图:教学开始,通过朗读古诗,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引导学生交流,在交流中使学生更进一步接近文本,很自然地导入课文的学习。

】1.自由读古诗,说一说这首诗是赞颂谁的。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唐)孟郊2.看到“慈母”两个字,你的眼前出现了哪些母亲的形象?脑海里会浮现出哪些画面呢?预设:我会想起孟子的母亲——“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3.谈话导入: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儿行千里母担忧啊!唐代诗人孟郊用一针一线道出了母爱,那我国当代著名作家梁晓声又是通过什么来表达伟大的母爱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梁晓声的母爱世界——《慈母情深》。

(板书课题:慈母情深)任务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设计意图:本文出现的会认字和会写字较多,通过自主识记、归类识字的方式帮助学生扫清阅读障碍,巩固识记生字的方法。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习提示: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不理解或读不准的字词标注出来。

给每一自然段标上序号,想一想作者回忆了童年时代的一件什么事。

2.检查预习,疏通字词。

(1)出示词语,指名认读。

失魂落魄辞退颓败忙碌耽误酷暑噪声压抑震耳欲聋脊背衣兜龟裂权利鼻子一酸①重点指导读音:“辞、噪”都是平舌音;“龟”是多音字,在本课中读jūn,不读ɡuī。

②随机指导重点词语的理解。

结合图片,重点理解“龟裂”一词。

(2)自学生字,指导书写。

教师组织学生自主交流写字方法。

重点指导易写错的字:“抑”右边是“卬”,不要写成“卯”;“酷、酸”左边都是“酉”,不是“西”;“脊”上面不是“火”。

“暑”上半部分是“日”,要和“署”分辨清楚。

3.指名分段朗读课文,相机正音。

任务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设计意图:本环节以问题“入手,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交流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脉络,为下文理解这些内容与作者要表达的情感的关系做铺垫。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 18 慈母情深》 公开课导学案_1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 18 慈母情深》 公开课导学案_1

18.慈母情深一.设计理念《慈母情深》是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五年级上册中的一篇略读课文。

课文讲述的是贫穷辛劳的母亲不顾同事的劝阻,毫不犹豫地给钱让“我”买《青年近卫军》的事。

从这件日常生活小事中表现出深沉的母爱。

文章描写细腻,情感真挚,语言浅显易懂。

根据本文特点,结合新的课程理念,本设计注重以人为本,以读为本,尊重“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大胆放手,让学生在静思默想、圈点批注中潜心会文,在自主学习、自主感悟、合作交流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升华情感,提高阅读能力,努力做到“以读为本、情文相生”。

二.设计特色自读自悟,读中感悟、读中体验、读中激情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认识3个生字,理解词语“失魂落魄,震耳欲聋,龟裂”等。

初步了解环境和人物描写在表现人物思想感情中所起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采用“整体感知--潜心会文--动笔勾画--整体回顾”的方法,让学生在阅读中感悟,在感悟中阅读,体会慈母情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懂得母爱的深沉,崇高与无私,令人震撼,让人感动。

四.学习重点通过描写母亲的外貌、语言、动作和神态的重点语句,体会平凡母亲的伟大,感受伟大的母爱,激发热爱母亲的思想感情。

五.课前准备歌曲《懂你》六.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1、配乐诵读世界上有一种人和你在一起的时候总是千万次地叮嘱你要多穿件衣服要注意自己的安全你觉得很烦却也觉得很窝心缺钱的时候她总会说些赚钱不易之类的话来训你边教训边塞钱给你这种人叫作——这种人叫作母亲!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慈母情深》,去感受一位普通母亲那博大的慈母情怀。

2、板书课题:慈母情深 ,齐读课题2遍。

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想知道吗?①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②从哪里看出慈母情深?二、初读感知,同学们,用你喜欢的方式快速读课文吧,看看你能解决哪些问题。

1: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我一直想买《青年近卫军》,想得()。

于是,我来到母亲工作的地方。

那里的噪声(),我发现母亲极其瘦弱。

部编版统编教材五年级语文上册18《慈母情深》精品导学案

部编版统编教材五年级语文上册18《慈母情深》精品导学案

18 《慈母情深》导学案一、新课导入1.师述:同学们,知道孟郊的《游子吟》吗?让我们一起来吟诵这首诗。

出示《游子吟》,师生齐诵。

游子吟[唐] 孟郊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2.师述:历来的文人墨客都喜欢用诗歌来赞扬母亲。

今天,让我们跟随著名作家梁晓声先生一起走近他的母亲,去感受一位普通母亲那深沉的爱……二、目标引领(一)知识与能力1.会认“魄、抑、颓、纫”等11个生字,会写“辞、抑、碌、吊”等12个字,会认读“连续、广播、铁路、辞退、压抑”等词语,并能理解词语意思。

2.体会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的表达效果。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在描绘的场景、细节中所蕴含的感情。

(二)过程与方法1.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象课文中的场景,抓住细节感受慈母情深。

2.通过阅读对母亲外貌、动作、语言描写的句段,体会母亲的慈祥与善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母爱的伟大,激发对母亲的感激、热爱与崇敬之情。

三、字词运用(一)认读本课生字新词。

1.要求会认的字。

魄p ò 抑y ì 颓tu í 纫r èn 噪z ào 褐h è 惫b èi 耽d ān 兜d ōu 龟j ūn 权qu án2.要求会写的字。

辞 抑 碌 吊 噪 脊竟 龟 哇 忍 酸 权3.读读写写下面词语。

连续 广播 铁路 辞退 挣钱 压抑 潮湿忙碌 阴暗 酷暑 炎夏 蒸笼 噪声 瘦弱脊背 口罩 龟裂 忍心 数落 权利(二)词语解释。

失魂落魄:形容极度惊慌,行为失常的样子。

怂恿:指从旁劝说鼓动别人去做(某事)。

本文是指自己给自己鼓劲。

压抑:本意为情绪、感情低落。

文中指母亲工作的地方环境差,让人觉得难受。

颓败:破败、破旧的景象。

震耳欲聋:耳朵都震得快要聋了。

形容声音很大。

龟裂:皮肤因寒冷干燥而裂开。

数落:列举过错进行指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检测生字词
2.感受到“慈母情深”的场景。
附:板书设计
18.慈母情深
想买书→向母亲要钱→给母亲买罐头、买到书
【课后反思】
学习小提示:
“天才就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灵感。”同学们,科学的殿堂美不胜收,只要你们“以勤为径”认真学习,我相信你们一定会给自己一份满意的答卷。“一份耕耘,一份收获。”一个人学习的好坏取决于他的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加油吧,孩子们!
科目
语文
年级

课题
18.慈母情深
主备人
课时
2
辅备人
【学习目标】
1.认识“魄、抑、颓、纫、嗓、褐、惫、耽、兜、权”等10个生字,读准多音字“龟”,会写“辞、抑、碌、吊、嗓、脊、竟、龟、哇、忍、酸、权”等12个字,会写“连续、广播、铁路、辞退、挣钱、压抑、潮湿、忙碌、阴暗、炎夏、噪声、瘦弱、脊背、口罩、龟裂、忍心、数落、权利”等18个词语。
“母亲那一年被铁路工厂辞退了,为了每月二十七元的收入,又在一个加工棉胶鞋帮的街道小厂上班。”
“一元五角就行……”
“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龟裂的手指数着。”
“那天,我用那一元五角钱给母亲买了一听水果罐头。”
2.借助课前搜集资料,了解《青年近卫军》。
3.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象课文中的场景,思考:
【课上生成】
【自主学习】
一、课文学习
1.注意力集中,连词成句地读,抓关键我一直想买一本长篇小说——《青年近卫军》。书价一元多钱。”
“母亲还从来没有一次给过我这么多钱。我也从来没有向母亲一次要过这么多钱。”
“那时我家的破收音机已经卖了,被我和弟弟妹妹们吃进了肚子里。”
①课文写的内容是什么?
②课文哪些场景让你感受到了“慈母情深”?
二、字词前测
1.出示要求会认的字,检测出需要认识的生字,学习识字及识字方法。
2.听写要求会写的字词,检测出需要学写的,多读多写几遍。
【合作探究】
1.文章写作背景。
2.文章描写场景。
【展示交流】
1.有感情朗读课文。
2.分角色朗读课文。
【达标检测】
2.默读课文,想象描写的场景、细节,体会“慈母情深”。
【学习重难点】
1.引导学生借助“我”的视角,感受到这份母爱的特别之处以及“我”在其中的成长。
2.文章写的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背景,与学生生活久远,应借助资料勾连。
【课前预设】
结合文中相关语句,或者搜集资料,了解文章写作背景及《青年近卫军》。
学习流程(第一课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