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燃气燃烧的基本理论

合集下载

《燃气燃烧器理论》课件

《燃气燃烧器理论》课件

性能优化主要包括燃气与空 气混合的均匀性、火焰传播 速度、热量释放的稳定性等 方面。通过调整燃烧器结构 、优化燃料和空气的流动和 混合,可以提高燃烧效率, 降低能耗和污染物排放。
性能优化还可以通过采用先 进的控制技术和智能算法来 实现,例如PID控制、模糊 控制等,以提高燃烧器的响 应速度和稳定性。
详细描述
在结构设计过程中,还需要考虑制造工艺、材料选择、维 修保养等方面的因素,以确保设计的可行性和经济性。
燃烧器材料选择
总结词
燃烧器材料选择是燃气燃烧器理论中的关键环节 ,它直接影响到燃烧器的性能和寿命。
总结词
选择合适的材料可以保证燃烧器的稳定性和可靠 性,提高其抗磨损、抗腐蚀等性能,从而延长其 使用寿命。
远程监控与诊断系统
通过互联网和通讯技术,实现对燃气燃烧器的远程监控、数据采集和故障诊断 ,提高设备运行可靠性。
新材料的应用
高温耐热材料
采用新型高温陶瓷、复合材料等耐热材料,提高燃气燃烧器在高温环境下的可靠 性和寿命。
轻质材料
利用轻质材料如碳纤维复合材料等,减轻燃气燃烧器的重量,方便运输和安装。
THANK YOU
高效低污染燃烧技术
高效燃烧技术
通过改进燃烧器设计、优化燃料和空 气的混合比例,提高燃气燃烧效率, 减少能源浪费。
低污染排放技术
采用先进的燃烧控制技术、排放后处 理技术和清洁燃料,降低燃气燃烧产 生的污染物排放。
智能化控制技术
智能控制系统
利用传感器、控制器和执行器等设备,实现燃气燃烧器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控制 ,提高燃烧稳定性。
燃烧稳定性与火焰传播速度、燃气流 量、空气流量和燃烧器结构等因素有 关。
燃烧产物与污染物排放
燃气燃烧产生的产物包括二氧化碳、水蒸气、氮气和少量的一氧化碳、硫化物等。

燃烧理论第七讲NOx机理

燃烧理论第七讲NOx机理


燃料NOx的生成
由燃料中含氮化合物所导致,燃气中基本不含这类物质, 所以燃气燃烧不需考虑燃料NOx的生成。
三、减少氮氧化物的发生
减少NOx生成的主要途径有: 1. 减少燃料周围的氧浓度。包括降低过剩空气系数,减少 炉内空气总量,或减少燃烧区段的氧浓度; 2. 在氧浓度较低的条件下,维持足够的停留时间,使燃料 中的氮不易生成NOx,而且使已生成的NOx经过均相或多 相反应被还原分解; 3. 在空气过剩时,降低温度峰值,减少热力NOx ,如采用烟 气再循环等; 4. 减少气体在高温点火区和稳焰区的停留时间,让温度较 低的烟气和炽热的燃烧产物尽快混合; 5. 加入还原剂,使还原剂生成CO、NH3和HCN,他们可将 NOx还原分解。 实际措施有分段燃烧(包括空气分级和燃料分级)、浓淡燃 烧、催化燃烧、低氧燃烧、烟气再循环、添加剂等。
图中可以看出,还原 区对降低NOx起了重 要作用。 比较空气分级和燃料 分级燃烧两种方法, 可以认为空气分级是 一种简单易行的方法, 但效果不是最佳。而 燃料分级对降低NOx 的排放具有较大的综 合潜力。

烟气再循环降低NOx排放
将部分低温烟气送入炉内或与空气混合后送入,因烟气 及热和稀释了氧浓度可有效降低NOx 。对燃气锅炉, NOx可减少20~70%,对燃油和燃煤效果要差些。 烟气再循环的效果海域再循环烟气量有关,用再循环率 r来表示
CN O CO N
NH OH N H2O
NH O NO H
N OH NO H
N O2 NO O

影响快速NOx生成的因素

燃料种类的影响 快速NOx主要在碳氢系燃 料中产生,CO/H2火焰虽 然也存在C和H,但呈现出 与烃类火焰不同的倾向, 所生成的快速NOx也极少, 当α>1 时则与烃类燃料的 情况相同,主要是在火焰 带的后端生成的,可认为 此时生成的是热力NOx 。

燃烧基本理论

燃烧基本理论

内容:燃烧基本理论一、燃烧的本质和条件(一)燃烧的本质燃烧是一种放热发光的化学反应。

燃烧同时具备三个特征,即化学反应、放热和发光,具备一个或两个特征不能称为燃烧。

(二)燃烧的条件1.必要条件:任何物质发生燃烧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即可燃物、助燃物(氧化剂)和着火源。

2.充分条件:一定的可燃物浓度,一定的氧气含量,一定的着火能量,三者相互作用。

二、燃烧类型燃烧类型主要有闪燃、自燃、着火、爆炸。

(一)闪燃在一定温度下,易燃、可燃液体表面上产生足够的可燃蒸汽,与空气混合遇着火源产生一闪即灭的燃烧现象叫作闪燃。

(二)自燃可燃物质在没有外部明火等火源的作用下,因受热或自身发热并蓄热所产生的自行燃烧现象称为自燃。

自燃包括受热自燃和本身自燃。

1、受热自燃。

可燃物质在空气中,连续均匀地加热到一定温度,在没有外部火源的作用下,发生自行燃烧的现象叫作受热自燃。

2、本身自燃。

可燃物质在空气中,自然发热经一定时间的积蓄使物质达到自燃点而燃烧的现象,叫作本身自燃。

(三)着火可燃物质与空气(氧化剂)共存,达到某一温度时与火源接触即发生燃烧,当火源移去后,仍能继续燃烧,直到可燃物燃尽为止,这种持续燃烧的现象叫作着火。

(四)爆炸物质从一种状态迅速转变成另一种状态,并在瞬间放出大量能量,同时产生声响的现象叫爆炸。

爆炸浓度极限:可燃气体、蒸气或粉尘与空气的混合物,遇火源能够发生爆炸的浓度。

遇火源能够发生爆炸的最低浓度叫作爆炸浓度下限(也称为爆炸下限);遇火源能发生爆炸的最高浓度叫作爆炸浓度上限(也称为爆炸上限)。

在火场上,常见的爆炸主要有以下三种:1. 气体爆炸:可燃气体与空气混合后遇到明火或电火花等火源时发生爆炸的现象。

气体爆炸必须具备三个条件:气体本身具有可燃性;气体必须与空气混合达到一定的浓度;有点火源的存在。

2、粉尘爆炸:悬浮于空气中的可燃粉尘遇到明火或电火花等火源时发生爆炸的现象。

粉尘爆炸必须具备三个条件:粉尘本身具有可燃性;粉尘必须悬浮在空气中并与气混合达到爆炸浓度;有足以引起粉尘爆炸的点火能量。

燃气燃烧反应机理

燃气燃烧反应机理

燃气燃烧反应机理燃气燃烧反应是指燃气混合物在一定条件下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产生高温、高压及能量释放的一种现象。

燃气燃烧反应机理是指在反应中碳、氢、氧等元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反应路径。

研究燃气燃烧反应机理对于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排放量、减少环境污染具有重要意义。

燃气燃烧反应过程燃气燃烧反应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引燃阶段、爆炸阶段和熄灭阶段。

引燃阶段燃气在空气中混合,形成可燃混合气体。

热源接触可燃混合气体,产生高温点火,引发化学反应。

当可燃混合气体中的燃气浓度达到一定程度时,化学反应会继续进行,燃气开始燃烧,释放出大量的热能。

爆炸阶段在燃气燃烧反应中,可燃混合气体中的燃气会与空气中的氧气结合,产生大量的热量和气体。

当燃气释放出的热量和压力超过了周围环境的承受能力时,就会引起爆炸。

熄灭阶段当可燃混合气体中的燃气浓度下降到一定程度时,化学反应会逐渐停止,燃气燃烧反应逐渐减弱,直到彻底消失。

燃气燃烧反应机理燃气燃烧反应是一种复杂的化学反应,涉及到多种元素和化合物之间的反应路径。

其中,碳、氢、氧等元素是产生燃气燃烧反应的主要元素。

碳的燃烧碳的燃烧反应是指碳与氧气结合产生热能、二氧化碳和水。

化学方程式为:C + O2 → CO2 。

在碳的燃烧反应中,不同的温度和压力对燃烧反应的速率和反应产物都会产生影响。

氢的燃烧氢的燃烧反应主要是指氢气与氧气结合产生热能和水。

化学方程式为:2H2 + O2 → 2H2O。

在氢的燃烧反应中,温度越高、压力越大,则燃烧反应越迅速,生成的热量和水的产生量也会增加。

次氧化碳的燃烧次氧化碳的燃烧反应是指次氧化碳与氧气结合产生热量和二氧化碳。

化学方程式为:2CO + O2 → 2CO2。

在次氧化碳的燃烧反应中,反应速率与温度和偏压有关。

结语燃气燃烧反应机理是一项复杂的科学研究,对于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环境保护具有重要作用。

不同元素之间相互作用的反应机理对于燃气燃烧反应的发生和控制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燃气燃烧与应用知识点

燃气燃烧与应用知识点

第一章燃气的燃烧计算燃烧:气体燃料中的可燃成分〔H2、 C m H n、CO 、 H2S 等〕在一定条件下与氧发生剧烈的氧化作用,并产生大量的热和光的物理化学反响过程称为燃烧。

燃烧必须具备的条件:比例混合、具备一定的能量、具备反响时间热值:1Nm3燃气完全燃烧所放出的热量称为该燃气的热值,单位是kJ/Nm3。

对于液化石油气也可用kJ/kg。

高热值是指1m3燃气完全燃烧后其烟气被冷却至原始温度,而其中的水蒸气以凝结水状态排出时所放出的热量。

低热值是指1m3燃气完全燃烧后其烟气被冷却至原始温度,但烟气中的水蒸气仍为蒸汽状态时所放出的热量。

一般焦炉煤气的低热值大约为16000—17000KJ/m3天然气的低热值是36000—46000 KJ/m3液化石油气的低热值是88000—120000KJ/m3按1KCAL=4.1868KJ 计算:焦炉煤气的低热值约为3800—4060KCal/m3天然气的低热值是8600—11000KCal/m3液化石油气的低热值是21000—286000KCal/m3热值的计算热值可以直接用热量计测定,也可以由各单一气体的热值根据混合法那么按下式进展计算:理论空气需要量每立方米(或公斤)燃气按燃烧反响计量方程式完全燃烧所需的空气量,单位为m3/m3或m3/kg。

它是燃气完全燃烧所需的最小空气量。

过剩空气系数:实际供应的空气量v与理论空气需要量v0之比称为过剩空气系数。

α值确实定α值的大小取决于燃气燃烧方法及燃烧设备的运行工况。

工业设备α——1.05-1.20民用燃具α——1.30-1.80α值对热效率的影响α过大,炉膛温度降低,排烟热损失增加,热效率降低;α过小,燃料的化学热不可以充分发挥,热效率降低。

应该保证完全燃烧的条件下α接近于1.烟气量含有1m3干燃气的湿燃气完全燃烧后的产物运行时过剩空气系数确实定计算目的:在控制燃烧过程中,需要检测燃烧过程中的过剩空气系数,防止过剩空气变化而引起的燃烧效率与热效率的降低。

《燃气燃烧技术与设备》课程教学(自学)基本要求

《燃气燃烧技术与设备》课程教学(自学)基本要求

《燃气燃烧技术与设备》课程教学(自学)基本要求
编者:朱静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现代远程教育课程教学(自学)基本要求作业:
1、什么是燃烧?燃烧必须具备的条件是什么?
2、已知某种燃气的容积成分为:H2=3%,CO=1.2%,CH4=94%,CO2=0.4%,N2=1%,O2=0.4%,求:1)燃烧所需理论空气量;2)完全燃烧后产生的三原子体积。

3、影响化学反应的因素有哪些?
4、什么是热力着火?热力着火的条件是什么?
5、请说明层流自由射流的结构特点?
6、燃气与空气正确混合的原则是什么?
7、层流火焰传播速度与哪些因素有关?
8、解释大尺度紊流火焰。

9、层流扩散火焰的结构与哪些因素有关?
10、请画出部分预混层流火焰的稳定范围。

11、按一次空气系数分类,燃烧器可分为哪几类?
12、鼓风式燃烧器的特点是什么?
13、请解释大气式燃烧器的工作原理。

14、引射器有哪几部分构成?
15、按头部结构分,完全预混式燃烧器可分为几种?
16、完全预混式燃烧器的特点是什么?。

第七章 燃气的燃烧方法

第七章  燃气的燃烧方法
21
2、紊流扩散火焰的长度 在燃气紊流自由射流中,由实验公式,轴线上的燃气浓度 Cg与射流出口处的原始浓度C1之比为:
Cg C1 0.70 as 0.29 r
α—紊流结构系数; s—轴向距离; r—射流喷口的半径。
射流中各点的燃气浓度与空气浓度之和应该是一样的,它等 于出口处的浓度和 :
C1 0 C1
13
思考:如何消除层流扩散火焰中的煤烟?
在火焰的内侧高温区:扩散区燃烧,可从内部提供足够多的 氧气。(例如部分预混式,完全预混式燃烧)
在火焰的外侧低温区:动力区燃烧,外部保温。如马灯、煤
油灯的玻璃罩,起到防风、保温作用。
14
3、层流扩散的长度 采用相似关系来分析层流扩散火焰的基本规律。
扩散燃烧装臵 :管1、管2 ;
家庭用燃气用具大都属于此类。如燃气灶、热水器。日 常生活中常见:打火机、煤油灯。
25
燃气在一定压力下, 以一定流速从喷嘴流 出,进入吸气收缩管, 燃气靠本身能量吸入 一次空气。在引射器 内燃气和一次空气混 合,然后经头部火孔 流出,进行燃烧,形 成本生火焰。
26
27
根据气流喷出速度的不同,部分预混火焰又可分为层流和紊流。
但氧气向焰面扩散的速度基本未变,焰面的收缩点离喷
口越来越远,火焰长度不断增加。这时,火焰表面积增加,
单位时间内燃烧的燃气量↑。
b、当Vm↑→临界值时,
流动状态从层流→紊流→火焰顶点跳动。
19
c、随Vm继续↑,
火焰绝大部分均扰动起来,这时扩散转变为紊流扩散, 混合加剧,燃烧强化→火焰变短。
d、随着扰动程度的加剧,混合时间↓↓,当 在动力区进行。
29
3、点火环 思考:管道上气流的速度按抛物线分布,中心大,四周小, 管壁处为0。火焰会不会传到燃烧器里去? 不会,火焰传播速度受管壁散热的影响,该处的火焰传播 速度因为管壁散热也减小了。 思考:在焰面任一点上,Sn=Vn, 火焰在该点是否能完全稳定? 不能,只是在火焰面法向上稳定, 由于存在切向分速度,使质点向上移 动。

燃气燃烧过程

燃气燃烧过程
(一)一切物体都是由大量分子构成 的,分子之间有空隙。 (二)分子处于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 动状态,这种运动称为热运动。 (三)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着的分 子力(引力和斥力)。
实际上,构成物质的基本单元是多种 的,或者原子(金属),或者离子 (盐类),或者分子(有机物)。由 于这些微粒做热运动时遵从相同的规 律,在热力学中统称分子。
燃气燃烧过程
建环21101 潘宏达
一.燃气燃烧反应机理
(一)化学反应 分子运动论是经典物理学的重 要基础理论,它把物质的宏观现象和 微观本质联系起来,是人类正确认识 到了物质的结构和运动的一般规律。 分子运动论从物质的微观结构出发来 阐述热现象规律,也是研究化学反应 的重要基础。
分子运动论的主要内容有:
(三)火焰传播浓度极限
火焰传播浓度极限又称为着火浓度极 限。 由于火焰传播浓度极限范围内的可燃 气体混合物,在一定条件下会瞬间完 成着火而形成爆炸,因此火焰传播浓 度极限又称为爆炸极限。
影响火焰传播浓度极限的因素
(1)燃气在纯氧中着火燃烧时,火焰传 播浓度极限范围扩大; (2)提高燃气-空气混合物温度,火焰传 播浓度极限范围扩大; (3)提高燃气-空气混合物压力,火焰传 播浓度极限范围扩大; (4)燃气中加入惰性气体时,火焰传播 浓度极限范围缩小; (5)含尘量,含水蒸气以及容器形状和 壁面材料等因素,有时也会影响火焰传播 浓度极限。
反应物分子通过一次碰撞即直接转化 为生成物分子的反应称为基元反应。 绝大多数的化学反应都不是基元反应, 往往中间要经历若干个基元反应过程, 产生各种中间活性产物(或称活化中 心),才能最后转化为生成物。
根据分子运动论的观点,反应物分子 之间的“碰撞”是反应进行的必要条 件,但并不是所有“碰撞”都会引起 反应。是否能反应还取决于能量等因 素,与碰撞时具体变化过程密切相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tth 是燃气燃烧过程控制的一个重要指标,它表明某种 燃气在一定条件下燃烧,其烟气所能达到的最高温度。
4、实际燃烧温度tact:
实际燃烧温度与理论燃烧温度的差值随工艺过程 和炉窑结构的不同而不同,很难精确计算出来。经验 公式为:
tact tth
μ—高温系数。对一般工业炉窑可取0.65~0.85,无 焰燃烧器的火道可取0.9。
§7-1 燃气的燃烧计算
3、燃烧反应计量方程式: 是进行燃烧计算的依据。它可以表示出燃烧前后, 燃气中的各可燃物质与其燃烧产物间的量值比例关系。 如: CH 2O CO 2H O H 4 2 2 2 任何一种形式的碳氢化合物 Cm H n 的燃烧反应方程 式都可用以下通式表示:
n n Cm H n (m )O2 mCO 2 H 2O H 4 2
2、燃烧热量温度tther:
Q2=0,Q3=0,Q4=0;不计由燃气和空气带入的物 理热(Ig=Ia=0);且假设α =1。
tther
Hl
0 VRO2 cRO2 V H0 O cH O VN c 2 N2
2 2
tther 只与燃气组成有关,即只取决于燃气性质,是燃 气的热工特性之一,是从燃烧温度的角度评价燃气性 质的一个指标。
1、三原子气体体积:
VRO2 VCO2 VSO2 CO2 CO mCm Hn H2 S
2、水蒸气体积:
V
0 H 2O
n H 2 H 2 S Cm H n 1.20(d g V0 d a ) 2
3、氮气体积:
V 0.79V0 N2
0 N2
4、理论烟气量总体积:
干空气中N 2与O2 的容积比为:
yN2 : yO2 79: 21 3.76
燃气燃烧所需的理论空气量为: 1 n V0 0.5H 2 0.5CO (m )Cm H n 1.5H 2 S O2 0.21 4
一般情况下,燃气的热值越高,燃烧所需的理论 空气量越多,还可用以下近似公式进行估算: 对于天然气和LPG:
第七章 燃气燃烧基本理论
第七章 燃气燃烧的基本理论
7.1 燃气的燃烧计算
7.2 燃气燃烧过程
7.3 燃气燃烧方法
7.4 燃气燃烧过程的污染物的控制 7.5 燃气的互换性
概 述(1)
燃烧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现象,它与流体流动、传热 传质、化学动力学、热力学及湍流等过程密切相关。 在热能动力、火灾防护、污染控制、材料加工、火 箭推进等领域有广泛应用。燃烧学主要涉及: 燃烧基本知识:化学热力学、化学动力学、多组分 流动守恒方程组
0.268 H l V0 1000
对于人工燃气:
0.209 H l H l 10500 kJ / m 时, V0 1000
3
0.26 H l H l 10500 kJ / m 时, V0 0.25 1000
3
(二)实际空气需要量:
1、过剩空气系数:实际供给的空气量V与理论空气需 要量V0之比,即: V
式中 i——烟气中不同组分 2. 质量守衡——参加燃烧反应的物质总量除以燃烧产物的 总体积
0 g 1.293 V0 (d g V0 d a )
0 f
Vf
,kg/m3(烟气)
五、燃气燃烧温度及焓温图:
燃气燃烧温度属于计算
热平衡的内容
燃烧温度——燃气燃烧 时所放出的热量加热气 态的燃烧产物,使之能 达到的温度。燃烧温度 由燃烧过程的热量平衡 来确定。 热平衡基准——含有
(三)化学反应速率
反应速度——单位时间内、单位体积中反应物消耗或产物 生成的摩尔数,mol/(m3•s)。燃烧技术中常采用炉膛容积热强 度 qv 和面积热强度 q F 来表征燃烧反应速度。 炉膛容积热强度 qv ——单位时间内在单位体积 ( 面积 ) 中 反应物消耗掉的燃料所释放出来的热量,kJ/(m3•h)、kJ/(m2•h) 燃气的燃烧反应速度的大小取决于反应物质与进行反应 的条件。影响反应速度的主要因素有反应物质的浓度、压力、 温度和催化剂等
支出项:
①烟气带走的物理热(烟气的热焓If);
②向周围介质散失的热量Q2;
③由于不完全燃烧所损失的热量Q3;
④烟气中的CO2和H2O在高温下分解所消耗的热量Q4。
燃烧过程的热平衡方程为:
Hl I g I a I f Q2 Q3 Q4
其中:
I g (cg 1.20cH2O d g ) t g I a V0 (ca 1.20cH2O da ) ta
0 f
石油伴生气:a=2.2; LPG:a=4.5;
0 f
2、焦炉煤气:
0.272 H l V 0.25 1000
3、热值小于12600 kJ / m3 的人工煤气:
0.173 H l V 1 .0 1000
0 f
(四)烟气的组成:
烟气的组成一般用容积成分(体积百分数)来表示,即:
g V 干烟气 f ——实际烟气量中扣除水分的烟气 V fs
湿烟气
——实际烟气量中包含水分的烟气
三原子气体RO2——烟气中CO2、SO2经常合在一起。
四、燃烧产物的计算:
根据燃烧反应方程式,可以计算出燃气中各可燃 组分单独燃烧后产生的理论烟气量,求和即可得该燃 气的理论烟气量。
(一)理论烟气量(α=1):
t f 即为烟气的实际燃烧温度tact 。其影响因素很 多,很难精确计算。
1、热量计温度tc:
假设燃烧过程在绝热条件下(Q2=0)进行,且完 全燃烧(Q3=0),忽略烟气成分的高温分解(Q4=0), 由燃气和空气带入的全部热量完全用于加热烟气本身。
tc
H l (c g 1.2cH 2O d g )t g V0 (ca 1.2cH 2O d a )t a VRO2 cRO2 VH 2O cH 2O VN 2 c N 2 VO2 cO2
RO2 VRO2 Vf 100 %
N2
O2

VN 2 Vf
VO2 Vf
Vf
100%
100%
100%
H 2 O
VH 2O
RO2 N 2 O2 H 2O 100
(五)烟气的密度:
1. 加和法——各组分密度加和计算
3 0 f i i 100 ,kg/m (烟气)
(一)化学反应 (二)基元反应速率理论 (三)化学反应速率 (四)链反应
一、燃气燃烧反应机理
(一)化学反应 分子运动论是研究化学反应的重要基础。 分子运动论的主要内容有三点: 1. 一切物体有大量分子构成,分子间有空隙; 2. 分子处于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状态,即热运动;
3. 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分子力(引力和斥力)。
V VRO2 V
0 f
0 H 2O
V
0 N2
(二)实际烟气量(α>1):
如果忽略过剩空气带入的,则实际烟气量即理论烟气 量与过剩空气量之和。
V f V f0 ( 1)V0
(三)按热值计算的理论烟气量(近似):
1、天然气、石油伴生气、LPG:
天然气:a=2;
0.239 H l V a 1000
四、燃烧产物的计算:
理论烟气量V f —— 1 时,只供给理论空气量,完全燃烧
0
条件下,产生的烟气量,m3/m3,组成包括:CO2、SO2、N2、 H2O。 实际烟气量V f —— 1 时,供应过量空气,燃气完全燃烧 后产生的烟气量,除上述四组分外,还含有过量氧。即包括: CO2、SO2、N2、O2、H2O。
(二)烟气的焓温图:
在进行工业炉和锅炉热力计算时,需要知道烟气 在不同温度下的焓。1 m3燃气燃烧后所生成的烟气在不 同温度下的焓等于理论烟气的焓与过剩空气的焓之和, 即:
I f I ( 1)I
0 f
0 a
0 I0 ( V c V c V f RO2 RO2 H 2O H 2O f cN2 ) t f 0 Ia V0 (ca 1.20cH2O da ) ta
由于燃烧设备中各部分的过剩空气系数α 不完全 一样(越接近排烟口,α 值越大),烟气的焓也需要 分别计算。利用烟气的焓温图,可以方便地查得在不 同α 时,不同温度下烟气的焓If;反之,在一定温度 下,若已知烟气的焓,也可确定此时的α 值。
例题9-1(pp.217)
§7-2 燃气的燃烧过程
一、燃气燃烧反应机理
二、燃气热值的确定:
1、定义:1m 燃气完全燃烧后所放出的全部热量。
2、燃气热值的计算: ①直接用实验方法测定; ②用各单一气体的热值根据混合法则计算。
3
H H1 y1 H)理论空气需要量:
按燃烧反应计量方程式,1 m 3 (或1kg)燃气完 全燃烧所需的空气量,是实现燃气完全燃烧所需要的 最小空气量。单位为: m3 / m3干燃气或 m3 / kg

V0
2、在燃烧过程中,正确选择和控制 值的大小十分 重要,过大和过小都会导致不良后果:
过小:导致不完全燃烧,造成能源的浪费和对环境
的污染; 导致换热设备换热效率的降低与排烟热损失的增大, 同样造成能源的浪费。
过大:使烟气体积增大,炉膛温度与烟气温度降低,
3、在实际中,α 的值决定于所采用的燃烧方法及燃 烧设备的运行状况。 在工业设备中,α 一般控制在1.05~1.20; 在民用燃具中α 一般控制在1.3~1.8。
着火现象
火焰传播 两相流系统的燃烧
燃烧模化
概 述(2)
1. 传热学
研究系统内部或系统与环境之间由于有温度梯度而产生
的能量传递过程。
2. 化学热力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