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地理文综高考试题点评课标卷

合集下载

高三文综地理试卷分析

高三文综地理试卷分析

2009年河南省五市高中毕业班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地理部分分析报告一、试题分析2009年3月21~22日,我市进行高三第三次质检,本次统考文综卷试题由驻马店教研室命题组命题,试题分值政史地三科平分秋色,各占100分,地理分值100分包括:选择题1——11题共44分,综合题第36题36分,第39题(1)、(2)、(3)小题共20分。

本试卷无论从形式、结构还是内容上基本符合地理考试大纲和高考的要求,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从总体上说试题覆盖面较广,灵活性较大,力求以能力立意。

应该说试题有较强的思维力度、难度适中,既考查了地理学科的主干知识、重点知识,又考查了地理学科的能力要求,并有意识地突显“河南地理”的特色与时事地理背景。

全卷人文地理占40分,自然地理占60分,自然地理的内容有所偏重也体现了近年来高考命题的趋势,对引导学生关注时事、指导全市地理下段复习有较好的导向作用。

具体说有以下几方面特点:1.整套试题覆盖面广,通过区域模式图、景观图、地质剖面图、各种统计图表等形式考查地理环境,考查形式多样化,相应对学生地理学科能力的考查也多样化,符合2009年国家考试纲要和考试说明要求。

2.在题目设计上,兼顾基础性、灵活性和开放性;在命题素材选取上,重视“新材料、新情景”的创设与运用;在试题呈现方式上,充分体现出了地理学科的特点;在命题模式上,与2008年全国统一试卷完全相同。

3.从试题具体设计来看,突出了对学生读图析图能力及提取有效信息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

全卷每道或每组地理题都基于一定的图表信息设计和呈现,很好的体现了图表在地理学习中的重要地位。

4.注重对地理主干知识的考查,体现出基础性与多样选择性有机结合。

5.体现乡土特色,密切联系实际。

如第36题关于“河南省自然条件与社会经济”的考查,既体现了“学习身边的地理知识”这一新课程理念,利于培养学生关注家乡、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感,又关注了地理科学的现实问题、热点问题和可持续发展问题。

2022~2023年高三4月调研考试文综地理考试完整版(安徽省合肥市肥东县高级中学)

2022~2023年高三4月调研考试文综地理考试完整版(安徽省合肥市肥东县高级中学)

选择题800多年前,长白山天池火山曾发生过一次大规模喷发,巨量火山浮石及火山灰毁坏、掩埋了山体植被,受高空西北风影响,各坡向火山灰沉积厚度不同。

此后山体各坡向植被恢复状况差异明显,目前北坡拥有较完整的植被垂直带谱,其上部还分布有独特的岳桦林带。

下图为长白山天池周边地形及植被分布示意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火山灰沉积厚度最大处在该山A. 南坡B. 西坡C. 东坡D. 北坡【2】北坡岳桦林带以下植被依次是A. 针叶林、常绿阔叶林B. 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C. 高山荒漠、针叶林D. 针叶林、针阔混交林【3】研究发现,北坡岳桦林的树龄随海拔升高而减小,说明北坡A. 岳桦林带上侵B. 植被演替停止C. 岳桦林带下侵D. 苔原带下侵【答案】【1】C【2】D【3】A【解析】本题考查地理环境整体性、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等,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图文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1】材料中提到“受高空西北风影响,各坡向火山灰沉积厚度不同”,说明火山灰沉积厚度受风影响,风向为西北,则火山灰飘向东南,且东部等线较稀疏,坡度缓,沉积作用较强。

因此,推断火山灰沉积厚度最大处在该山的东坡。

故选C。

【2】结合材料“目前北坡拥有较完整的植被垂直带谱,其上部还分布有独特的岳桦林带”分析,同时长白山位于我国东北,为温带季风气候,山地基带应为温带落叶阔叶林,所以排除AB项。

而高山荒漠带应位于苔原带之上,所以排除C项。

故选D。

【3】材料中提到“北坡岳桦林的树龄随海拔升高而减小”,说明海拔低处先出现岳桦林,海拔高处后出现岳桦林,故选A。

此类试题,应结合排除法进行分析。

选择题在一个相互联系的系统中,一个很小的初始能量就可能产生一系列的连锁反应,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为“多米诺骨牌效应”。

中国的新生儿人数将呈现持续减少趋势,不仅使整个婴幼儿配方奶粉市场预期份额在收缩+还有可能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

随着人口红利消失以及婴幼儿奶粉注册立制的实施,国内奶粉市场的竞争逐渐进入下半场,一个显著特征便是产品高端化,大量中小品牌奶业将被淘汰。

高考文综地理新课标试卷分析

高考文综地理新课标试卷分析

2012年高考文综地理新课标试卷评析李希良(温县第一高级中学)2012年高考已经尘埃落定,仔细研读2012年高考全国新课标文综卷地理试题,感觉试卷呈现出四个显著特点:一是往年必考的高频考点地球运动知识连续三年没有考,相信出乎很多老师的意料,也令许多“信誓旦旦”的老师目瞪口呆。

二是水文相关的内容连续五年占据高考地理试卷的“半壁江山”,相信这令很多高三老师大跌眼镜。

那么,为什么这几年的高考地理试题命题者要如此“违反常理”与我们中学教师“过不去”呢?本人揣测命题老师可能基于以下思考:在现实中有很多高三教师往往煞有其事、神秘兮兮的根据当年的一些所谓“热点”推断今年高考会考这个,会考那个,结果弄得许多高三学生在高考前拼命地复习老师的这些热点,而影响了对其它知识点的复习。

所以我认为命题者故意“不按套路出牌”,一个重要的考虑就是要忠告我们的高三老师,不要热衷于猜题押题,而应老老实实的按照考试大纲、教学计划搞好全面复习。

三是试卷结构略有所变化:试题长度增加,如:综合题37题,由去年的两小题增至3小题,选修三个模块的问题设置也由去年的一问增加为两问,这无疑对考生的答题速度提出了新的要求。

四是全卷自然地理分值大概36分,人文地理54分,选修10分(前两年中自然地理的分值远大于人文),这样的配置总体使今年试卷难度有所下降,考生容易答题,总体平均分会有上升,但考生得高分也不太容易,在主观题上会有一定区分度,关键在于学生平时的训练和能力的培养以及答题的标准度。

整张试卷没有偏题、怪题出现,突出了对人类面临的资源、环境与发展问题,人与环境的协调发展等主干知识的考查,但又不乏创新,体现了稳重求变,变中求新的命题思想。

总的看来,今年高考试题体现了以下特点:1、试卷突出了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能力的考查,充分体现了以能力立意为主旨的命题思路。

从考查目标和要求上看,客观题主要考查了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和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而主观题四种能力(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论证和探究地理问题的能力),在卷面上都有体现,如37.(3)很好的考查了学生的思辨能力即最高能力要求论证和探究地理问题的能力,所以整个试卷对能力的考查覆盖的很全面,凸显了以能力立意的命题思想。

2019年高考全国二卷文综地理试题评析

2019年高考全国二卷文综地理试题评析

不能形成云,因此积云应呈
上下间隔的团块状,而并非
连续层片状,A错误、C正 确; 条带状与鱼鳞状并非
鱼鳞云是指云间有规则的、空隙大 的大范围云层。出现这种云层是天 气将转晴并且有两三天万里晴空的
上下分布,而应呈水层状,征也兆颠。"的民说间法有,"天现鱼鳞云,不雨风 故BD不正确。
气流上升过程中上升气流 与下沉气流间隔分布形成。 块状云,晒死人。
解析:从图中可以找到协调 发展水平Ⅳ型的城市基本上 是盐城、滁州、安庆、池州、 宣城、舟山等,这些城市大 多分布在城市群范围的边缘 部分,故以上海为核心,这 些城市在空间上分布呈现边 缘性,B正确;其分布在江 苏省1个,安徽省4个,浙 江省1个,北部2个,西部 3个,东部1个,分布在空 间位置及行政范围上均不均 衡,并不是集中在某个区域, 南北及东西也不对称,ACD 不对;故本题正确选B。
本组题以积云为情景材料,呈现出云的形成与下垫面性质的 对应关系,引导考生依据大气对流运动基本形式和原理,分析积 云形态特征,实现对积云的区域差异和时间差异的认知迁移,大 气对流过程中上升气流与下沉气流相间分布对积云的影响、积云 出现频率最高的地带、在下垫面温度决定水气凝结高度的区域积 云的云底高度低值多出现在何处为切入点,考查大气对流运动对 水汽的影响、气候与自然带、日气温变化等相关知识和获取与解 读信息、调取和运用基础知识、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等能力。题 组难度中等。
解析:根据材料结合设问中积云的云 底高度低值,可以知道此问的意思就 是水汽凝结时的高度应最低,而水汽 凝结也就是水汽液化,气温变低时才 可以由气态转化为液态。设问中给出 下垫面温度决定水汽凝结高度,根据 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降低的规律来判断, 下垫面气温越高,其水汽凝结时的高 度也应越高。所以只要找出选项中相 同条件下下垫面气温最低的就行。一 天中气温最低多为日出前后,故此时 间段积云的高底低值最低,A正确。 一般情况下随着日出气温逐渐升高, 在当地下午14:00左右气温最高,随后 气温开始下降,随着太阳落山后,地 面净辐射支出,气温继续下降,一直 到日出前后最低,BCD不对。故本题 正确选A。

高考地理全国卷试题评析

高考地理全国卷试题评析

高考地理全国卷试题评析
对于高考地理全国卷试题的评析,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试卷整体难度水平:通过对试卷的难度分析,可以判断试卷
的整体水平。

例如,试题的难度是否适中,是否有一定的难度提高,是否存在过于简单或难以理解的试题。

2.题型分布:试卷中不同题型的分布情况对考生的综合能力有
很大的影响。

例如,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的比例,涉及的知识点和能力要求是否均衡。

3.命题思路和题目质量:试题的命题思路和方式,以及题目质
量的优劣对考生的答题能力有很大的影响。

例如,命题是否贴近生活实际,是否引导考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知识点覆盖广度和深度:试题中涉及的知识点的覆盖广度和
深度,反映了教材和考纲的实际应用情况。

例如,试题中涉及的地理概念、地理现象、地理原理等是否涵盖了地理学科的基本内容。

5.试题的发展性和先进性:试题的发展性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
教材内容的前沿性和学科的发展趋势,对考生的综合能力和思辨能力有很大的培养作用。

例如,试题是否鼓励考生扩展思维、进行分析和探索。

通过以上的评析,可以对高考地理全国卷试题的质量进行全面评估,并为今后的教学和命题提供参考意见。

高三模拟考试文科综合第Ⅱ卷地理部分试题评价和学生答卷分析

高三模拟考试文科综合第Ⅱ卷地理部分试题评价和学生答卷分析

高三模拟考试文科综合第Ⅱ卷地理部分试题评价和学生答卷分析安徽周兵必做题部分第26题一、对该题的评价该题所用材料较新,综合运用图文资料,考查的知识点较多,如年等降水量线和等深线的判读与分析、填海造陆与港口选址的条件分析、发展循环经济的意义、特色农产品的发展出路、遥感监测海域水质状况的方案设计等,综合性较强,难度中等偏上。

二、学生答题情况第(1)问,很多学生只说是“受地形因素的影响”,而不能准确答出“属于低山丘陵地形”,或者只答做“处于迎风坡,降水多”,而不能规范答案为“夏季风(东南风)的迎风坡”。

漏答要点、语言不规范的现象突出,此题失分较多,平均得分为1分。

第(2)问,接近三分之一以上的学生不能正确确定适宜填海的海区,因此这部分学生该题得分为零。

即使答对海区的学生,在阐述理由时,大部分也只是答出“浅水区域,填海工程量小”和“范围广,面积开阔”这两个要点,而“外围水较深,可形成深水港”这一要点只有少数的几个学生能够答出来。

由于每一要点分值为2分,此题学生得分分化严重,平均得分为4~5分。

第(3)问,该题要求分析发展循环经济的意义,表面上看是要求通过分析材料二来归纳答案,但实际上循环经济的意义,无外乎三点:即有利于环境保护、资源充分利用、经济效益的提高,几乎是一种套路性的答案。

该题学生失分较少,平均得分为4~5分。

但存在要点不突出、语言啰嗦、重复叙述等不规范现象较多。

第(4)问,该题大多数的学生能够答出三个要点,得到满分。

但也有一部分的学生竟然答出“通过………,提高产量”,显然没有理解题目要求,离题万里。

平均得分为5分。

第(5)问,该题失分较重,失分原因多样。

有的学生把GPS和RS混淆,有的把“影像”说成“图像”、“照片”、“拍照”等等,失分的最主要原因是相当多的学生只是答出“获取影像资料”,没有“对监测资料进行分析”,更没有提出“做出预报”或“防治措施”。

语言不规范、要点不全面等问题较多,反映了学生对地理信息技术的相关知识掌握得较差。

2023年高考北京卷地理试题评析(解析)

2023年高考北京卷地理试题评析(解析)

2023年高考北京卷地理试题评析(解析)2023年高考北京卷地理试题评析(解析)做真题之前,不宜选择大量的难题、偏题和怪题练习。

做完卷之后要认真总结反思,找准薄弱环节,对易出错的地方要分析原因,减少高考时的失误。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高考北京卷地理试题评析,希望对您有所帮助!2023年高考北京卷地理试题评析01彰显价值引领和全面育人,丰富地理情境素材体系(一)立足时代发展,展现中国式现代化地理内涵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试卷第3、5、12、15、20题引导考生理解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等具体要求,引领考生认识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使命在肩,责任重大。

(二)聚焦美丽乡村,感受首都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生态文明建设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地理学科的重要议题。

第16题着眼于北京乡土地理资源,聚焦密云水库上游蛇鱼川流域的产业发展与流域整体生态治理,渗透河湖林草综合治理的理念,引导考生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角度谋划家乡建设。

(三)厚植爱国情怀,激活地理素材红色育人基因试卷用鲜活情境坚定考生理想信念,涵养考生道德品质。

第8、9题以钓鱼岛观日出为情境,强化考生对我国海洋国土和海洋权益的认识。

第15题从京藏高速切入,关注十余年来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激发考生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奋斗的责任感。

第20题引入革命圣地延安的小微绿地建设案例,突出新时期革命老区发展的实践探索。

第17题我国为巴哈马提供农业技术支持,展现我国的大国责任与担当。

(四)落实全面发展,探索地理情境五育融通设计试题情境设计探索从地理视角阐述“五育并举”,特别是将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的融通,落实全面育人理念。

第10、11题用工业上楼现象展现工业生产劳动的变化规律。

第16(2)题以收集水质监测数据为情境,鼓励考生结合地理原理和规律开展创新性劳动实践。

第20题巧妙地将体育和美育理念在小微绿地中展开碰撞,倡导考生在树立“健康第一”理念的同时感悟都市环境之美。

高三第三次质量检查文科综合地理考后总结及试题分析

高三第三次质量检查文科综合地理考后总结及试题分析

高三第三次质检试题分析---------------工作总结3月18-19日举行的高三第三次质检(即“豫南六市一联”),这是我校2009届高考考生在高考前的最重要的一次统一测试,一定程度上可将本次质检视为高考的“晴雨表”。

一、试题分析从试卷的结构、分值分布及知识、能力的考查上来看,测试贴近高考,有很强的权威性。

就文综地理试题来说难度不大,但灵活性较高,突出了高考所常考的主干知识及能力要求。

1、主干知识考查方面如选择第1-2小题对等值线考查中同时也体现了农业区位的应用。

3-5题及11小题表面上是对变化趋势图的判读,实则同时对区域地理及人地关系也有要求。

6-7题考查等高线与人类生产的关系,一并考查了人地关系及地质作用。

8-10小题以薰衣草种植物为背景,考查了天山地区的气候特点及工业区位。

大题36题对气候成因的分析及对新能源的关注,37题对我国大豆生产的问题及现状进行考查,并要求针对问题提出建议。

选做题结合嵩山旅游开发、菲律宾地震及南水北调水源地水质问题,考查成因分析、影响及措施等。

2、能力考查方面以高考说明要求的四项能力要求为主,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描述和阐释规律能力、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二、考试中学生暴露的问题1、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不足①审题不认真审题不认真,很多学生明明会做也丢分了。

质检试卷反映出很多学生在做题时还不善于正确有效快速地审题,要么没有理解题目的具体要求,要么对题干中的关键词把握和理解不到位,造成答非所问,获取题目所提供的关键信息能力不足。

②信息提取的精准度不够。

提取试题中的有效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地理高考中十分重要,本次测试中反映出一部分学生在信息的提取过程中不全面、不精确。

因为审题不认真造成不当失分的现象在这次质检考试中都普遍存在,如文综卷大题中关于“原因”“影响”类问题的解答。

2、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不足基础知识的扎实程度不够。

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前提是充分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年高考课标卷文综地理试题点评
2010年高考全国课标卷(辽宁、吉林、黑龙江、宁夏、陕西、湖南)文科综合地理试题,整体难度和去年辽宁、宁夏卷相比,有所提高,题目不偏、不怪、无“超纲”内容。

“知识抽样,突出主干,能力立意”的命题特征在试卷中表现明显。

试题结构较好,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所占比重较合理。

本套试题必考部分考查的主干知识主要有:天气系统、气候变化、人口增长、区位分析、水资源利用、气候类型判断、等值线判读分析等内容。

选考部分考查的主干知识有:旅游地优势条件分析、滑坡的成因、沙尘暴的成因。

客观题中,第一组题1-3题以我国新疆北部出现异常天气为素材,重点考查学生空间定位的能力、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能力、对产生洪灾的天气系统的理解能力、对近期气候变化特点(冷冬冷春)的感知能力,综合性强、难度较大;第二组题4-5题难度中等,考查学生的读图析图能力,对人口增长地分析推理能力;第三组题6-8题,主要考查工业布局及区位因素分析,学生容易做对,得分率应该较高;第四组题9-11题难度较大,考查空间定位、气候类型判断、降水的季节变化特点分析、水资源的利用,学生很难全部做对。

主观题试题类型都是常规题,第一道大题36题以“某区域多年平均降雪量与雪期的空间分布图”为载体,突出考查学生对等值线的判读分析能力,提取有效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题目第一问,通过根据等雪期线的分布,分析沿MN一线的地形分布特点,一些学生不会通过等值线的分布特点来分析地形的分布特点,只是通过区域判断(我国东北地区)直接得出结论。

因此失分严重。

37题,考查我国桑蚕养殖业的发展特点、区位因素分析,难度中等。

选考部分难度不大,学生容易得分。

总之,今年试题,强调多种知识的综合运用,关注社会热点问题,突出考查利用图文信息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试题区分度较大,体现了高考选拔人才的目的
用心爱心专心- 1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