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中国传统哲学的基本问题
简述哲学的基本问题

简述哲学的基本问题。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或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
(2)它包括两方面内容:思维与存在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谁决定谁的问题;思维与存在有无统一性的问题,即人的思维能否正确反映存在的问题。
其中,第一方面更为根本。
(3)由对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将哲学划分为唯物论与唯心论,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唯心主义相反;由对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将哲学分为可知论与不知论,可知论认为人能认识世界,不可知论认为人不能或不能完全正确地认识世界。
什么是哲学?它与世界观的关系怎样?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关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世界观是人们整个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哲学是系统化和理论化的世界观。
论述:试论马克思哲学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实践为基础,它来自实践,为无产阶级斗争的实践服务,并在实践中使自身不断获得丰富和发展。
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其它哲学的显著标志。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是指:(1)它是完备和彻底唯物主义,实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辩证法和唯物主义的统一;(2)它不仅以现代科学特别是自然科学为基础,随着的的科学的进步而发展,而且在现代科学的基础上,正确地揭示自然、、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
马克思主义哲学革命性指:(1)它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是批判的革命的;(2)它以无产阶级为自己的阶级基础,而无产阶级是变革旧世界的革命力量。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实践中实现了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科学性是革命性的前提,革命性是科学性的目的,二者统一变革旧世界的实践。
2.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意义。
答:(1)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物质对意识具有决定性。
因为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社会劳动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是对客观实在的反映。
(2)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
所谓能动的反作用,是指意识对人在实践基础上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指导作用。
什么是中国哲学的基本精神也是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

什么是中国哲学的基本精神也是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中国的传统哲学,是中国几千年文明的传承与结晶。
几千年来,中华文明以其深邃的智慧与博大的胸怀,思索、探求,而又吸收、融合,外观乾坤,内省自身,形成了其融会贯通几千年的哲学思想,而正是这传承了几千年的精华,引领着中华民族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延续至今。
世界公认的四大文明古国,除了中国之外,其他三个文明古国的文化已在地球上消失,只留下了些许的历史痕迹。
而中华文化不仅能够延续至今,而且能在当今群葩争艳的文明花园中盛放出更加绚烂瑰丽的花朵,贯穿中华文明几千年的哲学思想功不可没。
一、中国哲学的基本精神之宇宙观:天人合一这是中国哲学的精髓,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都是自此延伸扩展开来。
“天人合一”的思想概念最早由庄子阐述,后来汉代思想家董仲舒将其发展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系。
所谓天人合一,通俗的说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
在中国哲学里,“天人合一”这个概念,“天”不仅仅是指自然,更包括了天命、天理的范畴。
“天人合一”的“天”,是神、是自然,更是世间万事万物相生相克、盛衰成败、循环往复、矛盾运动的客观规律,因此,只有人与天和谐统一,才能够存在、发展。
“过犹不及”的中庸思想,就是“天人合一”的产物。
人与自然和谐,是天人合一的一方面,除此之外,还包括社会关系和谐和个体自身的和谐。
二、中国哲学的基本精神之世界观:心物一体中国哲学中的心物关系,实际上就是精神与物质、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中国哲学对待心物关系的态度是:心物一体论。
中国人不习惯把万事万物都一定要划分出两方面来,在对待世界观的问题上,也是一样。
心物关系,在中国人看来,其实是全息对应的关系。
全息对应,就是指在心对应着物,物对应着心。
也就是说,精神世界中存在的必存在于物质世界中,物质世界中存在的必然也会反映在精神世界中,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的内容是一一对应的。
这和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其实是一致的。
谈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

谈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谈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每个学科都有自身的基本问题,中国哲学也是如此。
但是我们对于中国哲学基本问题的把握还不够到位,常常把哲学教科书中所说的哲学基本问题当成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谈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相关资料,欢迎大家分享。
中国哲学史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始建于五四时期至今不到一百年的时间。
对于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房子的地基叫做“基”,大树的树干叫做“本”所谓“基本问题”,就是说它是一个全局性的问题。
我们学习和研宄一门学科,抓住这个学科的基本问题很重要,就像要进入一个房间掌握了进门的钥匙一样。
每个学科都有自身的基本问题,中国哲学也是如此^但是我们对于中国哲学基本问题的把握还不够到位常常把哲学教科书中所说的哲学基本问题当成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
笔者认为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不是物质与精神的关系问题,而是天人关系问题。
一、回到中国哲学自身我们翻一下20世纪出版的中国哲学史教林不难发现大多数编写者并没有捕捉到中国哲学自身的基本问题,往往采用外来的方法、外来的尺度、外来的语汇、外来的问题来表述中国哲学。
他们没有做到从中国哲学自身来看中国哲学没有树立起学术上的自信心。
在前些年关于中国哲学“合法性”的讨论中,许多研宄者对这种情况提出批评,呼吁从中国哲学自身出发研宄中国哲学、学习中国哲学。
这种意见是对的。
我们必须找到中国哲学自身的基本问题,进行深入的研宄才能写出一部名副其实的“中国哲学史”来,而不是写成“某种哲学在中国的历史”中国哲学史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始建于五四时期至今不到一百年的时间。
西方哲学史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己经有几百年的时间了。
相比之下,我们研宄中国哲学史的时间太短了。
中国哲学史作为一门学科,还不够十分成熟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亦是在所难免。
在学科建设的起步阶段,研宄者不大看重中国哲学的特色,比较注重哲学的共性^胡适认为哲学的对象就是研宄宇宙人生的根本道理。
在冯友兰看来无论西方哲学还是中国哲学大体上都可以归结为损道、益道、中道三种类型。
中国传统哲学核心思想“道”论的基本问题

文化探索79摘要:中国古代哲学的核心思想是“道”论的基本问题,囊括了天人、内外、本末等问题,又形成体用、主客等问题。
中国古代研究道的问题形成了气、理、心三派,三派互相批评,又互相联系。
三派讨论的主题越来越凝聚成思想体系内各部分的逻辑关系问题,构成了中国古代传统哲学的核心思想。
关键词:道;气;理;心;中国传统哲学核心思想中国古代传统哲学的核心思想是“道”,在先秦,“道”囊括了天人、内外,后来又引申出了体用、主客,提出“天人之际”,宋明理学则概括为性与天道,其实就是《中庸》所说的天之道、人之道及其关系,关键在于追求自然与社会、本原与现实、本质和现象、经验与实践、现实与理想、客体与主体等的统一,为现实人能成为理想人,现实社会能成为理想社会进行系统的理论论证。
一、中国古代传统哲学思想研究的基本意义中国哲学有自己独有的思想,如:本体、阴阳、精气、精神、五行、有无、道、性、德、仁、心、中和、中庸等,无不凝结着中国古哲人的智慧。
以原始、传统的中国哲学词汇为对象作为整个中国哲学体系研究的核心,以最为普遍性的语言表述中国哲学的思想,甚至是明确中国哲学的立场。
而且,这些最为普遍性的语言,使得整个中国哲学的研究与目的是针对“自然的目的”与“人类的目的”及其辩证统一,是唯一的哲学主题与目的的定位及论述。
二、中国古代“道”论的提出、发展与三大派别就中国古代道论而言,老子的“道”、孔子的“道”、《易经》提出的形而上的“道”,以及后来思想家提出的“道”其意义是混融的:它可以是《易经》所理解的“气”,作为宇宙的太极,也可以是《老子》中所理解的宇宙根源、依据、归宿的“道”的统一体,可以是孔子所理解的作为世间万事万物的根据与规范,还可以是孟子揭示的宇宙根据作为主体的“良知良能”,也是庄子的“无为”、“逍遥”境界。
到宋明理学,几乎完全揭示了形而上的“道”的意义,根据“道”所指称的外延不同,形成了在理论思维方面比较成熟的三大派别:一是气学派:以张载、王夫之为代表,他们提出的是以“气”为主的“道”。
哲学基本问题的论述

哲学基本问题的论述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了的世界观,或者说,是人们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作为理论形态世界观的哲学,是从总体上研究人和世界的关系的。
而人和世界关系最本质的方面就是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这是因为:人作为考察人和世界关系的主体,本身既是这个世界的存在物,又是一种有意识、能思维的社会存在物,人的存在与活动,时刻都发生着精神和肉体的矛盾。
同时,人们在处理自己同外部世界的关系时,一方面所面对的是一个外在的、客观的物质世界;另一方面又往往从自身的特定地位,按照某种思维方式去看待世界的存在和属性,并且依自己的意愿和智慧去塑造外部事物,把自己的精神属性赋予物质世界,这就必然发生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的矛盾以及二者谁决定谁的问题。
恩格斯在总结哲学史的基础上明确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思维和存在不仅是人和世界关系的两个最本质的方面,也是两个哲学上最高的范畴。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极其繁多,数不胜数,归结起来无非属于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主观和客观这两类现象。
思维和存在是哲学的两个最高范畴,思维和存在的关系反映着人与世界关系的最根本的方面。
因此,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是任何哲学体系都不能回避的问题,都必须按照各自的方式作出自己的回答。
而且,任何哲学体系的建立,对于哲学其他问题的解决与展开,也都要以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为起点和中心。
一、哲学的含义作为理论形态世界观的哲学,是从总体上研究人和世界的关系的。
而人和世界关系最本质的方面就是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这是因为:人作为考察人和世界关系的主体,本身既是这个世界的存在物,又是一种有意识、能思维的社会存在物,人的存在与活动,时刻都发生着精神和肉体的矛盾。
同时,人们在处理自己同外部世界的关系时,一方面所面对的是一个外在的、客观的物质世界;另一方面又往往从自身的特定地位,按照某种思维方式去看待世界的存在和属性,并且依自己的意愿和智慧去塑造外部事物,把自己的精神属性赋予物质世界,这就必然发生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的矛盾以及二者谁决定谁的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

唯物主义 唯物主义
走进哲学 问辩人生 1.我们永不能由知觉的存在或其任何性质, 形成关于对象的存在的任何结论不可知论 。
2.人不仅不能感知和证明物质实体的存在,也 不能感知和证明精神实体(包括上帝)的存在。
不可知论
3. 世界上只有没被认识的事物, 不存在不能被认识的事物。 可知论
只要闭上眼睛,世界上 就没有什么悬崖
庄周提出的问题貌似荒唐,其实是一个非常重要的 哲学问题。这个问题便是:我们凭感官感知到的这个现 象世界究竟是否真的存在着?庄周对此显然是怀疑的。 在他看来,既然我们在梦中会把不存在的东西感觉为存 在的,这就证明我们的感觉很不可靠,那么,我们在醒 时所感觉到的我们自己以及我们周围世界的存在也很可 能是一个错觉,一种像梦一样的假象。但是庄子的本意 却是由此进一步推理,得出人实际上是不可能认识这个 世界的一种哲学理论。这就是不可知论。
根据上述内容判断下列图示各属什么观点?
1.水上乐园 (唯心主义)
2. (唯物主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3.庄子梦蝶 (不可知论)
4.神七飞天 (可知论)
二、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 的基本问题
在实际生活中,我 们都会面对类似的问 题。
课堂探究
在实际生活中,经常会有这种情况。某些 学习成绩暂时较差的同学,给自己制定了一个 学习计划和目标。然后为之努力了一个多月。 可考试结果一出来,进步还是不大甚者没多少 进步。于是就悲观的认为,我不是个读书的料, 再怎么努力也学不好。然后从此就放弃努力了。 (1)这些同学真的天生不适合读书吗?结合 自己的体会,给这些同学分析下原因。 (2)上述材料涉及的哲学问题是什么?给我们什 么启示?
①这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依据。
简述哲学的基本问题及主要内容

简述哲学的基本问题及主要内容
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认识论问题、存在论问题、伦理学问题和美学问题。
认识论问题涉及我们如何获得知识以及知识的本质。
例如,我们如何知道世界的存在和真实性?我们的感官经验是否可靠?我们能否通过逻辑推理获得真理?
存在论问题涉及我们对世界的本质和存在方式的思考。
例如,世界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人类的意识是如何与身体联系的?是否存在超越自然现象的超自然实体?
伦理学问题涉及道德和行为的研究。
例如,什么是善和恶?道德价值是客观存在的还是主观创造的?我们应该如何行动和取舍?
美学问题涉及审美经验和艺术的研究。
例如,什么是美?美是客观存在还是主观评价?艺术的目的是什么?
哲学的主要内容还包括形而上学、逻辑学、伦理学、政治哲学、美学、认识论、存在论等。
形而上学研究世界的本质和基本实体的属性和关系。
逻辑学研究推理和思维的规律。
伦理学研究道德和行为的原则。
政治哲学研究政治组织和权力关系。
美学研究艺术和审美经验的本质。
认识论研究知识的获取和真理的本质。
存在论研究存在的方式和本质。
哲学的基本问题

①正确性 否认世界是神创的,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坚 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
②局限性 A 物质=物质的具体形态 B 具有猜测性,没有科学依据
(二)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原子:英国化学家约翰·道尔顿提出的。1803年
他发表“原子说”,提出所有物质都是由原子构
成。
1、17世纪法国哲学家伽森狄认
3、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
能动作用,这是(
)
A、历史唯物主义哲学的根本观点
B、辩证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
C、近代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
D、古代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
本课小结
认识世界,自觉反对和批判唯心主义。
探究一:
某位学者问一位民工:“你是做什么的? 家在哪里?追求什么?” 民工:“打工。家在深山里。追求富裕。 你追求什么?”
学者:“我追求精神的满足,是唯心 主义者;你追求物质的满足,是唯物 主义者。”
你同意这位学者对唯物主义、唯心 主义的理解吗?谈谈你的看法。
不同意。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为宇宙由原子和虚空构成,原
子是永恒运动的,虚空是原子
运动的场所。世界是物质的世
界,“物质是按一定次序结合
的,不可分、不可灭的原子的
总和。”这一思想可以说是近
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哲学对物
质的最高概括和认识成果。
2、伽森狄和霍尔巴赫是17、 18世纪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哲学 的主要代表人物。他们关于物 质的观点可以概括为:原子是 世界的本原,原子及其属性 (如质量不变、广延性、不可 分性)都是不变的,世界上形 形色色不同性质的事物和现象, 都是原子的结合和分离在空间 位置的变化所造成的。简言之: 原子就是物质,就是世界的本 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中国传统哲学的基本问题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恩格斯曾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首次提到了哲学的基本问题,即:“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从此以后,恩格斯的哲学基本问题成为了大多数马克思主义哲学工作者公认的哲学基本问题,但凡提到哲学思想和哲学家,都会以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作为相应标准,而被列入唯心主义或唯物主义的阵营。
但是在分析到中国传统哲学人物和思想的时候,许多困难和矛盾却随之浮现。
于是我们不得不深思,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究竟是不是全部哲学的基本问题。
一、恩格斯的哲学基本问题为了深入探究恩格斯的哲学基本问题的含义,我们必须了解恩格斯提出问题时的背景和立场。
恩格斯关于哲学基本问题的理论是针对马克思之前的西方传统哲学而言的,所谓“全部哲学”主要指的是在西方传统哲学史上占主导地位的知识论哲学。
由此可见,恩格斯的话是在具有特定背景的情况下产生作用的,如果忽略理论背景,以偏概全,则可能导致理论与实际不符的情况。
二、全部和单个类型的哲学基本问题如果从一门学科的角度看待哲学,那么哲学是一个非常庞大的系统,哲学内部有不同的模式、流派、类型。
如果说一个问题能够成为哲学的基本问题,那么这个问题必须在所有类型的哲学中具有普遍性。
恩格斯的哲学基本问题从这个角度上来看作为整个哲学的基本问题十分勉强,因为很多类型的哲学派别不讨论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比如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哲学、中国传统哲学等,并不探究这个问题。
所以准确地说,恩格斯的哲学基本问题是知识论哲学的基本问题,而不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至于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俞吾金先生提出了一个很有说服力的观点:“什么是哲学?”才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决定了回答者抱有什么样的哲学观,从而判断出他从属于什么哲学类型。
这个问题在哲学中起到了奠基的作用,所以这个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有其基本问题,单个哲学类型也有其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就是知识论哲学的基本问题。
中国传统哲学也有其特有的基本哲学问题。
首先,关于中国传统哲学,必须被肯定为一种哲学类型的存在。
中国以前是没有哲学这一说法的,哲学一词是近代由日本传入。
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历史上不存在哲学。
且不论争论已久的“中国哲学合法性”的问题,单从哲学一词的来源上分析。
哲学译自单词“philosophia”,由“philein”和sophia组成,愿意为爱智慧。
从这个角度定义哲学的话,中国古代是有哲学的。
由于中国和西方多个世纪没有交流,文明的发展必然会因为各种因素而产生一些差异。
假如因为这个原因而严格按照西方哲学的模式来生搬硬套,那么不仅违背了哲学的初衷,更是牺牲了中国千百年来的宝贵精神财富。
而从单个哲学类型的角度看时,中国传统哲学就是一种非常有价值并且极具特色的哲学类型,所以也应具有其相应的哲学基本问题。
三、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问题中国传统哲学长久以来留下了许多深刻且富有内涵的问题,例如天人关系、义利之辩、知行观、人性论等。
这些问题虽然都在中国传统哲学中居于重要地位,但是都还不具备足以作为中国传统哲学基本问题的普遍性。
天人关系天人关系一直都是中国传统哲学的热门问题,甚至长时间以来有不少学者就把天人关系问题当作是中国传统哲学的基本问题。
这与恩格斯提出的哲学基本问题不无关系。
当研究中国传统哲学的学者将恩格斯关于哲学基本问题的思维模式带入到中国传统哲学的思考中时,就会很自然地寻找与思维和存在相似的对立概念。
在此基础上,天人关系就能很自然地被解释成了自然和人关系,显然,这一关系的对立与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有一定的相似之处。
虽然直接生搬硬套显得十分勉强,但是由于该问题在中国哲学史上的重要地位,所以有些人宁愿选择抛弃思维与存在关系的影响,而坚持将天人关系作为中国传统哲学的基本问题。
将天人关系问题的实质简单地解释成人与自然的关系肯定是十分不妥当的。
现在的自然科学角度的天与当时所谓的天几乎不是一个概念。
与西方的毕达哥拉斯、亚里士多德等人相比,中国古代的伟大思想家们在自然科学方面几乎毫无建树,因为中国的先哲根本就没有朝自然科学方面研究。
荀子很明确地表达出了当时的一种思想倾向:“圣人为不求知天。
”《左传?昭公十八年》中,子产也说:“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何以知之?”因为自从产生了人类社会之后,自然对人的压迫感已经减少很多,人民最大的压迫感来自于统治者。
《礼记?檀弓下》中孔子曾经说过一句具有代表意义的话:“苛政猛于虎也。
”因此人们的关注点从自然转向社会是当时人的自身需求,权衡之下,自然科学的研究就不是主要任务了。
所以所谓的天人关系根本就不是人与自然的关系。
在讲到天人关系的时候经常提到天人合一,但是天人合一绝对是不指客观意义上的人与自然合而为一。
孟子在一句话中曾经表达过天人合一的思想:“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
”从这句话中就可以看出,所谓的天人合一并不是客观意义上的,而是主观意义上的。
天人合一所追求的是自身的修养和完善,而不是对客观物质世界的改造。
无论是孔子提出的“求仁”还是孟子提出的“四端”及“浩然之气”,都是由内而外的;其它的先哲比如老子,虽然提出了物质意义上的天道,但是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人自身对天道的效仿,而不是对天道本身的探究;庄子的“坐忘”,实质上是一种无欲无求的精神状态,是通过自身修养而非对世界的改变而达到的,促使庄子提出这种修养的原因也非自然,而是社会。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我觉得就是上述的价值观的转向。
人们关注的焦点不再是自然本身,而是人和人类社会。
天只是延续着作为一种权威的象征而存在,比如天子、天命等词,都是在借天的权威。
所以所谓的天人关系,重点不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而是人与社会的关系。
人们借着天人合一的口号,按照社会的需要来改善自身,使自身更有利于立足社会。
这才是天人合一的实质内容。
义利之辩义利之辩则是中国传统哲学史上关于仁义和功利的争辩。
义利的对立首先由孔子提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这表明了儒家对义利的基本立场,认为义与利是相互对立的,并且重义轻利。
与此相对,墨家的观点认为“义,利也”。
首先从义和利的含义进行分析。
义代表了一种利于社会的价值取向,是按照社会的需要对人提出的一种统一的规范,行事合乎义,从宏观上看,一定是有利于社会的,但是有可能损害个人利益。
利则代表了一种利于个人或小团体的价值取向,是按照个人或小团体的需要表现出的一种自发的追求,单纯地逐利,从微观上看,目的一定是满足小部分人的需求,但是有可能危害社会。
这么看来,其实义和利都是一种积极的价值取向,只是立足点不同。
一般情况下,无节制、不理性的逐利都会危害社会,所以儒家提出的观点是重义轻利,以社会需要为重。
但是如果在适当的范围里理性地求利,也能达到义、利两全的结局。
由此看来,真正被排斥的不是利,而是超出社会需要的范围,也就是义的范围的利。
所以作为是非评判标准的义,实际上体现的就是社会的需要。
知行观知行关系是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特殊问题,在其它哲学体系中没有被明确地作为一对范畴所提出。
知与行是相统一的,有什么样的知才会作出什么样的行。
从“格物致知”的角度上看,如果格的是客观事物,知的是客观规律,那么这样的知行观无疑具有一般认识论的意义。
但是从中国传统哲学的角度上来看,我们一直以来致的知并不是事物的客观规律。
虽然在宋明时期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在知行观上有过分歧,但是那只是过程上的差异,而不是实质上的差异,中国哲学史上在知行观上一直保持着“致良知”的本质观念。
所谓“良知”,实质就是符合当前社会需要的道德观念。
人性论人性的问题在中国哲学史上喋喋不休地争论了很长时间,早在孔子时就将人分为三等,其后董仲舒等人便建立了性三品说;孟子主张性善,荀子主张性恶;张载、朱熹等人提出性情分立等等不一而足。
虽然理论很多,但是划分的原则都是相同的――是否符合社会需要的道德观念;提出这些理论的目的都是相同的――驱使人们具备社会需要的道德。
性三品说中,虽然有圣人之性和斗筲之性,但是些两类人为极少数,故不是理论的重点。
理论的重点在中人之性,也就是绝大多数人具有的性。
这绝大多数人虽然没有圣人之性,但是可以通过自身的修养来获得圣人之性。
虽然孟子主张性善,荀子主张性恶,看似矛盾对立,实则殊途同归:孟子把符合社会需要的道德观念当作天赋人性,所以提出性善;荀子把人的基本生理欲望当作天赋人性,所以提出性恶。
由些可见,他们两人提出看似相悖的理论,并非由于对道德的态度相左,而是由于对人性的定义不同。
在不同的理论基础上,他们都提出要培养道德观念,虽然孟子的方式是由内而外扩,荀子的方式是后天习得,但是两人的结论分别是“人皆可以为尧舜”、“涂之人可以为禹”。
所以两人对人性的价值取向是完全相同的。
张载、朱熹等人将性与情分立,基本相当于将孟子的善性与荀子的恶性分立,目的还是要以性来统御情,将人的欲望控制在道德范围之内。
由此可见,虽然中国哲学史上关于人性的理论有很多,但是价值取向和最终归宿都是一致的,即修养品性以获得符合社会需要的道德。
四、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从对上述问题的探究中可以看出,其实中国传统哲学的这些重要问题都在围绕着一个核心展开,即人的品性与社会需要的关系。
中国传统哲学与政治是分不开的,不像许多西方哲学家热衷于自然科学,中国哲学的问题全部指向人与社会的关系,每个人都是政治的人,每个哲学家所探究的问题都是如何调整人与社会的关系。
每一个不同的历史时期,都会有不同的社会需要,儒家思想一般比较倾向于修养人的品性以满足社会的需要来促进社会发展,道家思想一般比较倾向于修养人的品性以适应社会的需要来保障自身利益。
虽然人与社会同在一个系统中,常处于共进退的状态,但是更倾向利于社会还是更倾向利于自身,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了哲学思路的走向。
但是无论怎么回答,中国传统哲学研究的对象实质都是人的品性,参照的标准都是当时的社会需要,所以中国传统哲学的基本问题就是人的品性与社会需要的关系。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