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练习课 第1课时》导学案
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一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三):5、简单的加减法实际问题(2)》优课导学案_1

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三)“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的实际问题教学内容: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第8—10页例4和“想想做做”。
教材简析:“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的实际问题”是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5课时。
它是在求两数之和,求部分数与求两数之差的基础上学习的。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不但有利于进一步巩固加、减法的计算,更重要的是有利于丰富学生对加、减法运算意义的理解,拓展并提高运用加减法意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题设计了做红花的活动,引导学生把进行比较的两个数量排一排,直观地认识到:“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是多少”可以用加法计算,“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是多少”可以用减法计算。
“想想做做”中的习题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具有现实意义,有利于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材这样安排,充分利用了学生自身的生活经验,使学生通过直观操作,理解相关实际问题的基本数量关系,主动探索并掌握解法。
学情分析:这一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笔算加法和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目的是对前面所学知识进行综合和提升,利用学生已经学过的比多、比少的知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它是低年段解决问题的一个难点,易与上学期所学的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的问题相混淆。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联系自身的生活经验,探索并理解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并能联系加、减法运算的含义正确列式解答,初步学会检验解决问题过程和结果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借助直观,联系加、减法含义,有条理地进行思考和分析,积累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经验,发展初步的思维能力,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与同学合作交流的乐趣,获得成功解决问题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二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1.1《连加、连减》-苏教版

二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1.1《连加、连减》苏教版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教师,我将以第一人称的口吻,为你详细描述二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1.1《连加、连减》苏教版的内容。
一、教学内容我们使用的教材是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第一章第一节《连加、连减》。
这部分内容主要包括理解和掌握连加、连减的概念,能够运用连加、连减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学生们能够:1.理解连加、连减的概念;2.能够运用连加、连减解决实际问题;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连加、连减的概念,并能够运用连加、连减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在于如何引导学生理解连加、连减的概念,并能够将其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连加、连减的概念,我准备了多媒体教具和实物教具。
多媒体教具包括连加、连减的图片和动画,实物教具有小棒和计数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我会通过展示一幅图片,比如一幅水果图片,让学生看到图片中的水果数量,然后提问:“如果再加上两颗苹果,水果的总数是多少?”2. 例题讲解:我会通过一个具体的例子,比如:“我有3个苹果,又买了2个苹果,现在有多少个苹果?”来讲解连加的概念。
然后,我会让学生试着用连加解决其他实际问题。
3. 随堂练习:我会给出一些实际的连加问题,让学生在课堂上练习解决。
4. 小组合作:我会让学生分组,每组解决一个实际的连加问题,并分享解题过程和答案。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主要包括连加、连减的定义和例子。
我会用清晰的字体和符号,将连加、连减的定义写在黑板上,并用具体的例子来说明连加、连减的过程。
七、作业设计作业设计主要包括巩固连加、连减的概念和应用。
我会给出一些实际的连加问题,让学生独立解决,并写出解题过程和答案。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二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1.1《连加、连减》苏教版中,有几个重要的细节是需要特别关注的。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全册优质导学案

1 连加、连减项目内容1.算一算。
9+3+4= 8+6+9= 3+2+7=10-8-2= 13-2-7= 19-6-5=2.计算:28+34+22。
3.计算:84-40-26。
4.通过预习,我知道了计算连加和连减时,按照从( )往( )的顺序计算,列式时列一个竖式简单些。
5.两位数的连加计算,相同数位( ),从( )位加起,个位相加满十,向( )位进1,按照运算顺序列成一个竖式计算比较简便。
6.列竖式计算。
7.算一算。
54+20+6= 46+25+17= 7+59+20=90-58-30= 75-28-19= 72-6-44=温馨提示知识准备:两位数加减法的相关知识。
1.16 23 12 0 4 82.84 62 84 62 843.18 184.左 右5.对齐 个 十6.42 83 65 81 28 11 39 14 80 897.80 88 86 2 28 222 加减混合运算项目内 容1.算一算。
32+40+7= 60-40-15= 20+6-7= 73-40+20=2.小华有4支铅笔,他又买了3支,用去了5支,他还有多少支?3.加减混合运算。
67-25+28=4.通过预习,我知道了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按照从( )往( )的顺序计算。
5.我还有( )不明白。
6.列竖式计算。
56+34-20= 32+55-46=78-24+39= 43-13+42= 7.公园里开设了一个“垂钓角”供游人钓鱼。
某周六早上池中共有53条鱼,晚上工作人员统计出总共被游客钓走28条鱼。
为了保障周日正常的垂钓,工作人员又放进42条鱼,这时池中共有多少条鱼?温馨 知识准备: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相关知识。
提示1.79 5 19 532.4+3-5=2(支)3.70 42 42 70 42 704.左 右5.略6.70 41 93 727.53-28+42=67(条)3 使两个量一样多的实际问题项目内 容1.算一算。
25+25= 20+20= 47-25= 30+40= 50+20= 50-30= 60-20= 38+22=2.小军穿了8个彩珠,芳芳穿了12个彩珠,要让两串彩珠同样多,有以下三种方法。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练习课(一)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练习课(一)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认识和辨认小学数学中使用的数字和数词。
2.学生能够用正确的方法和步骤算出简单的加减法口算。
3.学生能够理解和学会使用一些与数学有关的符号和简单的数学术语。
教学重点:1.学生掌握数字和数词的认识和辨认。
2.学生能够运用口算法正确地计算出简单的加减法。
3.学生能够理解和使用一些与数学有关的符号和术语。
教学难点:1.学生能够正确区分相近的数字和数词。
2.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和使用一些与数学有关的符号和术语。
教学内容:1.数字和数词2.口算3.符号和数学术语教学过程:一、导入1.师生问候2.教师用数字牌和小学生字牌来呈现数字和数词。
学生认真观察,正确报出数字和数词。
二、展开1.数字和数词读一读题目:“在下面的数字牌上圈出2。
”学生拿起数字牌,认真圈出2。
(1)让每个学生自己班组之间找一个伙伴,看谁最先能够说出正确的数字。
当每对伙伴都用自己所拥有的数字牌进行练习之后,教师再次框出一个数,让每对伙伴分类并找到最合适的数字牌,这样做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以及记忆数字和数词。
(2)教室里贴有各种数字,让学生把自己所认识的数字贴上去,数量最多的班组可以获得小礼品奖励。
(3)给学生看一些不规律的数字。
教师和学生一起数点并快速报出数。
例如,“6,9,7,1,3。
”这样做可以加强学生的记忆和警觉力。
2.口算(1)教师可让学生计算如下表格中的算式:+ 0 + 0 + 0 + 01 1 1 12 2 2 23 3 3 3当学生能够熟练地进行简单加法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再做一些简单的减去0,以及一些相加或者相减的算式。
(2)以三位数的加减法为例,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两个简单的步骤来口算这类算式。
步骤一:计算个位数(即从末尾开始的数字)。
如果两个数的和大于等于10,则将和的末位数和十位数相加。
步骤二:计算十位数。
如果和的十位数等于0,则计算的是百位数。
如果和的十位数大于等于10,则将和的十位数和百位数相加并加上它的个位数。
二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3.2《乘法的各部分名称》-苏教版

二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3.2《乘法的各部分名称》苏教版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教师,我深刻理解到教学不仅仅是对知识的传授,更是对学生思维方式的培养。
在二年级上册数学中,乘法的各部分名称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它不仅涉及到数学知识,更能够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的第三章节第二节《乘法的各部分名称》。
这部分内容主要介绍了乘法算式中的乘数、积、乘数和积的关系。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乘法算式的基本构成,掌握乘数、积的概念,并能够正确地运用它们进行计算。
二、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和作用,能够正确地识别和运用它们进行计算。
同时,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掌握乘法算式中乘数、积的概念和它们之间的关系。
难点则是让学生能够正确地运用乘数和积进行计算,并理解它们在乘法算式中的作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更好地进行教学,我准备了一些教具和学具,包括乘法算式卡片、小棒、计数器等。
这些教具和学具可以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乘法算式的构成,从而更好地掌握乘数、积的概念。
五、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情境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乘法算式的构成,通过例题讲解让学生理解乘数、积的概念,通过随堂练习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1. 情境引入:我通过一个有趣的故事,让学生了解到在生活中经常会用到乘法,从而引发学生对乘法算式的兴趣。
2. 例题讲解:我通过具体的例题,让学生了解乘法算式中乘数、积的概念,并解释它们之间的关系。
3. 随堂练习:我设计了不同难度的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我在板书上清晰地写出了乘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称和它们之间的关系,让学生一目了然地了解乘法算式的构成。
七、作业设计我布置了一些有关乘法算式的作业,让学生在课后进行巩固。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练习课 第1课时》导学案

苏教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练习课第1课时)学习目标:1、熟记1~5的乘法口诀,会用口诀进行计算。
2、能运用1~5的乘法口诀解决问题。
学习准备:背诵1~5的乘法口诀。
学习导航:填空1、3×4表示()个()相加,也可以表示()个()相加,改写成加法算式是()或()2、两个乘数都是4,积是(),再减去6得()3、计算5×3和3×5都用口诀()4、5个3相加,和是()5、5+5=()×()6、一个乘数是4,另一个乘数是5,积是( )7、○○○○○○○○○○○○相同加数是(),有()个(),用乘法算式表示是()或()达标检测:三、在○里填上“+”“-”或“×”。
4○4=16 3○7=10 8○2=6 2○3=56○5=11 1○1=1 3○5=15 5○4=20 四、看图写算式(1)、♤♤♤♤♤♤♤♤♤♤♤♤♤♤♤( ) ×( ) =( )或()×()=()(2)()×()=()我的感悟:乘加、乘减(第1课时)学习目标:1、在计算时,知道乘加、乘减算式都要先算乘法。
2、通过实践活动感受乘加、乘减在生活中的应用。
学习准备:背写1~5的乘法口诀学习导航:1、下图中,一共有多少颗☆?☆☆☆☆☆☆☆☆()×()+( ) =()2、○○○○○○○○○○○左图中共有多少个○?()×()+( ) =()()×()—( ) =()达标检测:A 1、填一填。
3+3+4=3×()+4=()2+2+2+2-3=()×()-34+4+4+5=()×()+()=()3+3+3-1=()×()-()=()2、小明买了一套童话书,付了5张2元的和1张10元的钱,这套童话书多少元?B、兰兰和爸爸妈妈一起乘车,车票是每张4元,儿童半价,请你算一算他们全家车票共需多少元。
妈妈拿10元钱买车票够吗?我的感悟:。
6的乘法口诀练习课(导学案)-二年级上册数学苏教版

6的乘法口诀练习课(导学案)二年级上册数学苏教版一、教学内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6的乘法口诀。
这部分内容主要出现在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的第三章“乘法初步”,具体涉及到的是3.3节“6的乘法口诀”。
我们将通过例题和练习来掌握6的乘法口诀。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望同学们能够熟练掌握6的乘法口诀,能够运用口诀进行乘法计算,提高计算速度和准确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是让同学们能够熟练记忆并运用6的乘法口诀进行乘法计算。
难点是理解口诀的意义,并能够灵活运用口诀。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我已经准备好了黑板、粉笔和一些练习题。
同学们需要准备好自己的笔记本和文具。
五、教学过程我会通过一个实践情景引入,比如:“小明的妈妈买了6个苹果,每个苹果分给小明和他的5个朋友,每个人能得到几个苹果?”让同学们思考并尝试解答。
然后,我会讲解6的乘法口诀,并通过例题来演示如何使用口诀进行乘法计算。
比如,6乘以2等于12,我们可以用口诀“二六十二”来记忆。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6的乘法口诀6 x 1 = 66 x 2 = 12(二六十二)6 x 3 = 18(二六十二八)6 x 4 = 24(二六十二四)6 x 5 = 30(二六十二五十)6 x 6 = 36(二六十二三十六)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7 x 6 =8 x 6 =9 x 6 =答案:7 x 6 = 428 x 6 = 489 x 6 = 54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应该已经掌握了6的乘法口诀,并能够灵活运用口诀进行乘法计算。
如果同学们在练习中遇到困难,可以回顾课堂上的讲解和例题,也可以向老师和同学请教。
对于拓展延伸,同学们可以尝试自己创造一些关于6的乘法口诀的题目,并与同学进行交流和解答。
这样能够加深对乘法口诀的理解和运用。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的教学设计中,有几个重要的细节是我认为需要重点关注的。
一、实践情景的引入我选择了“小明的妈妈买了6个苹果,每个苹果分给小明和他的5个朋友,每个人能得到几个苹果?”这个问题作为实践情景的引入。
新版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练习二导学案

重点讲解第二问
鼓励学生提出不同问题
第三版块[思维拓展]
口算题检测
小明今年7岁,老师比他大15岁,老师今年多少岁?
第四版块[课末检测]
跳远比赛中小明跳了2米,洋洋比他远一米,洋洋跳了多远?
第五版块[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货呢?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口算题练习
第二版块[问题探究]
一、出示图(课本第11页练习二第3题)
(1)引导学生看图,说出图中意思
问:图中讲的是什么事
(2)图中告诉我们那些信息
(3)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独立回答,集体交流
二、出示图(课本第11页练习二第4题)
引导学生看图,说出图中意思
理解最多和最少
让学生说一说
三、出示图(课本第11页练习二第5题)
年级:二年级
学科:数学
主备人:
审核人:
课题:练习二
课时数:
学习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标:
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两步四蹄的计算方法;进一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习重点:
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难点:
培养学生灵活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案(学习流程)
教学板块
教、学活动安排及知识要点
时间
第一版块[预习展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数学苏教版二年级上册
练习课第1课时)
学习目标:1、熟记1~5的乘法口诀,会用口诀进行计算。
2、能运用1~5的乘法口诀解决问题。
学习准备:背诵1~5的乘法口诀。
学习导航:填空
1、3×4表示()个()相加,也可以表示()个()相加,改写成加法算式是()或()
2、两个乘数都是4,积是(),再减去6得()
3、计算5×3和3×5都用口诀()
4、5个3相加,和是()
5、5+5=()×()
6、一个乘数是4,另一个乘数是5,积是( )
7、○○○○○○○○○○○○相同加数是(),有()个(),用乘法算式表示是()或()
达标检测:三、在○里填上“+”“-”或“×”。
4○4=16 3○7=10 8○2=6 2○3=5
6○5=11 1○1=1 3○5=15 5○4=20 四、看图写算式(1)、♤♤♤♤♤♤♤♤♤♤♤♤♤♤♤
( ) ×( ) =( )或()×()=()
(2)
()×()=()
我的感悟:
乘加、乘减(第1课时)
学习目标:1、在计算时,知道乘加、乘减算式都要先算乘法。
2、通过实践活动感受乘加、乘减在生活中的应用。
学习准备:背写1~5的乘法口诀
学习导航:1、下图中,一共有多少颗☆?
☆☆☆☆☆☆☆☆
()×()+( ) =()
2、○○○○○○○○○○○左图中共有多少个○?
()×()+( ) =()
()×()—( ) =()
达标检测:A 1、填一填。
3+3+4=3×()+4=()2+2+2+2-3=()×()-3
4+4+4+5=()×()+()=()
3+3+3-1=()×()-()=()
2、小明买了一套童话书,付了5张2元的和1张10元的钱,这套童话书多少元?
B、兰兰和爸爸妈妈一起乘车,车票是每张4元,儿童半价,请你算
一算他们全家车票共需多少元。
妈妈拿10元钱买车票够吗?我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