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第四章几何图形初步: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优质课教学设计_0
新人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第四章几何图形初步:4.1几何图形》优质课教案_0

第四章几何图形初步4.1.1 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第1课时)课题:4.1.1 几何图形——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课型:新课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初步了解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概念;2、能从具体物体中抽象出各种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能区分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能区分棱柱和棱锥,能从实际物体中“发现”常见的几何体。
过程与能力目标:在探索实物与立体图形关系的活动过程中,对具体图形进行概括,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几何直觉。
能从具体事物中抽象出几何图形,并用几何图形描述一些现实中的物体.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对比”的数学思想,让认识到数学与生活的息息相关,形成主动探究的意识,丰富学生数学活动的成功体验,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让学生面对未知问题时能够“大胆猜测,小心求证”。
【教学重点】立体几何的认识及分类【教学难点】从实物中抽象几何图形,【教学方法】活动式、讲授式【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先让学生观看一段关于生活从航空绘测到土木建筑以至家居装饰的小视频,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视频结束后,提问学生在视频中看到了哪些建筑和图形?现实世界中有各种各样、形态各异、丰富多彩的图形,它们一起构成了我们的生活空间,也美化了我们的生活空间。
视频展示后,引导学生用小学数学学过的一些几何知识去尝试着判断在刚才展示的图片中,都出现了哪些图形。
结束后通过问题的形式引出学习几何的重要性,现实生活中,有形态各异、丰富多彩的图形,千姿百态的图形美化了我们的生活空间,让我们的生活变得美好起来,这些都和几何有关,那么什么是几何?什么是几何图形呢?以及刚才这些不同的图形都有什么性质和特点?这些都需要我们掌握更的图形知识。
进入第四章:几何图形初步的学习,进入4.1.1 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让学生先熟悉导学案上课前预习部分的问题,带着这些问题阅读教材第113页到第116页的内容,并完成相关问题。
二、课前预习:(一)、让学生上台展示导学案上的第一个问题:1、感知1 几何是研究物体的、、的一门学科;练习1 下列选项是几何研究对象的是①、体积,②、温度,③、颜色,④、材质,⑤、质量,⑥、圆形,⑦、垂直展示完后再强调一下几何的研究对象,举例说明。
新人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第四章几何图形初步》优质课教案_0

《4.1.1几何图形》教学设计一、内容和内容解析(一)内容4.1.1几何图形(第1课时)。
(二)内容解析本节课是在小学认识的一些基本图形的基础上,从生活中存在的大量图形入手,引出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使学生感受几何图形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出几何图形的概念,再进一步研究几何图形中的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体验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相互转换,从而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发展几何直觉,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并激发学生对几何图形的热爱,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节的核心内容是几何图形的初步归纳与分类,内容核心是初步了解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概念,体验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直接的相互转化,核心思想方法是分类、转化。
由于初中新课程标准要求通过实物和具体模型,了解从物体抽象出来的几何体、平面、直线和点等,要求学生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发展几何直觉。
所以我将认识几何图形,发展几何直觉定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二、目标和目标解析(一)目标1.能从具体实物中抽象出几何图形;2.初步了解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概念,会正确的区分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3.形成主动探究的意识,丰富学生数学活动的成功体验,激发学生对几何图形的好奇心,发展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目标解析1.经历从具体实物中抽象出几何图形的过程,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又作用于生活;2.在探索实物与几何图形关系的活动过程中,对具体的几何图形进行概括,发展几何直觉;4.感受图形的世界是多姿多彩的,激发学生对几何图形的热爱,通过与其他同学交流、合作探究等体验,体会合作学习的重要性。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本节课的内容是对以往知识的概括和拓展,由于从具体实物到几何图形比较抽象,所以,学生在学习本节课时会有一定的困难。
一方面,学生在从现实物体中抽象得出几何图形的过程中,学生存在空间观念理解的不足;另一方面,在探索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关系过程中,学生存在对图形的区分不到位。
因此,我把从具体实物中抽象出几何图形定为了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新人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第四章几何图形初步: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公开课导学案_2

活动一:汇集巧分类
通过互动电子白板的游戏环节、实物图形和小组合作相结合,对立体图形进行分类,让学生认识棱柱、棱锥、圆柱和圆锥
1.立体图形的概念
1.学生回忆常见的几何图形
利用白板的交互功能进行分类,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在互补促进中共同提高
2.教师提要求,利用扑克牌随机抽取一个小组派代表用交互式电子白板来进行分类
四、教学重难点分析及解决措施
1.教学重点:立体图形的分类、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关系。
通过交互式电子白板的游戏环节和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来突出教学重点。
2.教学难点:从实物中抽象几何图形和对几何体进行分类。
通过AR增强现实技术与微课相结合、电子白板的游戏互动来突破从实物中抽象几何图形这一难点;通过实物和电子白板的游戏互动来突破对几何体进行分类这一难点。
利用电子书包发送图片,提高课堂效率;通过AR增强现实技术,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
2.教师利用白板的随机选择功能选择回答问题的同学
2.学生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物体的某一部分所呈现的立体图形
通过白板的随机选择功能,可以让每位学生更有兴趣等待回答问题
3.教师利用白板的翻转和交互功能提出问题
3.游戏环节:每组派两名代表随机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2.学生找出七巧板中的平面图形
3.教师通过扑克牌随机抽取一个小组利用白板的交互功能来区分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
3.学生代表通过白板的交互功能来区分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其他同学填写在学案上
活动三:观察大考验
通过白板展示图片,让学生从图片中找出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从而加深印象
教师出示图片
学生代表来挑战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其他同学进行补充
新人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第四章几何图形初步: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优质课导学案_0

教学设计
问
题预设2、(折纸)“坚”在下,“就”在后,胜利在哪里?
演示猜想
合作探
究精讲点拨看图是由几个小立方体所搭几何体的俯视图,小正方形中的数
字表示在该位置小正方体的个数。
精讲
点拨
师生
同解
当堂训练
·
拓展提升当堂检测——链接中考(鹤岗中考试题)
(2012年、2013年、2015年、2016年)三视图中考题
当堂
检测
合作
完成
课堂总结谈谈你在这节课的收获。
老师希望同学们:能在生活中从不同的角度、多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考虑问题,多理解他人,今后能象老师设计的板书一样放飞希望!两年半后考上理想的高中!!
作业设计分层布置作业:
A知识点+上册书的知识点
B错的题目重写一遍+2014年的13题
板书设计
教
学
反
思。
新人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第四章几何图形初步: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优质课教学设计_2

《从不同的方向看图形》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准确描述观察到的图形,并能够画出简单几何体的三视图.能根据不同方向看到的图形,搭建满足条件的几何体.2、方法与过程目标:经历从不同方向观察同一物体的过程,发展空间观念.初步体会从不同方向观察同一物体可能看到的不同的图形.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活动体验做数学的快乐,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求知欲和数学活动的经验,并在合作学习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自信心,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教学重点准确描述观察到的图形,并能够画出简单几何体的三视图.教学难点能根据不同方向看到的图形,搭建满足条件的几何体.教学准备铅笔、直尺、水杯一个、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多媒体播放庐山不同角度的图片请同学们欣赏.并配以苏轼的诗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请同学们理解这首诗是什么意思.(一)活动一1、观察课件中的开水瓶,分别从上往下看、从正面看、从侧面看,看到的结果是否相同?请分别画出从三个方向看到的开水的草图,并说说他们分别是从哪个方向看到的?2、小组讨论自己所带的几何体从不同方向看到的形状.(二)活动二课件中放着一个圆柱,圆锥、球、长方体,请三位同学们分别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并画出所看到的平面图形.请同学们说出它们分别是从哪一个方向看到的?二、教授新课1、人们从不同方向观察某个物体时,可以看到不同的图形.从正面看到的图形,称为主视图;从左面看到的图形,称为左视图;从上面看到的图形,称为俯视图.探究点一:从三个方向看物体的形状.探究点二:根据已知条件搭建几何体或根据已知条件画出另外两个方向图形.2、做一做:用6个小立方块搭成不同的几何体,画出从正面、左面、上面看到的几何体的形状图,并与同伴进行交流.3、小组合作完成书上的“议一议”.三、拓展延伸1、用小立方块撘一个几何体,使得它从正面看,从上面看的形状如图所示.这样的几何体最少需要多少个小立方块?最多需要多少个小立方块?2、下图中的物体有多少个小立方块?请画出它的三个视图.四、课堂小结首先让学生相互交流这节课的收获,回忆本节课所学内容,从知识、技能、能力等方面进行小结,再请学生代表发言,然后由教师归纳总结.。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 第四章 几何图形初步 优秀教案教学设计 含教学反思

第四章几何图形初步4.1 几何图形 (1)4.1.1 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 (1)第1课时认识几何图形 (1)第2课时从不同方向看立体图形和立体图形的展开图 (4)4.1.2 点、线、面、体 (8)4.2 直线、射线、线段 (11)第1课时直线、射线、线段 (11)第2课时比较线段的长短 (14)4.3 角 (18)4.3.1 角 (18)4.3.2 角的比较与运算 (21)4.3.3 余角和补角 (25)4.4 课题学习设计制作长方体形状的包装纸盒 (31)4.1 几何图形4.1.1 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第1课时认识几何图形【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大量图片或实物,体验、感受、认识以生活中的事物为原型的几何图形,认识一些简单几何体(长方体、正方体、棱柱、棱锥、圆柱、圆锥、球等)的基本特性,能识别这些几何体.【过程与方法】能由实物形状想象出几何图形,由几何图形想象出实物形状,进一步丰富学生对几何图形的感性认识.【情感态度】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几何图形的过程,感受图形世界的丰富多彩,激发学生对学习空间与图形的兴趣,通过与其他同学交流、活动,初步形成参与数学活动、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教学重点】识别简单几何体.【教学难点】从具体事物中抽象出几何图形.一、情境导入,初步认识播放北京奥运会的比赛场馆宣传片.导语:2008年奥运会在我国首都北京举行,尽管已成为历史的记忆,但它永远铭刻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北京奥运会国家体育场(鸟巢)图.(出示章前图)你能从中找到一些熟悉的图形吗?学生看书小组讨论交流.引导学生从周围的事物(如建筑物、地板、围墙、公园等)找到一些美丽图形的图片或实物,互相交流,并思考在这些图片或实物中有我们熟悉的图形吗?【教学说明】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向全世界展现了我们祖国的综合国力,选用2008年北京奥运会国家体育场(鸟巢)图作为引例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增强他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丰富的图形世界,给学生带来直观感受,让学生体会图形世界的多姿多彩;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从中找出一些熟悉或不熟悉的几何图形,并结合生活中具体例子(如建筑设计、艺术设计等),说明研究几何图形的应用价值,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习的兴趣.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找一找探索教材第115页思考题并出示实物(如地球仪、字典及魔方等)及多媒体演示(如谷堆、铅笔、帐篷、卢浮宫、金字塔等),它们与我们学过的哪些图形相类似?【教学说明】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球都是学生已经学习过的图形,棱柱、棱锥也是学生很熟悉的图形,通过找一找,结合具体实例引入.从熟悉的生活中识别立体图形,不仅帮助学生理解,而且让他们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议一议出示已准备好的教具棱柱、圆柱、棱锥、圆锥模型,让学生看一看,比较观察后说说它们的异同.(教师巡视指导,提倡学生尽量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互相补充.)看一看再动手摸一摸,观察、感觉几何体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是为了更好地识别几何体.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形状类似于这些立体图形呢?小组讨论后回答.教师提醒学生体会几何图形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赛一赛小组长组织组员完成教材第116页思考题,并进行学习汇报.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自主完成平面图形学习,交流各自的学习成果,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三、典例精析,掌握新知例1 如图,将下列两个图形沿AB剪开,再展开,实际动手做一做,再对照实物画出展开后的图形.【解析】圆锥的侧面展开图是一个扇形,底面是一个圆.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一个矩形,两底面是两个等圆.由此我们可以了解组成圆锥和圆柱的基本图形.解:圆锥、圆柱的展开图如下:【教学说明】认识一个图形的组成,实际动手操作是最有效的途径.解完这道题,你应得到这样的启示:实践是认识生活、认识世界的必经之路.例2 请说出下列几何体的名称,再根据你的感受简要说说它们的一些特征.【分析】(1)—(6)的名称比较容易识别,要善于发现其中所体现的独特特征.解:(1)圆柱.特征:两个底面是圆的几何体;(2)圆锥.特征:像锥体,且底面是圆;(3)正方体(也叫立方体).特征:所有面都是正方形;(4)长方体.特征:其侧面均为长方形(特殊情况有两个面为正方形);(5)棱柱.特征:底面为多边形,侧面为长方形;(6)球.特征:圆圆的实体.【教学说明】几何体的识别以直观为主,其几何特征也以形象感觉说明即可.当然,你还可以尽可能地从其他角度去感受这些几何体的特征,因为观察角度的变化,发现的特征就可能不一样.试试看.例3 先观察下列图形,再动手填写下表.【分析】从上图可以看出四边形被一条对角线分成两个三角形,从五边形的一个顶点可以引2条对角线,六边形被对角线分成4个三角形,从n边形的一个顶点可以引出的对角线条数恰为其边数与3之差即(n-3)条.所以构成的三角形为边数与2之差,即(n-2)个.解:2,4,n-3;2,4,n-2.四、运用新知,深化理解1~2.教材第116页练习.【教学说明】这两道题较为简单,教师可让学生口答,如学生回答不全教师可补充.【答案】略五、师生互动,课堂小结请学生谈:我知道了什么?我学会了什么?我发现了什么?1.布置作业:从教材习题4.1中选取.2.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3.选做题:(1)收集一些常见的几何体的实物;(2)设计一张由简单的平面图形(如圆、三角形、直线等)组合成的优美图案,并写上一两句贴切、诙谐的解说词.本节教学应通过实际问题启发、做、想、试等方式让学生主动探索来认识知识,在学生自己动手实践、小组合作的基础上,发现并认识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这样的教学,可使学生得到探索发现的成功感,自然获取知识并形成应用能力.第2课时从不同方向看立体图形和立体图形的展开图【知识与技能】1.经历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的活动过程,初步体会从不同方向观察同一物体可能看到不一样的结果,了解为什么要从不同方向看.2.通过实际操作,能认识和判断立体图形的平面展开图.【过程与方法】在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相互转换的过程中,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几何意识.【情感态度】激发学生学习空间与图形的兴趣,通过与其他同学交流、活动,初步形成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教学重点】识别一些基本几何体(直棱柱、圆柱、圆锥、球)以及它们的简单组合得到的平面图形.【教学难点】画出从正面、左面、上面看正方体及简单组合体的平面图.一、情境导入,初步认识多媒体演示庐山景观,请学生背诵苏东坡《题西林壁》并说说诗中意境.跨越学科界限,以苏东坡的诗《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营造一个崭新的数学学习氛围,并从中挖掘蕴含的数学道理.比一比讲台上依次放置粉笔盒、乒乓球、热水瓶.请四位学生上来后按照不同的方位站好,然后向同学们汇报各自看到的情形.从身边的事物入手,采用游戏的形式,有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感受新知.自己从中发现从不同的方向看,确实看到的可能不一样.如何进行楼房的图纸设计?出示楼房模型.多媒体展示神舟八号无人飞船.问:如何进行飞船的图纸设计?(出示三张设计平面图),并问每张图分别从什么方向看?看起来,楼房、航天飞船等均是立体图形,但是设计图都是平面图形,建筑单位、工厂均按照平面设计图加工,其中一个小零件如课本第117页图4.1-6,先需要看的图是图(2),所以,我们要研究立体图形从不同方向看它得到的平面图.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以及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探究 1 分别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乒乓球、粉笔盒、茶叶盒,各能得到什么平面图形?(出示实物)让学生从不同方向观察立体图形,体验立体图形转化为平面图形的过程.长方体、圆锥分别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各能得到什么图形?试着画一画.(出示实物)这样,我们将立体图形转化成了平面图形,以四人小组为学习单位进行小组创作,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创新能力.教科书第117页图4.1-7,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得到的平面图形你能画出来吗?适当变动正方体的摆放位置,你还能解决吗?【教学说明】小组合作学习,你摆我答,动手画一画,展示此活动设计既能引发学生动脑思考、动手实践,在你摆我答的小组合作学习中,又给学生创造了交流的机会,引导学生学会合作,突破创新,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探究2 (1)出示教材第118页图4.1-9的平面展开图,让学生说一说这是什么立体图形?【教学说明】教师让学生回答,若学生对此有困难,可让学生自己动手画一画,剪一剪,仔细体会.(2)让学生拿出自己的墨水盒或其他正方体方盒,动手剪一剪,看能得到几种正方体的展开图.【教学说明】正方体的展开图是教学重点,教师必须对此重视,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和剪切,争取尽可能地多剪出几种展开图,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情况予以板书和归纳.三、典例精析,掌握新知例1 你能画出如图所示的正方体和圆柱体的从不同方向看到的平面图形吗?试试看!【分析】正方体的从不同方向看到的平面图形都是正方形,圆柱体从正面、左面看到的平面图形都是长方形,从上往下看是圆.解:正方体看到的结果分别如图所示:圆柱体看到的结果如下所示:例 2 (1)前面所讲的苏东坡的《题西林壁》中有一句传诵千古的名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请用简单的几何图形画出这句话所表达的意境.(2)同伴交流一下这句话给我们的启示,特别谈谈对我们学习数学知识的启迪.【分析】从诗句的意思中应看出这句话是以群山为背景的.诗句中所蕴含的哲理会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所以,互相交流十分必要.解:(1)如图(2)以下启示供参考:“变换思考角度,获得的结论就不同”.“从不同角度看同一问题,可能获得不同的解决途径”等.例 3 如图,需要再补画一个面,折叠后才能围成一个正方体,下面是四位同学补画另一个面的情况(图中阴影部分),其中正确的是().【分析】A、C、D三项中的展开图都不能围成正方体,只有B项符合要求.【答案】B四、运用新知,深化理解1~3.教材第118~119页练习.【教学说明】这几道题是考查立体图形的视图和展开图的.题目较为简单,教师可让学生举手回答.【答案】1.(1)是从上面看到的;(2)是从正面看到的;(3)是从左面看到的.2.圆柱体—(4),圆锥体—(6),三棱柱—(3).3.C五、师生互动,课堂小结请学生谈:我知道了什么?我学会了什么?我发现了什么?提醒学生注意:多看,多动手,多想象,是学好几何知识的基本途径之一.1.布置作业:从教材习题4.1中选取.2.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本节教学应通过引导观察和实际动手操作,让学生主动探索来认识知识,在学生自己动手实践、小组合作的基础上,发现从不同角度看物体可以得到不同的结果,在实践中体验认识生活与客观世界,并逐步养成勤于动手,善于观察,勇于思考的学习习惯.4.1.2 点、线、面、体【知识与技能】通过丰富的实例,学生进一步认识点、线、面、体的几何特征,感受它们之间的关系.【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操作、观察、分析、猜测和概括等能力,同时渗透转化、化归、变换的思想.【情感态度】学生养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自主学习的方式.【教学重点】认识点、线、面、体的几何特征,感受它们之间的关系.【教学难点】在实际背景中体会点的含义.一、情境导入,初步认识多媒体演示西湖风光,垂柳、波澜不起的湖面、音乐喷泉、雨天、亭子……随着镜头的切换,学生在欣赏美丽风景的同时,教师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垂柳像什么?平静的湖面像什么?湖中的小船像什么?随着音乐起伏的喷泉又像什么?在岸边的亭子中我们寻找到了哪些几何图形?从中感受生活中的点、线、面、体.【教学说明】从西湖风光引入新课,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美妙画面,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让学生对点、线、面、体有了初步的形象认识,感知知识来源于生活.如“点”是没有大小的,学生难以真正理解,可以借助湖中的小船、地图上用点表示这些生活实例在城市的位置,让学生体会到“点”的含义.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课件演示:灿烂的星空,有流星划过天际;汽车雨刷;长方形绕它的一边快速转动;问:这些图形给我们什么样的印象?观察、讨论,让学生共同体会“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让学生举出更多的“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的例子.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利用学具完成教材第120页练习第2题.(动手转一转)【教学说明】教师利用多媒体动态演示,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观察感受,经历体验图形的变化过程,通过合作学习,感悟知识的生成、变化、发展,激发学生的联想与再创造能力.学生自己动手实践操作,加深学生印象,化解难度.教师展示图片(建筑或生活的实物等),让学生找找生活中的平面、曲面、直线、点等.让学生找出生活中更多的包含平面、曲面、直线、曲线、点的例子.1.教材119页思考,并回答它的问题.【教学说明】引导学生观察后得出结论:面与面相交得到线,线与线相交得到点.2.教材120页练习第1题(提供实物,议一议,动手摸一摸),对于第1题,思考以下问题:这些立体图形是由几个面围成的,它们都是平的吗?圆锥的侧面与底面相交成几条线,是直线还是曲线?正方体有几个顶点?经过每个顶点有几条边?【教学说明】让学生自己体会并小组讨论得出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三、典例精析,掌握新知例 1 直观地认识形形色色的平面图形,特别是对简单的多边形——三角形有更多的感觉,认识多边形可由三角形组合而成.如:有边长为1的等边三角形卡片若干张,使用这些三角形卡片拼出边长分别是2,3,4,……的等边三角形,这些等边三角形的边长为n,所用卡片总数为S:试求当n=12时,S=_______.【分析】据图可以看出,当n=2时,S=4;当n=3时,S=9;当n=4时S=16,由此可推出:卡片总数S与边长n之间的关系式S=n2,故所求答案为144.例2 利用点、线、面、体的几何特征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进行图形分割与变化.如:苏学美同学为班级“学生专栏”设计了报头图案,并用文字说明图案的含义,如图(1).请你用最基本的几何图形(如直线、射线、线段、角、三角形、四边形、多边形、圆、圆弧等)中若干个,为“环保专栏”在图(2)方框中设计一个报头图案,并简要说明图案的含义.【教学说明】本题由学生自主完成,互相交流.四、运用新知,深化理解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1)柱体的两个底面一样大;(2)圆柱的面与面的交线都是圆;(3)棱柱的底面是四边形;(4)棱柱的侧面一定是长方形;(5)长方体一定是柱体;(6)长方体的面不可能是正方形.A.(1)(2)(4)B.(1)(2)(5)C.(2)(3)(5)D.(2)(4)(5)2.一个几何体只有一个顶点、一个侧面、一个底面,则这个几何体是()A.棱柱B.棱锥C.圆锥D.圆柱3.飞机飞行表演在空中留下漂亮的“彩带”用数学知识解释为_______;在朱自清的《春》中有描写春雨“像牛毛,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的语句,这里把雨看成了_______,这说明_______;把一张纸对折,形成一条折痕,用数学知识解释为_______;用铁丝围成一个长方形,绕它的一边旋转,形成一个_______,这说明_______.4.如图是在一个正方体的一个角挖去一个小正方体后得到的几何体,这个几何体的顶点个数是_______.5.请你从数学的角度描述下列现象.(1)国庆之夜,炸响的礼花在天空中(瞬间)留下美丽的弧线;(2)用一条拉直的细线切一块豆腐;(3)将2012张十六开的白纸摞成长方体.【教学说明】教师先让学生自主完成上述几题,然后让学生回答并予以点评.【答案】1.B 2.C 3.点动成线线线动成面面与面相交成线圆柱体面动成体4.14 5.(1)点动成线(2)线动成面(3)面动成体五、师生互动,课堂小结请学生谈:我知道了什么?我学会了什么?我发现了什么?要求学生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从实际生活中感受理解几何知识.1.布置作业:从教材习题4.1中选取.2.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3.“当你远远地去观察霓虹灯组成的图案时,图案中的每个霓虹灯就是一个点;在交通图上,点用来表示每个地方;电视屏幕上的画面也是由一个个小点组成;运用点可以组成数字和字母,这正是点阵式打印机的原理.”说说你对上述这段叙述的理解和体会.本节教学重在指导学生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实物,抽象出几何图形的形成过程,把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提炼的素质放在首位.学生之间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在合作中交流,使知识的认识变为学生主动参与的过程.4.2 直线、射线、线段第1课时直线、射线、线段【知识与技能】1.进一步认识直线、射线、线段的联系和区别,逐步掌握它们的表示方法.2.结合实例,了解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的性质,并能初步应用.3.会画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过程与方法】能根据语句画出相应的图形,会用语句描述简单的图形.在图形的基础上发展数学语言.【情感态度】初步体验图形是有效描述现实世界的重要手段,并能初步应用空间与图形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以及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研究几何图形的意义.【教学重点】认识直线、射线、线段的区别与联系.学会正确表示直线、射线、线段,逐步使学生懂得几何语句的意义并能建立几何语句与图形之间的联系.【教学难点】能够把几何图形与语句表示、符号书写很好地联系起来.一、情境导入,初步认识1.观察教材第125页图4.2-1.2.学校总务处为解决下雨天学生雨伞的存放问题,决定在每个班级教室外钉一根2米长的装有挂钩的木条.本校三个年级,每个年级八个班,问至少需要买几颗钉子?你能帮总务处的师傅算一算吗?【教学说明】创设实际问题情景,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习兴趣.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学生按照学习小组,利用打好的小洞,10cm长,1cm宽的硬纸条和撒扣进行实践活动,小组之间交流实践成果,相互补充完善,并解决问题1和2得到直线性质: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画一画要求学生分别画一条直线、射线、线段,教师给出规范表示方法.【教学说明】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观察分析,猜想,合作交流,体验并感悟到直线的性质.让学生自己归纳性质,在小组交流中完善表述.(教学中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性质,语言可能不够准确简练、完整细致,面对这种情况,不必操之过急,要允许学生有一个发展的时间与空间.)结合自己所画图形寻找直线、射线、线段的特征,说说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并交流.思考:怎样由一条线段得到一条射线或一条直线?举出生活中一些可以看成直线、射线、线段的例子.设计意图:在自己动手画好直线、射线和线段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说出它们的区别与联系,目的是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线段、射线、直线.完成教科书126页练习,使学生逐步懂得几何语句的意义并能建立几何语句与图形之间的联系.数学活动独立探究:画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a,说说你的想法.小组交流补充.教师边说边示范尺规作图并要求学生写好结论.【教学说明】慢慢让学生读清楚题意并学会按照要求正确画出图形.并让学生自己说出想法,培养学生独立操作、自主探索的数学实验学习能力.三、典例精析,掌握新知例1 动手画一画,邀同伴讨论下列问题:(1)过一个已知点可以画多少条直线?(2)过两个已知点可以画多少条直线?(3)过三个已知点一定可以画出直线吗?(4)经过平面上三点A,B,C中的每两点可以画多少条直线?(5)借鉴(4)的结论,猜想经过平面上四点A,B,C,D中的任意两点画直线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如果不能画,请简要说明理由,如能画,画出图来.【分析】解答本题时,要仔细读题,注意体会不同问题间的细微区别,以便求得正确的答案.解:(1)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2)过两个点可以画唯一的一条直线.(3)过三个已知点不一定能画出直线,当三点不共线时,不能作出直线;当三点共线时,能画一条直线.(4)当A,B,C三点不共线时,过其中的每两点可以画一条直线,所以共有三条直线;当A,B,C三点共线时,上面画的三条直线重合了,只能画一条直线,如图(一):(5)经过平面内四点中的任意两点画直线有三种结果,如图(二):①当A,B,C,D四个点在同一条直线上时,只可以画出一条直线.②当A,B,C,D四个点有三个点在同一条直线上时,可画出4条直线.③当A,B,C,D四个点中任意三个点都不在同一条直线上时,可画出6条直线.【教学说明】题(3)和题(4)中分别没有明确平面上三点,四点是否在同一条直线上,解答时要分各种可能情况解答,这种解答方法叫分类讨论.运用分类方法时,要考虑到可能出现的所有情形,不能丢掉任何一种,否则就不完整,不全面.例2 如图(1)(2)(3)中给出的直线,射线,线段,根据它们各自性质,判断其能否相交?【分析】这是用几何图形语言给出的已知条件的例题,读懂图形语言是学习几何知识的基础.结合直线、射线、线段的几何性质作出判断.解:图(1)中直线AB与直线CD相交;图(2)中射线CD与直线AB不相交,因为射线CD是以C为端点C向D所在方向延伸的;图(3)中射线CD与线段AB不相交,因为线段AB不能延伸,而射线CD延伸方向为C向D所在方向,故它们不相交;图(4)中线段AB与线段CD不相交,因为线段AB与线段CD都不能延伸.【教学说明】本题解答关键在理解三种基本图形的延伸性质.四、师生互动,课堂小结请学生互相交流我知道了哪些概念?我学会了什么解题方法?我发现了什么新知识?1.布置作业:从教材习题4.2中选取.2.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本课时主要介绍直线、射线、线段的概念、表示方法,以及它们的区别与联系,是典型的概念教学课.教学中,教师应给学生充分探寻直线的基本知识,直线、射线、线段的表示方法的素材和动手动脑、合作交流的时间与空间,鼓励学生在活动观察时感受概念的形成过程,获得数学体验.提醒学生结合生活经验、留心周围事物,借助实物来认识图形.第2课时比较线段的长短【知识与技能】1.结合图形认识线段间的数量关系,学会比较线段的大小.2.知道两点之间的距离和线段中点的含义.【过程与方法】。
新人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第四章几何图形初步: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公开课教案_0

4.1.1 几何图形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大量图片或实物,体验、感受、认识以生活中的事物为原型的几何图形,认识一些简单几何体的基本特性,正确区分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
2、过程与方法:(1)经历探索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发展空间观念,培养提高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的能力,培养表达能力。
(2)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倡导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精神,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能从小组交流中获益,并对学习过程进行正确评价,体会合作学习的重要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几何图形的过程,感受图形世界的丰富多彩,激发对学习空间与图形的兴趣,通过与其他同学交流、活动,初步形成参与数学活动,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1、重点:识别简单几何体,知道棱锥与棱柱。
2、难点:从具体事物中抽象出几何图形。
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课件播放各个城市的现代化建筑,学生认真观看.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几何图形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揭示课题《几何图形》,出示学习目标。
设计意图:学生明确教学目标,对本节课学习方向、内容有大致了解,更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
二、探索新知1、活动一:认识几何图形。
出示粉笔盒,学生观察找出其中包含的图形。
(长方体、长方形、线段、点)揭示几何图形概念。
设计意图:从熟悉的物体和旧概念入手认识新的概念,利于学生理解和接受。
2、活动二:复习已学立体图形(1)出示常见的物体,学生观察后和相应立体图形连线。
(2)列举生活中立体图形。
(小组合作探究)设计意图:出示学生熟悉的物体,让学生对旧知有亲切感,同时从实物中抽象出正方体、长方体、球、圆锥、圆柱,为学生提供立体图形的生活素材,让学生感受图形是描述现实世界的重要工具。
采取小组合作方式,利于突破重点,增强合作意识。
3、活动三:认识棱柱和棱锥。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四章4.1.1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教案)

在小组讨论环节,学生们表现出了很高的积极性,他们能够提出一些很有见地的观点。但同时,我也发现有些小组在讨论时可能会偏离主题,这需要我在旁听时及时引导他们回到主题上来,确保讨论的效率和质量。
二、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通过观察、识别和描述不同的立体图形,增强学生对空间物体和图形的பைடு நூலகம்识,提高空间想象力和直觉思维能力。
2.提升几何直观能力:通过分析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观,使其能够运用几何图形和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3.增强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在实际操作和探究中,训练学生运用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相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几何问题,提高数学应用能力。
首先,通过提问和日常生活中的例子来导入新课,确实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他们能够迅速地联系到熟悉的物体,如魔方、玩具等,这有助于他们更好地投入到学习中去。然而,我也注意到,仅仅依靠生活例子可能还不够,需要结合更多的直观教具和实际操作来加深他们的理解。
在理论介绍环节,我发现学生们对于立体图形的基本概念接受度较高,但对于一些细节,如立体图形的各个面、棱、顶点的具体关系,还需要进一步的解释和演示。我尝试使用了模型和图示,但可能还需要更多的互动和动态演示来帮助他们更好地消化这些信息。
-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关系:理解立体图形的各个部分(如面、棱、顶点)与平面图形之间的联系,如正方体的每个面是一个平面正方形。
2.教学难点
-空间观念的建立:对于初中一年级学生来说,空间观念尚未完全形成,如何让学生从二维图形顺利过渡到三维图形的理解是一个难点。教师需要通过丰富的直观教具和实例,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概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1.1认识几何图形(1)
第1课时
【学习目标】
1、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大量图片或实物,经历把实物抽象成几何图形的过程。
2、能由实物形状想象出几何图形,由几何图形想象出实物形状。
3、能识别一些简单几何体,正确区分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
【重点难点】
重点:识别简单的几何体。
难点:从具体事物中抽象出几何图形。
【学法指导】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导 学 过 程
方法导引【自主学习,基础过关】
一、知识链接
同学们,你仔细观察过我们生活的世界吗?从城市宏伟的建筑到乡村简朴的住宅,从四通八达的立交桥到街头巷尾的交通标志,从古老的剪纸艺术到现代化的城市雕塑,从自然界形态各异的动物到北京的申奥标志……,包含着形态各异的图形。
图形的世界是丰富多彩的!那就让我们走进图象的世界去看看吧。
二、自主探究 1.几何图形
(1)仔细观察图4.1-1,让同学们感受是丰富多彩的图形世界。
(2)出示一个长方体的纸盒,让同学们观察图4.1-2回答问题:
从整体上看,它的形状是什么?从不同侧面看,你看到了什么图形?只看棱、顶点等局部,你又看到了什么?
我们见过的长方体、圆柱、圆锥、球、圆、线段、点,以及小学学习过的三角形、四边形等,都是从形形色色的物体外形中得出的。
我们把这些图形称为几何图形。
2、观察
当注形小时了形数的象而颜量等它关注的
(1)纸盒 (1)长方体
(2)长方形
(3)正方形
(4)线段 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