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动脉瘤早期手术的治疗体会
微创手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护理体会

疾 病 谱 的 改 变 使 原 来 少 见 的疾 病 逐 渐 增 多 , 动 脉 夹 层 主 动 脉 瘤 在 教 材 中 没 列 出 , 有 专 著 中才 有 叙 述 , 此 护 理人 员 只 因 应广泛读书 , 以获 得 更 多 的 相 关 知 识 。 该 病 起 病 急 , 展 快 , 进 易 误 诊 , 死 率 高 , 士 要 有 敏 锐 的 洞 察 力 , 对 该 病 提 高 警 病 护 要 惕 , 深 认 识 , 了 临 床 症 状 和 体 征 的 观 察 , 应 熟 悉 相 关 实 加 除 还 验 室 检查 , 早 期 诊 断 和 治疗 提 供 重要 依 据 , 低 漏 诊 、 诊 为 降 误 的发 生 率 。 主 动脉 夹 层 动 脉 瘤 最 常 见 的致 病 因素 是 高 血 压 , 众 所 周 知 , 国高 血 压 患 者 越 来 越 多 , 我 因此 对 高 血 压 患者 的健 康 教 育 对 于 该 病 的 防 治 尤 为 重要 。
持 针 器 2把 , 国 蛇皮 拉 钩 1 , 德 套 显微 侧 孔 吸 引器 头 1个 等 ) , 脑 用 显 微 镜 1架 , 菌 显 微 镜 套 1只 , 脉 夹 及 临 时 动 脉 夹 无 动 ( 括 专用 把持 器 1把 ) 四角 头 架 1 , 钻 1 ( 括 导 线 包 , 个 气 套 包 及 磨 钻头 、 刀 )单 、 极 电凝 器 , 大 霉 素 2 线 , 双 庆 ~3支 ( 8万 I U/ 支 )罂 粟 碱 棉 片等 。 ,
实施了显微镜下颅 内动脉瘤夹闭术 , 效果满意 , 现将 手术 护理
体 会 介绍 如 下 。
1 临 床 资 料 1 1 一般 资料 . 本组男 1 1例 , 6例 ; 龄 1 ~6 女 年 8 5岁 , 均 平
颅内前循环动脉瘤破裂的早期手术治疗

c s s mi rmo r t s blt n 5 c s s s v r i b l y 1 c s s 2 c s s did, he mo t l y wa 4 a e , l o de a e dia i y i a e , e e e d s ii e 。 e e t ra i s 6. 5% . d i a t a a t Co c u i n: n l so Forr p u e ntrorcr ua in a e r s sp te s s cal n c iia l l pa in swih i r c a u t r d a e i ic lto n u y m a int ,e pe il i rtc l i te t t nta r — y y l nil m ao a he t ma,e ry c a ot my a lp i g o h n u y m a e u e t e u r n e o e rha ea d mo — a l r ni o nd ci p n ft e a e r s c n r d c her c r e c fh mo r g n r
[ 图分 类号 ]R70 5 [ 献 标 识 码 ]A [ 文 编 号 ]10 —9 12 1 )70 1—3 中 3. 文 论 040 5 (0 20 —8 30
Ea l i p n o p u e nta r n a ry Cl i g f rRu t r d I r c a ilAntro r u a ig A n u y m p e i rCic ltn e r s
内蒙古医学杂志 In rMo g ̄ ne n oaMe 2 1 dJ 0 2年第 4 4卷第 7期
81 3
颅 内 前 循 环 动 脉 瘤 破 裂 的 早 期 手 术 治 疗
颅内前循环动脉瘤的早期显微手术治疗

充 分显露 侧 裂 , 经侧 裂 池 及 颅 底各 脑池 缓 慢 放 出 脑 脊 液 ; 侧裂 显露 载 瘤 动 脉 , 经 充分 解 剖 、 离 动 脉瘤 分
捅 要 :目 的 探 讨 颅 内前 循 环 动 脉 瘤早 期显 微 手术 的 手术 时机 和手 术 方 法 。 方 法 对 3 3例 颅 内 前 循 环 动 脉瘤 患 者 均 采 用 早 期 显 微 手 术 治 疗 。 所 有 患 者 均在 7 2h内手 术 。观 察 3 3例 患 者 术 后 有 无 并 发 症 发 生 及 临 床 疗 效 等 ( AH ) 呕 S
1 5 观 察 指 标 .
观察 3 3例患 者术 后 有 无 并 发 症 发生 及 临 床疗
效 等情 况 。
1 6 疗 效 判 断 标 准 .
按 格拉 斯 哥 预后 ( GOS 评 分 : ~ 5分 : 复 良 ) 4 恢 好 ,能生 活 自理 ; 3分 : 伴有 轻 残 , 人 照 顾 ;2分 : 需
重 残 , 物生 存 。 植
2 结 果
3 3例患者 均 成 功 夹 闭动 脉 瘤 。术后 死 亡 2例 ( 均并 发脑梗 死 ) 其 中术后 第 4天死 亡 1例 , 7天 , 第
死 亡 1例 。 生 存 3 1例 , 随 访 6个 月 , GOS评 均 按
典 型表 现者 1 7例 , 有 意识 障碍者 1 例 ; 眼神经 伴 6 动 麻痹 表 现 者 3例 ; 发 昏迷 并 四肢 瘫 痪 、 疝 者 1 突 脑
况。结果
例。结论
3 患 者 均 成 功 夹 闭 动 脉 瘤 。术 后 死 亡 2例 。生 存 3 3例 1例 , 随 访 6 月 , 格 拉 斯 哥 预 后 ( S 评 均 个 按 GO )
颅内动脉瘤的治疗体会

颅内动脉瘤的治疗体会目的分析和研究颅内动脉瘤临床治疗效果。
方法我们选取2011年4月~2013年7月颅内动脉瘤患者89例,按治疗方法不同将其分为介入组48例(给予介入栓塞治疗)与手术组41例(给予显微手术治疗),将两组患者术后效果进行对比。
结果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恢复良好率无明显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介入治疗组患者临床死亡率明显低于手术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介入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手术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显微手术与介入治疗均是颅内动脉瘤有效治疗手段,但应根据患者具体病情及患者意愿确定治疗方案,以保证患者能够得到持久、有效、安全的治疗效果。
标签:显微手术;介入栓塞;颅内动脉瘤;疗效观察颅内动脉瘤在临床上是较常见的疾病类型,其是因局部血管产生异常改变所致。
若临床不能给予有效、及时治疗,可发生再次出血,临床死亡率与致残率均较高,严重威胁着患者的生命与健康。
为了探讨颅内动脉瘤有效治疗途径,本文选取颅内动脉瘤患者89例,分别给予其行介入栓塞治疗与显微手术治疗,均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现将具体内容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我们选取2011年4月~2013年7月颅内动脉瘤患者89例,按治疗方法不同将其分为介入组48例与手术组41例。
41例手术组中:男17例,女24例;年龄在24~81岁,平均年龄为(58.2±11.7)岁。
患者Hunt-Hess分级为:0级2例;Ⅰ级5例;Ⅱ级11例;Ⅲ级15例;Ⅳ级7例;Ⅴ级1例。
48例介入组中:男21例,女27例;年龄在19~76岁,平均年龄为(57.4±11.3)岁。
患者Hunt-Hess分级为:0级3例;Ⅰ级6例;Ⅱ级9例;Ⅲ级19例;Ⅳ级8例;Ⅴ级3例。
两组性别、年龄、术前的Hunt-Hess分级显示: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其它基线指标具有较好的可比性。
颅内动脉瘤早期显微手术治疗的临床分析

作 者 单 位 :5 3 3 东 莞 市 樟 木 头 医 院 神 经 外 科 26 3
2 9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 0 0 9年 第 1 5卷 第 5 期
I MHGN,Mac 0 9,V 11 No5 rh2 0 o.5 :
吸引器吸净迅猛 出血 , 暴露载瘤动脉,临时阻断夹闭 级是重要因素之一 ,另外还 与动脉瘤 的部位、大小、 暂 时阻断血运 ,待永久动脉瘤夹夹闭动脉瘤 后去除。 脉 3 mn  ̄5 i ,缓解血管痉挛 ,卜脑池 内行外引流 。引 术中是否有血管痉挛等多种因素有关 。 本组资料显示 选择适宜的瘤夹夹 闭瘤颈 , 用罂粟碱棉 片湿敷载瘤动 H n 分级I 级及其 以下术后效果尤为显著 , ut I I 而Ⅳ级及
V级 患者术后致残 率及死亡 率明显升高 ,因此对 于
流时间视 引出的脑脊液量 和 出血 的程 度而定 ,平均 H n I 级及其 以下患者均应采取积极的早期手术, ut I I 3 ~6天 。神志恢复 、生命体征稳 定后 早期开始平衡 对于 H n V级与V级患者 ,病情危重,颅 内压明显 utI 功能 训练 、针灸 等康 复治疗 。 2 结果
1 资 料 与 方法
高血压病史 3 。 例 所有病人均 有脑膜刺激症状, 眼神 动 经损伤 2 , 例 视神 经损伤 l , 内压增 高 7 , 例 颅 例 肢体 不 同程度瘫痪 5 。按 H n 分级: I 6 例 ut 级 例,I级 1 I 7
例 ,I 级 5例 ,Ⅳ 级 3例 , V级 1例 。 I I
翼点入路 ,l 例经患侧额底入路 , 4 在显微镜下充分开
D : 1 . 7 O c a j i n i 0 一l 4 . O 9 0 . l 0I 0 3 6 / m . . S . O 7 2 5 2 0 . 5 0l S
17例颅内动脉瘤外科手术治疗体会

1 7例 颅 内动脉瘤外科手 术治疗体 会
张 友 军
( 通化市 中心 医院 ,吉林 通化 1 3 4 0 0 0)
摘要 : 目的 对颅 内动脉 瘤外科 治疗 的手术 时机 、 检 查手段 、 手术 中所遇 问题进行分析 。方法 对我 院接 收 的符合要 求的 1 7 例 动脉瘤 患者进行 显微 下 实施动脉 瘤夹闭外科手术 治疗。对治疗 时机 、 检查手段 以及 所遇 问题进行分析 , 对治疗结果 进行记 录。结果 1 7例 患者 , 颅 内动脉瘤 2 0个 , 一次性 夹闭成功 的 1 5例 , 动 脉瘤 1 7个, 1 例 为部 分夹闭成功 , 另外 2例 为 单纯 包裹加 固。经过 2 — 6 8个月的术后随访 , 其中 1 0 例 良好 , 1 例轻度 残疾 , 1 例 中度残 疾 , 无重度伤 残和死亡病例。结论 适 当的手术时机 , 合理 的手术措施 、 以及合理 的应对方案对颅 内动脉瘤的治疗效果有 着重要 的影响 。 关键 词 : 颅 内动脉瘤 ; 外科手术 ; 治疗 ; 体会 中图分类号 : R 6 5 1 . 1 十 1 文献标识 码 : B D OI : 1 0 . 3 9 6 9  ̄ . i s s n . 1 6 7 1 . 3 1 4 1 . 2 0 1 3 . 0 1 . 就2 0 1 0年 1 2月 一 2 0 1 2年 7月于 我 院就 诊 的符 合要 求 的 1 7例动 脉瘤 患者 进行 显微 下实 施动 脉瘤 夹 闭外科 手术 治疗 。
例数
4
5
3 讨论
采用 显微 镜下 夹闭手 术对颅 内动 脉瘤进行 治疗 其疗 效往
随着科 技 的发展 , 医疗产 业 的进 步 , 医学影 像学 以及 显微 技术 的应用 , 在 颅 内动脉瘤 的治疗 上 已经取得 了长 足 的进 步 , 应用 显微镜 下实施 动脉瘤 夹 闭手术 已然成 为临床 治疗 颅 内动 脉瘤 的主 要手 段 。本 文 就 2 0 1 0年 1 2月 一 2 0 1 2年 7月于 我 院
经翼点入路显微手术夹闭治疗颅内动脉瘤体会

袭性细菌感染 , 可以加速 病原菌 的清 除 , 其 缩短 病程 , 提高治
愈率 , 降低病死率 。临床上许多儿科 医生往往 多种抗生 素同
时应用或滥用 , 临床 效果往往 不佳 。文献报 道 7 %左 右 但 0
的水样便腹泻为病 毒或产国妇 幼保 健 ,09,( ) 5 . 20 1 4 :6
仅造成经济浪费 , 患儿 多受痛苦 , 而且对 治疗腹 泻没有疗效 ,
[ 收稿 日 2 1 0 0 ] 本文编辑 刘京虹 韦 颖 ( 习) 期 0 0— 2— 4 [ 见 ]
除抗生素本身不 良作 用外 , 杀死体 内的益生菌 , 还 造成 体 内
延 不 愈 或 继 发 二 重 感 染 J 。本 组 6 腹 泻 病 患 儿 均 无 粘 液 6例
状明显改 善 ) 3 有 4例 , 5 .2 ; 占 15 % 无效 ( 治疗 7 2h大便 性 状 、 数及 全 身症 状均 无 好 转 , 至病 情 加重 ) 6例 , 次 甚 有 占
9 1 。 总有 效 率 为 9 . 1 。 .% 09%
症 ,0 5 1 ( ):1— 2 20 ,4 1 2 2 .
况, 个体消化吸收功能和平时的饮食 习惯进行合理调整 。 3 3 抗 生素是对其 敏感 的细菌感 染治疗 有效 , 适用 于侵 . 仅
4 张晓丽. 巧治d J 腹泻 [ ] 中国误诊学杂志 ,0 66 4 :2—1 . ,D J. 20 ,( ) 1 3 5 郑礼林 , 潘家华 . 腹部理疗佐治d J 腹泻病疗效观察 [ ] 安徽医 ,L J.
经翼 点 人 路 显 微 手术 夹 闭 治疗 颅 内动 脉瘤 体会
潘 荣南 , 陈 民 , 刘增 庆 , 吴 雪松
浅谈临床中脑动脉瘤的早期手术效果分析

浅谈临床中脑动脉瘤的早期手术效果分析(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摘要】目的:探索脑动脉瘤的早期手术效果。
方法:对32例动脉瘤的早期手术病例进行了分析,32例脑动脉瘤中颈内动脉瘤20例,前交通动脉瘤2例,大脑前动脉瘤5例,大脑中动脉瘤5例。
采取螺旋CT三维血管成像技术、脑血管造影进行诊断,利用显微手术完成手术。
结果:随访2个月~1年,良好26例,残废4例,植物生存2例。
结论:对脑动脉瘤,一旦确诊,应予早期手术,大多可获得良好的疗效。
【关键词】动脉瘤;早期手术;疗效颅内动脉瘤是由于局部血管异常改变产生的脑血管瘤样突起,其主要症状多由出血引起,部分因瘤体压迫、动脉痉挛及栓塞造成。
主要见于中年人(30~60岁),发病率居于脑血管意外疾病中的第三位,仅次于脑血栓形成及高血压出血。
外科手术是目前治疗脑动脉瘤的主要方法之一,对脑动脉瘤患者手术以择期手术的效果为好,但有文献报告[1]认为在神经外科等待手术治疗的病人中约有1/6发生再出血。
我院2009年1月~2010年8月对48例脑动脉瘤中的32例采取了早期手术处理,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男20例,女12例,年龄18~76岁。
术前按Hunt-Hess分级法:Ⅰ级者8例,Ⅱ级者10例,Ⅲ级者9例,Ⅳ级者5例。
CT平扫28例均表现有蛛网膜下腔出血,其中前纵裂有小灶性出血8例,单侧侧裂池有小灶性出血12例,脑内血肿5例,1例血肿破入脑室,2例表现为硬膜下血肿。
32例全部经股动脉插管行全脑血管造影者,12例造影显示动脉瘤不确切的病例均采用螺旋CT 三维血管成像进行确诊,证实颈内动脉瘤20例,前交通动脉瘤2例,大脑前动脉瘤5例,大脑中动脉瘤5例。
1.2手术方法:均按翼点入路,28例作了动脉瘤颈夹闭术,其中有6例还作了动脉瘤包裹术,4例作单纯包裹术。
手术距出血的时间第一次破裂出血后24小时内手术者4例,48小时内手术者8例,72小时内手术者11例,96小时内手术者9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颅内动脉瘤早期手术的治疗体会
【摘要】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的早期手术治疗。
方法:回顾分析了笔者所在科2010年8月-2012年7月早期手术治疗27例颅内动脉瘤的临床资料。
结果:27例患者累计处理32个动脉瘤,出院时按gos预后评分:ⅴ级23例,ⅳ级3例,术中动脉瘤破裂死亡1例。
结论:早期手术能有效的避免颅内动脉瘤再出血和延迟性脑血管痉挛,早期手术的困难通过娴熟的显微外科手术技巧能克服。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出血
中图分类号 r73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3)12-0008-03
颅内动脉瘤再破裂和延迟性脑血管痉挛是导致动脉瘤性蛛网膜下
腔出血患者致死致残的主要因素[1]。
如何适时选择手术干预,尽量减少上述两因素对患者预后的影响,长期以来临床意见不一,无论早期还是延期手术均各有利弊[2]。
2010年8月-2012年7月笔者所在科早期手术治疗27例颅内动脉瘤,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资料共27例,其中男12例,女15例;年龄42~73岁,平均56.4岁;27例患者共计处理32个动脉瘤,全部为前循环动脉瘤,其中前交通动脉瘤13例,后交通动脉瘤11例,大脑中动脉动脉瘤2例,颈内动脉分叉部动脉瘤1例,其中前交通动脉瘤合并大脑中
动脉动脉瘤3例,后交通动脉瘤合并大脑中动脉动脉瘤2例;术前hunt-hess分级:ⅴ级1例,ⅳ级3例,ⅲ级9例,ⅱ级12例,ⅰ级2例,其中1例ⅲ级前交通动脉瘤患者术前并发高钠血症,1例后交通动脉瘤患者术前伴有同侧动眼神经麻痹;1例ⅴ级和2例ⅳ级患者存在脑内血肿;发病至入院时间3~44 h,平均28.7 h,发病至手术时间17~69 h,平均49.4 h。
1.2 影像学资料
入院后均经ct证实,其中2例并发颞叶血症,2例并发前纵裂池血肿,2例并发脑积水,6例患者蛛网膜下腔积血弥漫、广泛;脑血管三维ct成像(3d-cta)提示本组动脉瘤大小3~50 mm,平均8.4 mm,其中3.2 手术技巧体会
动脉瘤患者的术后预后差除了其固有的延迟性cvs、高龄、基础疾病等因素以外,术者应尽量减少医源性损害,如解剖脑裂时过多的浅静脉甚至侧裂大静脉的烧灼导致淤血性梗死,mca、ica、aca等分支小动脉(供血前穿质、下丘脑、脑干等结构)的损伤,瘤周有无未知结构的损伤等。
术者应谨记:脑压的下降、动脉瘤的显露、操作空间的获取不应通过大剂量应用甘露醇、速尿和长时间的过度换气和对脑叶的牵拉,而应通过脑裂、脑池的锐性解剖充分释放脑脊液。
首先,开颅时磨除蝶骨棘要尽量低,充分扩大镜下锥形操作空间;其次,解剖侧裂池时注重对静脉的保护。
尽可能的保留每一根皮质引流静脉,特别注意对侧裂静脉汇入蝶顶窦处的保护,防止其损伤。
对细小出血用速即纱压迫即可,尽量减少双极电凝止血,
切忌解剖脑池时对蛛网膜及其细小静脉烧灼以确保止血充分,导致术后静脉回流障碍产生淤血性脑水肿脑梗死。
当sah后侧裂粘连、脑压较高解剖侧裂困难时可术中不变换体位,于侧裂上1 cm额下回的岛盖部穿刺侧脑室的额角释放脑脊液来降低脑压[8]。
脑压下降,操作空间的获取是手术成功的关键,切不可通过牵拉脑叶甚至切除脑组织获取操作空间。
本组经验说明只要充分解剖了侧裂池及其末端前穿质跨过mca.m1起始段到颞叶内侧和跨过aca.a1起始段到视神经背侧的蛛网膜束带以及第一、二、三间隙,就可获取足够的操作间隙。
如果此时脑压还高可进一步打开liliequist膜释放脚间池的脑脊液。
这时自动牵开器脑压板的作用是对脑叶的遮挡,避免因重力作用掉入手术野而牵拉力量很小。
本组病例无一例术后发生淤血性脑梗死和因脑压板牵拉导致脑挫裂伤。
术中动脉瘤破裂是早期手术的另一难点。
造成其术中破裂的常见原因有动脉瘤破裂早期瘤周粘连,解剖不清,瘤顶的不成熟,动脉瘤夹闭后需重新调整动脉瘤夹以及不适牵拉。
破裂的时间多发生在动脉瘤瘤周结构的解剖中,动脉瘤夹的安放、调整过程中。
破裂的部位多见动脉瘤顶,其次是瘤颈[9]。
笔者认为为预防动脉瘤术中破裂要做好以下方面:首先,术前充分汇总动脉瘤的影像学资料,全方位、多角度阅片,在术者脑中勾勒出动脉瘤的形态,瘤体的指向,与瘤顶粘连的结构,当术者预先勾勒出动脉瘤体的轮廓,特别是瘤顶指向与术中不符时极易导致解剖瘤周时破裂;其次,在获取足够的操作空间前不可盲目解剖瘤周结构,在未暴露好载瘤动脉的远近
端前不可解剖瘤周结构。
对动脉瘤瘤周的解剖循载瘤动脉由远及近,先解剖出瘤颈两侧够安放动脉瘤夹的空间,将动脉瘤顶的解剖放在最后进行。
动脉瘤术中破裂是手术中不可避免的一种情况,术者的任务是动脉瘤破裂后如何控制出血,避免载瘤动脉及穿支血管、瘤周结构的损伤,使术中破裂仅是手术过程中的一短暂干扰而非影响手术顺利完成的巨大障碍[9]。
动脉瘤一旦破裂术者应沉着、镇静,通过麻醉控制性降压,临时阻断载瘤动脉的远近端,吸尽积血,保持术野清晰,看清出血点或电凝出血点缩闭破口,或用一小块明胶海绵放在破口上用吸引器吸住,或用双极电凝轻轻夹住瘤体使瘤顶破口止血,快速解剖瘤周,辨清瘤周结构后安放、调整动脉瘤夹。
切忌术野不清的情况下血泊中安放动脉瘤夹导致载瘤动脉及其分支血管误夹、瘤周结构损伤甚至动脉瘤破口撕大出血更汹涌;切忌未看清破口的情况下用棉片填塞导致出血灌入基底池致脑膨出。
本组有5例发生术中破裂,全部发生在动脉瘤瘤周结构的解剖过程中,其中瘤顶破裂4例,瘤颈破裂1例。
4例临时阻断载瘤动脉的远近端2~5 min,采用上述方法均成功夹闭动脉瘤颈,术后预后良好。
1例前交通动脉瘤,瘤顶指向前下方与视交叉背侧粘连,术中动脉瘤瘤颈破裂导致大出血死亡。
总结其教训:脑组织肿胀重,双侧aca.a1段在额底向后迂曲的弧度大,解剖终板池暴露前交通动脉复合体的困难大,未能充分暴露载瘤动脉的远近端。
看见动脉瘤后误以为通过对瘤颈的解剖后就可安放动脉瘤夹,对动脉瘤破裂准备不足,导致破裂后无法及时阻断载瘤动脉远近端。
破裂部位在
瘤颈,处理棘手,安放动脉瘤夹困难,术中破裂持续出血的时间久,终因低血压时间长死亡。
综上所述,颅内动脉瘤早期手术能有效的预防再出血和延迟性脑血管痉挛,早期手术的困难通过娴熟的显微外科手术技巧能被克服。
参考文献
[1]bederson j b,connolly e s jr,batjer h h,et al.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neuri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a statement for healthcare professionals from a special writing group of the stroke council,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j].stroke,2009,40(3):994-1025.
[2]rothoerl r d,finken z t,schubert t,et al.higher-bleeding rate in young adults after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from giant aneurysms[j].neurosurg rev,2006,29(1):21-25.
[3]koende g,dennis j.timing of aneurysm ssurgery in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a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j neurointerv surg,2010,2(2):131-134. [4]yarsargil m g.micro neurosurgery[m].newnork:thieme,1984:8-11.
[5]毛颖.脑动脉瘤治疗的规范与创新[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07,23(11):801-802.
[6]刘荣耀,许瑞雪,吴忠魁,等.颅内动脉瘤的显微外科手术技巧(附598例报告)[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11,27(10):1045-1048.
[7]sillero r o,sillero filho v j,freire s b,et al.early surgery for ruptured cerebral aneurysms:technical
note[j].arq neuropsiquiatr,2007,65(4b):1249-1251. [8]albert l,rhoton jr. rhoton’s cranial anatomy and surgical approachaes[m]//刘庆良译.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31.
[9]henry h,schmidek.schmidek and sweet’s operative neurosurgical techniques[m].4 th edition//王仁直译.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204-1209.
(收稿日期:2013-01-17)(编辑:何玉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