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DMA关键技术

合集下载

CDMA基础知识与关键技术

CDMA基础知识与关键技术

第1章CDMA基础知识1.1CDMA发展史移动通信从20世纪20年代就出现了,但在近20年来才得到飞速发展,移动无线技术基本上是围绕开辟新的移动通信频段、有效利用频率和移动台的小型化、轻便化为中心而发展的,而有效利用频率技术的发展则是移动通信的核心。

20世纪40年代在美国开通了第一个移动电话系统。

为了提高频谱利用率,贝尔实验室提出了蜂窝和频率再用的概念。

公众蜂窝移动通信的出现极大的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近20年来,移动通信用户数迅猛增长,网络的用户容量需求大量增加。

在市场和技术的推动下,移动通信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成为了当今通信发展的主流。

蜂窝移动通信仅仅是从70年代才出现的名词,70年代初,美国贝尔实验室提出了蜂窝系统的概念和理论。

第一代蜂窝移动通信系统于70年代末诞生于美国贝尔实验室,即著名的先进移动电话系统AMPS,其后,北欧(丹麦、挪威、瑞典、芬兰)和英国相继研制和开发了类似的NMTS和TACS移动通信系统。

仅仅几年后,采用模拟制式的第一代蜂窝移动通信系统就暴露出了容量不足、业务形式单一及话音质量不高等严重弊端,这就促使了对第二代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的研发。

第二代蜂窝移动通信系统(2G)采用数字制式提供更高的频谱利用率、更好的数据业务和通信质量以及比第一代系统更先进的漫游功能。

典型的第二代蜂窝移动通信系统包括居于主导地位的全球移动通信系统GSM、美国IS-54/IS-136与IS-95、日本PDC等系统。

其中IS-95是美国电信工业协会TIA于1993年确定的美国蜂窝移动通信标准,它采用了Qualcomm公司推出的CDMA技术规范。

1995年,第一个CDMA蜂窝移动通信系统在香港开通,标志着CDMA已经走向商业应用。

但是IS-95的发展受到了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FCC的限制:要和AMPS相兼容,即带宽限制在AMPS原有的频带框架内。

因而IS-95是一个窄带CDMA 系统,只能提供非常有限的服务,还存在很多的不足。

CDMA关键技术——软切换浅析

CDMA关键技术——软切换浅析
S o f t wa r e A p p l i c a t i o n・ 软件 应用
C D MA关键技术——软切换浅析
文/ 王 涓
过 MS C 完 成 的 ,将 来 自多 个 基 站 的 信 号 都 送 至 MS C的选择器 ,由选择器选 择质量 最佳 的 路 ,然 后 进 行 话 音 编 解 码 。

_
现代社 会 ,信息 量剧 增 ,人们对 于 信息 及 时性 、准确性及丰富性的要求更严格 ,旧有 的软件 已不符合时代要求 ,人们迫切需要高速 性 、准确 性、及时性 尤其是便捷性的软件 。随 着 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壮大 ,它 已经成为公 用系统 的重要 一种 ,其 中 C D MA 的应用 尤其 是其切换 技术更是为人所青 睐。 如何利用 了解 、 使用 C DMA 切 换 技 术 , 并 向 社 会 大 众 普 及 事 宜 的软 件 , 使之 真正 成 为 综 合 信 息 传 播 媒 介 , 是 目 前 软 件 发 展 面 临 的 重 要 课 题 。 软 切 换 作 为C DMA 系统特有 的关 键技术 ,是 优化 系统 无线资源 的核心 。软切 换可以提 高话音质量 , 降低掉话率 ,减少手机 干扰,改善小区覆盖率。 软切换的质量和容量直接 与算法及相 关参数的 设置有关 。一方 面,使用软切 换可以将总体的 手机发射功率 降低 ,从 而进一 步提 高系统的容 量 ;另一方面 ,软切换 会因为 占用 多个小区的 物理信道单元而导致浪费 。因此,必 须对 这两 个 方 面 加 以平 衡 和 协 调 。
在软切换进 行当 中,MS持续地跟踪 、测 量所有系统导频信号的强弱程度 。导频 强度依 靠 MS合并计算导 频来 实现 ,全部导频多径分
量的 E c / I o需 要 被 计 算 出 来 ,然后 进 行 软 切 换 , 这一 切换 因导频 强度不 同而有差 异。 ( 1 ) 当 导 频 信 道 的 导 频 强 度 达 到 一 定 程 度 可 以正确 解调 时,最常见 的标 准就是 E c / I o 超过 T _ AD D 时 ,原 基 站 就 会 收 到 M S发 来 的 条导频强度测量消息 ,然后该导频被列入 到 候选导频集合中去。 ( 2)基 站 在 导 频 强 度 大 于 一 定 程 度 时 , 向 MS发 送 转 换 标 识 信 息 HDM , 标 准 在 于 激 活 集 中 某 个 导 频 的 强 度 与 导 频 强 度 相 差 T CO MP  ̄ 0 . 5 d B 以上 , MS将 接 到 通 知 加 入 该 导频 为激活导 频集 。 ( 3 )当一个新 的业务信道 后产生 后,基 站 向 MS发送切换指示消息 ,激 活导频 集将导 频列 入,基站收到切换 完成消息 HC M 个 体 已 经按 照指示解调 多个基站 了,这 是来 自于 MS 的通 知 。 ( 4 )候 选导频集 和激活导 频集 中每 一个 导频 都 由 MS保 留一个 T T D ROP 。如 果来 自 两个基 站中任 何一 个导频强度低 T D RO P( 说 明 MS发生变动 )时 ,T T D ROP由MS引发 , 记 时开 始 。 ( 5 )在上 述 过程 中,导 频 强度 超 出 T AD D 范 围 是 , 记 时 器 将 恢 复 原 来 位 置 ,导 频 强度 低于 T T DD则 不会 ,当 T T DR OP记 时 结 束 时 ,基 站 将 收 到 MS发送 的 P S MM 。 总之 ,作为 一项 重 要的 技术 ,CD MA 系 统软切换意义重大 ,它对系统容量 的增加 和通 信话 音 质 量 的改 进有 重 要 影响 。CD MA2 0 0 0 网络 建设 的 关键在 于设 置合 理的 切换 参数 , C DMA 网 络 的 业 务 切 换 数 量 、 容 量 、 覆 盖 随 之 而 变 化 。 因 此 ,应 按 照 科 学 的 方 式 方 法 来 设 置 正 确 的参 数 ,从 而 实 现 最 优 的 网 络 利 用 率 和 质量 ,先进 的网络 与软件系统必将为增强技术 有效性 以及便捷群众 、 增长收益做出新的贡献。

CDMA关键技术

CDMA关键技术

CDMA关键技术是3G的基础。

本文从多址技术、RAKE接收机、多用户检测、功率控制、软容量、软切换、地址码的选择、分集技术共八个方面对CDMA中所采取的关键技术进行论述,目的使大家对CDMA的关键技术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CDMA关键技术简介一、RAKE接收机RAKE接收机是用来完成时间分集的,在CDMA系统的基站和移动台中都有。

接收机能够分辨和合并时延差大于码片速率的信号,得到信噪比最大的合并接收信道。

RAKE接收机由多个相关器组成,每个相关器接收一径。

RAKE接收机完成多径合并。

多径分集接收改善了系统的性能。

二、功率控制为了克服宽带CDMA系统的远近效应,需要动态范围达80db的功率控制。

多址干扰是由远近效应产生的,快速功率控制可以减少多址干扰,保证网络容量,延长手机电池使用时间。

功率控制决定了DS-CDMA系统的容量。

功率控制的目标:所有的信号到达基站的功率相同(上行)。

1功率控制可以补偿衰落。

有三种功率控制原理:开环、闭环和外环。

v开环:开环功率控制主要用于克服距离衰减,从信道中测量干扰条件,并调制发射功率,以达到期望的误帧率(误块率)。

v闭环:闭环功率控制主要用于克服多普勒频率产生的衰减,以此保证基站接收到的所有移动台信号具有相同的功率,测量信噪比,并向移动台发送指令调整它的发射功率。

v外环:测量误帧率(误块率),调整目标信噪比。

三、软切换FDMA、 TDMA(GSM)系统中广泛采用硬切换技术,当硬切换发生时,因为原基站与新基站的载波频率不同,移动台必须在接收新基站的信号之前,中断与原基站的通信。

往往由于在与原基站链路切断后,移动台不能立即得到与新基站之间的链路,会中断通信。

另外,当硬切换区域面积狭窄时,会出现新基站与原基站之间来回切换的“乒乓效应”,影响业务信道的传输,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CDMA 系统中提出了软切换和更软切换的概念。

软切换:发生在具有同一频率的不同基站之间,利用分集技术,在切换过程中,移动台可同时与原基站和新的基站发生联系,不立即切断与原基站之间的通信。

CDMA关键技术及优点

CDMA关键技术及优点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5.1 关键技术
• 5.1.3 RAKE接收机
• 如图5-1-3所示,RAKE接收机的基本原理是利用了空间分集 技术。发射机发出的扩频信号,在传输过程中受到不同建筑物、山冈 等各种障碍物的反射和折射,到达接收机时每个波束具有不同的延迟 ,形成多径信号。如果不同路径信号的延迟超过一个伪码的码片时延 ,则在接收端可将不同的波束区别开来。将这些不同波束分别经过不 同的延迟线,对齐以及合并在一起,则可达到变害为利,把原来是干 扰的信号变成有用信号组合在一起。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5.1 关键技术
• 3)反向外环功率控制 • 在反向闭环功率控制中,信噪比门限不是恒定的,而是处于动态地调
整中。这个动态调整的过程就是反向外环功率控制。 • 在反向外环功率控制中,基站统计接收反向信道的误帧率FER。 • 如果误帧率FER高于误帧率门限值,说明反向信道衰落较大,于是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5.1 关键技术
• (2)T_DROP:基站将此值设置为移动台对导频信号下降监测 的门限。当移动台发现有效集或候选集中的某个基站的导频信号强度 小于T_DROP时,就启动该基站对应的切换去掉计时器。
• (3)T_TDROP:基站将此值设置为移动台导频信号下降监测 定时器的预置定时值。如果有效集中的导频强度降到T_DROP以 下,移动台启动T_TDROP计时器;如果计时器超时,这个导频 将从有效集退回到邻区集。如果超时前导频强度又回到T_DROP 以上,则计时器自动被删除。
• 1)前向闭环功率控制 • 闭环功率控制把前向业务信道接收信号的Eb/Nt (Eb是平均比
特能量;Nt指的是总的噪声,包括白噪声、来自其他小区的干扰) 与相应的外环功率控制设置值相比较,来判定在反向功率控制子信道 上发送给基站的功率控制比特的值。 • 2)前向外环功率控制 • 前向外环功率控制实现点在移动台,基站需要做的工作就是把外环控 制的门限值在寻呼消息中发给移动台,其中包括FCH和SCH的外 环上下限和初始门限。

CDMA通信原理知识介绍

CDMA通信原理知识介绍
详细描述
CDMA(码分多址)是一种多址接入技术,允许多个用户在同一频段上同时进行通信。 它通过给每个用户分配一组独特的扩频码(也称为伪随机码或扩频序列),来区分不同 的用户信号。CDMA技术的核心在于扩频,即将信息数据与扩频码进行调制,扩展信
号带宽,使信号在传输过程中具有更强的抗干扰能力。
CDMA技术的发展历程和应用领域
05 CDMA通信的优势与局限 性
CDMA通信的优势
抗干扰能力强
CDMA采用扩频技术,能够有效抑制干扰信 号,降低误码率。
保密性好
CDMA中的扩频编码具有很好的保密性,能 够实现安全的无线通信。
频谱利用率高
CDMA允许用户在相同的频段上共享频率资 源,提高了频谱利用率。
软切换和软容量
CDMA支持软切换技术,提高了通信的稳定 性和覆盖范围。
04 CDMA通信的关键技术
功率控制技术
总结词
功率控制技术是CDMA通信中的重要技术之一,用于平衡不同用户之间的干扰和信号强度,确保通信质量。
详细描述
在CDMA通信系统中,多个用户共享相同的频谱资源,因此需要有效地控制各个用户的发射功率,以减小相互之 间的干扰。功率控制技术通过动态调整用户的发射功率,保证接收端能够可靠地接收信号,同时降低对其他用户 的干扰。
感谢您的观看
CDMA与其他通信技术的融合与比较
CDMA与OFDMA的融合
将CDMA的扩频技术与OFDMA的高效频谱利用技术 相结合,实现更高速的数据传输。
CDMA与MIMO的融合
利用MIMO技术提高CDMA系统的空间分集增益和 容量。
CDMA与毫米波通信的融合
探索在毫米波频段应用CDMA技术,以实现超高速 无线通信。
软切换技术

CDMA前向功率控制,反向功率控制

CDMA前向功率控制,反向功率控制

为用于变速率传输的一个功率控制时隙内的时间。

在时隙内,功率波动应小于3db,功率电屏应比背景噪声高20db,功率上升和下降的时间应小于6μs。

如图1所示。

移动台发射机的平均输出功率应小于-50dbm/1.23MHz,即-110dbm/Hz;移动台发射机背景噪声应小于-60dbm/1.23MHz,即-54dbm/Hz。

1.2IS-95及cdma20001x系统前向及反向功率控制cdma系统功率控制类型包括:反向开环功率控制移动台根据接收功率变化,调整发射功率。

反向闭环功率控制移动台根据接收到的功率控制比特调整平均输出功率。

前向功率控制根据移动台测量报告,基站调整对移动台的发射功率。

1.2.1反向开环功率控制移动台的开环功率控制是指移动台根据接收的基站信号强度来调节移动台发射功率的过程。

其目的是使所有移动台到达基站的信号功率相等,以免因“远近效应”影响扩频cdma系统对码分信号的接收,降低系统容量。

1、IS-95A中的开环功率控制IS-95A系统内,只要手机开机,开环就起作用。

移动台根据前向链路信号强度来判断路径损耗。

功率变化过程中,只有移动台参与。

移动台不知道基站实际的有效发射功率(ERP),只能通过接收到的信号来估计前向链路损耗。

移动台通过对接收信号强度的测量,调整发射功率。

接收的信号越强,移动台的发射功率越小。

应当指出的是,移动台的开环功率控制的响应时间大约为30ms,只能克服由于阴影效应引起的慢衰落。

移动台对接收信号测量和调整是基于认为前向信道和反向信道的衰落特性是一致的,这种依前向信道信号电平来调节移动台发射功率的开环调节是不完善的。

需要采用闭环控制加以补充。

移动台在接入过程中的功率控制过程是通过接入探针实现的。

接入过程中移动台的发初始发射功率不能太大,会干扰小区内其他用户;同时发射功率也不能太小,基站会接收不到。

因此,移动台参用通过接入探针缓慢增加发射功率的方式。

移动台接入前,先发送一个低强度请求接入信号,若基站没有应答,则以PWR_STEP为步长一点一点的增加发射功率。

CDMA知识要点1(CDMA基本原理)

CDMA知识要点1(CDMA基本原理)

CDMA知识要点1(CDMA基本原理)CDMA知识要点⼀、⽆线传播理论: (2)1. UHF(ultra high frequence)超⾼频300~3000MHZ (2)2. 慢衰落与快衰落的概念 (2)3. 对抗衰落,基站采取的措施是采⽤时间分集、空间分集(极化分集)和频率分集的办法(2)4. 绕射损耗和穿透损耗 (2)5.常见的⼏种传播模型: (2)6.CW测试的概念: (2)⼆、天线理论: (2)1.天线分类 (2)2.天线的性能指标 (3)3.dBd 和 dBi的区别,以及dBm的概念 (3)4. 波束宽度 (3)5.天线选型 (3)6. 天线下倾⾓与覆盖距离的计算公式 (3)三、CDMA基本原理: (5)1. CDMA (code division multiply access)码分多址接⼊。

(5)2.扩频通信的原理 (5)3.CDMA采⽤直序扩频频 (Direct Sequence Spread Spectrum) (5)4.⼏个常见概念 (5)5.系统框图 (6)6.三种码(短码、长码、WALSH码): (7)四、CDMA信道: (7)1. IS-95中的前向信道和反向信道 (7)五、CDMA关键技术: (10)1. 功率控制技术 (10)2. Rake接收 (11)3.软切换/更软切换的概念 (11)六移动台⾏为 (12)1. 移动台初始化 (12)2.移动台空闲态 (12)3. 接⼊过程 (13)4. 掉话 (16)七、基站硬件 (17)1.系列基站 (17)⼋、切换算法: (18)1. CDMA切换的分类 (18)2. 导频集 (18)3. CDMA切换的主要参数 (18)4. 搜索窗⼝参数 (19)5. 切换算法可以分为以下的类型: (21)6 软切换动态门限 (21)7. 软切换过程 (22)⼋功率控制 (23)1. Radio Configuration简称为RC (23)2. 功控分类 (23)3. 反向功控 (24)4. 前向功控 (24)九负荷控制 (26)1. 前向负荷计算 (26)2. 反向负荷控制之准⼊算法描述 (28)⼗、系统消息 (29)1. 在CDMA系统中,⼏乎所有的呼叫流程由消息驱动 (29)2. 常见的消息 (29)3. 6种必选消息 (31)⼀、⽆线传播理论:1. UHF(ultra high frequence)超⾼频300~3000MHZ2. 慢衰落与快衰落的概念慢衰落:由障碍物阻挡造成阴影效应,接收信号强度下降,但该场强中值随地理改变变化缓慢,故称慢衰落。

CDMA知识介绍(三)

CDMA知识介绍(三)

软切换
相邻小区间、同一频率的CDMA信道间
更软切换
同一基站、相同频率、不同扇区的CDMA信道间
硬切换
不同频率的CDMA信道间,不同的MSC之间
f2
f1
f2
f1
MSC1
MSC2
反向开环功控
反向开环功率控制是移动台根据在小区中所接收功 率的变化,迅速调节移动台发射功率。 开环功率控制目的是试图使所有移动台发出的信号 在到达基站时都有相同的标称功率。它完全是一种 移动台自己进行的功率控制。 由于开环功率控制是为了补偿平均路径衰落的变化 和阴影、拐弯等效应,所以它必须要有一个很大的 动态范围
分极类型
CDMA频率分集:码分多址的带宽传输本身就是频率分 频率分集: 频率分集 极。 CDMA空间分集: 空间分集: 空间分集 两个或多个独立天线,分别发射和接收信号,以保证各 信号之间的衰落独立。(天线间隔 >l/2,l为波长,800~ 900MHz, l=0.375~0.333米) CDMA时间分集: 时间分集: 时间分集 利用基站和移动台的RAKE接收机。两条路径时延为1µs 时,RAKE接收机可分别把它们提取出来而不混淆。
功率控制
如果小区中的所有用户均以相同功率发射, 则靠近基站的移动台到达基站的信号强,远 离基站的移动台到达基站的信号弱,导致强 信号掩盖弱信号,这就是移动通信中的“远 近效应”问题。因为CDMA是一个自干扰系 统,所有用户共同使用同一频率,所以“远 近效应”问题更加突出
功率控制
CDMA功率控制的目的就是克服远近效应, 使系统既能维持高质量通信,又不对占用同 一信道的其它用户产生不应有的干扰 功率控制分为前向功率控制和反向功率控制, 而反向功率控制又分为仅由移动台参与的开 环功率控制和移动台、基站同时参与的闭环 功率控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DMA关键技术是3G的基础。

本文从多址技术、RAKE接收机、多用户检测、功率控制、软容量、软切换、地址码的选择、分集技术共八个方面对CDMA中所采取的关键技术进行论述,目的使大家对CDMA的关键技术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CDMA关键技术简介
一、RAKE接收机
RAKE接收机是用来完成时间分集的,在CDMA系统的基站和移动台中都有。

接收机能够分辨和合并时延差大于码片速率的信号,得到信噪比最大的合并接收信道。

RAKE接收机由多个相关器组成,每个相关器接收一径。

RAKE接收机完成多径合并。

多径分集接收改善了系统的性能。

二、功率控制
为了克服宽带CDMA系统的远近效应,需要动态范围达80db的功率控制。

多址干扰是由远近效应产生的,快速功率控制可以减少多址干扰,保证网络容量,延长手机电池使用时间。

功率控制决定了DS-CDMA系统的容量。

功率控制的目标:所有的信号到达基站的功率相同(上行)。

1功率控制可以补偿衰落。

有三种功率控制原理:开环、闭环和外环。

v开环:开环功率控制主要用于克服距离衰减,从信道中测量干扰条件,并调制发射功率,以达到期望的误帧率(误块率)。

v闭环:闭环功率控制主要用于克服多普勒频率产生的衰减,以此保证基站接收到的所有移动台信号具有相同的功率,测量信噪比,并向移动台发送指令调整它的发射功率。

v外环:测量误帧率(误块率),调整目标信噪比。

三、软切换
FDMA、 TDMA(GSM)系统中广泛采用硬切换技术,当硬切换发生时,因为原基站与新基站的载波频率不同,移动台必须在接收新基站的信号之前,中断与原基站的通信。

往往由于在与原基站链路切断后,移动台不能立即得到与新基站之间的链路,会中断通信。

另外,当硬切换区域面积狭窄时,会出现新基站与原基站之间来回切换的“乒乓效应”,影响业务信道的传输,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CDMA 系统中提出了软切换和更软切换的概念。

软切换:发生在具有同一频率的不同基站之间,利用分集技术,在切换过程中,移动台可同时与原基站和新的基站发生联系,不立即切断与原基站之间的通信。

切换由移动台提出,在MSC的配合下完成即移动台辅助切换。

软切换可以扩大基站的覆盖范围(约为硬切换的2--2.5倍),减少基站数目;同时,与功率控制相配合,软切换还能够显著增加系统反向的容量(约为硬切换的2倍)。

软切换仅仅能运用于具有相同频率的 CDMA信道之间。

CDMA系统小区的频率一致,软切换时移动台同时与多个基站相连接。

在上行链路,两个或多个基站可以接收同样的信号,在下行链路移动台可以相干地合并来自不同基站的信号、宏分集。

由于新基站发射额外的信号给移动台,而由于RAKE的FINGER数目有限,移动台不能合并所有的能量,在下行链路,软切换增加了对系统的干扰。

软切换的增益决定了宏分集增益和由于增加的干扰引起的性能损失。

四、软切换与更软切换
更软切换:发生在同一基站具有相同频率的不同扇区(Sector)之间,由移动台提出,由基站来完成,不需要MSC的参与,但要通知MSC。

上行软切换在BS中进行多径合并。

上行更软切换在BTS中进行多径合并。

五、信道编码
采用信道编码技术进一步改善通信质量。

目前主要采用前向信道纠错编码和交织技术以进一步克服衰落效应。

无纠错编解码 BER〈10-1 或 BER〈10-2
语音业务:采用卷积编码 BER 〈10-3
数据业务:采用TURBO编码 BER 〈10-6
编解码极大地降低了工作点的信噪比,是天线传输中的常用手段。

TUBRO码能够使传输信号的信噪比接近Shannon极限。

TURBO码在大数据包的情况下使用。

六、多用户检测
多用户检测就是把所有用户的信号都当作有用信号而不是干扰信号来处理,这样可以充分利用各用户信号的幅度、定时、延迟等信息,从而大幅度地降低多径多址干扰。

多用户检测技术主要分为线性多用户检测和干扰消除多用户检测两类,前者包括解相关检测、最小均方误差检测、子空间斜投影检测和相关矩阵多项式扩展检测,后者包括串行、并行干扰消除和判决反馈多用户检测,同时对各种多用户检测技术的特点进行了分析比较。

当前的CDMA接收机基于RAKE原理,将其他用户的干扰视为噪声。

基于RAKE的CDMA系统的容量受干扰的限制。

最优接收机是联合检测所有的信号,并将其他用户的干扰从期望的信号中减去(信号的相干特性是已知的,干扰是确定的)
多用户检测(MUD)称为联合检测和干扰对消,降低了多址干扰,从而提高系统的容量。

多用户检测可以消除远近效应问题。

最优的多用户检测相当复杂,实际中次优的多用户和干扰对消接收机。

次优的接收机分为二类:
(1)、线性检测器:采用线性变换去除多址干扰,分为解相关器、线性最小场方误差检测器(CMMSE)
(2)、干扰对消器:估计多址干扰,然后从接收的信号中减去,分为并行干扰对消和串行干扰对消。

七、智能天线
智能天线(Smart Antenna)采用空分复用的(SDMA)概念,利用天线阵列在信号入射方向上的差别,将不同方向的信号区分开来,从而成倍地扩展通信容量;克服共信道、多径衰落等日益严重的干扰问题。

动态调整的智能天线阵列的波束跟踪高速率用户,起到空间隔离,消除干扰的作用。

动态调整的智能天线阵列的性能优于固定的多波束天线。

智能天线的优点:
v增加系统容量。

v可提高通信系统的信道复用率、增加覆盖范围,改善建筑物中和高速运动时的信号接收质量。

v提高信号接收质量,降低掉话率,提高话音质量。

v可将波束指向所需信号方向,从而节省信号发射功率,减少电波对人体的影响。

延长移动台电池寿命。

v提高系统设计时的灵活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