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辩稿——民国前后瑶族民间信仰的变迁及其特点探析

合集下载

综合介绍:瑶族宗教文化

综合介绍:瑶族宗教文化

综合介绍:瑶族宗教文化在汉以前,瑶族人信奉原始宗教。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道教沿南岭走廊传入瑶族,衍化为具有民族特色的瑶族道教。

在中国西南少数民族中,瑶族受道教的影响最深。

道公、师公:瑶族宗教的两个系统广西瑶族文书《圣经喃词》中列举了一百多位神明。

受不同历史时期道教影响,瑶族的宗教分为道公和师公两个系统,道公、师公尊奉的道教神祇有所不同。

道公尊奉“三清”为最高神。

在瑶族道公经典《度戒科》中记载了道教诸神,有三清、玉皇上帝、三元真君、四帅、城隍、土地、诸天星君几十位,囊括天界、地界、水府各路神仙。

师公则尊奉“三元”为最高神。

在瑶族师公经书《鬼脚科》中,记载了山子瑶崇奉百余位神灵,其中既有道教的神仙,也有本民族的土俗神。

瑶族度戒仪式的坛场要供奉唐、葛、周三将军神像,要悬挂太上老君、三清大道、灵宝、张天师、李天师、左玉皇、右大帝、巡司大将、十殿冥王、海幡、马元帅、邓元帅、赵元帅、康元帅、天府功曹、地府功曹、水府功曹和家先等神像。

祭祀的神灵则按“旗头”划分,三元教主旗头排列在三王五帝旗头之后,这说明了三元是瑶族崇奉的重要旗头。

三元教主旗头的主神是唐、葛、周三将军。

瑶族师公举行法事活动,首先要设道坛请道教的三清及众神仙。

在师公的度戒仪式中,师公及其助手、度戒弟子、领路童子戴三元面具,他们自称为“三元门下弟子”。

瑶族师公举行挂灯、度戒、打斋、做盘王等大型仪式时,会在坛场布置十八神像,供请神、谢神、还愿、祭神使用。

瑶族师公面具用于做洪门、度戒、续魂、打醮、还花等仪式。

瑶族做三天三夜的洪门祭典,供奉的神祇多达500多位。

瑶族师公尊梅山法祖大圣九郎为教主,瑶族道经说梅山法祖大圣九郎曾赴庐山向张天师学法,故瑶族称其教为梅山教。

梅山在瑶族道教中有重要地位,瑶人自认为其宗教的全部教义来源于梅山,在瑶族道教的仪式中,梅山是死者灵魂四处飘游的最后归宿。

广西汝城县三江口瑶族镇红光村道士刘献才家,有一枚祖传“盘王梅山敕”方形木印,资兴茶坪瑶山的梅山会也有一枚“盘王大帝敕令”印。

瑶族文化宣传总结汇报稿

瑶族文化宣传总结汇报稿

瑶族文化宣传总结汇报稿瑶族文化宣传总结瑶族是中国的一个重要少数民族,具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和独特的传统习俗。

为了弘扬和传承瑶族文化,我们开展了一系列瑶族文化宣传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在此,我将对这些宣传活动进行总结汇报。

首先,我们通过举办瑶族文化展览,让更多的人了解瑶族的历史和传统。

展览分为多个主题区域,介绍了瑶族的起源、居住地、服饰、音乐、舞蹈等方面。

通过展览,观众可以近距离接触和了解瑶族的文化特点,增强了对瑶族的认知和兴趣。

其次,我们举办了一场瑶族音乐演奏会。

在演奏会上,我们请来瑶族的音乐团队为观众演奏了传统的瑶族音乐。

瑶族音乐以其悠扬、激昂的曲调和独特的乐器演奏方式闻名,吸引了众多观众的关注。

通过这场演奏会,观众们不仅欣赏到了瑶族音乐的美妙,也更深入地了解了瑶族音乐在瑶族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除了音乐演奏会,我们还组织了一场瑶族舞蹈表演。

瑶族舞蹈以其舞姿矫健、动作优美,表达了瑶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表演中,舞者们身穿瑶族传统服饰,舞蹈动作流畅而有力,给观众带来了视觉上的享受。

通过这样的表演,观众们对瑶族舞蹈的魅力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此外,我们还开展了一场瑶族民俗体验活动。

在这个活动中,我们邀请了一些瑶族长者来现场展示和传授瑶族传统手工艺技术,如织布、编织等。

参与者有机会亲自体验瑶族的传统手工艺,了解其工艺特点和鲜明的民族风格。

这种亲身体验让参与者更深入地了解了瑶族的传统文化,并增强了他们的对瑶族文化的认同感。

最后,我们还在社交媒体上开设了瑶族文化的宣传专栏。

我们翻译了一些瑶族的传统故事,介绍了瑶族的传统习俗和宗教信仰等。

通过这些文章和图片的分享,更多的人可以方便地了解和学习瑶族的文化。

这个专栏在社交媒体上获得了较高的关注度和传播效果。

通过以上一系列的瑶族文化宣传活动,我们成功地向更多的人传播和弘扬了瑶族文化。

这不仅加深了公众对瑶族文化的认识,也促进了瑶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但与此同时,我们也意识到,瑶族文化宣传仍然面临一些挑战,比如宣传渠道不够多样化、参与人数有限等。

瑶族发展历史述略/瑶族支系分布及文化特征

瑶族发展历史述略/瑶族支系分布及文化特征

瑶族发展历史述略/瑶族支系分布及文化特征瑶族发展历史述略瑶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其历史可追溯到几千年前的远古。

瑶族最早生活在黄河流域,根据《盘瓠》、《渡海》和《长鼓》三个神话传说推断,瑶族先民曾是一支比较强盛的氏族,生活在中原一带。

黄帝战蚩尤的传说,在我国可说是已经家喻户晓。

蚩尤是瑶族人最为认可和影响最大的先祖。

远古时期,生活在我国黄河下游和长江中下游一带的原始人类在距今五六千年前形成了以蚩尤为首领的名为“九黎”的部落联盟。

正如《国语?楚语》注中所载:“九黎,蚩尤之徒也”。

《吕氏春秋?荡兵》、《战国策?秦》高诱注亦称蚩尤是“九黎”之君。

蚩尤部落被黄帝、炎帝击败,遗裔南逃,汇入南蛮部落,经过一段时间的休养生息,在江淮地区形成了一个大部落——三苗,统称南蛮。

瑶又自称尤绵,绵为蛮之音转,南蛮含有尤之成分无疑。

《尚书?吕刑》载:“三苗,九黎之后。

盖黎与苗,南蛮之名,今日犹然。

”禹统治中原的集团期间,经过长期征战终于击败三苗,三苗解体。

瑶族先民为古代九黎、三苗之后,最初活动于中国江南地区,后逐渐向北寻觅生活基地,进入黄河中下游一带,蚩尤部落联盟被击败后,酋长被杀害,遗众被迫向四夷边境迁徙,主部退入江淮一带,分别汇入南蛮或东夷集团,成为这些集团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蚩尤与黄帝、炎帝和舜帝进行三苗战争,导致瑶族被迫迁徙、大分化、大组合的局面,进入春秋战国时期,迁徙分化活动仍在延续。

南北朝时期部分蛮族包括瑶族先民在内,曾一度越过江北,进入豫、皖地区。

由于“蛮族”处于南北朝封建势力争夺要冲,成为两朝相互争夺或征讨对象,因而导致瑶族历史上第二次大迁徙、大分化、大融合的局面。

瑶、苗先民,为了反对封建分割统治,反对强制同化,拯救民族危亡,又重组合成名为“莫徭”的强大部落联盟,与封建统治进行顽强斗争。

其后人向西南方向迁移,在今江西、湖南、湖北地区与当地土著结合迅速崛起并形成一个部落集团。

商末,聚居荆山、育水一带的南蛮,由于诸侯兼并、战争频繁,西返于荆江与荆蛮汇合,受楚附属。

民国初期瑶族的风俗改良——以广西兴安、龙胜瑶族地区为中心

民国初期瑶族的风俗改良——以广西兴安、龙胜瑶族地区为中心

第32卷第4期2017年8月Vol.32No.4Aug.2017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of Guangxi Science &Technology Normal University民国初期瑶族的风俗改良——以广西兴安、龙胜瑶族地区为中心刘雅琪(广西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南宁530006)摘要:民国初期,在全国风俗改良的背景下,广西兴安、龙胜部分瑶族地区成立了“风俗改良会”以改良旧俗,改良内容主要涉及服饰、婚嫁礼俗以及特殊人群权益等方面。

虽然这些风俗改良不够彻底,但对瑶族社会发展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瑶族改良风俗是在政府的严令下由上层乡绅和士人发动,既有经济方面的原因,也是现代教育发展的结果。

关键词:瑶族;风俗改良会;风俗改良中图分类号:K89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2126(2017)04-0037-04风俗习惯主要指个人或集体的传统风尚、礼节、习性,是特定社会文化区域内历代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模式或规范,对社会成员有强烈的制约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大部分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高尚美德,但也有部分恶风陋俗。

这些陋俗具有很大的落后性,不利于经济发展和人们的生产生活,甚至阻碍社会进步和破坏社会秩序。

由于传统社会的社会经济结构极其稳定,社会风俗在近代以前变革甚少。

近代以来,在欧风美雨的影响下,随着洋务运动、维新变法和清末新政等的推动,中国各地逐渐出现了移风易俗思潮,社会风俗发生了较大变化。

民国初期,政府发布了一系列有关风俗改良的政策法令,如禁止买卖人口、管制娼妓、禁食鸦片、劝禁缠足等。

这些法令尽管大部分没有真正实行,但对社会的影响极大,各地很快掀起了声势浩大的移风易俗运动。

对清末民初风俗改良的研究,严昌洪论著颇丰①。

亦有人考察了边疆地区的风俗改良问题②,但对少数民族改良的研究,则较少关注。

那么,在全国风俗改良运动的大背景下,少数民族内部的风俗改良有什么特点呢?改良的原因是什么?取得的成效如何?本文拟对民国初期广西兴安、龙胜地区瑶族的风俗改良进行考察。

民国时期桂东北瑶汉文化关系浅析

民国时期桂东北瑶汉文化关系浅析

第30卷第4期 河池学院学报 V o l.30N o.4 2010年8月 J O U R N A LO F H E C H I U N I V E R S I T Y A u g.2010民国时期桂东北瑶汉文化关系浅析①秦海燕(河池学院 政法系,广西 宜州 546300)[摘 要] 民国时期桂东北瑶汉两族随着经济联系的密切,瑶族文化与汉族文化以多种方式接触和交流,强化了两族间的文化认同,密切了两族关系,有力地推动了瑶族经济、文化的发展,促进了瑶族的进步。

文化交流使瑶族地区与汉族地区的联系得以加强,使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

[关键词] 汉族;瑶族;文化交流[中图分类号] K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9021(2010)04-0081-06[作者简介] 秦海燕(1979-),女,广西灵川人,河池学院政法系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民族关系、广西各民族文化。

[基金项目] 河池学院2009年人文社会科学A类立项课题(项目编号:2009A-H003) 列宁同志说过:“只要各个民族住在一个国家里,他们在经济上、法律上和生活习惯上便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物质生产是如此,精神生产也是如此。

”[1]504生活在一个区域里的民族更是如此,隋唐以来桂东北瑶汉民族长期的杂居相处,随着相互依存的经济联系的紧密,文化联系也不断加强。

到了民国时期,随着两族之间彼此交往的增多,以汉文化在瑶族地区的传播为主流的瑶汉文化交流进一步加深,宗教信仰、节日习俗、语言文化、文学艺术等相互影响,从而形成瑶汉民族间的文化交流。

一、瑶汉宗教文化交流(一)汉族原始宗教对瑶族宗教文化的影响桂东北瑶族的宗教信仰是多神崇拜,其原始宗教主要有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和图腾崇拜等。

在与汉族长期而密切的交往中,其原始宗教信仰也受到了汉族的影响,例如自然崇拜,瑶族除保留了原有的对山、树、石、水等的自然崇拜外,受汉族影响,增加了对土地神、雷神、灶神等与农业生产相关的自然崇拜。

浅析瑶族女字和喃字

浅析瑶族女字和喃字

浅析瑶族女字和喃字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瑶族是源于中国的世界性跨境民族,支系繁多,因地域、语言、经济生活、风俗习惯的差异,自称就有勉、优勉金门、史门、敏、标敏、布努等60 余种,他称更多达390 余种。

其语言也同样纷繁复杂,经过我们多次的田野调查,瑶族语言应可以分可以分为五个支系,既勉瑶( 过山瑶) 、布努瑶、平地瑶、梧州瑶、茶山瑶。

茶山瑶分布在广西金秀大瑶山,属壮侗语族侗水语支。

勉瑶( 过山瑶) 语言属于苗瑶语族瑶语支,它分布在世界各地,中国、越南、美国等国家都有,直到现在他们还用汉字并夹杂瑶喃字来记载自己传唱的歌谣。

平地瑶、梧州瑶主要部分在湘南、桂北一带,平地瑶语言虽然可以归入桂北平话,但属于一种汉瑶混合语,含有大量苗瑶语底层,梧州瑶也属于一种汉瑶混合语,但其古越语底层更多,更接近于壮侗语族壮傣语支。

平地瑶中流传一种独特的女性文字———女字。

一、宋代以来流传的瑶族古文字“瑶族有语言没有文字”,始作俑者乃宋代周去非( 1135 - 1189 年) ,在其《岭外代答·木契》曰: “瑶人无文字,其要约以木契。

合二板而刻之,人执其一,守之甚信。

若其投牒于州县,亦用木契。

”还说他尝在静江府( 今桂林市) 灵川县当县蔚( 相当于今公安局长) ,碰到过瑶人到县衙投诉,也是用一片长余尺的木板: “左边刻一大痕及数十小痕于其下,又刻一大痕于其上,而于右边刻一大痕,牵一线道合于右大痕。

又于正面刻为箭形及以火烧为痕,而钻板为十余小窍,各穿以短稻穰,而对结绉焉。

” 接到木刻诉状的官员都不知其意。

后请人翻译为: “ 左下一大痕及数十小痕,指所论讐人将带徒党数十人以攻我也。

左上一大痕,词主也。

右一大痕,县官也。

牵一线道者,词主遂投县官也。

刻为箭形,言讐人以箭射我也。

火烧为痕,乞官司火急施行也。

文山瑶族文化及宗教习俗探析

文山瑶族文化及宗教习俗探析
到 越 南 后 又 迁 入 富 宁 木 央 ,最 后 到 牙 牌
仁 、棉 花 、蓝靛 等 ,其 中茶 叶 、八 角是
主要的商品经济 收入来源 。水果有 菠萝 、
香 蕉 、甘 蔗 、桃 李 等 。瑶 族 地 区 和 全 国

样 ,都是人民公社体制下 的集体 生产 ,
实行 “ 工 分 制 ” 的 按 劳 分 配 。 中 国共 产 党 的 十 一 届 三 中全 会 以来 ,实 行 土 地 联
沛 、森 林 茂 盛 , 自然 资 源 十 分 丰 富 ,有
因入境早 晚和 自然条 件的差别 ,各地 瑶
得 天独厚 的植 物 、动物 、矿藏 等资 源 。
瑶 族 人 民 在 长 期 的 生 产 活 动 中 ,积 累 了 丰 富 的 知 识 和 经 验 ,创 造 了 绚 丽 多 彩 的
族 社会经济形 态也不 尽相 同。猛 硐 、洞
丽 多彩 ,具 有 历 史 性 、资 料 性 和 艺 术 性 ,
文化 艺术 ,勤劳 勇敢 、能歌 善舞 。著名
的长鼓 、铜鼓舞和民间流传的歌谣 等等 。
这 些 绚 丽 多 彩 的文 化 艺 术 ,在 我 周 的 文 化 宝 库 中 ,独 放 异彩 。
前 ,境 内多实 行 “ 寨老 ” 和保 甲制 度 , 瑶寨 的大 事都 由寨 老或 甲长 主持 实施 。 新 中国建立后 ,人 民当家做 了主人 ,保 甲制度 被废 除 ,多数 “ 寨老 ”制度 自行 消失 ,为民主改革 中的村长 、互助组长 、 合作社 长所取代 。 瑶族 以种水稻 、旱稻为 主 ,兼 以玉 米 、小米 、高粱 、豆类 、薯类 、瓜菜等 。 经济作 物主要有 茶叶 、八 角 、草果 、砂
2 . 故 事 :瑶 族 经 历 了 7 0 0 多 年 的 历 史 发 展 ,创 造 了灿 烂 的 民族 文 化 ,有 了 丰

略谈瑶族文化的守护与传承

略谈瑶族文化的守护与传承

略谈瑶族文化的守护与传承作者:黄素萍来源:《文化产业》2014年第02期摘要:瑶族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瑶族文化的守护与传承,对瑶族地区的发展有着长远的意义。

在现代文明的影响下,瑶族文化中许多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受到严重的冲击。

如何弘扬发展瑶族文化,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发扬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从瑶族的文化特点进行分析,对瑶族文化的守护与传承做出简单的探讨。

关键词:瑶族文化;守护;传承中图分类号:G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2-00144-01一、瑶族文化特点1、非物质文化遗产——长鼓舞。

瑶族人民创造了一种古老的舞蹈艺术,这种舞蹈名垂千古、蜚声中外,这就是远近闻名的瑶族长鼓舞。

长鼓是瑶族文化中典型代表乐器,瑶族人民以击鼓,来抒发内心的情感,每个动作、招式都流露出瑶族人民的深厚的文化底蕴,都能够让观众感受到他们深沉内敛的气质、宽广旷达的情怀,从这个舞蹈的每个节拍中,仿佛能够看到这个民族在欢乐、在律动。

长鼓代表着瑶族,瑶族文化就是长鼓文化。

长鼓是瑶家人民的圣物,是民族信仰的寄托所在,长鼓的飞扬鼓舞人心、振奋精神,它代表了一个民族在腾飞。

长鼓是瑶族人民祭祀中重要的道具,长鼓舞动作刚柔并济、灵巧多变、律动感强、造型变换多彩,体现着一种奋发向上的美感。

遥望千里瑶山,每逢佳节、喜庆的日子,人民都会穿着瑶族特色的服装,打起铿锵有力的长鼓,置身青山绿水、在悠扬的歌声中跳跃旋转,围圆而舞,展现的不仅是节日的喜庆,还展现着瑶族人民的团结、和瑶族文化的魅力。

2、具有特色的民族服饰。

瑶族服饰很具有民族特色,勤劳的瑶族人民心灵手巧,善于织布纺线、刺绣编织,特色鲜明的服饰均由手工制作。

自制纺布,自织自染,编织各种五彩的花边、刺绣各种斑斓图案,之后华美的服饰,再配上金美绝伦的各色饰品,同时还有做工精细的手帕、头巾等,琳琅满目、美轮美奂。

这是女子华美的着装。

男子则佩戴以蓝色、红色为主色的头巾,对襟长袖衣,外衣套上无袖无领的布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各位老师,下午好:
我是来自xx系xx级xxxx专业xxxx班的xxx,我今天论文答辩的题目是《民国前后瑶族民间信仰的变迁及其特点探析》,
首先,我要说明一下我选题的目的、意义和研究动向。

民间信仰是流传于中国民间的一种信仰心理和信仰行为。

在我国,信仰系统宗教的人所占比例并不高。

而民间信仰却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是构成中华民族信仰心理的重要方面。

正是这种分散的、不系统的、不登大雅之堂的民间信仰,数千年来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国一代又一代人的思想和信仰,形成中华民族独特的宗教心理和宗教观念,并影响着外来的世界宗教在中国的发展。

民间信仰作为一种活态文化现象,和其它文化形态一样,有一个起源、发展与演变的过程。

在民国以前, 民间信仰都被封建统治者视为“淫祀”。

从民国开始,随着中国社会进入急剧变迁的转型时期,中央政府所代表的国家意志对民间信仰的态度由“限制”变为“高压”,直至新中国改革开放后最终变为“相对包容”。

由此,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民间信仰出现了复兴的热潮。

很多学者也开始研究各民族的民间信仰,挖掘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民间文化资料,对发挥民间信仰的社会功能,构建稳定和谐的社会主义社会具有重要作用。

而作为中国最大的迁徙民族——瑶族,也是诸多学者研究的主要民族之一,费孝通老先生就曾携夫人在岭南地区对瑶族进行了深入的田间考察。

民国前的瑶族就已经形成了自己的民间信仰体系,有着独特的民族风情。

而民国后,随着中央政府的文化改革、社会风俗改良轰轰烈烈地开展,瑶族的民间信仰受到了一个毁灭性的打击。

值得庆幸的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政府、学者也渐渐认识到了少数民族民间信仰的重要性,瑶族的民间信仰也就在这个时候开始受到关注,呈现复苏的态势,并且在新时代的影响下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出现了新的特点。

通过对瑶族民间信仰的研究,我们不仅仅可以找见中国民间信仰的变迁印记,还可以从中得到启示,思考该如何正确对待中国的民间信仰。

而且一个哲人曾经说过:“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自己的历史,或者不懂得自己的历史,使一个可悲的民族”。

我作为一个瑶族人,对自己的民族有着深深的情感,也为自己是这个民族之中的一分子而自豪,探析、研究自己的民族信仰不仅仅可以让我更深入了解我的民族,还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我们的文化,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因此,我将自己的论文题目定为《明国前后瑶族民间信仰的变迁及其特点探析》。

对于少数民族民间信仰这些方面的研究,自改革该房以后越来越多。

民间信仰的复苏,是传统和现代的碰撞,引发了人类学家、社会学家、历史学家、民俗学家等的思考,该如何去对待民间信仰,尤其是如何去引导民间信仰的发展成为了学界的热门话题,对于个少数民族的民间信仰研究也呈逐年上升趋势。

在费孝通等老一辈学者所奠定的学术基础上,很多学者进一步展开田野调查,实地访问,在民间信仰方面也有了很大的成就。

在当前的民间信仰研究中主要集中于民间信仰与社会空间的建构、民间信仰与乡村社会的整合及秩序、民间信仰的演变与地方社会的变迁等方面。

在民间信仰与区域社会的环境、资源之间的关系,民间信仰与佛教、道教的关系及其在整个传统文化体系中的地位,民间信仰在民众物质、精神生活中的作用及对民众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的影响,民间信仰与现代性、现代化的互动及其在当今社会中的复兴等方面较为薄弱。

一些研究中存在就信仰论信仰的情况,偏重对神灵源流的追溯和有关传说真伪的考辨,停留于信仰事象的描述及其类型、特征的分析,未能从社会整体的角度去发现更深层次的历史内涵,学理性研究相对薄弱,关于民间信仰与社会复杂关系的理论体系尚未建构起来。

作者认为,除了对传统研究领域继续深入探讨外,还需强化对薄弱环节的研究。

而且研究藏族、维吾尔族、彝族、壮族、羌族等比较大的少数民族的民间信仰居
多,对于瑶族的著述很少,因此,瑶族的民间信仰有很大的研究空间。

其次,我想说明一下我的论文的主要框架和基本观点。

我的论文题目是《明国前后瑶族民间信仰的变迁及其特点探析》,其主要内容是通过对民国前后瑶族民间信仰的变化进行分析,阐述在当代社会下,瑶族信仰所呈现的新特点,由此引发读者对于少数民族民间信仰的关注和思考。

论文第一部分是民国以前瑶族民间信仰的历史变迁,首先简要阐述了一下民国以前瑶族民间信仰变迁的过程,其次总结出,直至民国,瑶族形成的相对稳定的信仰体系。

瑶族的民间信仰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变迁,到中国封建王朝末期,瑶族的民间信仰形成了以原始信仰为主,与道、佛教相结合的特点,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信仰体系。

其原始信仰不仅包括对天地万物等自然现象的信仰和崇拜,也包括对人类自身的信仰和崇拜,主要表现在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图腾崇拜、鬼神崇拜等方面。

论文的第二部分是说明影响瑶族在民国以前形成独特信仰体系的主要因素。

一是政治因素,而是地缘因素,三是人口迁徙因素,四是族权互动因素。

论文的第三部分阐述了民国以后瑶族民间信仰的新特点。

我认为自辛亥革命后建立的民国到现在的新中国,不管是以什么样的国体、政体存在,还是以什么阶级、党派为领导,在政权建立之初,都需要建构一套自己的话语体系且将之转化成公众能接收的文化符号以保证自己的合法性,社会风俗改革运动就是其中的一项内容,通常以法律或者规范条文的形式来进行。

国家的意识形态始终将民间信仰视为一种迷信的愚昧的东西来加以批判和消灭。

而按照文化人类学家雷德菲尔德(Robert Redfield)的理论,从上到下推行的社会风俗改革运动是国家主导的政治文化“大传统”的一部分,影响着瑶族村寨基于自身而衍生出来的民间传统民俗,即“小传统”社会,将使得“小传统”逐渐发生变化。

在经过多次的社会风俗改良之后,瑶族的民间信仰适应了社会的发展出现了新的特点,第一,个性化神灵锐减,第二,具有普世化特征,第三,信仰趋于务实,成为自我安慰的良药,第四是走向市场经济,失去原始意义。

论文的最后一部分是我对于对于瑶族民间信仰的思考。

从瑶族的民间信仰变迁史中我们可以发现,民间信仰尤其是少数民族信仰自古以来就不为政府所承认, 经常处于被官方压制、打击、甚至被禁止的境地。

直至今日, 民间信仰的处境虽有所改善, 但仍然未被列人宗教法的保护中。

但通过瑶族民间信仰的变迁,我们可以看到现实社会生活为民间信仰的存在和发展提供了充裕的发展空间,民间信仰也表现出了极强的社会适应性。

在新的历史时期里,瑶族民间信仰在调适其自身与国家、社会的关系中,也出现了如普世化、市场经济化等符合时代发展规律的变化,以便更好地维持自身的独立存在与发展。

②因此,在当前我们进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面对诸如瑶族这样的少数民族民间信仰的恢复现象,我们要抱着认真负责的态度,采取深入细致的方法去辨风正俗,引导民间信仰的良性发展。

最后,我想说明的是,我在写论文的过程中,很认真地查阅了好多资料,吸收了许多前辈、学者的观点,丰富了我的论文内容,但是,我知道,自己的客观条件有限,时间有限,研究途径有限,资料有限,不可能对瑶族的民间信仰在做出相当透彻的理解和研究,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我会继续探索,丰富自己对这一方面的知识,让自己的论文做得更好。

也希望在此次论文答辩中,各位老师能指出我的不足,提出建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