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迁之神——南宋时期的民间信仰共25页文档

合集下载

北宋南宋民间尚武之风历朝最盛,百姓结社可配强弩(爱国素材)

北宋南宋民间尚武之风历朝最盛,百姓结社可配强弩(爱国素材)

北宋南宋民间尚武之风历朝最盛,百姓结社可配强弩(爱国素材)宋朝民间尚武之风历朝最盛百姓结社可配强弩军事性社团出现会、社的名称,当始于宋。

在宋代,每当地方不安定,民间便纷纷结社自保,乡社武装遍布全国,主要可分为防卫乡里的民间自保之社和防御外族入侵的保境抗敌之社。

会社既有备边保境、维持乡里治安的一面,也有对抗官府、滋扰百姓、鱼肉乡里的一面,且均带有临时性的特征。

在宋代,军事性结社的风气极盛。

有宋一代,关于地方结社武装的记载不绝于书。

每当边境或地方不安定,民间便纷纷结社自保,乡社武装装遍布全国,农村普遍如此,城市也不例外。

至南宋,民间更是出现了大量的抗金军事之社。

一、宋代军事性会社简述大体上,宋代军事性会社可分为防卫乡里的地方自保之社和保境抗敌之社两类。

(一)地方自保之社宋自开国以来,阶*级矛盾便十分尖锐,农民起义连续不断地爆发。

应该看到的是,各类农民起义在反抗封建统*治和压迫的同时,对社会正常的生产秩序和经济秩序也起到了一定的破坏作用,特别是一些中上户等人家,生命与财产所受到的威胁甚于一般的农民,更是感到有组织起来,“团结民兵,结社以备”的必要。

此外,盗匪的活动也很猖獗,这些引起地方不安定的因素,导致宋代出现以地方自保为主要目的的乡社武装遍布全国的现象。

1.福建忠义社福建忠义社在北宋时称作“福建保伍”。

所谓“福建保伍者,乡村自相团结而立,豪户为首领,所以备盗贼也”[1](卷一八,福建保伍)。

在神宗熙宁年间,福建诸县共有“福建保伍”所辖枪杖手五千余人,是势力颇为可观的民间武*装力量。

建炎元年(1127年),宋廷采纳“张伯诚(张悫)言,置诸路忠义巡社”,将“福建保伍”更名为“福建忠义巡社”。

建炎二年四月,宋高宗采纳言者建议,除北方边境地区诸路外,东南地区的各路巡社均被罢废[2](卷一五),福建忠义巡社独留。

绍兴初,诸路忠义巡社渐次罢废,福建忠义巡社又是唯一被保留下来的一个。

2.湖南乡社“湖南乡社者,旧有之,领于乡之豪酋。

民俗学必读书目

民俗学必读书目

1,顾颉刚民俗学论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年。

顾先生是中国现代学术史上的大学问家,他的几乎每一篇民俗学方面的文章都是经典,即使有些文章的立论今天看来是错误的,但他的思想方式仍然能够给人以美的享受。

2,钟敬文文集(民间文艺学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

钟先生著作等身,他的学术思想,几乎总是能够站在民俗学的前沿位置上,不断引领学术走向。

但我认为,钟先生最有价值的学术贡献是《文集》中的民间文艺学卷,无论从学术史的角度还是从论文的当下价值上来说。

3,刘魁立民俗学论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

刘先生著述不多,惜墨如金,自然,惟一的著作的份量也就重了。

刘先生以思辨见长,是他这一辈人中极少数的受过严格专业训练的人。

我认为他的《民间故事的生命树》是解放后难得一见的严格的学术论文,可惜没有来得及收入此书。

4,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美)孔飞力著,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

这本书还有许多别的版本。

看看孔氏的写作方式,如果我们拿到这个选题,我们会怎么做?肯定是这样的:1,事件发生的时代背景、社会历史背景、涉案地理范围。

2,事件的性质、作为“巫术”的历史流变,以及事件的文化意义。

3,事件的起因。

4,事态的发展。

5,产生的结果。

6,事件的社会意义和给予我们今天的启示。

中间一定会夹杂许多面目可憎的,可能大家都看不懂的所谓“理论分析(套用)”。

(哈哈,我说的是大多数人可能是这样结构,并不表示正在读贴的你就是这样。

)5,比较文学与民间文学,季羡林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

季先生这本小书,许多不是严格的学术论文,但大家手笔,了了数语,论证虽不必尽详,却能给人许多启示。

4,顾颉刚:《古史辨自序》……中国现代民俗学的“创世纪”。

6,钟敬文:《民俗文化学:梗概与兴起》,中华书局,1996年……体现了中国民俗学强烈的文化关怀意识,本人就是看了此书才立志投身民俗学的。

7,特纳编:《庆典》,方永德译,上海文艺出版社,1993年……此书教人如何理解民俗文化事象的意义。

宋代的“二郎神”崇拜

宋代的“二郎神”崇拜

宋代的“二郎神”崇拜内容提要:随着密宗战神毗沙门天王及其子二郎独健信仰在唐末渐隐,关羽与灌口二郎崇拜却于宋代凸显出来,比邻相伴直至清代。

在五代灌口神曾被蜀人当作“护国”神祗,入宋后由于王小波、李顺之乱受到牵连,一度被禁,改以川中梓潼神或赵昱替代,终复原祀。

宋仁宗时西夏围攻延州,曾因突降大雪退兵,宋廷以为神佑。

在《宋大诏令集》所载历次褒封中,可以见出由最初“嘉岭山神”向灌口二郎的转化,并在汴梁受到特别尊崇,政和中封为“昭惠灵应王”。

由此又可见出泉州因“丘山降雪”称神的南宋“通远王”,亦可能是灌口二郎的化身,元代妈祖崇拜大兴之后隐没不彰。

一,缘起“二郎神”是中国民间信仰中流传既久,影响也非常广泛的神祗。

二十年前张政烺先生曾著文,以为二郎神是将几种民间神,如李冰子、赵昱、张仙、杨戬归并混合而成的,i此说非常富有启发性。

我也认为现藏俄罗斯圣彼得堡冬宫博物馆内的金代关羽神像中的“关平”,实则是唐代毗沙门天王崇拜的转移。

ii在研究宋代关羽崇拜时,我发现灌口二郎(李冰子)的一些史料似未引起引起研究者的足够注意。

虽然已有论者指出,由于王小波、李顺的“蜀中之乱”,“灌口二郎”曾经遭过贬抑。

iii但却没有注意到灌口神复封以后又受到特殊的尊崇,其地位和神功都有飞速提升的情形,其中缘由殆非今人所能想象。

因其过程与关羽崇拜同时而相关,不妨略加申述,以为研究之续,并望教正。

按李冰的家世和籍贯本不可考,其姓名在西汉史籍中也不完整。

《史记·河渠书》记为“蜀守冰”,无姓。

汉文翁石室所刻先贤姓名,有李冰其人,但未记明爵里。

《蜀王本纪》记为“李冰以秦时为蜀守”,才讲明李冰为蜀守。

到《汉书·沟洫志》中就正式记为“蜀守李冰”。

其事迹《史记》和《汉书》所记相同,即“凿离堆,避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中。

”iv惟未言明其子及其事迹,可知“李冰子二郎”为后人所增衍。

我疑心就是五代两蜀君主得到了前述毗沙门天王及其子二郎独健同建功勋一事的启发,详后文。

宋元以民间信仰为中心的文化风尚及其思想史意义

宋元以民间信仰为中心的文化风尚及其思想史意义
’* ) 顺济 ” 庙额, 这是妈祖女神列为官祀的 的汇报 ’ $ ) 特赐 “

开始。南宋高宗绍兴二十六年 ( 至孝宗淳熙十一年 !!($ ) ( ) ( 妈祖因显灵 帮助军民战胜犯郡海寇, 庇护福兴都 !!&+ 巡检姜特立征剿温州、台州海寇成功而获封灵惠昭应崇 “ 福善利夫人 ) 。 ’ & ) 后又因为瘟疫、 旱灾频作, 民祷之愈且 雨” , 而在绍熙三年 ( 晋封 “ 灵惠妃 ” 。及至南宋景定 !!#% ) “ , 妈祖的封号已达 & 字之多: 灵惠显济嘉应 三年 ( !"$" ) 善庆妃。 ” 其时, 妈祖信仰的流行区域也扩大到两浙路等 东南沿海地区。元代, 妈祖信仰持续升温, 不仅从事渔业 和航海贸易的普遍民众对其顶礼膜拜极虔,而且最高统 治者也对妈祖不断褒扬,封号不断升格。从元世祖至元 赐封 “ 护国明著灵惠协正善庆显济天妃 ” , 十五年 ( !"*& ) 到元顺帝至正十四年 ( , 蒙元朝廷 $ 次下诏赐封妈 !,(+ ) 祖,而且封号中均有 “ 天妃 ” 二字。从北宋宣和五年 ( 起, 历南宋和元朝, 妈祖受封不下 "! 次, 封号由 !!"" ) “ 夫人 ” 升格至 “ 妃” , 旋即升为 “ 天妃 ” , 这对于大众阶层对 妈祖信仰的强化与扩展所起的作用,是不容低估的。事 实上,妈祖信仰的传播区域在元朝时渐及北方和广东沿 海地区, 并有可能已传入东南亚一带。
’ !" ) 灵光一现, 则化险为夷, 这与其说是一种效验, 不 至。”
如前所述, 北宋时期妈祖信仰并不太浓烈, 崇奉人数 有限,地域大致仅限于福建路泉州和兴化军等沿海地 区。宣和五年 ( ,宋徽宗得悉 “ 给事中路允迪使高 !!"" ) 丽, 中流震风, 八舟七溺, 独路所乘, 神降于樯, 安流以济 ”

变迁之神

变迁之神

读《变迁之神——南宋时期的民间信仰》美国学者韩森以域外者的眼光审视中国民间信仰,所著《变迁之神——南宋时期的民间信仰》(包伟民译,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一书自出版以来好评如潮。

她以唐宋变革为背景,着眼于12、13世纪南宋社会的民间宗教(popular religion),以下层民众和神袛为基点,围绕惟灵是信、人神互惠和敬渎合一三个特点阐述人们对神袛的选择、情感与神袛在社会生活中具有的功能。

同时以个案研究和区域性研究为主,强调唐宋之际宋代的变化,即在民间信仰方面体现为大量赐封、地区神袛变化和区域化神祀的出现及传播。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句话用于评价韩森这本书再贴切不过,作者围绕民间信仰这个主题阐发、叙述的不仅仅只关注与当时南宋下层民众的信仰观,而是长远眼光对于当时社会方方面面的关照,以民间信仰为纵切面来透视整个南宋社会。

一本书加之绪论、结语共有七章,主要内容如下:绪论篇便是将整本书的视野置于中国中世纪转折的最后一个阶段,从南宋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方面看地方诸神体系的地位。

作者对于民间宗教的理解促成了她搜寻民间信仰资料的一大创新。

关注的下层民众而非精英士人的思想或高深的宗教哲学,因而只能在为数不多且支离破碎的民间资料中扒梳有价值的东西。

她所运用的资料主要是志怪小说《夷坚志》、庙记碑文、《宋会要辑稿》、地方志,还有一些时人的文集笔记作补充材料。

第二、三章讲民众的选择、“理解神袛”。

围绕民众选择,讲到惟灵是信的选择标准,一语道破信仰的本质——需求。

人们束手无策或遇到不确定因素,无望于自己与政府、国家,便寻找新的“后台”,他们有求于神,必有利于神,通过塑像、祠祀、供奉以表诚意。

神灵做出回应有作为、显灵,对人民的庇护、保佑,是对信徒的报答。

围绕人神关系,人神互惠,来说明中国民间信仰的特点。

韩森关注的对象是下层民众,这个群体识字率不高,当然与社会精英阶层、中国官方主流文化有差异,他们不懂得严格的宗教,也无法领悟佶屈聱牙的经文,那么民众如何感知神意或神袛如何显灵呢?洪迈的《夷坚志》中就有大量的故事记述神意传达,如托梦、附体等。

《变迁之神――南宋时期的民间信仰》评介-5页word资料

《变迁之神――南宋时期的民间信仰》评介-5页word资料

《变迁之神――南宋时期的民间信仰》评介国内外关于民间信仰的研究,在20世纪90年代方才有所突破,在这之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某一具体神祗由来的探索和追溯,而到了90年代,民间信仰的研究开始更多地和国家、社会、政治等相结合,学者们开拓了更加丰富的研究角度,而韩森的《变迁之神――南宋时期的民间信仰》正是这一时期研究民间信仰问题的代表性著作,本书将焦点集中在一般社会大众的信仰生活上。

而本文正是旨在对书中提到的民间信仰的相关问题进行阐述和解读,并对其行文中展现出来的新颖的研究角度及思路加以探析和思考。

作为一本来自外国学者的著作,韩森的这本《变迁之神》结合了社会学和宗教学等相关方面的知识,更多地以一种西方人的思维来研究分析中国的民间宗教,拓展了民间信仰的研究范围,在将本书置于12到13世纪的唐宋大变革的背景下外后,进一步分析研究了神祗神职变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问题,以及从地区神到区域性神祗变化等多个研究角度。

同时,作者在史料的运用上又极为新颖和丰富,通过使用庙记碑文、《夷坚志》等私人志怪笔记小说,以及官方文献《宋会要辑稿》等,采用官方史料与非官方史料结合运用的方法来例证自己的很多观点。

本书主要从南宋社会生活变迁的多个角度探讨了民间宗教的变化,涉及了如政治、商业和人民生活等多个方面的。

而从一开始作者就提出了“惟灵是信”这一独特角度来作为该书写作的基准,即她认为完全不同于西方人信仰单独某一个宗教,中国人信奉神祗的原则向来以“灵验”与否为标准,也就是说在一般民众的心目中,是可以存在同时信仰和侍奉多个宗教和神祗的情况的。

本书加上绪论和结论一共由七个章节构成,从第二到第六个章节分别是“民众的选择”、“理解神祗”、“封赐”、“湖州个案”、“区域性祠祀的兴起”。

在第二个章节中,通过讲述如《夷坚志》的作者洪迈亲戚及徐兢出海的故事,作者表明了民众会按照灵验与否的标准,向不同的神灵寻求保护和祈求帮助,尤其是在面对那些危险而自身无可奈何的情境之?r。

敦煌、吐鲁番出土汉文契约文书研究综述

敦煌、吐鲁番出土汉文契约文书研究综述

敦煌、吐鲁番出土汉文契约文书研究综述*韩树伟摘要20世纪初,在敦煌、吐鲁番等地出土了大量的文献文物,其中含有众多的契约文书,对研究中古时代的西北民族文化、社会历史,尤其是经济和法律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文章分国外、国内两部分,对敦煌、吐鲁番、黑水城等地出土的汉文契约文书研究状况作了系统的梳理与介绍,旨在为学界契约文书的相关研究提供学术上的便利。

关键词敦煌吐鲁番黑水城契约文书研究综述在敦煌、吐鲁番等地出土的契约文书中,以汉文契约文书最多,其研究成果颇丰。

据学者最新介绍,吐鲁番出土的汉文契约文书计有421件,敦煌出土的汉文契约文书有316件①。

除此之外,在其他地方应该还有汉文契约文书②。

这些汉文契约文书的年代,最早为前秦、最晚为元代,主要集中在唐五代至宋初,其时间跨度之久、地理范围之广,几乎贯穿了中国古代史,有助于我们了解契约文书的历史背景,再现契约文书背后的社会面貌和政治形态。

笔者不揣浅陋,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试对敦煌、吐鲁番等地出土的汉文契约文书作一梳理与介绍,不足之处,还望方家批评指正。

一、国外汉文契约文书相关研究谢和耐根据敦煌写本研究中国的专卖制度与专卖有关的刑法条款,从文章的分析可以看出作者不单单是论专卖制度,其实还附带论述了中国古代法律、经济,作者指出:“中国契约法的主要特*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佉卢文文献所见汉晋鄯善国史研究”(21X Z S016)阶段性成果。

①王启涛撰:《吐鲁番文献合集?契约卷》,成都:巴蜀书社,2019年。

②乜小红:《俄藏敦煌契约文书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7页)认为有些契约文书并非出自敦煌,而是出自黑水城、和田。

李友逸编著:《黑城出土文书研究(汉文文书卷)》(北京:科学出版社,1991年,第186~190页)中有25件汉文契约文书。

128征之一,正是它的独立性。

官府不协助确立义务,也没有强制执行的权力”①,道出了官府在契约中的不协助行为与出于经济上的考虑控制交易的关系,可谓一语中的。

乡村社会研究的重要文献概述

乡村社会研究的重要文献概述

乡村社会研究中的重要文献一、关于宗族的研究1、克里德曼:《东南亚的宗族组织》,最早建立中国宗族研究框架的代表性著作。

2、郑振满《明清福建的家族组织与社会变迁》,第一本本土系统研究宗族组织的经典性著作。

3、林耀华《义序的宗族与村庄》;《金翼——中国家族制度的社会学研究》,三联书店,2000年。

跟踪研究庄孔韶《银翅》。

4、吴仁安《明清时期上海地区的著姓望族》,上海人民5、族谱:华南汉族的宗族.风水.移居,赖川昌久,上海人民出版社。

6、钱杭、谢维扬:传统与转型:江西泰和农村宗族形态——一项社会人类学研究,上海社科院出版社。

7、徐扬杰,1995,《宋明家族制度史论》,北京:中华书局。

8. 徐扬杰,1999,《家族制度与前期封建社会》,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

9、肖唐镖:《村治中的宗族》,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10、张小军,《再造宗族:福建阳村宗族“复兴”的研究》,香港:香港中文大学人类学哲学博士学位论文。

11、王沪宁:《当代中国村落的家族文化》,上海人民,1999年。

二、关于宗教信仰的研究1、杨庆堃:《中国社会中的宗教》,经典之作2、马克斯.韦伯《儒教与道教》,经典之作3、欧大年《中国民间宗教教派研究》,上海古籍,19934、韩森《变迁之神——南宋时期的民间信仰》,浙江人民,19995、皇帝和祖宗 : 华南的国家与宗族 / 科大卫著. --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9.6、人类学与历史人类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信仰空间与地域社会发展、社区建构等方面,代表性研究人物有王铭铭、郑振满、刘志伟、科大卫、陈春声等——华南学派7、赵世瑜:《狂欢与日常——明清以来的庙会与民间社会》,三联书店,20028、帝国的隐喩 : 中国民间宗教 / (英)王斯福著 ; 赵旭东译. --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9.9、罗红光,折晓叶、郭于华、阎云祥等人的研究三、经济研究1、黄宗智《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中华书局,2000;《长江三角洲的小农家庭和乡村发展》,中华书局,20002、施坚雅:《中国农村的市场与社会结构》,中华书局,20003、白凯(美)《中国农村经济》《中国土地利用》,主要的价值是对30年代的调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