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迁之神——南宋时期的民间信仰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课题的民间信仰_高丙中

仰” , 从制度发展水平来看, 相关研究的范围包括 系统化、 组织化的 “ 民间宗教” , 也包括弥散性的 民俗活动;从学者立场来看,相关研究的对象包 括偏向贬损的 “ 迷信 ” ,也包括偏向正面对待的 “ 民间文化” ,后者现在又转化出价值肯定的 “ 非 “ 物质文化遗产” 概念。在英文学术文献中, 民间 信仰 ”的相关研究主要从 789: 和 ;8;<9=>( 其次是 ;>?@?A?BC)与 DC9?C7 和 >C9?E?8F 的多种组合所界定 的范畴进入。 关于民间信仰的研究还涉及多学科 的问题, 因为现代社会科学的诸多学科都是以大 众为研究对象的, 自然都要重视民间信仰。 因此, 本领域涉及非常广泛的学术文献。 “ 我们看到, 民间信仰” 在英美人类学、 民俗 学学术期刊中出现是在 ).1! 年 2 G?FHICJ ).1!; 在日本成为学术概念是在 ).1# 年。 K8:C ).1! 3 , 绝非偶然的是, 中国学者大致在 )"" 年前开始用 “ 迷信” 指民间信仰, 在 )1!" 年代开始使用 “ 民间 “ “ 的信仰 ” 、 民众信仰” 、 民间宗教” 等术语, 而“ 民
! "#
!"#$%"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课题的民间信仰
间信仰” 在 !"#$ 年开始成为稳定的术语 % 陶思炎 民间信仰一开始 !""& ’ 。在现代学术语言初创时, 就是从 “ 迷信 ” 概念被界定的。从利玛窦、 艾儒略 到德・葛鲁特,西方传教士和来华学者历来关注 中国本土的民间信仰,但是中国学界是从 !"($ 年前后民俗学在中国兴起之后才把民间信仰作 为专门的学术探究对象的。北京大学的《 歌谣》 周 刊、 中山大学的 《 民俗》 周刊是发表此类文章的主 要刊物,顾颉刚、江绍原是此类研究者中最重要 的代表,他们的标志性成果分别是北京妙峰山的 民间信仰活动的调查报告 % 顾颉刚 !"() ’ 和有关 迷信 ( 范围等于民间信仰)的国外理论的申说以 及 对 各 种 具 体 的 迷 信 的 分 析 % 江 绍 原 !"#$ * !")" + ’ 。从 !",$ 年代到 !"&$ 年代, 民间信仰是 文化革命的对象 - 因而成为政治批判的对象,却 不是学术研究的对象。从 !")$ 年代以来, 民间信 仰在全国各地复兴起来,越来越引起学界的关 注,于是重新成为调查研究的对象,并很快在学 界把探索引向历史的纵深。 国内最大量、最集中地研究民间信仰的学科 当然是民俗学。查阅这些年的民俗研究论著和几 ( 《 十期的 《 民间文学论坛 》 北京) 、 民间文艺季刊 》 ( 《 ( 《 ( 上海) 、 民俗研究》 山东 ) 、 民俗曲艺 》 台北 ) , 我们发现,无论是从业者的实地调查,还是文献 研究, 大多会涉及民间信仰。其中, 从总体上描述 中国民间信仰的著作一是乌丙安 % !"), ’ 、陶立 、张紫晨等分别出版的民俗学概论,二是金泽 % !")" ’ 、 宋兆麟 % !""$ ’ 、 乌丙安 % !"". ’ 、 高丙中 % !"") ’ 等人的专著, 此外也有一些文章对民间信 仰加以分类总揽 % 董晓萍 !"", ’ 。 而专门性的调查 研究大致可以分为/ !、 神灵系列, 如杨利慧的女 娲研究 % !""& ’ , 邢莉的观音研究 % !""0 ’ , 顾希佳 的蚕祖研究 % !""! ’ , 吕微的财神研究 % ($$$ ’ , 李 乔 % !""$ ’ 、 赵世瑜 % ($$! ’ 等的行业神研究, 叶春 生和蒋明智等的龙母信仰研究 % ($$# ’ ; 庙会系 (、 列,如高有鹏对各地庙会的综述性研究 % ($$$ ’ , 刘其印、 刘铁梁、 高丙中等 % !""& ’ 对河北一个龙 牌会的调查研究,中日民
赵宋“家神”:黑煞神源流及其与宋代政治文化关系

赵宋“家神”:黑煞神源流及其与宋代政治文化关系【摘要】文章摘要:本文从赵宋“家神”黑煞神的起源和概述入手,探讨了其在宋代政治中的地位和与当时文化的联系,分析了其在社会中的作用和信仰的发展变迁。
通过对赵宋“家神”对当时政治文化的影响进行阐述,揭示了黑煞神与宋代政治文化密切相关的关系,以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和信仰的持续影响。
文章旨在揭示赵宋“家神”黑煞神在宋代政治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其对当时社会的影响和延续的意义。
【关键词】赵宋,家神,黑煞神,政治文化,信仰,社会作用,发展变迁,密切关系,社会发展,影响。
1. 引言1.1 赵宋“家神”概述赵宋“家神”作为中国古代神祇信仰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
在宋代,黑煞神被广泛认为是对家宅守护的神明,往往被家庭尊奉为守护神和灾祟之神。
黑煞神的形象多为龙头虎身,巨口直吞青龙,威猛而可怕。
人们相信,黑煞神能够为家庭带来好运和平安,也能够消除家中的厄运和煞气。
赵宋时期,黑煞神的崇拜在社会中占据着重要地位,被视为家庭生活的守护之神,同时也与政治权力紧密相关。
在当时的政治文化中,对黑煞神的信仰往往被用来加强统治者的权威和地位,为统治阶层所倚重。
黑煞神在宋代社会中不仅具有宗教意义,同时也承载了政治文化的象征意义,影响着当时社会的各个方面。
赵宋时期的黑煞神信仰,不仅是人们对宇宙信仰的体现,也是政治文化的一部分。
通过对黑煞神的崇拜,人们试图寻求家庭和社会的平安与祥和,同时也为当时政治权力的稳定和延续提供了一种精神支撑和合法性。
1.2 黑煞神的起源黑煞神起源于古代中国的民间信仰,最初被称为“黑煞”或“黑神”,是一种与死亡、厄运和灾祸相关的神祇。
据考证,黑煞神最早出现在周朝时期,被认为是一种能带来不祥之事的神灵。
随着时代的变迁,黑煞神的形象逐渐被赋予更多的神秘与恐怖色彩,成为人们心中的恐怖化身。
在宋代,黑煞神的信仰逐渐融入到正统的官方宗教体系中,并被称为“黑煞神”或“黑煞王”。
民俗学必读书目

1,顾颉刚民俗学论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年。
顾先生是中国现代学术史上的大学问家,他的几乎每一篇民俗学方面的文章都是经典,即使有些文章的立论今天看来是错误的,但他的思想方式仍然能够给人以美的享受。
2,钟敬文文集(民间文艺学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
钟先生著作等身,他的学术思想,几乎总是能够站在民俗学的前沿位置上,不断引领学术走向。
但我认为,钟先生最有价值的学术贡献是《文集》中的民间文艺学卷,无论从学术史的角度还是从论文的当下价值上来说。
3,刘魁立民俗学论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
刘先生著述不多,惜墨如金,自然,惟一的著作的份量也就重了。
刘先生以思辨见长,是他这一辈人中极少数的受过严格专业训练的人。
我认为他的《民间故事的生命树》是解放后难得一见的严格的学术论文,可惜没有来得及收入此书。
4,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美)孔飞力著,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
这本书还有许多别的版本。
看看孔氏的写作方式,如果我们拿到这个选题,我们会怎么做?肯定是这样的:1,事件发生的时代背景、社会历史背景、涉案地理范围。
2,事件的性质、作为“巫术”的历史流变,以及事件的文化意义。
3,事件的起因。
4,事态的发展。
5,产生的结果。
6,事件的社会意义和给予我们今天的启示。
中间一定会夹杂许多面目可憎的,可能大家都看不懂的所谓“理论分析(套用)”。
(哈哈,我说的是大多数人可能是这样结构,并不表示正在读贴的你就是这样。
)5,比较文学与民间文学,季羡林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
季先生这本小书,许多不是严格的学术论文,但大家手笔,了了数语,论证虽不必尽详,却能给人许多启示。
4,顾颉刚:《古史辨自序》……中国现代民俗学的“创世纪”。
6,钟敬文:《民俗文化学:梗概与兴起》,中华书局,1996年……体现了中国民俗学强烈的文化关怀意识,本人就是看了此书才立志投身民俗学的。
7,特纳编:《庆典》,方永德译,上海文艺出版社,1993年……此书教人如何理解民俗文化事象的意义。
2000-07年美国道教研究成果评介

2000-07年美国道教研究成果评介关于美国道教研究状况,法国汉学家石秀娜(AnnaSeidel)声誉卓著的研究报告《西方道教研究编年史(1950—1990)》(AChronicleofTaoitStudieintheWet1950—1990,载法国远东学院京都分院院刊《远东亚洲丛刊》(Cahierd"E某treme-Aie)5:1989—1990),体例虽然并未分国别罗列,但对1990年之前美国道教研究的成果,已做过精当评述。
由于石氏在此文公开发表前已病重,并因肝脏移植手术失败,于1991年秋在美国仙逝,1990年以后情况便付阙如。
近年来西方致力于开发有关中国学的电子数据库,包括:ATLAReligionDatabae收集目录始于1949年;HitoricalAbtract始于1955年;HumanitieAbtract始于1984年;BibliographyofAianStudie(BAS)始于1971年等。
这些电子数据库虽然在检索功能上超过纸媒工具,但在专业要求和收录的广度上仍然不能代替汤普森的著述。
国内学者陈耀庭在2000年发表《国际道教研究概况》一文(载氏著《海外道教》附录二,福建人民出版社),对美国道教研究曾单列条目介绍,然内容甚泛略。
郑天星的《美国的道教研究》一文(载李养正主编《当代道教》,东方出版社2001年),主要根据《中国宗教研究西语文献》前二册所载内容,以研究者为线索,对1990年代中期以前美国道教研究的成果进行了勾勒。
本文拟接续以上先进,对最近7年美国道教研究的成果进行一番搜集、梳理和简评。
一、辞书《道教百科全书》编撰者达40多位,收录800多条辞目。
条目内容分布如下:专题综述,75条;教派与传承,30条;人物,150条;经论,200条;实践(包括科仪与修炼)225条;神仙,80条;宫观,20条;名山,20条。
《道教手册》并不是用辞条方式,而是分章节编排,包括历史、教义、教派、科仪、人物、内外丹、符篆、占验、道教与妇女、道教与艺术、道教与医药、道教与音乐、韩国与日本的道教等共28章。
宋代江西水上信仰之发展

宋代江西水上信仰之发展宋代江西水上信仰之发展本文关键词:江西,宋代,水上,信仰,发展宋代江西水上信仰之发展本文简介:第三章宋代江西水上信仰之发展民间信仰并非一成不变的,而是处于一种流动变化的状态,水上信仰作为民间信仰的一个组成部分,当然也不例外。
水上信仰的流动变化,一方面是体现在地域的扩展,另一方面是表现在神灵职能的变化。
水上神灵的地域扩展,依靠的是其灵验程度。
灵迹越多,表示神的能力越大,而信众也就更多,宋代江西水上信仰之发展本文内容:第三章宋代江西水上信仰之发展民间信仰并非一成不变的,而是处于一种流动变化的状态,水上信仰作为民间信仰的一个组成部分,当然也不例外。
水上信仰的流动变化,一方面是体现在地域的扩展,另一方面是表现在神灵职能的变化。
水上神灵的地域扩展,依靠的是其灵验程度。
灵迹越多,表示神的能力越大,而信众也就更多,灵迹多的神灵会在人们的口口相传中,逐渐向外传播。
而水上神灵职能的变化,则是人们对神灵需求变化的结果。
不同时期,人们对神灵的需求也会有所不同,人们对神灵需求的变化,会导致神灵职能的变化。
水上信仰的发展变化,从更深层次的角度来看,归根结底,是受到时代大环境的影响。
宋代,整个社会处于变革时期,政治、经济、文化较之前朝,发生了剧烈的变化,而且空前繁荣。
政治、经济、文化的剧变和繁荣,刺激了水上信仰的发展变化。
本章试图从宋代江西水上信仰的地域扩展、职能演变等角度入手,研究宋代江西水上信仰发展变化的状况,以及其生存状态。
第一节水上信仰的地域扩展中国古代很重视祭祀神灵的礼仪和规范,早在前秦时期就对祭祀的等级和地域范围有明确的规定。
《礼记▪王制》云:"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五岳视三公,四渎视诸侯。
诸侯祭名山大川在其地者。
"①《左传▪哀公六年》:"三代命祀,祭不越望。
"②这些记载表明,在先秦时期,诸侯士大夫们只能根据自己的身份来祭祀当地的神灵,不能僭越。
而由于人们只能祭祀当地的神灵,也就意味着,神灵的传播和发展被限制了,只能成为地方性的神灵。
变迁之神

读《变迁之神——南宋时期的民间信仰》美国学者韩森以域外者的眼光审视中国民间信仰,所著《变迁之神——南宋时期的民间信仰》(包伟民译,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一书自出版以来好评如潮。
她以唐宋变革为背景,着眼于12、13世纪南宋社会的民间宗教(popular religion),以下层民众和神袛为基点,围绕惟灵是信、人神互惠和敬渎合一三个特点阐述人们对神袛的选择、情感与神袛在社会生活中具有的功能。
同时以个案研究和区域性研究为主,强调唐宋之际宋代的变化,即在民间信仰方面体现为大量赐封、地区神袛变化和区域化神祀的出现及传播。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句话用于评价韩森这本书再贴切不过,作者围绕民间信仰这个主题阐发、叙述的不仅仅只关注与当时南宋下层民众的信仰观,而是长远眼光对于当时社会方方面面的关照,以民间信仰为纵切面来透视整个南宋社会。
一本书加之绪论、结语共有七章,主要内容如下:绪论篇便是将整本书的视野置于中国中世纪转折的最后一个阶段,从南宋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方面看地方诸神体系的地位。
作者对于民间宗教的理解促成了她搜寻民间信仰资料的一大创新。
关注的下层民众而非精英士人的思想或高深的宗教哲学,因而只能在为数不多且支离破碎的民间资料中扒梳有价值的东西。
她所运用的资料主要是志怪小说《夷坚志》、庙记碑文、《宋会要辑稿》、地方志,还有一些时人的文集笔记作补充材料。
第二、三章讲民众的选择、“理解神袛”。
围绕民众选择,讲到惟灵是信的选择标准,一语道破信仰的本质——需求。
人们束手无策或遇到不确定因素,无望于自己与政府、国家,便寻找新的“后台”,他们有求于神,必有利于神,通过塑像、祠祀、供奉以表诚意。
神灵做出回应有作为、显灵,对人民的庇护、保佑,是对信徒的报答。
围绕人神关系,人神互惠,来说明中国民间信仰的特点。
韩森关注的对象是下层民众,这个群体识字率不高,当然与社会精英阶层、中国官方主流文化有差异,他们不懂得严格的宗教,也无法领悟佶屈聱牙的经文,那么民众如何感知神意或神袛如何显灵呢?洪迈的《夷坚志》中就有大量的故事记述神意传达,如托梦、附体等。
宋代的“二郎神”崇拜

宋代的“二郎神”崇拜内容提要:随着密宗战神毗沙门天王及其子二郎独健信仰在唐末渐隐,关羽与灌口二郎崇拜却于宋代凸显出来,比邻相伴直至清代。
在五代灌口神曾被蜀人当作“护国”神祗,入宋后由于王小波、李顺之乱受到牵连,一度被禁,改以川中梓潼神或赵昱替代,终复原祀。
宋仁宗时西夏围攻延州,曾因突降大雪退兵,宋廷以为神佑。
在《宋大诏令集》所载历次褒封中,可以见出由最初“嘉岭山神”向灌口二郎的转化,并在汴梁受到特别尊崇,政和中封为“昭惠灵应王”。
由此又可见出泉州因“丘山降雪”称神的南宋“通远王”,亦可能是灌口二郎的化身,元代妈祖崇拜大兴之后隐没不彰。
一,缘起“二郎神”是中国民间信仰中流传既久,影响也非常广泛的神祗。
二十年前张政烺先生曾著文,以为二郎神是将几种民间神,如李冰子、赵昱、张仙、杨戬归并混合而成的,i此说非常富有启发性。
我也认为现藏俄罗斯圣彼得堡冬宫博物馆内的金代关羽神像中的“关平”,实则是唐代毗沙门天王崇拜的转移。
ii在研究宋代关羽崇拜时,我发现灌口二郎(李冰子)的一些史料似未引起引起研究者的足够注意。
虽然已有论者指出,由于王小波、李顺的“蜀中之乱”,“灌口二郎”曾经遭过贬抑。
iii但却没有注意到灌口神复封以后又受到特殊的尊崇,其地位和神功都有飞速提升的情形,其中缘由殆非今人所能想象。
因其过程与关羽崇拜同时而相关,不妨略加申述,以为研究之续,并望教正。
按李冰的家世和籍贯本不可考,其姓名在西汉史籍中也不完整。
《史记·河渠书》记为“蜀守冰”,无姓。
汉文翁石室所刻先贤姓名,有李冰其人,但未记明爵里。
《蜀王本纪》记为“李冰以秦时为蜀守”,才讲明李冰为蜀守。
到《汉书·沟洫志》中就正式记为“蜀守李冰”。
其事迹《史记》和《汉书》所记相同,即“凿离堆,避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中。
”iv惟未言明其子及其事迹,可知“李冰子二郎”为后人所增衍。
我疑心就是五代两蜀君主得到了前述毗沙门天王及其子二郎独健同建功勋一事的启发,详后文。
赵宋“家神”:黑煞神源流及其与宋代政治文化关系

赵宋“家神”:黑煞神源流及其与宋代政治文化关系赵宋时期的政治文化和宗教信仰密不可分,其中有一位特殊的神祇被称为“黑煞神”,成为了赵宋时期的“家神”,对政治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黑煞神的源流及其与宋代政治文化的关系。
我们需要了解一下黑煞神的起源。
据记载,黑煞神源自中国古代的民间信仰,其形象大多为黑色,面貌丑陋,被认为能够镇压邪灵、辟邪驱鬼。
黑煞神在宋代被赋予了更多的神秘色彩,成为了一个被供奉和膜拜的神明,家家户户都会在门神、镇宅图中看到其身影。
据传说,黑煞神可以带来福祸,人们供奉他是为了保佑家庭平安吉祥。
在宋代社会,尤其是士大夫阶层,黑煞神更是被视为“家神”,代表着家族的荣誉和命运。
接着,我们来探讨黑煞神与宋代政治文化的关系。
在宋代,封建社会的严格等级制度使得士大夫阶层在政治和文化上占据主导地位,而黑煞神作为“家神”也自然成为了士大夫阶层的信仰对象。
士大夫们相信,只有神明的庇佑才能使家族昌盛、子孙繁衍,因此他们会在家中设立黑煞神的神龛,每日祭祀以求得家族的兴旺。
这种信仰形式不仅在个人家庭中存在,也延伸到了社会各个角落,形成了一种社会化的信仰现象。
在政治层面上,灵宝文化盛行的宋代社会对黑煞神的信仰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官员们在处理政务时,往往会参考着黑煞神的庇佑来做决策,相信这样可以使政务顺利、国家安宁。
宋代政府也会在重大的官员会议或者政治活动中进行祭祀黑煞神的仪式,以示对神明的尊崇与尊重。
这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政治文化中的民族宗教色彩,以及人们对于神明庇佑的追求。
黑煞神在宋代文化中的地位也得到了文化精英的推崇。
历史上脍炙人口的《聊斋志异》中,就有关于黑煞神的故事,这些故事对于黑煞神的形象、神力和神话传说进行了详细的描述,成为了当时文化流传的重要内容。
儒家文化对于黑煞神的解读也起到了重要作用,儒家大师们解释了黑煞神的神力和神明形象,使得其在文化上得到了正统的认可。
黑煞神作为赵宋时期的“家神”,其在政治文化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众的选择
• 逢灾闹病,瘟疫流行,旱灾肆虐, 蝗虫遮天,暴雨骤袭,兵匪为害 →求神 • 宋代商业大规模发展,城镇兴起, 出现新的不确定因素;而普通的 农夫不熟悉市场机制→求神
民众的选择——选择神祇
• 洪迈自己家中的一则逸闻:土地神→ 祖先、鬼、佛、仙(真武)、土地、 灶神 • 关于官员徐兢的一则故事:龙王、观 音、天妃(妈祖)、 • 到宋代,民间神祇体系开始包罗与正 式宗教相联系的儒释道三教的神祇: 1、僧人杨和尚、居久和尚、刘一止: 在宋代,为了赢得民众的支持,佛教 徒们通过鼓励人们崇拜观音等神祇, 越来越多的采纳了民间宗教的形式; 2、孔子成了民间宗教的神祇 • 军校范旺的故事:只要有灵迹显现, 神祇就极容易诞生并得到民众和官府 的承认。
•
民间宗教概念
• 在论述南宋时期的民间信仰问题时,首先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对民 间宗教的定义问题。 • 韩森对于民间宗教的定义:相对于知书达理的士人们所信奉的经文宗 教,它主要是为不识字的民众所信奉、所参与的一种宗教。 • 民间宗教存在于社会的基层,其教义大多由民众口头相传,并无付诸 文字的经文,因此传世史籍中关于民间宗教的记载十分有限。
•
•
• • • •
书评:赵宏勃发于《中国社会历史评论》(中华书局,2001年) “另外本书提出的许多问题也颇能启发我们对于唐代民间神祇体系进行思 考,唐代的民间神祇体系中的神灵远不如宋以后丰富,资料表明绝大多数神祇的 选择还是以官方祀典的规定为标准,但在这一时期,平民化的神祇也开始出现,后 世民间神祇体系的基本特征在唐代都已初现端倪。韩氏注意到南宋时期官方通过 赐封制度来控制地方神祇,而在唐代则通过行政命令的手段对民间"淫祠"加以禁 绝,得到册封的民间神祇主要是山川神,唐时武则天在垂拱四年(688年)封洛水神 为“显圣侯”万岁通天元年(696年)又封嵩山为“天中王”,唐玄宗则以华山为 其本命,于先天二年(713年)封华山神为“金天王”,进而遍封五岳,这些对山川 神灵的册封均为政治因素影响的产物,但将这些事件与当时的民间信仰联系起来 进行研究,则这些册封不仅仅是正史所见单纯的官方行为,也体现着官方祀典中 的“正神”与民间神祇的互动。” “本书对人神互惠关系及其他南宋民间宗教问题的细致探讨,也鲜明地反映 出韩氏处于异文化背景下,审视我们习以为常的宗教文化现象时的敏锐感受力, 这也是本书的一大特色,她的分析使浸淫在传统文化氛围中的我们顿时有一语惊 醒梦中人感,此外本书在运用资料方面也很值得称道。” “作者在中文版序言中指出,自己对本书中经济发展先于宗教变迁这一理论 前提已不再那样确定了,她倾向于认为宗教变迁可能先于经济的发展,这一基本 观点的改变说明,对研究者来说,中国宗教的历史性变动是一个复杂的无规律可 循的过程,研究者仍需在对文献的不断认识中去追寻历史的本来面目。”
•
理解神祇——人神之间
• 神对人的回应并不总是 像人的语言那样容易懂。 • 人与神的交流:神灵附 体(巫师翁某被神灵附 体的故事)、神灵光顾 人的梦境与幻觉 • 人们可以通过占卜问卦 直接询问神祇:杯珓、 紫姑神、扶箕
理解神祇——神喻的解释者
• 各行各业的人士为人们提供解 释各类神喻的服务,他们不一 定读过多年的书,也不一定以 此为生。 • 神喻的解释者影响重要,没有 这些人,人们可能会以为某个 神不再灵验了:“刺史”与 “厕死”的故事 • 解释灾害的原因,神祇信徒们 的解释能力发展到极致,人神 互惠
赐封
• 从11世纪后期开始,由朝廷给神祇赐封官 爵变得越来越普遍。这是宋廷的一个持续 性政策,宋初记载尚少,北宋后期达到高 潮,南宋一直实施不辍。 右图表明,在1075年以前,赐封神祇的频 率很低,但在1075年,宋廷前所未有地赐 封了37位神祇→王安石变法时期的赐封: 对神灵世界的积极有为。 赐封的政策规范:一、从封侯,封公,到 封王;二、增加封号的字数,从二字,四 字,到最后六字 对民间祠庙的压制:列入祀典的与未列入 祀典的祠庙。但是祀典具有较大的灵活性, 关键还在于神祇灵验与否。 人们认为神祇渴望被赐封,就像渴望塑像 建庙一样:这是赐封机制在地方得以推行 的最有力证据
区域性祠祀的兴起
• 区域性祠祀本庙与分庙的联系在程度上 有很大的差别:有一些祠庙在同一天庆 贺神祇的诞日,甚至也许每年派人参拜 本庙;另一些祠庙联系则要薄弱得多, 只不过分庙名与本庙名相同而已。 五显:徽州婺源县的五个人,自9世纪 后期起显灵,1109年每人都被封为两字 侯,又称五通。 梓童:后改称文昌,是一个与科举制度 关系十分密切的神祇,起源于四川。 天妃:又称天后、妈祖,是一个渔民的 女儿,11世纪后期出生于福建莆田, 1123年首次得到赐封,与外洋贸易有关。 张王:汉代的英雄,出生于湖州乌程县, 卒于广德军,他的本庙即坐落在广德。 张王与其属神,蛛状吊兰的关系。 官员黄震对张王祠祀进行批评,认为这 对地方治安造成了威胁,但是对区域性 神祇的压制不能抑制其勃兴,因为只要 民众认为这些神祇是灵验的,他们就会 成群结队地到祠庙去,每年都去参拜, 并在新的地方兴建分庙。
理解神祇
• 神祇的思维被设想成一如其曾 经所属的人类,对神祇行为的 解释也因此相当拟人化了。 • 一条概括性的原则:人神互存。 人需要神的庇护与显灵,神则 需要人的承认与报答。神为了 得到人的承认而存在,甚至为 了得到人的承认而互相竞争。 • 一则关于土地神的的故事:土 地神渴望有肉吃,同时也怕丢 脸,人们对于神祇的怀疑与信 仰并存。
•
• • •
赐封——宋代民间社会阶层与庙记碑文
• • •
•
到12世纪末及整个13世纪,赐封神祇已经如此普遍,以致某一社团巩固自己地位的方 法之一,就是为自己所信奉的神祇争取官府的赐封。这些社团需要地方官的支持,而 地方官则需要依靠他们征集赋税、安定地方,因此一种非正式的同盟就在他们中形成。 那么这些社团成员都是些什么人呢?从庙记碑文中可以窥见端倪:平民、郎官、进士、 官员。四类主要社会阶层的成员常非正式的联手,以确保为当地神祇争得赐封。唐仲 友的例子。 时人陈淳对当时地方精英与官府合作的趋势的认识:认为赐封制度使得官员与地方势 家互相串通。 赐封既是对神祇的回报,又是促使他们继续显灵的手段。此外,官府赐封神祇的一个 重要考虑,是为了满足地方人士的请求,因为通过赐封那些地方精英崇奉神祇,宋代 政府也就把住了地方社会的脉搏。
变迁之神简介
• 韩森著,包伟民译 • 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 作者的写作背景:作者最初对 于中国宗教的理解; 关于“灵”; 初衷:从一般民众的视野入手 来研究民间宗教的变迁; • 所用材料:庙记碑文;笔记 (洪迈《夷坚志》);其他史 料 • 总体框架 • 所用的概念
洪迈《夷坚志》
• • 洪迈 《夷坚志》是南宋笔记小说集。书名出自《列子.汤问》: 《山海经》为"大禹行而见之,伯益知而名之,夷坚闻而志之。 "大意是指《山海经》中的故事是大禹看到的,伯益取的名,夷 坚听说后记载下来了。可见洪迈是以夷坚自谓,将其书比作 《山海经》。 全书原分初志、支志、三志、四志,每志按甲、乙、丙、丁顺 序编次。著成甲至癸二百卷;支甲至支癸、三甲至三癸各一百 卷;四甲、四乙各十卷。(今仅存二百零六卷)《夷坚志》之 繁浩,为后人叹为不可及。《四库全书总目》说小说家唯《太 平广记》为五百卷,然卷帙虽繁,乃搜集众书所成者,其出于 一人之手而卷帙遂有《广记》十之七八者,唯有此书。"《夷坚 志》是洪迈所经历的宋代社会生活、宗教文化、伦理道德、民 情风俗的面镜子,为后世提供了宋代社会丰富的历史资料。 从小说发展史上看,《夷坚志》又是宋代志怪小说发展到顶峰 的产物,是自《搜神记》以来中国小说发展史上的又一座高峰, 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醉翁谈录》载:当时的"说话"艺 人中,"《夷坚志》无有不览"。明清拟宋市人小说,有不少取 材于其中,仅凌蒙初的"二拍"、正话、入话出于《夷坚志》的, 约有三十余篇。
理解神祇——神灵威力观念的变化
• 民间宗教对于信徒们生活中出 现的变化尤其敏感,几则庙记 以及《夷坚志》的条目暗示, 神已经获得了新的经商的专长, 开始在南宋社会显示不同类型 的灵迹。 • 神灵充当了商品信息变化的信 息传递者:赵炳的故事。 • 紫姑神让一家人费了钱,以后 他们不再事奉紫姑神:建昌民 家的故事。 • 吕洞宾也表现出了商业上的眼 光。 • 当信徒们被卷入日益扩大的市 场体系时,他们将自己的神祇 也带了进去。
理解神祇——神祇何所求
• 1、塑像 塑像影响信徒们对神的看法, 同时也会影响神本身。加入塑像破旧不堪, 神就无法显灵。准确描绘这些神像极具意 义,因为它为信徒们提供了鉴别神祇的唯 一的可靠的手段,对于那些不识字的信徒 们更是如此。 吕洞宾要求维护自己神像逼真的故事; 同时神祇们还在意维护自己的神像如新; 2、祠庙 祠庙对于神祇的作用,就像房 屋对于人类的作用。居住条件的好坏不仅 影响着神祇的福气,还影响着神祇的威灵。 神祇对自己的居所很依恋:一座靠近厕所 的土地神庙的故事。 有时人们亦可以通过祠庙来威胁神祇。 民间宗教祠庙的占地情况,假如神祇不持 续地显示灵迹,祠庙就会衰败。 神对人的依赖产生了一种奇怪的循环:最 灵验的神祇就拥有最辉煌的像身与最铺张 的庙宇,相应的,像身最辉煌庙宇最铺张 的神祇必定地最灵验的。
区域性祠祀的兴起
• 区域性祠祀并不局限于一个地 区,而是向各地扩展,因此它 们的祠庙在不同的地区都出现, 有时甚至发展到全国范围。 • 关于神祇领地的传统观点:地 方性神祇威灵是有范围的,神 灵不可越界。永丰县尉李公素 梦神的故事。 • 从北宋到南宋,人们开始离开 自己的家乡越走越远,开始困 惑:看了他们可以离开自己所 奉祀的神祇的封域,走得很远。 人们的观念开始发生变化。
湖州个案
• 社会中经济条件的变化对于民间宗教信 仰的影响是本书从始至终都在探讨的一 个问题,但是作者在本书的中文版序言 中却提出了一个矛盾而引人深思的问题: 作者在写这篇博士论文时,假定经济的 发展必定先于宗教的变迁,但是当这本 书要出版时,作者却认为宗教变迁有可 能先于经济发展而发生。 在阐述经济变化问题对于民间宗教信仰 的影响问题上,第五章以湖州为个案, 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第六章则从区域性 神祇兴起的角度进行阐释。 湖州的历史地理背景:山区高地与水乡 低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