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河流连续性的渭河西安段历史变迁研究

合集下载

渭河变迁

渭河变迁

渭河形成的历史变迁程俊珊渭河是黄河最大支流,黄河是中华民族文明文化的摇篮,渭河是文明文化摇篮中的摇篮,是摇篮中的宝贝,是条最关注的“母亲河”,“三源出鸟鼠,一水兴八朝”,孕育了中国最早王朝,震兴了华夏民族。

渭源是渭河的发源地,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有“一河一城一路三山”的特色文化,即渭河、战国秦长城、古丝绸南路、鸟鼠山、首阳山、马武山。

经祖祖辈辈口碑流传和丰盛浓墨的史载,是渭河文化展现得璀灿更辉煌。

地质变化造渭河渭河之水天上来大地演变,造就渭河源头。

据现代学者研究,距今500多万年以前,黄河是一条正直滚滚东流的大河。

黄河从兰州向东,经渭源鸟鼠山,呈“一”字状,沿渭河流域向东流,渭河是黄河的古河道。

从新生代起,新构造运动使西秦岭抬升,露骨山成为陇中屏峰,西延西倾山,低凹下陷,洮水向西流;北坡向东北凹陷。

马啣山至鸟鼠山,发生南北长垣状隆起带,变成孤岛,尔后出现榆中、临洮、陇渭盆地坳陷,隆起带阻拦了黄河,使古黄河遇到障碍,改道向北流,迳贺兰山、阴山、鄂尔多斯高原绕一大湾,由晋北顺桑干河流入大海;后来,由于集宁地区隆起,黄河又南下,呈“几”字状形,在潼关和渭河交汇。

隆起带造就古渭河发源地,历史上把古黄河流入的地方,称作渭河源头,也叫渭河发源地,源头鸟鼠山以低矮的分水岭与黄河另一洮河支流相隔,是古黄河流入渭河的关键通道。

彪炳史册,传承后世。

地貌确定,降雨溢注河流。

渭河地堑雏形,发源地隶属中祁连地质褶皱带,地质力学观点属“陇西旋卷体”的一部分,为黄土高原低山丘陵地貌;南部边缘属北秦岭加里东褶皱带西延段,为中低山积石山地貌。

在300万年前的第四纪时期,形成山岭、盆地、台原、低山丘陵、中高山地貌综合体系,加剧了渭河流域的完善。

200万年前更新世早期,渭河上游属亚热带气候,向温暖带过渡,环境湿润,植被茂密,水源充沛,分布着内陆湖泊,渭河水主要由地下潜水供给。

更新世中期,地壳再次断裂,湖洪积错断,沟谷继续下切,丘陵被黄土覆盖,地下潜水减少,渭河流量逐渐缩小。

论西安咸阳间渭河北移的时空特征及其原因

论西安咸阳间渭河北移的时空特征及其原因

论西安咸阳间渭河北移的时空特征及其原因李令福【摘要】本文通过历史文献与考古资料综合考证出汉唐渭河三桥的位置,并以其与今天的渭河河道相对比,探讨了历史时期西安咸阳间渭水河道北移的时空特征.结论认为除汉西渭桥处的渭河基本没有侧蚀变动外,中渭桥、东渭桥两地的渭河都向北移动了较大距离,中渭桥处汉末至今1808年间渭河向北移动了3630米,平均每年北移2米左右;东渭桥处唐末至今1118年间渭河北移了2600余米,平均每年北移2.3米有余.影响渭河发生侧蚀北移的原因主要为新构造地质运动、水文特点与两岸土质等自然环境要素,而人为活动也起到了不应忽视的作用.【期刊名称】《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1(043)004【总页数】11页(P7-17)【关键词】渭河三桥;侧蚀北移;平均速率;基本原因【作者】李令福【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陕西西安71006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901.9今日西安市是汉唐王朝的首都所在,当时为加强与渭河北岸的联系,先后在西安与咸阳间的渭水上架设了三座大桥,一般多以方位而称其为东渭桥、中渭桥与西渭桥。

这些桥现在虽然不存在了,但我们如果能探知这几座桥的确切地点,以之与今天的渭河相比较,则可知古今渭河是否发生了位置移动,也可求得其北移速率的平均数值。

本文将以此方法来探讨西安咸阳间渭水河道北移的时空特征,并综合分析其北移的基本原因。

一、唐东渭桥处1967年高陵县耿镇公社白家嘴大队群众在白家嘴村西南三百米的田野中取沙时,挖出了一块唐“东渭桥记”残碑,同时附近还出土有圆木桩、青石条及大量卵石。

这些寻找唐东渭桥确切位置的重要线索当时并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后来,高陵县文化馆的工作人员进行文物调查时在群众家中发现了这块刻有题为“东渭桥记”的珍贵碑石。

由碑文可知,唐开元九年(721年),在京兆府及高陵、三原等七县官民共同努力下,建成了一座规模宏伟的东渭桥。

渭河中游河道的历史变迁

渭河中游河道的历史变迁

渭河中游河道的历史变迁2011-06-07 13:32:27来源:咸阳城建网渭河是关中平原一条古老的河流,在地质年代的第四纪中更新世形成了完整水系。

渭河源于甘肃省渭源鸟鼠山,穿越关中盆地,至潼关注入黄河,全长818公里。

一般将渭河宝鸡峡以上划为上游,宝鸡至咸阳为中游,咸阳以下为下游。

上游坡陡流急,冲刷力强;中游水流减缓,淤积严重,下游纵坡平缓,横向摆动大。

渭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之一,至今已发现过众多新石器时代遗址。

中国历史上最早建立统一王朝的周、秦就发源于渭水流域。

《诗经》《尚书》及以后的史籍中对渭水多有记载。

汉、唐之际,渭河对长安城的屏障和交通运输都有重要的作用。

古诗中有关渭水的诗句比比皆是,“渭水银河清,横天流不息”(李白),“静读古人书,闲钓清渭滨,”(白居易),“渭水冻无波,终南翠色多”(魏野)......一幅幅生动的青山绿水、天人合一的美景。

近两千多年来,渭河水系逐渐演变,而繁衍生息在这里的人们的生活和生产,以及依河而建的城市也发生着巨大变化。

所谓渭河的历史变迁,主要是指水质水量和河道的变化,渭河水质不断恶化,水量逐渐减少,这是不争的事实,而渭河河道侧蚀北移,也已经得到确认。

1渭河北移的地质因素形成现代地质地貌的新构造运动,在关中地区最明显的表现是垂直差异运动,主要包括秦岭的强烈抬升和骊山断块的隆起。

秦岭是中国大陆南北的分界线,第三纪以来,强烈的地壳运动使秦岭山地显著隆起,上升速度是0.7——1毫米/年,经过几十万年漫长的地质年代,秦岭山体形成高山峻岭。

骊山是在断块上升的基础上,由流水侵蚀剥蚀而成的低山,海拔1000——1200米,受新构造运动影响,骊山断块不断隆起,并牵动周围地块抬升,上升速度为1.5毫米/年。

秦岭和骊山的上升持续至今,它们的上升还带动邻近黄土台原一同升高,一边是不断升高的山地和台原,一边是渭河冲积、洪积平原,这样,在关中平原一带形成了南高北低的局部地貌,迫使渭河不断北移。

西安的八水绕长安是什么河流(西安八水绕长安文化)

西安的八水绕长安是什么河流(西安八水绕长安文化)

西安的八水绕长安是什么河流(西安八水绕长安文化)首页>生活常识 >正文西安的八水绕长安是什么河流(西安八水绕长安文化)发布日期:2023-09-03 15:27:17 西安自古以来就有 '八水绕长安'之说,为历代文人学士所称道。

这八水指的是渭、泾、沣、涝、潏、滈、浐、灞八条河流。

渭河,发源于甘肃省的渭源县鸟鼠山,于陕西省的宝鸡峡进入关中平原,自西向东横贯关中,流经西安市西北部,于潼关汇入黄河。

全长935公里,是流经关中地区的最大河流。

从春秋时期到秦汉、隋唐,渭河都是重要航道,孕育了6000多年的古文化。

渭河上的咸阳古渡,几千年来被誉为关中八景之一。

泾河,发源于宁夏泾源县六盘山,于长武县入陕,流至高陵县汇人渭河,全长300公里,是绕西安北面的河流。

泾河是关中平原上开发利用最早的河流之一,战国时期开凿的郑国渠、汉代修建的六辅渠、白渠,使关中成为千里沃野。

秦咸阳、汉长安也位于沣河、渭河交汇处,汉、唐时的昆明池也是引沣河水形成的。

涝河,发源于户县涝峪,北流至咸阳汇入渭河,与沣河平行,也是绕西安之西的河流。

潏河,发源于长安县秦岭北坡的大峪,是西安地区最负盛名的河流,为秦、汉、唐古都提供了丰富的水源。

滈河,发源于长安县石砭峪,全长46公里,绕西安之南。

浐河,发源于蓝田县汤峪,与灞河汇合后注入渭河,全长64公里,是绕西安东面的河流。

西安自古以来就有“八水绕长安”之说,为历代文人学士所称道。

这八水指的是渭、泾、沣、涝、潏、滈、浐、灞八条河流。

渭河,发源于甘肃省的渭源县鸟鼠山,于陕西省的宝鸡峡进入关中平原,自西向东横贯关中,流经西安市西北部,于潼关汇入黄河。

全长935公里,是流经关中地区的最大河流。

从春秋时期到秦汉、隋唐,渭河都是重要航道,孕育了6000多年的古文化。

渭河上的咸阳古渡,几千年来被誉为关中八景之一。

泾河,发源于宁夏泾源县六盘山,于长武县入陕,流至高陵县汇人渭河,全长300公里,是绕西安北面的河流。

最美家乡河:陕西渭河的华丽嬗变

最美家乡河:陕西渭河的华丽嬗变

最美家乡河:陕西渭河的华丽嬗变渭河是黄河最大的支流,也是陕西人民的“母亲河”。

她孕育了富庶的“八百里秦川”,哺育了三秦百姓,奠基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

周佩2017年12月17日,由水利部水情教育中心、中国水利报社、阿里巴巴天天正能量、新浪微公益等单位联合主办的首届中国“寻找最美家乡河”大型主题活动评选结果在陕西西安揭晓,陕西渭河等10条河流荣膺2017年度全国“最美家乡河”称号,这让每个陕西人都为之振奋和自豪。

渭河作为陕西生态改善的一个缩影,生动诠释着水润三秦、水美三秦、水富三秦的伟大梦想。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诗经》中所说的水,指的是渭水,也就是渭河。

千百年来,渭河以其博大的胸怀,无私的奉献,像母亲一样用甘甜的乳汁哺育着她的儿女,被誉为陕西人民的“母亲河”。

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渭河出现了水资源枯竭、水生态恶化、水污染严重、洪涝灾害频发等诸多问题。

不过,经过近年来的综合整治,“洪畅、堤固、水清、岸绿、景美”的目标已成为现实,渭河综合治理更成为人类治理大江大河的生动实践和成功典范。

悠久文化缔造美丽传说蜿蜒曲折的渭河缔造了生生不息的历史故事与神话传说,这里有姜子牙渭水垂钓、大禹导洪治水、后稷教农稼穑、苏轼太白求雨,有大秦帝国所向披靡的雄伟军阵,有刀光剑影、危机四伏的鸿门宴地,有韩信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经典,还有泛舟之役、泾渭分明、灞柳风雪、草堂烟雾、人面桃花、雁塔晨钟、咸阳古渡……无数凄美动人的故事在渭河中流淌。

可以说,渭河流域是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的中心,书写着中国古代历史文化最繁荣灿烂的篇章。

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里,人们认识渭河、利用渭河、治理渭河、保护渭河,给一条普通的河流赋予了沉甸甸的文化意区域发展义和经济内涵。

在渭河的滋养下,世世代代的秦人聚居在渭河两岸,繁衍生息,创造并传承着历史,成就了“关中粮仓”的美誉,一代又一代关中百姓在富庶的土地上度过了安居乐业的幸福时光。

渭河的历史及其故事

渭河的历史及其故事

渭河的历史及其故事渭河是中国八大河流之一,自古以来就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

渭河发源于秦岭北麓,流经陕西、甘肃、宁夏、内蒙古等五省市区,最终在陕西省汉中市宁强县注入黄河。

渭河是黄河的重要支流,也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西安的母亲河。

渭河干流全长约一千公里,是秦岭山脉与黄土高原的界线,河水清澈,沿岸风光秀美。

渭河流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源地之一,自新石器时代开始,就有着人类的生存和繁衍。

早在商周时期,渭河流域就已经形成了许多小国,这些小国没有统一的政治形式,却有着千姿百态的文化遗产。

随着时间的推移,渭河流域的文化逐渐繁荣,商代文明、西周文明、秦文明、汉文明、唐文明等历史时期,都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文化遗产。

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他统一六国,建立起了中国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秦朝。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派遣将军张骞出使西域,打开了中国通向西方的大门,同时也为中西文化交流奠定了基础。

在渭河畔的秦陵附近,就有着一座气势恢宏的秦始皇陵,这是世界上现存面积最大、规模最大的古代地下宫殿,也是中国古代建筑史上的杰作之一。

再往后,汉武帝创制了历史上第一个大规模的文化事业——学术官,为中国的教育和文明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唐朝时期的杨贵妃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美女,她的故事也和渭河有着紧密的联系。

相传杨贵妃曾经在长安城寻找野果时路过渭河,渭河岸边的玫瑰花引起了她的注意,当时正值花开的季节,她对渭河河畔的美景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唐朝时期的长安城已经消失了,但是杨贵妃留下的草屋、桥梁、园林等景观却仍然留在渭河畔。

除了历史的故事,渭河本身也有着非常多的故事。

漫步在渭河畔,可以看到许多渔民在河边垂钓、荡舟,他们的生活简朴而又美好。

这里的鱼非常新鲜,也非常有名,鲤鱼、鲢鱼、青鱼等品种都有。

在大雨之后,渭河水位会上涨,周围的居民会相互帮助,保护沿岸的村庄。

每到秋季,渭河畔会举行美食节,届时会有许多美食摊位,各种特色小吃、美酒应有尽有,吸引大量游客前来品尝。

浅说渭河源头的历史变迁

浅说渭河源头的历史变迁

是 华 夏 文 明 发 祥地 之 一 。
编纂 的 《中华人 民共和国水力 源县西南部高程3495米 的豁豁
“渭 者 ,渭 河 也 ;源 者 ,根 源 资源 复查成 果 》(陕西省 卷 )说 山”,豁豁 山是 清源河的源头 ,
也 。”关 于 渭河 的源 头 自古 到 今 渭 河 “发 源 于渭 源 县 西南 部 海 即 承 认 渭 河 的 主 源 是 清 源 河 。
地 。渭 河 是 中华 民族 的 血 脉 之 城 ,号 渭 源城 ,渭水 出焉 。三 源 过是 “流 经 ”山下 而 已。
河 与情感之河 ,也是 华夏文 明 合 注 ,东j匕流 ,经 首 阳县西 ,与
当 代 学 者 赵 永 福 编 写 的
重 要 的地 理 之 河 与 文 化 之 河 。 别 源 合 。”
学 教 育
浅 说 源 头 的历 史 变 迁
~~ t,
围 薛崔 琴 杨世 春
田月 ~ ●,
内容摘 要 :渭河 ,是 黄河的第一大支流 ,可 自古到今 人们对渭河 的源头争论不休 ,水利 -9河流著 作之记述也
可 各 出己见 ,莫衷一是。本文 引经据典 ,以详实的史料、科学地分析 阐释 了渭河源头 的历史 变迁 ,揭 开 了渭河源 头
《山 海 经 》 的 [西 山经 ]说 : 主持编制 的 《渭河流域重 点治
《甘肃省抗旱 防汛 手册》却
“(西 山 )又 西 二 百 二 十 里 ,日鸟 理规划》说渭河“发源于甘肃省 说 渭 河 “源 出渭 源 县 太 白 山 ”。
鼠同穴 之 山 ,其 上多 白虎 、白 渭 源 县 鸟 鼠 山 ”。现 代 史 学 家顾 这 里 又 错 位 了 ,渭 源 县 太 白 山

西安水环境变迁

西安水环境变迁
由于长期过量开采, 使该层承压水水头下降了70~100 m。
1. 地下水位持续下降,水资源衰减 2. 区域性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引发地面沉降 3. 地面的差异沉降导致地裂缝活动加剧
科学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
1、科学合理的开采地下地表水资源,确保城市供水安全 2、控制地表污染、加大河流治理力度从而改善水环境 3、封闭城市自备水源,设立城市地下水禁采区,从而降低 地质灾害 4、大力兴建城市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减少污水直接排放 5、依法保护城市供水水源
沣河
原来污染较轻, 随着乡镇企业的 崛起与当地民众不断的开矿, 未经处 理的污水直接排入河里, 污染也在不 断加重。
沣河发源于沣峪秦岭南北分界线 的大坝沟,2800海拔。出峪口,又 接纳高观峪之水以及太平峪之水, 在秦镇又接纳滈河之水,所以水量 比其他河流偏大,水质本身也好, 加之避开了长安县城、户县县城、 西安城区、咸阳城区等人口密集 区,再加之两岸无大的造纸厂、小 化工等工厂,沣河才有幸被保持的 这样好。对比之被户县县城污染的 涝河水以及被灞桥区严重污染的滻 河之水,沣河的水算是污染较轻。
二、水污染问题的加剧
1、河流水质污染加剧
据《西安市环境质量报告》介绍,西 安市各大河流,除峪口前水质较好外,出 峪口后,沿程纳污,水质不断恶化,大部 分河段水质都在三类以下。
渭河
西安市最大的一条河流 , 沿河地带受城市影响 , 河水已被污染。渭河每 日排向黄河约 1069吨黑色污水,含有铜、汞等重金属元素 , 耗氧量严重超标。 它们源源不断地流入黄河 , 已影响到下游沿河几百万人的饮水、灌溉和工 业生产, 形成了黄河下游另一种 “水患”。
渠道引水仍然未解决地下水的污染, 但在 小南门含光门内因井底挖穿碳酸钙结核层, 沙 层甘甜水上冒, 名为甜水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河流连续性的渭河西安段历史变迁研究郝旺奂(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陕西西安 710055)摘要:本文以河流连续性的视角,借助历史地理学的方法,对渭河水文变迁及其原因进行研究梳理,旨在从景观生态学的角度给出一定的规划指导。

通过研究渭河向北偏移和水量变化两个方面的变迁历史,以及影响其变化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得出人类在大肆改造和利用自然的过程中,对渭河自然过程的连续性造成了破坏,加剧了渭河的变迁的结论。

关键词:渭河;河流连续性;历史变迁[中图分类号] TU29.5 [文献标识码] AResearch on Historical Changes in Xi’an Section of Weihe River Based on RiverContinuumHao Wanghuan(School of Architecture, Xi’an University of Architecture and Technology, Xi’an Shaanxi 710055, China)Abstract: F rom a view of river continuum,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study the hydrological changes of Weihe river and corresponding reasons by the method of historical geography, and to give certain planning guidan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andscape ecology. Through research on the change history of northward move and runoff of Weihe river and also the natural factors and human factors resulting in the changes, it can be concluded that human beings have destroyed the continuity of the natural process of Weihe river and aggravated the vicissitudes of Weihe river during transformation and utilization of the nature.Key words: Weihe river; river continuum; historical changes自古以来,渭河在关中地区就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与城市的建设、生态环境和文化等息息相关。

因此,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发展渭河,我们应该了解其水文的变迁历史。

对于这个问题的研究,人们大多是从历史地理学和水文科学的角度分析其变迁特点和原因,难以对规划设计提供具体的指导。

本文拟从河流连续体这一景观生态学原理入手,在总结渭河变迁特点及其原因的同时,结合河流自然过程连续性进行分析,并给出一定的改进措施。

1河流连续体理论1.1理论介绍河流连续体是指河流自然过程的连续性,自然过程又包括河流的水文过程、物理化学过程和生物过程等。

这种由上游诸多小溪直至下游河口组成的河流生态系统过程的连续性,不仅是指地理空间上的连续,更重要的是指生态系统中生物学过程及其物理环境的连续[1]。

河流自然过程连续性具有四个尺度,分别是横向、纵向、竖向和时间的连续性。

横向连续性是指河流主河道和洪泛区等在横向上形成的复杂的生态系统;纵向连续性是指河流发源地与河口之间,上、中、下游方向上的连续性;竖向连续性是指河流本身的河床-河底方向,包括地下水的补给情况和河床底质的成分;时间连续性是指河流在不同气候、水文条件下的动态变化。

此外,Junk提出的洪水脉冲理论完善了对河流横向自然过程连续性的理解:洪水脉冲是河流-洪泛滩区系统生物生存、生产和交互作用的主要驱动力[2]。

1.2影响河流连续性的因素河流自然过程连续性在四个维度上的连续性与众多自然要素和人工要素有关,比如土壤孔隙度、植被覆盖情况、河岸带宽度、河道蜿蜒度、水利工程及堤坝建设情况、河床起伏程度和河床底质等。

在空间因素中,影响河流横向连续性的有植被覆盖情况、河岸带宽度和河道蜿蜒度;影响纵向连续性的有筑坝情况;影响竖向连续性的有河床底质情况。

2渭河流域概况渭河是黄河最大的一条支流,也是一条多泥沙的河流。

渭河南靠东西走向的秦岭山脉,北为黄土高原,其支流众多且南北岸呈不对称分布。

自前秦时代以来,渭河就在人类的生产生活、城市的发展,以及生态环境的调节等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几千年来,由于人类不断改造和河流的自然演变,渭河在河流形态、径流量和水质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3渭河变迁——北移3.1历史上渭河北移概况历史上,渭河曾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其河床时而南偏、时而北移,虽然南北游荡,但大体上呈现出向北偏移的趋势。

根据文献记载和相关考古发现,2 000多年来,渭河西安段向北偏移了约3.6km。

秦和西汉时期,渭河北段河床较少被侵蚀移动[3]。

东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关于这一时期渭河变迁的史籍作者简介:郝旺奂(1997-),女,硕士在读,研究方向: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

Urbanism and Architecture26Urbanism and Architecture 27资料记载不详,对于渭河西安段是否北移、移动是否强烈等具体情况难以了解清楚。

到了唐代,根据中渭桥的位置变化情况,现代许多学者均认为这种变化是渭河向北偏移引起的,幅度较小[4]。

宋代以后,特别是在明清时期,渭河经常性地南北来回摆动,但总体趋势是较大幅度地向北移动 [5]。

民国以后,渭河不断向北岸侵蚀,李令福先生分析得出:渭河河床在此时期北移了1.4~2.2km [3]。

依据北移的速度,大致将其划分为四个时期:一是秦和西汉时期,西安段渭河基本未有移动;二是唐朝时期,虽确有向北移动,但幅度较小;三是明清时期,渭河有明显的北移趋势,迁移活动频繁;四是民国至1979年,短短65年间,渭河北移程度极为剧烈。

各时期偏移量如表1所示。

3.2渭河北移原因根据对渭河变迁的历史研究得出,渭河河道北移呈现出越来越快的速度,这并非简单的平均移动。

在影响渭河不断向北偏移的因素中,既有地质构造运动、土壤特性、南北支流分布、森林覆盖等自然因素,又有改造和干扰自然的人为因素。

其中,人为因素一般借自然之手来影响渭河北移(见图1)。

3.2.1自然因素全新世以来,新构造运动强烈且具有间歇性、倾斜式的特点,因此在秦岭山脉强烈上升的同时,渭河盆地也在急剧下沉,又因受到咸阳-临潼断层下沉的影响,渭河整体上由南向北偏移[4]。

另外,渭河两岸土壤为黄土,结构松散,无法阻挡冲刷,这为渭河经常性、持续性的偏移提供了条件。

此外,渭河两岸支流分布不均匀。

北岸有泾河、北洛河两大支流,南岸支流众多,有黑河、涝河等,这些河流均发源于秦岭山脉,上游水急,至入渭口水流才逐渐平缓。

同时,从山区携来的泥沙堆积在入渭河口区,形成类似三角洲的沙滩,一定程度上也加剧了渭河的北移程度[6]。

不同历史朝代关中地区的森林覆盖情况不同,严重的水土流失增加了支流汇入渭河时的含沙量,加速了三角洲的成长。

3.2.2人为因素在人为因素中,唐代因修建宫殿的需要,开始对浅山区进行砍伐破坏,使得山地森林覆盖率大大降低[7],加速了渭河北移。

另一个因素是人口数量,清代以来,关中人口急剧增加,特别是在20世纪50年代,渭河南岸草滩区迁入大量移民,为满足基本的生产需要,人们在此建立农场,大肆开发河滩地,而且为了保障生活安全,仅在南岸修筑河堤[3]。

这些对河岸的不合理利用和改造,使得渭河加速北移的过程更加强烈。

3.2.3结合河流连续性分析由上述分析可以得出,渭河北移一直受到构造运动、土壤特性、支流分布不均匀的影响,隋唐以后,森林的大面积毁灭在一定程度上间接加剧了北移速度。

而民国后的渭河的大幅度移动主要是人为因素造成。

第一,人口大量迁入后,在渭河南岸实施了固定河堤的工程[3],以致河水更加强烈地侵蚀北岸,河道不断向北偏移,河堤的修建也使得渭河主流与河漫滩、湿地、静水区之间无法流通,阻碍了物种流、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侧向连续流动,形成侧向的河流非连续性特征[8]。

第二,人们在渭河南岸草滩地区建立了不少农场[3],这破坏了河滩的自然结构和当地生物的栖息地,以致洪泛滩区宽度大为缩短,降低了植被覆盖度和生物多样性,使得河流和洪泛区组成的生态系统遭到了破坏,洪水脉冲效应减弱,从而影响了河流自身的自然水文过程和生物过程,即影响了河流的横向连续性(见表2)。

4渭河变迁——水量变化4.1渭河水量变化概况渭河的变迁不仅具有不断向北偏移的特点,而且体现在其水量的变化上。

由于历史上没有相关的水文站和测量表1 渭河历史北移量统计时间北移量/m秦末(公元前206年)0至唐贞观十年(636年)700至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600至清顺治年间(1644—1661年)600至1914年800至1979年700~1 100注:作者根据《西安地理志》和《论西安咸阳间渭河北移的时空特征及其原因》中的数据自绘图1 渭河北移曲线及其原因分析(图片来源:作者根据表1数据自绘)Urbanism and Architecture28工具,对于渭河水量变化的研究大多只能以史料和相关诗词为基础,并以渭河航运能力作为参考依据。

20世纪30年代以后,渭河相关水文站如林家村站、咸阳站和华县站等相继建立,为研究渭河径流变化提供了确定的数据。

渭河航运自周秦时期开始,当时渭河流域气候温暖湿润,平原区植被生长较好,有航运之利[9]。

汉代为满足都城的粮食供应,从关东运粮,粮船络绎不绝,其运输重量一般为400万石,最高可达600万石[10]。

魏晋南北朝的战争年代,渭河上可行水军。

隋唐时期,在渭河以南开凿漕渠辅助运粮,而渭河水运仅限粮船通行[10]。

唐代以后,关中气候逐渐变冷变干,渭河水量也受到了影响,外加都城迁移,渭河水运逐渐衰落。

明清时期逐渐由官运转为商运和民运。

至民国初期,关中人口大增,仅靠驿路运输难以满足生活需求,因此渭河仍在通航,但由于受季节和丰、枯水期影响较大,仅用于运输物资。

在陇海铁路修成并通至西安以前,公路路况差,关中东、西部的物资转输,主要依靠渭河航运[11]。

随着陇海铁路等铁路的依次建成,渭河航运迅速衰落,再加上三门峡水库的建立,使得泥沙迅速在河道淤积,渭河水运停止。

渭河水运停止后,渭河流域内水文站点如林家村站、咸阳站和华县站建立,提供了关于渭河径流量的准确数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