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将相和 第一课时(公开课)
将相和公开课第一课时

将相和学习目标1. 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感受蔺相如的机智勇敢、顾全大局和廉颇知错就改的优秀品质。
2.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理清各段之间的联系及各段与整篇的关系,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务求理解的读书习惯。
3. 懂得遇事要顾大局、识大体、讲团结的道理。
4. 掌握本课生字新词。
教学重难点感悟人物特点,理清各段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方法自读感悟,讨论交流。
第一课时一、介绍历史背景,进入故事主题二、找准矛盾焦点,形成探究主题: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预习了《将相和》这篇课文,现在,我想请同学告诉我:1、这个故事是由哪三个事件组成的?(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2、题目中将指谁?相指谁?这个题目的意思是什么?既然是和好,说明以前有过——(不和)。
他们为什么不和呢?看看廉颇是怎么说的?找到廉颇的话,指名读。
出示:我廉颇功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
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
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A同学们,想一想,廉颇在说这些话的时候心里是什么滋味?为什么?B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廉颇?C找到矛盾焦点了吗?小结:对啊,想当年,廉颇将军身经百战,征战沙场,横扫千军,为赵国立下了赫赫战功。
而如今,他认为这蔺相如竟光凭一张嘴皮子就爬到他头上去了,心里当然不平衡。
指导朗读“声情并茂”,想象说话时的动作、心理。
来,大家齐读这句话,读出他的“很不服气”。
三、深入研读,认识相如其人1、一石激起千层浪:蔺相如立功,真的是仅仅靠一张嘴吗?(不是)2、那么蔺相如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他是不是光靠嘴上功夫就立功的?他的官该升不该升?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重点研究的问题。
让我们一起进入《完璧归赵》这个故事。
请你默读课文,画出描写蔺相如言行的句子,从中找到依据,证明蔺相如立功不仅仅是靠一张嘴。
(1)、学生自主研究(2)、同桌、前后练说(3)、指名说教师相应点拨(一)、临危受命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6《将相和》第一课时课件(共18张PPT)

当堂检测
一、读拼音,写词语。 皇帝zhào jí( )dà chén( )们shāng yì( )chū bīng( )的
时间。 二、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无价之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理直气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完璧归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将”指大将军廉颇,“相”指上卿 蔺相如,“和”是和好、团结的意思。
2.本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本文主要讲了廉颇和蔺相如由和到 不和又到和好的故事。
浏览课文,整体把握
3.本文讲了几个小故事?找出每个故事的起止, 并用一个合适的小标题概括每个小故事的内容。
本文讲了三个小故事。 第一个故事(1—10)完璧归赵。 第二个故事(11—15)渑池之会。 第三个故事(16-18)负荆请罪。
品赏文章
1.学习第一个小故事。 (1)自读“完璧归赵”,理清层次,找出故事的 起因、经过、结果。 起因:秦王企图骗取赵国的和氏璧。 经过:蔺相如机智勇敢斗秦王。 结果:蔺相如完璧归赵,被封为上大夫。
整体把握
(2)画出描写蔺相如言行的句子,根据人物的 言行,分析蔺相如的性情特点。
片段①:当满朝文武为难时,蔺相如挺身而出。
物品主人。 三、按先后顺序给下列故事排序。 ( 3)蔺相如把和氏璧带到到秦国。 ( 4)蔺相如把和氏璧送回赵国。 ( 2)秦王想要把和氏璧骗到手。 ( 5)秦王只好放了蔺相如。 ( 1)赵国得到一块和氏璧。
布置作业
1.回顾知识 简要复述“完璧归赵”的故事。
《将相和》参考教案(第一课时) 将相和的公开课教案

《《将相和》参考教案(第一课时)将相和的公开课教案》摘要:(二)学课生词理理屈、示弱、能耐、绝口不提、完璧归赵这几词语思,《将相和》这故事出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这课是由完璧归赵、渑池会、廉蔺交(或荆请罪)三故事组成将相和教学目标.理课容从蔺相如了国利益对敌不畏强暴机智勇敢和对友胸怀宽广忍辱退让品质受到启示和教育.理课容基础上分清事情前因3.学会课生新词.复述荆请罪这故事5.有感情地朗课教学重、难.理三故事原因和结.了三故事系教学二课教学设计课、教学目标()初课了将、相分别指是谁全共讲了哪几故事(二)学课生词理理屈、示弱、能耐、绝口不提、完璧归赵这几词语思(三)按不故事容给分段二、教学重、难()学和理课生新词(二)按不故事容给课分段三、教学程()揭示课题引发兴趣教师可以先板课题让学齐问看到课题你们想知道什么呢?设计这问题实际是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等他们提出些问题诸如我想知道将和相是谁;我想知道他们发生了什么事;我想知道他们什么和等;教师可以适激趣请你们己先看能否到己想知道答案(二)学生初课再给他们谈论然教师再给些让学们遍不认识标出并借助和生表学课生虽然不多只有7但有几都是学生特别容易错音允(组成词允许不要误成r(颇#组词廉颇不要误成b#侮(组词侮辱不要误成.指导认清形课有许多生形都容易错可采用以熟带生方法掌握形如璧与壁相近壁是熟墙壁与土有关所以是土底而璧是种宝玉是无价宝所以下面是玉如允与充相近侮与悔相近颇与波相近教师定要指导学进行区分从而记住形3.理词因有道题就是要学们理词所以教师可以提出让学或词理词无价宝形容物品特别珍贵用多少钱也买不到完璧归赵璧古代玉器种平圆形有孔课和氏璧指是用楚国人卞和氏发现块玉制成璧完璧归赵指把和氏璧完地送回赵国这成语现常用表示物归原主理屈理亏绝口不提因回避而不说示弱表示比对方软弱不敢较量推辞谦让不干理直气壮理由充分说话有气势能耐技能领攻无不克攻城夺池没有拿不下战无不胜形容强无比每战必胜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这两成语多指善打仗荆请罪背着荆荆条用打人东西课指廉颇光着上身背着荆条到蔺相如请罪现用表示向人认错赔罪心协力协合团结致共努力(三)简单介绍历史背景《将相和》这故事出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这课是由完璧归赵、渑池会、廉蔺交(或荆请罪)三故事组成完璧归赵璧指就是和氏璧它是块宝玉名称有段不平凡历相传春秋期楚国有叫卞和人楚山拾到块玉璞(即加工美玉)把它奉献给了楚厉王厉王就叫辨别玉专鉴定鉴定结说是石头厉王怒认卞和欺骗戏弄己就以欺君罪名砍了卞和左脚不久厉王死了武王即位卞和又把这块玉璞奉献给武王武王也使辨别玉专鉴定结样说是石头武王又以欺君罪砍卞和右脚武王死王即位卞和抱着玉璞到楚山下哭直哭了三天三夜眼泪哭干了哭出了血王听说就派人问他说天下被砍脚人很多都没有这样痛哭你什么哭得这样悲伤呢?卞和回答说我不是我脚被砍而悲伤、痛哭我所悲伤是有人竟把宝玉说成是石头给忠贞人扣上欺骗罪名王是就派人对这块玉璞进行加工然是块罕见宝玉是就把这块宝玉命名和氏璧由这块宝玉珍奇加历不平凡因便成了世所公认至宝价值连城这也是秦王不惜以十五座城诱饵骗取和氏璧原因所蔺相如不畏强暴甘冒丧失性命风险完璧归赵方面是了维护国利益不辱使命;另方面也和氏璧珍贵廉颇是战国期赵国名将赵惠王封上卿屡次战胜齐、魏等国赵国立了功长平战坚壁固守三年赵孝成王了秦国反计用赵括代替廉颇将遭致惨败燕国乘机攻赵赵孝成王重新起用廉颇战胜燕军赵王封廉颇信平君任相国赵悼襄王廉颇不得志投奔魏国魏国不太信任直不重用又奔楚任楚将老死楚国蔺相如战国期赵国臣赵惠王得到世上稀有宝玉楚国和氏璧秦国强以5座城换取和氏璧蔺相如奉命带璧出使秦国与秦王当庭力争完璧归赵赵王封相如上夫公元前79年他又随赵惠王到渑池(今河南渑池西)与秦王相会使赵王受辱秦归国因功封上卿地位廉颇上廉颇愤愤不平蔺相如以国安危重对廉颇容忍谦让使廉颇愧悟荆请罪二人成至交将相和故事传美谈(四)三课把将、相名用画下想想这讲了几故事?学生完人回答这几问题将指是廉颇相指是蔺相如共讲了三故事可以用完璧归赵概括二可以用渑池会概括三可以用将相和概括(五)统观全给课分段并概括段全可以分成三段段(~0)然段写蔺相如出使秦国机智勇敢保护国宝立了功二段(~5)然段写蔺相如渑池会上不畏强暴维护国威又立新功三段(6~8)然段写廉颇荆请罪将相和(六)布置作业.熟课写词.想想每故事发生原因和结是什么。
统编(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第一课时 课件(共19张PPT)

第一课时
游戏导入
比一比谁一眼看的内容比较多?
蔺相如的话传到了廉颇的耳朵里。 秦王知道廉颇已经在边境上作好了准备。
游戏导入
比一比谁一眼看的内容比较多?
蔺相如的话传到了廉颇的耳朵里。 秦王知道廉颇已经在边境上作好了准备。
学习提示
读一读学习提示,说一说本课的学习要求是什么?
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记下所用的时间。 尽量连词成句地读,不要一个字一个字地读。
A.蔺相如对廉颇说的 B.蔺相如对手下人说的 C.蔺相如对赵王说的
课文结构
划分段落。
Hale Waihona Puke 完璧归赵 1-9渑池会见 10-14
负荆请罪 15-17
课文结构
任选一个故事,说出小故事的主要内容。
主人公是谁?
谁
完璧归赵
完璧归赵的经过? 完璧归赵的结果?
经过 结果
为什么要完璧归赵? 起因
课文结构
任选一个故事,说出小故事的主要内容。
连词成句:能扩大阅读视野,能同时看到多个词语或一句话。
了解题目意思
“将”和“相”分别指的是谁?“将相和”是什么意思? 将:廉颇 相:蔺相如 将相和:廉颇和蔺相如和好。
蔺
隹,古人把短尾巴的鸟称为“隹”。
雀、难、推、准、唯、惟。
课文结构
课文是由哪三个故事构成的?
完璧归赵
渑池会见
负荆请罪
璧
古代的一种玉器,扁平,圆 形,中间有小孔。
使强大或强壮:富国强兵 强身之道
jiàng
强硬不屈;固执: 倔强。
认读词语
nuò qiǎng
承诺 强逼 侮辱 擅长 和氏璧
抵御 上卿
推辞 战袍
阅读检测
18将相和第一课时_20120328081654187

18、将相和教学目标:1、认识7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正确读写“召集、商议、隆重、约定、胆怯、拒绝、能耐、诸位、和氏璧、无价之宝、理直气壮、完璧归赵、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负荆请罪、同心协力”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领悟3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
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
教学重难点:1、读讲故事,感受人物形象。
2、把握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教学时数: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引发兴趣1、同学们,“战国七雄”时期,秦国是最强大的一个国家,它总有吞掉其他国家的野心。
因此,当时一些中、小国家在军事和外交方面的措施就具有关系到国家兴亡的重大意义。
今天,我们就学习发生在当时的秦、赵两国之间的故事。
板题,读题。
2、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过渡: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读读课文。
2、自由读文,思考刚才的问题。
3、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三、引导学生进行理清课文顺序、归纳小标题的阅读训练。
1、读课后问题二,知道本课由三个故事组成。
2、带着课后问题二默读课文,找找这三个故事分别在课文的哪些自然段?3、学生汇报。
4、采用多种形式引导朗读,从各个故事中找出能归纳小标题的语句,指导归纳。
如:A、这就是“完璧归赵”的故事。
??小标题《完璧归赵》。
B、过了几年,秦王约赵王在渑池会见。
??小标题《渑池会见》。
C、蔺相如见廉颇来负荆请罪,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
??小标题《负荆请罪》。
四、在《景阳冈》《猴王出示》两课学习的基础上,复习小说的学习方法,了解本课的时代背景。
(资料袋)启发接下来的学习重点:那么在这篇课文中蔺相如和廉颇两个重要人物有什么性格特点?三个故事又是怎样塑造人物的形象的呢?板书设计:18、将相和将相廉颇蔺相如。
将相和教案公开课

将相和教案公开课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公开课的教学,学生将能够:1. 理解历史人物将相和的背景和故事情节;2. 分析将相和教案的教学目标,掌握主要知识点;3. 运用合作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4.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二、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 PowerPoint幻灯片,包括将相和的图片和教案内容;2. 预先制作好的小组活动任务卡片;3. 黑板,粉笔,教学标志。
学生准备:1. 阅读了解将相和的相关材料。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向学生展示一幅描绘将相和的图片,并引发学生思考:你们对将相和这个人物有了解吗?他在历史上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请谈谈你的想法。
2. 学习任务1:了解将相和教师利用幻灯片讲解将相和的背景和故事情节,引导学生对其进行深入了解。
教师可以穿插提问,促使学生积极参与。
3. 学习任务2:分析教案内容教师将将相和教案内容展示在幻灯片上,并简要介绍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
让学生仔细阅读教案内容,并分小组进行讨论。
教师给每个小组分发任务卡片,要求小组成员合作完成卡片上的任务,例如归纳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提出问题等。
4. 学习任务3:合作学习学生根据小组任务卡片的要求,展开讨论并合作完成任务。
教师在小组活动过程中给予必要的指导和辅助,并监督小组活动的进程。
5. 学习任务4:展示与总结每个小组派出一名代表,向全班呈现他们讨论的结果,包括主要知识点的归纳和解答的问题。
其他组员可以提出补充和评价。
6. 拓展延伸教师鼓励学生在总结和展示的基础上,进一步思考将相和故事的启示和意义,并给予适当的引导和反馈。
四、课堂要点1. 学生主动参与: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等形式,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2. 合作学习: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促进他们的社交能力和协作能力的发展。
3. 教学有效性评估:通过学生的讨论和展示,可以对教学的有效性进行评估,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给予反馈。
将相和教案公开课

将相和教案公开课一、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领悟三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
3、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懂得“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道理。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的内容和内在联系。
感受蔺相如机智勇敢、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和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全大局的爱国品质;体会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
2、教学难点理解蔺相如的“机智勇敢”和廉颇“负荆请罪”的行为表现及深层次原因。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朗读法、情境教学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播放一段有关战国时期的历史视频,引出课文的时代背景。
2、提问学生对战国时期的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生字词的读音和理解。
3、思考:课文围绕哪几个人物展开?主要讲了什么故事?(三)精读课文,深入理解1、“完璧归赵”默读“完璧归赵”部分,思考:蔺相如为什么要出使秦国?他是怎样与秦王斗智斗勇的?小组讨论,交流汇报。
引导学生抓住蔺相如的语言、动作描写,体会他的机智勇敢。
分角色朗读蔺相如与秦王的对话,感受紧张的气氛。
2、“渑池之会”自主阅读“渑池之会”,思考:在渑池之会上,蔺相如又是怎样维护赵国尊严的?同桌交流,教师点拨。
重点体会蔺相如的临危不惧和秦王的无可奈何。
3、“负荆请罪”自由读“负荆请罪”,思考:廉颇为什么要向蔺相如负荆请罪?引导学生理解廉颇的知错能改和蔺相如的宽容大度。
讨论:从“将相和”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四)总结升华1、回顾三个故事,总结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2、引导学生思考:在生活中,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我们应该怎么做?(五)拓展延伸1、让学生讲讲自己知道的历史上其他爱国人物的故事。
2、布置课后作业:写一篇关于“将相和”的读后感。
五、教学反思在这堂公开课中,我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物形象。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优秀课件(第一课时)

强 qiǎng jiàng
强迫 倔强
xiàng
宰相
huà
秦王把允诺划归赵国的十五座城指给他看。
划
huá
夜幕降临,赵老爷子划船离开了小岛。
我会写
zhào chén yì gōng xiàn
召 臣议 宫献
nuò diǎn
诺典
chāo zuì qiè jù jīng
抄罪怯拒 荆
生字归类
读课文,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给课文 划分段落。
第一部分(1-10):写 _完__璧__归__赵___的故事。 第二部分(11-12):写__渑__池__之__会__的故事。
第三部分(13-15):写 负__荆__请__罪__的故事。
课堂演练
1.判断下列说法的对错。
(1)这篇文章是根据《史记》中的故
召臣议 宫 献 诺 典 抄 罪 怯拒荆
左右 结构
独体 结构
上下 结构
加一加:刀+口=召 亻+两=俩
识字方法
xiàn
献
易写错
不要少写一“横”
巧记:南边有只犬。
ché 不要写成“口”。
n臣
大臣
君主制国家的
中央主要官员。
识字游戏
缶 献 举 璧 怯议 诺
秦国
赵国
词语解释
无价之宝:形容物品特别珍贵,用多少钱也买不到。 绝口不提:因回避而不说。 失信: 答应别人的事没有做到,失去信用。 战无不胜:形容强大无比。每战必胜。 同心协力:团结一致,共同努力。
事改编的。
(√ )
(2)蔺相如帮助秦王拿回了和氏璧。( × )
(3)廉颇既战功卓著又能言善辩。 ( × )
2.近义词我会找。 商议——( 商量 )诚意——( 诚心 ) 抵御——( 抵抗 )记录——( 记载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 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 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送回来。 那时候秦国理屈,就没有动兵的理由。
从这段话里可看出蔺相如是个怎样的人, 用一个词语概括说一说。 胸有成竹 机智勇敢
蔺相如到了秦国,面对秦王又说了
哪些话?请用横线划出来。
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 思考:这句话实际上是什么意思?表现了蔺
思考:
蔺相如被封为上卿真的“就靠一张嘴”
吗?请大家画出“完璧归赵”这个故事中几 处蔺相如说的话,一起来看看事实是否如廉 颇所说。
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 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 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送回来。 那时候秦国理屈,就没有动兵的理由。
1.这是蔺相如在什么情况下说的话? 2.一块和氏璧能换十五座城,赵王愿意不 愿意?为什么还要这么着急?
思考:手里没有了璧,蔺相如为什么还能 “大大方方”地说呢?此时的蔺相如处境危 险吗? 不畏强暴
璧完好无损地回去了,人也完好无损 地回去了,那完好无损回去的还有什么?
国家的尊严
词语学习
蔺相如
廉颇
和氏璧
理屈
允诺
渑池
绝口不提
鼓瑟
击缶
拒绝
大大方方
上卿
无价之宝
理直气壮
完璧归赵
渑池之会
负荆请罪
根据小标题给课文分段。
完璧归赵(第1—10自然段) 渑池之会(第11—15自然段) 负荆请罪(第16—18自然段)
再次读课文,读到精彩之处大声读出来。 读后交流你对廉颇、蔺相如的初步形象。
廉颇 “将”指_______, 蔺相如 。 “相”指_______ “和”的意思是 和好 ______________ 。
谁能连起来说说 题目的意思?
自学要求: 1.轻声读读课文,读准生字新词,把课文 读通顺。 2. 课文一共讲了几个故事?试着给这几 个故事加上小标题。 3.根据小标题给课文分段。
蔺相如为什么敢这样说?万一秦王真的 让蔺相如撞璧呢?从这句话可以看出蔺相如 是怎样一个人? 机智勇敢、不畏强暴、沉着果断
到了举行典礼那一天,蔺相如进宫见 大大方方 了秦王,大大方方地说:“和氏璧已经送回 赵国去了。您如果有诚意的话,先把十五座 城交给我国,我国马上把和氏璧送来,决不 失信。不然,您杀了我也没用,天下的人都 知道秦国是从来不讲信用的!”秦王没有办 法,只得客客气气地送蔺相如回国。
相如怎样的品质?
蔺相如察觉到秦王根本无诚意拿城换璧, 就故意说璧上有点儿小毛病,巧妙地将和氏 璧要回手中。表现了他的机智。因为当时和 氏璧在秦王手里,无论是讨还是夺都不可能, 因此蔺相如用这种方法巧妙地将和氏璧要了 回来。
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 理直气壮 交付十五座城,所以把和氏璧拿了回 来。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 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