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上册全册表格式教案(人教版)
七年级上册历史人教版教案(实用14篇)

七年级上册历史人教版教案(实用14篇)七年级上册历史人教版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一)知识目标了解夏、商、西周的更替的脉络,对每个朝代的建立时间、建立者、灭亡时间、亡国者等有一个基本的认识,掌握西周分封制。
(二)能力目标学习本课培养学生查阅资料,识别历史地图,合作的能力。
通过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基础知识,分析得出结论:夏、商统治者的统治态度直接影响着国家的存亡。
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概括、归纳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分组,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通过搜集整理资料、制作示意图、编写和表演历史剧、讲故事的过程,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通过抒发感想,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通过制作比较表、分组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的运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课堂容量。
[度价值观]通过夏、商、西周历史的学习,认识到国家统治者的残暴统治激起人民的反抗,最终推翻其统治,人民群众有权利通过一定的形式和手段达到目的,树立民族责任感和法律意识。
[重点]我国的原始人类。
[难点]通过奴隶制国家与原始社会对比,分析奴隶制度的进步性。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方式与方法]综合启发式教学。
[教学思路]课前导学。
1、据学生的特点、能力、基础水平合理分组;学生以组为单位,查阅书籍、杂志、网站,搜集有关夏、商、西周的文字、图片、及视频资料。
2、夏、商、西周朝代更替情况表格。
3、有能力、有条件的学生可以制作相关的手抄报、课件等。
二、教学渗透1、上网查询、搜集和剪辑相关影视资料,渗透信息和多媒体技术的运用。
2、可用多种生动活泼的文艺形式加深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总结知识要点,如编演历史短剧等以加深对本课内容的理解,使文、史融为一体。
[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导入新课。
前面学习了原始社会的有关内容,到原始社会末期,公元前20xx年,禹建立了中国历第一个国家——夏。
从此奴隶制在我国建立。
最新-人教版初一上册历史教案(优秀12篇)

人教版初一上册历史教案(优秀12篇)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人教版初一上册历史教案篇一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元谋人的生存年代、发现地点和发现的历史意义。
(2)知道北京人的生存年代、发现地点、体质特征、发现的意义以及他们的生产、生活状况。
(3)知道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证据和了解我国境内其他古人类遗址。
2.过程与方法(1)识读《中国境内主要古人类遗址分布图》等图,掌握识图的基本方法,培养从图片中提取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
(2)思考“化石是怎么形成的?对于我们研究早期人类有什么作用?”,培养查阅历史资料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中国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是的世界文化遗产,激发学生的历史兴趣,培养珍视人类文化遗产的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北京人。
难点:理解北京人生产、生活状况。
[教学设计思路]1.教材分析本课主要学习三块内容,我国境内的早期人类、北京人的发现、北京人的特征。
第一部分内容与第二、三部分内容是包含关系,我国境内的早期人类包括了北京人;第二和第三部分递进关系,先介绍北京人的发现,再阐述北京人的特征和发现北京人的意义。
我国目前已发现旧石器古人类遗迹三四百处,遍布全国大多数省市。
事实证明,我国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
我国境内已确认的最早的人类是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左右。
我国早期人类遗址中最的就是北京人遗址。
北京人的发现内容丰富,大量的遗骨、石器和用火遗迹,证明远古确有直立人存在,为“从猿到人”的伟大学说提供了有力证据。
2.学情分析(请按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补充)3.教学方法阅读讲解法、识图分析法、讨论归纳法、联系对比法。
[教学准备]1教师:多媒体课件、投影仪、图片等。
学生:自学教材。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s教师活动E学生活动6设计意图b导入新课H展示女娲抟土造人、亚当与上帝、古猿人的图片,问题:1.人类是怎么产生的?2.我国境内已知最早的人类是谁?-根据自己的认知水平来回答问题。
2022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

叫市。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 3
秦汉王朝与匈奴的和战 [教学目标] 1、学问与技能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匈奴在我国历的贡献。培育学 生综合归纳的实力;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作用与反作用有 一个初步相识。 2、过程与方法 师生互动,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培育分析问题、概括 问题的实力。 3、情感看法和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相识到两汉时期汉与匈奴的关系,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 [重点和难点] 两汉时期汉与匈奴的关系的事例 [课时] 1 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方式与方法]
第12页 共38页
1.学问与技能 知道河姆渡和半坡遗址距今年头、所处的地区、自然条件、 主要种植物和饲养物、生产工具、房屋特点、陶器的运用以及纺 织、渔猎等其他生产生活状况。通过实物图片或考古纪录片,让 学生视察、复述原始农耕文化产生、发展的概况。 2.过程方法与实力 通过对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与前人在衣食住等生产生活方 面的比较,概括出中国远古农耕文化的基本特征,初步相识人类 进步的规律,初步培育比较、分析、归纳和概括问题的方法与实 力。 3.情感看法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祖国境内河姆渡、半坡居民为代表的原始人类所取 得的成就,感受我们先民的生存才智和为人类文明作出的贡献, 增加民族骄傲感。 人类由采集到农耕生活的转变过程和河姆渡、半坡居民生活 的状况,说明人类的每一次进步,都是经验了漫长的历史探究和 艰苦的劳动实践取得的。通过学习感受劳动和创建的艰辛与价值, 培育百折不挠的奋进精神与艰苦奋斗的优良品质。 二、教学要点 重点: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河姆渡、半坡居民的生产与生活状 况所反映出的原始农耕生活的状况。这是属于知道和了解层次的
第8页 共38页
5)东汉明帝时,派窦固、窦宪攻击匈奴,取得成功。 四、作业:举例说明两汉与匈奴的关系。 附:板书设计 一、匈奴 1、匈奴的首领称为单于 2、秦末汉初,匈奴首领冒顿单于统一蒙古草原。 二、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公元前 119 年,卫青、霍去病 三、昭君出塞:公元前 1 世纪,汉元帝把昭君嫁给呼韩邪单 于。 四、东汉明帝派窦固、窦宪攻击匈奴,取得成功。 五、列举两汉时期汉与匈奴的关系的事例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 4 [学问与实力] 以教材中课文出现的基本人物、事务、时间和提示为对学生 应驾驭 学问的要求;其他只要求一般了解。 [过程与方法] 1、以多种角度来训练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法的初步 运用实力; 2、将阅读、听讲、识记三方面材料综合起来的思维实力及独 创、灵敏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6篇)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6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6篇)傲不可长,欲不可纵,乐不可极,志不可满。
峣峣者缺,皎皎者易污。
《阳春》之曲,和者必寡,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供大家参考学习。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精选篇1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匈奴的兴起和在我国古代历史上所作的贡献,匈奴与两汉的关系,包括汉武帝时期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呼韩邪单于归汉和昭君出塞,为学生初步掌握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过程和正确认识我国古代民族关系奠定基础。
通过引导学生思考与探究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和昭君出塞所起的历史作用,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和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思考“汉武帝以前和汉武帝时期,西汉对匈奴的不同政策及原因”,培养学生比较和分析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我国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祖国的历史是由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民族友好是我们多民族国家发展的主流。
昭君出塞促进了汉匈的友好相处,受到后人的称赞。
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一、重点和难点冒顿统一蒙古草原是本课重点。
匈奴是我国北方蒙古草原的古老少数民族,战国时建立奴隶制政权。
活跃于秦汉时期的历史舞台。
匈奴杰出的首领冒顿第一次统一了蒙古草原,匈奴的统治进入鼎盛时期。
匈奴的兴起对我国北方草原的统一和经济开发做出了贡献。
学习这段历史,可使学生感性认识到祖国的历史是境内各民族共同缔造的,各民族都对祖国历史发展做出了贡献。
这也为理解匈奴与两汉的“和”与“战”做了铺垫。
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是本课又一重点。
汉武帝时经济的繁荣和国力强盛为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准备了条件。
反击匈奴的胜利使西汉北部边郡得到安定,有利于中原农业文明的发展。
正确理解当时的民族关系是本课的难点。
民族关系的表现形式主要是战与和。
匈奴南下掠夺,是掠夺战争。
虽然没有侵略与被侵略的性质,但是有正义与非正义之分,因为它给汉匈人民带来了灾难。
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9课 秦统一中国(教案)

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9课秦统一中国(教案)第9课秦统一中国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研究,使学生掌握秦朝中央集权统治的建立和XXX巩固统一的措施及作用。
2.过程与方法:利用视频、图片、文字资料等各种历史资料,培养学生的历史想象能力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的统一在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和进步作用。
教学重点】:秦的统一及意义教学难点】:焚书坑儒教学方法】:合作、探究、交流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视频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XXX扫六合,虎视XXX哉!挥剑击浮云,诸侯尽西来!”——————李白《古风》二、新课研究一)秦灭六国教师介绍XXX,中国统一的秦王朝的开国皇帝。
XXX之子,13岁即王位,39岁。
战国末年,秦国实力最强,已具备统一东方六国的条件。
XXX即位时国政为相国XXX所把持。
公元前238年,他亲理国事,免除XXX的相职,并任用XXX、XXX等人。
自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后灭韩、魏、楚、燕、XXX、XXX,终于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国家——秦朝。
教师提问:秦灭六国的条件有哪些?学生回答: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实力最强;长平之战后,XXX无力抵御秦的进攻;长期战乱,人民渴望安定统一;兼并战争使诸侯国数量减少,有利于国家的统一;秦王XXX雄才大略。
教师提问:秦统一六国采取了哪些措施?学生回答: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实力超过东方六国,XXX即位后为灭六国进行了充分的准备;他招募各国的人才,委以重任,并及时听取建议;积极策划统一大计。
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战国形势图和秦战六国图示,介绍秦灭六国后,又北进南下,对边境地区进行开拓和经营,管辖范围大为拓展。
教师提问:秦朝统一的时间是在什么时期?学生回答:公元前230~公元前221年。
教师提问:建国时间、谁建立的秦朝及定都在哪里?学生回答:时间是公元前221年,秦王XXX建立秦朝,定都咸阳。
七上初中历史人教版教案

七上初中历史人教版教案学科:历史年级:七年级教材:人教版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 了解什么是历史,为什么要学习历史;2. 理解历史、地理、文化的关系,认识历史是研究人类社会过去的经验和教训的重要途径;3. 培养学生对历史事实的独立思考和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1. 了解历史的概念和意义;2. 理清历史与地理、文化的关系。
教学难点:1. 帮助学生理解历史对人类社会的重要性;2. 培养学生对历史事实的独立思考和分析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历史是什么?为什么要学习历史?通过学习历史有什么收获?二、概念讲解(10分钟)1. 介绍历史的概念: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所发生的一切事务的记录和研究,是研究人类社会过去经验和教训的一门学科。
2. 分析历史与地理、文化之间的关系,说明历史的研究是需要结合地理、文化因素的。
三、历史意义(15分钟)1. 讲解历史对人类社会的重要性,指导学生认识历史是研究人类社会过去经验和教训的重要途径。
2. 引导学生思考历史对我们现在的影响和启示。
四、活动训练(15分钟)1. 小组讨论:讨论历史和地理、文化之间的关系,为什么要学习历史?历史对于我们有什么意义和作用?2. 学生展示小组讨论结果,教师进行点评和引导。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历史的重要性和意义;2. 鼓励学生多思考历史问题,培养独立思考和分析能力。
六、布置作业(5分钟)布置作业:写一篇短文,说明为什么要学习历史?历史对我们的启示有哪些?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历史的概念和意义有了初步了解,对历史与地理、文化的关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分析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将继续培养学生对历史事实的独立思考能力,引导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历史的重要性和意义。
初中历史人教版全册教案

初中历史人教版全册教案教材:人教版初中历史全册教学内容:第一单元古代文明的萌芽教学目标:1.了解古代文明的形成和发展过程;2.掌握古代文明的主要特点和对当今社会的影响;3.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1.了解古代文明的萌芽和发展;2.掌握古代文明的主要特点和影响。
教学难点:1.理解古代文明的形成过程;2.掌握古代文明的主要特点和对当今社会的影响。
教学准备:1.教案、教材;2.多媒体教学设备;3.图片、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通过图片展示古代文明的发展过程,引导学生了解古代文明的萌芽和发展。
二、学习(30分钟)1.教师简要介绍古代文明的定义和主要特点;2.学生观看视频资料,了解古代文明的发展轨迹;3.教师讲解古代文明的主要特点和对当今社会的影响。
三、讨论(15分钟)1.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古代文明的发展对当今社会的影响;2.学生互相交流意见,积极表达自己的看法。
四、总结(5分钟)1.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2.鼓励学生继续了解和探讨古代文明的相关知识。
五、作业布置(5分钟)1.布置相关阅读作业,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古代文明;2.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总结。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媒体教学和讨论的方式,激发学生对古代文明的兴趣,并培养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学生积极参与,讨论热烈,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但在讨论过程中,部分学生表现较为 passsive,需要进一步引导和激励。
下节课将继续优化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古代文明的相关知识。
2023年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精选13篇)

2023年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精选13篇)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篇1●教学设计思路本课主要是通过传闻故事导入,以引起学生的爱好,不断地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比照课本学问独立解决问题。
并通过收集的文本和图片资料,引导学生在头脑中勾画出北京人、山顶洞人的生活情景。
并会进行对比。
自始自终围绕“会不会制造工具是动物和人类的区分”,“劳动创建人”绽开。
●教学目标学问与实力: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和驾驭有关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的历史基础学问。
过程与方法:培育学生的视察力、想象力以及独立思索和进行比较的实力。
情感看法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相识中国是人类的起源地之一,周口店北京人古人类遗址是的世界文化遗产,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培育珍视人类文化遗产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北京人、山顶洞人。
教学难点本课的难点是所讲内容距今久远,只有依据考古发掘成果进行科学推断并结合必要的、合理的想象,才能理解和驾驭本课的基本内容。
●教学方法识图分析法、探讨归纳法、联系对比法、阅读讲解法。
●教学媒体1、教具打算投影仪、多媒体电脑。
2、素材打算“女娲造人”、“亚当、夏娃”、北京人生活相象图、“山顶洞人生活想象图”、“山顶洞人头部复原像”的图片;“北京人与原始人”及“北京人”视频。
●课时支配1课时●教学结构与过程新课导入:我们宏大祖国有特别悠久的历史。
根据古代的传统说法,从传闻中的黄帝到现在,大约有四千多年的历史,通常叫做“上下五千年”。
在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里,有很多动人的有意义的故事。
其中有很多是有文字记载的。
至于五千年以前远古时期的状况,没有文字记载,但是也流传了一些神话和传闻。
譬如,我们人类的祖先,原委是从哪里来的?那么同学们,有谁知道:“盘古开天辟地”和“女娲造人的故事”?学生讲解并描述,老师总结并补充《圣经》中关于上帝造人的故事。
(展示“女娲造人”和“亚当、夏娃”的图片)神话终归只是神话,现在谁也不会信任真有这样的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历史上册全册表格式教案(人教版)
课堂教学设计
课题第1课中华大地的远古人类教时1主备人
教学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阅读“中国原始人类主要遗址分布图”,初步掌握
识别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初步了解有关考古、历史地图、
文物插图、古史资料等方面的基本常识。了解远古人类从低
级到高级的演进过程。通过想象北京人一天的生活,培养丰
富的历史想象力。
过程与方法
学生可以根据课本与教师提供的考古材料及自己的观
察所得,进行推理分析、大胆想象,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
并学习用观察法、阅读等方法来探究有关问题。教师以启发
式教学引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知道我国是目前世界上发现原始人类
遗址最多的国家,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以此增强民族
自豪感。通过对考古知识的初步理解,培养崇尚科学的精神。
教学
重点
难点重点:元谋人、北京人
难点:学生初步接触历史地图、考古知识、古史资料等
内容,需要逐步理解;人类社会从低级到高级的逐步演进,
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进华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这一问题比较
抽象,需要逐步引导理解。
教
学
方
法阅读指导法、对比法、识图学习法、讨论法、史料分
析法。
学
习
方
法1.指导学生观察配合课文的有关图画,提示一些观
察的角度和思考的问题,培养学生注意观察的优良习惯和根
据考古成果去了解和学习历史的兴趣。
.学习历史要善于抓比较、抓联系。本课中的“活动与
探究”引导学生思考山顶洞人比北京人有哪些进步,对于培
养学生的比较能力很有助益,教师应适度提示学生比较的角
度,抓准对应的比点。可列表如下:
板
书
设
计一、我国最早的人类
元谋人距今170万年中国最早的人类
二、北京人
发现地点:北京西南周口店
生存年代:20—70万年
体貌特征:手脚分工明显、残留猿的某些特征
生活状况:群居生活
生产水平:能制造和使用工具,使用天然火
三、山顶洞人:
时间:1.8万年
生活方式:氏族生活、工具进步
发展水平:人工取火
教
学
反
思在教学中,教师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生段,为学生创
设了良好的历史情境。为学生充分体会原始人类的生活状况
提供了感性材料。
另一方面,教师把重点放在对北京人的生产生活以及身
体发展的探讨上,通过学生的合理想象,理解了原始人类的
基本特点。对早期的原始人的生活状况产生了深刻的认识。
教学过程及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导入新课:温故知新
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都知道,人类是万物的主宰,
是地球的主人,有人类才有人类社会的历史,那么最早的人
是怎么来的?上帝造人的传说,盘古开天辟地、女娲造人的
传说,反映了人类对自身的困惑。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终
于认识到,人类是生物进化的结果,是由古猿的一支发展来
的。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去学习课,祖国境内的远古人
类。
演示学习目标、导读提纲
看书快速找出元谋人的得名、距今年代。对于元
谋人,我们发现了哪些考古资料呢?
北京人生活在哪里?距今多久?北京人遗址发现了哪
些丰富的资料呢?
北京人到底长什么样子?仔细观察“北京人头部复原
像”,说出北京人长得跟现代人有啥不一样?
在你看来,北京人和山顶洞人哪一个更接近于现代人
呢?结合《山顶洞人的生活想象图》,谈一谈山顶洞人的生
活比北京人的生活有了那些进步?
组织学生自学:
检测:
基础知识: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进行汇报,中上生评判、
更正。
质疑、释疑:
探究新课:
引导学生看图:
请数一数,我国有多少处原始人类主要遗址?
提问:从图上来看,这些原始人类都选择了什么样的生
活环境?为什么?
教师提问
教师利用多媒体出示
布置自学任务指导自学的方法明确自学的要求了解他
们自学中的困难,
教师巡视检查
教师总结:集中于大江大河流域土地肥沃的地方。
学生回忆
阅读、思考,自己解决所遇到的问题,对一时不能解决
的问题提出质疑。教学过程及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多媒体展示北京人生活想象图和阅读要求:北京人过怎
样的生活?为什么?
多媒体展示问题:想象一下,北京人的一天是怎样生活
的?提示可以按时间顺序,也可以按衣、食、住、行的顺序。
多媒体展示问题:想一想,北京人是怎样得到火的?
山顶洞人的头部复原图和北京人的头部复原图,比较两
种居民的差别。
动脑筋,海蚶是生活在海里的。在山顶洞人人的洞穴中
发现海蚶壳说明了什么问题?你是怎样看的?
议一议:山顶洞人的生活比北京人有哪些进步?”
“山顶洞人会制造骨针,有了装饰品。这能够说明什
么?”
情景设置:请你当一回北京人的首领,①给你的成员具
体的劳动分工
②在食物非常充足的特殊情况下分配食物
③但大多数情况下食物是不够的,例如今天就很不幸,
派出打猎的人一无所获,只有采集的人带回为数很少的野
果,请你合理分配这些有限的食物
学生活动:
小结
名称时间相貌用火工具社会生活
北京人70~20万年保留猿的某些特征使用天然火属旧
石器时代群居的生活
顶洞人18000年同现代人基本相同懂得人工取火打制石
器为主
已懂得磨制和钻孔技术氏族公社
当堂训练、完成课堂作业。引导学生去思考、动脑
引导学生探索、交流
教师引导进行比较,增强知识的系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