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全册教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全册)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全册)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全册)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全册)第1课繁盛一时的隋朝一、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目标:使学生了解隋朝的建立和统一,社会经济的繁荣,大运河的开凿及历史作用。

2、过程和方法目标: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隋朝开通运河是好事还是坏事”的综合分析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大运河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是与长城齐名的世界最伟大的工程之一,激发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

二、教材分析本课简要介绍了隋朝的建立,社会经济的发展,大运河的开凿。

教学重点:大运河的开通和作用。

教学难点:隋初经济的繁荣。

三、课前准备师:搜集本课的资料,相关的图片。

生:在图书馆搜集有关大运河的资料。

四、教学过程一、导言引入师:讲述“XXX赏琼花”的故事,那么XXX专为看琼花开通大运河的说法否对。

隋朝是怎样建立的?大运河是如何开凿的?二、互动授课让学生阅读第一框的内容师:隋朝是哪年树立的?XXX 又是如何统一全国的?有什么意义?引导进修概括出“结束了西晋以来,二百七十多年的分裂,对峙的场面,开创?20161四段,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

经过浙江、江苏、山东、河北、天津、北京六省市。

全长四五千里,是世界上的伟大工程之一,大运河开通后“高旅往返,船乘不绝”大运河的作用有哪些?总结:“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全国统治。

”“XXX专为看琼花开通大运河的说法对不对?为什么?”学生根据搜集的资料,在小组交流。

总结:不对。

XXX开凿大运河,既有贪恋江都的美景的动机,搜括江南财富的目的,也有兵力强大,帝王的霸气。

师:XXX对为什么能够开纵贯南北的大运河?总结:利用已有的经济实力.师:隋朝开通大运河是好事还是坏事?生:学生分小组讨论:全面分析XXX开凿大运河的功过。

出示唐2016课外延伸:比较XXX和XXX的功过。

板书设计:隋朝:繁盛:统一;经济繁荣、大运河开通一时:二世灭亡,共38年2第2课贞观之治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唐朝树立、贞观之治和XXX的统治等基本史实。

初一历史教案大全(优秀4篇)

初一历史教案大全(优秀4篇)

初一历史教案大全(优秀4篇)七年级历史教案篇一复习目标:识记元谋人、北京人的生活时间及地点;河姆渡人、半坡人的生活状况与主要农作物;炎黄帝,尧舜禹的传说。

复习重点:识记以上内容复习难点:河姆渡人、半坡人的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的比较复习方法:先学后练,当堂训练复习课时:1课时复习过程:一、由世界史人类的形成复习导入。

二、点明考纲目标,学生对照考纲看《开卷有益》“考点点拨”并作好标记、熟读。

教师适时点拨、引申。

三、学生阅读复习七年级上册本单元的内容。

四、知识点的梳理、重现:学生默写《开卷有益》“知识构建”空缺内容。

五、中考强化限时训练:5分钟时间完成学生做《开卷有益》“中考强化训练”教师发现疑问并解答六、教师总结点拨并板书:复习:中华文明的起源1、人类的形成:距今约三四百万年前非洲南方古猿三大人种母系与父系氏族社会2、中华文明:元谋人:云南元谋县距今约一qi0万年我国境内已知最早人类会使用天然火北京人: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距今约70~20万年会人工取火母系:河姆渡人:浙江余姚长江流域住干栏式房屋种植水稻半坡人:陕西西安黄河流域住半地穴式房屋种植粟父系:炎帝、黄帝:华夏族人文初祖—黄帝尧舜禹:禅让制七、当堂效果检测:1、“我来自元谋,你来自周口,牵起你毛茸茸的手,爱让我们直立行走。

”这首在网络上颇为流传的诗句,让我国境内的远古人类蒙上了一层神秘而浪漫的薄纱。

下列远古人类中,生活在周口店的是()A、元谋人B、北京人C、半坡人D、河姆渡人2、为后世的衣食住行奠定基础,被称为“人文初祖”的是3、某校历史学习小组开展“感知一qi0万年前生活,寻找远古人类足迹”活动,他们应该去()A、云南元谋B、北京周口店C、浙江余姚D、陕西西安4、“吾祖峻德,万古流芳;平定荒漠,举世称殇…造车指南,辨兆万民不易之方向。

”这是台湾的宋楚瑜祭拜何处的祭文()A、炎帝陵B、黄帝陵C、始皇陵D、中山陵八、作业:《开卷有益》本节未完成部分九、教学后记:初中历史教学创新浅析1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是进行历史教学创新的前提一位著名的科学家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任何一门课程,只要学生们产生了兴趣,那么教学效果会好的多。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全册教案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全册教案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全册教案设计第一单元人类始祖
教学目标
- 了解人类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 掌握人类的基本特征和生活方式
- 知道人类早期文化和考古发现
教学重点
- 掌握人类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 了解人类的基本特征和生活方式
教学内容
第一节人类的起源和发展
1. 人类的起源
2. 人类的生活方式
3. 人类的基本特征
第二节早期文化和考古发现
1. 早期文化的特点
2. 考古发现的意义
教学过程
第一节人类的起源和发展
1. 教师引入人类的起源和发展的话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教师通过图片和故事的形式,让学生了解人类的起源和发展
历程。

3. 学生独立或小组合作完成相关练和任务,加深对人类起源和
发展的理解。

第二节早期文化和考古发现
1. 教师讲解早期文化的特点和考古发现的意义,引导学生思考。

2. 学生讨论和分享自己对早期文化和考古发现的看法和体会。

拓展活动
1. 学生自行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更多关于人类起源和早期文化
的内容,向全班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

2. 以小组形式制作展板,展示人类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展示早
期文化和考古发现的重要性。

总结反思
通过本单元的研究,学生能够全面了解人类的起源和发展历程,掌握人类的基本特征和生活方式,了解早期文化和考古发现的意义。

通过拓展活动和总结反思,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提高学生的思维
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全册)

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全册)

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全册)第一单元人类文明的起点课时一人类的起源与迁徙教学目标1. 了解人类起源的地点和时间;2. 掌握人类早期迁徙的路线和原因。

教学重点1. 人类出现的时间和地点;2. 早期人类的迁徙路线和原因。

教学难点1. 人类起源的证据和判断;2. 早期人类的文化和生活。

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人类演化树,简单介绍人类起源的历程。

2. 讲解人类起源的证据和判断:通过PPT介绍人类化石、考古文物等证据,让学生了解人类起源的判断。

3. 讲解早期人类的迁徙路线和原因:介绍人类迁徙的时间和路线,以及迁徙的原因。

4. 梳理知识点:通过练题对人类起源和早期人类迁徙进行简单梳理和巩固。

5. 布置作业:让学生阅读教材相关部分,并完成课后题。

课时二古代文明的形成教学目标1. 了解不同地区的古代文明形成的时间和地点;2. 了解古代文明的特点和发展。

教学重点1. 不同地区的古代文明形成时间和地点;2. 古代文明的特点和发展。

教学难点1. 古代文明之间的交流和影响;2. 古代文明的衰落和原因。

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图片展示不同地区的古代文明,引起学生的兴趣。

2. 讲解古代文明的形成时间和地点:通过PPT介绍古代埃及文明、古代印度文明等不同文明的形成时间和地点。

3. 讲解古代文明的特点和发展:介绍古代文明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和发展。

4. 比较不同文明:通过练题对不同文明进行比较和分析。

5. 布置作业:让学生阅读教材相关部分,并完成课后题。

第二单元中国古代的奴隶社会课时一中国古代奴隶制度的形成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古代奴隶制度的形成历程;2. 掌握奴隶社会的主要特点。

教学重点1. 奴隶制度的形成历程;2. 奴隶社会的主要特点。

教学难点1. 奴隶制度和封建制度之间的区别和联系;2. 奴隶社会的衰落和原因。

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PPT图片展现古代奴隶社会的生活和场景。

2. 讲解奴隶制度的形成历程:通过PPT介绍奴隶制度的形成和发展历程,引导学生理解奴隶社会的根源和发展。

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14篇

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14篇

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14篇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篇1活动目的1)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过程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和发展水平。

2)初步培养观察历史文物图,搜集并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历史信息的能力。

3)在情感上感受远古祖先的勤劳智慧对人类社会物质与精神进步做出的贡献。

活动准备1)学生预习课文。

2)教师与学生共同搜集河姆渡人、半坡人生产生活的图片及文字资料。

并将所搜集的资料在墙报“历史园地”中展示,资源共享。

活动步骤1)通过复习山顶洞人北京人的有关知识引出人类生存问题。

2)学生自由发言,讨论解决问题的办法。

3)以河姆渡人半坡人为例,模拟远古居民,展示原始人类生产生活风貌。

活动过程(小游戏)1)教师指定两名学生手举北京人代表队、山顶洞人代表队的牌子入场。

2)将写有北京人、山顶洞人有关生产和生活内容的卡片分发给14名学生。

3)14名学生根据卡片所给内容,在1分钟内找到自己的队伍并亮出卡片。

4)学生评判正误并找出两个代表队中卡片内容相近的队员。

(两队中相近的内容有采集和捕猎)其余队员退场。

(教师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探究X)师:山顶洞人比北京人有了很多进步。

但是这个进步经过了几十万年的演变。

远古人类前进的脚步是多么艰难啊,尤其是在生产活动中,从采集到采集,从捕猎还是到捕猎。

几十万年无限的采集和捕猎有可能带来什么问题?学生讨论:(生态破坏、资源短缺、没有食物来源、人们居无定所、引发战争等)师:如果真的像同学们所想象的那样,那是多么悲惨的情景啊!师:人类的这种悲剧可以避免吗?学生讨论:(人类学会自己种植和饲养。

)师:同学们的主意真是太好了,请大家翻开课本第二课,原始的农耕生活。

学习了这一课,同学们看一看,远古的先民们和你们的想法是不是英雄所见略同?课文的导读部分是个美丽的传说。

传说中有没有科学的东西?学生讨论:(人类发现植物的种子落地、发芽、生长、成熟、从而人工种植。

)师:据最新的考古发现,我国早在8000-7000年前,人们就学会了种植,有了原始的农耕。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 全册教案教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 全册教案教案

新版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全册教案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第一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人类历史的起源,指导元谋人是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2.了解北京人发现的过程,指导根据化石推测北京人的特征及生产、生活的情况。

过程与方法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提炼知识要点。

2.通过观察《人类进化示意图》《中国境内主要古人类遗址分布图》,说出人类进化的大致过程及我国境内主要古人类遗址分布情况,初步掌握阅读历史地图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我国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是目前世界上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培养珍视人类文化遗产的意识。

2.通过讲述北京人遗址发掘过程中的小故事,体会考古学家执着探索的精神,结合北京人遗址中的考古发掘,认同北京人遗址在同期遗址中的重要地位。

教学重点:北京人教学难点:劳动创造人本身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相关的课件及资料图片,发给学生预习指导,指导学生查阅相关资料,自主学习。

活动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课程导入图片导入达尔文猿身像及达尔文真实画像设问:1.引导学生观察第一幅图片的特殊之处?2.观察第二幅图片,认识达尔文及达尔文的生物进化理论。

学生观察图片,看看能不能发现这个猿身像的头是谁的,为什么要这样做?学生提前查阅资料,了解达尔文暨生物进化论。

设疑导入,从达尔文猿身像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学生带入历史情境。

新课教学1.多媒体资料:人类进化示意图引导学生观察图片,讲述人类由猿进化而来。

2.多媒体资料《中国境内主要古人类遗址分布图》设问:(1)依据地图观察中国古人类主要分布在哪个流域,说明什么问题?(2)探索人类产生奥秘的时候,是依靠什么来判定远古人类生存、存在的时间的?3.牙齿的秘密——初识“元谋人”资料:首次报道:1965年5月,地质工作者在云南元谋进行地质考察时,偶然发现两颗浅灰色、石化程度很深的猿人牙齿化石,经研究发现,两枚牙齿同属于一个男性成年人个体,有明显的原始性状。

【独家】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全册教案(历史核心素养版)

【独家】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全册教案(历史核心素养版)

【独家】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全册教案(历史核心素养版)【独家】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全册教案(历史核心素养版)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教案一、课标内容知道北京人的特征;了解北京人发现的意义。

知道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证据。

二、学情分析初一的学生刚刚接触历史学科,7年级教材主要是中国古代史,这段历史比较久远,但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影视剧等,对中国古代史有所接触,上课可以通过多种形式的资料例如图片、视频等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采取问题探究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兴趣,结合中国古代史教材的时序编排特点,历史地图等教学素材,使用图表类分析、归纳知识及学生探究回答问题,培养学生历史学科能力及学科素养。

三、教材分析本课主要学习三块内容,主要以北京人为例讲述我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第一部分简要讲述了早期人类的分布及元谋人,在第二、三部分重点讲述了北京人的发现及北京人的特征。

人类是从古猿发展而来,我国是人类发源的重要地区,北京人是迄今已经发现的猿人化石和相应的旧石器时代早期遗址中考古资料最丰富的遗址之一,在中华文明史前阶段占有重要地位。

四、教学准备1.将《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自主学习任务单,给学生并提醒学生完成学习。

2.将本课课件准备好。

3.查看本课目录下自学检测、当堂达标、提升训练试卷。

五、教学目标1.核心素养: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分别是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本课教学活动主要通过演示动画地图、播放视频资料,并开展学生自主学习、课堂探究讨论的方式,进行问题探究教学,以此培养学生时空观念,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

2.学习目标目标1:通读教材,完成自学检测,初步了解我国境内的早期人类、北京人的发现、北京人的特征三个子目相关内容。

目标2:能够通过《我国境内主要远古人类遗址分布示意图》,明确我国境内早期人类分布的地理位置,能够在地图上正确指出元谋人、北京人等遗址位置;初步掌握识图的基本方法,培养从图片中提取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新目标历史上册全册教案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新目标历史上册全册教案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新目标历史上册全册教案教案一:课程导入- 课程名称:认识历史- 课时:1课时- 教材内容:通过问答游戏介绍历史的定义和意义,并引导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

教案二:人类文明的起源- 课程名称:追寻石器时代的足迹- 课时:2课时- 教材内容:介绍石器时代的特征和代表性工具,引导学生了解人类文明的起源和发展。

教案三: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 课程名称:古代文明的绘卷- 课时:3课时- 教材内容:介绍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过程,重点讲解夏、商、周等朝代的特点和贡献。

教案四:古代文明的交流与融合- 课程名称:丝绸之路的传承- 课时:2课时- 教材内容:引导学生了解丝绸之路的起源、发展和影响,让他们认识到不同文明间的交流和融合。

教案五:古代希腊罗马文明- 课程名称:希腊罗马文明的辉煌- 课时:3课时- 教材内容:介绍古希腊和古罗马两大文明的特点和影响,并引导学生欣赏相关艺术品。

教案六:印度古代文明- 课程名称:印度古代文明的绚烂- 课时:2课时- 教材内容:介绍古印度文明的特点和影响,通过小组讨论和展示活动,加深学生对印度文化的认识。

教案七: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 课程名称:中华文明的传承- 课时:3课时- 教材内容:讲解中国古代文明的演变过程,重点关注秦、汉、唐、宋等朝代的重要事件和贡献。

教案八:中世纪欧洲的封建制度- 课程名称:中世纪的贵族与农民- 课时:2课时- 教材内容:介绍中世纪欧洲的封建制度和相关社会阶层,让学生了解封建制度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教案九:中世纪的宗教与文化- 课程名称:宗教与文化的较量- 课时:3课时- 教材内容:介绍中世纪欧洲的宗教和文化发展,引导学生了解宗教与文化之间的关系。

教案十:现代历史的起点- 课程名称:现代历史的开端- 课时:2课时- 教材内容:介绍近代历史的起点,包括文艺复兴、大航海时代和科学革命等重要事件和影响。

教案十一:近代工业革命- 课程名称:工业革命的影响- 课时:3课时- 教材内容:引导学生了解工业革命的起因和发展,并讨论工业革命对社会和经济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历史全册教案七年级历史全册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元谋人的发现与距今的年代,北京人的发现、地点与距今年代,北京人使用石器和天然火以及北京人的群居生活:山顶洞人的距今年代、发现地点,山顶洞人的石器、磨制技术和人工取火;山顶洞人过着氏族生活。

通过学习本课初步培养学生理解、认识历史领域内各种不同知识范围的能力以及观察、想象能力和比较的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阅读,可以接触考古知识、神话传说、古史资料、历史地图、文物插图等各类与历史有关的知识,扩大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其重视历史课的学习。

2、过程与方法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围绕“北京人、山顶洞人的生产、生活状况”这条主线进行讲解,然后,引导学生分析比较“山顶洞人比北京人的进步性有哪些”。

加深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我国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是目前世界上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

我国历史可以追溯到一百七十多万年以前,以此激发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情感,培养珍视人类文化遗产的意识。

(2)通过认清劳动创造世界和人类本身这一真理,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生产和生活状况。

2、难点:认识劳动在人类产生过程中的作用。

【课时安排】1课时【教与学互动设计】(一)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导语一展示远古人类的头部模型。

设问:这是什么时候的人类头部模型?那时侯,我国境内有哪些远古人群?他们的生产和生活状况又是怎样的呢?请大家阅读第1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导语二播放一段有关远古人类社会生活的课件,然后提问:该片段反映了我国远古人类怎样的生产和生活状况?他们生活在什么时候?请大家预习课文。

导语三人从哪里来呢?目前有两种说法:一是人由神创造的,像西方的“上帝造人说”,我国的女蜗造人。

二是人是古猿进化而来的,你同意哪一观点?学完了本课,你或许可能找到答案。

(二) 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 我国最早的人类(1)我国最早的人类是什么人?他们生活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学生根据课本回答) (2)那么,他们的生产和生活状况又是怎样呢?(学生看书、讨论、交流、教师小结) 据考古学的研究成果表明,在元谋人曾经生活过的地方发现了一些粗糙的石器,以及大量的炭屑和两小块烧过的骨头,表明元谋人已经会制造工具和知道用火了。

会制造工具,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

【历史体验】下面,请同学们在我的描述中想像古猿是怎么样变为人类的,请同学们闭上眼睛。

“大约在二三百万年以前,由于宇宙星球的变化,地球内部的岩浆发生剧烈变化,引起了地壳的异常变动,有些海洋在隆起,有的陆地在沉沦,火山在喷射,风雪在呼啸。

一片片的森林在毁灭,一群群的动物在奔逃……后来,地球又经历了一个冰川横行的时期,从两极而来的冰流以排山倒海之势向赤道冲去,淹没了大块森林和陆地,但在行进中又遇到了重重阻力,未能到达亚热带地区。

自然界的变化,改变了古猿的生存环境。

”古猿是在森林里生活的动物。

有些地区的森林没有遭受到这场“自然灾害”,生活在这里的古猿继续沿着猿的方向缓慢地向前发展,逐渐演变为现代的猿类。

那些丧失了森林的古猿不得不从树上来到地面,开始过着流浪生活。

在艰难的生活道路上,有些古猿死去了,活着的古猿为了适应新的环境,逐渐学会了利用前肢来采集动物和捕捉动物,并用前肢来折树枝和选取石块作武器,以抵御野兽的侵袭,这就要求用后肢来支撑身体和行走。

于是,前肢和后肢的分工逐渐出现了。

这种分工导致了前肢的进一步解放和后肢的直立行走。

而直立行走和手脚分工又引起了整个身体结构的变化。

肉食促进了大脑的发育。

在长期的演进过程中,慢慢地大脑产生了初级的意识,要求把看到的事物和联合行动的愿望表达出来。

经过简单呼叫,手势表达的长期演进,逐渐地发出一个个清晰的音节,从而由一定的音节和一定的内容相结合的语言产生。

语言在劳动之时并与劳动一起出现、成熟,成为由猿到人这一根本变化的推动力。

经过漫长的过程,这些古猿在劳动中进化为人类。

【注意】在描述中,速度要放慢,声调要深沉,感情要丰富,表述结束过一会儿再让学生睁开眼睛。

(3)那么,怎样理解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会制造工具呢?(学生思考、讨论、交流、教师归纳) 制造工具本身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只有人类能够制造工具、使用工具改造自然。

即使是再聪明的动物也只能利用工具,而且必须经过长期训练。

因而会制造工具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

〖想一想:〗动物园里的黑猩猩也能利用竹竿或木棍打下树上的野果子,这是否表明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消失了呢? 【点拨】某些动物利用现成的工具获取食物,是生存的需要,是动物的本能。

而且动物只能简单地利用现有的工具,并不能对工具进行加工改进,更不能制造出任何一件简单、粗糙的工具。

只有人类才能根据实际需要,制造和利用工具,改造自然。

因此,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没有消失。

2. 北京人(1)1929年,在北京西南周口店一个洞穴里,年轻的考古工作者裴文中先生惊喜地发现了一个完整的远古人类头盖骨化石,轰动了全世界。

从此,“北京人”名扬世界了。

那么,“北京人”生活在什么时候呢?又长什么样子呢?请看头像模型。

[展示古猿头像,北京人头部复原像模型] [师问]北京人与古猿相比,面部有什么特点呢?(学生观察、比较、讨论,教师小结) 北京人前额低平、后倾,眉脊高突,吻部前伸,没有明显下额。

生活在距今约七十万年至二十万年前的北京人,还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但北京人手脚分工明显,他们不再像古猿那样爬行,而是用腿走路,用手制造和使用工具,从事生产劳动。

(2)那么,北京人能够制造哪些工具呢?他们又怎样生活呢?请大家结合投影,阅读教材中的相关内容。

〖投影〗《北京人用火追逐野兽》图[师问]从图片中可以看出,北京人使用了哪些生产工具? [生答]石块、木棒、火把。

[师问]从图片中可以看出,北京人过着怎样的生活呢? [生答]群居生活。

(3)北京人为什么要过群居生活呢?(学生看书、思考、讨论,教师归纳小结) 北京人使用的工具极其简陋,生存环境极其恶劣,常常受到来自大自然的各种威胁。

在这险恶的`环境下,只靠个人的力量,无法生活下去,因而他们必须群居在一起。

这是由当时的生产状况决定的。

北京人的这种群居生活,形成了早期的原始社会。

(4) 北京人已经会使用火,他们用火干什么?有什么意义?(学生依据教材回答) 〖议一议〗北京人使用的是天然火,他们是怎样保存火种的呢? 【提示】雷电可以使森林着火;人骨和兽骨含有大量的磷,在高温炎热的天气里可以自燃;这些自然现象都为北京提供了天然火种。

有了火种,北京人就能使用天然火,而且还学会了保存火种。

他们用干燥易燃的花草、树叶把火种轻轻盖上,让他们冒着轻烟。

这可是件技术活,需要有经验的长者担任。

到用火的时候,就用劲吹煽,让火种再烧起来。

有了火,北京人的生活一天天好起来。

【体验设想】想象一下,北京人的一天是怎样生活的? 【学生回答示例】天亮以后,北京人开始成群结队往外走,一部分人去狩猎,一部分人去采集,到天黑以后,采集狩猎等寻找食物的人都回到洞中,把采集到的野果分给大家。

几个壮年男子把打到的动物剥皮,把肉割开,放在洞口的火堆上烧烤。

熟了以后,根据每人的具体情况分开。

当人们填饱肚子以后,便就着火先进入梦乡,由于洞口的火堆整夜不熄,远处的野兽是不敢问津的。

北京人的衣服一是把植物枝叶系在腰间,这类衣物不能抵御严寒,但多少可以起一点作用,而且容易得到。

二是把猎到的动物剥皮后吹干稍稍加工当作衣服。

在食物方面,一靠采集,二靠狩猎。

住的是天然的山洞。

【点拨】想象一定要符合当时的历史条件,要符合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和人们的生活习惯。

(1)我国是世界上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除了元谋人、北京人外,祖国境内的原始人类活动遗址还分布着好多,山顶洞人就是其中之一。

那么,山顶洞人生活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长什么摸样?(学生看书回答) (2)[投影]《山顶洞人的生活》[比一比]山顶洞人的生活比北京人的生活有哪些进步? [提示]从生产工具上看,山顶洞人已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已会人工取火。

从劳动对象上看,山顶洞人不仅采集、狩猎,还会捕鱼,劳动对象的范围扩大了。

从活动范围上看,山顶洞人能走到很远的地方同别的原始人群交换生活用品,活动范围扩大了。

从生活上看,山顶洞人已用骨针缝制衣服,懂得爱美,死后还要埋葬。

(3)山顶洞人是怎样组织在一起生活的呢?(学生看书、讨论、交流,教师小结) 山顶洞人生活的集体,是由血缘关系结合起来的氏族。

也就是说,集体中的每一个成员之间都有着血缘关系,彼此都是亲属。

这样,有着血缘关系的一群人生活在一起就构成了氏族。

一个氏族有几十个人,由共同的祖先繁衍下来。

他们居住在一起,使用公有的工具,共同劳动,共同分配食物,没有贫富贵贱的差别。

[想一想]氏族成员为什么要共同劳动,共同分配食物? [点拨]因为山顶洞人的生产工具极其简陋,仅凭单个人的力量很难获得食物,因而他们必须共同劳动,所得食物必然共同分配。

在分配过程中,谁也不能多占,否则就会有人饿死,从而削弱整个氏族的力量,氏族就有灭亡的危险。

这样,在氏族生活中,氏族成员之间没有贫富贵贱的差别。

[议一议]共同劳动,共同分配食物,没有贫富贵贱差别的氏族生活,是不是人类的理想生活? [提示]一方面,由于生产力水平极端低下,氏族成员的生存常常受到威胁,如饥饿、寒冷、疾病、野兽、自然灾害等,人均寿命非常短;另一方面。

氏族与氏族之间常常为争夺食物而发生血腥战争,一旦失败,整个氏族成员就会被杀掉或吃掉。

因此没有贫富贵贱差别的氏族生活不是人类的理想社会。

人类的理想社会应该是共产主义社会。

(4) 应用迁移,巩固提高[例1](学案例2)在学习“北京人”时,有人说北京其实是“猿”而不是“人”。

你是否同意这一看法,请说明理由。

[解析]本题围绕“北京人”是“猿”还是“人”展开命题,实质是考查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

依据所学知识可以明确:北京人在体态特征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但北京人不仅会制造和使用石器。

而且还能使用天然火,这是动物所不能及的。

因此,北京人应该属于“人”,而不是“猿”。

[答案]不同意这一看法。

从头部看,北京人虽然还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但上肢发育与现代人基本相同。

尤其是北京人能通过砸击、敲打、碰撞等方法制造和使用石器。

制造和使用工具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是其他任何动物所不能及的。

并且北京人还能使用天然火,既提高了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又促进了自身体质的发展。

因此,北京人是“人”而不是“猿”。

[点评]本题设计新颖,主要考查学生对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这一知识点的理解,以及对北京人体质特征及生活状况的认识程度。

[例2]( 学案例3)火对人类的发展产生了巨大作用,正如恩格斯所说:“摩擦生火第一次使人支配了一种自然力,从而最终把人和动物界分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