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下学期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全册教案(含教学反思)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3篇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3篇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篇1一.课前导学(一)认清学习目标,明确学习要求:1.了解科举制度在隋唐时期产生和完善的情况;2.分析科举制度的影响;3.认识科举制度的出现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历史进步,是隋唐繁荣的因素之一,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
从而认识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进步的组成部分。
学习重点:科举制度的创立、完善、影响;学习难点:科举制度的影响。
(二)课前自学1.根据学习目标,结合图片认真阅读课文中所有内容,并思考目标中的问题;2.独立做好下面的基础知识练习题,并进一步识记、巩固:(1)以来,官员大多从各地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2)隋文帝开始用的方法来选拔官员;(3)隋炀帝时正式设置,我国科举制度正式形成。
从此,门第不高的,可以凭才学作官;选拔官吏的权力,也从集中到;(4)唐朝科举制度逐渐完善,以、两科最重要。
(5)唐太宗即位后,扩充了的规模。
进士科考中第一名的,称为;(6)武则天时,开始了,并增设了;(7)唐玄宗时,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促进了唐诗的繁荣;(8)科举制度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一千三百多年,直到才被废止。
二.交流展示三.小组讨论1.科举制度是怎样创立的?如何得到完善?2.科举制度创立起了什么作用?四.达标训练(一)1.科举制度在朝创立,在朝逐渐完善,直到才被废止;2.在科举制度创立的过程中出现的关键人物是__;3.在科举制度完善的过程中出现的关键人物是__;(二)1、我国科举制正式诞生于()A.唐太宗B.唐玄宗C.隋文帝D.隋炀帝2、科举制创立于()A.隋朝B.唐朝C.西汉D.魏晋3、科举制逐步完善于()A.隋朝B.唐朝C.明朝D.清朝4、科举制废除于()A.隋朝B.唐朝C.明朝D.清朝5、首创殿试、武举的是()A.唐太宗B.武则天C.唐玄宗D.隋文帝6、有利于唐诗繁荣的是()A.唐太宗B.武则天C.唐玄宗D.隋文帝7、下列关于科举制度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唐代创立并完善了科举制度B.科举制度就是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人才C.进士科是唐代普遍推崇的科目D.科举制度激发了读书人的自信和热情,推动了唐代社会的发展8.与科举制有关的成语“衣锦还乡”反映的是A.参加科举考试还乡时可获得一套新衣B.读书人在科举考试考中后地位有巨大变化C.只有身穿锦衣才会允许参加考试D.读书人用华丽的服饰来证明自己的身份(三)阅读下列材料:“英国大百科全书中说:我们所知道的最早的考试制度,是中国所采用的选举制度,及其定期举行的考试。
最新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全套)精品教案【含教学反思】

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❶教学分析➷【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大运河的开通;科举制的兴起及影响。
教学难点:通过学习探讨从隋朝灭亡中得到的正确启示。
❷教学过程➷(1)经济:发展经济,编订户籍,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
(2)政治: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
(3)影响: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使人口数量和垦田面积大幅度增长,隋朝成为疆域辽阔、国力强盛的王朝。
目标导学二大运河的开凿(一)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二)基本概况:从605年起,陆续开凿了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
1.图片展示(多媒体展示大运河的示意图)2.提出问题:大家仔细看图,说说大运河的最北端是哪一座城镇?大运河的中心那里?最南端是哪座城镇?师生一起回答:涿郡,洛阳,余杭。
3.继续提出问题:大家可以依次说出大运河的四段河流的名称吗?师生一起回答: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4.继续提出问题:联系所学,说说大运河联通了哪几大流域?师生一起回答: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5.继续提出问题:大运河的修筑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师生一起回答: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目标导学三科举制的创立1.(多媒体展示以下两则材料)史料解读材料一:魏晋的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一种重要的官吏选拔制度,又名九品官人法。
先在各郡设置中正,稍后又在各州设置大中正。
中正的职权主要是评议人物,其标准有三:家世﹑道德﹑才能。
中正根据家世、才德的评论,对人物作出高下的品定,称为“品”。
品共分为九等,即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
但由于魏晋时充当中正者一般是二品,二品又有参预中正推举之权,而获得二品者几乎全部是门阀世族,故门阀世族就完全把持了官吏选拔之权。
于是在中正品第过程中,才德标准逐渐被忽视,家世则越来越重要,甚至成为唯一的标准,到西晋时终于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
2018年下学期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全册教案(含教学反思)

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❶教学分析➷【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大运河的开通;科举制的兴起及影响。
教学难点:通过学习探讨从隋朝灭亡中得到的正确启示。
❷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隋炀帝下江南》)同学们,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课本上导入框中的这个故事:相传,隋朝时扬州出现了一种绮丽的花,名叫琼花。
隋炀帝知道后,急切地要到扬州去观赏。
长安、洛阳到扬州路途遥远,那时陆路交通很不方便,他就发动数百万民工开通了一条大运河。
隋炀帝乘着龙舟从洛阳直通扬州。
龙舟有四层楼高,一百多个房间,还有宽敞的大殿。
但到扬州后,他并没有看到琼花。
通人性的琼花讨厌这个暴虐的君主,自行败落了,不让他看。
隋炀帝大失所望。
那么,隋炀帝专门为看琼花开通大运河可信不可信?但大运河又确实是在隋炀帝时开凿成功的,隋朝为什么能够完成这样大的工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隋朝的历史。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隋朝的建立和统一1.(多媒体出示问题:隋朝建立的基本情况)教师讲述:隋朝建立和重新统一?(581年,杨坚建立隋朝,以长安为都城,杨坚就是隋文帝。
589年,隋文帝灭掉陈朝,统一全国。
)2.(多媒体展示隋炀帝的画像,出示问题:隋文帝的创举)读教材,说说隋文帝采取了那些措施以巩固统治(1)经济:发展经济,编订户籍,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
(2)政治: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
(3)影响: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使人口数量和垦田面积大幅度增长,隋朝成为疆域辽阔、国力强盛的王朝。
目标导学二大运河的开凿(一)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二)基本概况:从605年起,陆续开凿了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
1.图片展示(多媒体展示大运河的示意图)2.提出问题:大家仔细看图,说说大运河的最北端是哪一座城镇?大运河的中心那里?最南端是哪座城镇?师生一起回答:涿郡,洛阳,余杭。
3.继续提出问题:大家可以依次说出大运河的四段河流的名称吗?师生一起回答: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学反思5篇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学反思5篇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学反思5篇在教学工作中,每个历史老师都不能怠慢,要认真学习,深入研究教材教法,虚心向同事学习,并不断进行教学反思。
下面是小编为你准备的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学反思,快来借鉴一下并自己写一篇与我们分享吧!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学反思篇1在我们走入新课程的这段时间,我对自我过去的教学思想和行为进行了反思,用新课程的理念,对以往被视为经验的观点和做法进行了重新审视,现将在反思中得到的体会总结出来,以求与同行共勉。
一、教学中要转换主角,改变已有的教学行为。
(1)新课程要求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
(2)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
(3)教师应从师道尊严的架子中走出来,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
二、教学中要用活教材三、教学中要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教学反思,或称为反思性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批判地考察自我的主体行为表现及其行为依据,经过观察、回顾、诊断、自我监控等方式,或给予肯定、支持与强化,或给予否定、思索与修正,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结合起来,从而努力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提高教学效能的过程。
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
美国学者波斯纳认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构成肤浅的知识。
仅有经过反思,教师的经验方能上升到必须的高度,并对后继行为产生影响。
他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
那么,我们应如何在教学反思中学会教学呢?自我提问自我提问是指教师对自我的教学进行自我观察、自我监控、自我调节、自我评价后提出一系列的问题,以促进自身反思本事的提高。
这种方法适用于教学的全过程。
如设计教学方案时,可自我提问:学生已有哪些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怎样依据有关理论和学生实际设计易于为学生理解的教学方案,学生在理解新知识时会出现哪些情景,出现这些情景后如何处理等。
备课时,尽管教师会预备好各种不一样的学习方案,但在实际教学中,还是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如学生不能按计划时间回答问题,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出现争议等。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全册教案【新教材】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全册教案一、教材编写思路伴随着学生身体和心理的迅速发育,独立意识逐渐增强,生活矛盾也开始凸显。
七年级下册教材在设计中遵循学生的成长规律,以学生成长中的问题与矛盾为基础,突出“成长的不仅是身体”的基本观点,提炼确定了青春时光、做情绪情感的主人、在集体中成长、走进法治天地四个学习主题。
在具体设计中,首先致力于帮助学生开启一扇洋溢积极向上的青春气息和充满各种发展可能的青春之门,引领学生步入青春时光,体会成长的喜悦,积极面对成长中的烦恼;继而引导和鼓励学生珍惜青春,积极作为,在学校生活中,主动参与集体建设,在集体中成长;在社会生活中,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培育积极情感,遵法行事。
本册教材设计突出体现了初中学生的青春文化色彩,关照到初中生进入青春期的自我认识自我发展情绪管理情感发展集体生活法治信仰自觉学法尊法守法用法。
二、教材编写原则与特点(一)全书贯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专题内容:“共奏和谐乐章”“走进法治天地”●部分落实或渗透:“青春时光”——文明、自由、爱国等“做情绪情感的主人”——友善、文明、和谐等“在集体中成长”——公正、平等、敬业、友善等“走进法治天地”——公正、自由、和谐等(二)凸显生命教育底色,隐含公民意识教育,加强法治教育。
●关注青春生命,凸显生命教育底色。
●隐含公民意识教育:一方面,主题内容设计逐步从共同生活中渗入公共生活的要素(如“我与集体共成长”关涉共建、自治);另一方面,教材活动设计着力搭建平等对话的脚手架,留有对话、探讨、磋商空间。
●拓展生活内容领域,加强法治教育。
(三)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
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落实到每一单元,着力于中华优秀传统对学生精神人格的引领。
无论是教材正文,还是阅读感悟、相关链接、探究与分享等辅助文,都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
教材语言:《孟子》《大学》等。
阅读感悟:“鲁班的创造”等。
相关链接:“慎独”“和而不同、周而不比”等。
七年级下册历史每课教学反思汇总(教学参考)

七年级下册历史每课教学反思汇总(教学参考)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通过课堂归纳总结,从隋朝的兴亡中得出统治者应该如何施政和做人;引导学生了解科举制的诞生过程,体会科举制的积极影响与消极影响,体会科举制对古代、对今天的现实意义,都是为了更好地选拔人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才观、人生观和价值取向。
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全盛时期,出现这个局面与唐初统治者知人善用是分不开的。
史书上也说:“得人者昌,失贤则亡。
”请结合唐太宗至唐玄宗前期用人方面的史实加以说明,其中又有哪些经验教训可以总结。
第3课盛唐气象通过质疑释疑,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的探索精神,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丰富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的探索精神和合作能力,同时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在这一过程中适时、合理引导。
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我们从唐朝的对外交往中得到启迪:首先,我们必须具备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坚持对外开放;同时,又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提高经济文化水平,这样才有条件融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中。
其次,我们必须学习唐朝有着广博的胸怀,在传播先进技术的同时,也善于吸收他国之长,为已所用,有容人之度量。
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本课主要再现了唐朝由盛世到衰败的过程,重点是了解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难点是如何让学生在探究学习中得出正确的认识和人生观。
在本课中,充分展示了唐玄宗统治后期的腐化和其带来的严重后果,以此启发学生,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此外,认识到五代十国虽然混乱不已,但其中孕育着统一的因素,从而意识到,统一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宿愿。
第6课北宋的政治本课主要再现了宋朝的建立和建立后采取的一些政策措施,及其造成的严重的社会后果,重点是记诵宋太祖采取的措施,难点是如何让学生在探究学习中得出正确的历史启发。
在本课中,以材料为突破口,重点突出宋朝采取的一些集权措施带来的负面效果,让学生在阅读材料中得出自己的结论和启发。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全册复习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全册复习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全册复习,主要包括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等方面的内容。
本册书的编写注重历史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通过复习使学生对已学过的历史知识进行梳理和巩固,提高他们的历史素养。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新颖,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已经学过历史(下)全册的内容,对历史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对一些历史事件、人物、时间等记忆不够准确,需要通过复习加以巩固。
此外,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还有待提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复习,使学生掌握历史(下)全册的知识点,提高历史素养。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历史(下)全册的知识点。
2.难点: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历史人物的评价,以及历史现象背后的原因分析。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独立复习,查找资料,解决问题。
2.合作学习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分析问题,分享学习心得。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历史事件,引导学生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4.比较法:引导学生对历史事件、人物进行比较,找出异同,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全册。
2.课件:根据教学内容,制作相应的课件。
3.资料:相关的历史文献、图片、视频等。
4.的黑板:用于板书重点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视频等资料,引导学生回顾历史(下)全册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呈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重难点,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
3.操练(10分钟)针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检查他们的掌握情况。
4.巩固(10分钟)针对学生在操练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讲解和巩固,确保他们掌握知识点。
最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全册精品教案(全册)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全册精品教案(全册)《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材分析本课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的第一课。
本课介绍了隋朝建立后统一南北结束了长达300多年政权分立的局面,开通大运河在中国古代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掌握隋朝的建立、统一及灭亡的基本史实。
2、掌握隋朝创立科举制的相关史实。
3、掌握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基本概况及影响。
【过程与方法目标】1、培养正确认识和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2、培养和提高识读历史地图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隋朝大运河的开通和科举制的兴起的积极历史作用,显示了中华民族的勤劳和智慧。
通过这种人文精神的感染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复兴中华的情愫。
【教学重点】隋朝大运河开通的目的,大运河的概况、地位和作用;开创科举制度【教学难点】能够辩证地评价大运河的开通PPT课件,收集有关大运河的历史故事等一、导入新课“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这是盛唐诗人皮日休的诗《汴河怀古》,诗中论及的是隋朝大运河和隋炀帝。
那么,隋朝是如何统一全国的?有哪些建树?它为什么仅存在38年就灭亡了?二、新课讲授(一)隋朝的统一1、隋朝的建立。
(多媒体出示中国历史纪年表,让学生了解朝代的更迭,隋朝建立的基本情况)教师讲述:581年,杨坚建立隋朝,以长安为都城,杨坚就是隋文帝。
2、隋朝的统一。
589年,隋文帝灭掉陈朝,统一全国。
3、隋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让学生结合材料“计天下储积,得供五六十年—《贞观政要》”思考“隋文帝采取了那些措施以巩固统治”?PPT给出:发展经济,编订户籍,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
并出示隋朝疆域图,感受这些措施带来的影响。
(二)开通大运河1、目的出示琼花图片和以下民谣:"运河水,荡悠悠,隋炀皇帝下扬州。
一心只把琼花看,万里江山一旦丢。
" 隋炀帝真的为了看到绮丽的琼花而开凿长达两千多公里的大运河吗?修大运河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标导学一:隋朝的建立和统一
1.(多媒体出示问题:隋朝建立的基本情况)
教师
讲述:隋朝建立和重新统一 ?( 581 年,杨坚建立
隋朝,以长安为都城,杨坚就是隋文帝。 589 年,
隋文帝灭掉陈朝,统一全国。 )
2. (多媒体展示隋炀帝的画像,出示问题:隋文帝
的创举) 读教材,说说隋文帝采取了那些措施以巩
材料二: 隋唐时期, 是中国封建社会重新走向 统一和空前繁荣昌盛的时期。从统治阶级内部的关 系来看,中小地主的经济实力不断加强,他们积极 要求参政,希冀通过某种形式改变政治地位不高的 现状。魏晋南北朝以来形成的士族豪门的经济实力 和政治地位有明显的减弱和下降。在社会政治、经 济生活中逐渐失去了原有的垄断地位。统一的中央 集权官僚体制的确立又急需要一大批高素质的官吏 充实到政府各级行政机构中去,从而使政令畅通, 官僚机构得以正常运转,实现进一步遏制地方割据 势力,加强皇权,巩固中央集权的目的。在这种情 况下,九品中正制已经不能满足需要。因为它不利 于皇权加强和中央集权,又不利于笼络和控制中小 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在这种情况下,科举制应运而 生。 2. (多媒体出示问题:科举制产生前,古代中国的 举人制度) 根据材料一讨论科举制产生前的举人制 度及其影响 答案提示:( 1)权贵子弟无论优劣,都有机会做官。 出身低微、 有真才实学的人 , 却不能到中央和地方担
任高官 , 老百姓更没有机会做官。
( 2)这种制度选拔上来的人没有才能 , 不利于国家
的长治久安。
3. (多媒体出示问题:科举制出现的原因) 学生分
组讨论科举制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提示:( 1)中小地主的经济实力不断加强,他
们积极要求参政,希冀通过某种形式改变政治地位
不高的现状。 ( 2)魏晋南北朝以来形成的士族豪门
三、课堂总结
隋朝是一个短暂而辉煌的朝代,一统中华。开 凿大运河,成为中国南北交通的大动脉,促进了南 北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维护和加强国家政治的 统一,都有重要的作用。大运河是隋代劳动人民对 中国历史的伟大贡献。 本课还学了科举制这一专题, 它从隋朝创立,唐朝完善,明清衰落,到 1905 年废 除,共 1300 多年的历史。 隋唐的科举制是今天考试 制度的起源,它的创立目的是为了选官。今天的考 试,有的仍是为了选官,比如“公务员考试” ;有的 是为了选拔人才,如“高考” 、“中考”;更主要的是 演化成为一种评价我们知识能力态度的手段,时时 刻刻在发挥作用。
的经济实力和政治地位有明显的减弱和下降。 ( 3)
统一的隋朝, 需要加强皇权, 巩固中央集权的目的。
4. (多媒体出示问题:科举制创立的基本情况)
回
归课本知识:科举制创立的基本情况。
答案提示:①隋文帝即位后,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
选拔人才的制度。 ②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 确立。 5. (多媒体出示问题:科举制创立的影响) 总结历 史认识 :科举制创立的影响。 答案提示:①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 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 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 政, 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②科举制成为历朝 选 拔官吏的主要制度,一直维持了 1 300 多年。
第 1 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 教学分析 ?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掌握隋朝的建立与统一;掌握大运河的开通及意义;掌握科举制的创立过程和影响;从隋朝
灭亡的原因中得到启示。
过程与方法 讲述课文知识,让学生了解隋朝建立的基本概况;仔细地讲解大运河的基础知识,要求学生
会识图看图;探讨隋朝的灭亡,培养学生从历史教训中得出正确的历史启示的能力。
固统治
(1)经济:发展经济,编订户籍,统一南北币制和
度量衡制度。 ( 2)政治: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 ( 3)影响: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使 人口数量和垦田面积大幅度增长,隋朝成为疆域辽 阔、国力强盛的王朝。
目标导学二 大运河的开凿
(一)目的: 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 全国的统治 (二)基本概况:从 605 年起, 陆续开凿了一条 贯通南北的大运河。 1. 图片展示 (多媒体展示大运河的示意图) 2. 提出问题:大家仔细看图,说说大运河的最北端 是哪一座城镇 ?大运河的中心那里?最南端是哪座 城镇? 师生一起回答:涿郡,洛阳,余杭。 3. 继续提出问题:大家可以依次说出大运河的四段 河流的名称吗? 师生一起回答: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4. 继续提出问题:联系所学,说说大运河联通了哪 几大流域? 师生一起回答: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5. 继续提出问题:大运河的修筑产生了怎样的影 响? 师生一起回答: 大运河的开通, 加强了南北地区 政 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目标导学三 科举制的创立
1. (多媒体展示以下两则材料) 史料解读 材料一: 魏晋的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是
魏晋南北朝时期一种重要的官吏选拔制度,又名九 品官人法。
先在各郡设置中正, 稍后又在各州设置大中正。 中正的职权主要是评议人物,其标准有三:家世﹑ 道德﹑才能。中正根据家世、才德的评论,对人物 作出高下的品定,称为“品” 。品共分为九等,即上 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 ﹑下下 。但由于魏晋时充当中正者一般是二品, 二 品又有参预中正推举之权,而获得二品者几乎全部 是门阀世族,故门阀世族就完全把持了官吏选拔之 权。 于是在中正品第过程中, 才德标准逐渐被忽视, 家世则越来越重要,甚至成为唯一的标准,到西晋 时终于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
情 感 态 度 与 隋朝大运河的开通和科举制的兴起的积极历史作用,显示了中华民族的勤劳和智慧。通过这
价值观
种人文精神的感染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复兴中华的情愫。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大运河的开通;科举制的兴起及影响。 教学难点: 通过学习探讨从隋一、导入新课
( 多媒体展示《隋炀帝下江南》 )同学们,我们 一起来看一下课本上导入框中的这个故事:相传, 隋朝时扬州出现了一种绮丽的花,名叫琼花。隋炀 帝知道后,急切地要到扬州去观赏。长安、洛阳到 扬州路途遥远,那时陆路交通很不方便,他就发动 数百万民工开通了一条大运河。隋炀帝乘着龙舟从 洛阳直通扬州。龙舟有四层楼高,一百多个房间, 还有宽敞的大殿。 但到扬州后, 他并没有看到琼花。 通人性的琼花讨厌这个暴虐的君主,自行败落了, 不让他看。隋炀帝大失所望。那么,隋炀帝专门为 看琼花开通大运河可信不可信?但大运河又确实是 在隋炀帝时开凿成功的,隋朝为什么能够完成这样 大的工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隋朝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