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教育文集读后感

合集下载

读《陶行知教育名篇》心得体会(18篇)

读《陶行知教育名篇》心得体会(18篇)

读《陶行知教育名篇》心得体会(18篇)读《陶行知教育名篇》心得体会(通用18篇)读《陶行知教育名篇》心得体会篇1读了《陶行知教育名篇》,书中许多文章都给了我一些启示,但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教学合一》这一篇。

陶行知先生在这篇文章里阐述了: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这句话提醒我们应该怎样来做一个老师。

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他说的教学生学的意思就是教师不能在课堂上把学生看成一只鸭子,把知识当作粮食,只知道把鸭子为饱,而应该是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体,教师为主导,让学生通过学习获得经验知识,学会获得知识的方法。

这不仅为我们指出了教师教的方法,还为我们指出了学生该如何去学,同时也告知我们学生到底要学什么。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强调学生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索,自主实践,生动活泼地发展。

课堂教学活动中应该充分体现教中有学,学中有教,教与学相互作用,即所谓教学相长。

在教育活动中,要引导学生自觉地、主动地、积极地参与其中,把它作为自己的发展方式,自主地、生动活泼地发展自我,促使受教育者成为教育的主体、发展的主体。

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这个理论实际上就是告诉我们对于学生要做到因材施教,对待不同的学生要个别对待。

就拿我们体育教师来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对学生的能力进行细致的了解,诸如其性格脾气、运动能力、学习能力、思维特点等等加以熟知,从而在课堂上为不同的学生创造能发挥他们自身能力的学习情景,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达到学习目标,都能感觉到他们也是在不停地进步,从而避免学生因为经常不能获得成功而失去兴趣,产生厌烦心理。

最后,陶先生用先生须一面教一面学这句话给了我们一个忠告,我们现在处于一个网络信息时代,知识更新非常快,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获得许多的知识,作为老师,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不断地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不断地丰富自己的内涵,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

《陶行知教育文集》读后感

《陶行知教育文集》读后感

《陶行知教育文集》读后感《陶行知教育文集》读后感(通用5篇)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陶行知教育文集》读后感(通用5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陶行知教育文集》读后感1假期里细细地阅读了陶行知教育文集着这本书籍,陶行知是一位集大众诗人、大众教育家和社会学家于一身的行动理论家。

他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于乡村教育事业的发展,创造了许多的精辟的教育新理念、新方法和新观点。

细细的品味着陶公爱的教育理念。

暖暖爱意从字里行间流入到我的心里,冲击着我的思想。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前苏联马可连柯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谛。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为一大事来,为一大事去”是陶行知对教育无限的爱的最真实的写照。

“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中有牛顿,你的讥讽中有爱迪生,你别忙着把他们赶跑。

”是陶行知对我们教师和家长的良言忠告。

教师对学生的爱能够营造出和谐、亲切、温馨而且乐观向上师生关系。

陶公“四块糖果”的故事一直深深地印在我的心里,即被陶公那博大的胸怀和睿智的教育机智深深地折服,更由衷地敬佩先生对学生的那种信任和尊重,也就是那种对孩子深深的爱。

《陶行知教育文集》读后感2“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这句话是初学教育学时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所以从踏入工作岗位陶行知先生这句话就鞭策着我,让我深受启发。

因而在看到《陶行知教育文集》这本书的书名时,着实让我有眼前一亮的感觉,同时也暗暗希望通过拜读它能打开思维,对今后的教学也能有所裨益。

这本书可以说汇集了陶先生平生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的精髓。

陶行知先生不仅是诗人、教育家,更可贵的是他还是一位行动理论家,他凭借宽广的视野和深入的研究,倡导教育应该贴近人民大众、贴近生活,富有时代特色,他主张的观点有建设性且有可操作性。

文集体现了他主张的“生活即教育”、“行知合一”的独特教育思想,其中“生活教育之特质”、“社会即学校”、“读书与用书”等片段,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我个人觉得他所倡导的理论是每个从事教育事业的人都有必要好好研究与思索学习的。

陶行知文集读后感范文(通用6篇)

陶行知文集读后感范文(通用6篇)

陶行知文集读后感范文(通用6篇)陶行知文集读后感范文(通用6篇)当看完一本著作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

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陶行知文集读后感范文(通用6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陶行知文集读后感1好书就是好人生的导师,它时时处处都在启导着你的人生,为你披荆斩棘;为你铺路建树;为你剔除人生的“棘”。

人离开了好书就是放弃了追求好人生,放弃了向往新未来,就等于放弃了鲜活的生命。

与好书形影不离的人就会远离贪心,不再自命不凡,而是大智若愚。

有好书相伴的人生,更会因物质世界中的贫乏,才恰恰可能在其心灵世界中谨慎地恪守着己欲,竭力使其欲望与能力相平衡,不贪欲;对其喜好的事物更具持久性,见异思迁的可能性就很小;由于物质的欠缺而更接近灵魂深处,并因生活中点滴获得而对命运多一份诚谢,从而更能保持一份难得的内心的感恩、宁静与平和;从而认真做事,规矩做人,成就好人生。

苏东坡诗曰:“旧书不厌百回读”,这“旧书”就是读书人最心爱的书,是读过不知多少回的书,也就是能给人的灵魂乃至人生以启迪,并成就好人生的好书。

我早已深切地感悟到一本好书对人生是多么重要。

在临大学毕业之际,《陶行知文集》就成为指明我迷茫心路,乃至成就而今好人生的一本好书。

从那时,我就走出了困惑中的我,清除了前行的屏障,改变了人生的追求,顽强地直面挫折,不断走向一条鲜亮的人生之路。

当我在从教生涯中一次次遇到困难时,每每想起了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哲理明言: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千教万教,教人求真……我百读不厌,津津乐道。

正是它改变了我的追求,改变了我的人生。

正是这本书,我才理清了人生之路;正是这本书,我才看清了人生之望;正是这本书,我才扬起了人生之帆;正是这本书,才成就了我好人生。

这本好书就是我美好人生的导师,是这本好书为我点起了一盏好人生之光明永恒的灯。

好书,就是好人生的导师!陶行知文集读后感2作为一名教师,多读些教育著作,多了解些教育理论是不可获缺的。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精选20篇)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精选20篇)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精选20篇)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精选20篇)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

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精选10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篇1读了《陶行知教育名篇》,书中许多文章都给了我一些启示,但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教学合一》这一篇。

陶行知先生在这篇文章里阐述了: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这句话提醒我们应该怎样来做一个老师。

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他说的教学生学的意思就是教师不能在课堂上把学生看成一只鸭子,把知识当作粮食,只知道把鸭子为饱,而应该是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体,教师为主导,让学生通过学习获得经验知识,学会获得知识的方法。

这不仅为我们指出了教师教的方法,还为我们指出了学生该如何去学,同时也告知我们学生到底要学什么。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强调学生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索,自主实践,生动活泼地发展。

课堂教学活动中应该充分体现教中有学,学中有教,教与学相互作用,即所谓教学相长。

在教育活动中,要引导学生自觉地、主动地、积极地参与其中,把它作为自己的发展方式,自主地、生动活泼地发展自我,促使受教育者成为教育的主体、发展的主体。

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这个理论实际上就是告诉我们对于学生要做到因材施教,对待不同的学生要个别对待。

就拿我们体育教师来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对学生的能力进行细致的了解,诸如其性格脾气、运动能力、学习能力、思维特点等等加以熟知,从而在课堂上为不同的学生创造能发挥他们自身能力的学习情景,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达到学习目标,都能感觉到他们也是在不停地进步,从而避免学生因为经常不能获得成功而失去兴趣,产生厌烦心理。

最后,陶先生用先生须一面教一面学这句话给了我们一个忠告,我们现在处于一个网络信息时代,知识更新非常快,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获得许多的知识,作为老师,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不断地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不断地丰富自己的内涵,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

陶行知文集心得体会

陶行知文集心得体会

陶行知文集心得体会陶行知文集心得体会范文精选6篇当我们经过反思,对生活有了新的看法时,不如来好好地做个总结,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我们可以养成良好的总结方法。

那么要如何写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陶行知文集心得体会范文精选6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陶行知文集心得体会范文精选6篇1陶行知先生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向人类贡献的一位具有世界影响的著名教育家。

他博大的教育思想,求真的教育实践,行知合一的师德风范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不愧为大家景仰的"万世师表"。

先生的名言虽然朴实,却极富哲理,并且贴近我们的教育世界,深深地打动了我的心灵。

先生的"为人、为学、为师"这六个字不知什么时候已悄然印入我的心田,深入到骨子里,给我强大的精神动力,增添了克服困难的勇气。

为师先为学,为学先为人。

(一)"为人"诚笃"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是陶行知先生的一句名言,意即身正才能师为人范。

他道出了作为一名合格教师,除了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较高的文化水准外,更重要的是要求教师应有良好的道德素质。

教师的道德品质,不仅是规范自己行为的需要,更重要的是用于教育学生的需要。

教师职业的特殊在于育人,不仅用自己的'学识育人,更重要的是以自己的道德育人;不仅通过自己的语言去传授知识,而且要用自己的灵魂去塑造学生的灵魂。

陶行知主张教师要以身作则,“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亲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教职员躬亲共学;要学生守的规矩,教职员躬亲共守。

”他深信这种共学、共事、共修养的方法是真正的教育,以不倦的教诲,谆谆善诱,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

陶行知先生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他一生以身立教,辛勤耕耘,培育桃李,为人民的教育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是啊!在学生面前,教师是一个榜样,是一本书,是一幅画,教师良好的人格魅力、高尚的道德风尚是影响学生、教育学生最重要的因素和力量。

陶行知教育文集读后感

陶行知教育文集读后感

陶行知教育文集读后感陶行知教育文集读后感陶行知教育文集读后感1闲暇我有幸拜读了《陶行知教育文集》,他的很多教育思想、理念对我们今天的教学有很大启发。

同时也让我感受到了自己的教育教学理论是那么的贫泛,感受到自己需要不断的学习和积累。

记得有这样一则漫画。

一幅图:学校开学了,学生带着长方形,正方形,六边形等等各种形状的脑袋进入学校。

另一幅图:他们毕业后,一个个带着圆形的脑袋从学校走出来。

这个漫画是对传统的应试教育极大的讽刺--把学生当作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陶爷爷形象的把传统教育比喻为吃人的教育。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论,让我感受到了在教育教学中让学生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

在传统的教育中我们让学生读死书,让他们以考试分数为目的,以分数来分学生的好坏。

例如教师以传受知识为已任,学生以接受知识,应付考试为追求的目标。

生活教育他则教人做人,他要教人生活。

健康是生活的出发点,他第一就注重健康,他反对杀人的各种考试。

这是我们现在所追求的教育,新课标中重要的一点是让学生活起来,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让他们自主。

他倡导"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现代学习方式,这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的多么的重要。

现代的教育必须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上取得和蔼发展。

"教得法子必须根据学得法子",学生怎样学就怎样教。

这里所指的实际出发,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学生的知识程度和接受水平;二是指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

由于学生各人的文化水平、道德修养、天赋才能和各年龄段的心理水平各不相同,教师必须实行不同的教学方法。

补偏救弊。

长善救失,这是素质教育的的根本要求。

陶行知指出:"怎样学学就怎样教,学得多也就教得快。

学得少就教得少,学得快就教得快,学得慢就教得慢。

"由此得知,陶行知把教和学的关系翻过来,不是传统的教师怎样教学生就怎样学,而是学生的学决定教师的教;教学内容的选择安排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来确定;教学过程不取决于教师的主观意图和外界加的压力,而应该取决于学生的快慢程度。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通用7篇)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通用7篇)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通用7篇)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篇一寒假我仔细拜读了《陶行知教育名篇》。

越读,我越觉得先生教育理念之先进;越读,越觉得先生对教育的挚爱先生为了所热爱的教育毕生在思考,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实践与研究中,为后人留下600万字的着作。

他的教育理论,具有很强的前瞻性和实效性,他不是纸上谈兵,他用他所经历的实例来阐述他的一些思想,尽管先生离去半个多世纪,然而,他的思想依然鲜活,他不愧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一个无保留追随党的党外布尔什维克,万世师表的崇高评价。

陶行知主张教师要有儿童的思想、情感、爱好,要善于变个小孩子。

他说:教育是什么?教人变!教人变好的是好教育。

教人变坏的是坏教育。

不教人变,教人不变的不是教育。

他提倡:师范生(准教师)的第一变——变个孙悟空;师范生(准教师)的第二变——变个小孩子。

诚然,用我们成人的眼光来看学生,你会觉得他们异想天开,不切实际;觉得他们太贪玩,一点不求上进;觉得他们怎么那么不开窍,反复讲过的东西却还是不记得;觉得他们幼稚,好动,不稳重。

你眼里的学生没有一个让你满意,要么行为出格,要么乖巧懂事却学习不开窍,要么顽皮捣蛋整天给你惹乱子……唉!所有的问题其实都出在我们教师自己身上:试想;一个孩子不调皮,那叫孩子吗?一个花季少年不爱做梦,没有一点狂妄的想法,这个民族还有什么生机和希望?在孩子的头脑里,要学的东西那么多,每位老师都说那是重点要牢记,那么他要记的的东西就不是一点点了,还要加上想玩想吃想偷点懒,(孩子的天性)那么一些孩子学习上疲软也不奇怪了。

教师所从事的是自己的专业,整天就和这点学问打交道,还不滚瓜烂熟?还不易如反掌?再说,教师自己比他们多经历了那么多,无形中你却要他们和你在资历和学问上划等号,这个等号能划平吗?你眼中的世界能和他们眼中的一样吗?他们的未来能让你去规划设计吗?决不!那么,先生说得很有理:要想成为一个好教师,首先,得把自己变成一个小孩子。

陶先生说,您若变成小孩子,便有惊人的奇迹出现:师生立刻成为朋友,学校立刻成为乐园;您立刻觉得是和小孩子一般大,一块儿玩,一处儿做工,谁也不觉得您是先生,您便成为真正的先生。

读《陶行知教育名篇》心得体会范文(精选18篇)

读《陶行知教育名篇》心得体会范文(精选18篇)

读《陶行知教育名篇》心得体会范文(精选18篇)读《陶行知教育名篇》范文篇1最近读了《陶行知名篇精选》,受到很大触动,其中感触最深的是陶先生提出的“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法。

“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法是陶先生在1927年在创办南京晓庄试验乡村师范学校的校训。

他强调:“‘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亦即教育法”,是“生活教育”理论的三大原理之一(其中三大原理包括“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和“教学做合一”),是指导整个学校的教学活动的方针。

“教学做合一”由三个部分组成:一是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做;二是教法、学法和做法应当合一,教师既教又学,学生则是学;三是教学不只教人学,而更为重要的是教人做事。

以上三个方面,“做”是学的中心,也是“教”的中心。

什么是“做”呢?“盲目盲动”是做吗?不是,胡思乱想是做吗?不是,只有手到心到才是真正的做。

后来他又指出:“所谓‘做’是包涵广泛意味的实践的意思”。

不难看出:“教学做合一”,实际上是知行合一,行是做,即实践,做是第一,知是第二,它是改变旧的传统教学中脱离生活、脱离社会、脱离实际的三脱离的敝端,把单纯传授知识、死教书、死读书的教学转移到培养学生的生活力和创造力的轨道上来,培养创造型、开拓型人才。

要求学用一致,在实践中加强理解,推行手脑并用,在劳力上劳心的理论联系实际的教育教学方法。

要求教师将指导学生学习的工作做好,不只学会、能应用知识,且能会学,终身受益。

这就要求教师采取“自动”的方法、“启发式”方法,注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

陶先生的“教学做合一”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内容是,“先生不但要拿他教的法子和学生学的法子联络,并须和他自己的学问联络起来”,我觉得这句话非常适合我们的学校。

由于社会的迅速发展,我们学校的教材变化非常快,即使教材没有大的`变化,社会新兴的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也日新月异,要想跟上时代的步伐,把最新、最优的知识教授给学生,我们老师必须时时刻刻都要坚持学习,只有“学而不厌”,才能“诲人不倦”,因此我们除了参加各种规定的继续教育之外,也可以充分利用络手段,及时搜索本专业的最新信息,及时传授给学生,这样才是充分贯彻陶先生的“教学做合一”,这样才能培养出受社会欢迎的学生,也才能做受学生欢迎的老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陶行知教育文集读后感
导读: 陶行知教育文集读后感
利用假期时间,我拜读了《陶行知教育文集》。

《陶行知教育文集》汇集了陶行知先生平生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的精髓,文章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从“教学合一”、“学生自治”、“平民教育”、“学校观”、“创造的儿童教育”、“民主教育”等各个方面集中体现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及“知行合一”的独特教育思想。

通过反复体会,我深切感受到自己的教育教学思想的不足之处,开始认识到自己的确需要不断学习和积累。

下面简要地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首先,用爱心去对待学生,传递给学生一份爱心。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体现了真挚的师爱。

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

他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称学生和学校为“爱人“,令人耳目一新,给我很大的启示:我们也要像陶先生那样,用伟大的爱心去滋润无数颗童心,培养出无数颗爱心。

作为教师,对学生的爱首先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他们可能在某个方面不如别人,但在另一方面却胜人一筹。

教师不能凭个人好恶来判断一个学生,把“差生”视为“朽木”,伤害学生的自尊心。

作为教师,对学生的爱还表现在对学生学习思想、生活上全面关心爱护。

即老师想到的,教师想到了,父母未想到的,教师也想到了。

教师要做学生的
“亲人、朋友和导师”关心学生的每一个部分。

当然,爱里有严,爱里有教育。

陶先生为学生竭力改善生活条件时,绝不可浪费,看到学生出现不良生活和思想倾向时,及时送上关怀与指导。

作为现代的教师,更应多教给孩子一点谦让、宽容、仁爱;多灌输一点理想、道德、情操;多一份理智和引导,这样学生在承受师爱的过程种找到前进的路,学会爱父母、爱他人、爱家庭、爱学校、爱祖国,心中充满爱。

其次,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让每个孩子受益!“教的方法必须根据学的学法”,学生怎样学就怎样教。

从实际出发,它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学生的知识程度和接受水平;二是指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

由于学生个人的文化水平、道德修养、才能和各年段的心理水平各不相同,教师必须实行不同的教学方法。

让每个孩子受益。

正像陶先生说的那样“松树和牡丹花所需要的肥料不同,你用松树的肥料培养牡丹,牡丹会瘦死;反之,你用牡丹的肥料培养松树,松树受不了,会被烧死。

培养儿童的创造力要同园丁一样,首先要认识他们,发现他们的特点,而予以适宜之肥料、水分、太阳光,必须除害虫。

这样,他们才能欣欣向荣,否则不能免于枯萎。

补偏救弊,长善救失,这是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

陶行知指出:“怎样学就怎样教,学得多就教得多,学得少就教得少,学得快就教得快,学得慢就教得慢。

”由此得知,陶行知把教和学的关系翻过来,不是传统的教师怎样教学生就怎样学,而是学生的学决定教师的教;教学内容的选择安排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来确定;教学过程不取决于教师的主观意图和外界加的压力,而应该取决于学生的快慢程度。

同时,他还特别
重视兴趣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认为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

当今教学理论的研究成果表明,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肯定学生的主体作用,要根据学生的可接受水平和最近发展来促进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发展,不可操之过急,拔苗助长。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是丰富多彩的,同时我们教师所学习所要作的也是丰富多彩的。

学习陶行知,向前辈们学习,多积累知识,将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论作为我们教育现代化的一盏指路明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