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情怀与文学表达
《春江花月夜》的美学构建

《春江花月夜》的美学构建
《春江花月夜》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一首以自然景观为题材的诗歌作品,其美学构建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学中的诗意美学,以及中国文化中的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
下面我们从语言表达、意象塑造和情感表达三个方面来分析《春江花月夜》的美学构建。
在语言表达上,《春江花月夜》采用了优美的诗歌语言,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
诗中运用了对偶、比喻、拟人等手法,使诗句抒情、典雅、优美。
通过对偶的运用,使得整个诗篇在音韵上更为和谐,达到了意境的传达。
比如诗中“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运用了对偶手法,通过将“春江”、“潮水”、“海平”、“海上”、“明月”、“潮生”两句呼应,使得整个诗篇在语言上显得平和和谐。
在意象塑造上,《春江花月夜》通过丰富的意象描绘,塑造了一幅富有诗意的自然景观。
诗中描绘了春江、潮水、明月、花草等自然景观,并通过对春江、潮水、明月、花草的形象描绘,表现了自然的变化与永恒,以及人类的情感与命运。
比如诗中“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水波不光绕梁栏,月照花林”运用了对景物的描绘,使得整个诗篇在意象上鲜明、生动,具有强烈的视觉感染力。
在情感表达上,《春江花月夜》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以及对人生的感慨和感伤。
诗中诗人以春江、明月、花林等自然景观为切入点,展示了他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以及对人生变迁的感慨和忧虑。
比如诗中“荷花妖艳半遮面,草色新翻濑少年”表现了诗人对春江上开满的荷花的妖艳和新生芽翠的情感,以及对于这些自然景观的沉醉和向往。
烟雨江南,诗意永存:古代诗人的江南感受与文学传承

烟雨江南,诗意永存:古代诗人的江南感受与文学传承烟雨江南,作为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个重要主题,一直以来都是诗人们热衷描写的对象。
江南地区的特殊自然景观和独特的生活氛围,使得这片土地成为了许多诗人心中的乐园,同时也成为了诗歌创作的源泉。
在古代,江南地区以其温和的气候、水乡的美景和繁华的文化而闻名于世。
这里有清新的江水、柔美的山峦、烟雾弥漫的湿地,还有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浓厚的文化底蕴。
这一切都为诗人提供了灵感和创作的素材。
唐代诗人白居易以其《琵琶行》而闻名,诗中描绘了一个唐代宫廷女乐师的生活困境,同时也融入了江南的自然景观,使得整首诗兼具了现实意义和诗意的表达。
这首诗中江南的烟雨景象不仅仅是一个自然的描写,更是对于生活的思考和悲凉的表达。
宋代诗人苏轼被称为是“东坡”,他的诗歌创作中也透露着浓厚的江南情怀。
他的诗作多以烟雨江南为背景,描绘了江南的风景、百姓的生活和自己的感情。
苏轼的《满江红》中写道:“四山绕帐完,千门出绿鬟,一川烟草如旧;万路烟波哀怨”。
这些描绘江南的诗句,不仅表达了苏轼对家乡的深情,也展示了江南的独特之处。
明代诗人杨慎也对烟雨江南有着深深的热爱。
他的《临江仙·满城尽带黄金甲》一词中写道:“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这其中既有对江南贵族生活的描绘,又有对黄河故国的思念之情。
可以说,古代诗人对于烟雨江南的感受和描写,不仅仅是对于自然景象的再现,更是通过对自然景象的借喻和象征,表达了对于人生苦乐的思考和对于时代变迁的诉说。
这些诗人用诗歌表达了对江南美好生活的向往,也使得江南这片土地的文化传承得以延续至今。
诗意与哲理,表现与象征——《洒满月光的荒原》语言艺术分析

诗意与哲理,表现与象征——《洒满月光的荒原》语言艺术分
析
《洒满月光的荒原》是一首抒情诗,诗人以荒原为切入点,描绘出一幅平静、宁静的夜景,抒发出对荒原的美好情怀。
诗中描绘的荒原,充满了诗人深刻的哲理思考,以及对自然美的崇拜。
首先,诗中描绘出的荒原,反映了诗人对宇宙的哲理思考。
诗人把荒原比作宇宙,把月光比作宇宙的光芒:“洒满月光的荒原,似洒满宇宙的光芒”,这一比喻表达出诗人对宇宙的崇敬
之情,也表达出了对宇宙的深刻思考。
其次,诗中描绘出的荒原,也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美的崇拜。
诗人把荒原比作一幅画卷,把月光比作画卷的颜色:“荒原似一
幅画卷,月光似一抹颜色”,这一比喻表达出诗人对自然美的
崇拜之情,也表达出了对自然美的深刻感悟。
此外,诗中还描绘出一幅平静、宁静的夜景,表现出诗人对荒原的美好情怀。
诗中有一句“沙漠的芳草,默默若有情”,这一句诗表达出了诗人对荒原的美好情怀,也表达出了诗人对荒原的深刻感悟。
总之,《洒满月光的荒原》是一首抒情诗,诗中描绘出的荒原,不仅充满了诗人深刻的哲理思考,以及对自然美的崇拜,而且也表现出诗人对荒原的美好情怀。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的诗意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的诗意“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出自唐代诗人刘禹锡的《浪淘沙·九曲黄河万里沙》,意思是九曲黄河之中有无数的砂砾,它们随同黄河流经万里,经受了浪涛的冲洗和狂风的簸荡,从天涯一直来到这里。
这首诗描绘了黄河的雄伟气势,表现了作者对自然景观的赞美和豪迈情怀。
下面是对这首诗的详细解读:一、背景介绍《浪淘沙·九曲黄河万里沙》是刘禹锡的一首描写黄河的诗篇。
刘禹锡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和政治家,他的诗歌风格豪迈、雄浑,充满了对自然景观和社会现象的深刻思考和感悟。
在这首诗中,刘禹锡通过对黄河的描绘,表现了自己对自然的敬畏和豪迈情怀。
二、深入分析诗中的“九曲黄河万里沙”形象地描绘了黄河的源远流长和砂砾的滚滚而来。
九曲黄河指的是黄河的河道曲折,万里沙则表现了黄河河流之长和河沙之多。
这里的“九”和“万”都是夸张的修辞手法,强调了黄河的雄伟和砂砾的众多。
“浪淘风簸自天涯”则进一步表现了黄河的气势和力量。
浪淘风簸是形容黄河波涛汹涌、巨浪滔天的景象,表现出黄河不可阻挡的力量。
自天涯则表明黄河来自遥远的地方,一直流淌到天涯海角。
这里的“自”字也强调了黄河的自然力量和不可阻挡的态势。
三、个人观点通过对这首诗的解读,我认为刘禹锡在这首诗中表现了对大自然的敬畏和豪迈情怀。
黄河作为中国的母亲河,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之一。
刘禹锡通过对黄河的描绘,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和尊重,同时也表现了自己的豪迈气质和对自然的热爱。
这种对大自然的敬畏和热爱也是我们应该学习和传承的优秀品质。
四、对比与参照在唐代诗歌中,描写黄河的诗歌并不罕见。
但是,刘禹锡的这首《浪淘沙·九曲黄河万里沙》却有着独特的魅力和风格。
与前人相比,刘禹锡更加注重对黄河自然景观的描绘,通过形象生动的语言表现了黄河的气势和力量。
同时,刘禹锡也融入了自己对自然的感悟和对人生的思考,使得这首诗具有了更加深刻的内涵和意义。
五、结论和评分综合以上分析,我认为刘禹锡的《浪淘沙·九曲黄河万里沙》是一首非常优秀的描写黄河的诗篇。
从李白的抒情看情感表达——《把酒问月》教案探讨

李白是唐代著名的诗人,其作品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地位。
其中《把酒问月》这篇诗歌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它凝聚了李白深刻的情感和丰富的想象力。
通过分析这篇诗歌,我们可以了解李白的抒情技巧和情感表达方式,深入探讨文学艺术中的情感表达。
一、《把酒问月》的主题和抒情《把酒问月》这篇诗歌主题突出,是表达了诗人的离愁别绪和人生哲理。
诗歌中,李白将酒作为自己的知己,询问月亮有何感想,从对酒和月的问答中,表达了自己的孤独和忧愁,同时也显露出对生命的感悟。
李白在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抒情语言,展现了自己深刻的感情。
在诗歌开头,“举杯消愁愁更愁,酒醒只在网上坐”,写出了诗人的愁绪,借酒来消解忧愁。
接着,“美人如花隔云端,从此君王不早朝”描绘出了爱人的离别,以及自己与君王之间的关系。
在结束的部分,“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表达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通过心灵相通来表现自己的孤独和寂寞。
二、《把酒问月》的情感表达《把酒问月》这篇诗歌是李白情感表达的一部分,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李白的抒情技巧和表达方式。
李白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象征手法,借助酒和月亮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在诗歌的开头,“举杯消愁愁更愁,酒醒只在网上坐”,李白将酒作为自己的知己,将自己的忧愁倾诉给它。
这种借助酒来抒发情感的手法,在李白的其他作品中也常常出现。
在诗歌的后半部分,“美人如花隔云端,从此君王不早朝”,李白借美人和君王的形象,表达出自己与爱人和权力之间的矛盾和离别。
这些形象化的比喻,使诗歌充满了浪漫主义情怀和诗意的美。
除了比喻和象征手法,李白在诗歌中还运用了对比和夸张的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诗歌的开头“举杯消愁愁更愁”,将愁绪消解的形象和更深的愁绪叠在了一起,强调了诗人的愁绪之深。
在诗歌结尾部分,“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李白用“身无”和“心有”来进行对比,强调了自己的孤独和内心深处的寂寞感。
三、《把酒问月》的思想内涵和文学价值《把酒问月》这篇诗歌通过对酒和月亮的吟唱,抒发了诗人的离愁别绪和人生哲理。
芙蓉楼送辛渐这首诗的诗意

芙蓉楼送辛渐这首诗的诗意
《芙蓉楼送辛渐》是唐代文学家王昌龄所作的一首诗。
这首诗通过描绘辛渐离别芙蓉楼、乘船远行的场景,抒发了作者对辛渐的深情厚意和对离别的惋惜之情。
诗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离别情怀:诗人表达了与辛渐分别的感伤之情,展现了亲情或友情的深厚。
他说“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形象地描绘了离别时美丽而寂寥的景象,蕴含着无尽的离愁。
2、友谊永存:诗中所表现的离别并没有消磨掉诗人对辛渐的深厚情谊,反而还增添了友情的珍贵和珍重。
诗人寄予深情的话语,表达了他对辛渐未来的期望和祝福,显示了深厚的情谊。
3、志向豪气:诗人在送别之际,也表达了自己对辛渐的崇敬和对辛渐未来事业的美好祝愿。
他提到“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表达了对辛渐个人成就及其影响力的期待,也彰显了对文化繁荣和社会进步的向往。
总之,这首诗通过描绘离别场景和表达感伤离愁之情,展示了作者对辛渐的深情厚意、对友谊的珍视以及对辛渐未来发展的美好祝愿,具有浓厚的情感和诗意。
七步诗诗词意境解读与文学特点

七步诗诗词意境解读与文学特点七步诗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一种独特形式,以其简洁明快的节奏和浓郁的诗意情怀深受人们喜爱。
在本文中,我们将对七步诗的意境解读和文学特点进行探讨。
一、意境解读七步诗以其简洁的行数和凝练的意境,通过文字的排列营造出丰富多样的意境。
七步诗的意境解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自然之景七步诗常常以自然景色为背景,通过简洁的文字表达出大自然的壮美和美丽。
几行简单明了的文字,既能勾勒出山水画卷般的景色,又能令人产生对自然的感慨和敬畏之情。
例如:秋水共长天一色,上下霜林黄叶堆。
江南山水情无限,七步之内赴天台。
这首七步诗以秋天的景色为背景,描绘出黄叶堆积、水天一色的壮丽景象。
读者在阅读时,不禁被娓娓道来的美景所深深吸引,仿佛置身于其中。
2. 感慨人生七步诗通过简短的文字表达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慨,其中常常包含着对时间流逝、生命脆弱以及人生价值的思考。
例如:七步桥头风犹急,江南人生如梦里。
须知前路无定数,但努力奋斗拼搏起。
这首七步诗以桥头的风景为背景,通过观景吟唱表达出对人生短暂而不可预知性的思考。
文字简洁而富有力量,给予读者以对人生的思考和启示。
3. 爱情情愫七步诗在表达爱情情愫时,常常以简洁的抒情方式抒发对爱人的思念和眷恋之情。
几行诗意绵长,却能表达出深深的情感。
例如:相思何必七步行?身在千里梦中城。
明月寂寞三山静,无人知我情之深。
这首七步诗通过对明月和三山的描绘,传达出对爱人的思念之情。
简单的文字抒发出的浓郁情感,让读者感同身受。
二、文学特点七步诗在形式和表达上具有独特的文学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行数简短七步诗的行数通常为七行,这种简短的形式使得诗歌更加精炼,并能以较小的篇幅将诗人的情感和意境表达完整。
2. 绕口令的快感七步诗通常采用绕口令的写法,通过韵律和语音的运用带给读者快感。
行文流畅,音韵和谐,给人以愉悦的阅读体验。
3. 意境丰富多样七步诗以几行简短的文字表达丰富多样的意境,通过字之间的排列组合,给人以开阔的想象空间。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的诗意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这句古诗词中透露着浓厚的诗意,仿佛让人置身于一幅翠绿的山水画中。
这句诗歌所描述的景象包含了大自然的美丽与宁静,也蕴含着人文情怀和生活情趣。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深入探讨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所代表的意境和文化内涵,梳理出其中的诗意之美。
我们需要从字面上来理解这句诗中所包含的意象。
千里莺啼,让人联想到遥远的山林中,清澈的溪水旁,一只婉转清越的莺啼,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和寂静。
绿映红水,则勾勒出了一幅宁静而色彩斑斓的画面,似乎是在描述春天里大自然万物绽放的场景。
而水村山郭酒旗风这一串诗句,更是将人们的思绪带向了宁静的乡村,无垠的田野和那袅袅炊烟,仿佛置身于一个宁静而祥和的世外桃源。
除了字面意义外,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这句诗歌描绘的是田园牧歌般的美好景象,彰显了我国古代文人墨客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热爱。
在我国古代,田园诗是文人雅士们最为偏爱的题材之一,他们以此来抒发对平淡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敬仰,同时也表达了他们对过去乡村生活的怀念。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也代表了一种对田园生活的诗意美学。
在对这句诗的深入探讨中,更可以发现其中蕴含着我国古代人们对自然的敬仰和对生活的美好向往。
我国传统文化中,自然被视为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存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一直是我国哲学的重要理念。
这种理念也渗透到了我国古代文学艺术中,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正是在这种文化背景下展现出的诗意之美。
它不仅是一句描述自然风光的诗句,更是我国文化中对生活美好的向往和对自然的热爱的抒发。
结合这些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我们可以进一步理解这句诗所传达的深刻意义。
它不仅仅是对自然景色的描绘,更是我国古代文人墨客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对自然的敬仰。
这种追求和敬仰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也是对人生境界的一种追求。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所展现出的诗意美,正是我国古代文学中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敬畏的最好诠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意情怀与文学表达--------给湖南科技大学中文系学生的讲座提纲一、何谓诗意情怀?充满劳绩,然而人诗意地栖居在这片大地上。
--------荷尔德林诗意,在这里不再是狭隘地被理解为诗之意境,诗之意趣。
诗意,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的描述。
诗意理解为对现世生活的一种审美观照,一种人生希望的期待,一种生活意义的执着,一种生活的价值观的确立。
窗外虽不同四月的诗意,可城市的喧嚣与嘈杂怎么也挡不住我心灵飞翔的翅膀。
只要心中有激情,我的心依然可以在天上自由地飞,依然可以寻找属于自己的春天。
就从这并不宁静的办公室出发,让心灵起飞吧。
穿过拥挤的车流,穿过楼下的盒饭店槟榔摊和无数潮湿的空气,穿过这阴沉的天、连绵的雨和发酵的空气,我知道,在并不遥远的地方就有碧水蓝天,就有无语的山与成群的牛羊,就有天真的笑脸和浪漫的歌声,就会见到人间四月的种种美好。
二、技术时代与诗意情怀的失落1.科学时代,人们在尽享科技术带来的物质文明的同时,人类自身的精神出现了危机。
在技术至上的社会,实用主义,工具理性,功利主义盛行,人成为社会大工业生产线上的一种工具,人成为单面人。
功利成为了现代人心脏搏动的动力,计算成为大脑的惟一功能。
在功利主义影响下,人文情怀被放逐,文学被边缘化了,人的精神世界变得越来越单调。
人创造了辉煌的科学,反过来,人又沦为科学的奴朴。
2.这种技术化的社会取向,在教育上得到了典型的反映。
中国古典教育是一种重伦理教育、重德性养成的人文教育。
随着欧洲工业革命的爆发,工业文明的迅猛发展。
英国教育家斯宾塞于17世纪提出《什么知识最有价值》的问题,科学教育从此取得了绝对优势,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也一再地证明的科学教育的伟力。
到了20世纪70年代起,西方教育理论界对科学教育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科学主义展开批判,这种批判主要是以现象学、解释学、存在主义等为代表的人本主义思潮。
这种批判的核心在于反思教育的所表现出来的强大的工具理性,强调人本的地位,强调教育的价值理性。
这是我们谈论诗意的一个背景。
3.古典教育的人文取向到近代教育的科学取向再到现代教育重新对人文的呼唤,追求科学与人文的融合,这种整体走势在汉语语言在表现世界的方式上的变化特征。
古典语言,主要是初民使用的语言。
因为先民对世界的无知、少知,世界在他们眼里是“充满了魅”。
他们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像力,语言带有很强的象征性与暗示性。
汉语表达中赋、比、兴,等手法的广泛运用,汉字的的表意性,使得古典语言呈现出很强的诗性品质。
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与科学的发展,人类对世界的认识越来越多,世界在人类面前正在一天天“去魅”。
人们越来越追求语言表意的确定,规范,实用,语言浪漫的诗性品质也一天天失去了。
特别是,科技的发展带来了现代传媒的发达,媒体语言以复制的形式,以快餐的形式,使得现代人的语言失去了古典的含蓄,在强烈的世俗化倾向和浓重的商业味的渗透下,现代语言里越来越失去了想像的空间,诗性消解了。
这种消解在网络流行文化里表现得犹为显著。
我们不再唱红玫花儿开,而是唱老鼠爱大米,不讲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而说我的爱赤裸裸。
4.语言是人类存在的家。
语言内涵与品位的变化反映着现代的精神状态的变化。
这种变化就是诗意的心情越来越淡,功利与实用的心态越来越明显。
诗意虽然不专指诗之意,但诗之意无疑是一种典型的人生诗意。
中国古代的语文教育向来有诗书教育的传统。
我们也虽自豪地宣称中华民族是一个诗的国度。
在我们有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唐诗、宋词,有这些经典与美丽的语言。
我们从李白的酒与明月中,从陶渊明的桃红与菊香里,从李清照平平仄仄的韵律里,听到一个时代的声音,听到个人的欢乐与苦痛。
直到现在,我们还依然能从各种商业广告里,从大红对联里,从名山石刻里看到古典诗词的踪影。
像楼盘命名为“水云间”,“泌园春”像餐馆命名为“锦绣红楼”“辽阔江天”,像女孩子网名叫“秋水伊人”,叫“春泛若耶溪”等等。
应该说,我们每个人心里是潜藏着诗意情怀的。
然而,我们也看到,诗教的传统在现代中国已然失落。
在强大的市场面前,在功利社会里,文学无奈地走向边缘,诗歌更是边缘化了。
现代诗歌本身在发展过程里也存在晦色难懂,如同呓语的困境。
人们不爱读诗,也没有闲情逸致来优雅地欣赏你的诗性语言。
现代生活的快节奏,要求我们明快,实用,明确。
诗性语言越来越失去市场。
三、文学教育的偏差与诗意情怀的失落文学即人学。
所有的文学都是在象征,都是作者的心灵图景,都浸润着人的生命体验。
文学发乎人之情,表达的是对人类自身命运的思考。
它用形象说话,用想像说话,用象征说话。
因此,文学教育特别能滋养人的诗意。
但是,中学语文教育中,文学教育存在着诸多问题。
新教材加大文学作品的比重,但文学教育的问题并没有完全解决。
大学中文系学生的文学素养与五十年代中文系学生相比,从整体上也大为逊色。
为什么这样?中文系学生的中学时代处于应试夹缝之中,真正有意识涉猎文学经典的很少,进入大学之后,迫于就业的压力,成绩优秀者备战考研,苦攻英语,网络与文化快餐使得大学生从整体上失去了夜读华章的宁静的心态。
现在,着重看看我们的语文课的文学教育是怎样展开的,它的问题何在?1.“文学本体”异化为“教育手段”。
文学教育的本体是文学,文学教育的首要目的不是认知与理解,而是情感的陶冶。
文学最核心的灵魂是提供一种精神价值观。
新中国建立以来的中学文学教育,文学教育不是“文学的教育”而是“以文学为手段的教育”,文学教育所关注的不是文学本身的形象美、情感美、语言美,不是文学中所蕴含的人性美,不是文学作品丰富而多元的象征世界,而是将文学视为思想观点、政治教育、道德教育的工具与载体,文学理解存在着明显的意识形态化倾向。
首先,文学被纳入政治与德育的规范,而无法进入审美的境界。
美是多元的,美的生命力来自于审美对象的个性化。
美,具有越越外在目的力量。
不能用审美的眼光看待文学作品的表现就是作品理解的政治泛化与道德强渗,个体无法以一个欣赏者、审美者的心态进入文学世界,总是急于抽象出作品的主题思想。
李吉林老师曾举个一个例子,讲《种子的力》,中间有一句:“这是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阻止它的石块终于被掀翻了”。
仅此一句,教师会问:“石块暗什么”“作者通过这句话说明什么”“终于是什么意思”“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这就是典型的政治泛化的倾向。
2.科学主义、实用主义与文学教育人文性的背离。
科学的价值在于求真,它追求的是精确,简约、规范与统一,它尊重的是客观事实,文学的价值在于求善,它探索人生的意义,追求生动性与丰富性,注重主观感受。
语文教育长期的语言本位思想,而对语言的理解又主要是工具论,语言的分析方式是结构主义语言学,是建立在西方语言基础上的语言分析模式。
文学欣赏成为纯粹的语言欣赏,又语言欣赏又为语言分析所代替,忽视的是具体的语境,是言语主体的思想,情感,体验。
3.知识与人的错位对文学感受力的消解。
关于知识的观点历史上存在着理性主义,经验主义与实用主义不同观点。
理性主义知识观认为,知识是理性认识的结果,强调知识的逻辑成分,经验主义却认为,观察与实验才是人类获得知识的可靠途径。
实用主义提出知识是行动的工具。
文学教育中的知识,不同于科学知识,它是一种人文知识。
具有隐喻性,多质性,个体性。
语文教育在知识体系的建构上,崇尚的是精确化,系列化,科学化。
表现在文学教育中就是知识本位对人本位的战胜。
我们总是用文章学知识、文艺学知识,文学知识来分析作品的结构,语言,情节,人物,环境,而忽视了读者自身的文学咸受力,限制了学生的文学想像力。
特别是标准化考试,更是强化了这种知识取向。
四、,感悟文学表达,追寻生活的诗意粗泛地讲,表达可以分为科学表达与文学表达。
科学表达讲准备,明白,晓畅,像说明性文字,用于公共事务交流的文字,学术文字。
还有一类的文学表达。
一个中文系学生的基础是会科学表达,但这还不够,还要明乎文学表达的特质,对这种特质要有自己的体认。
1.建立文学思维的时空坐标风急天高猿啸哀,诸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无边:空间的辽阔;不尽:时间的悠远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往”“来”:空间;“昔”“今”,时间。
独在异乡不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外,遍插茱萸少一个。
时空交借。
2.感觉是心灵的雷达。
《篱笆墙的影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感觉就像一个心灵的雷达,它窥测生活的每一份独特。
,经由文字和语言来表达这一份独特。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黄河之水天上来”“野旷云低树,江清月近人”“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感觉:感受是基础,觉悟才是灵魂。
“海山生明月,天涯共此时”“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3.运用文字的特写镜头。
细节说话《细节里的味道》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叫夫婿觅封侯。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4.追求文字的空灵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返影入深林,复照清苔上。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来照。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洲。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消日出不见人,矣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中下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5.意境的营造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
为什么流浪,流浪远方。
为了天空飞翔的小鸟,为了山间轻快的小溪,为了宽广的草原,流浪远方。
还有还有,为了梦中的橄槛树,橄榄树。
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
《我的祖国》因为文字,我们之间可以没有月光下光洁的石凳,可以没有昏黄路灯下的林阴小路,可以没有月华朗照里的山光水影,我们的关系单纯,朴实,简单,丝毫没有亲昵与柔情,这种关系就叫编读。
青春,特别富有想像空间的两个字眼,一种春的意境。
青青一碧,春风浩荡。
你可以把青春想像成繁花嫩叶间的两只黄鹂,斜风细雨里的一行白鹭;想像成白衣飘飘与栀子花开;想像成一张英气逼人的脸,一双明眸善睐的眼,想像成行走在软泥田埂上的一声柳哨,摇曳在和风丽日下的一页风筝。
当然,你也会把青春想像成枝头的一枚青果,一只想要飞啊却飞不高的小小鸟,想像成一篇涂满快乐、忧伤与疼痛的成长日记。
《青春原来是这样》6.追求文学表达的口语化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你想想,要直接将自己的名字(李白)与友人的名字(汪伦)如此直白地写到短短的七言绝句里,这多少有点不可思议吧,李白偏偏写了,居然读起来还这么顺口,恍若天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