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课堂中用思维导图培养初中生创造性思维

合集下载

美术课堂中运用思维图示法培养小学生创造性思维

美术课堂中运用思维图示法培养小学生创造性思维

美术课堂中运用思维图示法培养小学生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已经成为现代教育中必不可少的因素之一。

创造性思维主要表现在发散思维、逆向思维、逻辑思维、想象力等方面。

美术课程应特别重视对学生个性与创新精神的培养,采取多种方法,使学生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特性得到发展,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思维图示法是一种新兴有效的教学工具,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标签:美术课堂;思维图示法;创造性思维美术课程应特别重视对学生个性与创新精神的培养,采取多种方法,使学生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特性得到发展,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因此,如何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成为一项值得长期深入研究的崭新课题。

思维图示法,是新兴的脑科学,刚开始只是作为一种新的笔记方法,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思维工具和学习方法。

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需要不断进行思维的聚合与发散。

使用思维图示法能指引、激发、组织学生思考。

让学生习惯站在系统的高度把握知识,养成联想思维的习惯和寻求事物内在联系的习惯,从而发展学生的思维。

因此,针对美术课程的独特教学目的将思维图示法科学地应用到美术课堂中,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一、运用思维图示法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在美术课堂上学生可以通过放松的状态来进行知识的学习,教师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

思维图示法在美术课堂上的应用既可以使学生放松还能有效地发散思维。

例如在美术课堂上让学生利用圆圈图对一个生活常见用品一一光盘,进行思维发散,学生以一张废旧光盘为思维发散中心,将圆圈图中心画上一张光盘,展开思维的发散,发散的过程中提醒学生根据光盘的形状、颜色、材质等方面进行发散。

通过发散学生的想法天马行空,有的想到了小黄人、有的想到了鱼鳞、有的想到了杯子垫、还有的想到了手机壳……通过思维的发散学生的想象被打开了,思路扩宽了,使用思维图示法帮助其发散思维,最终制作出了一个个特色鲜明创意十足的作品。

初中美术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初中美术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初中美术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摘要:在当前教育的背景下,对新课程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

初中的美术教学也需要进行多元化的改革和创新,从而可以保证每一个初中学生的潜能都可以被充分的挖掘出来.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同时,初中美术老师还要注意提高自己学生的美术涵养以及学生美术水平的综合水平。

这篇文章主要是针对在初中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进行了深刻的探讨和简单的分析。

关键词:初中美术教学;创新思维【中图分类号】g633.95一、创造性思维的定义创造性思维指的就是我们在平时的实践活动以及学习的过程当中,根据指定的内容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积极的、独立的、具有特殊形式的思维方式。

创造性思维是通过特定的思路,对目前已经存在了的知识、方法等,通过循序渐进或者是突然的方法,进行不一样的科学性和合理性的正确的组合,从而可以产生许多新的想象、新的观点、新的成果。

二、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初中美术老师在开展知识教学的工作之前应该充分的认识以及了解到美术课堂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所具有的重要意义,认识到做好美术教学所具有的的重要性以及必要性。

但是,在初中美术的日常教学工作过程中教师应该如何去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呢?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学生学习美术的最基本的一个动力,要充分展现出美术本身所具有的的特殊魅力,用多姿多彩的课程内容体现形式和教学模式,把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经验都紧紧的联系到一块去。

突出知识和能力在积极帮助学生美化生活方面所具有的重要意义,要学生可以在现实生活中体会到美术所具有的特殊意义。

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初中美术老师最重要的就是喜欢以及肯定自己所任教的科目,要从实际的教育工作的过程中担负起教书育人的责任,在进行备课和授课时,不仅仅要可以熟稔地把握教材,最重要的就是要科学细致的安排好教学的顺序,从激发学生的兴趣开始准备,把学生的被动接受情绪转变为愉悦、主动、积极的学习情绪。

在中小学美术教学中运用思维导图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在中小学美术教学中运用思维导图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在中小学美术教学中运用思维导图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作者:林国丽来源:《新智慧·下旬刊》2019年第01期【摘要】思维导图,是发散性思维的表达,是由中心发散出去的分支线条组成的形象性图像。

在中小学美术教学中,注意运用思维导图,不仅利于强化学生对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认知,帮助学生完善知识体系的建立,而且有利于学生在制作思维导图过程中实现思维的有效发散,养成良好创造能力。

【关键词】中小学美术;思维导图;创造力美术,是一门提高学生创造力的重要学科。

但是因为学生受自身知识面和传统思维的影响,在学习美术的过程中,发散性思维和创造力比较受局限,难以促进学生创造力方面的更好发展。

本文将详细阐述在中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运用思维导图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一、欣赏评述,激发创造在中小学美术欣赏课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课堂教学具体内容设计一个思维导图,以此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用发散性思维和聚合性思维欣赏作品,在欣赏作品基础上培养创造力,创造出更多美术作品。

例如,在七年级《绚丽的少数民族美术文化宝藏》欣赏评述课教学上,教师可运用思维导图教学法,把“少数民族美术的分类”作为中心,由这个中心点引出建筑、雕塑、绘画、民间工艺、服饰五个分支,再由各个一级分支引申出二级分支、三级分支等更多级的分支,通过各级分支归纳该类美术作品的艺术特点。

比如,由服饰引申出朝鲜族、维吾尔族服饰,再引申朝鲜族、维吾尔族服饰的款式、图案、色彩等。

同时,呈现出相应的图片,带领学生一起欣赏朝鲜民族短衣长袖,胸前系着长飘带的服饰特点;一起欣赏维吾尔族服饰的浓厚装饰感和古老的扎经染色工艺,学习维吾尔族艾德莱丝绸黑白相映,夹以红黄蓝绿色花纹的美感表达方式。

在思维导图引导下,学生们将更为清晰地掌握本节课所学的知识,为创造能力养成奠定良好基础。

二、造型表现,发展创造在中小学美术造型表现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发挥思维导图在美术课堂上的优势,指导学生通过思维导图的方式辅助创作造型表现作品。

刍议美术课堂中利用思维导图培养初中生创造性思维

刍议美术课堂中利用思维导图培养初中生创造性思维

刍议美术课堂中利用思维导图培养初中生创造性思维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在教育理念不断发展、教育思想不断更新的今天,素质教育已经成为广大初中美术教师的普遍共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水平,将学生打造成为高素质、高能力的人才,促进学生多方面才能的均衡发展成为广大初中美术教师的教育目标。

创新能力是新时代、新世纪人才的必需素质之一,所以美术教师不再单纯地将美术技法作为教学的重点,而是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出发点。

思维导图是在世界上广为流传,并且被广泛应用的一种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有效方法,可以充分打破学生思想上的禁锢,让学生从事物的不同角度去进行观察和分析,进行发散和延伸,从而获得思维的创造和能力的创新。

那么如何在初中美术课堂中利用思维导图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呢?一、利用思维导图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想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一个重要的基础,就是必须要培养学生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

因为思维活动必须保证有逻辑性,才能在掌握的知识、能力的基础上,在深入了解事物之间的关系、准确把握事物内部基本特征的前提下进行信息的重组,这个重组的过程我们就称之为“创造”。

在初中美术学科教学中,教师利用思维导图让学生进行细节的探究、关系的探寻、内容的探索,实际就是学生将自己的思维进行逻辑性的展现和重组的过程,同时绘制思维导图更是不可缺少逻辑思维的参与。

初中生具有活跃的形象思维,但是抽象性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水平不高,因此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深入的引导,让学生将自己的思维过程以思维导图的形式进行展现,以清晰的步骤进行表达,便于学生对自己的思维过程有一个精准的控制和全面的了解,避免遗忘灵感以及思维出现混乱。

例如对某一项生活用品或者学习用品进行思维导图的绘制时,教师就可以指导学生将其作为关键词,并将与其有关的形象、特征、作用、内部构造等各个方面作为基础的关联单元进行呈现或绘制,从而得到更多的灵感与创意,让学生从中选择一个最佳的方案,通过逻辑思维的方式进行完美的美术语言表达。

思维导图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应用

思维导图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应用

思维导图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应用摘要:对于刚刚步入初中的初一学生来讲,美术知识基础相对而言还是比较薄弱,同时处于青春期的学生审美观念还没有完全形成,对于美术绘画知识以及特点了解有限。

而美术作品繁多,艺术家在不同时期的绘画特点有些许不同,同时绘画知识繁杂,老师逐一讲解学生会丧失学习兴趣,所以在教学时老师可以进行思维导图教学。

本文就对此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思维导图;初中美术;应用策略若想进行高效的美术教学,老师首先应该对学生的审美情趣进行培养,中国艺术作品繁多,老师可以结合思维导图对不同时期的工艺进行讲解,激发学生兴趣;同时老师在讲述美术知识时,还可以讲解艺术家的绘画特点,使学生对艺术作品有大致的了解;最后老师还可以对相关的绘画基础知识进行整体讲解,提高学生的绘画能力。

本文就对以上内容进行了讨论。

一、根据思维导图,讲述中国工艺,培养审美情趣在教学时,老师应该意识到由于中国朝代众多,各个时期艺术特点各有不同,学生在学习美术时,对如何辨别有效信息感到困难。

所以在进行初中美术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应该适当结合思维导图,讲述不同时期的中国工艺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在知识理论教学的同时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为培养学生初中美术核心素养提供便利条件,进而提高学习兴趣。

例如老师在教授《中国古代工艺美术欣赏》的相关内容时,老师可以首先告诉学生: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不同时期中国的艺术品不同,比如周朝的青铜器,明清的青花瓷,两汉时期的石雕,老师可以进行思维导图的展示,比如借助信息技术以周朝为起点,以清朝为重点直观地展示各个时期的艺术作品,并适当标注相应的时间点,让学生对众多中国古代工艺有一个直观地了解,随后老师还可以拿出其中的一个作为代表进行讲解,比如西汉的马踏飞燕,老师可以结合信息技术对这一工艺品进行全景的展示,为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老师还可以询问:大家猜一猜马踏飞燕的正面是什么样子?随后老师可以进行展示,借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思维导图优化初中美术教学

思维导图优化初中美术教学

一、思维导图概述思维导图于20世纪80年代初由英国心理学家托尼 巴赞提出,也被人们称为“心智图”。

思维导图是在对信息组织进行层级分类的前提下,以主题为核心,通过主题与分支之间的联系构建而形成的具备放射性思维特点的可视化工具。

思维导图在美术教学中的运用,更加侧重于图文并茂的方式,以主题为中线,将各级主题关系通过图文的形式表现出来,建立记忆链接,加深记忆深度。

思维导图作为辅助教学工具,可以用在学生的大脑信息加工、知识处理以及知识学习的各个阶段,加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知识联系性,避免碎片化知识导致学生难以提高学习效果。

思维导图在美术教学中具有独特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

其一,易学易懂、实用性强、自然有趣,有一定学习基础与生活经验的人均可以使用。

其二,思维导图可以体现一个人的思维特点,具有较强的个性化色彩,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思维多样化的显现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其三,制作方法简单灵活,满足个体的思维导图制作需求即可,在开放性的思维导图构建中促进了学生思维水平的提升。

二、思维导图在初中美术教学优化中的有效应用1.在教学设计中的应用在以往的初中美术教学设计中,部分教师突然迸发灵感但难以及时运用于教学设计,导致教学设计思维零散,缺乏具体性、系统性,教学目标难以实现,美术课堂教学停滞不前。

在美术教学设计中应用思维导图,利用思维导图的发散性与层级关联性特点,将原本零散的知识点、碎片化的设计灵感体现在思维导图中,形成一个系统性的教学设计全景图,这种教学设计紧密度高、关联性强,让人一目了然。

如,在人教版初中美术《凝练的视觉符号》一课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就可以思维导图作为工具。

首先,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掌握标志设计的基本知识点,包括意义、特点、构成要素、类型以及不同的表达形式等。

如,我们在购物时可以通过图标辨认品牌,在看电视时可以根据图标辨认电视频道,等等。

教师要让学生了解这些图标就是标志,是专门为某一产品设计的,具有特殊性。

中学美术教学中思维导图的应用策略

中学美术教学中思维导图的应用策略

教学心得ART EDUCATION RESEARCH在各学科的教学活动中,思维导图得到了普遍的推广,在教学实践中有很好的应用效果。

在美术这门学科教学中,教师也应采用思维导图创新教学方式,以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知识的效率,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一、美术教学中思维导图的价值伴随时代的发展和思想的进步,教育改革势在必行,中学生的身心素质也应当跟上时代发展的潮流。

教师应当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这与美术学科所蕴含的创新品质正相契合。

因此,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思考选取何种授课方式培育学生的创造力。

许多教师经过不懈的努力,终于总结出了一种极富创造力的教学方式——应用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与大脑的生理属性和学生的身心素质相契合。

应用思维导图这种教学方式与学生身心素质的发展水平正相符合,达到了改革的标准,若能推广到现实的授课环节中,一定能有效开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让学生实现高效学习。

二、思维导图的推广思维导图不仅可以培育学生发散思维、转化思维,使学生直观感受美术造型,领悟其内在精神,而且能培育学生的创新意识。

思维导图具有精练、明了的特点,其结构特点是自内往外延伸,形成全方位的结构状态。

此种教学方式与常规的教学方式不同,具有多维性,拓展了思维模式的广度和深度,使学生不断创新思维模式,为学生开拓了崭新的艺术世界,促使学生在艺术世界里徜徉。

教师教学的核心是教案,教案的内容要与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相适应。

因此,教师可以借鉴思维导图的构思,使教学内容具有启发性。

美术课程具有直观性和创造性,思维导图具有多维性和拓展性,将两者有机融合正好契合教学改革的标准,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借助图形展示授课内容,可以使美术知识更加清晰、明了。

美术学科对实际操作能力要求高,所以教师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应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可以将美术课程中的中国结作为实验课题。

第一步,教师编写教案内容,包括授课计划、授课目标、授课标准和其他具有发散性思维的内容。

刍议美术课堂中利用思维导图培养初中生创造性思维

刍议美术课堂中利用思维导图培养初中生创造性思维

刍议美术课堂中利用思维导图培养初中生创造性思维【摘要】美术课堂中利用思维导图培养初中生创造性思维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

本文从美术课堂的重要性和思维导图在创造性思维培养中的作用入手,探讨了思维导图在美术教育中的应用,如促进学生的联想和创意,帮助学生构建创作框架,培养学生艺术元素运用能力,引导学生形成独特审美观念。

进一步分析思维导图在美术课堂中的实际效果,展示美术教育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通过本文可以看出,思维导图在美术课堂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并且提升他们的艺术表现能力。

美术教育不仅仅是学习绘画技巧,更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审美观念。

【关键词】美术课堂、思维导图、初中生、创造性思维、联想、创意、创作框架、艺术元素、审美观念、美术教育、效果、重要性。

1. 引言1.1 美术课堂的重要性美术课堂还可以帮助学生培养专注力、想象力和观察力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心理品质。

在绘画过程中,学生需要认真观察对象,仔细揣摩形态和色彩,培养自己的观察力和细致性。

而在创作过程中,学生需要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设计独特的作品,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这些过程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还可以提高他们的审美修养和艺术素养。

美术课堂不仅仅是传授艺术技能和知识的地方,更是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创造性思维和综合能力的重要场所。

通过参与美术课堂,学生可以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为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

1.2 思维导图在创造性思维培养中的作用思维导图在创造性思维培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思维导图是一种将复杂的思维过程以图形化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工具,通过它可以清晰地展现出各种思维之间的关系和逻辑。

在美术课堂中,利用思维导图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帮助他们更好地理清自己的创意,将抽象的想法转化为具体的作品。

通过思维导图,学生可以将自己的想法以及灵感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创作构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术课堂中用思维导图培养初中生创造性思维
一、思维导图简述
思维导图也称成为心智图,是由英国的记忆之父东尼·博赞(Tony Buzan)于 20 世纪 60 年代初提出的一种用于呈现大脑思维的工具,能简单而有效地通过图形表达发散性思维。

思维导图是“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把主题关键词与图像、颜色等建立记忆链接,思维导图充分运用左右脑的机能,利用记忆、阅读、思维的规律,协助人们在科学与艺术、逻辑与想象之间平衡发展,从而开启人类大脑的无限潜能。

思维导图的思考模式有很强的应用性,它将图形、符号、文字、线条、色彩等要素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完整的思维网络,运用色彩符号等元素直观的思维表现方式,给大脑以强烈的视觉冲击,使大脑产生刺激并能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活动。

二、创造性思维简述
创造性思维是思维的一种,指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创造想象而产生某种崭新思想的过程。

这种创造性思维是少数人才有的。

例如西方的一些艺术家达·芬奇、毕加索、蒙德里安等,他们都是具有创造性思维的艺术家,在他们的作品中都表现出一种独特、新颖的艺术风格和形式语言。

当然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表现并不一定要发明新事物或为社会做出什么样的贡献,笔者认为学生在美术课中表现的创造性思维指的是,能够通过绘画的方式表现出具有创造性的画面,如新颖、独特、个性的画面表现能力等。

三、思维导图与创造性思维培养的相关性分析
创造性思维主要表现在发散思维、逆向思维、逻辑思维、想象力和联想等方面。

思维导图的思考方式在特征上与创造性思维相似,创造性思维思考问题的方式主要体现在多方面和多角度,是一种运用多种思路和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思维导图是一种表达发散性思维的图形工具,思维导图与大脑内部结构相似,符合大脑表现发散思维的形式,思维导图的发散形式与创新思维的思考形式有很多相似之处。

同时通过思维导图的可视化结构,能促使学生轻松发散思维推进发散思维能力的不断发展,从而能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提供有益的帮助。

“从思维导图的结构样式来看,给人的直观感受是发散性的,有一个中央图,然后向四周发散。

其实这样的图式结构是反映它多层次放射性思考模式”多层次放射性的思考模式,并不像单一的线性思维的模式,而是能拓宽思维的宽度和延伸思维的深度,还能提升对思维方式的理解,最终能达到打开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大门。

四、思维导图在美术课堂的应用
发散性思维是美术课堂中必不可少的一种思维能力,发散性思维能力指的是能够运用不同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不拘束于单一解决问题的方法或能力。

思维导图为学生提供了可以从各种角度思考问题的平台。

在美术课堂上学生可以通过放松的状态来进行知识的学习,教师应该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

思维导图在美术课堂的应用既可以使学生放松还能够更多地发散他们的思维。

例如在美术课堂让学生用思维导图对一个学习用具进行思维发散,学生以一块橡皮为思维发散的中心,将思维导图的中心画上一块橡皮,分别向外进行发散,发散的过程中提醒学生根据橡皮的用途、形状、材料、颜色等方面进行发散。

以一个学生对橡皮的发散为例:以一个圆柱形橡皮为思维导图的中心,分别对橡皮的用途、形状、材料、颜色进行了发散,其中对形状的发散使得他最终完成一个属于自己的创意作品。

圆柱形橡皮→木棍→衣架→衣服 / 帽子,他通过橡皮形状的发散性思维发散到了帽子,把帽子和橡皮结合起来给橡皮加上了表情和四肢形成一个新的具有拟人特征的小卡通形象。

学生使用思维导图帮
助其发散思维,最终绘制出了自己创新出来的一个作品,在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因此思维导图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切实可行。

在美术创作中除运用发散思维外还要用到逆向思维。

逆向思维是指与发散思维相反的方式,就是从相反的角度进行思考寻求问题的解决方案。

利用思维导图工具对学生逆向思维的培养表现在思维导图中的思维呈现是不受限制的,学生通过思维导图可以发散思维,同样可以在发散思维的基础上进行逆向思考,思维导图的特点就是能提供多样的方式解决遇到的问题,在一种思路走不通的情况下,查看自己的思维导图所呈现的其他方式去解决问题。

例如初中美术课堂上画中国画“荷花”,让学生通过运用思维导图构思要绘画的内容和绘画步骤。

学生完成思维导图的构思并经过简单绘制后进行荷花的创作,学生在绘画时首先将荷花的外形勾勒出来之后再进行填色,这样完成的作品有一个普遍的现象就是比较拘谨,表现不出学生的个性和画面想表现的思想,老师引导学生完善思维导图,提示思维导图是思维的呈现,在发散思维的前提下如果逆向思考会怎样,学生通过逆向观看自己的思维导图,决定将绘画步骤逆向进行,通过先画荷花的色彩部分之后再勾线,结果学生作品呈现出放松的状态,也通过绘画荷花表现出了自己的思想作品丰富又有个性。

思维导图不仅是思维的发散,思维导图呈现出来的思维是全面的,在可视化的思维基础上运用逆向思考也是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训练。

五、总结
创造力的核心是创造性思维,将思维导图用于美术教学中对学生绘画创造力有积极的影响,美术本身就是培养创造力的一门学科,本文通过对思维导图的简介、创造力的相关知识以及思维导图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分析,可见把思维导图应用于美术教学中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切实可行的。

美术学科既可以培养创造力,同时也是学生表现创造力的一个途径。

思维导图可以使学生创造力得到培养并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绘画进行更好的表达,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力工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