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世同堂的艺术特色

合集下载

《四世同堂》概述

《四世同堂》概述

《四世同堂》概述
《四世同堂》是中国现代作家老舍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全
书共三部,分别是《惶惑》、《偷生》、《饥荒》。

小说以抗战时期北平一个普通的小羊圈胡同作为故事展开的具体环境,通过复杂的矛盾纠葛,以胡同内的祁家为主,钱家、冠家以及其他居民为辅,刻画了当时社会各阶层众多普通人的形象,描绘了当时社会各阶层众多普通人的形象,反映了北平市民在八年抗战中惶惑、偷生、苟安的社会心态,以及他们在国破家亡之际缓慢、痛苦而又艰难的觉醒历程。

作品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历史进程中所走过的艰难曲折的
道路,以及他们反抗与顺从的选择,国家与个人的选择,种种艰难的选择纷繁地交织在一起,深刻地展示了普通市民在动乱的时代背景下的艰难曲折的生活道路。

同时,作品也揭示了抗战时期北平沦陷区普通民众的生活状况,展现了战争对普通人生活的破坏和对人性的摧残。

老舍通过这部小说表达了对战争的深深痛恨和对和平的渴望,同时也表达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他运用丰富的文学手法,如细腻的心理描写、生动的场景再现等,使得小说充满了感染力和震撼力。

此外,老舍还通过对北京文化的描绘和传承,使得小说具有了浓郁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底蕴。

总的来说,《四世同堂》是一部具有深刻思想内涵和艺术价
值的文学经典,它以抗战时期北平一个普通的小羊圈胡同为背景,通过描绘胡同内各家各户的命运变迁,展现了战争对普通人生活的破坏和对人性的摧残,同时也表达了对和平的渴望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这部作品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被誉为“值得每一代中国人阅读的文学经典”。

通俗性和文学性的完美结合——老舍的《四世同堂》解读

通俗性和文学性的完美结合——老舍的《四世同堂》解读

通俗性和文学性的完美结合——老舍的《四世同堂》解读作者:李灵枝李纶来源:《名作欣赏·学术版》 2017年第8期⊙李灵枝李纶[昆明理工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昆明 650093]摘要:老舍广泛接触民众阶层,非常善于用语言文字塑造形形色色的人物。

他在《四世同堂》中用简练和满是京味儿的语言以及多种修辞手法把小羊圈胡同在战争中的各色人物形象完整生动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以此来探寻中国未来的出路。

本文通过分析《四世同堂》人物形象、写作风格、对现代文学的影响这几个方面来分析这部小说。

关键词:《四世同堂》风格影响■一、《四世同堂》概述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是中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

老舍的《四世同堂》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部长篇小说名作,描绘了抗日战争时期日军攻陷北平的悲惨现状以及沦陷区人民的觉醒及反抗的过程。

这部作品通过独特的文化视角关注文化对于人性及人伦关系的影响。

老舍非常熟悉北京贫民的生活环境,他自己就出生在北京小羊圈的一条普通胡同里。

《四世同堂》就是以北平西城小羊圈胡同为创作背景的,表现了市民阶层在战争中的生活态度、心灵的挣扎与反思。

二、《四世同堂》对人物形象的描绘老舍在《四世同堂》中塑造了很多复杂多变的人物形象,里面涉及的人物有一百多个,有普通大众、警察、地痞流氓、教师、学生、官员等,在思想方面也有积极抗日、消极抗日、卖国求荣的人。

小说通过描绘这些复杂的人物,目的是揭露民族弱点,进而唤起国民思想的改造和民族的崛起。

这部文学作品不仅在塑造独特的国人形象上独具一格,还在促进民族意识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男性形象老舍刻画最细致的人物是从小接受传统文化教育的长孙祁瑞宣,祁瑞宣深受传统文化中家族和伦理道德观念的束缚,在日军侵略北平时,他虽然选择了忍辱偷生,但也坚持了底线,没有为日本人做事;在见证了许多身边人悲惨的遭遇之后他逐渐觉醒,一步步加入到“抗战”行列。

钱默吟是一位很有骨气的传统文人,他性格内敛,专心研究学术,平时喜欢养花、绘画、作诗。

[专题]浅析《四世同堂》的文化批判意义

[专题]浅析《四世同堂》的文化批判意义

浅析《四世同堂》的文化批判意义【内容摘要】《四世同堂》是老舍先生的一部长篇小说,通过芦沟桥事变后北平沦陷时期小羊圈胡同里几户人家的不幸遭遇,反映了日寇铁蹄沦陷区人民的悲惨生活,揭示了愚昧的顺从、麻木的忍让只能任人宰割,用血和泪反抗才有出路这一道理,批判了传统文化尤其是北平文化中丑恶、麻木、愚昧、忍让等方面对民众的毒害,歌颂了慷慨救世精神高扬下人们为维护民族自尊而血沃沙尘的人格魅力。

小说通过几类人的不同表现及不同结局,建立起一种新的文化价值批判体系,应该说这种尝试是很成功的。

【关键词】老舍;《四世同堂》;文化批判;《四世同堂》是老舍作品中最大的长篇巨构,全书80万言:分三部,第一部《惶惑》、第二部《偷生》、第三部《饥荒》。

这部以古都北平广大市民的亡国之痛为题材而写成的被征服者的通史,在反映全民抗战的现代文学作品中,堪称别开生面的力作,也是老舍创作历程中一块高耸的里程碑,它标志着老舍现实主义创作艺术的巨大成就。

这部小说以真人真事为背景材料,将整整一条普普通通的小羊圈胡同的居民作为自己的描写对象,以四世同堂的祈家的生活、命运为线索展开故事,以祈家为主,冠家为辅,而钱家则穿插其间,旁及几个大杂院中的家庭,小说通过人物去观照整个北平这一特殊地域文化上的国民性,进而去观照所有在日寇铁蹄下挣扎的国土上的民众。

小说中的人物涉及十七、八个家庭和一百多个人物,其中有名有姓的就有六十多人,如中学教员、诗人、洋车夫、棚匠、教授、布店长贵、剃头匠、巡警、寡妇等等,这些人物可以说代表了北平中下层人民的各个方面,具有较全面的概括性,作家精心挖掘的正是这家家户户、男女老少每日每时都能体验到的物质和精神双方面的折磨,一部沦陷区人民生活的历史正是通过这些人物痛苦的折磨得到较为充分的反映。

《四世同堂》问世以后,各方面的评论很多,有的研究认为,《四世同堂》在人物塑造上有新的发展,突破了老舍过去作品中每部作品一般集中塑造一两个人物的构思框架;有的认为《四世同堂》时间跨度长、空间范围大,这种全景式、多线索的广阔场景,打破了老舍过去长篇小说一条主线的格局,说富有史诗般的气魄;还有的认为《四世同堂》是一部洋溢着强烈感情倾向的作品,是作者感情的记录。

高考语文阅读理解《四世同堂》含答案

高考语文阅读理解《四世同堂》含答案

高考语文阅读理解《四世同堂》含答案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四世同堂(节选)①老舍祁瑞宣听到了戏园中的“暴动”和小文夫妇与桐芳的死亡。

他觉得对不起桐芳。

钱先生曾经嘱咐过他,照应着她。

可是他丝毫没有尽力。

除了这点惭愧,他对这件事并没感到什么兴奋。

不错,他知道小文夫妇死得冤枉;但是,他自己的父亲难道死得不冤枉么?假若他不能去为父报仇,他就用不着再替别人的冤枉表示愤慨。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以为小文夫妇都可以算作艺术家,都死得可惜。

但是,假若艺术家只是听天由命地苟安于乱世,不会反抗,不会自卫,那么惨死便是他们必然的归宿。

有这些念头在他心中,他几乎打不起精神去注意那件值得兴奋的事。

假若小文夫妇与桐芳的惨死只在他心中飘过,对于冠家那些狗男女的遭遇,他根本就没有理会。

一天到晚,自从办过了丧事之后,他总是那么安安静静地,不言不语地,做着他的事。

从表面上看他好像是抱定逆来顺受的道理,不声不响地度着苦难的日子。

在他心里,他却没有一刻的宁静。

他忘不了父亲的惨死,于是也就把自己看成是最没出息的人。

他觉得自己的生命已完全没有作用,除非他能替父亲报了仇。

这个,他知道,可绝不是专为尽孝。

他是新时代的中国人,绝不甘心把自己只看成是父母的一部分,而去为父母丧掉了自己的生命。

他知道父子的关系是生命的延续关系,最合理的孝道恐怕是继承父辈的成就,把它发扬光大,好教下一辈得到更好的物质的与精神的遗产。

生命是延续,是进步,是活在今天而关切着明天的人类福利。

新的生命不能拦阻,也不能代替老的生命的死亡。

假若他的父亲是老死的,或病死的,他一定一方面很悲痛,一方面也要打起精神,勇敢地面向明天的责任走下去。

但是,父亲是被日本人杀害了的。

假若他不敢去用自己的血去雪耻报仇,他自己的子孙也将永远沉沦在地狱中。

日本人会杀他的父亲,也会杀他的子孙。

今天他若想偷生,他便只给儿孙留下耻辱。

耻辱的延续还不如一齐死亡。

可是,有一件事使他稍微地高了兴。

当邻居们都正注意冠家与文家的事的时候,一号院的两个日本男人都被征调走了。

《四世同堂》解析

《四世同堂》解析

整体作品
第一部 惶 惑
第二部 偷 生
第三部 饥 荒
第一部 惶惑 故事发生在抗战时期北平沦陷时期,北平小羊圈胡同里祁老人 渴望圆满的度过80大寿,然而日本人突然打进来,使表面本来 和睦的胡同变得风云四起。钱家二少爷与日本人同归于尽,冠 家人为取得日本人信任而告发钱家,钱默吟被迫下狱,钱家大 少爷和钱夫人病死,祁瑞全在大哥的帮助下逃出城外开始抗战。 冠家最终在靠出卖女儿色相的帮助下取得了妓女所所长的职位。 瑞丰在妻子的帮助下进入教育局担任科长,不顾瑞宣的反对变 相为日本人做事服务。一边在敌人的一番拷打之后,钱老人神 志不清的出狱,在胡同邻居的帮助下逐渐恢复神智,钱家儿媳 产下一子。在经历家破人亡的打击后,钱老人逐渐认清日本人 的面目,独自一人在北平城内开始进行抗战。
老舍简介 作品介绍 人物介绍 作品鉴赏
评价与地位
评价与地位 2008年度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法国作家让·马瑞尔·古斯 塔夫·勒·克莱齐奥曾给《四世同堂》的法文版写序《师 者,老舍》。他说自己尤喜中国现代小说家的作品,如 鲁迅和巴金,“我发现老舍小说中的深度、激情和幽默 都是世界性的,超越国界的。”在序言的结尾,克莱齐 奥写道,“老舍以大师的眼光,给我以启迪”。 老舍规模最大、写作时间最长的作品,也是抗战文学乃至 中国现代文学的丰碑。 一座民族主义文学的丰碑。 唯一正面描写抗战时期普通民众生活的长篇抗战小说。 《四世同堂》是老舍生前自认最好最满意的作品。
整体作品
第一部 惶 惑
第二部 偷 生
第三部 饥 荒
第三部 饥荒 日本人的疯狂战争使日本人开始经济紧张,北平也随之开始了 断煤断粮的生活,祁家也开始食物紧缺,冬日也没有煤火取暖。 失势的冠晓荷与瑞丰一同在街上游荡被日本特务抓走,大赤包 在狱中被虐待致死,高第希望出城抗日在途中被当上特务的妹 妹拦截最后回到北平在钱老人的指导下开始地下抗战。日本人 为了节约粮食开始规定粮食份额,每人定量领取掺土的共和面。 在这种粮食的摧残下北平人开始流行传染病,日本人在街上抓 住得病的人进行活埋,孙七与刚被放出的冠晓荷惨遭活埋。瑞 全得到组织的命令回北平进行地下工作,回到北平的瑞全遇见 了特务招弟,两人一番争斗后,瑞全是杀死了自己的前女友。 因为共和面的摧残小妞子死在了母亲的怀里,在韵梅的哭泣中 人们被告知抗战胜利,欢愉庆祝。

《四世同堂》中隐喻的始源域和目标域研究

《四世同堂》中隐喻的始源域和目标域研究

传达作者的情感与态度
对传统文化的反思
小说通过对祁家四代人生活方式 的描写,传达了作者对传统文化 中消极成分的反思和批判。
对人性的深刻洞察
作者通过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深刻洞察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弱点 ,表达了对人性的悲悯和关怀。
对和平与正义的呼唤
小说以祁家第四代人的觉醒和反 抗为结局,传达了作者对和平与 正义的呼唤和期待。
增强语言表现力
传递深层含义
隐喻通过比喻、象征等手法,使语言表达 更加生动形象,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 力。
隐喻往往承载着作者的深层思考和情感表 达,通过对其解读可以揭示作品的内在意 蕴和作者的思想倾向。
塑造人物形象
推动情节发展
隐喻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对人物特征的隐喻化描述可以更加深 入地刻画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
运用更是提升了作品的审美价值。
06
结论与展望
研究结论总结
隐喻在《四世同堂》中广泛存 在,通过始源域向目标域的映 射,传递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
作者的思想情感。
始源域主要涉及自然景物、动 物、植物等,这些元素被赋予 特定的象征意义,与小说中的 人物、事件等目标域形成隐喻
关联。
目标域主要指向小说中的社会 现实、人物形象、情感表达等 ,通过隐喻手法的运用,使得 这些目标域更加生动、形象、 深刻。
始源域与目标域的概念
始源域
始源域是指隐喻中用来比喻、代替目 标事物的概念、经验或事物,它是隐 喻理解的出发点。
目标域
目标域是指被比喻、被代替的事物或 概念,是隐喻所要表达的对象,需要 通过始源域来理解和解释。
隐喻的认知机制
隐喻的认知机制
隐喻的理解过程涉及认知主体的心理映射,即将始源域的特 征、关系等映射到目标域上,从而实现对目标域的理解和解 释。

《四世同堂》的意义和价值

《四世同堂》的意义和价值

《四世同堂》的意义和价值舒乙在抗日战争后期,由1944年初开始,在重庆郊外的一座小镇北碚里,老舍先生动笔创作长篇小说《四世同堂》,当年写了三十四段,取名《惶惑》,是为上卷,第二年全年又完成三十三段,取名《偷生》,是为中卷。

抗日战争胜利后,在美国纽约,于1948年,完成了最后的三十三段,取名《饥荒》,是为下卷,合起来,总共一百章,每章一万字,正好一百万字,全书总名《四世同堂》。

他自称,这是“抗战文学的一部较大的纪念品”,也“或许是自己最好的一部作品”。

《四世同堂》不仅是老舍先生的代表作之一,同时,也被公认为是中国现代长篇小说最优秀的作品。

《四世同堂》是对日本发动侵略战争血醒残害中国人民的控诉书《四世同堂》一共描写了250位人物,其中重点描写北平城西北角的一个小胡同,小羊圈胡同,里的居民,那里有名有姓的主人公一共56个。

经过八年沦陷的日子,56个中一共死去了19个,其中小羊圈一号院死去了钱仲石、钱孟石、钱太太和他们的亲戚陈野求太太,2号院死去了李四大爷,3号院死去了尤桐芳、大赤包、寇晓荷、招弟和与她有密切关系的蓝东阳,4号院死去了小崔和孙七,5号院死去了祁天佑、小妞妞、祁瑞丰、胖菊子和祁家的好朋友常二爷,6号院死去了小文和小文太太。

在整个战争期间,有三千万中国人死于战争。

《四世同堂》中小羊圈胡同一下子死去了19个居民,占小羊圈胡同全部居民的三分之一,恰是这场侵略战争给中国人造成严重伤害的真实缩影,这19个人物中6个是反面角色,他们是汉奸、特务和狗腿子,干尽了坏事,死得罪有应得。

其余13位,绝大部分是被日本人用各种办法残暴地迫害死的,有被砍头的,有被活埋的,有被活活打死的,有受污辱之后投河自尽的,有被饿死的,有被污辱绝食而亡的,当然,也有和敌人同归于尽的反抗英雄,还有刚烈不屈的自己一头撞死在棺材上的老夫人。

老舍笔下的沦陷北平城的居民的各式各样惨死的情景生动地再现了那场日本侵略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的沉痛伤害和无法挽回的重大损失。

论《四世同堂》中小文夫妇的艺术形象

论《四世同堂》中小文夫妇的艺术形象

论《四世同堂》中小文夫妇的艺
术形象
《四世同堂》之小文夫妇
小文夫妇是我羡慕的为数不多的一对夫妻。

从家国方面来说,小文夫妇没有太多家国观念,在国家危难的时候也没有挺身而出。

他们不是那个时代最可爱的人。

但尽管时代不同,但就他们对生活和朋友的态度而言,他们是非常可爱的人。

我常常在想,他们豁达的人生态度是与生俱来的,还是因为他们经历过世间的风风雨雨,才体会到的。

更重要的是,夫妻有着相同的哲学兴趣。

夫妻双方都从贵族沦落为平民。

他们享受过最好的贵族生活,也经历过最缺吃少穿的日子。

无论什么样的日子,他们都可以快乐的生活,永远以自己为中心,不喜欢的事情,也不委屈自己。

日子一天天过去,你会开心的买衣服,享受生活。

日子一天天过去,你会很高兴让自己的生活有所充实。

也许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我们可以享受最好的,承受最坏的生活态度。

与人交往时,地位高的人在逢迎,地位低的人不鄙视,不主动交什么朋友,对主动上门的人也不看不上,互相给予帮助。

面对敌人的枪口时,面对生命没有丝毫犹豫。

这对夫妇形成了他们自己的世界。

他们不排斥任何人,但没有人能进入他们的世界。

他们就像来自外星世界的路人。

他们的名气,财富,尘世的繁文缛节,都与他们无关。

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过自己的生活,走的时候不带走一片云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述题:
一、四世同堂的艺术特色:
1、全景式、多线索的广阔场景赋予了作品史诗的气魄。

著作虽只局限于一个有限的空间里,但却以小见大,反映出整个社会.在有限的天地中见出无限的世界和时代风云。

作品几乎跨越八年抗战的全过程;从空间上看,遍及北平的小胡同、大杂院、街头、城郊、乡村、广场、商场、戏院、监狱、刑场、旅馆、妓院、古庙、学校及日伪机关、大使馆……简直是一幅沦陷了的北平社会的全景图,具有史诗的气魄。

2、人物关系的设置上中心辐射,网状展开。

在人物关系上,围绕小羊圈胡同中祁家四代人展开叙述,从这个中心出发向各个角度辐射,形成一个密匝周密的网络。

其中的矛盾重重体现,既有中国人民与外国侵略者的矛盾,又有维护民族尊严者与出卖民族利益者的矛盾,同时,在一个家庭内部的上与上之间,正与邪之间的矛盾,还有同一市民阶层中的各种矛盾,纷繁复杂、头绪繁多。

但整个作品结构严谨、匀称、完整,修剪恰如其分,脉络分明,叙事、描写、抒情及议论极有层次,充分显示了作为长篇小说大家的老舍雄健的笔力。

在刻画人物性格时,作者采用对比手法。

如祁老者与钱诗人,祁瑞宣与祁瑞丰,大赤包与冠晓荷等,虽有相同之处,却泾渭分明,互不相混。

3、浓厚的文化反思色彩
小说中心的祁家,实质上是中国封建礼教堡垒的象征。

祁家老者引以为自豪的“四世同堂”正是传统家庭伦理的理想结构。

老舍利用这个文化枢纽症结,将小羊圈胡同的各种环境和无限的民族抗战的历史文化背景与其对比并加以表现,对体现民族文化精髓的北平文化加以沉痛的反思。

著作体现出明确而犀利的批判思想意识,反应出当时北平市民中深深的民族劣根性,以理性审视的目光对“民族遗传病”作了穿透性的剖析。

企图在战火中焚毁国民劣根性,显示出
重塑“国民性”的努力。


者选择的小羊圈胡同就成了
北京近代思想文化变迁的缩
影。

对冠晓荷、大赤包这些
民族败类,作者仍把他们放
在文化的角度对他们进行观
照,说冠晓荷“是北京文化
中的一个虫,可是他并没有
钻到文化的深处,他的文化
只有一张纸那么薄”。

①他
讥讽大赤包,“不懂什么是
文化,正像鱼不知道水是什
么化合的一样。

但是,鱼若
是会浮水,它便也会戏弄文
化”。

②《四世同堂》对多
层次的北京文化的描写与议
论,使作品给人相当厚重的
历史感与文化感。

4、辛辣的讽刺和嘲笑
1)讽刺和嘲笑的语言艺术
作品以漫画式的夸张对
汉奸们进行无情的鞭挞。


对大赤包入狱后的描写:“她
用手把自己的粪捧起来,揉
成一个小饼,作为粉扑,她
轻轻的、柔媚的,拍她的脸
‘打扮起来,打扮起来!’
而后,拾起几条布条系在头
发上‘怪年轻啊!’”。

“一
家子里,只有二叔满面红光
的怪精神。

可是,他也不是
怎么老不回来。

他只在新年
的时候来过一次,大模大样
的给太爷爷和祖母磕了头就
走了,连一斤杂拌儿也没给
他们俩买来。

所以他们俩拒
绝了给他磕头拜年,妈妈还
直要打他们;臭二叔!胖二
婶根本没有来过,大概是,
他们猜想,肉太多了,走不
动的缘故。


2)讽刺和嘲笑的情节处理艺

当整个故事情节朝着结
局而去时,心中的感慨油然
而生,人性在那个特定的年
代经受无尽磨练以后竟然能
如此真实淋漓的得以体现,
一个小小的胡同包罗万象,
各色的社会现象,各种的人
物形象,从中看出了形形色
色的心态迥异的中国人。


年过半百刚刚步入老年的追
求清闲、享清福的祁老人,
有在日本人的残害之下家破
人亡,愤然崛起弃文而怀着
满腔仇恨只为报仇的钱老人,
有受过新中国教育却被旧中
国古老陈旧的封建思想紧紧
缠住的祁瑞宣,有没受过多
少教育却很真很纯,一心为
国的市井小民孙七和小崔,
也有为了升官发财,虚伪的
卖国贼大赤包、祁瑞丰,这
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每
个人都有自己固有的生活经
历,独特的活法,每个人都
有其不同的特征,但到最后,
在经历无数跌宕起伏、意想
不到、震惊愤怒、喜悦惊奇
之后,老舍先生让我始终而
且是仍然相信善恶终有报这
个通俗但深刻的道理。

3)故事背景的利用体现讽刺
和嘲笑的艺术
《四世同堂》的故事基础奠
定在了抗日战争之前的那个
特定时段,那个黎明前最黑
暗的时期,在1945年日本投
降并结束抗日战争,举国欢
庆胜利的美丽而动人的时刻。

但也就此期间,所有的人们,
所有的百姓经受的是最痛苦
的经历、最黑暗的时段、最
磨砺人生的时光,拿所有中
国人最痛恨最熟悉也是最自
然想到的当然是“日本鬼子”,
这个让全中国人民深恶痛绝
的名词。

“日本鬼子”所做
的猪狗不如的令人发指的恶
行以及他们变态扭曲的心理,
让中国作者提及到时不由得
咬牙切齿,痛恨入骨髓,愁
眉不展。

但老舍先生不一样,
这也是我们不得不称颂他为
“大师”的原因所在,老舍
先生并没有用非常激烈的语
言去深批日本人,而是用一
种冷峻幽默来处理这种深刻
的感情,表面上淡若清风、
似有还无、蜻蜓点水般的描
写,但就是这么几滴水,却
能四两拨千斤,已足以揭示
出他们令人恶心的心态。

4)思想情感在讽刺嘲笑中升

当然,老舍先生也没有
全面否定日本人民,这从著
作中小羊圈胡同一号门的一
个日本老妪的所言所行,就
能看出来。

可以看出,相对
于日本人,作者还是存有一
定的理智的。

此著作还有一
个重点就是对汉奸的形象展
现。

老舍先生在此书中对汉
奸的描述让人觉得他们的所
作所为是那样的让人不齿,
但到了最后他们的死又让人
没有那种痛快淋漓的感觉,
并不是长出一口气,很舒服
的感受。

回过头来思索一下,
假如说汉奸这个产物是那个
特定时代造就的不可避免的,
那招弟无疑就更是那个特定
历史时段的牺牲品了。

作者
在揭示当时一些人性堕落的
同时,也反思了这样一个问
题——为什么拥有几千年灿
烂文明的泱泱大国会被日本
欺辱?作者把问题的根源指
向了中国古老的家族文化。

作品还告诉我们,如果不改
变中国人家族文化精神重负
的心态,彻底把四世同堂的
牢不可破的思想根基连根拔
起,改变家庭伦理道德观念。

中国不管怎样发展,怎样人
口如云,怎样体质健硕,制
度健全,最终结果也逃脱不
了俎上之肉、示众材料的厄
运。

11高小记录的考题
一、填空30分
1、周作人的()描写家乡。

2-6《将军的头》《陈焕生上
城》《沉沦》《呼兰河传》《随
想录》的作者
7、丁玲的()描写摧残自己、、
8、何彬是()中的人物
9、《边城》中()和傩送、
天宝爱情故事
10、花金子是曹禺()戏剧
中的人物(《原野》)
11、母女两代都沦为妓女的
是老舍的()《月牙儿》
12、《金锁记》中人格分裂的
主人公()
13、《围城》的主人公是——
14、梁三老汉是()作品中
的人物
15、白嘉轩是()中的人物
16、描写朱、严两家的是( )
作品
17、“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
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
了别人的梦。

”是()作品
18、李梅亭是()作品里的
人物
19、满口仁义道德,满肚子
男盗女娼的人物是(鹿子
霖)
20、()大量尝试散文诗
21、胡适第一篇白话诗()
22、冷清秋和金燕西是()
作品中的人物
23、二诸葛和三仙姑是()
作品中的人物
24、艾青的代表作()
25、《华威先生》是()的作品
26、林道静是( )作品中的人物(当)《青春之歌》
27~30 没记住
二、名词解释(4×5=20分)
1、东北流亡作家群
2、汉园三诗人
3、山药蛋派(现、当代)
4、伤痕文学(当)
5、问题小说
三、简答(20)
1、繁漪形象6分
2、《茶馆》的艺术构思8分
3、《围城》的主题意蕴6分
四、论述(30分)
1、《呐喊》、《彷徨》艺术成就16分
2、结合作品分析朦胧诗的审美特征。

(当)14分
12高小记录的考题:
一、填空:(20个)
1-12、《女神》《致橡树》《啼笑因缘》《暴风骤雨》《名优之死》《大堰河我的保姆》《再别康桥》《雨巷》《四世同堂》《生死场》《梅雨之夕》《上海屋檐下》的作者。

13、()被称为鬼才。

14、农村三部曲是()()()15、激流三部曲是()()()16、曹七巧出自()17、陈白露出自()。

18、汉园三诗人()()()。

二、名词解释:
文学研究会、左联、湖畔诗人、创造社
三、简答:
1、朱自清散文艺术特色
2、郁达夫小说艺术特色
3、雷雨艺术特点
四、论述:啊Q形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