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一课三磨(薛法根)
从教课文到教语文——《夕阳真关》(第一课时)磨课手记

这还得从那次在我 校举行 的江 阴市语文 们要 向它挑 战 !”
教学能手 评 比说 起 。当时 ,我们 组 的几位 教
正好 ,前 一 阵子 为 了准备 让 山西 结 对学
师在听 了参 赛 教师上 的《夕 阳真美 》(第一 课 校 的教师来 参 加组 内的集体 备 课 ,我 们 就结
时)后 ,感觉其 中可 以改进 的空 间还 很大 。于 合要上 的星级 达标课 (我校 青年 教师 的课 堂
该如 薛 法 根 老 师所 说—— 语 文 ,应 回 归 “清 记“蓝”,因为这个字笔画 比较多 ,容易 写错 。
简”。“清简”了的语文 ,就可 以使 学 生有足够
教学实践 后 ,有 两 个教 学 片段 被 组 内教
的时 间静思 默 想 、潜 心 体验 、“消化 ”知 识 ,也 师公认为是本堂课 的“亮点 ”。
-舔
教育研究与评论·小学教育教学
2012年第1期
磨练课 ,共分三个等级 :一星级 、二星 级 、三星 连绵起 伏 、下 沉”,学 会 说 包 含 时 间 短 语 “傍 级 。每一 学 年 评 比一 次 ,评 出相 应 的等 级 。 晚”的句子 。
随后 ,教导处 调查 分 析 哪些青 年 教 师经 过一
用在语境 中识 字认 词 的方 法 ,促 使 学生 意 义
晚”的“傍”。
识记生字新词 。
师 “傍 晚”的 “傍”是“I临近 ”的意思 。那 “傍
接着 ,立 足教学 目标 ,我 们将教 学 内容 筛
晚”指 的是什 么时候 ?
选 为重 点 读 通课 文 的经 典 段 落 (第 2~ 4小 生 傍 晚就是快 到晚上的时候 。
教学 板块则 大致分成 四部分 :第 一 ,听读
一课三磨:教师专业成长的校本教研模式

一课三磨:教师专业成长的校本教研模式作者:沈玉芬来源:《江苏教育研究》2014年第23期盛泽实验小学是一所农村学校,拥有一支庞大的青年教师队伍。
这支队伍既是学校发展的希望,也是学校发展面临的挑战。
如何通过校本教研帮助青年教师快速成长,成为学校一个急待研究和解决的课题。
在累积以往成功教学研究经验的基础上,学校于2011年,正式开始在全校进行“一课三磨”的校本教研活动。
“一课三磨”,即一节课磨三次。
这种教学研究方式不仅着眼于教师个体的自我建构,更关注一个教研团队的共同成长。
一、“一课三磨”的基本流程一磨:自主设计,解读重构。
侧重于解决教什么、为什么教的问题。
教者在问题探求中,研究教材中的内容与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研究教材中内容与学生学科能力和素养之间的关系。
例如苏教版三年级《鹬蚌相争》一文,故事写了什么,学生一读就懂。
如果纠缠于故事内容的理解,教学就失去了意义。
学生自己就能读懂的教学内容无需教,学生自己发现不了的言语秘密,能生长学生言语智能的,才是文本重要的教学内容。
由此,一磨时研究确定了本文的教学目标:学习“繁字”的识记方法;根据提示语,练习朗读“角色语言”;比较“鹬”与“蚌”相争话语的相同结构,并运用于“批评”语境。
一磨,侧重于教学内容的凝炼,教学目标的确定,完成教者的自主解读与研究团队的解读重构,重在培养教师解读教材的能力。
二磨:团队研究,设计重构。
侧重于教学方法、方式的研究,即怎么教怎么学,解决教与学的方法问题。
苏教版三年级《鹬蚌相争》一文已确立的教学内容如何展开比较适宜?以“识字·繁体字”为例,如果教师直接讲解,课就成为了诸如《汉字学》之类的课程。
语文的学习应通过语文的实践活动而展开。
因此,通过二磨的观课评课,对“识字·繁体字”教学板块进行设计重构:抓住汉字的构造规律,运用拆分法,让学生进一步明晰“鹬”这个汉字的构造。
在这个过程中,老师还可以教给学生汉字分析的学习方式:运用“汉典”这种网站进行网络学习。
薛法根简介

薛法根简介class=“text_body” id=306010 >(一)薛法根简介名师简介:薛法根,男,1968年生,本科学历,中学高级教师。
现为吴江市盛泽实验小学校长、语文特级教师。
从教以来,潜心研究丝绸文化素质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初步形成了“着眼整体发展、着力语言训练、着重内化进程”的教学思想和“教得轻松、学得扎实”的教学特色。
1999年起,致力于小学语文组块教学研究,提出了“走向智慧、走向生活、走向综合、走向运用”的教学新理念,并初步形成了组块教学模式。
曾先后在《人民教育》等报纸、期刊上发表了《语文教学要着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呼唤智慧的语文教育》等50多篇论文。
1995年被评为江苏省优秀教育工作者,1996年被评为苏州市“十杰”教师,1998年荣获江苏省“红杉树”园丁奖金奖,1999年被评为江苏省名教师,2XXX年荣获全国模范教师荣誉称号。
2XXX 年获第五届全国“十杰教师”提名奖。
薛法根简介二)教育的幸福幸福,来源于自己对教育深刻的理解和深切的体验。
没有享受到教育幸福的人生是遗憾的;没有为学生传递教育幸福的教师是失败的。
教育,需要我们每个教师真正领会幸福的真谛,并始终昂扬地行走在教育的幸福之路上!一在我儿时的印象里,能背着书包走进学堂,坐在教室里听老师讲课,和同学们一起读书、游戏,是最幸福的事情。
7岁那年,还没有到上学年龄的我硬缠着外公、外婆买来书包,吃了“坐精肉”(据说吃了这块肉读书时屁股不离板凳,会很定心),准备了糖果,新学期一开学就跑到学校去上学。
在排队点名的时候被老师发现了,将我拉出了读书的队伍。
我眼睁睁地看着别人进了课堂,忍不住哭了。
好在小姑姑帮我花了2XXX年前的回忆》,课前,我精心准备,甚至将授课的部分内容让学生事先准备好了。
课上得很顺利。
不料评课时,庄老师劈头盖脸给了我一番责难,告诫我要走语文教学的正道!当时,我羞得无地自容,连校领导也颇觉难看。
但庄老师实事求是,揪住问题顶了真,使我如醍醐灌顶:语文课是给学生上的,来不得半点虚假,也容不得作秀!因为,一切的教育都会在学生的心灵上留下烙印!如果评课时没有这一顿教训,或许我在教学上还要走许多弯路。
教学名家——薛发根

2015—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新教师专业培训“走近教育名家,与教育名家近距离接触”——之薛法根篇薛法根简介名师简介:薛法根,男,1968年生,本科学历,中学高级教师。
现为吴江市盛泽实验小学校长、语文特级教师。
从教以来,潜心研究丝绸文化素质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初步形成了“着眼整体发展、着力语言训练、着重内化进程”的教学思想和“教得轻松、学得扎实”的教学特色。
1999年起,致力于小学语文组块教学研究,提出了“走向智慧、走向生活、走向综合、走向运用”的教学新理念,并初步形成了组块教学模式。
曾先后在《人民教育》等报纸、期刊上发表了《语文教学要着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呼唤智慧的语文教育》等50多篇论文。
1995年被评为江苏省优秀教育工作者,1996年被评为苏州市“十杰”教师,1998年荣获江苏省“红杉树”园丁奖金奖,1999年被评为江苏省名教师,2001年荣获全国模范教师荣誉称号。
2002年获第五届全国“十杰教师”提名奖。
教育的幸福幸福,来源于自己对教育深刻的理解和深切的体验。
没有享受到教育幸福的人生是遗憾的;没有为学生传递教育幸福的教师是失败的。
教育,需要我们每个教师真正领会幸福的真谛,并始终昂扬地行走在教育的幸福之路上!一在我儿时的印象里,能背着书包走进学堂,坐在教室里听老师讲课,和同学们一起读书、游戏,是最幸福的事情。
7岁那年,还没有到上学年龄的我硬缠着外公、外婆买来书包,吃了“坐精肉”(据说吃了这块肉读书时屁股不离板凳,会很定心),准备了糖果,新学期一开学就跑到学校去上学。
在排队点名的时候被老师发现了,将我拉出了读书的队伍。
我眼睁睁地看着别人进了课堂,忍不住哭了。
好在小姑姑帮我花了2块钱(让我这个还很贫苦的家好一阵心疼),从学校买了《语文》和《算术》两本书,在家里教我读起书来。
于是,每天傍晚等生产队收工后,我总是和其他已经上学的小伙伴一样,长凳当桌,矮凳做椅,端坐在屋檐下写字。
听着大人们路过时啧啧的称赞,那幸福的感觉至今萦绕心头。
“一课三磨”:教研与科研的统整实践

“一课三磨”:教研与科研的统整实践作者:薛法根来源:《江苏教育》2015年第10期【摘要】以“课堂”为纽带统整校本教研与科研,组成专业的教学团队,围绕一个教学课题进行多轮次研磨,促进教师在教材解读、活动设计及实践重构等方面的整体发展,形成具有校本特色的教师专业研修方式,再造学校教研文化。
【关键词】一课三磨;团队研究;问题解决;专业成长;统整实践【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19-0027-04【作者简介】薛法根,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盛泽实验小学(江苏苏州,215228)。
众所周知,教研与科研是教师专业发展不可或缺的两个翅膀,双翼的齐飞共振才能产生非凡的合力,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
然而,一旦教研与科研如油水分离,各自奋力,就难免造成“两张皮”,让教师陷入忙忙碌碌却碌碌无为的尴尬困境:奔命于各级各类的听课、评课活动,却常常徘徊在低水平重复;赶场于各种各样的课题研讨、专家报告,却往往止步于纸上谈兵。
在这样的时刻,我们不妨用“奥卡姆剃刀”,遵循“简单有效原理”,“毫不留情地剔除所有的累赘”,实现教研与科研的专业整合,还教师一个安静的教学时空。
对一个教师来说,他是在“课堂”中和学生一起成长的。
于漪老师说年轻时“一篇课文三次备课”的苦功成就了今天的她。
第一次备课:摆自我,不看任何参考书与文献,全按个人见解准备教案;第二次备课:广泛涉猎,仔细对照,“看哪些东西我想到了,人家想到了。
哪些东西我没有想到,但人家想到了,学习理解后补进自己的教案。
哪些东西我想到了,但人家没想到,我要到课堂上去用一用,是否我想的真有道理,这些可能会成为我以后的特色。
”第三次备课:边教边改,在设想与上课的不同细节中,区别顺利与困难之处,课后再次“备课”,修改教案。
由此可见,聚焦“课堂”,以“课堂”为纽带,汇聚教研与科研的专业力量,就能真正促进教师的教学成长。
无论是教研还是科研,都为了让教师更好地上课、上更好的课。
一课三磨让每一个生命都自带光芒——读《一课三磨——过一种专业的教学生活》

书里书外智汇课三磨:让每一个生命都自带光芒—读《一课三磨一过一种专业的教学生活》吴海勤教师的专业发展历来备受关注,扎根教育现场,立足教师课堂,都是以教师的教育人生为背景的。
课三磨”,用团队研究的方式,将常态的备课、上课、听课、评课,做得更有专业品质,让师生教育生活的意义,在课三磨”中渐渐明朗、崇高。
【关键词】一课三磨教师团队专业成长是否还记得人们评价小学教师的话语,许多 行业的人都可以改行来做小学教师,尤其是做小 学语文教师。
而小学教师却难以改行去当医生、护士、会计、律师……这是因为小学教师这一职业, 许多人都能代替,小学教师课上所教的知识人人 都会,究其根源,就是小学教师的专业性不强。
如何上好专业的语文课、数学课,过上有尊严的 专业教学生活?薛法根、沈玉芬等著的《一课三 磨一过一种专业的教学生活》,将会给你新的 启示。
一、生命成长:"一课三磨”的核心要义与整体构想在于漪老师“一课备三次”的基础上,薛法 根团队提出的“一课三磨”,即是指一个学科教 学团队围绕一个教学课题,经过多次集体研讨与 实践研磨,然后获得课题最佳的实施方案,实现 课堂的有效教学和教师的专业成长。
当下,以学生为中心的学本课堂、生本教学的理念或范式已走进校园,融入各门学科的课堂 教学中,关注学生、关注学生的学习已成为时代 发展的必然。
“一课三磨”,“人”在“课”中成长,把“课”和“人”紧密联系起来,所不同的是,这里的“人”不仅指学生,还包括教师自己和整 个教研团队。
上好课,是每一位教师的共同心愿,那好课 是怎样来的?是“磨”出来的。
书中以《狼和小 羊》教学为例,一般人只看到狼要吃小羊这个故 事情节,却看不到“争辩”这一交际语境,而学 习如何与人“争辩”,才是语文应有的专业教学。
上专业的语文课,需要练就一双慧眼,挖掘课文 中的言语智慧。
磨课,一线教师谁没有经历过呢?每上一节公开课,总是由一个人反复试讲,而后 面是教研组的一群人献计献策。
郭欢 学习薛方根教学心得体会

识“法根”,学方法教育任重而道远,但我们要做的只有脚踏实地,因为孩子们的名字叫做今天。
—题记很荣幸,我大学刚毕业就能来到博爱学校从教,在这里学校领导很重视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的提升,经常组织青年教师对优秀老师的授课进行观摩与学习,这周我们学习了语文高级教师薛法根教授的五年级《水》一课,现就我的听课心得总结如下:首先,我谈谈自己对薛法根老师的印象。
观摩薛老师的课,使我对薛法根有了初始。
薛法根的教学思想为“着眼整体发展,着力语言训练,着重内化进程”,我觉得对于我个人及所教授的课—物理来说,更为重要的是要“着眼整体发展,着力思维训练,着重内化进程”。
有了这一思想做指导,我想我的课才有方向,才能落实到位。
薛老师指出:成长的三部曲为模仿,借鉴,创新。
这对我们刚入职的新老师有着指导作用,我们应先模仿优秀教师,把最基本的知识点传授清楚,接着借鉴优秀教师的教学方法、手段,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当我们有一定的教学经验后,再进行创新实践,最终形成我们自身的教学特色。
接着,谈谈薛老师提出的如何向优秀教师学习上好一节课。
薛老师指出:从“怎么教”角度看教师,眼中所见的是教师的风采与学生的精彩。
这种好课,好看但不好学。
对于年轻教师来说,应从“教什么”的角度去看,着眼于教学内容,教师先教什么,再教什么,后教什么,这样的课在于教的对不对,你看的明白,就能教的出来。
这为我们初学者来说指出了观课的方法。
薛老师也指出,看课、评课、研课,需要用专业的目光,用心看“教什么”。
所以我们更应注重专业素养的提升。
最后,我简单谈谈对薛老师《水》这节课的认识。
老师先问学生“自己预习了没?”“有没有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
可见,课前预习是上好一节课,提高课堂效率的基础。
那么,对于我个人来说,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好习惯,从而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
并应先让学生谈有没有不理解的知识点,从而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
再正式讲解课文时,薛老师让学生自己进行朗读,并能及时对学生的朗读进行点评,那么,物理教学中教师也应适时对学生的错误进行指明,让学生能有深刻的印象,从而避免犯类似的错误。
一课三磨教研活动(3篇)

第1篇一、活动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也在不断更新。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我校决定开展“一课三磨”教研活动。
本次活动旨在通过集体备课、课堂观摩、课后反思三个环节,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课堂驾驭能力。
二、活动目标1. 提高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能力,促进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
2. 培养教师之间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
3. 提升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增强教师对课堂问题的诊断和解决能力。
4. 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素养。
三、活动内容(一)集体备课1. 确定主题:根据学期教学计划和课程安排,确定本次教研活动的主题。
2. 分组讨论:将教师分成若干小组,针对主题进行深入讨论,共同制定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
3. 生成教案:各小组根据讨论结果,结合自身教学经验,生成初步教案。
4. 汇报交流:各小组对生成的教案进行汇报,其他教师提出意见和建议,共同完善教案。
(二)课堂观摩1. 选定观摩课: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选定一位教师进行公开课展示。
2. 观摩学习:其他教师参与观摩,认真记录课堂上的亮点和不足。
3. 课后研讨:观摩课后,全体教师围绕观摩课进行研讨,分析课堂教学的优点和不足,提出改进措施。
(三)课后反思1. 教师个人反思:每位教师针对自己的课堂教学,撰写反思日记,总结经验教训。
2. 小组交流:各小组对教师的反思进行讨论,共同找出问题并提出改进方案。
3. 集体研讨:全体教师对课后反思进行集中讨论,分享经验,共同提高。
四、活动实施1. 时间安排:本次活动分三个阶段进行,每个阶段持续两周。
2. 场地安排:活动在学校的多媒体教室进行,确保每位教师都能参与其中。
3. 组织管理:由教研组长负责活动的组织和协调,确保活动顺利进行。
五、活动效果1. 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能力得到提高,对新课程理念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课三磨(薛法根)
众所周知,好课是“磨”出来的。
名特教师的经典课堂,常常让我们看得热血沸腾,但往往很难移植到自己的课堂里。
同样的设计、同样的方法,在你手里就是出不了“彩”。
根源在于,名特教师的教学已经达到了艺术化的境界,其间的方法与技巧,适用特定的情境与“火候”,换了一个教学场景,就失去了“魅力”。
而这种教学的机智,非“磨”不可得。
于漪老师说年轻时“一篇课文,三次备课”的苦功成就了今天的她。
第一次备课:摆自我,不看任何参考书与文献,全按个人见解准备教案;第二次备课:广泛涉猎,仔细对照,“看哪些东西我想到了,人家想到了。
哪些东西我没有想到,但人家想到了,学习理解后补进自己的教案。
哪些东西我想到了,但人家没想到,我要到课堂上去用一用,是否我想的真有道理,这些可能会成为我以后的特色。
”第三次备课:边教边改,在设想与上课的不同细节中,区别顺利与困难之处,课后再次“备课”,修改教案。
三次“备课”,其实就是三次独立“磨课”的过程,重在对理念和行为的反思改进。
如今,我们在一个备课组里,不但需要自己的独立备课,而且可以借助团队的力量,让这三次“磨课”更具针对性。
一磨“为何教”:一篇课文的教学价值在哪里?应该确立什么样的教学目标?学生可能会获得哪一方面的发展?这些问题磨透了,对语文教学的理解也就深刻了,对一篇课文的价值把握也就准确了。
比如王荣生教授按照不同的教学功能将课文分为5种类型:定篇、例文、样本、用件和引子,其中最普遍的是样本类课文。
如此,你就可以基本确定一篇课文的教学目标指向。
此谓“定向”。
二磨“教什么”:一篇课文的教学内容往往隐藏在文本中,需要我们根据教学价值的指引去发现与提炼。
众人拾柴火焰高,每个人都可以从不同的视角去发现有价值的教学内容,而后进行比较、判别、筛选,最终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内容。
比如《哪吒闹海》的故事情节耳熟能详,不教也懂。
我们将内容聚焦在文本语言形式的运用上,确定了“概述、讲述、转述”三个核心内容,概述重在“通过抓要点,把一个故事说成三句话”,讲述重在“通过想象,把一句话讲成三句话”,转述重在“转换角色,一个故事讲出不同说法”。
这样的教学内容就跳出了文本思想内容的局限,体现了语文教学鲜明的成长性,所上的是“语文课”。
此谓“定位”。
三磨“怎么教”:有了确定的教学内容,还需要教学的活动转化,即设计为适宜的语文教学活动,并进行课堂教学实践,在实践中磨砺教学的机智。
“怎么教”是一个极其个性化的行为,每个教师都可以选择自己擅长的教学方式和组织策略,呈现的语文活动也会各具特色。
最好的教学是适合学生,也适合教师的。
长于朗读的教师,可以运用诵读体悟法;长于思辨的老师,可以运用探究讨论法;长于写作的老师,可以运用批注迁移法……唯有与教师的个性与特长相宜相生的教学方法,则能体现教师鲜明的教学特色与风格。
这样的语文课像这个教师的人,自然舒展,课如其人。
人的品格高尚,课的格调自然高雅。
此谓“定格”。
所有这些,都需要在长期的磨课中逐渐积淀、慢慢形成的。
教学是个慢功夫,超之过急只能适得其反。
坚持“一课教三次、三人教一课”,既磨练自己,又打磨团队。
如此磨课,才能真正出思想、出好课、出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