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红素与黄疸

合集下载

黄疸

黄疸

黄疸(jaundice)是指血清胆红素(serumbilirubin,SB)增高致使巩膜、皮肤、粘膜以及其他组织和体液发生黄染的现象。

正常血清总胆红素浓度不超过17μmol/L,当其超过34μmol/L时,临床上出现黄疸。

如胆红素超过正常值而肉眼未能观察到时,称为隐性黄疸。

黄疸不是一个独立疾病,而是多种疾病的一种症状和体征,多见于肝、胆道、胰腺以及血液系统的某些疾病,但其他系统疾病有时也可出现。

@社区卫生教育【正常胆红素代谢】正常成人的胆红素主要来源于循环中裂解的衰老红细胞,约占总量的80%~85%;另有10%~15%来自骨髓中先行裂解的未成熟红细胞(即无效造血);1%~5%来自肝内含有血红素的蛋白质,如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细胞色素P450等。

上述途径形成的胆红素为游离胆红素,因未经肝细胞摄取,未与葡萄糖醛酸结合,故称非结合胆红素(uneonjugatedbilirubin,UCB)。

非结合胆红素系脂溶性,不溶于水,于循环中附着于白蛋白上,以胆红素-白蛋白复合物的形式随血流到肝脏,在循环过程中不能经肾小球滤过,故尿中无非结合胆红素。

非结合胆红素通过血窦内皮细胞的窗孔进入血窦内皮细胞与肝细胞之间的窦周隙(即Disse 隙),然后经血窦面肝细胞膜上有机阴离子转运蛋白(OA TP)的介导并在谷胱甘肽的调节下进入肝细胞。

非结合胆红素在肝细胞内通过丙酸羧基的酯化转变为单葡萄糖醛酸酯(BMG)和双葡萄糖醛酸酯(BDG),其中双酯占85%。

因非结合胆红素在酯化过程中已与葡萄糖醛酸结合,故又称结合胆红素(conjugatedbilirubin,CB),介导非结合胆红素酯化的酶系称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UGT),当该酶的编码基因变异时,可使非结合胆红素的酯化过程障碍而出现黄疸。

在肝细胞内形成的结合胆红素被运送至毛细胆管面肝细胞膜上,在毛细胆管多特异性有机阴离子转运蛋白(cMOA T),又称多重抗药相关蛋白(MRP2)的介导下逆150倍高浓度以主动耗能方式分泌入毛细胆管腔,并经胆道系统进入肠腔。

胆色素代谢与黄疸

胆色素代谢与黄疸

第3节胆色素代谢与黄疸胆色素(bile pigment)是体内铁卟啉化合物的主要分解代谢产物,包括胆红素(bilirubin)、胆绿素(biliverdin)、胆素原(bilinogen)和胆素(bilin)等。

这些化合物主要随胆汁排出体外。

胆红素是人胆汁的主要色素,呈橙黄色。

胆红素的毒性作用可引起大脑不可逆的损伤。

但近年发现胆红素具有较强的抗氧化剂功能,可抑制体内的一些过氧化损伤发生。

一、胆红素的生成与转运胆红素是铁卟啉化合物转变而来,体内铁卟啉化合物包括血红蛋白、肌红蛋白、细胞色素、过氧化物酶和过氧化氢酶等。

正常人每天可生成250~350mg胆红素,其中70%以上来自衰老红细胞破坏释放的血红蛋白,其他主要来自含铁卟啉酶类。

肌红蛋白由于更新率低,所占比例很小。

正常红细胞的寿命为120天。

衰老的红细胞在肝、睥、骨髓的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破坏释放出血红蛋白。

正常人每小时有l~2×108个红细胞破坏,约释放6g 血红蛋白。

血红蛋白随后分解为珠蛋白和血红素。

珠蛋白可降解为氨基酸,供体内再利用。

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细胞(主要是脾和肝的星形细胞)微粒体含有非常活泼的血红素加氧酶(heme oxygenase ),在氧分子和NADPH的存在下,血红素加氧酶将血红素铁卟啉环上的甲炔基(-CH=)氧化断裂,释放CO,并将两端的吡咯环羟化,形成胆绿素。

释放的铁可以被机体再利用,一局部CO从呼吸道排出。

胆绿素在胞液胆绿素复原酶的催化下,从NADPH获得2个氢原子,生成胆红素。

〔见图12-5〕胆红素由3个次甲基桥连接的4个吡咯环组成,分子量为585。

虽然胆红素分子中含有2个羟基或酮基、4个亚氨基和2个丙酸基,这些基团均为亲水基团,理应溶于水,但由于这些基团在分子内部形成6个氢键,使胆红素分子形成脊瓦状的刚性折叠,极性基团隐藏于分子内部,胆红素便成为非极性的脂溶性物质。

脂溶性胆红素分子量小,且可以自由通过细胞膜,对组织细胞造成毒性作用。

黄疸的基本知识

黄疸的基本知识
2)未结合胆红素是指游离胆红素与白蛋白结合,但尚未经肝细胞脂化的胆红素。
游离和未结合胆红素称非结合胆红素,不能经肾由尿排出。
3)结合胆红素是指被肝细胞摄取,经Y、Z蛋白的转运,在一系列酶的作用下,形成胆红素葡萄糖酸苷,即结合胆红素。水溶性,可通过肾脏由尿排出。
4)尿胆素原、尿胆素及尿胆红素临床上称为尿三胆。
起脂肪痢及低凝血酶原血症.如果胆汁淤积持续时间长(如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就会引起维生素D吸收障碍,导致骨质疏松或骨软化.
④.胆固醇和磷脂在体内潴留可引起高脂血症,不过肝脏合成增加以及血浆中
的胆固醇的酯化障碍同样也有此作用.甘油三酯一般不受影响,但循环血中可
出现一种少见的异常低密度脂蛋白,即所谓脂蛋白X.
结合与排泌能力;
缺氧和红细胞破坏产物对肝细胞的毒性作用使肝细胞受损——处
理胆红素能力下降。
临床表现:一般黄疸为轻度;皮肤无瘙痒。
急性溶血时可有发热、寒战、头痛、呕吐、腰痛;
不同程度贫血和血红蛋白尿。尚有脾肿大。
严重者出现急性肾衰。
3、实验室检查:血清TB增加,以UCB为主,CB基本正常或升高;
贫血、网红↑
3、临床表现:皮肤、粘膜浅黄至深黄色,疲乏、纳差,严重者有出血倾向。
4、实验室检查:血中CB与UCB均增加。黄疸肝炎时CB>UCB;
尿中CB定性试验阳性,尿胆原增高。
粪中粪胆原正常或略低。
血TB↑,UCB为主,CB亦升高。
(3)胆汁淤积性黄疸
1、病因:
①肝内性:肝炎、PBC、肝内结石、寄生虫、癌栓、妊娠期胆汁淤积、药物性胆汁淤积等;
高热:胆总管结石并发胆管炎、细菌性肝脓疡
间歇热:恶性淋巴瘤
腹痛:肝区隐痛或胀痛病毒性肝炎、肝癌

黄疸的医学名词解释

黄疸的医学名词解释

黄疸的医学名词解释
黄疸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被称为“胆红素病”或“胆红素沉积症”,也被称为胆综合征。

它可由一种营养缺乏引起的疾病,
如肝炎或肝硬化引起,也可以是先天性疾病,如溶血性黄疸。

在少数情况下,它可能是一种慢性疾病,如肝脏肿瘤或肝硬化的后遗症。

黄疸的症状是由生理性肝脏损害造成的血液中胆红素的积聚。

这种症状可以从表面上表现为皮肤及白癜风颜色变黄,也可以是眼睛、粪便和尿液颜色变深。

除此之外,它还可能伴随症状主要是贫血、肝硬化以及腹泻等症状,这些症状可能是其他疾病的结果。

为了确定患者是否患有黄疸,医生需要检查血液中的胆红素含量,如果胆红素水平超过正常范围,就可以确认患者患有黄疸。

此外,检测肝功能,包括肝酶和胆红素对入尿也是诊断黄疸的重要方法。

针对性治疗黄疸,首先是要治疗可能引起黄疸的原因,这可以通过抗病毒药物治疗乙肝,也可以是肝脏移植治疗肝硬化。

另外,还可以考虑通过改善肝功能的物质来减缓胆红素的沉积症状,一般常用的药物是阿司匹林和芦丁,除此之外,也可以改变饮食结构,减少胆红素摄入和促进胆红素排泄,以减轻黄疸症状。

同时,护理措施也是非常重要的,护士需要注意饮食改变,建立有效的卫生习惯,和病人讨论他们的感受,并耐心地回答他们的问题,帮助他们控制病情和应对疾病,预防病情恶化。

总之,黄疸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它的诊断和治疗都有一套规范的流程。

诊断时需要检查血液中的胆红素含量,治疗时需要考
虑治疗可能引起黄疸的原因,并在护理措施可以改善饮食结构,减轻黄疸症状。

黄疸

黄疸

黄疸1、定义:黄疸(jaundice)是指血清胆红素(serum bilirubin)增高导致巩膜、皮肤、黏膜以及其他组织和体液发生黄染的现象。

正常血清胆红素浓度不超过17umol/L,当其超过34umol/L时,临床上出现黄疸。

如果胆红素超过正常值上限而肉眼未能观察到时,称为隐性黄疸。

2、病理生理:1)、主要通路(80%):红细胞被破坏以后,其中的血红蛋白中的血红素经催化酶生成胆绿素→胆绿素经还原酶生成胆红素(即游离胆红素)→胆红素与清蛋白结合,即非结合胆红素(UCB,别以为跟清蛋白结合了就叫结合胆红素,另外要注意一下非结合胆红素既然已经跟血清蛋白结合,所以它是不能通过肾小球滤过膜的),经血转运至肝细胞→形成结合胆红素(CB,即胆红素与葡萄糖醛酸的结合,结合胆红素可以溶于水,故可以通过肾小球滤过膜)→经胆管入肠道形成粪胆原(课本上叫“尿胆原”其实不太正确,进入“粪道”当然叫“粪胆原”)①大部分粪胆原在肠道被氧化后形成“粪胆素”,把大便染黄以后就排到体外。

②小部分粪胆原经肠道吸收入血,其中一部分回到肝内,其中大部分又由粪胆原胆原转变为结合胆红素,再次排入肠内,这就是所谓的“肠肝循环”。

另一部分,经肾进入尿路(粪胆原可以通过肾小球滤过膜),改名为“尿胆原”,在尿液中被空气氧化成为尿胆素而排出体外。

2)、旁路胆红素(20%):骨髓幼稚红细胞的血红蛋白和肝内含有亚铁血红素的蛋白质(如过氧化氢酶)。

3、黄疸分类:1)、肝前性黄疸:血中UCB增高,CB基本不变,血清总胆红素(即CB+UCB)相应升高,故皮肤黄染,但皮肤不瘙痒;粪便中粪胆原增多,粪胆素增多,粪便颜色加深(更黄);尿中尿胆原增多,尿胆素增多,尿液颜色加深(更黄)。

推理:①多为溶血性黄疸,导致溶血性黄疸的原因是红细胞破坏过于剧烈(像输不同血型的血、被毒蛇咬伤等),游离血红素生成过多,清蛋白结合后,导致非结合性胆红素(UCB)含量过度增高,超过了肝细胞的代偿能力后,表现为血清UCB水平的增高,而UCB是黄色的,故皮肤黄染;皮肤没有瘙痒,这是因为肝细胞没有被破坏(肝细胞隔开了胆道系统和血液系统),胆盐没能跑到血液循环。

胆红素的代谢与各类黄疸的关系(共26张PPT)

胆红素的代谢与各类黄疸的关系(共26张PPT)

黄疸是由于血清胆红素浓度增高而引起的皮肤、巩膜、粘膜、大部分组织和内脏器官及某些体液的黄染。
目录
各种黄疸时血、尿、粪胆色素的改变
指标 血清胆红素 浓度 结合胆红素 未结合胆红素 尿三胆 尿胆红素 尿胆素原 尿胆素 粪胆素原 粪便颜色
正常
溶血性黄疸
<1mg/dl 极少 0~0.7mg/dl
>1mg/dl ↑↑
障碍,胆红素从肝细胞的窦面质膜反流入血。 1、胆红素主要源于血红素的降解
结合胆红素从肝细胞分泌至胆小管,再随胆汁排入肠道,是肝脏代谢胆红素的限速步骤。
4/5为游离胆红素,其余为结合胆红素。
• 特点:血清酯型胆红素↑↑ 通透细胞膜对脑的毒性作用
机制:大量红细胞破坏→生成增多﹥肝脏最大处理能力
机制:①血清酯型胆红素↑↑:肝细胞分泌排泄胆红素障碍;
胆红素处于胆色素代谢的中心,是人体胆 汁中的主要色素。
目录
胆红素的生成
1、胆红素主要源于血红素的降解 • 正常人每天可生成250~350mg胆红素 • 80%~85%的胆红素来自衰老的红细胞崩解
目录
• 生成部位:肝、脾、骨髓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细胞微 粒体与胞液中
• 胆红素是非结合性的(未与葡萄糖醛酸等结合)、 脂溶性的,在水中溶解度很小,在血液中与血 浆白蛋白结合。由于其结合很稳定,并且难 溶于水,因此不能由肾脏排出。胆红素定性 试验呈间接阳性反应。故称这种胆红素为未 结合胆红素(间接胆红素)。
胆红素的代谢与黄疸
Metabolism of Bile Pigment and Jaundice
目录
胆色素(bile pigment)是体内铁卟啉类化合
物的主要分解代谢产物,包括胆绿素(biliverdin)、 胆红素(bilirubin)、胆素原(bilinogen) 和胆素 (bilin)等。

黄疸知识点

黄疸知识点

黄疸知识点一、病因黄疸是由于身体不能正常处理胆红素引发的皮肤、眼白泛黄的症状。

这种情况一般都是肝脏出现问题导致的。

医学上也被称为icterus。

二、风险因素黄疸的发生经常是因为一些确切的疾病,要么是导致胆红素大量生成,要么就是阻止肝脏清除胆红素。

这些问题都会导致各个组织中胆红素的积累。

三、潜在的可能引起黄疸的情况1.肝脏急性炎症:这种情况会影响肝脏结合分泌胆红素的能力,导致胆红素积累。

2.胆道炎症:这种情况会阻碍胆汁的分泌以及胆红素的清除,引发黄疸。

3.溶血性贫血(阿布勒米氏病):大量红细胞破裂会引起生成的胆红素增加。

4.遗传性黄疸(吉尔伯特综合征):这是一种遗传疾病,控制胆汁分泌的酶活力受损。

5.胆汁淤积:这种情况会阻碍胆汁从肝脏中的排出。

含有结合型胆红素的胆汁并没有被排泄出来而是继续滞留在肝脏中。

四、类型有以下三种黄疸的主要类型:1、肝细胞性黄疸,肝脏疾病或者肝脏损伤导致的。

2、溶血性黄疸,溶血或者红细胞破损积累,导致胆红素生成增加。

3、胆汁淤积性黄疸,胆道不畅导致的,阻止了胆红素离开肝脏。

五、症状黄疸的一般症状包括:皮肤和眼白黄染,通常是头部开始,扩散到全身、大便发白、尿液颜色加深、瘙痒。

伴随着低胆红素指标的黄疸症状还包括:精神倦怠、肚子痛、体重减轻、呕吐、发烧、大便发黄、尿液颜色加深。

六、治疗治疗需要依据潜在致病病因进行。

黄疸的治疗主要明确病因,而不是单纯的减轻黄疸症状。

以下这些治疗方法在使用:1.贫血性黄疸可以通过补充血液中的铁元素来治疗,既可以服用含铁的补剂也可以食用更多富含铁元素的食物。

2.肝炎诱发型黄疸需要使用抗病毒药物或类固醇类药物。

3.医生可以进行手术移除梗阻,治疗胆道梗阻引发的黄疸。

4.如果黄疸是由于用药的原因,治疗过程就要更换药物。

七、预防黄疸一般是肝脏功能损伤后出现的。

保持均衡的饮食、规律运动、不摄入酒精等有毒物质是保持生命至关重要器官肝脏健康必须的。

生物化学第四节 胆色素的代谢与黄疸

生物化学第四节 胆色素的代谢与黄疸

小节练习第四节胆色素的代谢与黄疸2015-07-07 71886 0胆色素( bile pigment)是体内铁卟啉类化合物的主要分解代谢产物,包括胆绿素( biliverdin)、胆红素(bilirubin)、胆素原(bilinogen)和胆素(bilin)。

这些化合物主要随胆汁排出体外,其中胆红素居于胆色素代谢的中心,是人体胆汁中的主要色素,呈橙黄色。

一、胆红素是铁卟啉类化合物的降解产物(一)胆红素主要源于衰老红细胞的破坏体内铁卟啉类化合物包括血红蛋白、肌红蛋白、细胞色素、过氧化氢酶和过氧化物酶等。

正常人每天可生成250~350mg胆红素,其中约80%以上来自衰老红细胞破坏所释放的血红蛋白的分解。

小部分胆红素来自造血过程中红细胞的过早破坏(无效红细胞生成),还有少量胆红素来自其他各种含血红素蛋白。

肌红蛋白由于更新率低,所占比例很小。

如细胞色素P450红细胞的平均寿命约120天。

生理情况下,正常成年人(70kg)每小时约有1~2x108个红细胞被破坏。

衰老的红细胞被肝、脾、骨髓等单核吞噬系统细胞识别并吞噬,每天释放约6g血红蛋白(每g血红蛋白约可产生35mg胆红素)。

释出的血红蛋白随后分解为珠蛋白和血红素。

珠蛋白可降解为氨基酸供体内再利用。

血红素则由单核吞噬系统细胞降解生成胆红素。

(二)血红素加氧酶和胆绿索还原酶催化胆红索的生成血红素是由4个吡咯环连接而成的环形化合物,并螯合1个二价铁离子。

血红素由单核吞噬系统细胞微粒体的血红素加氧酶( heme oxygenase,HO)催化,在至少3分子氧和3分子NADPH的存在下,血红素原卟啉Ⅸ环上的α甲炔基(—CH=)桥碳原子的两侧氧化断裂,释放出一分子一氧化碳(CO)和Fe2+,并将两端的吡咯环羟化,形成线性四吡咯结构的水溶性胆绿素。

释出的Fe2+氧化为Fe3+进入铁代谢池,可供机体再利用或以铁蛋白形式储存。

胆绿素进一步在胞质活性很强的胆绿素还原酶(biliverdin reductase)催化下,由NADPH供氢,还原生成胆红素(图11-7)。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正常血清中存在的胆红素按其性质和结构不同可分为两大类型。

凡未经肝细胞结合转化的胆红素,即其侧链上的丙酸基的羧基为自由羧基者,为未结合胆红素;凡经过肝细胞转化,与葡萄糖醛酸或其它物质结合者,均称为结合胆红素。

血清中的未结合胆红素与结合胆红素,由于其结构和性质不同,它们对重氮试剂的反应(范登堡试验Van den Bergh test)不同,未结合胆红素由于分子内氢键的形成,第10位碳桥被埋在分子的中心,这个部位是线性四吡咯结构的胆红素转变为二吡咯并与重氮试剂结合的关键部分。

不破坏分子内氢键则胆红素不能与重氮试剂反应。

必须先加入酒精或尿素破坏氢键后才能与重氮试剂反应生成紫红色偶氮化合物,称为范登堡试验的间接反应。

所以未结合胆红素又称“间接反应胆红素”或“间应胆红素”。

而结合胆红素不存在分子内氢键,能迅速直接与重氮试剂反应形成紫红色偶氮化合物,故又称“直接反应胆红素”或“直应胆红素”。

除上述两种胆红素外,现发现还存在着“第三种胆红素”,称为δ-胆红素。

它的实质是与血清白蛋白紧密结合的结合胆红素。

正常血清中它的含量占总胆红素的20-30%。

它的出现可能与肝脏功能成熟有关。

当肝病初期,它与血清中其它两种胆红素一起升高,但肝功能好转时它的下降较其它两种为缓慢,从而使其所占比例升高,有时可高达60%。

正常人血浆中胆红素的总量不超过1mg/dl,其中未结合型约占4/5,其余为结合胆红素。

凡能引起胆红素的生成过多,或使肝细胞对胆红素处理能力下降的因素,均可使血中胆红素浓度增高,称高胆红素血症(hyperbilirubinemia)。

胆红素是金黄色色素,当血清中浓度高时,则可扩散入组织,组织被染黄,称为黄疸(jaundice)。

特别是巩膜或皮肤,因含有较多弹性蛋白,后者与胆红素有较强亲和力,故易被染黄。

粘膜中含有能与胆红素结合的血浆白蛋白,因此也能被染黄。

黄疸程度与血清胆红素的浓度密切相关。

一般血清中胆红素浓度超过
2mg/dl时,肉眼可见组织黄染;当血清胆红素达7~8mg/dl以上时,黄疸即较明显。

有时血清胆红素浓度虽超过正常,但仍在2mg/dl以内,肉眼尚观察不到巩膜或皮肤黄染,称为隐性黄疸。

应注意黄疸系一种常见体征,并非疾病名称。

凡能引起胆红素代谢障碍的各种因素均可形成黄疸。

根据其成因大致可分三类:①因红细胞大量破坏,网状内皮系统产生的胆红素过多,超过肝细胞的处理能力,因而引起血中未结合胆红素浓度异常增高者,称为溶血性黄疸或肝前性黄疸;②因肝细胞功能障碍,对胆红素的摄取结合及排泄能力下降所引起的高胆红素血症,称为肝细胞性或肝原性黄疸;③因胆红素排泄的通道受阻,使胆小管或毛细胆管压力增高而破裂,胆汁中胆红素返流入血而引起的黄疸,称梗阻性黄疸或肝后性黄疸。

三种类型黄疸的血、尿、粪的改变情况总结如表11-3。

表11-3黄疸时血、尿、粪的改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