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生物选修一 4.2.2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共17张PPT)
合集下载
新版人教版高中生物种群数量的变化 (共21张PPT)学习演示PPT课件

(5)如果一个小方格内酵母菌过多,难以计数,应采取怎样的措施?
③量的计算:t年后种群的数量为
③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与种群增长率曲线的关系
N(n1=)⑴1怎×样图2进n乙行=酵2的母2菌1f的6g计段数?相当于图甲的ac 种群增长曲线的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段。 3.72小时后,由一个细菌分裂产生的细菌数量是多少?
种内竞争不断加剧,捕食者数量不断增加。导致该种群的出生 率降低,死亡率增高.
当出生率与死亡率相等时,种群的增长就会停止, 有时会稳定在一定的水平.
②曲线图
K值:环境容纳量 减速期,增长缓慢
转折期,
K/2
增长速率
最快
种群饱数和量期由,0增→K/2值时,
长速率为零 种群增长速率增大
种群数量在 K/2值时, 种群增长速率最大
A.“J”型增长的种群都有K值 B.“J”型增长的种群生存条件是有限的 C.自然界中绝大多数种群呈“J”型增长 D.“J”型增长的种群个体数一定不断增加
提示: “J”型增长由于资源、空间是理想的,无限的,种群 个体数不断增加。
三、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
①产生条件:存在环境阻力。 自然条件(现实状态)——食物等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
有所波动,但仍符合“S”型增长。
五、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的动态变化
1.实验原理
适应期 增长期 稳定期 衰退期 时间
(1)用液体培养基培养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受培养液的成分、空间、 pH、温度等因素的影响。 (2)在理想的无限环境中,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呈“J”型曲线;在有 限的环境下,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呈“S”型曲线。
(5) 绘图分析 —— 将所得数值用曲线表示出来,得出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规律
3.思考与讨论
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个PPT课件

还可以用酵母菌作为实验材料研究
例1 在用血球计数板(2mm×2mm方格)对某一稀释50倍样品进行计数时,发现在一个方格内(盖玻片下的培养液厚度为0.
例1 通常用血球计数板对培养液中酵母菌进行计数,若计数室为1mm×1mm×0.
血球计数板是一种专门用于计算较大单细胞微生物的一种仪器。
新增细胞数小于死亡细胞数
生产用菌种、 科研材料
III.稳 定期
代谢产物大量积 累,生存环境恶 劣
活菌数量达 到最高值(K 值)
增殖速度下 降,死亡加 剧
改善和控制 条件延长稳 定期
营养物质消耗殆
Ⅳ.衰亡 期
尽,有害代谢废 物积累加剧,生 长环境进一步恶
化。
新增细胞数 小于死亡细 胞数
细胞出现多 种形态,甚 至畸形。
例1 通常用血球计数板对培养液中酵母菌进行
培养液的pH、培养液的养分种类和浓度、代谢 产物等)的影响。
探究性实验
• 探究实验设计时要遵循的原则:科学性原 则、可行性原则、对照原则、单一变量原 则和平行重复原则。
计数时,常采用样方法。
• 单细胞真核生物 • 生长周期短,增殖速度快 • 还可以用酵母菌作为实验材料研究
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 果酒的制作、酵母细胞的固定化技术 判断细胞的死活(探究膜的透性)
• 种群数量的变化包括增长、波动、稳定、下降等 • “S”型曲线有一个K值,即环境容纳量。 • 种群数量的增长也受到许多环境因素(如温度、
• 单细胞真核生物 • 生长周期短,增殖速度快 • 还可以用酵母菌作为实验材料研究
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 果酒的制作
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与时间的变化关系
实验原理(参考): 酵母菌生长周期短,增殖速度快,用液体 培养基培养。(20—30O) 种群增长受培养液的成分,空间,PH,T 等的影响。 可用抽样检测的方法,进行显微计数。计数,若计数室源自1mm×1mm×0.1mm方格,由
高中生物 酵母菌种群数量动态变化 说课课件 (共24张PPT)

学生:对酵母菌种群数量随培养 时间延长的曲线变化趋势做出假 设。
1.提出问题 2.作出假设 3.设计实验 4.实施实验
灭菌 3.1学生设计实验思路
如何计数?
记录数据
1.提出问题 2.作出假设 3.设计实验 4.实施实验
3.2 教师讲述如何计数 (1) 取样 (2) 镜检 (3) 加样 先盖盖玻片再加菌液 (4) 计数
实验反思——创新
酵母菌体积小,计数难度增大,学生最头疼 的问题。
创 计数妙招:手机拍照要计数的中方格,再在 新 手机上将照片放大后进行计数,非常方便。
125倍放大 500
(1)学生创新
1.创新和不足
(2)对比改进实验方案
(3)困难 每组1支试管还是6支试管? 先盖盖玻片还是先滴菌液? 1组数据建立模型还是多组数据?
1 2 3 4
教学目标 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反思总结
高中生物课程标准
课标分析
构建数学模型
探究 实验操作技能 不足:实验方案, 实验操作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情感态度 价值观
(1)熟悉探究实验的一般方法、步 骤,体验分析、设计、实施和完善 过程与方法 实验方案的过程。 (1)通过小组讨论,讲述探究性实验的设计思路, (1)通过参与整个实验过程,体 (2)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 重 找出在封闭状态下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规律。 数学模型的构建 会科学探究历程的艰辛,养成实 的变化,掌握构建数学模型的方 法。 (2)通过使用血细胞计数板在显微镜下计数,提高 点 动手操作能力。 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利用软件分析处理数据,建立数学模型,提高 教学目标 ( 2)通过小组讨论与交流,养成 分析能力和数学模型的构建能力。 团队协作精神和合作意识。
种群数量的变化ppt(共57张PPT)

精确,但不够直观
20 40 60 80 100 120 140 160
时间/ 分钟
❖自然界的确有类似细菌在 理想状态下种群数量增长 的形式,如果以时间为横 坐标,种群数量为纵坐标 画出曲线来表示,曲线则 大致呈“J”型。
理想条件下的种群增长模型
实例一
1859年,一位英国人来到
澳大利亚定居,他带来了 24只野兔。让他没有想到的 是,一个世纪之后,这24只 野兔的后代竟达到6亿只以 上。漫山遍野的野兔与牛羊 争食牧草,啃啮树皮,造成 植被破坏,导致水土流失。
怎样建构种群数量增长的模型?
种群的数量是怎样变化的? 什么是环境容纳量? 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有哪些?
思考
在食物(养料)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 宜、没有敌害等理想条件下,种群的数
量变化是怎样的呢?
问题探讨
在营养和生存空间没 有限制的情况下,某 种细菌每20min就通 过分裂繁殖一代
一、建构种群增长模型
N≈K/2,此时种群增长速度最快,可提供的资源数量也最多 ,而又不影响资源的再生。 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数学形式对事物的性质进行表达 同一种群的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会受到环境的影响 下图表示出生率、死亡率和种群密度的关系,据此分析得出的正确表述是( ) A.CD段(增长速度慢) 理想条件下的种群增长模型 ③生产上的捕获期应确定在种群数量略比K/2多 时最好; 漫山遍野的野兔与牛羊争食牧草,啃啮树皮,造成植被破坏,导致水土流失。 种群数量的增长也受到许多环境因素(如温度、培养液的pH、培养液的养分种类和浓度、代谢产物等)的影响。 怎样做才是保护大熊猫的根本措施? 3、用达尔文的观点分析指:通过生存斗争被淘汰的个体数量,也即代表自然选择的作用。 请预测,按照此生长速度,2006年该地区的人口将有多少? 种群数量的变化包括增长、波动、稳定、下降等 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 根据表中数据分析,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计数时有哪些注意事项? 建立自然保护区,改善大熊猫的栖息环境,提高环境容纳量。
20 40 60 80 100 120 140 160
时间/ 分钟
❖自然界的确有类似细菌在 理想状态下种群数量增长 的形式,如果以时间为横 坐标,种群数量为纵坐标 画出曲线来表示,曲线则 大致呈“J”型。
理想条件下的种群增长模型
实例一
1859年,一位英国人来到
澳大利亚定居,他带来了 24只野兔。让他没有想到的 是,一个世纪之后,这24只 野兔的后代竟达到6亿只以 上。漫山遍野的野兔与牛羊 争食牧草,啃啮树皮,造成 植被破坏,导致水土流失。
怎样建构种群数量增长的模型?
种群的数量是怎样变化的? 什么是环境容纳量? 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有哪些?
思考
在食物(养料)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 宜、没有敌害等理想条件下,种群的数
量变化是怎样的呢?
问题探讨
在营养和生存空间没 有限制的情况下,某 种细菌每20min就通 过分裂繁殖一代
一、建构种群增长模型
N≈K/2,此时种群增长速度最快,可提供的资源数量也最多 ,而又不影响资源的再生。 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数学形式对事物的性质进行表达 同一种群的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会受到环境的影响 下图表示出生率、死亡率和种群密度的关系,据此分析得出的正确表述是( ) A.CD段(增长速度慢) 理想条件下的种群增长模型 ③生产上的捕获期应确定在种群数量略比K/2多 时最好; 漫山遍野的野兔与牛羊争食牧草,啃啮树皮,造成植被破坏,导致水土流失。 种群数量的增长也受到许多环境因素(如温度、培养液的pH、培养液的养分种类和浓度、代谢产物等)的影响。 怎样做才是保护大熊猫的根本措施? 3、用达尔文的观点分析指:通过生存斗争被淘汰的个体数量,也即代表自然选择的作用。 请预测,按照此生长速度,2006年该地区的人口将有多少? 种群数量的变化包括增长、波动、稳定、下降等 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 根据表中数据分析,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计数时有哪些注意事项? 建立自然保护区,改善大熊猫的栖息环境,提高环境容纳量。
人教版教学课件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课件

S (2)培养液酵母菌种群数量随时间呈__________ 型曲线图。
1
2
3
4
5
6
7
时间(天)
学生分组实验情况(2009年11月27日在深大附中)
方案改进三
小组分工合作
组长统计算出本组的平均值,并填入下表。
总 菌 数 (ml)
(天)
1
2
3
4
5
6
7
平均
实验成功的原因之三
通过小组间的分工合作,培养了同学之间 协作精神,有利于探究实验的进行,同时也 节省了实验时间。
实验结论
(1)根据表格Βιβλιοθήκη 的平均值画出酵母菌种群数 量的增长曲线。
总菌数(每ml)
方案改进一
酵母菌液的制备
(一) 取7个1200ml的锥形瓶,分别加入浓度5% 葡糖糖培养液1000ml,塞上棉塞。
(二) 用高压锅进行灭菌后冷却至室温,分别标 记数字1-7,代表培养的天数。 (三) 7天前,将0.1g干酵母菌在下午5点放入7 号锥形瓶,摇匀后放入恒温培养箱;6天前将0.1g 干酵母菌下午5点放入6号锥形瓶,摇匀后放入恒 温培养箱…依此类推,7天后得到7组培养不同天 数的酵母菌培养母液。
高倍镜下的中方格
中方格的边界是双线,计数时以内线为边界
实验成功的原因之二
考虑到我校实验室配备了数码显微互动平台, 学生将观察到的实时图像传送到自己的电脑 屏幕上,方便观察和酵母菌的记数;同时, 也可以将学生实验的实时图像传送到教师的 电脑屏幕上,实现教师的实时检查,便于教 学反馈,保证了实验教学的有效进行。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 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目的要求 通过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 随时间的变化,尝试建构种群增长 的曲线图。
高考生物复习《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基础知识PPT课件

2.实验流程
【核心考点突破】实验注意事项及分析
• (1)显微镜计数时,对于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应遵循“计上不计下, 计左不计右”的原则计数。 • (2)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前,需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目的是使培养 液中的酵母菌均匀分布,减小误差。 • (3)本实验不需要设置对照实验,因不同时间取样已形成自身对照;需要做重 复实验,目的是尽量减小误差,应对每个样品计数三次,取其平均值。 • (4)如果一个小方格内酵母菌过多,难以数清,应当稀释培养液重新计数。稀 释的目的是便于酵母菌悬液的计数,以每个小方格内含有4~5个酵母细胞为宜。
变式训练:下列关于“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的相关操作,正确的是( ) ①培养酵母菌时,必须去除培养液中的溶解氧 ②将适量干酵母放入装有一定浓度葡萄糖 溶液的锥形瓶中,在适宜条件下培养 ③将培养液振荡摇匀后,用吸管从锥形瓶中吸取一 定量的培养液 ④在血细胞计数板中央滴一滴培养液,盖上盖玻片,并用滤纸吸去边缘多 余培养液⑤待酵母菌全部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将计数板放在载物台中央,在显微镜下观察 、计数 ⑥计数时,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应计数相邻两边及其顶角 ⑦早期培养不 需取样,培养后期每天取样一次
高考生物复习《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 数量的变化》基础知识PPT课件
【基础知识梳理】
1.实验原理 (1)用液体培养基培养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受培养液的成分、空间 、pH、温度等因素的影响。 (2)在理想的环境条件下,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呈“J”型曲线增长; 在有环境阻力的条件下,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呈“S”型曲线增长。 (3)计算酵母菌数量可用抽样检测的方法——显微计数法。
A.①②③④⑥ C.①②③⑥ 【答案】 D
B.②③④⑥⑦ D.②③⑤⑥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4.2《种群数量的变化》精品课件 (共34张PPT)

为观赏和净化水质的植物推广种植,后逃逸为野生。
例3:在20世纪30年代,人们 将环颈雉引入美国的一个岛
屿。在1937-1942年期间,
这个种群数量的增长如下图 所示。 如果以时间为横坐标, 种群数量为纵坐标画出
曲线来表示,曲线大致
呈什么型?
2
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
①产生条件: 理想状态——食物充足,空间不限, 气候适宜,没有天敌等; ②增长特点:
种群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增长,第
二年是第一年的λ倍。
③种群 “ J ”型增长的数学模型公式: Nt=N0 λt (N0为起始数量, t为时间,Nt表示t年后该 种群的数量,λ为年均增长率.) ④例子: 实验室条件下、外来物种入侵、迁移入新环境。
问题探讨 在一个培养基中,细菌的数量会一直按照这个公式 增长吗?为什么?
例1:1859年,一位英国人来到澳大利亚定居, 他带来了24只野兔。一个世纪之后,这24只野 兔的后代竟达到6亿只以上。漫山遍野的野兔与 牛羊争食牧草,啃啮树皮,造成植被破坏,导 致水土流失。后来,人们引入了黏液瘤病毒才 使野兔的数量得到控制。
例2:凤眼莲原产于南美,现已在亚、非、欧、北美 洲等数十个国家造成危害。1901年作为花卉引入中 国,30年代作为畜禽饲料引入中国内地各省,并作
时间(min) 20 40 60 80 100 120 140 160 180 分裂次数 1 2 4 3 8
4 16
5 32
6 64
7
8
9 512
数量(个) 2
128 256
2.n代细菌数量Nn的计算公式是: Nn =1×2n 3.72小时后,由一个细菌分裂产生的细菌数量是多少?
解:n= 60min x72h/20min=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