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宽恕的相关研究综述_胡蕾

合集下载

宽恕的心理学研究综述

宽恕的心理学研究综述
对 于宽恕 ,一直 以来都 有许 多不 同的理解 和分 类 , r nr Ta e 认为宽恕存在三种类 型:角色期 待宽 i 恕 、利 己的 宽 恕 和 内 部 的 宽 恕 ;E r h 将 宽 恕 分 ni t g 为报 复性 的宽恕 、压力 迫使 下 的宽 恕 以及无 条件 宽 恕 ;Magr 将 宽 恕 分 为 对 他人 的宽 恕 和对 自 己 ue 则 的宽 恕 ;Mc ul g C luh则将 宽恕分 为倾 向性 宽 恕和 状 o
中图分类号 :G4 6 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 7 - 0 (0 2 0 -150 6 25 9 2 1 ) 1 6 -2 4 0
宽 恕这一 名词 ,贯穿 了人类从 古 至今的文 化和 生 活 。对 其 的研究 ,历经宗 教 、哲 学 ,直 到上 世纪 经 由品德心 理 学 的 角 度 ,发 展 到 如 今 的 宽 恕 心 理 学 ,走过 了漫长 的道路 。本 文是从 心理学 角度对 宽 恕 的 内涵 、研究 现状 、前景 等进行 了综述 。


宽恕 的定义
收稿 日期 :2 1 - .2 0 11 1 0
作者简介 : 梁嫒 (96 ) 18 一 ,女 , 黑龙江大庆人 ,硕士研究 生 , 从事 心理健康 教育研究 ;张红兵 (92 ) 男 ,山东 1 一 , 8
菏泽人 ,硕士研究生 ,从 事心理健康教 育研究 。
BA JA G JN IN I N IG Y WE H A U N U
2 1 第 1期 0 2年 ( 总第 9 7期)
边疆经 济与 文化
THE ORDER B ECONOMY AND CUL TURE
N . . O1 o 12 2 C nn . o9 , edN.7 e

国内关于大学生宽恕的心理学研究综述

国内关于大学生宽恕的心理学研究综述

宽恕教育 ,对于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和构建 和谐 与文 化有关 的 因素 ,如其 研究 中阐述 中 国人 的宽 人 际关 系 有重 要 意义 。 国 内一 系列 研究 均 表 明宽 恕有 人 际策 略 的意味 。 恕有利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对于增强其主观幸 纵观近十年 国内心理学界对宽恕研究 的文献 发现研究主要集 中在实证研究 , 对其理论建 福感 , 降低抑郁 、 愤怒 、 报复动机等负性情绪 和建 资料 , 设 相 对缺 乏 , 以沿 用 国外 概念 为 主 。 由于宽 恕是 一 立 良好人 际关 系有积 极作 用 。
目前 , 宽恕 的心 理 学研 究 主要采 用叙 事法 、 问
其 中问卷 法 的使 用 最为 广泛 。 最具代表性 。 E r r i g h t 认为宽恕是受害者受到不公 卷 法 和实 验法 , 通 过对 国内文献 的梳理 发 现 , 我 国学 者普 遍 使 正的伤害后 , 其对侵犯者 负面的认知 、 情绪和行为 用 问卷法 来对 大学 生 被试 进行 研究 ,使 用 的 问卷
社会心理科学 第 2 9 卷 总第 1 6 4 — 1 6 5 期 2 0 1 4 年第 1 1 — 1 2 期 总第 1 1 0 3 页
・ 理论研究 ・
国内关于大学生宽 恕的心理学研究综述
康 晟 兰 花 蓉
( 江 西师 范大学心理 学院 , 南昌, 3 3 0 0 2 2 )
摘 要: 虽然 国 内对 宽恕 的研 究还 只 处 于起 步 阶段 , 但 是 近 几 年 国 内学 者 对 大 学生 宽 恕 的关 注度 逐 渐
1 5

理 论研 究 ・
社会心理科学
第2 9 卷
总第 1 6 4 — 1 6 5 期

宽恕的心理学研究综述(推荐)

宽恕的心理学研究综述(推荐)
1.何谓宽恕
1.1.宽恕的界定
在汉语中,“宽恕”与“恕道”同义,它是中国传统伦理学的重要范畴、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早在春秋战相联系。他说:“吾道一以贯之”。曾参释道“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论语·以仁》)。在孔子看来,忠是在处理人与人的关系中,尽心尽力对待别人;恕是推己及人,把他人与自己看成是同等的、平等的,把他人当作和自己一样对待,是自我与他人间的一种善意的共存意识。同时,孔子认为恕道的代表人物是“不念旧恶,怨是用希”的伯夷与叔齐(《理伦》),所以其弟子曾子也用“犯而不校”来概括恕道的内涵与特点(《泰伯》)。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宽恕指宽容饶恕,宽容指宽大能容人、有气量;饶恕则指免予责备或惩罚。
自从Kohlberg之后,有关公平(justice)的研究已经完全支配了青少年道德发展研究领域,而直到上个世纪80年代以前,对于宽恕的研究,如同其他的研究领域一样,并没有引起人们太多的兴趣。但是,如果当我们想要比较深入复杂一点地去理解道德含义的,仅仅研究公平问题便似乎显得有些狭窄,而且,绝大多数理论工作者都同意在公平关系中存在宽恕,往往在受到伤害的一方感到公平受到挫败时它的作用便表现出来了。基于这种假设,Enright等人把宽恕理由的发展与Kohlberg公平理由的发展联系联系在一起。Enright和他的同事们引用数据证明为宽恕提供不同复杂水平理由的能力与对公平做理由的能力相关,并且,他们还发现,这种宽恕理由的复杂性与年龄相关。他们把这种随年龄上升的复杂性宽恕理由序列与Kohlberg的公平序列相对应比较。发现宽恕伴随着公平经历了类似的年龄变化阶段。表1显示了这个宽恕与公平发展的对照模型。
3.3对客体行为的评估
对客体行为的评估是由主体的认知所决定的,包括 对冒犯者冒犯意图的评估、对冒犯后果的评估、对事后冒犯者道歉真诚度的感知等几个方面。当受害者受到的 伤害是在冒犯者的行为是有意而且可控的情况下发生 的,受害者则很难宽恕冒犯者。 如果受害者受到的伤害 是在冒犯者的行为是有意而且可控的情况下发生的,并 且冒犯者的道歉不真诚, 受害者就更不会宽恕冒犯者。Fincham F D, Paleari F G,Regalia C通过探讨检验了主观的严重程度和客观的严重程度对宽恕的影响,发现主观的冒犯严重程度部分地调节了客观严重程度对宽恕的影响。

宽恕心理学的研究综述调查分析

宽恕心理学的研究综述调查分析

宽恕心理学的研究综述调查分析作者:吴守义来源:《新疆预防医学》2013年第03期【中图分类号】R39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0465(2013)-09-0221-03【摘要】目的对宽恕心理研究的介绍有利于反省目前宽恕心理学研究中存在的不足,有利于探讨其拓展的研究方向及发展趋势。

结论文章回顾近年来的有关文献,报告了宽恕的概念、研究方法、影响因素、宽恕与心理健康及群际关系方面的研究现状。

【关键词】宽恕;心理健康;综述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有关宽恕心理的研究论文报告逐渐大量涌现,成为心理学研究的主要课题。

随着研究的深入,研究者在对宽恕概念的界定、影响因素及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方面取得了重要的成果。

国内研究者傅宏[1-2]、罗春明[3]等对宽恕心理的研究也取得了很大进步。

宽恕作为一种积极的情绪体验,不仅影响着人的心理健康也对人们日常的人际交往和社会互动产生重要作用。

本文主要从宽恕的概念、研究方法、相关因素、宽恕与心理健康及群际关系等方面进行介绍。

1宽恕的概念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宽恕的含义也有着不同的理解。

Enright[4]及其同事从受害者对侵犯者的知、情、行三个方面分析,认为宽恕是受害者受到不公正伤害后,受害者对侵犯者的负性的认知、情绪和行为反应的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积极的认知、情绪和行为反应过程。

Pingleton[5]认为宽恕是受害者受到伤害后放弃报复侵犯者的念头。

Hargrave[6]认为宽恕就是受害者不再憎恨侵犯者。

North[7]认为宽恕是受害者消除对侵犯者的愤怒和憎恨,并以同情、仁慈和爱的方式来对待他/她的过程。

Mocullough[8]等人对宽恕的界定与Enright相似,他们认为宽恕是一种亲社会动机的变化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受害者对侵犯者产生共情,与此同时,受害者就逐渐减弱了对侵犯者报复和惩罚的动机。

心理学文献对宽恕的定义:宽恕涉及两个人,一个人在心理、情感、身体或道德方面受到另一个人深度而持久的伤害,宽恕是要把受害者从愤怒、憎恨和恐惧中解脱出来,并放弃报复侵犯者的一个内部心理过程[9]。

宽恕心理学相关研究综述

宽恕心理学相关研究综述

宽恕心理学相关研究综述【摘要】近年来,宽恕在心理学领域研究逐渐广泛和深入。

本文旨在对目前国外心理学界有关宽恕的研究成果做一个简要阐述。

主要包括对于宽恕的界定、影响宽恕的因素以及宽恕的模型。

最后提出了当前宽恕研究存在的一些不足以及对未来宽恕研究的展望。

【关键词】宽恕;共情;宽恕模型;自我宽恕一、宽恕的概念宽恕在东西方文化中都受到特别重视,但宽恕的内涵在两种文化中不尽相同。

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东方文化强调宽恕是个人修身养性、道德升华的必要条件;而以基督教为主导的西方文化强调宽恕是一种爱,是“上帝的指示”。

心理学家试图从心理过程的角度对宽恕进了界定。

north[1] 从情感和认知角度出发,认为宽恕是个体克服了对冒犯者消极的情感和判断,并用理解、同情和关爱来对待对方的过程。

enright及其同事进一步补充认为宽恕是受害者在受到不公正伤害后,对冒犯者的负面的认知情绪和行为反应的消失,并出现正面的认知情绪和行为反应的过程。

这一观点强调认知,情绪,行为三方共同作用。

mccullough [2]等人则以共情理论为基础,认为宽恕是受害者基于对冒犯者的共情产生的一系列动机变化过程。

二、宽恕的影响因素(一)人格对宽恕的影响。

大量研究表明,宽恕受人格特征的影响。

brown[3]通过检验过宽恕倾向与大五人格问卷的各维度的关系,结果发现宽恕倾向与宜人性呈显著正相关,与神经质呈显著负相关。

张登浩等人的大七人格与宽恕各维度关系研究表明,人际关系善良,情绪性以及外向性三个人格维度可以显著预测个体的宽恕性水平。

(二)共情对宽恕的影响。

共情,即同理心,主要体现在情绪自控、换位思考、倾听能力以及表达尊重等与情商相关的方面。

zechmeister等[4]采用叙事法进行研究,发现共情特质高的受害者对冒犯者的归因和描述较为积极,产生的情境性共情会使受害者宽恕冒犯者。

(三)责任归因对宽恕的影响。

宽恕的责任归因是指受害者对侵犯行为产生的原因的理解。

自我宽恕_健康心理学新热点

自我宽恕_健康心理学新热点
1.2 自我宽恕的分类
自我宽恕既可以是对已发生的冒犯的情境性反应, 也可 以是对可能发生的冒犯的反应倾向, 是一种人格特质, 具有 跨时间、跨情境的稳定性[2]。与此对应 的 是 , 对 自 我 宽 恕 的 研 究 也 可 分 为 两 种 类 型 : 个体宽恕自己既往的特定的冒犯事件[8-10], 或 者 个 体 宽 恕 自 己 可 能 出 现 的 冒 犯 的 一 般 倾 向 性 或 能 力[3, 7]。 前 者 属 于 回 顾 性 的 体 验 , 被 称 为 自 我 宽 恕 体 验(experience of self- forgiveness)[9], 后 者 则 是 个 体 的 人 格 特 质 , 是 自 我 宽 恕 的 倾向 或 者 能 力 , 被 称 为 自 我 宽 恕 素 质 ( dispositional self- for- giveness) , [3, 7] 前者与临床咨询等密切相关, 更多地用访谈等质 性方法研究, 而后者则与人格及社会心理学关系紧密, 多用 问 卷 、量 表 等 测 量 , 并 且 这 一 类 型 的 自 我 宽 恕 占 自 我 宽 恕 研 究的多数。
中图分类号: R395.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 3611(2008)01- 0092- 03
Self- for giveness- A New Way of Mental Counseling
SHAN Jia- yin, XU Guang- xin Department of Psychology, ECNU, Shanghai 200062, China 【Abstract】 Self- forgiveness is a component of forgiveness trait. It’s not only the response to the wrongdoing, but also a character of the individual. It can help the subjects dismiss negative emotion and inner conflict, help the subjects reduce depression and anxiety, and improve their sociality and life- satisfaction. The author has reviewed relative articles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emphasis on exploring the definition, the factors of self- forgiveness and the relation between self- forgivy words】 Self- forgiveness; Mental health; Psychological intervene

宽恕类型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述评

宽恕类型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述评

Advances in Psychology 心理学进展, 2018, 8(3), 354-361Published Online March 2018 in Hans. /journal/aphttps:///10.12677/ap.2018.83044A Review of the Type of Forgiveness and ItsInfluencing FactorsZe Yun, Cheng GuoFaculty of Psychology,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Received: Mar. 5th, 2018; accepted: Mar. 19th, 2018; published: Mar. 27th, 2018AbstractIn order to fully underst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forgiveness research, combined with the re-search results at home and abroad, we comb and integrate the related research results of forgive-ness, and summarize the concept, types, research methods,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age relation-ship of forgiveness. Finally, this article looks forward to several aspects of the study of forgivenes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elderly.KeywordsForgiveness, Own-Age Effect, Influencing Factors宽恕类型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述评云泽,郭成西南大学心理学部,重庆收稿日期:2018年3月5日;录用日期:2018年3月19日;发布日期:2018年3月27日摘要为了充分了解宽恕研究的现状,结合国内外研究成果,对宽恕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整合,并从宽恕的概念、类型、研究方法、影响因素、与年龄的关系等方面进行总结。

自我宽恕的概念_测量及其与其他心理变量的关系

自我宽恕的概念_测量及其与其他心理变量的关系

自我宽恕的概念_测量及其与其他心理变量的关系心理科学进展2009, Vol. 17, No. 6, 1309–1315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自我宽恕的概念、测量及其与其他心理变量的关系喻丰郭永玉(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暨湖北省人的发展与心理健康重点实验室,武汉430079)摘要自我宽恕是指当自己是侵犯者时,发生于自己内部的,对待自己的动机由报复转向善待的变化。

自我宽恕的概念在其对象、过程、实质和价值方面都存在着争议,即自己与他人、给予与寻求、特质与情境、积极与消极的争论。

自我宽恕与人际宽恕在其对象、影响因素与后果等诸多方面也存在区别。

对自我宽恕的测量现有宽恕自我(FS)量表、Heartland宽恕量表(HFS)以及状态自我宽恕量表(SSFS)3种工具。

有关自我宽恕的相关研究显示,自我宽恕与人格特质的关系还待探讨,而自我宽恕与心理健康水平有相关。

未来的研究应深化自我宽恕的界定、拓展其研究方法、扩大其研究内容。

关键词宽恕;自我宽恕;人格分类号 B8481 引言对宽恕(forgiveness)特别是人际宽恕(interpersonal forgiveness)的关注古已有之,东西方皆然。

儒家尤其强调对他人的宽恕,子曰:“宽则得众”(《论语·阳货》),又说“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

“宽”即雅量容人;“恕”是推己及人,宽恕便要求自己“躬自厚而薄责于人”(《论语·卫灵公》),所以“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

重以周,则不怠;轻以约,故人乐为善(韩愈《原毁》)”。

古之哲学家们将宽恕作为一种道德规范且尤为注重。

他们都强调责己而宽人,并把它作为修养之一,以求人际和谐。

西方文化对于宽恕的强调亦如此,《旧约》说“人有见识,就不轻易发怒。

宽恕人的过失,便是自己的荣耀”(箴19:11)。

《新约》言道“你们要谨慎!若是你的弟兄得罪你,就劝诫他;他若懊悔,就饶恕他”(路17:3)等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然,上述研究对象是癌症患者,且都是女性,其研究 结果难以推广到广大人群中。所以,关于自我宽恕与心理健 康之间的关系还需要进一步探讨。 2.2 自我宽恕与人格发展
2001 年,Maltbly 等人采用自编的宽恕情境问卷、艾森克 人格问卷 (EPQ)(修订版),对 324 名在校大学生的自我宽 恕、人际宽恕、人格和健康状态进行了测量,结果表明自我 宽恕的失败与人格和健康之间存在相关,并且与神经质、焦 虑和抑郁相关显著。
Walker&Gorsuch(2002)研究发现,外向性中的友谊感、自 信,开放性中的想象、智慧,谨慎性中的责任心等因素与对 别人的宽恕有关,又与对自己的宽恕相关,宜人性则与自我 宽恕无明确的相关性。
2004 年,Ross 等人使用 NEO- PI- R 量表探讨了五大人 格因素与自我宽恕的关系,结果发现,自我宽恕与神经质呈 负相关,与外向性和尽责性呈正相关,与随和性无关。
于起步阶段,缺点、不足难以避免,主要表现为: 其一,概念 / 内涵之争 研究者们对自我宽恕进行界定,但至今并没有形成统
一的认识。每位学者的关注点不同,得出的定义也不一致。
参考文献 [1] Holmgren M R.Self- Forgiveness and Responsible Moral Agency
Wohl 等人(2008)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编制状态自我宽 内的自我宽恕研究局限于外国文献的引入,没有任何实证
恕量表(State Self- Forgiveness Scale,SSFS),该量表有 2 个子 性相关研究,值得深思的是,以外国被试为研究对象的自我
维度,共 17 个项目。2 个子维度分别是自我宽恕感觉和行动 (self- forgiving feelings and actions),有 8 个项目;自我宽恕信 念(self- forgiving beliefs),有 9 个项目,每个项目都采用 4 点 记分。自我宽恕感觉和行动维度的某个项目是“当我觉得我 做错了时,我对自己感到同情”或者“当我觉得我做错了时, 我惩罚自己”。自我宽恕信念维度的其中一个项目是“当我 觉得我做错了时,我觉得我不是一个好人”。
[J].The Journal of Value Inquiry,1998(32):75- 91. [2] 李湘晖.大学生宽恕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硕
再者,自我宽恕有没有统一的概念,能不能形成统一概念,
士论文,2007(5).
也是存在争议的。
编辑 孙 静
!!!!!!!!!!!!!!!!!!!!!!!!!!!!!!!!!!!!!!!!!!!!!
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12(4). 编辑 杨呈祥
175
测信度达到 0.72,间隔 9 个月的重测信度达到 0.69,且 HFS 意危害他人、强奸等触犯国家法律时,并要求承担一定的法
量表与其他多种宽恕量表间的相关显著,有较好的信效度。 律责任,此时个体需要进行自我宽恕吗?再者,如果别人不
2.3.3 状态自我宽恕量表(SSFS)
宽恕我们,我们自己进行的自我宽恕有用吗?最后,目前国
Enright(1996)在宽恕的咨询疗效与应用价值的相关研究 中指出,自我宽恕是“个体在面对自己的、已认识到的错事 时,主动放弃对自己的不满,并且给予自己同情、宽大和关 爱”的过程。
Holmgren(1998)[1]等人对自我宽恕也有一定的研究,他 们认为,自我宽恕包括三个要素:事件、自我接纳、行为改 善。具体而言,自我宽恕的“导火索”是具体事件,不能是某 个不确定的迷糊不清的不安感,要自我宽恕,必须提示不 安感后的具体“错事”;自己主动克服因“错事”引发的消极 情感,达到内在的自我接纳;承担相应的责任,改善自己的 错误行为。
Thompson 等人(2005)编制了 Heartland 宽恕量表,也是
第三,自我宽恕道德与伦理之争
一个分量表测量自我宽恕。HFS 量表的自我宽恕分量表在
我们可以理解,当个体所犯的是小错时,个体可以通过
不同样本中的 α 系数在 0.72~0.75 之间,其间隔 3 周的重 自我宽恕,寻求内心平和;但如果个体所犯的错严重,如蓄
5 结语
现代通信技术的课程特点与高职学生的特点给这门课 的教学带来了很大挑战。本文提出在这门课程中采用“任务 驱动”教学法,把封闭的教学变成全体学生主动参与的开放 式教学,使每个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在教学模式 上,构建模块化教学,先布置这门课程的整体任务,再将这 一任务分解成多个子任务模块,每个教学模块都以具体的
2 0 1 1. 0 3 ( 下 旬 刊)
心理
2.3 自我宽恕的测量工具
其二,有无自我宽恕之争
2.3.1 宽恕自我(FS)量表
自我宽恕是自己对自己的宽恕,但宽恕的内容是自己
宽恕自我(Forgive of Self)量表是最早用于测量自我宽 对自己造成的伤害还是自己对他人的冒犯?对他人的冒犯
恕,由 Mauger 等人编制的。FS 是行为测量系统的一个分量 或许能够观察,但自己对自己的伤害如何确定呢?另外,鉴
项目案例引出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和研究的兴趣;在教 学方法上,体现以任务驱动为导向,以具体的项目或任务引 出知识点,深入浅出地阐明相关概念并对典型技术进行分 析;在实践教学上,以完成具体的工作任务为目的,构建验 证性实验和仿真设计实验,以及通信设备的测试维修、通信 平台的具体操作等层层递进的实践教学体系,使学生的操 作技能得到提高,并培养了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 力,且为学生今后在工作岗位上实际操作打下扎实的技能 基础。
表,有 15 个项目,内容涉及对过去行为的内疚、自认有罪、 于心理活动的隐蔽性,我们又用什么标准 / 手段来测查我们
对自己多种消极态度,记分方法采用“对 / 错”式。
在进行自我宽恕呢?最后,自我宽恕与后悔都是作用于自身
2.3.2 Heartland 宽恕量表(HFS)
内部,两者之间又有什么联系与区别呢?
参考文献 [1] 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2- 10. [2] 张健.高职院校应弘扬实践教学[N].中国教育报,2007- 7- 19. [3] 严晓华.现代通信技术基础[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1- 290. [4] 周友兵.高职《数字通信技术与应用》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N].
3 自我宽恕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自我宽恕是宽恕研究领域较为新兴的课题,研究仍处基础上,可以看出自我宽恕的心理研究
可以朝下列方向发展:第一,概念 / 内涵明确化、清晰化;第 二,测量工具的制定,目前国内尚未出现自我宽恕的测量工 具,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经验,自行编制出适合本国国情的测 量工具;第三,自我宽恕的过程研究;第四,自我宽恕的神经 生理机制研究;第五,将自我宽恕作为心理咨询与治疗手 段,探索其治疗效果。
心理
2 0 1 1. 0 3 ( 下 旬 刊)
自我宽恕的相关研究综述
胡 蕾 张文渊
(长江大学教育科学系 湖北·荆州 434023)
中图分类号:B8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 7894(2011)09- 174- 02
摘 要 人际宽恕和自我宽恕是宽恕的两个重要组成部 分,文中主要对自我宽恕的概念、自我宽恕的相关研究以及 研究中存在的争议进行概述;最后,对自我宽恕的研究提出 了相应的展望。 关键词 宽恕 自我宽恕 相关研究 The Research on Summary of Self-forgiveness // Hu Lei, Zhang Wenyuan Abstract Interpersonal forgiveness and self -forgiveness are the two important components of forgiveness; The paper gives a general overview of the concept of self -forgiveness, related research and existing dispute in research; Finally, it suggests the outlook of self-forgiveness research. Key words forgiveness; self-forgiveness; related research Author's address Yangtze University, 434023, Jingzhou, Hubei, China
(上接第 164 页)
(2)教学方法任务化:基于“工学结合”,采取“任务驱动 法”、“项目引领法”等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
(3)考核方法过程化: 对学生的成绩评定进行细化并融 入到教学过程中。专门设置实验、实训技能考核,在学生的 实际操作过程中进行成绩评定。
(4)实践教学系统化:从实验箱验证通信原理,到现代通 信技术综合实训室熟悉操作平台,再到后期的校外生产现 场实习,实践环节从简单到复杂、从单元到系统,使学生的操 作技能得到培养和提高。
2007 年,Wohl 等人在 Romero 等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 了后续研究。结果发现自我宽恕、情绪紊乱和生活质量间存 在一个中介变量—— —自责。与低自责的人相比,高自责的人 有更多的情绪紊乱体验,更易于陷入差的生活质量中。他们 假设,可以适当降低自责水平,对自我宽恕进行干预,能够 更好地促进个体的心理适应。
健康和心理治疗相关命题的研究,研究形式既包括发放问 卷、进行数据处理的实证调查研究,也包括实验设计、借助 精密仪器的实验研究。
2006 年,Romero 等人假定自我宽恕倾向和精神性与心 理适应有一定的关系。他们测量了 81 名患乳腺癌且正在综 合医院接受治疗的妇女的自我宽恕倾向、精神性与心理适 应状态,结果显示,自我宽恕和精神性能有效预测低情绪紊 乱和高生活质量,而且对自我宽恕的干预能够减轻癌症患 者的压力、提升其生活质量。[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