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提琴协奏曲曲《梁祝》的艺术魅力
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创作与演奏特征赏析-2019年文档

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创作与演奏特征赏析-2019年文档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创作与演奏特征赏析《梁山伯与祝英台》这部小提琴协奏曲创作于1958年,一经公演便获得巨大成功,引起听众的巨大反响。
五十多年来,《梁祝》小提琴协奏曲旋律优美、思想内涵深邃,兼以永恒爱情主题穿越历史与国界的限制,不仅深受国内民众的喜爱和传诵,同时也引起了国外观众的强烈共鸣。
《梁祝》取材于民间故事,素材源自越剧曲调,同时又参考结合了西方音乐表现手法,走出了一条富有创造性的中国民族色彩与风格的音乐创作之路,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由此得以丰富,国内小提琴演奏的视野得以开阔,小提琴艺术也得到极大促进并快速发展[1]。
可以说,《梁祝》所蕴含的民族风格、艺术价值以及精神内涵中始终不乏艺术的灵光和智慧的启发,给予我们全新的启示和思考。
一、《梁祝》的创作背景及由来(一)题材背景梁祝故事发生于晋代,女方祝英台家境富庶,但为人聪颖好学,且仰慕班昭和蔡文姬等人的故事,因而偷偷瞒过家人以男装打扮前往杭州求学,期间与家境贫寒的梁山伯发生交集,两人成为至交好友。
求学三年期满,面对分别的祝英台借物抚意向梁山伯暗示爱慕之情,然而梁山伯生性忠厚而不解其意,待明白其中缘故而赶去求婚,却得知祝英台已许给太守之子,悲愤交加的梁山伯困病致死,得到消息的祝英台在昔日爱人坟前控诉这一切。
此时坟墓洞开,祝英台遂投入墓中,继而两人化蝶而出,成就一段千古流芳的爱情绝唱。
其中较为经典的几段为“草桥结拜”、“十八相送”、“楼台相会”、“英台抗婚”以及“化蝶双飞”,尤为凄美动人。
在我国古代,梁祝故事就已经广泛流传,且明确记载于文学作品中。
唐代张读在其著作《宣室志》中就对梁祝故事予以详尽描绘,其文如下:“英台,上虞祝氏女,伪为男装游学,与会稽梁山伯者同肄业”;宋代薛季宣则有诗云:“万古英台面,云泉响佩环”;元代《太和正音谱》又名《祝英台》,《祝英台死嫁梁山伯》则是《录鬼簿》的全题,且在杂剧剧本中也有出现;清代冯梦龙在其作品中也对梁祝故事有所记载和描绘。
小提琴协奏曲《梁祝》赏析

小提琴协奏曲《梁祝》赏析
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是中国著名作曲家南靖县张克帆创作的一
部作品,这部作品受到了国内外乐迷的一致称赞。
《梁祝》是一部艺
术性和音乐性相结合的协奏曲,以其独特的音乐色调、丰富的旋律和
精彩的曲式变化,把古典和民族音乐融合在一起,使它成为一部卓越
的音乐作品。
《梁祝》协奏曲分为四个乐章,它是根据中国传说中伟大的爱情
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而创作的。
乐曲首先以明朗欢快的旋律表现,开篇便令人感受到了浓浓的浪漫;随后,一曲优美的旋律出现,使乐
曲更加绚丽多种;接着又有一段深沉的弦乐选段,表现出恋人在尘世
的热烈爱慕;最后,一改之前的婉转柔美,出现了大气磅礴的强劲高潮,为乐曲画上了完美的句号。
小提琴的旋律在《梁祝》中有重要的作用。
作曲家在这支乐曲中
运用了小提琴独特的音色,使整首乐曲充满了激情和浪漫。
起初,缠
绵悱恻的旋律表达出了恋人之间不可言喻的情感;中间,环环相扣的
旋律呈现出乐曲激荡的爱情;最后,伴随着弦乐的盛况,小提琴起伏
跳跃的旋律把乐曲演奏的更加完美。
《梁祝》作为经典的协奏曲,不仅保留了中国古典音乐的特色,
更在乐曲中体现出了浓浓的浪漫情绪。
从中可以看到作曲家的强烈的
感情表达,也可以感受到中国古代爱情故事的热情活力和浓厚的文化
气息。
浅谈经典爱情绝唱--听《梁祝》小提琴协奏曲有感

浅谈经典爱情绝唱--听《梁祝》小提琴协奏曲有感第一篇:浅谈经典爱情绝唱--听《梁祝》小提琴协奏曲有感浅谈经典爱情绝唱------------听《梁祝》小提琴协奏曲有感摘要:《梁祝》小提琴协奏曲是陈钢、何占豪两位老师根据同名越剧改编的,此曲融合了中西方的音乐元素,堪称中国音乐史上的一部经典之作。
全曲的故事情节沿着“草桥结拜——同窗三年——十八相送——英台抗婚——楼台相会——哭灵投坟——双双化蝶”的顺序展开,根据故事情节中喜怒哀乐的不同,在音乐上运用不同的乐器演奏出跌宕起伏的剧情。
本文从作品的简介、音乐架构和影响以及个人看法三个方面进行简要谈谈欣赏感受。
关键字:梁祝小提琴爱情引言每当想起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第一个浮现在脑海的就是梁山伯与祝英台这对苦命鸳鸯。
在小提琴、大提琴、长笛、双簧管、竖琴等乐器的交替演奏下,《梁祝》正是这个故事在音乐上的完美再现,在寄托了人们对悲剧中男女主人翁的深切同情和祝愿的同时,也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正文一、《梁祝》小提琴协奏曲和作者的简要介绍《梁山伯与祝英台》小提琴协奏曲是陈钢与何占豪就读于上海音乐学院时的作品,作于1958年冬,翌年 5月首演于上海获得好评,首演由俞丽拿担任小提琴独奏。
此曲的题材是家喻户晓的民间故事,以越剧中的曲调为素材,综合采用交响乐与我国民间戏曲音乐表现手法,依照剧情发展精心构思布局,采用奏鸣曲式结构,单乐章标题,以“草桥结拜”、“英台抗婚”、“双双化蝶”为主要故事情节。
而说道此曲,不得不提及的就是给予它生命和灵魂的作者们。
陈钢是上海人,从小跟父亲陈歌辛学习音乐,十岁起随匈牙利钢琴家伐勒学钢琴。
建国后进入文工团,十五岁开始音乐创作,1955年进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学习,从师于丁善德、苏联专家等,毕业后留校任教。
大学四年级时,和何占豪合作写了蜚声国外的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随后又编写了《我爱祖国的台湾》、《清水江恋歌》等作品。
而何占豪是浙江人,曾在浙江省越剧团乐队工作,后进入上海音乐学院进修班学习小提琴,并和几位同学组成“小提琴民族学派实验小组”,探索小提琴作品创作和演奏上的民族风格问题,也因此创作了这部经典之作。
浅谈欣赏小提琴协奏《梁祝》之感想

浅谈欣赏小提琴协奏《梁祝》之感想第一篇:浅谈欣赏小提琴协奏《梁祝》之感想浅谈欣赏小提琴协奏《梁祝》之感想浅谈欣赏小提琴协奏《梁祝》之感想“指点梅花曲皆无,扶醉且听梁祝。
”当拨起《梁祝》这断魂的琴弦,心从来没有过的感动、悲凄、落泪、无奈••唯有这凄凉的琴声还能告诉现世的世界,爱情是存在的。
毋庸怀疑,在每个人的心底都藏着一个永挥不去的影子。
即使点点的怀念也是爱的心情。
这是一个千古传颂的故事,那一段柔美、深情地旋律,打动了多少爱乐人的心。
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就是这样一首令欣赏者为之倾倒的我国优秀的音乐作品之一。
《梁山伯与祝英台》主要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东晋永和年间,在风景秀丽的善卷山南,有一个祝家庄。
庄里有一户殷实富户,人称祝员外。
祝家族规,财产传男不传女。
因祝员外没有儿子,为继承家产,祝员外将女儿英台自小男装打扮。
英台才貌双绝、聪颖好学。
到了读书年龄,祝员外便把英台送到附近的碧鲜庵读书。
在碧鲜庵读书时,有一位同学叫做梁山伯,家住善卷山北西去五里的梁家庄,两人一见如故,意气相投,引为知己,遂于善卷后洞的草桥结义金兰,兄弟共勉,相互提携。
英台与山伯在碧鲜庵同窗三载,期间曾同往齐鲁谒拜孔圣,又同到东吴游学。
两人日则同食,夜则同眠,诗文唱和,形影相随。
山伯不仅才高学富,而且为人忠厚正直,深得祝英台的爱慕。
然而,三年之中,英台始终衣不解带,山伯虽屡起疑惑,但均被英台支吾过去。
山伯始终不知英台为女子。
三年的同窗生活,梁祝情深意笃,祝英台对梁山伯产生了爱意。
三年后,梁山伯要继续去余杭游学,而祝父因英台年届及笄,不许英台前往。
二人依依不舍,互赠信物。
山伯赠与英台古琴长剑,英台回赠山伯镏金折扇,亲书“碧鲜”二字。
在山伯去杭城时,英台相送十八里,途中英台多次借物抒怀,暗示爱慕之情。
但忠厚淳朴的山伯浑然不觉,不解其意。
临别时,英台又假言做媒以家中九妹许于梁山伯,并约定时日,请山伯来祝家相访求婚。
英台学成回家后,岂料其父母已将英台许配邑西鲸塘马氏。
小提琴协奏曲梁祝观后感

小提琴协奏曲梁祝观后感摘要:一、引言二、影片简介三、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艺术特点四、观后感及启示五、结尾正文:【引言】在中国电影史上,有许多优秀的影视作品,其中的一部便是改编自民间传说《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
这部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吸引了无数观众的目光。
作为一名音乐爱好者,我有幸欣赏到了这部美妙的作品,下面就来分享一下我的观后感。
【影片简介】《梁祝》是一部讲述梁山伯与祝英台凄美爱情故事的电影,通过小提琴协奏曲的形式将这段爱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作品中运用了丰富的音乐元素,将东西方音乐风格完美融合,呈现出一幅宏大的音乐画卷。
【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艺术特点】首先,这部作品在旋律上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它运用了中国传统音乐的五音阶,使得音乐充满了浓郁的东方韵味。
同时,作品在配器上巧妙地结合了西方管弦乐队和民族乐器,使音乐更具表现力。
其次,作品在情感表达上十分细腻。
通过小提琴的演奏,将梁山伯与祝英台之间的爱情表现得真挚动人,让观众感受到他们之间深厚的情感。
此外,作品在描绘人物性格方面也颇具特色,如梁山伯的英勇豪迈、祝英台的柔美婉约等,都通过音乐得以生动呈现。
【观后感及启示】观看《梁祝》后,我被这部作品深深打动。
它不仅让我领略到了中国传统音乐的优美旋律,还让我对梁山伯与祝英台这段伟大的爱情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应当珍惜身边的人,用真诚的心去对待每一段感情。
此外,这部作品还让我对音乐创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作为一名职业写手,我深知创作出一部优秀的作品并非易事,但正是这样的挑战激发了我不断努力、追求卓越的动力。
【结尾】总之,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是一部极具艺术价值的作品,它带给观众的不仅是一场音乐的盛宴,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
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曲式分析与艺术特征

三、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曲式分析《梁祝》在徵调式的基础上,以奏鸣曲式和民族调式的发展原则展开,演奏时融入中式弹奏技巧,为中国音乐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3](一)呈示部引子部分。
演奏开始时,首先听到的是定音鼓和低音提琴的弱奏,如同大地般沉稳厚重,紧接着竖琴轻轻弹拨出由中到高的五个音,把听众的思绪从大地带向了天空。
突然,天空中传来一阵清脆活泼的鸟鸣,这是长笛在高音区的演奏。
然后,双簧管的声音缓缓进入,柔和婉转,动人心弦,故事开始的序幕缓缓揭开。
作曲家以音符为画笔,用不同乐器的音色和音高层层递进地营造出了生动的空间感,为我们勾勒出了一幅鸟语花香,风和日丽的明媚春光图。
其中由双簧管奏出的主题音调取自越剧《梁祝》的过门音乐。
主部部分。
接着进入正题,熟悉的旋律,在小提琴的演奏下依旧缠绵动容,竖琴和单簧管的伴奏恰到好处,清淡但有韵味,小提琴以其高低婉转的声音完美地将优美的曲调演绎出来,感人至深的爱情故事就好像浮现眼前,这段旋律是全曲的核心音调,听之使人沉醉。
紧接着大提琴奏出低沉朴素的声音,与小提琴一唱一和,难舍难分。
在这段旋律中,独奏的小提琴从A弦开始,然后从高音区转入中音区,在G弦上重复一次,转入A徵调,主部以慢中板展开叙述,采用再现性单三部曲式,A乐段重复一次,起承转合。
此时,大提琴朴素低沉的音调与小提琴柔和的音色一问一答,就像少女在诉说自己甜蜜又紧张的心事,百转千回,欲说还休,而真挚的书生在温柔地回应,几轮对答后,全乐队共同演奏出爱情的主题,情感喷涌而来。
连接部部分。
第50小节的散板华彩乐段起到了连接过渡的作用,通常乐队会在这里停止演奏,让小提琴独奏者自由发挥。
虽然这段过渡音乐节奏自由,但对小提琴演奏者要求较高,需要有高超的技巧和优秀表现力,能够吸引听众的同时让听众可以感受到小提琴的魅力。
作者选用华彩乐段作过渡,使连接部有趣独立不落入俗套。
副部部分。
副部采用变奏曲式和三部性交融的边缘曲式,以快板表现“同窗共读”的情节,转为节奏明朗欢快,旋律热情奔放的回旋曲,欢快活泼的旋律与上一部分温柔抒情的爱情主题形成了鲜明对比。
梁祝小提琴协奏曲赏析

梁祝小提琴协奏曲赏析梁祝小提琴协奏曲赏析赏析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
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梁祝小提琴协奏曲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梁祝小提琴协奏曲赏析篇1一直以来,我都认为,生活中所有美好的事物,无论它是以何种方式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其意境和美的感觉都是相通的,比如:文字是以纸张或网络为载体,作者用神奇的方块汉字描述了自己的感悟和内涵,给人以美的享受;舞蹈是以肢体的语言,配以欢快或忧伤的乐曲,舞者将自己的情感和感触展现出来,给观众以动态的美的享受。
而音乐的语言,则是通过跳跃的音符,跌宕起伏的旋律,或欢快,或忧伤,或激昂,或悲壮!我认为,一部好的音乐作品,有着更强的艺术感染力,它可以吹响战斗的号角,也可以唤回迷失的灵魂;它可以是气势恢弘的交响乐,也可以是温柔缠绵的小夜曲;它可以是一首温婉的小诗,也可以是一首犀利的檄文。
它可以波动心弦,也可以撼动心潮。
……而在我所听过的乐曲当中,我认为只有《梁祝》这首小提琴协奏曲具备上述的任何一种特质。
是的,它既是一曲缠绵哀婉的爱情颂歌,又是一部慷慨悲壮的爱情悲剧。
不知多少次夜深人静时,用心聆听这首《梁祝小提琴协奏曲》,总会被它那优美的曲调打动,心儿不知不觉中总会随着音符的跳跃而颤动不已,总会沉浸陶醉在那美妙的天籁之音里……这首《梁祝小提琴协奏曲》取材于中国古代四大民间传说中的《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故事,用奏鸣曲式完成,乐曲的开头用长笛吹出了优美动人的鸟鸣般的华彩旋律,接着,双簧管以柔和抒情的引子主题,展示出一幅风和日丽、春光明媚、草桥畔桃红柳绿、百花盛开的画面。
小提琴一遍又一遍地奏响爱情的主题旋律,缠绵悱恻,优美动人的旋律,仿佛是在诉说着那段心心相印,耳鬓厮磨,剪影共读整三载的同窗生活……接下来一段欢快活泼的大小提琴协奏描绘了两人追逐嬉闹的情景,纯洁的友谊在祝英台的心中慢慢幻化为纯真的爱情,祝英台暗暗倾慕才气俱佳的梁山伯,无奈自己女扮男装,难以启齿倾诉衷肠,只有草堂结拜为异性兄弟。
浅谈欣赏小提琴协奏《梁祝》感想

浅谈欣赏小提琴协奏《梁祝》感想报告梁祝故事是我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
对于梁祝的了解是从文学接触开始的,从文学中可以感受到一段哀婉动人的爱情。
那是千古的绝唱,不可承受的痛。
我分明看见了一对古典的情侣,正出落成双飞的蝶,醉入花荫。
对梁祝有了更深的感情,是因为它的音乐,梁祝小提琴协奏曲。
从一个琴音开始,萦绕在琴弦上的双蝶,翩翩的飞。
一片片粼粼的波光,就是一串串如泣如诉的音符。
琴声呜咽,声声触及痛处。
我的心情不自禁的跟着颤栗。
一把把忧伤的小提琴,倾诉的岂止是一线情缘?怎奈黎明不懂哀伤,双人成单。
谁能忘记那段时光,离别容易再见难。
我在远方,想起过往,心薄裘寒,泪眼凝霜。
我在远方,最是情难忘,忍不住惆怅。
我在远方,惜君如常,天上人间,蝶舞成双。
我在远方,魂与梦为伴,千古共向晚。
你在远方。
余音绕梁.人醉了,梦也醉了,醉了多少人的魂,一醉就是千年的美丽.多情的蝶儿哪肯离去,依然守候在记忆里,编织着恒古的缠绵和凄美.是谁,在爱情的史册里留下了最经典的一页!一把把忧伤的小提琴,倾诉的岂止是一线情缘?掩不住内心的波澜:琴声幽幽的涉过泉水,水中的月亮凄凉的度过无边的寒夜。
苦,是一种什么样的味道?痛,又是一种什么样的挣扎?世界静寂,悠扬着永恒的琴声……《梁祝》小提琴协奏曲是陈钢与何占豪就读于上海音乐学院时的作品,作于1958年冬。
全曲大概二十六分钟,首先五分钟叙述梁祝爱情主题,然后是快乐的学校生活,接著十八相送。
从十分钟开始进入第二段,祝英台回家抗婚不成,楼台会,最后哭灵。
第二段和第一段长度差不多,大约十一分钟。
最后一段则是化蝶,是主题再现。
《梁山伯与祝英台》是一部广泛流传的民间故事,以越剧音乐为素材而写成的单乐章小提琴协奏曲,如今已列入世界名曲,Butterfly-loves (《蝴蝶的爱情》)。
《梁祝》描述了梁、祝二人的真挚爱情,对封建礼教进行了愤怒的控诉与鞭笞,反映了人民反封建的思想感情及对这一爱情悲剧的深切同情。
乐曲的结构为奏鸣曲式,由引子、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组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本科毕业论文 题 目 浅谈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艺术魅力 学生姓名 王 雄 专业名称 音 乐 学 指导教师 罗 旭
2008年5月14日
教学单位 音 乐 系 学生学号 20047202059 编 号 YY2008YY074 2 浅谈小提琴协奏曲《粱祝》的艺术魅力 王雄 (宝鸡文理学院 音乐系04级3班 陕西 宝鸡 721013)
【摘要】对作品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学习和研究,我对《梁祝》这一作品
所包含的艺术魅力有了更加深刻的体会。在下述论文中,我将分别从作品产生的时代、社会背景、曲式结构、不同的演奏方法、以及影响等几方面来阐述《梁祝》的艺术性。从专业的角度来解说为什么《梁祝》能经久不衰的流传与发展,且深受国内外人民的喜爱。
【关键词】小提琴协奏曲 、《粱祝》、 曲式结构、不同对比 3
Discussed Shallowly the Violin Concerto "Liang Shanbo and Zhu Yingtai" Artistic Charm Wang Xiong (Class3 Grade2004,music department,721013 Baoji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s Baoji Shann Xi)
【Abstract】through the study and research of the violin concerto work “Liang
Shanbo and Zhu Yingtai”,I have a deep understanding the artistic charms of this work. In the following paper, I would like to illustrate the work from these aspects:the background of its production ,composition style and the different comparisons performance as well as its influence. Meanwhile we explain it in a professorial way why the composition can be passed down for so many years and can be popular among the mass people of Chinese And over the world .
【Key words】violin concerto、 Lang Shanbo and ZhuYingtai、Musical form
structure、Different contrast 4
目 录 一、作曲家简介、《粱祝》的历史背景与故事情节………………………………(4) (一)作曲家简介………………………………………………………………(4) (二)《梁祝》的历史背景与故事情节………………………………………(5) 二、《梁祝》的体裁和曲式结构……………………………………………………(6) (一)《梁祝》的曲式结构图…………………………………………………(6) (二)材料分析…………………………………………………………………(7) 1、呈示部…………………………………………………………………(7) 2、展开部…………………………………………………………………(7) 3、再现部…………………………………………………………………(8) 三、 俞丽拿和西崎崇子演奏的不同对比………………………………………(8) 四 、结语……………………………………………………………………………(9) 参考文献…………………………………………………………………………(11) 谢辞………………………………………………………………………………(12) 5
1浅谈小提琴协奏曲《粱祝》的艺术魅力
王雄 (宝鸡文理学院 音乐系04级3班 陕西 宝鸡 721013)
【摘要】对作品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学习和研究,我对《梁祝》这一作品
所包含的艺术魅力有了更加深刻的体会。在下述论文中,我将分别从作品产生的时代、社会背景、曲式结构、不同的演奏方法、以及影响等几方面来阐述《梁祝》的艺术性。从专业的角度来解说为什么《梁祝》能经久不衰的流传与发展,且深受国内外人民的喜爱。
【关键词】小提琴协奏曲 、《粱祝》、 曲式结构、不同对比
一、作曲家简介、《粱祝》的历史背景与故事情节 (一)作曲家简介 何占豪是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曲作者之一。1933年8月29日出生于浙江省诸暨何家山村。幼时热爱音乐,童年在农村长大,江南村野的自然风光与日常生活融为一体的的民间艺术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948年到省城读高中,1950年考入浙江省文工团,由于他富于表演才华,所以最初进团时做了一名演员。1952年转入浙江省越剧团乐队,开始学习小提琴,曾为传统越剧《西厢记》、《白蛇传》、《粱山伯与祝英台》等剧目伴奏。其中越剧《粱山伯与祝英台》上演的最多,优美动情、富于戏剧表现力的“粱祝”唱腔,在他心灵深处产生了强烈的震撼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959年何占豪考入上海音乐学院管弦系进修班,学习小提琴演奏专业,在小提琴演奏的民族化方面进行探索和实践。1958年12月到1959年4月与陈钢合作创作了基于越剧音调的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从此成为蜚声中国乐坛上的著名人物之一。继《梁祝》之后,又创作了弦乐四重奏《烈士日记》、弦乐与合唱《决不忘记过去》、交响诗《孔雀东南飞》等一大批音乐作品;其作品除了注重戏剧性、抒情性外,还具有强烈的民族风格。[1 ]
作者简介:王雄(1983-)男,陕西神木人,宝鸡文理学院音乐系2004级3班学生 指导老师:罗旭,硕士研究生,宝鸡文理学院音乐系讲师。研究方向:小提琴表演与教学 6
陈钢是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另一位曲作者。陈钢1935年生于上海市的一个音乐世家。自幼随父亲学习音乐,10岁跟随父亲陈歌辛和匈牙利钢琴家伐勒学习钢琴演奏和作曲。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参加部队文工团,在艺术实践中较早的显示出作曲的才能。15岁时开始音乐创作。1955年考入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师从于丁善德院长和苏联音乐专家阿尔扎马诺夫系统的学习作曲与理论。1958年他大学四年级时候,在浙江温州深入生活,受到在温州演出的何占豪以及“小提琴民族学派实验小组”同学的邀请让他同他们合写《梁祝》。当时他忙于构思自己的毕业作品,一时难以决定。回上海后,正当上海音乐学院党委向全校师生提出了“解放思想,大胆创作,以优异的成绩向“国庆10周年献礼”的口号,在校园里激起了一阵阵波澜,同时又得到作曲系领导和有关老师的支持,同意将《梁祝》作为给“国庆10周年献礼”和毕业作品来写。[2 ]于是从1958年12月到1959年4月,他与何占豪密切合作,创作了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从此蜚声中外乐坛。此后,他在七十年代创作了小提琴独奏曲《苗岭的早晨》、 《阳光照耀着塔什库尔干》和八十年代创作的小提琴协奏曲《王昭君》等,也都成为著名的中国小提琴音乐文献。他还创作了中国第一首竖琴协奏曲和第一首双簧管协奏曲。陈钢的作品还有其它不同体裁的作品包括交响诗《屈原》,大合唱和室内乐合奏等。他的作品以浓郁的民族风格情调和丰富的当代作曲技巧巧妙地融合而见长。 (二)《梁祝》的历史背景与故事情节 首先,结合《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了解故事的历史背景。故事发生在东晋时期(约公元300年左右),在那时期,士族与庶族之间界限分明,士族为了维护自身的特殊地位,反对士族与庶族通婚,形成等级森严的封建士族制度。故事是讲在我国南方的浙江省上虞县祝家庄,祝员外之女祝英台,为冲破封建传统的束缚,女扮男装去杭州万松书院求学。在那里,她与善良、纯朴而贫寒的青年书生梁山伯同窗三载建立了深挚的友情。当两人分别时,祝英台发现自己已经爱上了梁山伯,但是她害羞不敢说出口,于是用各种美妙的比喻向梁山伯吐露内心蕴藏已久的爱情,诚笃的梁山伯却没有领悟。一年后,梁山伯得知祝英台原来是个女子,便立即向祝英台求婚,可是祝英台已被父亲许配给官僚马太守之子马文才。由于不自由婚姻的束缚,梁山伯无法与祝英台走在一起,于是梁山伯不久即悲愤 7
死去,祝英台得到这个不幸的消息后,来到梁山伯的坟墓前,发出对封建礼教的血泪控诉,正在此时梁山伯的坟墓突然被雷裂开,祝英台毅然投入墓中,之后双双遂化成彩蝶,在花丛中飞舞,形影不离。了解这个千古绝唱的爱情故事,我们才能真正理解作品,真正了解它的艺术价值。 二、《梁祝》的体裁和曲式结构 (一)《梁祝》的曲式结构图
从体裁上讲,这部作品是一部标题性的单乐章协奏曲。协奏曲是一种独奏乐器与管弦乐队协同演奏的大型器乐作品。它的特点是独奏部分具有鲜明的个性和高度的技巧性。在音乐作品进行中,独奏与乐队常常轮流出现,相互对答、呼应和竟奏。作品取材于中国民间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作曲家将故事的主要情节“相爱”“抗婚”“化蝶”作为乐曲的三个部分,并将这三个部分与欧洲传统奏鸣曲式结构框架糅为一体,用音乐的形式艺术再现了这一动人的爱情故事。 小提琴协奏曲,是小提琴与乐队的协同演奏;其中小提琴有很多高难技巧演奏。协奏曲一般分为三个乐章:一乐章是热情的快板;第二乐章是抒情的慢板,具有叙事风格;第三乐章是欢乐的舞曲。《梁祝》是单乐章的协奏曲,既有热情的快板,也抒情的慢板,更有中国戏曲音乐中京剧倒板与越剧嚣板(紧拉慢唱)的手法,[3 ]故这部作品刚问世时,有人称它“新奇、迷人。” 曲式结构是指乐曲的结构形式。《梁祝》采用奏鸣曲式写成,沿袭了西方古典协奏曲中最常用的奏鸣曲式写作逻辑。奏鸣曲式是十八世纪下半叶以来,各种大型器乐体裁中最常见的,也是最重要的一种曲式。它由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组成;其中呈示部必须有两个对比的主题(提出矛盾),展开部是戏剧冲突(矛盾斗争),再现部是呈示部的再现(初步结论)这种“对比——发展——统一”的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