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必修2 湖南教育出版社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二知识点总结不同地区所学的课本版本不一样。
那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二知识点都有哪些?接下来为你整理了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一起来看看吧。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二知识点总结人类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一、农业区位因素1、自然因素(气候、水源、地形、土壤):改造温室农业、梯田、施肥、浇水。
2、社会经济因素(市场、交通、地租、政策、劳动力)★市场决定着农业的类型和规模。
★交通条件(特别是保鲜和冷藏技术)的进展, 使市场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在地域上扩展。
3、技术因素(育种、机械、化肥、农药)★培育良种(高产、耐旱、耐寒、耐储存等品种):有利于扩大种植面积。
★机械化: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施用化肥、农药等:可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1、商品谷物农业(1)分布:主要分布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阿根廷、俄罗斯等国。
(2)主要品种:小麦、玉米(旱地作物, 便于机械化生产)。
(3)形成条件:★自然条件:地势平坦, 耕地广阔, 地广人稀。
★社会经济条件:交通发达, 技术水平高★技术条件:机械化程度高。
(4)特征: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家庭农场为主2、水稻种植业:分布:东亚、东南亚、南亚季风区典型地域:亚洲区位条件气候:季风气候, 雨热同期, 适合水稻生长地形:河流下游平原或河口三角洲, 地势平坦, 土层深厚, 利于耕作劳动力:(属劳动密集型农业)人口密集, 劳动力丰富, 利于精耕细作历史:种植历史悠久, 传统阅历丰富形成原因小农经营以家庭为单位, 人均耕地少单产高, 商品率低精耕细作, 但农村人多, 自给为主机械化水平低经济水平低, 体力劳动为主水利工程量大季风气候, 水旱灾害频繁发生科技水平低历史悠久, 传统阅历丰富3、混合农业(1)主要是牲畜和谷物的混合农业。
我国珠江三角洲的基塘生产主要是渔业与林业的混合农业。
(2)分布:欧洲、北美、澳大利亚("骑在羊背上的国家'、"坐在矿车上的国家')等。
地理必修二教学设计湘教版

地理必修二教学设计(湘教版)引言:地理是一门研究地球表层现象与规律的学科,是培养学生对周围环境的认知和理解的重要学科之一。
地理必修二是高中地理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地理必修二》(湘教版)是一本经典的教材,本文将以该教材为基础,设计一节具体的地理必修二课堂教学。
一、课程概述地理必修二主要内容包括地球与地图、地质基础、生物圈的多样性、人类发展与土地利用、城市与人口等五个模块。
本节课将围绕人类发展与土地利用进行设计,通过让学生了解人类活动对土地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和地理素养。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人类对土地资源的利用现状,了解不同类型的土地利用形式,培养学生对土地利用问题的认识。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空间思维和图形解读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保护土地资源的行动中。
三、教学重难点1. 重点:了解不同类型的土地利用形式,了解人类对土地资源的利用现状。
2. 难点: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和图形解读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材:《地理必修二》(湘教版)第四章“人类发展与土地利用”。
2. 教具:PPT、黑板、白板、多媒体设备。
3. 学具:纸、笔。
五、教学步骤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幅全球土地利用分布图,引导学生进入课题,激发学生对土地利用问题的思考和兴趣。
2. 知识讲解(20分钟)根据教材内容,通过讲解人类对土地的需求和利用,介绍不同类型的土地利用形式,如农业用地、城市用地、工矿用地等。
结合实际案例与学生互动,加深学生对土地利用的理解。
3. 图文解析(25分钟)利用PPT或多媒体设备展示相关图片和图表,引导学生分析和解读。
通过分析图表,让学生了解全球不同地区土地利用的差异和特点,培养学生对图表数据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4. 小组活动(2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选择一个城市或农村地区,调查当地的土地利用现状,并设计一份简易问卷调查相关信息。
湘教版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湘教版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地理必修二是高中地理教材中的一本,本书内容主要包括中国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相关知识点。
下面是对湘教版地理必修二的知识点进行总结:第一单元中国自然地理第一章中国的地理环境1.中国的地理位置和地形-中国地形北高南低,西北高而东南低,整体呈现出西高东低、南高北低的特点。
2.中国的气候特点-中国气候主要受到亚洲季风的影响,东部地区多为暖温带季风气候,西部地区多为高原干旱气候和寒温带大陆性气候。
3.中国自然区划-中国自然区划分为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黄河中下游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四川盆地、西南山地、青藏高原、北方沙漠和南方丘陵等九大自然区域。
第二章中国的自然资源1.中国的水域资源-中国拥有丰富的河流水资源,主要有长江、黄河、淮河和珠江等。
-中国还拥有丰富的湖泊资源,如洞庭湖、太湖、鄱阳湖等。
2.中国的能源资源-中国的煤炭储量丰富,占世界总量的1/3以上。
-中国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也很丰富,分布在东北、华北、西南等地。
3.中国的矿产资源-中国的矿产资源丰富多样,主要有铁矿石、锰矿石、铜矿石等金属矿产,以及煤炭、石油、天然气等非金属矿产。
第三章中国的自然灾害1.水旱灾害-中国是世界上水旱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主要包括洪水、干旱和水土流失等。
2.地震灾害-中国地处地震带,地震灾害频发,如唐山大地震、汶川大地震等。
3.风暴灾害-中国沿海地区常受台风影响,台风风暴灾害严重。
第二单元中国人口与城市第四章中国的人口发展1.人口问题与人口调控-中国的人口增长过快,严重影响经济和社会发展,因此实行了计划生育政策进行人口调控。
2.人口分布的地区差异-中国人口分布不均衡,东部人口密集,西部人口稀少。
3.人口的流动与聚集-中国人口流动主要有农民工流动、城市人口流动和人口城镇化等。
农民工主要从农村向城市流动。
第五章中国的城市发展1.城市化进程-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规模扩大,城市数量增加。
2.城市空间结构-中国的城市空间结构呈现出明显的核心-辐射型结构,大城市和特大城市成为主导。
地理必修Ⅱ湘教版第2章第1节湖南课件共29张

板岩
片麻岩 大理岩
石英岩
第八页,共30页。
二、地壳(dìqiào)的物质循环
(一)什么是地质(dìzhì)循环? 岩石圈和其下的软流层之间存在着大规模的物质
循环,即地质(dìzhì)循环;推动地质(dìzhì)循环的能量, 主要来自地球内部放射性物质的衰变,放射能转化为 热能,热能再转化为推动岩石圈和软流层物质运动的 机械能。地质(dìzhì)循环规模最大、历时最长、影响最 为(二深)远岩。石的转化
外 力 作 用
岩浆岩
(lěngquè)
凝冷 固 却熔
融
变 质
作
用
岩浆(yánjiāng)
熔融
熔融
沉积岩
外力作用 变质作用
第十三页,共30页。
变质岩
探究3:三大类岩石的区别与联系
类型
形成
特点
典型举例
喷 出 岩
岩浆在地下巨大压力作用下,沿着 地壳薄弱地带喷出地表,冷却 (lěngquè)凝固而成
有流纹或气孔 玄武岩、流纹岩
来,达到工农业利用要求。地壳中的化学元素在一定的地质条件下,结合(jiéhé)而成的天然化合物或 单质就是矿物。从颜色、形状、硬度等方面可以将它们快速区别开来。页岩--板岩
Image
第三十页,共30页。
花岗岩--片麻岩 石灰岩--大理岩
成因:变质 作用
砂岩--石英岩
页岩--板岩
第十六页,共30页。
喷出岩
孔隙大,疏松
侵入(qīnrù)岩
无孔隙,致密
第十七页,共30页。
新
老
地质(dìzhì)史的“书页”
第十八页,共30页。
1、什么是化石? 2、形成化石的条件? 3、研究(yánjiū)化石有什么作
地理必修2湖南教育出版社

地理必修Ⅱ笔记1.1人口增长模式1、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2、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因素:(课本P3)人口增长的快慢,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3、人口增长模式:①“高高低”模式(原始型和传统型):课本 P4( 1)原始人口增长模式:基本特点是高出生率、高死亡率、极低的自然增长率,它与原始社会时期,以采集、狩猎经济为主的极为低下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2)传统人口增长模式:基本特点是高出生率、高死亡率、较低的自然增长率,它与手工劳动为基础的自然经济相适应。
(非洲少数国家属此类型)传统与原始人口增长模式比较:死亡率降低。
②“高低高”模式(过渡型):课本 P5-6 表现为高出生率、低死亡率和高自然增长率。
发达国家在18 世纪中期到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属于此种人口增长模式。
从20 世纪 50 年代起,普遍存在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导致发展中国家出现严重的人口问题。
③“低低低”模式(现代型):课本 P7 表现为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三低”的现代人口增长模式。
发达国家和少数发展中国家属此类型。
4、世界和我国人口增长状况:世界人口增长状况: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处在“高低高”的过渡模式,发达国家处在“低低低”的现代模式;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的地区是亚非拉发展中国家集中分布区;中国人口增长状况:由于计划生育的实施,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都有大幅下降,人口增长模式正逐步由“高低高”型向“三低”型过渡。
(大多城市“三低” )1.2 人口合理容量1、人口指数增长的含义:指世界人口的“J”形曲线增长,被称为是“人口爆炸”。
2、环境对人口发展的限制性:人口发展需要消耗各种自然资源,世界人口急剧增长对资源的需求与日俱增,而自然资源(土地、矿产、水、森林等资源)是有限的,对人口发展具有限制作用。
3、环境承载力:课本P14人口合理容量:即最适宜人口数量。
课本P14人口容量:即最高人口数量。
新教材湘教版 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全册精品教学课件(共434页)

大战前
国家
亚、美洲
展和殖民扩张
发展中国家→发达国 亚、非、拉发展中国家→ 各国生产力发展的不 第二次世界
家定居移民(减少)转 北美、西欧、大洋洲等发 平衡,劳动力供求关 大战后
向外籍劳工(增多) 达国家及西亚石油产区 系的地区差异
人口迁移的判断方法 人口迁移一般有三个判断标准,即空间位移、居住地变更和时间限度。只有同时满 足这三个条件的人口移动才能称为人口迁移。 (1)空间位移——由迁出地到迁入地。 (2)居住地变更——跨越行政区域界线。跨国界的人口迁移为国际人口迁移,跨省界 的人口迁移为国内人口迁移。如图,A、B、C是三个不同地区,人口从B1到A1、A1 到B2、B2到C1常被称为是人口迁移;而从B1到B2、C1到C2是在区内流动,常被称为 是人口流动。
(3)时间限度——永久性或长期性。 人们在工作地与居住地之间的频繁往返、外出购物、旅游、出差等不属于人口迁移, 游牧民的迁徙、季节工的季节性流动、拥有两处或多处居住地的人在不同居住地之 间的流动等也不属于人口迁移。
形 高山和 土壤贫瘠,交通不便,气候寒冷,风力较大, 地势的第三级阶梯上
高原 人口较稀疏
温带和亚热带地区季节更迭鲜明,适宜开展
气温
多种生产活动
热带干旱地区,人口集中分布
气
主要通过植被间接影响人口分布,不同植被 在气候凉爽、降水相对适中的
候
降水 带的农业、人口分布不同。一般来讲,降水 高原、山地地区
12345
读“某地区人口分布与海拔相关示意图”,回答3~4题。 3.图示现象最可能反映的地区是 A.长江流域
√B.非洲东部
C.德干高原 D.刚果盆地
解析 该地区人口主要分布在海拔 1 000m左右的地区,应为高原地形,而德干高原 的平均海拔只有 600m左右,非洲东部为热带高原,人口集中分布于高原地区。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 (人口迁移)人口与地理环境教学课件

政治变革
人口迁移
起的人口迁移
破坏人类生产、生活的正常环境与
战争
叙利亚内战爆发导致大量人口外迁
秩序,导致大量人口迁出战乱区
(4)社会文化因素
因素
对人口迁移的影响
案例
文化 教育
人们为了接受良好的教育,从文化水平 低、教育设施落后的地区迁往文化教育 相对发达的地区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接纳了大 批来自其他国家的科技人才和著名 学者
√D.气候资源分布有一定规律,人口会长期集中分布在温暖的中低纬地区
解析 温暖的中低纬地区气候条件优越,利于人类与生物的生存,因此人口较密集, 故D正确。 据图可知,矿产资源的开发对长期人口分布影响力度小,流动成本较低,A错误。 干旱地区生态环境脆弱,因此调水不会导致人口大规模向干旱地区流动,B错误。 高海拔地区生态环境脆弱,交通不便等因素制约人口向高海拔地区流动,C错误。
家庭 婚姻
婚姻是影响青年人迁移的重要因素;而 家庭因素则在未成年人和老年人人口的 迁移中起着重要作用
夫妻因解决两地分居而进行的迁移
宗教 信仰
宗教信仰的不同,种族之间、民族之间 存在的文化差异,历史上曾导致大规模 的人口迁移
印巴分治,印度境内约1 500万穆斯 林迁入巴基斯坦;巴基斯坦有200 万印度教徒迁入印度
2.影响因素 (1)是推力(或排斥力)与拉力(或吸引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2)主要影响因素:自然环境和 社会经济 环境的变化。 (3)其他因素:城市化的推进、大型建设项目的布局、优惠政策的出台等。
判断
PANDUAN
1 出国留学属于国际人口迁移。
2 由农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
1.1949~1986年期间的人口迁移主要有哪两大方向?人口迁移的原因是什么?
2.1 城乡空间结构-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高一地理湘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

教学设计(1)影响城区地租的因素主要有哪些?距离市中心远近(2)就城区来看,不同类型用地的地租变化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相同点:随距离市中心越来越远,地租水平逐渐下降。
不同点是: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地租水平下降速度是不同的,商业区下降最快,工业区下降最慢。
(4)如果城市的土地用途由各类用地使用者的付租能力来决定,那么图OA、AB、BC 分别最有可能成为哪一类功能区?OA为商业区、AB为住宅区 BC为工业区在距离市中心相同距离下,地租水平也有差异,看下图分散型乡村聚落是一种呈点状松散布局的村落,多分布于地形复杂或特殊的生产类型地区,如水稻生产区)。
由于水稻在生产过程中,各发育阶段对水的要求有所不同,对不同地块的排、灌及水的深度都要认真管理,因此,往往在一定面积的水稻田中间,就有一户或几户农户住在地势较高处,以便就近管理周围的农田,从而形成分散型乡村聚落。
半聚集型山村聚落是一种规模不大、村民住房排列较为松散的乡村聚落。
最典型的是山区小村,一个村只有十几户人家,各家彼此排列都不太靠近,还有一种村落是沿一条陆路或水道交通线排列,但各农户之间保持一定距离,彼此不连接在一起。
六、城乡一体化规划合理利用城乡空间,是城乡规划和建设的重要任务。
城乡是一个由城市和乡村多种要素构成的互相联系、互相依存的有机统一整体,不能封闭起来发展乡村,也不能单靠城市解决乡村问题。
只有城乡发展一体化,才能互相支撑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城乡发展一体化的重要意义在于:一是能够集约节约用地,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二是节省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费用,提高这些设施的运行效率;三是促进城镇与周边地区和谐发展,减少城镇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四是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为居民营造温馨的生活氛围和丰富的文化空间。
七、课堂总结备注:教学设计应至少含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等三个部分,如有其它内容,可自行补充增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理必修Ⅱ笔记1.1 人口增长模式1、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2、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因素:(课本P3)人口增长的快慢,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3、人口增长模式:①“高高低”模式(原始型和传统型):课本P4(1)原始人口增长模式:基本特点是高出生率、高死亡率、极低的自然增长率,它与原始社会时期,以采集、狩猎经济为主的极为低下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2)传统人口增长模式:基本特点是高出生率、高死亡率、较低的自然增长率,它与手工劳动为基础的自然经济相适应。
(非洲少数国家属此类型)传统与原始人口增长模式比较:死亡率降低。
②“高低高”模式(过渡型):课本P5-6 表现为高出生率、低死亡率和高自然增长率。
发达国家在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属于此种人口增长模式。
从20世纪50年代起,普遍存在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导致发展中国家出现严重的人口问题。
③“低低低”模式(现代型):课本P7 表现为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三低”的现代人口增长模式。
发达国家和少数发展中国家属此类型。
4、世界和我国人口增长状况:世界人口增长状况: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处在“高低高”的过渡模式,发达国家处在“低低低”的现代模式;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的地区是亚非拉发展中国家集中分布区;中国人口增长状况:由于计划生育的实施,20世纪70年代以来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都有大幅下降,人口增长模式正逐步由“高低高”型向“三低”型过渡。
(大多城市“三低”)1.2 人口合理容量1、人口指数增长的含义:指世界人口的“J”形曲线增长,被称为是“人口爆炸”。
2、环境对人口发展的限制性:人口发展需要消耗各种自然资源,世界人口急剧增长对资源的需求与日俱增,而自然资源(土地、矿产、水、森林等资源)是有限的,对人口发展具有限制作用。
3、环境承载力:课本P14人口合理容量:即最适宜人口数量。
课本P14人口容量:即最高人口数量。
三个特点:1)临界性,2)相对性,3)警戒性。
课本P15影响人口容量的因素:资源(首要因素,正相关)、科技发展水平(正相关),地区的对外开放程度(正相关)、人口的文化(正相关)和消费水平(负相关)。
1.3 人口迁移1、人口迁移:(影响人口机械增长)课本P16根据人口迁移空间范围的不同,可以分为1)国际迁移2)国内迁移由农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是发达国家历史上和发展中国家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
2、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推拉理论)1)自然生态因素:气候、土壤、水和矿产资源、自然灾害等等2)经济因素: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经济发展、城市化、区域开发、大型工程建设等)是引起人口迁移的重要原因。
一般经济落后地区迁出率高,而发达地区迁入率较高。
3)政治因素:国家政策(如深圳的崛起)、战争(战争难民)等4)社会文化因素:文化教育、家庭婚姻、宗教信仰、种族民族等。
根本原因:人口的发展常常与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处于互不适应的状态,这种人地关系的不协调所致。
3、国际人口迁移的方向及原因特点:①二战前(近代)世界人口迁移线路:欧洲(旧大陆)→南、北美洲、大洋洲(新大陆)(原因:新航行开辟、发现新大陆,欧洲殖民扩张)特点:定居②二战后(现代)世界人口迁移线路:发展中国家迁移到发达国家、从贫穷落后国家到富裕国家;从人口稠密国家到人口稀少的国家。
(亚非拉地区→→欧美澳地区)特点: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迁移外籍劳工多,定居减少流动性大(原因经济发展不平衡)西亚和北非由于石油生产吸引人口迁入。
4、国内人口迁移的方向:①、中国:解放初东部---→西北等边疆,(特点:国家有组织迁移)改革开发后西部---→东部沿海,农村---→城市(城市化加快),落后地区---→发达地区(原因:经济发展不平衡)(特点:自发迁移)1.4 地域文化与人口外国文化与人口:婚俗(如初婚年龄小、婚姻的稳定程度高,出生率高)宗教(一般不反对人口增值)。
中国文化与人口:生育——从早婚早育到晚婚晚育,从多育多子到只生一个;职业选择——从“学而优则仕”到“全民皆商”;人口流动——从安土重迁到“四海为家”2.1 城市空间结构1城市的经济地理区位:交通运输(如石家庄、郑州、株洲等铁路枢纽城市)矿产资源(下面)旅游资源(张家界、黄山)商业贸易等①以煤炭为基础:英国的伯明翰、曼彻斯特,美国的匹兹堡,我国大同、鹤岗、抚顺、开滦②以石油为基础的——英国的阿伯丁,我国的大庆、玉门、东营、克拉玛依等。
③以铁矿为基础的——鞍山、包头、攀枝花等。
④以金矿开采为基础的——约翰内斯堡等。
⑤以木材加工为基础的——伊春等。
⑥以旅游资源为基础的——黄山、张家界等。
政治文化地理区位:国家政策、外交、宗教、军事、科技教育等。
城市的空间分布特点:1)人口密集地区城镇数量多,在人流、物流集聚处形成较大的城市;2)沿河、沿湖、沿海地区城镇较多,河流交汇处或大的河流入海处,往往会形成比较大的城市;3)在交通运输枢纽处,往往会形成较大的城市;4)在历史文化胜地、著名旅游胜地、大规模的商品集散地和边境口岸可能形成较大的城市。
城市区位的选择要考虑的问题:地质、地基(避开灾害);河流侵蚀(凹岸);地形影响;环境状况2、城市土地利用:城市用地可分为商业用地、工业用地、住宅用地、政府机关用地、交通和其他公共事业用地、农业用地、休憩和绿化用地、水面等。
3、城市功能分区:①住宅区:为城市居民提供休养生息的场所,是城市最基本的功能区。
②工业区:一般分布在城市外围,并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
③商业区:由商业街和各种商场等组成,大多呈团块状或条状,且多分布于交通便捷的市中心和街道两侧。
中小城市的商业区多位于市中心,而大城市往往有多个商业区。
一般来说,大城市功能分区复杂,小城镇功能分区相对简单。
中心商务区(CBD):是整个城市的商业核心地区西方城市结构模式: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教材P32)4、中心地理论:是研究城市空间组织和功能布局的一种城市区位理论。
中心地理论提出了关于中心地、服务范围、门槛人口等概念。
(课本P34)规律:1)城镇是周围乡村的中心地;2)最便于提供货物和服务的地点,应位于区域的中心,中心地的服务范围表现为以中心地为核心的正六边形;3)高级中心地门槛高,服务范围大,彼此相距远,数目少;低级中心地门槛低,服务范围小,彼此距离近,数目多;4)高级中心地包容低级中心地,同一级别则相互排斥,从而构成层次分明的空间网络系统。
2.2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1、城市化的三大标志:城市人口比重持续上升,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衡量城市化水平的重要指标: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城市化的主要动力:社会经济发展是城市化的主要动力,工业化是城市化的主导力量,第三产业的发展也促进了城市化。
2、城市化的特点:发达国家:城市化起步早,城市化水平高,20世纪70年代城市人口比重达到70%,许多国家已经出现了逆城市化现象;一些大城市中心区出现衰落现象;部分商业和制造业向边缘区迁移,形成较多的卫星城和工业区;出现城市群或城市带。
发展中国家:起步晚,发展快;城市化水平较低;由于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城市发展不合理。
一部分国家出现了“虚假城市化”的特点,即城市化水平明显超过了本国的经济发展阶段和工业化水平,城市总体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比如南美洲;另一部分出现了“滞后城市化”,即城市化进程显著落后于相应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工业化进程,如印度、孟加拉、印度尼西亚等国。
2.3 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1)改变下垫面性质,产生城市热岛效应,还影响周围地区的自然环境2)破坏原有的河网系统,使城市水系紊乱,河道水质恶化;3)城市的生产生活污染干扰和破坏了地区环境生态;4)城市带动区域发展,对所在地区自然环境产生广泛影响对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1)改变土地利用方式,形成产生功能分区2)改变居民的就业方式,区域产业以非农业活动为主体,传统农业社会演化为工业社会;3)原先的乡村景观成为城市景观4)使人口和产业活动由分散到集聚,经济开发和信息交流大幅度加强5)影响和改变地方文化,促使现代文明向传统文化的渗透,强化当地与外界的文化交流与融合。
2、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措施原因:城市规模的无限制扩大,城市人口的迅猛增长。
问题:环境污染严重,环境质量下降;交通拥挤;地价昂贵,居住条件差;失业人口增多;社会秩序混乱。
措施:建立卫星城镇,开发新区;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治理环境污染,扩大绿化面积。
3、我国城市发展趋势(课本P46)4、我国城市发展基本方针:1)严格控制大城市的规模 2)合理发展中小城市 3)建设有地方特色的新型乡镇3.1 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1、农业、矿业、工业、商业和服务业等产业活动的主要区位特点:( l )农业和矿业:与自然环境的联系最为密切。
( 2 )工业:受社会经济条件影响较大。
( 3 )商业和服务业:区位主要指向消费人群。
2、产业活动中的地域联系①产业内部和产业之间的地域联系方式:生产协作:不同工序之间的协作;零部件工厂之间协作。
商贸联系:(现代物流业)( l )区际贸易:是最主要的贸易方式( 2 )国际贸易。
科技、信息联系:(互联网络)②工业地域的形成:工业企业之间生产上存在投人一产出联系,空间上存在共用基础设施和劳动力联系,信息上存在信息交流协作上的联系。
有投人一产出联系的企业或自发或通过规划集聚到一定的区域,以满足降低生产成本,取得较高的规模效益的需要,从而形成了工业地域。
3.2 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1、影响农业的三大区位因素:自然条件:热量——它影响着农作物的产量、作物种类、耕作制度和栽培方法。
光照——光照长短、强弱的地区分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农作物的地区分布。
地形——平原地区宜发展耕作业,山地宜发展林业、畜牧业。
(立体农业)土地——接近水源的土地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接近城镇的土地适宜于发展城郊农业和高效农业。
水分——水分条件较好的地方可发展水稻生产和淡水养殖,较差的地方适合经营旱作农业或牧业。
科学技术因素:包括劳动力、技术装备、生产技术、种植方式、耕作制度。
社会经济条件:市场——市场因素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农产品生产规模和类型。
交通运输——交通运输的发展,使市场的影响在地域上扩大。
国家政策——政府制定相应的政策,直接干预农业生产。
2、农业地域类型: 它是农业生产分工在地域上的具体表现。
热带种植园农业:(1)类别:种植业,密集农业,商品农业。
(2)主要分布地区:非洲、拉丁美洲、东南亚、南亚。
(3)典型区域:非洲。
(4)主要特点:热带经济作物,商品率高。
水稻种植业:(1)类别:种植业,密集农业,自给农业。
(2)主要分布地区:东亚、东南亚和南亚季风区,美国密西比河下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