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深中医内科学学习
中医内科学易考易错题精析与避错

中医内科学是中医学的重要分支之一,涵盖了中医养生、疾病预防、疾病诊断与治疗等方面的知识。
对于学习中医学的学生来说,掌握中医内科学知识是非常重要的。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易错题,这些易错题可能会给我们的学习带来困扰。
本文将对中医内科学易错题进行精析,并提出避错的方法,希望能够帮助广大学生更好地掌握中医内科学知识。
一、易错题精析1.易错题一题目:以下哪项不是中医内科学病因的分类?A.内因B.外因C.感因D.情因答案:C.感因解析:中医内科学病因的分类包括内因、外因、情因等,而感因并不属于病因的分类范畴,因此选项C为正确答案。
2.易错题二题目:以下哪个是中医内科学四诊合参的方法?A.望诊、闻诊、问诊、切诊B.望诊、问诊、切诊、摸诊C.望诊、问诊、摸诊、听诊D.望诊、问诊、摸诊、切诊答案:D.望诊、问诊、摸诊、切诊解析:中医内科学四诊合参的方法包括望诊、问诊、摸诊、切诊四个方面,其中切诊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选项D为正确答案。
3.易错题三题目:以下哪项不是中医内科学治则的基本原则?A.扶正祛邪B.辨证施治C.因病施治D.因人施治答案:C.因病施治解析:中医内科学治则的基本原则包括扶正祛邪、辨证施治、因人施治等,而因病施治并不是中医内科学治则的基本原则之一,因此选项C为正确答案。
4.易错题四题目:下列哪项不属于中医内科学疾病的病名分类?A.虚证B.实证C.寒证D.热证答案:C.寒证解析:中医内科学疾病的病名分类包括虚证、实证、寒证、热证等,其中寒证是疾病病名的一种分类,因此选项C为正确答案。
二、避错方法1.建立扎实的基础知识中医内科学的知识体系较为复杂,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首先需要建立扎实的基础知识。
只有掌握了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才能更好地理解和运用中医内科学的相关知识。
学生可以通过阅读教材、参加课堂讨论等方式,加强对中医学基础知识的掌握。
2.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中医内科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理论知识需要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中医内科学(全套课件)ppt课件

脏腑的生理功能与特点
详细介绍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特点及其相互关系。
02
经络系统的组成与功能
阐述十二经脉、奇经八脉等经络系统的组成、循行部位及生理功能。
03
脏腑经络理论在中医内科学中的应用
解释人体生理病理现象,指导疾病的辨证论治。
气血津液理论
气的概念、生成与功能
血的概念、生成与功能
阐述人体之气的概念、生成来源及生理功能。
辨别患者语声、呼吸、咳嗽等声音变化
02
嗅气味
分辨患者口、鼻、体等气味异常
问诊
01 询问患者主诉、现病史、既往史等基本情况 02 了解患者饮食、睡眠、二便等生活状况 02 掌握患者情绪、精神、体力等心理社会因素
切诊
脉诊
通过切按患者脉搏,了解脉象变化,判断病情吉 凶和预后
按诊
通过触摸患者胸腹、四肢等部位,了解局部冷热、 软硬、压痛等异常变化
04
中医内科学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
01 中药汤剂
根据病情和体质,选用适当的中药组方,加水煎 煮后服用,以调整脏腑功能、平衡阴阳。
02 中成药
将中药加工成丸、散、膏、丹等剂型,方便携带 和服用,用于治疗各种疾病。
03 中药注射剂
将中药提取物制成注射剂,通过静脉注射等途径 给药,用于急重症的治疗。
非药物治疗
咳嗽
风寒袭肺
风燥伤肺
咳嗽声重,气急,咽痒,咳白稀痰, 常伴有鼻塞,流清涕等表证。舌苔薄 白,脉浮或浮紧。治以疏风散寒,宣 肺止咳。
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不易咯出。舌红 少苔或无苔。治以疏风清肺、润燥止 咳。
风热犯肺
咳嗽频剧,气粗或咳声嘶哑,喉燥咽 痛,咯痰不爽,痰黏稠或黄,咳时汗 出。舌苔薄黄,脉浮数或浮滑。治以 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精深中医执医-精深中医内科学辨证论治图表总结材料

疏肝解郁,行气散结
逍遥散&木香顺气散
食滞痰阻
理气化痰,导滞散结
六磨汤
积证
气滞血阻
理气消积,活血散瘀
柴胡疏肝散&失笑散
瘀血内结
祛瘀软坚,扶正健脾
膈下逐瘀汤&六君子汤
正虚瘀结
补益气血,活血化瘀
八珍汤&化积丸
4.鼓胀
气滞湿阻
疏肝理气,运脾利湿
柴胡疏肝散&胃苓汤
水湿困
温中健脾,行气利水
实脾饮
水热蕴结
2.痞满
实痞
饮食内停
消食和胃,行气消痞
保和丸
痰湿中阻
除湿化痰,理气和中
二陈平胃汤
湿热阻胃
清热化湿,和胃消痞
连朴饮
肝胃不和
疏肝解郁,和胃消痞
柴胡疏肝散
虚痞
脾胃虚弱
补气健脾,升清降浊
补中益气汤
胃阴不足
养阴益胃,调中消痞
益胃汤
3.呕吐
实证
外邪犯胃
疏邪解表,化浊和中
藿香正气散
食滞内停
消食化滞,和胃降逆
保和丸
平肝潜阳息风
天麻钩藤饮
血虚
养血滋阴,和络止痛
加味四物汤
痰浊
健脾燥湿,化痰降逆
半夏白术天麻汤
肾虚
养阴补肾,填精生髓
大补元煎
瘀血
活血化瘀,通窍止痛
通窍活血汤
2.眩晕
肝阳上亢
平肝潜阳,清火息风
天麻钩藤饮
气血亏虚
补益气血,调养心脾
归脾汤
肾精不足
滋养肝肾,益精填髓
左归丸/右归丸
痰湿中阻
化痰祛湿,健脾和胃
半夏白术天麻汤
学习中医内科学的心得体会

学习中医内科学的心得体会篇一:中医内科实习心得中医内科实习心得体会不知不觉已经在附一实习结束,这也是我在大学四年来,第一次真正的上临床,对于我来说,一切都是那么新鲜,离开了枯糙的书本,面对着的是活生生的病人,而我也充当了一回冒牌的实习医生。
在我们下科之前经过简单的培训,可是这些培训对于我们从来都没有接触过临床工作的我们,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需要适应和学习很多东西。
我把在中医内科学习的心得总结如下:1、继承创新文明务实校训短短的八个字,就是出入校门前永远的记忆,所需继承的太多太多,前辈们的精神,乃重中之重,而后才是思维方式,最后才是药房等等,创新,思维方式与药剂的创新,文明,谦而有理,务实,踏踏实实,无论做哪一行,哪一业,做好脚下,我觉得这八个字不光是运用在学习医学,在各行各业中,都应该有这种精神,前辈们一步步辛勤的走下的路,我们应该走的更加辉煌。
如此一来,这大学,也算得上并未白上了。
2、医人医心现如今太多病从心起,我们只能医人的躯壳,医人心,却是另一项浩瀚渺茫的工程,在这段时间的学习中,我不断的在思考这一问题,如何医人心?以佛心观人,人人为佛,以魔心观人,人人为魔,花开生两面,佛魔一念间。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最终的答案,是以自性悟本真。
自己要做一个榜样,不是时代,历史的榜样,而是自己的榜样,做好自己,自然会有人来拜访你,你由着他拜访,给他提点,解惑,自然能够医人心结,路还很长,无论是否从医,应有一颗医者之心。
3、目标在医院实习的同学很多,有很多同学都有考研的打算,这就意味着我们要好好的安排好自己的时间,对于我来说,是把实习放在首位的,毕竟只有那么一次,时间是那么的珍贵,岂能浪费,正因为这样我下定决心一定在实习期间好好锻炼自己,无论自己今后是否从医,都要在学习的道路上打下坚实的基础,以应对日后生活中出现的各种困难。
在实习期间订个目标很重要,没有目标,我们就没有进取的方向,而我的目标是:在实习过程中培养自己临床思维、掌握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掌握各项临床操作技术、掌握各项急诊的处理,能中西医结合治疗一些杂病。
中医内科学习计划

中医内科学习计划一、学习目标1.全面掌握中医内科的基本理论和知识体系,包括病因病机、病理变化、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原则和方法等。
2.熟悉中医内科的常见病、多发病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诊断要点、辨证施治等。
3.掌握中医内科的临床诊疗技能,包括望、闻、问、切等四诊方法的运用,以及辨证论治和方药配伍等。
4.了解中医内科与现代医学的不同之处,能够正确理解和运用中医学的独特理论和诊疗方法。
二、学习内容1.中医内科的基本理论:包括阴阳五行学说、经络腧穴理论、气血津液学说、脏腑经络理论、病机病因学说等。
2.中医内科的常见病、多发病:包括感冒、咳嗽、哮喘、消化系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内分泌系统疾病等。
3.中医内科的临床诊疗技能:包括望闻问切的运用、辨证施治和方药配伍等。
4.中医内科与现代医学的异同:包括中医内科疾病与现代医学对应疾病的对比、辨证施治与西医诊治的差异等。
三、学习计划1.熟读中医内科基本理论书籍,包括《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等,深入理解中医内科的基本理论知识,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系统学习中医内科的常见病、多发病的临床病因病机、临床表现、诊断要点、辨证施治等内容,不断积累临床经验,提高临床实践能力。
3.结合临床实践,深入学习中医内科的临床诊疗技能,包括望闻问切的综合运用、辨证施治和方药配伍等,不断提高临床诊疗水平。
4.开展中医内科与现代医学的比较研究,深入理解中医内科与现代医学的异同,为正确理解和运用中医学理论和方法打下基础。
四、学习方法1.多渠道获取中医内科学习资料,包括书籍、期刊、网络等,多角度、全方位地理解中医内科相关知识。
2.积极参加中医内科学术讲座、学术交流活动,与同行交流经验,拓宽学术视野。
3.结合临床实践,多联系临床医生,学习他们的临床经验,并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临床诊疗水平。
4.学习笔记要详细,要做好知识点的总结和梳理,形成自己的学习体系。
五、学习评估1.定期进行自我学习评估,包括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学习方法的有效性等方面的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调整。
中医内科学心得体会及感悟(实用20篇)

中医内科学心得体会及感悟(实用20篇)中医培训心得体会感悟第一段:介绍中医培训的背景和目的(200字)。
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理论体系,一直以来深受人们的关注和借鉴。
然而,中医的疗效和治疗方法也一直备受争议。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医的优秀传统和精髓,越来越多的人参加中医培训。
我也有幸参加了一次中医培训,这次培训经历让我受益匪浅,深深感悟到了中医的独特之处和潜力。
第二段:分享中医培训的实践体验(300字)。
在这次中医培训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实践环节。
通过观察和亲身操作,我深刻认识到中医倡导的“辨证论治”的重要性。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我们要综合患者面色、舌苔、脉象等多种信息,运用中医的方法与技巧进行辨证论治。
这种方法不仅能发现疾病的根本原因,还可以指导我们制定更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案。
同时,实践环节也让我更好地理解中医的“阴阳”理论,明白了平衡与调和的重要性,在实际操作中更能够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法。
第三段:探讨中医培训对我个人的影响(300字)。
参加中医培训,让我深刻认识到中医的独特之处和潜力。
中医强调“调理”而不是“拔草”,注重整体的身心健康,而不仅仅是治疗症状。
与西医注重疾病治疗不同,中医更注重疾病的预防和调节。
这种治未病的理念给了我很多启示,让我更加关注自身身体的健康,调整生活和饮食习惯,从而预防疾病的发生。
此外,中医的独特理论和治疗方法,也让我对传统医学产生了更深的兴趣。
我开始主动学习中医经典著作,深入了解中医的起源和发展。
这不仅使我在中医领域有了更深入的探索,还让我对中医的科学性和实用性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第四段:反思中医培训对现代医学的启示(200字)。
中医培训让我意识到传统医学的重要性和现代医学的不足之处。
虽然现代医学在医疗技术和药物研发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在个体化、整体性和长期效果方面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与之相比,中医注重整体调理,强调“天人合一”。
中医内科学(精)ppt课件

经验教训分享及启示意义
01
经验教训分享
02
重视经典案例的学习与传承 ,不断挖掘其中的治疗智慧
。
03
在临床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 ,提高辨证论治的准确性和
有效性。
经验教训分享及启示意义
• 注重医者的自身修养和医德医风的培养,以更好地为 患者服务。
经验教训分享及启示意义
01
启示意义
02
中医内科学作为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 方法,对于保障人类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02
配伍禁忌
根据病情需要,选择具有相应功效的药物进行治疗,注意药物的性味 归经及毒副作用。
避免使用相互作用的药物,以免产生不良反应或降低疗效。如“十八 反”、“十九畏”等药物配伍禁忌必须严格遵守。同时,注意中西药 联用的合理性及安全性问题。
05
现代医学在中医内科学中 的应用
实验室检查辅助诊断价值
特点
中医内科学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诊疗方法,强调整体观念 和辨证论治,注重个体差异和因人、因时、因地制宜的治疗 原则。
发展历程及现状
发展历程
中医内科学起源于古代医学的经典著作《黄帝内经》,经过历代医家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 和诊疗方法。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中医内科学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知识,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巨大贡 献。
探讨疾病的本质和规律,为防治疾病提供理论指导。
挖掘和整理中医内科学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推动学科 的创新和发展。
任务:中医内科学的任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研究疾病的辨证施治方法,提高临床疗效。
培养高水平的中医内科学人才,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提 供人才保障。
02
中医内科学基本理论
《中医内科学》课程标准

《中医内科学》课程标准课程代码:0204011 课程类型:B类课程性质:必修课使用专业:中医学专业一、课程描述(一)课程性质与任务中医内科学是运用中医学理论和中医临床思维方法研究并阐明内科疾病的病因、病机、证候、诊断、辨证论治规律和转归预后以及预防、康复、调摄等问题的一门临床学科,系统地反映中医临床思维和辨证论治的规律,是中医专业的主干课程,是前期各门课程的综合,也是临床诸学科的基础,它的学术水平反映了中医临床学科发展水平。
(二)课程设计思路围绕中医学专业培养目标,结合医疗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对中医内科学内容进行合理的取舍,突出重点,注重与后续课程的联系。
在授课中,注重临床思维能力的习惯性养成,注重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把目标定位于医疗岗位的工作任务需要,传授与本专业密切相关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能力培养方面: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主动学习、资料搜索等应用能力。
在素质培养方面: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注重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具有人际沟通、团队合作精神;具有科学、严谨、务实的工作态度。
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中提升综合能力。
本课程安排在第3学期,课程总课时126学时,理论为98学时、实验为28学时。
(三)课程目标1.总体目标掌握中医内科内科常见病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熟悉中医内科的临床思维及实际操作程序。
培养优秀的中医毕业生。
能运用中医内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对内科常见病进行辨证论治,并取得良好临床疗效。
培养合格中医医生。
培养不断进取、刻苦学习的精神;养成严谨求实的工作态度;建立以人为本,关爱生命的行为意识。
培养德艺双馨的医学人才。
2.具体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内科常见病的证候、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和处方用药知识,以及部分难治疾病、危急重症的诊治,熟悉中医内科的临床思维和实际操作程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总论:一、气的生理:气的来源,一为禀受先天父母之气,称为元气,入藏于肾;其二源于后天水谷之气,此气承脾胃之输布,充泽于五脏,而成为个脏之气。
两气相合,即成为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
二、血的生理:血来源于水谷之精气,通过脾胃的生化输布,注之于脉,化而为血。
另外,血与肾的关系也极为密切,精血互生,故有“肾为水脏,主藏精而化血”之说。
血的功能主要是充润营养全身。
目之视,足之步,掌之握,指之摄,皮肤的感觉,五脏六腑功能之协调,无不赖血之营养。
各论:感冒:病名:感冒:感受风邪或时行疫毒,导致肺卫失和,以鼻塞,流涕,喷嚏,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外感疾病。
历史沿革:感冒一词始见于北宋《仁斋直指方·诸风》病因病机:风。
辨风寒风热:风寒感冒者,多见于一般体质或阳虚体质,冬季为多,症见:恶寒重,发热轻,头痛,身痛,鼻塞流清涕,口不渴,咽不痛不肿,咽痒,苔白,脉浮紧。
风热感冒者,多见于一般体质或阳盛之体,春季易发,以发热重,恶寒轻,鼻塞流黄涕,口渴,咽痛,苔白少津或薄黄,脉浮数为特征。
治疗原则:解表达邪分证论治:1、风寒感冒治法:辛温解表,宣肺散寒方药:葱豉汤加味或荆防败毒散加减。
2、风热感冒治法:辛凉解表,清肺透邪方药:银翘散加减3、暑湿感冒治法:清暑祛湿解表方药:新加香薷饮4、体虚感冒⑴气虚感冒治法:益气解表方药:参饮加减⑵阴虚感冒治法:滋阴解表方药:加减葳汤化裁咳嗽:病名:咳嗽是指肺失宣降,肺气上逆,发出咳声,或咳吐痰液的一种肺系病症。
咳嗽是肺系疾病的一个主要症状,又是具有独立性的一种疾患。
历史沿革:有声无痰谓之咳,无声有痰谓之嗽,有声有痰谓之咳嗽。
景岳《景岳全书·咳嗽》外感咳嗽和伤咳嗽病因病机:病理因素主要为“痰”与“火”。
病机关键:肺失宣降,肺气上逆。
辨外感与伤:外感咳嗽,多是新病,常突然发生,病程短,初起多兼有寒热、头痛、鼻塞等肺卫症状,属于邪实。
伤咳嗽,多是宿病,常反复发作,迁延不已,常兼他脏病证,多属邪实正虚。
治疗原则:外感咳嗽以宣肺散邪为主。
伤咳嗽多属邪实正虚,治当祛邪扶正,标本兼治。
分清虚实主次处理。
分证论治:外感咳嗽:1、风寒袭肺治法:疏风散寒,宣肺止咳方药:三拗汤合止嗽散加减2、风热犯肺治法:疏风清热,宣肺止咳方药:桑菊饮加减3、风燥伤肺治法:疏风清肺,润燥止咳。
方药:桑杏汤加减伤咳嗽:1、痰湿蕴肺治法:燥湿化痰,理气止咳方药:二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减2、痰热郁肺治法:清热化痰,肃肺止咳方药:清金化痰汤加减3、肝火犯肺治法:清肺泻肝,化痰止咳方药:黄芩泻白散合黛蛤散4、肺阴亏耗方药:沙参麦冬汤加减治法:养阴清热,润肺止咳哮病:病名:哮病是由于宿痰伏肺,遇诱因引触,导致痰阻气道,气道挛急,肺失肃降,肺气上逆所致的发作性痰鸣气喘疾患。
发时喉中哮鸣有声,呼吸气促困难,甚则喘息不能平卧。
历史沿革:朱丹溪《丹溪心法》首创“哮喘”病名。
《证治汇补·哮病》曰:“因有壅塞之气,外有非时之感,膈有胶固之痰,三者相合,闭拒气道,搏击有声,发为哮病。
”病机关键:痰阻气道,气道挛急,肺失肃降,肺气上逆哮病的诱因:宿痰伏于肺,复因外感、饮食、情志、劳倦等引触,以致痰阻气道,气道挛急,肺失肃降,肺气上逆所致。
夙根:哮病的病理因素以痰为根本,痰的产生责之于肺不能布散津液,脾不能转输精微,肾不能蒸化水液,以致津液凝聚成痰,伏藏于肺,成为哮病发生的“夙根”。
此后每遇气候突变、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劳累过度等诱因导致气机逆乱而发作。
以上各种病因既是生痰聚浊之原因,又是引起哮病发作的诱因。
正如《景岳全书·喘促》所云:“喘有夙根。
遇寒即发,或遇劳即发者,亦名哮喘。
”鉴别诊断:喘证:喘证与哮病的病因病机不同,喘证由外感六淫,伤饮食、情志,或劳欲、久病,致邪壅于肺,宣降失司所致,或肺不主气,肾失摄纳而成;哮病乃宿痰伏肺,遇诱因引触,致痰阻气道,气道挛急,肺失肃降而成。
临床表现亦有明显区别,正如《医学正传·哮病》指出:“哮以声响名,喘以气息言,夫喘促喉间如水鸡声谓之哮,气促儿连续不能以息者谓之喘。
”哮病与喘证都有呼吸急促的表现,但哮必兼喘,而喘未必兼哮。
哮指声响而言,喉中有哮鸣声,是一种反复发作的独立性疾病;喘指气息言,为呼吸气促困难,是多种急慢性疾病的一个症状。
治疗原则:发时治标,平时治本为哮病治疗的基本原则。
分证论治:发作期:1、寒哮治法:温肺散寒,化痰平喘方药:射干麻黄汤2、热哮治法:清热宣肺,化痰定喘方药:定喘汤3、浊哮治法:化浊除痰,降气平喘方药:二汤合三子养亲汤4、风哮治法:疏风宣肺,化痰平喘方药:华盖散缓解期1、肺虚治法:补肺固卫方药:玉屏风散2、脾虚治法:健脾化痰方药:六君子汤3、肾虚治法:补肾摄纳方药:金匮肾气丸或七味都气丸喘证:病名:喘证是由肺失宣降,肺气上逆,或肺肾出纳失常而致的以呼吸困难,甚至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常见病证。
严重者可发生喘脱。
历史沿革:《临证指南医案·喘》云:“在肺为实,在肾为虚”病机关键:肺失宣降,肺气上逆,气无所至,肾失摄纳。
喘证的病理性质有虚实之分,治疗以虚实为纲分证论治实喘1、风寒闭肺治法:宣肺散寒方药:麻黄汤2、表寒里热治法:宣肺泄热方药:麻杏石甘汤3、痰热遏肺治法:清泄痰热方药:桑白皮汤4、痰浊阻肺治法:化痰降逆方药:二汤合三子养亲汤5、肝气乘肺治法:开郁降气平喘方药:五磨饮子6、水凌心肺治法:温阳利水,泻壅平喘方药:真武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虚喘1、肺气喘治法:补肺益气方药:补肺汤合玉屏风散2、肾气散治法:补肾纳气方药:金匮肾气丸合参蛤散3、喘脱治法:扶阳固脱,镇摄肾气方药:参附汤加紫石英、灵磁石、沉香、蛤蚧等。
肺痈:历史沿革:《金匮要略》首先提出肺痈病名病因病机:肺痈的病理演变过程,根据病情的发展而表现为初期、成痈期、溃脓期、恢复期四个阶段。
病机关键:热壅瘀血,血败肉腐。
治疗原则:肺痈属实热证,治疗以祛邪为总则,清热解毒,化瘀排脓是治疗肺痈的基本原则。
分证论治:1、初期:治法:疏散风热,清肺散邪方药:银翘散加减2、成痈期:治法:清肺解毒,化瘀消痈方药:《千金》苇茎汤合如金解毒散加减3、溃脓期治法:排脓解毒方药:加味桔梗糖加减4、恢复期治法:养阴益气清肺方药:沙参清肺汤或桔梗杏仁煎加减※溃脓期,此期为病情顺逆的转折点,其关键在于脓液能否通畅排除。
肺痨病名:肺痨由于痨虫侵蚀肺叶而引起的一种具有传染性的慢性消耗性疾病。
临床以咳嗽,咯血,潮热,盗汗及身体逐渐消瘦为特征。
※中医对肺痈的认识,大致分为三个阶段,一是汉代以前认为本病属虚劳病的围;二是汉至唐代认识到本病具有传染性;三是宋代以后对其病机的认识和理法方药的运用日趋系统全面。
治疗原则:补虚培元,治痨杀虫分证论治:1、肺阴亏损治法:滋阴润肺,清热杀虫方药:月华丸加减2、阴虚火旺治法:补益肺肾,滋阴降火方药:百合固金汤合艽鳖甲散加减3、气阴耗伤治法:养阴润肺,益气健脾方药:保真汤加减4、阴阳两虚治法:温补脾肾,滋养精血方药:补天大造丸加减肺胀:病名:肺胀是由多种慢性肺系疾患反复发作,迁延不愈,导致肺叶胀满肺体胀大,不能降的一种疾病。
病象:咳、喘、痰、肿。
体征:胸中膨大胀满(桶状胸),面目四肢浮肿。
病因病机:肺胀的病理因素主要为痰浊水饮与血瘀互为影响,兼见同病。
肺胀的病理性质多属标实本虚,但有偏实,偏虚的不同,且多以标实为急。
分证论治:1、外寒里饮治法:温肺散寒,涤痰降逆方药:小青龙汤2、痰浊阻肺治法:化痰降逆方药:二汤合三子养亲汤3、痰热郁肺治法:清肺化痰,降逆平喘方药:越婢加半夏汤4、痰蒙神窍治法:涤痰,开窍,熄风方药:涤痰汤、安宫牛黄丸或至宝丹5、肺肾气虚治法:补肺纳肾,降气平喘方药:补虚汤合参蛤散。
6、阳虚水泛治法:温肾健脾,化饮利水方药:真武汤合五芩散痰饮:病因病机:病因为寒湿浸渍,饮食不节,劳欲所伤,或素体阳虚,肥胖湿盛,或年老多病等,以致肺脾肾气化功能失调,三焦水道不利,水液失于正常运化、输布,停积而为痰饮。
痰饮之病理性质总属阳虚阴盛病机关键:阳虚阴盛鉴别诊断:痰、饮、水、湿痰多由热煎熬而成,分有形、无形之痰。
有形者,形质厚浊,咳咔可见;无形者,无处不到。
痰之为病,病证复杂。
饮主要因寒积聚而成,为稀涎,饮之为病,多停留于体空腔或体位低下之处。
水为阴邪,有阴水、阳水之分,为清液,水之为病,可泛滥体表、四末;湿为阴邪,其性粘滞,但无定体,可随五气从化相兼为病。
但痰、饮、水、湿同出一源,均为水液不归正化,停积而成,在一定条件下又可相互转化。
治疗原则:温阳化饮。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之宗旨。
分证论治:饮留胃肠者为痰饮,饮留胸胁者为悬饮,饮停胸肺者为支饮,饮溢四肢者为溢饮。
痰饮1、饮停于胃治法:和中蠲饮方药:小半夏加茯苓汤2、饮邪化热治法:清热逐饮方药:甘遂半夏汤3、饮留于肠治法:攻逐水饮方药:已椒苈黄丸。
防己悬饮1、邪犯胸肺治法:和解少阳,宣利枢机方药:柴枳半夏汤2、饮停胸胁治法:攻逐水饮方药:十枣汤3、气滞络痹治法:理气和络方药:香附旋覆花汤4、阴虚热治法:滋阴清热方药:泻白散或合沙参麦冬汤支饮治法:温肺化饮方药;小青龙汤溢饮治法:解表化饮方药:小青龙汤心悸:病名:心悸:是指气血阴阳亏虚,或痰饮瘀血阻滞,致心失所养,心脉不畅,心神不宁,引起心中急剧跳动,惊慌不安,不能自主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症。
包括心悸和怔忡。
鉴别诊断:1、心悸与怔忡:2、辨脉象变化:心动过速型心悸:可有一息六至之数脉,一息七至之疾脉,一息八至之极脉,一息九至之脱脉,一息十至以上之浮合脉,脉率过缓型心悸,可见一息四至之缓脉,一息三至之迟脉,一息二至之损脉,一息一至之败脉,两息一至之夺精脉。
治疗原则:补益气血,调理阴阳,以求气血调畅,阴平阳秘。
养心安神,重镇安神之法。
分证论治:1、心虚胆怯治法:镇惊定志,养心安神方药:安神定志丸加琥珀、磁石、朱砂2、心脾两虚治法:补血养心,益气安神方药:归脾汤3、肝脾阴亏治法:滋补肝肾,养心安神方药:一贯煎合酸枣仁汤加山萸肉4、心阳不振治法:温补心阳方药: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5、水饮凌心治法:振奋心阳,化气利水方药:芩桂术甘汤6、血瘀气滞治法:活血化瘀,理气通络方药:桃仁红花煎7、痰浊阻滞治法:理气化痰,宁心安神方药:导痰汤8、邪毒犯心治法:清热解毒,益气养阴方药:银翘散或生脉散加减心痛:病名:心痛:因心脉孪急或闭塞引起的膻中部位及左胸膺部疼痛为主证的一类病症。
轻者仅感胸闷如窒,重者突然疼痛如刺,如灼,如绞,面色苍白,大汗淋漓,四肢不温者,谓之心痛。
心痛的诱因:寒冷刺激,饱餐之后,情绪激动,劳累过度。
历史沿革:《灵枢·厥病》篇提出“肾心痛”、“胃心痛”、“脾心痛”、“肝心痛”、“肺心痛”五种“厥心痛”及“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的心痛重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