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教子有方

合集下载

十大最有名的家风故事

十大最有名的家风故事

十大最有名的家风故事1、孟母三迁说起中华经典家风故事,第一个想到的便是《孟母三迁》的故事。

孟子的母亲,世人称她孟母。

孟子小时候,居住的地方离墓地很近,孟子学了些祭拜之类的事,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

他的母亲说:“这个地方不适合孩子居住。

”于是将家搬到集市旁,孟子学了些做买卖和屠杀的东西。

母亲又想:“这个地方还是不适合孩子居住。

”又将家搬到学宫旁边。

孟子学习会了在朝廷上鞠躬行礼及进退的礼节。

孟母说:“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

”就在这里定居下来了。

等孟子长大成人后,学成六艺,获得大儒的名望.君子以为这都是孟母逐步教化的结果。

2、曾国藩家训古今名人家风家训故事有不少,令人印象最为深刻的当属曾国藩家训的故事。

曾国藩教子与治家的理念和实践,是社会公众一致认可并极力推崇的。

他一生戎马倥偬,但对子女、对家庭的教育却从未放松过。

曾国藩特别强调“勤以持家”,还强调“和以治家”,更是以此为家族宗旨,而他自己也是一丝不苟的言传身教。

成晓军,1953年8月生,湖南湘乡人,现任惠州学院政法系主任、教授、硕士生导师,惠州学院粤东地方史研究中心主任。

自1976年以来先后在《历史研究》《近代史研究》《江海学刊》等海内外多家刊物上发表过学术论文,参与主持整理《曾国藩全集》,并独著、合著、主编出版《帝王家训》、《名臣家训》、《曾国藩的幕僚们》《曾国藩家族》等近20本图书,其中大量论点多次被学者或研究人员引用。

3、祖昌教孙南北朝时期的祖昌,任刘宋朝大匠卿,是朝廷管理土木工程的高级官员。

他的孙子不爱读书,常常被望子成龙的儿子祖朔之骂。

因长期被骂,孙子越来越讨厌读书。

祖昌觉得儿子的教育方法不对,告诫儿子说到“他读书不行,说不定干别的事灵巧。

做大人的,要细心观察孩子的兴趣,加以诱导。

”之后,祖昌常常把孙子带去工程现场。

孙儿对大山大河、田野村庄和各种建筑,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尤其对于天文学知识,特别喜欢。

于是,祖昌带着孙子拜访了天文学家何承天,学习了很多天文知识。

梁启超是如何教育子女的

梁启超是如何教育子女的

梁启超是如何教育子女的古有:一门三进士,父子三探花。

今有: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

《三字经》说:"窦燕山,有义方。

教五子,名俱扬。

中外历史上不乏成功的家教案例,梁启超算是其中的典范。

“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

”能把九个子女都教育成青年才俊的近代恐怕只有梁启超了。

听着这个名字你肯定不陌生,因为在初中的历史课本中学到过。

梁启超梁启超: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戊戌变法的领袖之一,近代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学术大家。

民初清华大学国学院四大教授之一、著名新闻报刊活动家。

但历史书却没有告诉你,除了上述各种“家”以外,梁启超还是近代史上的“超级奶爸”!有学者称赞他为“中国家教第一人”,为何这么说?来看看他的九个子女就知道了。

你有没有被惊讶道?果然是“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

”据悉,梁启超常年与家人分居,聚少离多,在这种情况下梁先生仍能教育出九个青年才俊,堪称家教界的典范!这样的子女足够让所有父母羡慕吧,梁启超是如何将子女教育成才呢?据八斗君分析,原因有三:其一:教育子女必须爱国,爱国如家前文也说到了,梁启超先生因常年在外,与家人聚少离多,因此,书信,梁先生经常在书信中教育他的孩子们必须爱国,并且爱国如家。

爱国,就像一颗种子,他把它种在每个孩子的心里,生根、发芽、成长。

他曾说:“爱国如家,人必有爱国心,然后可以成大事。

”梁启超以“爱国之心做事”的精神教育子女,梁家所有在外留学的孩子没有一人留在国外,无论当时的中国是战火连天还是贫穷困苦。

其二:与孩子做朋友,正确的‘爱’孩子梁启超作为一位父亲,从没有父亲的架子,喜欢和孩子们在一起,从他与孩子的交往书信中,可以真切地感受到他与孩子们交流时的快乐。

和孩子们分隔两地的他,总是怀着极大的期待等待孩子们的来信,收到信,就“欢喜得很”,收不到信,就着急,就抱怨。

同样,他也怀着极大的热情给孩子们写信,据悉,他写给孩子们的信有几十万字,也有人说超过百万,总之是个惊人的数字。

梁启超对子女的四条忠告

梁启超对子女的四条忠告
梁启超对子女的四条忠告
一、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咱就说啊,这就好比种地,你要是老想着能收多少粮食,还没种就开始算收成,那哪行呢?就像我邻居家那小子,整天想着自己能赚大钱,可又不愿意踏踏实实地学习本事,这不是本末倒置嘛。做事情就得一门心思地先把功夫下足了,就像梁启超先生说的,别老盯着收获,先把耕耘做好了。只要你努力耕耘了,收获那是迟早的事儿。你要是光想收获不想耕耘,那不就跟守株待兔的农夫一样傻了吗?这可是个您想啊,孩子又不是鸭子,你能一个劲儿地往他嘴里塞东西吗?我有个朋友,天天给他家孩子报各种补习班,孩子累得像个小老头似的,一点朝气都没有。梁启超先生的这个忠告多在理儿啊。教育孩子得像种花一样,得根据花的习性来浇水施肥,不能一股脑儿地啥都往上招呼。你得让孩子有自己的兴趣,自己去探索这个世界。要是把孩子当成一个装知识的容器,不停地往里塞,那孩子对学习的热情都被你给塞没了。这不是把孩子往歪路上带吗?
四、与子女做朋友。
您瞧瞧,这是多好的一种关系啊。我有个同事,他和他儿子就像朋友一样。儿子有啥心里话都跟他说,他也不摆家长的架子。这要是换了那些老古板的家长,孩子哪敢跟他们交心啊。梁启超先生倡导的这种与子女做朋友的方式,就像是两座山之间的桥梁,把父母和子女的心紧紧地连在了一起。你要是整天高高在上地对孩子发号施令,孩子心里能舒服吗?肯定不舒服啊。你想啊,要是你的朋友老是命令你,你还愿意跟他做朋友吗?肯定不愿意啊。
三、趣味总是慢慢的来,越引越多。
趣味这个东西啊,就像小火炖肉,急不得。我记得我小时候学画画,一开始觉得可枯燥了,但是我妈就很聪明,她会一点点地引导我。今天给我看一幅特别有趣的画,明天又带我去看画展,慢慢地,我就对画画充满了趣味。这就跟梁启超先生说的一样,趣味不是一下子就有的,得慢慢培养。要是你想一口吃成个胖子,一下子就想让自己对某个东西充满趣味,那不是天方夜谭吗?就好比你想一下子就把一棵小树苗变成参天大树,可能吗?不可能的呀。

梁启超:教子有方,爱女如命,真乃天下父之楷模!

梁启超:教子有方,爱女如命,真乃天下父之楷模!

梁启超:教子有方,爱女如命,真乃天下父之楷模!梁启超先生被誉为“中国知识分子第一人”,翻阅历史,你会看到对他的评价是这样的:中国近代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以史学研究成绩最显著,是近现代历史上一位百科全书式的人物。

因为他的身份,我一直觉得他在家应该是那种不苟言笑、严谨刻板的家长。

最近读《梁启超家书》,看他与子女的交流,彻底颠覆了我对他的形象定位。

原来,他竟然是一位感情丰富、严慈相济的父亲!梁启超一生养育了九个子女,依次为:思顺、思成、思永、思忠、思庄、思达、思懿、思宁、思礼。

其中,思顺、思成、思庄为原配夫人李蕙仙所生,思永、思忠、思达、思懿、思宁、思礼为第二个夫人王桂荃所生。

他的九个子女都各有成就:长女思顺是诗词研究专家;长子思成、次子思永及最小的儿子思礼分别在建筑学、考古学、火箭系统控制方面成就斐然,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其他子女有著名的图书馆学家、经济学家、社会活动家、军人,每个孩子都找到了自己人生的方向,并终其一生为事业而奋斗。

《梁启超家书》收录了梁启超写给子女的一百多封信,在这些信中,他虽然也会对儿女进行教育、指导,但更多时候是像朋友一样的交流、倾诉。

让我感触最深的是他跟孩子们之间的亲密关系,女儿思顺成年成家了,他还口口声声称呼“宝贝思顺”,对待其他孩子也是如此,“小庄庄”、“老白鼻(baby)”、“司马懿”、“六六”都是他日常对孩子们的昵称。

有父可爱如此,孩子该多么幸运!爱女如命人尽皆知有人说“女儿是父亲前世的情人”,梁启超对女儿的爱恰是这句话最好的证明,尤其是对长女梁思顺。

思顺对梁启超来说,既是女儿,又是朋友,还是工作上的助手,他的大部分家书都是写给思顺的。

思顺在国外读书,因学业紧张,拼命用功,梁启超接连不断写信劝慰,唯恐女儿因学习影响身体健康。

1912年12月16日致思顺书:“来复日(星期天)必须休息,且须多游戏运动。

……汝必须顺承我意,若固欲速以致病是大不孝也。

满门俊秀,梁启超的教子方

满门俊秀,梁启超的教子方

满门俊秀,梁启超的教子方梁启超和儿女们对于梁启超,许多人都不陌生。

作为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梁启超因为推动戊戌变法,和康有为一起被写进了教科书。

然而,很少有人知道,除了是一位文采兼备的文学家和政治家,梁启超还有一个身份是成功的家庭教育家。

梁思成的九个孩子各个有所成:从这些梁家子女身上,我们可以看出虽然继承其父亲学术和政治活动家身份的子女寥寥,但却在个人选择的领域里都有所成。

子女偶有成才,或许是个人天赋,但满门俊秀,其中一定倾注了父母的心血。

今天我们就从梁启超给子女的众多家书中挑选一篇,窥探窥探梁启超的教子之道吧!孩子们:思成和思永同走一条路,将来互得联络观摩之益,真是最好没有了。

思成来信问有用无用之别,这个问题很容易解答,试问开元天宝间李白、杜甫与姚崇、宋璟比较,其贡献于国家者孰多?为中国文化史及全人类文化史起见,姚、宋之有无,算不得什么事;若没有了李、杜,试问历史减色多少呢?我也并不是要人人都做李、杜,不做姚、宋,要之,要各人自审其性之所近何如,人人发挥其个性之特长,以靖献于社会,人才经济莫过于此。

思成所当自策厉者,惧不能为我国美术界作李、杜耳。

如其能之,则开元、天宝间时局之小小安危,算什么呢?你还是保持这两三年来的态度,埋头埋脑去做便对了。

长子梁思成你觉得自己天才不能负你的理想,又觉得这几年专做呆板工夫,生怕会变成画匠。

你有这种感觉,便是你的学问在这时期内将发生进步的特征,我听见倒喜欢极了。

孟子说:“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

”凡学校所教与所学总不外规矩方圆的事,若巧则要离了学校方能发见。

规矩不过求巧的一种工具,然而终不能不以此为教、以此为学者,正以能巧之人,习熟规矩之后,乃愈益其巧耳。

不能巧者,依着规矩可以无大过。

你的天才到底怎么样,我想你自己现在也未能测定,因为终日在师长指定的范围与条件内用功,还没有自由发掘自己性灵的余地。

况且凡一位大文学家、大美术家之成就,常常还要许多环境与其附带学问的帮助。

梁启超教育子女务实的故事

梁启超教育子女务实的故事

梁启超教育子女务实的故事《梁启超:务实教育育子女》
梁启超,这位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人物,在教育子女方面,那可真是有一套独特的方法。

他教育子女特别务实,从不空谈大道理。

就拿梁思成来说吧,梁启超没有一味地要求他追求高远的目标,而是引导他脚踏实地去做事。

在梁思成选择建筑学专业时,梁启超给予了充分的支持,他告诉梁思成,建筑学可不只是设计好看的房子,更是要为人们创造实实在在的居住环境。

这就好比农民种地,得一颗一颗种子去播撒,一滴一滴汗水去浇灌,才能有收获呀!
梁启超还鼓励子女们在生活中多实践。

他常说,知识不仅仅在书本里,更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

他的女儿梁思庄,在国外求学时遇到了困难,梁启超没有长篇大论地安慰,而是告诉她要像勇士一样去面对,去在实践中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这不就跟我们走路一样吗?只有一步一步往前走,才能到达目的地。

梁启超的务实教育理念,让他的子女们在各自的领域都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他的子女们没有好高骛远,而是踏踏实实地做事,认认真真地生活。

这不就是我们应该学习的吗?教育子女,就要像梁启超那样,实实在在,让他们在生活中历练,在实践中成长。

这才是真正为子女好呀!。

梁启超的教子之道

梁启超的教子之道

新农村2024.1梁启超十分注重对子女的言传身教,不仅悉心培养出了3个院士,还缔造出了“满门才俊”的传奇。

梁启超的9个子女依次为:思顺、思成、思永、思忠、思庄、思达、思懿、思宁、思礼,他们中有7人曾到国外求学或工作,学成归来后相继成为著名的学者或专家。

其中梁思成从事古建筑研究和教学工作,是我国建筑教育的奠基人之一,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立下汗马功劳;梁思永为中国考古事业的发展和考古人才的培养作出了巨大贡献。

他俩都当选为第一届中国科学院院士。

梁思礼先后领导和参加了多种导弹和运载火箭的控制系统研制试验,1987年当选为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

每个优秀的孩子背后,必有一位用心栽培的家长。

梁启超的教子之道,至今仍值得我们借鉴学习。

与孩子亲切交谈孩子们年幼时,梁启超经常让他们围坐在小圆桌旁,他就像说书人一样,一边与孩子们声情并茂地聊天说话,一边绘声绘色地谈古论今,讲的都是古今中外历史上爱国英雄的故事。

他通过与孩子们面对面的亲切交谈,传递父爱,也和他们热烈地讨论国家大事、人生哲学以及治学的态度和做学问的方法,启蒙他们的思想。

“三步”学习法针对孩子们如何读好书,梁启超曾总结过一个”三步”读书法,即鸟瞰、解剖、会通。

鸟瞰就是领略大概,明确重点;解剖是将各部分仔细钻研,重要处着力解剖,疑难处认真研究,有所得则记忆之;会通指上下左右贯通,将全书彻底了解而后已。

“严”和“爱”缺一不可梁启超认为教子之道要贯穿“严”和“爱”两个字。

“严”出于理智,“爱”则出于情感,二者缺一不可。

在学习和做人方面要“严”字当头,在生活上要以“爱”相扶。

有一次,年幼的梁思永和一位小朋友发生了点矛盾互不相让,随后就扭打起来。

虽然是那位小朋友的过错,但梁启超仍严厉地批评了思永,并提出三个问题让思永反思:一是有没有必要打架?二是怎样与对方和好如初?三是再碰上这类事应该怎么处理?在思永给出了满意的回答后,梁启超才让思永吃午饭。

过后,梁启超还亲自带着思永前往对方家中向小朋友道歉。

梁启超教育子女给我们的启示

梁启超教育子女给我们的启示

梁启超教育子女给我们的启示梁启超是我国近代历史上的一个风云人物,而梁启超教育子女也很成功。

“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梁启超到底是怎么培养他的儿女的呢?梁启超教育子女给我们带来很大的启示:梁启超出生于清朝晚期一个农村家庭,祖父和父亲都是秀才,他们的文化修养对梁启超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祖父不仅教他识字读书,还给他讲了许多爱国故事,让梁启超从小就培养出爱国情怀。

梁启超天赋很高,学习也很刻苦,十七岁就考中了举人。

第二年梁启超结识了康有为,并拜他为师。

当时中国民生困苦,外国列强虎视眈眈。

梁启超非常赞成康有为的政治观点,和他一起走上了改良维新的道路。

到这时,梁启超的收入就非常可观了。

当时一般工人的工资是每月八元左右,而梁启超的工资达到了每月三千元。

除了工资,他还有不菲的稿费收入,演讲和讲课收入,股票和投资收入,在当时绝对是衣食无忧了。

但梁启超的可贵之处就是他所提倡的“寒士家风”。

他希望自己的儿女保持贫寒人家的家风,勤俭持家,艰苦朴素。

梁启超尤其重视逆境教育,他曾说“我所做的事,常常失败——严格的可以说没有一件不失败————然而我总是一面失败一面做,因为我不但在成功里头感觉趣味,就在失败里头也感觉趣味”。

就是因为这种寒士家风,梁启超的儿女个个都在品行上得到了磨练和提高,他们从来不利用父亲的名望来获取利益,也从不把金钱拿来吃喝玩乐,而是用在学习和研究等自我提高的正当用途。

虽然梁启超对子女要求很严格,但是也不缺乏亲切和慈爱。

他给子女写下了两千多封书信,这些信中语言温柔和煦,都是循循善诱的教导。

梁启超还非常了解每个孩子的性格特点,因材施教,也很尊重孩子们的自愿选择。

他不仅是孩子们的好父亲,还是孩子们的好朋友。

梁启超一生跌宕起伏,他不仅在政治上和思想上影响了整个中国,还通过对儿女的培养为国家做出了贡献。

梁启超曾在清华大学演讲,提倡要做君子。

我们看梁启超对子女的教育,寒士家风的吃苦教育就是自强不息的一面,而亲切慈爱的家风是厚德载物的一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梁启超画像,来自网络)
梁启超教子有方
梁启超共有九个孩子,个个出类拔萃,其中梁思成、梁思永、梁思礼三人为院士。

梁启超教子有方,概括起来,有三个突出特色:
一是给子女提供良好的教育条件。

梁家子女都受到了很好的学校教育,梁思顺毕业于日本女子师范学校;梁思成先就读于清华学校,后留学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获硕士学位;梁思永先就读于清华学校,后往哈佛大学攻读考古学和人类学;梁思忠毕业于美国弗吉尼亚陆军学校和西点军校;梁思庄先留学加拿大麦吉尔大学,后到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学习;梁思达毕业于南开大学经济系;梁思懿,先入燕京大学学医,后又往美国南加州大学学习;梁思宁,先入南开大学学习,后因日本侵华,参军抗日;梁思礼先入美国普度大学,获学士学位,后就读于辛辛那提大学,获硕士和博士学位。

为弥补孩子们国学根底不够的不足,梁启超在家中开设国学训练班,还经常给子女购买图书和各种学习用品。

1912年流亡日本多年刚刚回国的梁启超,就为远在加拿大的大女儿梁思顺买《东坡集》《韩柳合集》等。

为使二儿子梁思永在考古学研究上有所进步,梁启超亲自为他联系自费参加著名考古学家李济在山西的考古发掘,甚至还和瑞典考古学家斯文赫定联系,让梁思永自费参加其在西北的考古活动。

为了让梁思成和林徽因在建筑学上大展宏图,他特意花巨资安排他们到欧洲度蜜月,细心考察欧洲建筑艺术。

二是给子女传输科学的人生理念。

作为思想理论家的梁启超,总是从哲理的高度,把人生的一些基本理念,用通俗直白的语言告诉孩子们,希望他们少走弯路。

将这些论述概括起来,精华的东西是:做人应该尽兴、理智、随缘。

所谓尽兴,就是将兴趣和能力发挥到极致。

梁启超视兴趣为幸福的源泉,成功的基石。

他时常教诲子女对生活、对事业要有广泛而浓厚的兴趣,还特别强调支持兴趣持久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希望,希望是成功的阶梯,他一再告诫子女们要对生活充满希望,万万不可悲观。

他在家信中说:“我以为一个人什么病都可以医,唯有…悲观病‟最不可医,悲观是腐蚀人心的最大毒菌。

”梁启超总是告诉子女们要时刻明白自己的性格和能力,不要好高骛远,只要将自己的能力充分发挥出来了,就应该心满意足。

他说:“要各人自审其性之所近何如,人人发挥其个性之特长,以靖献于社会,人才经济莫过于此。


所谓理智,就是用理性约束感性。

他告诉子女任何时候都要头脑清醒,用自己的智慧去理性处理日常生活中的各种问题。

在给孩子们的信中,他说:“青年为感情冲动,不能节制,任意决破礼防的罗网,其实乃是自投苦恼的罗网,真是可痛,真是可怜。

”梁启超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处理感情问题上,一定要以理智超越情感,发乎情止乎礼,不可随心所欲。

即使是交友,梁启超也希望子女们要理智,他告诫二女儿思庄说:“庄庄多走些地方,多认识一些朋友,性格格外活泼些,甚好甚好,但择交是最要紧的事,宜慎重留意,不可和轻浮的人多亲近。


所谓随缘,就是对得失顺其自然。

梁启超的基本思路是:遇到失败或挫折首先要平静地接受,任其自然;其次要看作是磨练自己的机会,妥善寻求解决的办
法,在克服困难中更上一层楼。

因此,梁启超给子女们开出的信条是:“大抵凡个人利害的事,只是…随缘‟最好。


三是给予子女耐心的关怀。

梁启超在给儿女讲做人的大道理的同时,更注重生活细节的具体关怀,可谓大处引导,小处关心。

儿女们上什么学校,读什么专业,看什么课外书,如何保养身体,如何培养业余爱好,如何修身养性,如何劳逸结合等,他都会一一指导,详细叮嘱。

举一例,梁思成和林徽因赴欧洲旅行结婚的具体路线,尤其是归国路线,梁启超都细心安排,他在致梁思成的信中说:“你们由欧归国行程,我也盘算到了。

头一件我反对由西伯利亚回来……你们最主要的目的是游南欧,从南欧折回俄京搭火车也太不经济,想省钱也许要多花钱。

我替你们打算,到英国后折往瑞典、挪威一行,因北欧极有特色,市政亦极严整有新意(新造之市,建筑上最有意思者为南美诸国,可惜力量不能供此游,次则北欧特可观),必须一住。

由是入德国,除几个古都市外,莱茵河畔著名堡垒最好能参观一二;回头折入瑞士,看些天然之美;再入意大利,多耽搁些日子,把文艺复兴时代的美彻底研究了解。

最后便回到法国,在马赛上船(到西班牙也好,刘子楷在那里当公使,招待极方便;中世及近世初期的欧洲文化实以西班牙为中心),中间最好能腾出点时间和金钱到土耳其一行,看看回教的建筑和美术,附带着替我看土耳其革命后政治。

”如此周密的安排,可见梁启超的儿女情深。

这是一位合格的父亲,更是一位优秀的父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