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震规范学习笔记

合集下载

一注感想之抗震规范知识

一注感想之抗震规范知识

抗震设计知识抗震设计时的结构自振周期1T 与计算风荷载脉动增大系数ξ时用的自振周期应该是一样的吗?????感觉应该一样,但计算的方法不同,给人的感觉是抗震计算用的自振周期更加精确一些。

应用底部剪力法和振型分解反应谱法确定地震影响系数α值时,均需先计算结构的自振周期1T 。

多层砌体房屋、底层框架——抗震墙和多层内框架砌体房屋等结构的自振周期一般较短,在0.3s 以内,可直接采用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max α。

《高砼规》附录 B.0.2对于质量和刚度沿高度分布比较均匀的框架结构、框架——剪力墙结构和剪力墙结构,其基本自振周期可按下式计算:11.7TT ψ= (B.0.2)式中:1T ——结构基本自振周期(s );T u ——假象的结构顶点水平位移(m ),即假象把集中在各楼层处的重力荷载代表值i G 作为该楼层水平荷载,并按本规程第5.1节的有关规定计算的结构顶点弹性水平位移;Tψ——考虑非承重墙刚度对结构自振周期影响的折减系数,可按本规程第3.3.17条确定。

《高砼规》3.3.16条:计算各振型地震影响系数所采用的结构自振周期应考虑非承重墙体的刚度影响予以折减。

《高砼规》3.3.17条:当非承重墙体为填充砖墙时,高层建筑结构的计算自振周期折减系数Tψ可按下列规定采用:1. 框架结构可取0.6~0.7;2. 框架——剪力墙结构可取0.7~0.8;3. 剪力墙结构可取0.9~1.0。

对于其他结构体系或采用其他非承重墙体,可根据工程情况确定周期折减系数。

《抗震设计规范》《抗震设计规范》5.2.7条:结构抗震计算,一般情况下可不计入地基与结构相互作用的影响;8度和9度时建造于III 、IV 类场地,采用箱形基础、刚性较好的筏基和桩箱联合基础的钢筋混凝土高层建筑,当结构基本自振周期处于特征周期的1.2倍至5倍范围时,若计入地基与结构动力相互作用的影响,对刚性地基假定计算的水平地震剪力可按下列规定折减,其层间变形可按折减后的楼层剪力计算。

抗震基础知识点总结

抗震基础知识点总结

抗震基础知识点总结一、地震的基本概念地震是指地球内部的能量在破裂面或者岩石断层上释放出来时所产生的一种自然现象,是造成地表和地下结构物破坏和人员伤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地震的产生与板块运动有关,通常会引起地质灾害,例如山体滑坡、泥石流等。

二、地震的基本参数1. 震中:地震的发生位置。

2. 震源:地震发生的地点,即地震的震源。

3. 震源深度:地震发生的深度。

4. 震级:描述地震能释放的大小的参数。

5. 震源机制:描述地震破裂的形态和方向。

三、地震的危害地震对建筑物和结构物造成的破坏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倒塌、位移、破裂和震害。

地震对人员造成的伤害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建筑物倒塌造成的伤亡、次生灾害(如火灾、泥石流等)、心理伤害等。

四、抗震设计的基本原理抗震设计的基本原理是根据地震的作用,设计结构使其在地震发生时能够保持相对稳定的行为,减小破坏程度和减少伤亡。

主要包括减轻地震作用、增强结构的承载能力、提高结构的延性等。

五、抗震设计的措施1. 结构的抗震设计结构的抗震设计包括选用合适的材料、结构形式和结构参数,设置适当的抗震支撑和连接,提高结构的整体稳定性等。

2. 基础的抗震设计基础的抗震设计主要包括采用足够的基础面积、设置合适的基础类型、提高基础的抗震反震能力等。

3. 承载系统的抗震设计承载系统的抗震设计主要包括采用合适的结构形式、设置适当的加强措施、提高结构的整体抗震性能等。

六、抗震基础设计的基本要求1. 抗震基础的选址抗震基础应选择在地质条件稳定、地震烈度较小、避免次生地震灾害的地点进行布置。

2. 抗震基础的材料抗震基础应选用强度高、变形能力好的抗震材料,如高强度混凝土、钢筋等。

3. 抗震基础的设计抗震基础的设计应根据地震作用和建筑物结构的要求来确定基础的尺寸、形式和方式。

4. 抗震基础的施工抗震基础的施工应按照设计要求,采用科学的方法和技术进行施工,严格控制施工质量。

七、抗震基础设计中需要注意的问题1. 土壤的抗震能力土壤的抗震能力对基础的抗震性能有重要影响,需要根据土壤的性质和地震烈度来进行合理设计和选用。

朝花夕拾2-抗震相关条文+学习笔记1

朝花夕拾2-抗震相关条文+学习笔记1

UBC 97 抗震相关条文学习笔记1Preface由于迪拜GateWay Tower项目的设计需要,我系统地研究了UBC 97 关于抗震的相关条文。

UBC 97的Volume.2 中涉及抗震的主要包括三个部分:Chapter 16, Chapter 22 and Appendix Chapter 16。

它们的相互层次关系参见下图:UBC 97这三个部分的具体规定比较繁琐和复杂,所以本学习笔记只着重学习chapter 16,以图了解UBC 97的抗震设计最基本的准则。

个人感觉中美抗震规范中的基本准则大致相同,一些参数都能一一对应。

UBC 97 抗震相关条文学习笔记1UBC 97 地震计算的基本规定(Criteria Selection)refer to section 16291, Seismic zone (地震区域)对应参数:seismic zone factor Z (地震区域系数 Z)美国本国的地震区域划分如下图:不同地震区域对应的系数z如下表:UBC 97 抗震相关条文学习笔记12, Site geology and soil characteristics (场地地质条件和土壤特征)对应参数:无直接对应参数,仅作分类供查询二级参数UBC 97 抗震相关条文学习笔记13, Occupancy category (使用等级)对应参数:¾seismic importance factor I;¾seismic importance1 factor I p;¾wind importance factor I w;相应参数可查询表TABLE 16-K:UBC 97 抗震相关条文学习笔记14, Structural System (结构系统)对应参数:无直接对应参数,仅作分类供查询二级参数UBC 97 抗震相关条文学习笔记15, 【二级参数】seismic response coefficient (地震响应系数)相应参数:C a,可由表TABLE 16-Q查得。

抗震设计的知识点总结

抗震设计的知识点总结

抗震设计的知识点总结一、抗震设计的基本原则1. 地震的影响地震是地球上发生的地质现象,它是由地壳中的岩石突然断裂或者岩石夹在地表以下的应力超过了其强度而破裂,使地表产生振动。

地震振幅、频率和持续时间都可能对建筑物造成破坏,所以在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地震的影响。

2. 弹性设计原则建筑物在地震中的受力形式主要是弯曲、剪切、轴力和扭转,因此在抗震设计中,需要考虑地震作用下结构的弹性应变和弹性位移,以确保结构在地震发生时可以弹性变形而不致破坏。

3. 原则性和实用性抗震设计应该是科学的、系统的、全面的,同时又要考虑到实际的施工和使用,保持合理性和实用性。

4. 分级设计原则在抗震设计中,需要按照地震烈度等级和建筑物用途的不同,对建筑物进行分级设计,确定建筑物所需的抗震能力和地震防护措施。

5. 效用和经济的原则设计应适用于所能预见的地震力,既能保证结构的安全,又能保证结构的经济合理性。

6. 效果可靠性和易维护性抗震设计需要考虑结构的抗震可靠性和易维护性,确保结构在地震发生后能够保持稳定和可维修。

二、抗震设计的主要工作内容1. 地震勘察在进行抗震设计前,需要对地震烈度、地震波、地基条件等进行全面的勘察和分析,以了解地震对建筑物可能产生的影响。

2. 结构设计抗震设计中的结构设计是其中关键的一环,需要考虑结构的受力特点、结构的稳定性和变形能力、结构构件的选择等。

在抗震设计中,需要确定地震设计激励、结构的周期、结构的阻尼比等参数,以确保结构的抗震性能。

4. 地震防护设计地震防护设计是抗震设计的重要内容,它包括了结构的抗震设防措施、地震减震和隔震技术的应用等。

5. 抗震设防措施抗震设防措施主要包括加固设计、剪力墙、抗震支撑等,这些措施可以有效减小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

6. 地震减震技术地震减震技术是通过增加结构的阻尼,减少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主要有液体减震器、摩擦减震器等。

7. 隔震技术隔震技术是通过隔离结构和地震波的传递,减小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包括了弹簧隔震器、滑动隔震器等。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2010版_学习总结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2010版_学习总结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2010版_学习总结第一篇:建筑抗震设计规范2010版_学习总结2010抗震规范已经到货,抽空学习了一下,与去年注册工程师继续教育课时学的送审稿略有改动,以下简要记述认为对自己设计工作影响较多的修改,钢结构、砌体结构等本人接触不多的内容就不赘述了。

一、第3章新增3.10节建筑抗震性能化设计的内容,3.10.3明确给出了中震(即设防烈度)计算的αmax值(送审稿是放在表5.1.4-1处的,正式版本不知为何又改到了这里):6度——0.12;7度(0.10g)——0.23;7度(0.15g)——0.34;8度(0.20g)——0.45;8度(0.30g)——0.68。

对于平时设计来说,主要用于超限审查做的中震不屈服或中震弹性设计,一般的结构计算也没必要做。

二、4.1.6条,将场地类别中的I类细化为I0和I1两个亚类。

修订原因是考虑到剪切波速为500-800m/s的场地还不是很坚硬,将此种场地定为I1类,硬质岩石场地定为I0类。

相应地,表5.1.4-2提供了这两种场地类别的特征周期值,其中I1类的特征周期值与2001规范中I类场地的周期值相同。

三、5.1.4条:1.增加了6度罕遇地震的αmax值。

2.计算罕遇地震作用时,特征周期应增加0.05s。

01规范只是在计算8度、9度的罕遇地震才有此要求,现要求扩大至各种地震烈度。

此条对超限审查的罕遇地震弹塑性分析等有影响。

四、5.1.6条,修改了地震影响系数曲线。

曲线的表达式表面上没有变化,但其中曲线下降段的衰减指数γ、直线下降段的下降斜率调整系数η1及阻尼调整系数η2的公式均有变化。

五、5.2.5条,增加了6度地震计算的结构任一楼层的水平地震剪力要求,01规范只对7-9度有要求。

六、6.1.1条,现浇钢筋混凝土房屋适用的最大高度有所调整。

1.注4明确表中的框架结构不包括异形柱框架结构,异形柱结构的适用高度应以异形柱规范为准。

2.8度地震的适用高度分为0.2g和0.3g两种要求。

防震知识点总结8单元

防震知识点总结8单元

防震知识点总结8单元1.了解地震的基本知识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地震的基本知识。

地震是地球的内部能量释放所导致的一种自然现象。

产生地震的原因主要有地壳运动、地壳变形和地壳构造等。

地震会引起地表振动,地裂缝,滑坡,斜坡等危险地质灾害。

2. 了解地震的预警系统一些地区可能装有地震预警系统,这些系统可以提前几秒到几十秒的时间来发出警报。

如果你的居住地有这样的系统,那么在地震发生时,你可以躲到安全地方,以减少对自己的伤害。

3. 在地震发生时如何保护自己在地震发生时,如何保护自己是非常关键的。

首先,要尽量避免站在窗户边上,因为玻璃可能会破碎。

其次,要躲到桌子下面或者其他坚固的家具下面,以避免被坠物砸伤。

同时,要保持镇定,遵守教师的指挥,不要慌张乱窜。

4. 在地震发生后如何自救如果你被困在废墟下,要保持冷静,用身边的物品来制造声音,引起救援人员的注意。

还有要注意呼吸道是否受阻,如果能出声,尽量大声呼救,等待救援。

5. 家庭防震知识在家庭中,要及时检查和维护家具,锁紧柜门,尤其是那些用品重的柜子。

家庭成员要一起讨论家庭防震计划,并定期进行防震演习。

6. 公共场所防震知识在公共场所,要注意疏散通道,不要倒地通道摆放障碍物。

在地震发生时,要尽量避开外墙和玻璃幕墙区域,躲到结构坚固的地方。

如果是在高楼上,要使用楼梯紧急疏散,而不是使用电梯。

7. 学校防震知识学校应当定期举行防震演习,提醒学生如何在地震发生时保护自己。

教师和学生要一起讨论如何在地震发生时采取正确的行动。

学校要做好地震预警系统的安装和维护工作。

8. 地震科普知识在日常生活中,要多宣传和普及地震防护知识,可以通过举办防震宣传周、发放宣传资料等方式进行宣传普及。

总的来说,防震知识是非常重要的,我们需要认真对待,学习掌握这些知识。

只有当我们了解地震的基本知识,知道如何在地震发生时保护自己和他人,才能在地震发生时做出正确的反应,减少地震对我们的危害。

希望大家能够重视防震知识,多加学习,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抗震规范及混凝土规范学习(nwepdi)

抗震规范及混凝土规范学习(nwepdi)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会议总结我国抗震设计要求较以前又有所提高,尤其是对6度抗震设防区和四级框架等。

对性能设计的要求是首次提出,并给予了解决方案,对解决复杂建筑的抗震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

钢结构部分较以前的抗震规范改动较多,对解决工程实际设计难题提提供帮助。

总体感觉,我国抗震设计规范朝迈向精细化设计等目标又前进了一步。

现将新抗震规范主要修订内容总结如下。

1. 继续保持现行抗震规范的基本规定2010版继续保持了89版、2001版抗震设计规范对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下列基本规定:(1) 用三个不同的概率水准和两阶段设计体现“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基本设计原则;(没有改变)(2) 以抗震设防烈度为抗震设计的基本依据,引入“设计地震分组”,体现地震震级、震中距的影响;(3) 不同类型的结构需采用不同的地震作用计算方法;并利用“地震作用效应调整系数”,体现某些抗震概念设计的要求;(4) 按照建筑结构设计统一标准的原则,通过“多遇地震”条件下的概率可靠度分析,建立了结构构件截面抗震承载力验算的多分项系数的设计表达式;(5) 把抗震计算和抗震措施作为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强调通过概念设计,协调各项抗震措施,实现“大震不倒”;(6) 砌体结构需设置水平和竖向的延性构件形成墙体的约束,以防止倒塌;(7) 钢筋混凝土结构需确定其“抗震等级”,从而采取相应的计算和构造措施;对框架结构还要求控制“薄弱层弹塑性变形”,通过第二阶段的设计防止倒塌;(8) 装配式结构需设置完整的支撑系统,采取良好的连接构造,确保其整体性。

2010版继续保持2001版某些抗震设计基本规定:(9) 增加了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0.15g、0.30g的设计要求;(10) 提出了不同阻尼比的地震作用和控制结构最小地震作用的强制性要求;(11) 明确概念设计的某些具体要求,加强各类结构的抗震构造;(12) 纳入隔震、减震设计以及非结构构件等,向性能化设计前进2. 对建筑结构场地地基设计要求的改进(1) 建筑场地类别划分的局部调整对于场地剪切波速大于800m/s的场地,新增场地类别I0类;对于中软土和软弱土的平均剪切波速分界,考虑覆盖层取20m,由140m/s调整为150m/s。

抗震的知识点总结

抗震的知识点总结

抗震的知识点总结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对地震的了解越来越多。

地震是一种地球的自然现象,它的发生会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造成严重的损失。

因此,我们有必要掌握一些抗震知识,以减少地震对我们造成的危害。

一、地震的危害地震是由于地球内部的构造运动导致的地质现象,地震的发生会带来以下危害:1. 人员伤亡:地震会导致房屋倒塌、建筑结构破坏等,对人员造成伤害甚至死亡。

2. 财产损失:地震会破坏建筑物、桥梁、道路等基础设施,造成巨大的财产损失。

3. 生活秩序混乱:地震发生后,通信中断、交通堵塞等现象会导致生活秩序的混乱。

4. 丧失生产力:地震会破坏工厂、企业等生产设施,导致生产力的丧失。

二、抗震建筑的原则为了减少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人们提出了一些抗震建筑的原则:1. 结构合理:建筑结构应该合理,能够承受地震力的作用。

2. 材料优良:建筑材料应该是质量优良的,能够抵抗地震的破坏。

3. 施工规范:建筑施工应该按照规范进行,保证建筑物的质量。

4. 设计先进:建筑物的设计应该是先进的,能够减少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

三、抗震建筑的措施为了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人们提出了一些抗震建筑的措施:1. 加固结构:对已建成的建筑物,可以通过在结构上增加钢筋混凝土等材料来加固建筑物,提高其抗震能力。

2. 减震措施:通过在建筑物的基础上设置减震器等装置,来减少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

3. 预制构件:采用预制构件可以减少施工中的浪费,提高建筑物的质量,增加抗震能力。

4. 合理布局:在建筑物的布局上,应该合理设置建筑物的出口、逃生通道等设施,以保证人员在地震发生后的安全。

四、应急措施在地震发生后,我们应该采取一些应急措施,以减少地震对我们造成的危害:1. 领导指挥:地震发生后,应该有专门的领导人员指挥应急工作,保证应急工作的顺利进行。

2. 疏散人员:地震发生后,要及时疏散人员,避免人员伤亡。

3. 救援人员:地震发生后,应该有专门的救援人员开展救援工作,减少人员伤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对于抗震不利地段,应提出避让要求。

当无法避开时应采取有效的措施。

——弄明白有效的措施是什么?
2、建筑的抗震构造措施,是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还是要考虑提高,除了与抗震等级有关外,还与场地类型有关,当场地类型不是II类时,注意查阅抗规。

3、同一结构单元部分采用天然地基和部分采用桩基的情况,以前版本是没有提出解决办法的,本版规范给出了一定的解决办法,但是相应的措施是什么,现在还不明白。

4、建筑形体,多出建筑形体的概念:指建筑平面形状和立面、竖向剖面的变化。

5、扭转不规则,多考虑了一种情况,即当最大层间位移远小于规范限值时,位移比最大限值1.5可适当放宽。

6、有转换层时,转换层上部的结构受力构件传递给水平转换构件的地震内力应根据烈度高低和水平转换构件的类型、受力情况、几何尺寸等,乘以1.25~2.0的增大系数。

7、新版增加了“建筑抗震性能化设计”的内容。

目前没有弄明白这种性能化设计怎么实现。

8、设防地震的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见3.10.3,属于抗震性能化设计需要考虑的内容。

9、土层剪切波速的测量需要钻孔,且钻孔数量根据不同情况有不同的要求。

(问题:该钻孔是专门用于测剪切波速还是兼作他用?)10、对丁类建筑及丙类多层建筑,可以根据岩土层性状,按规范给出
的表结合当地经验估算土层剪切波速。

11、天然地基的抗震承载力调整系数与持力层的岩土性状有关,越是密实,承载力高的土层,抗震承载力调整系数越高。

12、在地震作用下,对天然地基基础的基底零应力区域有一定要求,其他荷载作用可参照该要求,但不一定遵守?
就换填砂石的比例问题讨论:(对于地基处理采用3:7砂石还是7:3砂石,如荷重较大,地质条件较差,换填时采用3:7砂石,砂少石多,对承载力改善较好,若承载力要求不高,地质条件本身较好,换填时采用7:3砂石,砂多石少,满足地基承载力要求即可。


地震作用和结构抗震验算
1、关于时程分析结果,以前规范要求采用多条时程曲线计算结果的平均值;新版规范区分了两种情况,时程曲线只有三组时,采用计算结果的包络值,当采用七组及七组以上时程曲线时,采用计算结果的平均值。

理解时程曲线要么选取三组,要么选取七组以上,介于两者之间的数量,不好界定,或者四组到六组之间也要按包络值取用时程分析结果。

时程分析法结果作为补充计算方法,主要是指对计算结果的底部剪力、楼层剪力和层间位移进行比较。

当时程分析法大于振型分解反应谱法时,相关部位的构件内力和配筋做相应调整。

如何正确选择输入的地震加速度时程曲线?
根据新抗规条文说明,主要是满足地震动三要素的要求,即:频谱特性、有效峰值和持续时间均要符合规定。

1)频谱特性可用地震影响系数曲线表征,依据所处的场地类别和设计地震分组确定,意思是选择的实际地震波所处场地的设计
分组(震中距离、震级大小)和场地类别(场地条件)应与要分析
的结构物所处场地的相同,简单的说两者的特征周期Tg值应接
近或相同。

2)有效峰值一般指加速度有效峰值,每条时程曲线都有一个最大峰值,计算时,要将该峰值调整为规范表5.1.2-2中规定的数
值,即找出时程曲线的最大峰值EPA,然后用规范规定的地震
加速度时程曲线最大值 Sa除以最大峰值EPA,就可用得出调整
系数,在程序进行计算时,输入该时程曲线和相应的调整系数
即可满足规范规定的Sa值。

应注意,该调整系数是将整个时程
曲线的幅值均按比例放大了,而不仅仅是放大了峰值而已。

3)持续时间的概念不是指地震波数据中总的时间长度。

根据规范的定义,是从首次到达该时程曲线最大峰值的10%那一点算起,到最后一次到达最大峰值的10%为止。

有效持续时间一般为结
构基本周期的5~10倍。

4)采用的时程曲线的平均地震影响系数曲线应与振型分解反应谱法所采用的地震影响系数曲线在统计意义上相符,意思是采用
的多组时程波的平均地震影响系数曲线与振型分解反应谱法所
用的地震影响系数曲线相比,在对应于结构主要振型的周期点上相差不大于20%。

5)目前的问题,怎么将时程曲线转化为反应谱曲线?据说MIDAS 里有转化工具,但是在sap2000里面没有找到。

2、时程分析时,时程曲线的来源。

如sap2000和MIDAS之类的软件都带有一部分时程波,可用在这些时程波中选取本工程适用的,但是,当这些曲线与要分析工程的条件相差甚远时,要怎么收集与本工程条件相近的时程波呢?
3、平面投影尺度很大(跨度大于120m,或长度大于300m、或悬臂大于40m)的空间结构,要分别按单点一致、多点、多向单点或多向多点输入进行抗震计算。

1)采用哪一种输入,与结构的支承条件有关;
2)对周边支承空间结构,当下部支承结构为一个整体、且与上部空间结构侧向刚度比大于等于2时,可采用三向单点一致输入计算地震作用;当下部支承结构由结构缝分开、且每个独立的支承结构单元与上部空间结构侧向刚度比小于2时,应采用三向多点输入计算地震作用。

(目前问题:支承结构和上部空间结构的刚度比怎么计算是个难点,按理说,三向多点输入应该两种情况都适用,若判断困难时,直接采用三向多点输入计算地震作用?)
3)对两边线支承空间结构及圆柱面网壳结构,当支承于独立基础时,应采用三向多点输入计算地震作用。

4)对长悬臂构件,视其支承结构特点,采用多向单点一致输入或多
向多点输入计算地震作用。

4、各种输入的概念
1)单点一致输入,即仅对基础底部输入一致的加速度反应谱或加速度时程进行结构计算(理解是对整个结构,每一次计算只输入一种反应谱或者时程波)
2)多向单点输入,沿空间结构基础底部,三向同时输入,其地震动参数(加速度峰值或反应谱最大值)比例取:水平主向:水平次向:竖向=1.00:0.85:0.65(理解是对整个结构,每一次计算也还是只输入一种反应谱或时程波,但是输入的反应谱或时程波在三个方向上均有作用,且每个方向的大小不同,以水平主向为基准,其他方向按比例取值)
3)多点输入,考虑地震行波效应和局部场地效应,对各独立基础或支承结构输入不同的设计反应谱或加速度时程进行计算,估计可能造成的地震效应。

(这个貌似也太困难了,对空间结构,支承点很多,每个支承点都要输入一种反应谱或者时程波)
4)行波效应将使不同点支承结构或支座处的加速度峰值明显不同,相位也不同,从而使不同点的设计反应谱或加速度时程不同,计算分析时应考虑这些差异
5、地震反应谱:单自由度弹性系统对于某个实际地震加速度的最大反应(可以是加速度、速度和位移)和体系的自振特征(特征周期或频率或阻尼)之间的函数关系。

6、对于规范给出的地震影响系数反应谱曲线,影响反应谱曲线形状
的主要因素有两个,一是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alfa-Max,决定了反应谱曲线的高低,代表地震动强度的大小,另一个是场地特征周期Tg,决定了反应谱曲线的胖瘦,反映了场地条件和震中距离及震级大小的影响。

7、规范给出的反应谱不是实际地震的反应谱,它在制定时需要考虑适应于各种情况,实际上是通过很多实际地震反应谱取包络形成的,已经包含了阻尼的影响。

8、关于竖向地震作用计算,新版规范增加了竖向振型分解反应谱方法计算。

其地震影响系数取水平地震影响系数的65%,特征周期按第一组采用。

9、地震作用效应与其他荷载效应的组合,对一般的结构,包括三项内容,其一为水平地震作用效应,其二为风荷载效应,其三为重力荷载代表值的效应,即重力荷载代表值作用在结构上产生的内力与水平地震作用产生内力及风荷载作用产生内力组合。

且只有风荷载起控制作用的建筑,风荷载才参与组合,普通一般结构就只有两项。

10、关于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的正确理解与应用
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是对构件承载力的调整,地震作用效应本身,即有地震作用组合时的构件内力则不受γRE的任何影响。

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是对构件承载力(R)的调整,并非是对构件内力(S)的调整,只有当构件内力对截面承载力有影响时,γRE才会对构件内力直接产生作用。

否则,γRE与构件内力只会在形式上相关,而不是对内力的调整。

在构件抗震验算时,应直接采用S≤R/γ
的形式,首先确定γRE,然后根据构件内力和几何尺寸分别计算S RE
和R,最后再代入S≤R/γRE中对所求问题进行求解。

不宜采用γRE S
≤R 的形式进行求解,特别是不应先对内力γRE用进行调整,然后
再进行随后的计算,以避免引起概念上的错误和γRE的不正确应用。

即在内力计算和抗力计算的过程中,都不能将γRE带入,待最终的内力和抗力计算出来时,再将γRE带入进行验算。

多层和高层钢筋混凝土结构
1、对于混凝土框架结构的适用高度,新版抗规的数值有所变化,
特别是7度和8度,制定方案时应注意查阅。

但对于板柱-抗震
墙结构,适用高度大大的提高了。

2、判断抗震等级时,注意高度界限变小了,由原来的30m变成了
24m,确定抗震等级时注意查阅规范。

3、框架计算时,规范规定在程序理论计算结果的基础上乘以一定
的系数,以达到强剪弱弯,强柱弱梁的抗震概念,新版规范对
这类的系数进行了调整,多数系数均有增加,个别系数大小保
持不变,具体见下列的表格:
抗震计算调整系数新旧规范对比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