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文化认识
日本文化介绍

富士山是日本第一高峰,位于本州岛 中南部,跨静冈、山梨两县,东距东京 约80千米,为富士箱根伊豆公园的一部 分。富士山海拔3776米,山底周长125 千米,山体呈圆锥状,山顶终年积雪。
东京铁塔: 东京塔是日本最高 的一座铁塔,位于 东京市内,于1958 年建成。 它是仿造法国巴 黎的埃菲尔铁塔建 造 而成的,高333 米,塔身为棱锥体, 有黄,白,红三 种颜色。
日本人之间打招呼:基本上是以鞠躬来表示的。站着的时候,双脚合拢 直立,弯腰低头。从一般性行礼到上身至90度的鞠躬。根据礼节轻重程度 的不同,低。 招手:把手掌朝下轻轻地放开,手腕从前方朝自己一边来回摆动几次。 这种方式没有性别、年龄的限制,都能使用。但对地位、辈份高的人这样 招手是失礼的,要尽量避免。 自己:表示“那是我”、“是我吗?”等意思时,用食指指着自己的 鼻子。 万岁:这是在比赛中获胜或碰上好运时,举手表示高兴的动作。多数 情况是,大家一起同时欢呼三声“万岁”,以表示庆贺幸运和祝愿幸福的 心情。
茶道
也叫作茶汤。自古以来就作为一 种美感仪式受到上流阶层的无比喜爱。 茶道是一种独特的饮茶仪式和社会礼 仪。现在,茶道被用作训练集中精神, 或者用于培养礼仪举止,为一般民众 所广泛地接受。日本国内有许多传授 茶道各流派技法的学校,不少宾馆也 设有茶室,可以轻松地欣赏到茶道的 表演。但日本的茶道最终是由中国唐 朝贞观年间传到日本的。在古代,日 本与中国早有往来。盛唐时期,日本 曾派大量使臣来中国,受中国影响较 深。日本人民称“中国是日本茶道的 故乡”。
初认识—走近日本
日本位于亚欧大陆东端, 属于亚洲,是一个四面临 海的岛国,自东北向西南 呈弧状延伸。东部和南部 为一望无际的太平洋,西 临日本海、东海,北接鄂 霍次克海,隔海分别和朝 鲜、中国、俄罗斯、菲律 宾等国相望。
日本文化心得体会

日本文化心得体会日本文化是一种古老而独特的文化,它深深地吸引着我。
在我多次到日本旅游和交流的过程中,我对日本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和体会。
以下是我对日本文化的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日本文化注重尊重和谦逊。
在日本,人们普遍尊重他人的感受和权益。
他们注重礼貌,并且懂得适时的道歉。
即使在拥挤的地铁里,人们也能保持安静和井然有序的秩序。
而且,对于长辈和上级,人们更是尊敬有加。
这种尊重和谦逊的精神在日本文化中深深根植,让我感到很温暖和舒服。
其次,日本文化追求精益求精。
无论是美食、艺术还是制造业,日本人追求卓越和完美。
他们注重细节,追求品质。
一个细致的传统茶道表演和一碗精心制作的拉面都能让人感到无比的满足和享受。
而且,日本人在制造业方面也以严谨和精确而闻名。
世界上许多著名的汽车、电子产品和机械设备都来自日本,这归功于他们对质量的追求和工匠精神。
这种追求卓越的态度让我深受启发,也让我明白只有不断地追求进步,才能真正做到精益求精。
另外,日本文化强调团队合作和集体利益。
日本人非常重视集体意识和社会和谐。
在他们的价值观中,个人的权益通常是次于集体利益的。
这种价值观在日本企业和组织中尤为明显。
在日本的工作环境中,团队合作和相互支持是非常重要的。
人们经常一起努力工作,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奋斗。
这种团队合作的精神不仅仅在工作中体现,也贯穿了日本社会的各个层面。
这让我深深地感受到共同努力和合作的力量,让我学会了与他人共事并且保持良好的团队关系。
此外,日本文化还注重纪律和自律。
日本人对纪律的要求非常严格,无论是出现在个人生活中还是在公共场所。
在日本,人们经常遵守各种规定和守则。
他们守时,维持秩序,尊重规则。
无论是排队,还是垃圾分类,日本人都严格执行。
这种纪律和自律的习惯在日本社会中非常普遍,也是日本人对自己和他人负责的表现。
这种纪律和自律的价值观让我认识到,只有自律才能让人有更好的生活和成就最后,日本文化注重保护传统和历史。
日本人对传统和历史非常尊重。
日本文化讲课教案

日本文化讲课教案教案标题:探索日本文化教案目标:1. 通过学习日本文化,使学生了解日本的传统和现代文化特点。
2. 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尊重不同文化的能力。
3. 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和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1. 日本的传统文化(如茶道、和服、武士道等)。
2. 日本的现代文化(如动漫、音乐、电影等)。
3. 学生对日本文化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1.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等)。
2. PPT或其他教学素材,包括图片、视频等。
3. 学生练习用的工作表和笔。
教学过程:引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他们对日本文化的了解,例如日本的传统服饰、食物、音乐等。
2. 展示一些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对日本文化的好奇心。
主体(30分钟):1.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他们对日本文化的认识和感兴趣的方面。
2. 分享讨论结果: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分享他们的讨论结果,并与其他小组进行交流。
3. 教师讲解:通过PPT或其他教学素材,介绍日本的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包括茶道、和服、武士道、动漫、音乐等。
同时,解释这些文化对日本人的重要性和影响。
4. 学生互动:在介绍的过程中,教师鼓励学生提问、讨论,并分享他们的观点和感受。
练习(15分钟):1. 学生小组活动: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他们感兴趣的日本文化方面,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并准备一个小短剧或展示来介绍给全班。
2. 学生展示:每个小组轮流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并与其他学生分享。
总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并强调学生对日本文化的理解和尊重的重要性。
2. 鼓励学生继续探索和学习其他国家的文化,培养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拓展活动:1. 学生可以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国家或文化,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并与同学分享。
2. 学生可以尝试制作日本传统食物或手工艺品,以增进对日本文化的体验。
评估方式:1. 学生小组的研究成果展示。
2. 学生对日本文化的口头表达和书面作业评估。
浅谈近现代日本文化

浅谈近现代日本文化前言日本是位于亚洲东北部的海岛国家,国土面积约38万平方公里,人口1.26亿,人口密度约是中国的3倍。
受地理环境和资源条件的制约,使得日本民族有着强烈的危机意识进而造就了其“淡如菊花拔刀见血”的民族性格,纵观历史日本民族又是一个很善于吸收和借鉴外国文化的民族,通过广泛吸收外来文化,并和日本的本土文化相融合,形成了现在日本的特质文化。
然而在日本文化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有许多看似是很矛盾对立的现象,可是又和谐地结合在一起,从而形成了自具一格的东亚文化,这种情况可以说是举世罕见的。
所以,美国哲学家穆尔认为,日本文化是“所有伟大的传统中最神秘的,最离奇的”。
1.1日本近现代文化的形成及特点1.1.1日本近现代文化的形成中日邻邦,一衣带水,自古中国文化对日本文化影响甚深。
公元3-7世纪,日本沿袭纯粹的中国文化,到飞鸟时代,圣德太子直接向中国派遣留学生,全面摄取中国文明制度,为日本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日本对唐文化的吸收在奈良时代达到高潮。
禅宗于12世纪末和13世纪初由荣西和道元传入日本后,受到日本武士阶层的欢迎。
然而中国文化中对日本影响最深当属中国儒学,由于儒学具有疏于抽象的世界观的思考、重视感觉经验和认识论、赋予感情色彩的伦理观、“有德者王”思想逐渐淡化、强调灵活对应现世、与固有思想共存与融合等特征,所以对日本传统文化产生了很大影响。
随着时代的变迁,日本民族发现儒家文化无法使其摆脱遭受外来侵略的命运,更不能富国强兵,故此毅然弃儒从西,近乎疯狂且不失目的的开始学习西方。
当时,日本著名的启蒙思想家福泽谕吉,认为仿效西洋文明是当务之急,并以文明开化的启蒙为己任。
需要强调的是,他们在学习西方的过程中总是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确定一个需要保护传统文化范围,并“纯化”那些可能阻碍现代化进程的东西,而这种对传统的留恋和对现代化的向往构成了在两种文化中的求同除异。
明治维新是日本近代化发展的重要转折,也是日本近代文化形成的开端。
认识日本文化的病态

认识日本文化的病态搞要:日本的耻感文化具有“不允许有不愿意”这样一种心理上的道德自悖,这种文化心理文化形态具有历史与文化的交织层次性,中国文化的输入的产生了日本文化的整合,但中国文化的抽象精神素质并没有为日本文化所真正消化,导致了心理和社会上的自反对立性。
对悲怆、苦难、残缺、死亡这种自然性的信念与服从是日本文化的病态阴影,日本纯文化(文化、艺术等)中的自然性使形式本身成为了精致优美的纯粹艺术。
文化与历史的相互阐释是一种现代的理性自觉。
1. 耻感与罪感文化本尼迪克(Ruth Benedict1887-1978)被看作是文化人类学中文化模式论学派的创始人,但她对日本文化研究的名作“菊花与刀”却表现了她对文化研究中人格与心理的独特层次的视角,这首先是因为她自己作为一个的西方文化中的学者在对日本社会和日本人的研究中感受到的强烈的文化感情上的差异,这种差异不是主要地表现在日本的社会政治、经济结构中,而是广泛表现在日本社会和日本人的行为背后的强烈的心理感受和内在的冲突性,日本人的行为的特别性在于具有一种自反的对立性,如尚礼而又黩武,祥和而激烈,驯服而倔强,忠贞而叛逆,创新而固执等等,这种对立性主要和直接地由情感因素和感受性支配的,只有人类的情感方式才具有这种自反的转化性,本尼迪克把这种由情感因素所表现的动力性的文化形态。
称之为耻感文化而与西方罪感文化相对应。
耻感与罪感的差异性如果仅仅只是情感性或道德意义上的,并不能完全表现日本文化的动力性特质,这种特质在于日本的耻感文化由一种心理情结所强迫,而且这已成为一种普遍的下意识,日本文化中的耻感是无处不在的社会感受性和舆论的外部强迫性通过个人心理情感实现的社会心理的下意识,因此日本人从一种行为转向另一种对立的行为不会特别感到心理上的障碍,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它才能称之为耻感文化而不只是社会心理学,实际上西方文化并没有与此相应的文化形态性,本尼迪克所说的西方的“罪感文化”只是指西方宗教文化上的对应性,只有在西方的宗教意识中才有这种对应的罪感,但它们也大不相同。
日本文化

概要中日邦交正常化以后,两国在各个领域、特别是文化领域的交流随之升温。
一时间,日本文化以各种形态涌入中国。
从早期的电影到现在的电视剧、动漫作品、音乐、电子游戏甚至一些电子消费品,日本文化的影响无处不在。
它们对中国的年轻一代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而他们是21世纪中国的主宰、是中国的未来。
因此,研究并掌握日本文化对他们的影响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分三个阶段对此进行论述。
一、萌芽期:(1985年~90年代中期)动画片一统天下二、高潮期:(90年代中期~2000年)各种文化形态扩张并对年轻一代产生重要影响二、稳定期:(2001年~现在)向专业化、深入化方向发展通过以上分析与论述,可以初步了解日本文化对中国年轻一代产生影响的特点,从而能加以正确引导。
同时,由于对日本文化认识的不断加深,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更加客观、理性地看待日本和日本文化。
这对目前的中日双方来说,无疑是一个令人高兴好兆头。
关键词:日本文化文化形态影响中国年轻一代未来概要中日国交回復して以来、両国は各分野に渡って、特に文化においての交流が盛んに行われている。
一時、各形態の日本文化が中国に流入してきた。
初期の映画から今のドラマ、アニメ、テレビゲーム及び一部の電子製品に至るまで、日本文化の影響が至る所に見られる。
それは中国の若者に大きな影響を及ぼした。
そして彼らは21世紀中国の主宰者であるから、この一代が日本文化にどれくらい影響されているかということを研究し、了解するのは、中国の発展にとってとても意義のある仕事である。
拙文では、三つ段階に分けてこの問題を述べてみる。
一、萌芽期(1985年~90年代中期)アニメの支配時期二、全盛期(90年代中期~2000年)各種の文化形態が拡張し、若者に大きな影響を及ぼす時期三、安定期(2001年~現在)専門化、深化に向けて発展する時期以上の分析を通じて、日本文化が中国の若者に及ぼした影響を了解することが出来よう。
今、日本文化に対する認識がだんだん深まる故、多くの人はもっと客観的且つ理性的に日本又は日本文化を取り扱うようになっている。
日本文化特点之我见

日本文化 的早 期主要得益于对 中国文 化的吸收和融合 。 这 是一个长期 的、多方 面的历史过程 。 日本 文化吸收 中国文 化 的主要 内容 是汉 字、儒学、佛教和律令 制度。正是在 中国 文 明的影 响下 , 日本早在公元 4 - 5世纪就进 了文 明阶段 。一 直 以来, 日本文化 的形 成发展也有其 自身的许多特 点,这些 特 点既不 同于 西方文化 ,也不 同于 中国文化 ,因此 ,它形 成 了 自身别 具一格 的 日本文化 。 日本 文 化 的 吸 附性 和 相 对 独 立 性 对 日本语 言的产生和发展产 生重大影响 的是汉字 。中国 最早传入 日本 的是刻于钟鼎上 的铭文。在公元 3世纪左右 , 孔夫子和孟子 等人 的著作也逐渐传 到 日本。从此奠定 了 日本 文字 形成的基础 。到 了公元 1 0 世纪 ,日本人通过简写、草书 模仿 ,创造 了平假 名,然后模仿汉字 的偏旁部首 ,出现 了片 假 名 ,在 此 基 础 上 , 日语 中也 保 留 了 原 样 的 汉 字 ,在 现 代 日 语中, 常用汉字有 1 9 4 5 个。 在历史进程中, 1 0 0 0 多年 的 时 间里 , 日本大量 吸收中国 的大唐文化 。因此, 尚东渡和鉴真 的事迹 流传非常广泛 。其 中,在 日本奈 良现 存的唐昭提寺 的建立就 是为 了纪念 鉴真和 尚。鉴真和 尚在 日本大力 弘扬佛 学思想 , 是 日本律 宗的开 山祖师 。他传授 的不仅仅是佛学 ,还 有知识 百科 ,尤其是 医药知识 。更有意 思的是,鉴真和 尚还 被称为 日本豆腐 之祖 。与鉴真 同时代 的 日本和 尚荣西 ,也去 唐朝学 习过禅宗知识,回国后成为 日本禅宗 的开 山祖师。不仅如此 , 他还从唐 朝带回 了茶种 ,并 为此专 门著有 《 吃茶养 生记》 , 从此 ,饮茶文 化 由寺 院传开 ,荣 西和 尚也 自然被称 为 日本茶 道之祖 。1 8 6 8年德川政权崩溃 、明治维新开始后 ,日本进入 了 “ 文 明开化 ”时期 。在这个 时期, 日本遵循之前 学习中 国 文化 的方 式引进 了西方 的文 明,并取得 了突 出的成效 ,奠定 了 日本 能称为一个现代化 国家的基础 每一种文 化的形成与 发展都 必然受到多种其他 因素的影响,包括本 国的和它 国的 历史 、佛 教、儒道甚至基督 教的影响 , 日本在 不断前行 ,它 却从未脱离其最根本的本土文化 根源 。 二、 日本 文化 的输入与输 出 日本是一个 非常善于 吸收和输入 别 国文化 的 民族 ,从 7 世纪 “ 大化革新”开始 ,大量吸收 中国的大唐文化 ,到 1 9世 纪 “ 明治 维新 ”开始大量输 入西方文 明,这些都 大大推动 了 日本 的发 展和进步 。尤其在 战后, 日本 的视野再 次转 向了西 方发达 国家,大量吸收 了美 俄为代表 的现代 西方文化 ,大力 推动 了本 国的现代化 高速 发展 。相 比之下 ,中国在历史上就 不是特别 善于吸收和 引入其 他 国家和 民族 的文化 。中 国的历 史 悠 久 、地 大 物 博 ,这 是 一 种 先 天 优 势 ,但 如 果 只 重 视 输 出 而不懂得 输入 ,不注意从其 他国家和 民族 的文化 中吸取养分 来供给 自己,那这种优势将逐渐 被缩小。 日本虽然在许 多方面都照搬 了其他 国家和 民族 的文化 , 显然 这不是简单 的全盘西化 。拿佛教来 说,在中 国的佛 教,
周作人之日本文化观

周作人之日本文化观胡令远“像周作人先生那样能赏识日本的真正文化的,可有几人吗?”[(1)]这是胡适在1921年的日记中对中国众多留学生的评价。
日记是写给自己看的,可见并非虚誉而是由衷的赞赏。
的确,若从学术的视角,周作人以其长期的体察和坚实的研究,对于日本文化发表过不少只眼独具的中肯意见。
即使在今天,这些意见仍具多方面的意义和价值。
一般地,周作人对于日本文化的研究,从时间上分为解放前后两大部分。
《古事记》、《浮世澡堂》、《日本狂言选》等为其建国后所译日本名著的主要成绩,另尚有散见的一些单篇译品和研究文章。
就总体而言,这一时期是以译介为主,研究性的意见较少,但由其译著的序跋等,仍可略窥旧日风采。
以1935年连续所写《日本管窥》、《日本的衣食住》(即“日本管窥”系列之二)、《日本管窥之三》为过渡,1937年的《日本管窥之四》为标志,是解放前周作人关于日本文化之认识发生重要变化的时期。
不言而喻,其原因是以中日关系的日趋紧张为背景的。
其于1940年底所写《日本之再认识》,虽系作者“事敌”后的奉命之作,但在内容上仍“率由旧章”--乃前述“管窥”4篇结论的再次确认与强调。
上述“管窥”系列,其实是周作人对前此自己关于日本文化认识的深刻反思。
以往的结论与日本的现实不是相吻合而恰恰相悖反,因而对这种结论产生怀疑,陷入矛盾失望。
而于困惑中另辟蹊径、转目光探寻日本文化的别一层面,以求得日本对华行动之文化上的解释,这也是十分自然的。
首先,在研究范围上,周作人反省道:“要了解别国的文化可是甚不容易的事。
以前我说文化大抵只以学术艺文为限,现在觉得这是不对的。
学术艺文固然是文化的最高代表,而低的部分在社会上却很有势力。
少数人的思想虽是合理,而多数人却也就是实力。
所以我们对于文化似乎不能够单以文人学者为对象,更得放大范围来看才是。
”[(2)]显然,周作人以往主要是以文人学者的“纯文化”为研究对象的。
这种层次的文化研究于了解整个国民无多大用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上,以拿来主义自居的日本大和民族,是一个特别热爱学习的民族,它的民族文化发展过程是对其他民族文化不断学习,深化改造和自我利用的过程。
因此,可以说,历史上日本民族文化发展历程必然是以文化评价为前提。
即使是在现在,日本在许多方面也是世界超前的,这一切都与它不断的对外学习有关,而这背后文化评价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必然是以文化评价为前提。
我们从日本近代文化领域的突出表现,追根求底的了解历史上日本文化发展的重要转折点。
通过分析取得这些成功的实质因素,希望得出的这些微不足道的结论可以为我们自己所用,为社会所用,为国家所用。
日本文化与中国文化的交流一直非常频繁。
以我们能够了解的历史来看,早在唐朝就有鉴真东渡的故事了。
而中日文化本身的起源比较相近,但是日本也有着其独特的文化特点。
有别于中国传统文化,日本的文化特点在现代的眼光看来充满着矛盾,但是却能够通过一种巧妙的方式实现融合和统一。
(一)自有文化和外来文化的统一。
日本文化的特点充满着矛盾,其中之一就是自有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统一。
(二)重视文化的互相交流。
通过研究,不难看出日本文化的显著特点和形成原因。
文化并不是短时间的产物,它是在一个国家长期的发展历程中形成的一种载体。
虽然时至今日还有很多人因为某些原因,对日本的文化还存在着抵制心理,但是作为新时代的中国公民,需要在思想和意识上进行创新,在不违背原则的基础上,促进文化之间的交流和发展,以推进我国未来的国力提升,在世界地位上能处于重要水平,这对于中国来说也是非常有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