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生态学实验教学方案
海洋生态教案

海洋生态教案引言:世界上71%的面积都被海洋所覆盖,而生物多样性就在这广阔的海洋世界中诞生。
海洋生态是指海洋中各种生物体所组成的生态系统,以及这种系统与周围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和影响的过程,是地球上最神秘和美丽的地方之一。
尽管海洋生态在过去被认为是形成自身自给自足的生态系统,但人类活动带来的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使得海洋生态面临着严重的威胁。
这使得海洋生态教育变得极其重要,因为我们需要培养未来我们的 LED。
第一部分:教学目标本教案旨在通过教授海洋生态知识,使学生了解海洋生态系统的重要性以及人类活动对它们造成的负面影响。
通过课堂讲解、实地考察、课堂讨论等多种形式,使学生学会保护海洋生态的方法,提高对海洋生态保护的意识和行动能力。
第二部分:教学内容1.海洋生态系统-了解海洋生态系统组成和生态环境;-掌握生态系统中物质、能量和信息的流动;-了解海洋食物链、食物网;-了解海洋生态系统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2.海洋生态系统保护-学习海洋生态保护的方法;-了解海洋生态保护重要性;-掌握如何保护海洋生态环境。
3.海洋生态实地考察-到海洋生态系统中实地考察,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和生态平衡;-观察并记录海洋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生物种类、居住环境和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等特点;-阐述人类活动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以及如何保护海洋生态系统。
第三部分:教学方法1.讲授式教学通过课堂讲解、教材解读将海洋生态系统中物质、能量和信息的流动、海洋食物链、食物网、海洋生态系统与人类活动的关系等内容浅显易懂地呈现给学生,从而让学生能对海洋生态系统有一个基本的概念。
2.实践性教学通过实地考察,让学宜感受海洋生态系统的美妙和脆弱,了解海洋生物的生活习性与特点,同时应该注意哪些环境保护方法,达到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促进知识内化和应用的目的。
3.师生互动通过班级讨论、小组讨论等方法,师生互动,使学生自主提问和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第四部分:教学过程1.预习:老师在上课前分发教材,学生在家中提前预习相关教材,为后续课程做好准备。
学习海洋生态平衡教案

一、学习海洋生态平衡教案二、课时:1课时三、年级:八年级四、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海洋生态平衡的概念,理解其重要性。
2. 让学生掌握海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3. 培养学生保护海洋环境的意识,提高他们的环保素养。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海洋生态平衡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2. 难点:海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六、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海洋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2. 使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了解海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他们的环保素养。
七、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海洋生态系统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海洋环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 讲解:介绍海洋生态平衡的概念,讲解其重要性。
3. 案例分析:分析海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让学生理解生态平衡的脆弱性。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围绕保护海洋环境的主题展开讨论,提出保护措施。
6. 作业布置:让学生写一篇关于保护海洋环境的短文。
1. 课后收集学生的作业,评估他们对保护海洋环境的理解程度。
2. 在下一节课开始时,让学生分享他们的作业成果,互相评价,共同提高。
九、板书设计:1. 海洋生态平衡概念: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达到一种稳定状态。
重要性: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保障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十、课后反思:在本节课中,学生了解了海洋生态平衡的概念及其重要性,掌握了海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通过小组讨论,学生提出了保护海洋环境的措施,提高了他们的环保素养。
但在教学过程中,可能存在对案例分析不够深入的问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改进。
六、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讲述海洋生态系统的保护措施和人类活动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提高环保意识。
七、教学过程:1. 导入: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海洋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幼儿园海洋生态教案

幼儿园海洋生态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海洋动植物的基本特征和生活习性。
2.知道保护海洋环境的重要性。
3.培养幼儿对海洋生态的关注和热爱,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二、教学重点
1.让幼儿熟悉海洋中的生物,了解它们的习性。
2.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
三、教学难点
1.让幼儿意识到海洋生态系统的脆弱性,需要积极保护。
四、教学过程
1.引入
教师出示彩色图片,介绍海洋生态环境及历史,让幼儿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好奇心。
2.知识讲解
1.了解生活在海洋中的生物种类及特征── 海葵、贝壳、海星、海胆等。
2.了解海洋中的植物,如海藻、珊瑚等。
3.讲解海洋生态系统及生物链。
3.互动体验
1.视听体验── 播放海洋生态纪录片,让幼儿感受海洋的神秘和美丽。
2.親身體驗── 提供文具及彩笔让幼儿画出属于自己的海洋生物图画。
4.游戏互动
教师带领幼儿一齐玩具海洋,让幼儿在嬉戏中巩固所学知识。
5.巩固知识
教师以抽问的方式检测试验,巩固所学内容。
6.课后延伸
1.提供有关海洋生态的儿童读物。
2.让幼儿在家庭中感受到海洋与大自然的关系和亲密性。
五、教学评估
1.通过讲解,问答等形式了解幼儿对海洋生态的认知程度。
2.观察幼儿在游戏互动中对学过内容的理解能力。
六、教学总结
通过本次活动,让幼儿了解了海洋生态环境及其中的生物,增强了他们的环保意识,同时也增加了他们对大自然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海洋实践课程教学(3篇)

第1篇一、引言海洋是地球上最广阔的生态系统之一,拥有丰富的生物资源和独特的自然环境。
海洋资源的开发和保护对于我国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提高学生的海洋意识,培养海洋人才,我国高校开设了海洋实践课程。
本文将围绕海洋实践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探讨。
二、海洋实践课程的教学内容1. 海洋基础知识海洋基础知识是海洋实践课程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海洋地理、海洋地质、海洋生物、海洋化学等。
通过学习这些知识,使学生了解海洋的基本特征、海洋资源的分布和开发利用情况。
2. 海洋监测技术海洋监测技术是海洋实践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海洋水文、海洋气象、海洋生物监测等。
通过学习这些技术,使学生掌握海洋监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为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海洋环境保护提供技术支持。
3. 海洋环境保护海洋环境保护是海洋实践课程的重要内容,主要包括海洋污染、海洋生态保护、海洋法律法规等。
通过学习这些内容,使学生了解海洋环境问题的现状和危害,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4. 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是海洋实践课程的重点内容,主要包括海洋渔业、海洋能源、海洋矿产资源等。
通过学习这些内容,使学生了解我国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现状和前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海洋实践课程的教学方法1.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海洋实践课程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课堂讲授、实验、实习、参观等形式,使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2. 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技术,如PPT、视频、动画等,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多媒体教学可以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海洋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案例教学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了解海洋资源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的实际情况,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在讨论过程中,学生可以相互交流、取长补短,提高学习效果。
体验海底生态的课程教案

体验海底生态教案一、前言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人们对于自然环境、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关注也越来越高。
而深海是最神秘、最未知的环境之一。
要让学生了解深海生态,拥有亲身体验往往是最好的方式。
因此,我们在课程设计中特别安排“深海生态体验”环节,让学生能够亲自走进海底世界,感受深海生态的神秘和美丽。
二、课程目标1.了解深海生态环境以及其中独特的生物种类。
2.了解深海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并提高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
3.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锻炼合作精神。
三、教学过程1.导入本次深海生态体验课前,老师可以通过图片、视频、课件等形式,介绍深海的特点,以及深海生物的独特之处,引起学生的浓厚兴趣。
2.实验环节本次实验课,我们将利用现代科技,让学生亲身体验深海环境和深海生物。
在实验室中,老师将通过使用虚拟现实技术,为学生创造出一个深海的虚拟环境,学生将穿戴VR设备、手柄等设备,进入虚拟深海环境,探索海洋深处。
在这个虚拟深海环境中,学生将会遇到各种海洋生物,例如海藻、珊瑚等植物,以及鲨鱼、章鱼、海豚等动物。
学生可以通过手柄等设备,亲手体验操作船只、采集海底生物、探索深海奥秘等等。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将会由被动地听课参与变成更积极的亲身体验者,激发出学习的兴趣。
3.交流分享在实验结束后,我们将带领同学们进行小组讨论分享。
每个小组将会有一个主题,例如“深海环境的重要性”,“我的深海体验”,“如何保护深海生态环境”,等等。
学生通过分享,可以进行经验交流和深度思考,也可以让学生加深课程理解。
4.反馈为了总结本次课程,老师将与学生进行交流和总结讨论,并对学生提出问题。
老师将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想法和体会。
这样可以强调个人经验、个人思维和独立思考,而不是仅仅让学生记忆与命令的概念或答案。
四、评价方式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参与、表现和学习情况,设计相应的评价方式,例如评价表、课堂作业、实验报告等等。
同时也可以以小组竞赛、创意分享等形式来评价学生的表现。
海洋综合实践教学设计(3篇)

第1篇一、教学背景随着我国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海洋科技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海洋综合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海洋意识、海洋素养和海洋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本教学设计旨在通过海洋综合实践教学,使学生深入了解海洋知识,提高实践操作能力,增强海洋环保意识,为我国海洋事业培养合格人才。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使学生掌握海洋基本知识,了解海洋资源、海洋环境、海洋生态系统等方面的基本概念。
(2)使学生熟悉海洋调查、监测、保护等方面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2.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3)锻炼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3. 情感目标:(1)增强学生的海洋意识,激发学生对海洋事业的热爱。
(2)培养学生关爱海洋、保护海洋的环保意识。
(3)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教学内容1. 海洋基本知识(1)海洋概述:海洋的形成、分布、类型、特点等。
(2)海洋资源:海洋生物资源、矿产资源、能源资源等。
(3)海洋环境:海洋生态系统、海洋污染、海洋保护等。
2. 海洋调查与监测(1)海洋调查方法:海洋水文调查、海洋生物调查、海洋化学调查等。
(2)海洋监测技术:卫星遥感、声学监测、水质监测等。
3. 海洋保护与治理(1)海洋污染治理:海洋污染物来源、治理方法、案例分析等。
(2)海洋生态系统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海洋生态修复等。
4. 海洋科技创新与应用(1)海洋科技发展趋势:海洋生物技术、海洋工程技术、海洋资源开发等。
(2)海洋科技创新实例:海洋生物基因工程、海洋能源开发、海洋环境监测等。
四、教学实施1. 教学方法(1)讲授法:系统讲解海洋基本知识、调查方法、监测技术等。
(2)案例分析法:通过实际案例,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实验法:开展海洋调查、监测、保护等实验,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4)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海洋生态教案:探索海洋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和特点

海洋生态教案:探索海洋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和特点探索海洋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和特点作为地球上最大的水体,海洋占据了地球表面的71%,在我们的生命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然而,大多数人对海洋的理解很少,我们对它的了解几乎在表面上。
在这个强调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时代,了解海洋的生态系统变得更加重要和必要。
因此,本教案将探讨海洋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和特点。
一、海洋生态系统的多样性1.海洋生态系统的类型海洋生态系统是指在海洋中形成的生命形式,包括鱼类、珊瑚、藻类、鲸、海豚等海洋生物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海洋生态系统可以分为以下几个类型:(1) 海底生态系统:位于海洋底部,包括洋底、海沟、洋脊、海山等地带。
(2) 海岸带生态系统:位于海岸线与陆地接触的区域,包括沙滩、海岛、岸礁、泻湖、河口和近海岩礁等。
(3) 开阔海域生态系统:位于海洋中最深的地方,可以被冠以“深海生态系统”的名称,其特征是水深很深,氧气很稀薄,但是营养物质十分丰富。
2.海洋生态系统的特点海洋生态系统具有以下特点:(1) 外部环境复杂:海洋生态系统受到太阳辐射、海水温度、海水盐度、海流、光照等环境因素的影响。
这些环境因素可以共同作用,形成复杂的生态系统。
(2) 多样性高:海洋生物种类非常多,可以在不同的生态环境中生存和繁殖。
海洋生态系统是一个充满多样性的世界,每个生态环境都有自己的特点和生物组成。
(3) 食物链长:海洋生态系统食物链非常长,以光合作用为源头的生物需要其他有机物质的支持,形成了从浮游生物到小型鱼类、大型鱼类、鲨鱼等在内的多层食物链。
(4) 适应能力强:由于海洋环境的复杂性和变化性,海洋生态系统中的生物适应能力很强。
它们可以适应不同的温度、盐度、压力等条件,生存和繁殖。
二、生态环境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1.光合作用光合作用在海洋生态系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光合作用是指植物通过利用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有机物,是一个复杂且多种元素共同作用的化学过程。
海洋生态系统的教案二

海洋生态系统的教案二海洋生态系统是维持地球生态平衡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生从小就应该了解海洋生态系统,培养保护海洋环境的意识和习惯。
这里我们提供一份海洋生态系统的教案二,希望能够帮助教师开展相关的课程教学。
教学目标:1.了解海洋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及其构成要素;2.了解海洋生态系统的重要性及受到的威胁;3.了解保护海洋生态系统的方法及其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1.要点的概念及其互相关系的理解;2.环境保护的观念的灌输。
教学准备:1.海洋生态系统的相关图片和视频;2.海洋生态系统的相关书籍和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1.亲身体验:请学生去海滩,沿岸看看海水,寻找海边的动植物种类与数量。
2.图片展示:老师通过海洋生态系统的相关图片,向学生展现一个完整的海洋生态系统的全貌。
二、概念讲解1.海洋生态系统的定义。
2.组成要素:水体、空气、植物、动物、人类等。
3.生态系统的互相关联:食物链、氧气循环、生态平衡等。
三、环境保护1.概念讲解:环境保护是指人们采取‘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措施,减少环境污染和破坏。
2.海洋生态系统的威胁:塑料垃圾、化学物质的排放、温室气体的排放等。
3.保护海洋生态系统的方法:循环利用、减少使用不可降解的物品、重建生态系统等措施。
四、策展环节1.小组展示:老师分组让学生在课下去海边调研,拍照,记录现实情况,交作业后,老师会挑选部分作品进行展示,在班级上开展策展活动。
2.评价:老师通过小组展示的作品以及学生本次类课的整体表现作出评价。
五、活动1.海洋垃圾清理:带领学生去海滩进行海洋垃圾的清理工作,加深对海洋保护的认识。
2.栽种海藻:在班内为海洋栽种海藻并进行观察,提高生态环保的认识。
六、总结1.学生整理本次课程的笔记,让他们自己感悟海洋生态系统的重要性,在笔记的末尾写上自己的保护海洋的想法和计划。
2.老师总结全课,强调保护海洋生态系统的重要性,激励学生行动起来。
教学后记海洋生态系统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之一,不管是从环境保护的意义上还是对下一代的责任上,学生们都应该重视并保护海洋环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洋生态学实验教学方案 组分一、
长组别组员组 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第四组 第五组 第六组
实验设置二、 科目 32 十二水硫酸铝钾0.0230O12HKAl(SO)242 硝酸锂0.0013LiNO3 磷酸二氢铵0.0040gPONHH442 实验编号 氯化镁 实验名称 2.26MgCl2 课时
海 洋 生 态 学 实验一 硫酸镁 人工海水盐和人工海水的配制 3.25MgSO4
2
实验二 氯化钙 叶绿素法测定海洋第一性生产力 1.15CaCl2
2
实验三 碳酸氢钠 温度对海洋动物呼吸速率影响 0.2NaHCO3
2
实验四 氯化钾 盐度对海洋动物存活率的影响 4 实验五 潮间带环境特征及生态学调查 0.72KCl
4 实验六 溴化钠 红树林生态系统环境特征及生态学调查 0.0580NaBr 4
合计 6 硼酸硅酸钠 0.0580BOH33 0.0035SiONa 18
海洋生态学实验方案 人工海水盐的配制实验一 )实验目的(1 :了解海水的组成及配置原则;A :了解海洋中元素的多样性及各种元素的含量差异;B )实验原理2( 天然海水中的化学成分较多,主要有氯化钠、氯化钾、硫酸镁和铁、锂、 碘、铝、溴、锶的盐等数十种,将这些化学物质按照一定比例,充分混合在一 起,就可以制成使用方便的人工海水盐。使用时,只要将人工海水盐按照一定 比例与水兑合,就可以配成与天然海水接近的人工海水。现在国内生产的人工 的比例进行混合,占人工 3:2:1海水盐,其中的氯化钠、硫酸镁、氯化钾是按照 中微量元素组成。国外产的人工海水 是由10% 2090%海水盐成分的 ,此外的 种微量元素组成。人工海水盐的成分越齐全,比例越合理,配置40 盐的成分由 成的人工海水越接近于天然海水,人工海水的质量也越好。 海水观赏性鱼类生活在这样的人工海水中,适应性的强弱与人工海水与天 然海水的接近程度相关。人工海水配置好坏的关键,首先是选择质量好的人工 海水盐。目前市场上销售的人工海水盐品种较多,既有国内的、也有国外的, 可以根据准备饲养的海水鱼类的特点进行选择。 人工海水的配置水源是自来水,将自来水晾晒一周或通过离子交换树脂过
滤。人工海水盐的兑掺数量,是按照海水的盐度来决定的。天然海水的盐度为 。人工海水的盐度略低,可以3.3%3.0--3.5%,人工海水的盐度一般控制在 3.4% ,3.0%减轻海水鱼类体表的渗透压,消除海水鱼的紧张情绪。人工海水盐度为 。-1.023 30g 盐类物质。海水比重一般为1.022即 1000g(1L)水中加入 人工海水在配置过程中不得采用金属器皿,主要使用器皿为玻璃、塑料或 小时调配好。48 非金属器皿。人工海水必须在使用前 24- )主要仪器(3 天),可共用根),分析天平(万分之一 1 台,11L 烧杯(1 个),玻璃棒( 。用),可共平(百分之一 1 台 )操作步骤(4 量) A:人工海水盐的配置(1L 化学式名称)g质量( 氯化钠26.73NaCl
将以上物质精确称量后,充分混合后,放于干燥器中备用。 :人工海水的配置B 水中,充分溶解混匀。1L 将上述配置的人工海水盐溶于 )实验任务5( 份。 每小组配置人工海水盐 1 )思考题6( :所配置的人工海水盐度、氯度和碱度各为多少?A :为什么所用自来水需要晾晒?B :为什么不能直接使用金属器皿配置人工海水?C
叶绿素法测定海洋第一性生产力 实验二 实验目的 1)( :掌握水生生态系统叶绿素含量的测定方法;A 。.B:掌握水生生态系统第一性生产力的一种测定方法 实验原理)(2
浮游植物是海洋和湖泊食物链的始端,是水生生态系统第一性生产力的指 浓度越 a a 进行光合作用的,通常水体中叶绿素标。而浮游植物是通过叶绿素 浓度和水域第一性生产力之间有 a高,其第一性生产力的能力也越大。叶绿素 定量的相关关系,一般用同化系数来表征,国内外学者通常引用其经验值 。因此,只要 3.7mg 每小时能够固定 Ch),即每 mg 叶绿素 a3.7mgC/(mg Chla 的含量,就能通过同化系数求的其第一性生产力。a 准确测定水域中叶绿素 实验材料及设备) (3 过滤设备及滤纸、丙酮、分光光度计、研钵、分光光度计、其他常规玻璃 仪器 实验步骤与数据处理) (4 ,过滤; 100mlA:取水 :将滤纸上的绿色物质小心完全转移至研钵中;B 丙酮后,研磨;2ml C:加入 ;10ml:将研磨后的溶液小心转移至刻度试管中,用丙酮定容至D ;A 处的吸光值 、664、647、630nmE:分别测定叶绿素丙酮溶液在 750 浓度: 应用下式计算水样叶绿素 a )]V'/VA0.8(A-15.4(A-A)-)Chla=[11.85(A-A- 7506646306477507503;——叶绿素含量,mg/m单位:Chla ;mlV'——丙酮溶液定容量,
。LV——取过滤水量, :水生生态系统第一性生产力计算:F W=R*Chla
3mgC/m W:水域第一性生产力,单位h h)Chla :同化系数,3.7mgC/(mg R )思考题(5 :一般来讲,我们应用此法测定的叶绿素浓度是偏大还是偏小?为什么?A 处测定的意义。 647、630nm:简要说明分别在B 750、664、
温度对海洋动物呼吸速率影响 实验三 )实验目的1( :测定海洋生物在适温范围内的呼吸速率,分析与温度的相关关系。A :复习应用碘量法测定水中溶解氧含量。B )实验原理2( 海洋动物的新陈代谢速率直接收温度的影响,在适宜的温度范围内,当温 度升高时,新陈代谢速率随之加快,呼吸率(耗氧率)也相应增加。温度与生
T1)][10/(T2-表示温度每升高描述。式中物代谢速率的关系可用公式 /R Q=[R] Q 101102时的单位体重耗氧分别表示温度和、摄氏度时代谢速率的变化, T R 10T R 2112
速率。
)实验材料及设备3( 温度控制设施,其他同碘量法测定水中溶解氧;动物为活的虾。 )实验步骤与数据处理(4 容量瓶按下表放置: 1L 只 4:A. 温度后 0 时2h 溶氧?溶氧?摄氏度 15 溶氧?溶氧?室温 只 1L 即在夜前分别取 容量瓶,灌满水,不封口,42 只放在室温下,另外 2 只放在 15 摄氏度的恒温培养箱中。实验开始时,分别取室温下和 15 摄氏度 下容量瓶各 1 只,测定其溶氧浓度。另外 2 只容量瓶,各放入虾 2 只后,立即 将瓶封住,并再次放置在相应环境中,2h 后,测定溶氧含量,并测定虾的体重。
:根据所得数据计算虾的。BQ 10(5)思考题 A:如果将低温改为 20 摄氏度,是否会影响 Q10 的值?改为 5 摄氏度呢? B:不同瓶中放入的 3 只虾有什么要求?
实验四 盐度对海洋动物存活率的影响 (一)实验目的 A:以不同盐度梯度的变化进行实验,了解海洋动物对盐度的适应能力; B:掌握判断海洋动物是广盐动物还是狭盐动物的简单方法。 (二)实验原理 盐度是海水总含盐量的度量单位,海水盐度最低可小于 0.5(河口),最好 可超过 40(红海)。受渗透压调节能力的限制,海洋生物对海水盐度的变化有 一定的适应能力,根据适应范围的大小,可分为狭盐性生物和广盐性生物。狭 盐性生物对盐度变化较为敏感,只能生活在盐度稳定的环境中;广盐性生物对 海水盐度变化有很大的适应性,能忍受海水盐度的剧烈变化,不同种类海洋生 物对盐度变化适应能力的差异由遗传所决定,不同种类,同一种类不同发育阶 段的雌雄个体适应能力也不相同。另外,水温、溶氧等因素是否处于最适宜范 围也影响海洋生物对盐度变化的适应能力。 (3)实验材料及设备 海水、活虾、适于 10 只虾同时生存的容器 5 只。 (4)实验步骤与数据处理 A:将甲乙丙丁 4 只容器内分别乘装下列水源: 甲——海水(盐度 35%) 乙——2 份海水+1 份清水配制的混合水(盐度约 23%) 丙——1 份海水+2 份清水配制的混合税(盐度约 12) 丁——清水 B:活虾 10 只,分别放置在上述水源中; C:24 小时后,清点各容器内虾的存活情况;计算各容器内虾的死亡率, 确定其耐受极限(死亡率=50%时的盐度)。 (5)思考题 A:根据实验所得结论,推断实验过程所使用的虾属于狭盐动物还是广盐动 物,说明依据。 B:若想更精确测定虾的耐受极限,应对实验设计进行如何改正? 潮间带环境特征及生态学调查 实验五.
)实验目的(1 :了解潮间带特有的环境特征;A :了解潮间带生物的分布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子。B )实验原理(2 ——岩岸潮间带。p219 见《海洋生态学》教材 )调查地点3( 三亚附近潮间带。 )调查步骤4( :调查三亚沿海涨潮及落潮的时间规律;A :选择落潮(退潮)时期,对潮间带进行调查;B :落潮时期,某种生物的分布距离海岸的距离(岸上为正,水中为负)和C 海拔差。 )思考题5( 为什么海洋潮汐呈现规律性? A 不同超区的标志性物种分别是什么?B
红树林生态系统环境特征及生态学调查实验六 )实验目的(1 :了解红树林生态系统的生境特点;A :了解红树林植物的种类及其对特殊生境的适应能力。B )实验原理2( ——红树林沼泽。p225见《海洋生态学》教材 )调查地点3( 三亚河沿岸及入海处红树林沼泽。 )调查步骤(4 :找到适合调查的地点;A :测定红树林所处位置海水的深度、温度;B :调查红树林距离岸边不同距离处的形态;C :调查红树林植物的种类;D :调查红树林植物的繁殖特征。E )思考题5( :红树林植物为适应特殊的环境有哪些生理机制?A :为什幺要保护红树林生态系统?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