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震云一地鸡毛
《一地鸡毛》解读(上)

《一地鸡毛》解读(上)刘震云是当代中国作家里我比较喜欢的一位,今天我向读者推荐一下他的中篇小说《一地鸡毛》。
《一地鸡毛》发表在《小说月报》,并于1993年获得优秀中篇小说“百花奖”。
经我鉴定,这是一部非常写实的小说,我甚至怀疑它是刘震云的自传体小说。
在说作品之前,我先说说小说的情节。
正如本书的名字一样,既然叫《一地鸡毛》,那么本书记录的都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也许80后的年轻人看到这样的文字已经非常陌生,尽管他们曾经生在这个年代。
那是80年代成年人天天面对的世界,假如不通过小说来回忆,我都有点忘记了。
故事的主人公小林,来自河南农村,大学毕业后留在北京某部委某局某处工作,毕业没几年结婚生子,妻子小李大概也是大学毕业后留京工作的,他们有一个快到三岁的女儿,住在单位分的一居室的房子里,房子离单位很远,小林单位有班车,小李每天奔波在路上挤公交车,来回需要4个小时。
孩子交给了一个保姆看护,保姆是来自农村的一个小姑娘。
平心而论,小林和小李是那个时代的佼佼者,他们骨子里是心高气傲的,可在现实面前,他们的生活跟大多数人一样,过得“狼狈不堪”。
故事是从小林每天早晨的买豆腐开始的,小林每天要买一斤豆腐,豆腐他都要买国营副食商店的,副食商店的豆腐是切成2两一块的,一斤豆腐五块,而私人豆腐摊的豆腐是一斤一块。
因为国营的豆腐块小、水分少,所以,大家都喜欢排队买国营店的豆腐。
排队的过程是非常痛苦的,不是担心排到了豆腐卖完了,就是担心排到了时间过了点,单位班车走了,小林上班就得迟到。
今天小林不担心迟到,新来的处长尽管很严厉,可他今天去外地开会,副处长也请假了,领导不在,考勤由一个新来的大学生负责,小林不担心迟到了。
买到豆腐后,小林将豆腐送回家,自己坐公交车去单位,没想到单位的新大学生非常认真,过八点后,他就将小林的考勤写成迟到,小林很生气,强行地将自己的考勤由迟到改为正常。
在单位窝了一肚子气的小林回到家里,发现更窝火的事,他早晨将豆腐放在门厅里,忘记将豆腐放到冰箱,由于天热,豆腐馊了。
2021届备考——小说精读 刘震云:《一地鸡毛》

「小说精读」刘震云:《一地鸡毛》寄语上世纪90年代,刘震云的一部小说轰动文坛,一举荣获第五届《小说月报》中篇小说“百花奖”、“世界范围内二十世纪百部文学经典作品”之一等众多奖项。
它就是被称为“新写实主义”代表作的《一地鸡毛》。
小说通过充满浓厚生活气息的日常生活琐事,叙述了普通百姓的生存状态,真实地反映了社会现实中小人物生活的辛酸与无奈,写活了人们在日常生活琐事下观念的转变。
小说在看似琐碎的叙述中,反映出平常人真真切切的现实境况。
克尔凯顿尔曾经说:当你把它当作小说一样阅读时,你会嘲笑他;当你听别人谈论时,你会取笑他;可当你亲身体会时,你就会理解其中的真谛。
《一地鸡毛》无疑就是这样的一部小说。
同学们,请跟随老师,一探究竟吧。
文本研读(注:>>>处为文章精析)一地鸡毛①作者:刘震云“一地鸡毛”形容琐碎微小、鸡毛蒜皮的日常生活;也指把事情搞得一塌糊涂,乱七八糟。
小说以“一地鸡毛”为标题,形象地揭示出生活的真相本相:生活就是如此驳杂无序,平庸无聊,毫无价值,令人失望。
小林家一斤豆腐变馊了。
>>> “小林家一斤豆腐变馊了”,这句话开篇出现,貌似微不足道,实则大有深意。
它分明在告诉读者,这不仅仅是一块豆腐,而是一个引发家庭矛盾的“火药桶”,一点就炸。
这句话奠定了作品灰色的基调,拉开了小林的人生序幕。
小林每天清早六点起床,到公家副食店门口排队买豆腐。
排队也不一定每天都能买到豆腐,但今天小林把豆腐买到了。
(“每天清早”“每天都买”,作者连用两个“每天”来写小林买豆腐。
这看似不太合乎常理的情节,隐喻着人生的哲理:为了生存,人们不得不重复着机械单调、枯燥乏味的生活。
在这样的日复一日中,逐渐消解了人们的激情。
)豆腐拿回家,因急着赶公共汽车上班,忘记把豆腐放到了冰箱里,晩上回来,豆腐仍在门厅塑料袋里藏着,大热的天,哪有不馊的道理?(豆腐因环境变化而变质,人呢,会不会也如此?)豆腐变馊了,老婆又先于他下班回家,这就使问题复杂化了。
《一地鸡毛》读后感

《一地鸡毛》读后感
《一地鸡毛》是著名作家刘震云的一部中篇小说,通过对主人公小林家庭生活的琐碎描写,展示了中国社会在改革开放进程中的巨大变化和普通人所面临的现实困境。
读完这本书,我深受启发,对生活和社会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这本书的优点在于它真实而生动地反映了现实生活。
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将小林家庭生活中的琐碎细节展现得淋漓尽致,让读者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感受到了中国社会在改革开放进程中所经历的巨大变革。
这种真实感使得这本书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社会意义。
在《一地鸡毛》中,作者传递了一种关注普通人生活的思想。
小林是一个普通的公务员,他的家庭生活虽然琐碎繁杂,但却是每个普通人都会面临的问题。
作者通过小林的生活经历,展现了中国社会底层人民所面临的现实困境和无奈,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和追求。
这种对普通人的关注和同情,使得这本书具有很高的思想价值和社会价值。
这本书的思想对于当今社会仍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随着中国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但同时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现实问题,如房价高涨、教育资源紧张、医疗保障不完善等。
这些问题给普通人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负担,使得他们的生活变得琐碎而繁重。
《一地鸡毛》中所揭示的问题和困境,在当今社会依然普遍存在,这本书的思想对于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和思考。
总之,《一地鸡毛》是一部反映现实生活、关注普通人困境的作品。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刻地认识到了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和挑战,也更加明确了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我相信这本书对于广大读者也会产生深刻的影响和启迪。
文学类文本刘震云《一地鸡毛》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一地鸡毛①刘震云小林家一斤豆腐变馊了。
小林每天清早六点起床,到公家副食店门口排队买豆腐。
排队也不一定每天都能买到豆腐,但今天小林把豆腐买到了。
豆腐拿回家,因急着赶公共汽车上班,忘记把豆腐放到了冰箱里,晩上回来,豆腐仍在门厅塑料袋里藏着,大热的天,哪有不馊的道理?豆腐变馊了,老婆又先于他下班回家,这就使问题复杂化了。
老婆一开始是责备看孩子的保姆,怪她不打开塑料袋,把豆腐放到冰箱里。
谁知保姆一点不买账。
保姆因嫌小林家工资低,家里饭菜差,早就闹着罢工,要换人家,还是小林和小林老婆好哄歹哄,才把人家留下;现在保姆看着馊豆腐,一点不心疼,还一股脑把责任都推给了小林,说小林早上上班走时,根本没有交代要放豆腐。
小林下班回来,老婆就把怒气对准了小林,说你不买豆腐也就罢了,买回来怎么还让它在塑料袋里变馊?你这存的是什么心?小林今天在单位很不愉快,他以为今天买豆腐晩点上班没什么,谁知新来的大学生很认真,看他八点没到,就自作主张给他划了一个“迟到”。
虽然小林气鼓鼓上去自己又改成“准时”,但一天心里很不愉快,还不知明天大学生会不会汇报他。
现在下班回家,见豆腐馊了,他也很丧气,一方面怪保姆太斤斤计较,走时没给你交代,就不能往冰箱里放一放了?放一块豆腐能把你累死?一方面怪老婆小题大作,一斤豆腐,馊了也就馊了,谁也不是故意的,何必说个没完,大家一天上班都很累,接着还要做饭弄孩子,这不是有意制造疲劳空气?……小林的老婆叫小李,没结婚之前。
是一个静静的、眉清目秀的姑娘。
别看个头小,小显得小巧玲珑,眼小显得聚光,让人见了从心里怜爱。
那时她言语不多。
打扮不时髦,却很干净。
头发长长的。
通过同学介绍,小林与她恋爱。
她见人有些腼腆。
与她在一起,让人感到轻松、安静,甚至还有一点淡淡的诗意。
那时连小林都开始注意言语、注意身体卫生了。
哪里想到几年之后,这位安静的富有诗意的姑娘,会变成一个爱唠叨、不梳头、还学会夜里滴水偷水的家庭妇女呢?两人都是大学生,谁也不是没有事业心,大家都奋斗过,发愤过,挑灯夜读过,有过一番宏伟的理想,单位的处长局长,社会上的大大小小机关,都不在眼里,哪里会想到几年之后,他们也跟大家一样,很快淹没到黑压压的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人群之中呢?你也无非是买豆腐、上班下班、吃饭睡觉洗衣服,对付保姆弄孩子,到了晚上你一页书也不想翻,什么宏图大志,什么事业理想,狗屁,那是年轻时候的事,大家都这么混,不也活了一辈子?……小林的家里来了客人。
高考复习刘震云《一地鸡毛》阅读练习及答案

高考复习刘震云《一地鸡毛》阅读练习及答案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一地鸡毛①刘震云小林家一斤豆腐变馊了。
小林每天清早六点起床,到公家副食店门口排队买豆腐。
排队也不一定每天都能买到豆腐,但今天小林把豆腐买到了。
豆腐拿回家,因急着赶公共汽车上班,忘记把豆腐放到了冰箱里,晩上回来,豆腐仍在门厅塑料袋里藏着,大热的天,哪有不馊的道理?豆腐变馊了,老婆又先于他下班回家,这就使问题复杂化了。
老婆一开始是责备看孩子的保姆,怪她不打开塑料袋,把豆腐放到冰箱里。
谁知保姆一点不买账。
保姆因嫌小林家工资低,家里饭菜差,早就闹着罢工,要换人家,还是小林和小林老婆好哄歹哄,才把人家留下;现在保姆看着馊豆腐,一点不心疼,还一股脑把责任都推给了小林,说小林早上上班走时,根本没有交代要放豆腐。
小林下班回来,老婆就把怒气对准了小林,说你不买豆腐也就罢了,买回来怎么还让它在塑料袋里变馊?你这存的是什么心?小林今天在单位很不愉快,他以为今天买豆腐晩点上班没什么,谁知新来的大学生很认真,看他八点没到,就自作主张给他划了一个“迟到”。
虽然小林气鼓鼓上去自己又改成“准时”,但一天心里很不愉快,还不知明天大学生会不会汇报他。
现在下班回家,见豆腐馊了,他也很丧气,一方面怪保姆太斤斤计较,走时没给你交代,就不能往冰箱里放一放了?放一块豆腐能把你累死?一方面怪老婆小题大作,一斤豆腐,馊了也就馊了,谁也不是故意的,何必说个没完,大家一天上班都很累,接着还要做饭弄孩子,这不是有意制造疲劳空气?……小林的老婆叫小李,没结婚之前。
是一个静静的、眉清目秀的姑娘。
别看个头小,小显得小巧玲珑,眼小显得聚光,让人见了从心里怜爱。
那时她言语不多。
打扮不时髦,却很干净。
头发长长的。
通过同学介绍,小林与她恋爱。
她见人有些腼腆。
与她在一起,让人感到轻松、安静,甚至还有一点淡淡的诗意。
那时连小林都开始注意言语、注意身体卫生了。
哪里想到几年之后,这位安静的富有诗意的姑娘,会变成一个爱唠叨、不梳头、还学会夜里滴水偷水的家庭妇女呢?两人都是大学生,谁也不是没有事业心,大家都奋斗过,发愤过,挑灯夜读过,有过一番宏伟的理想,单位的处长局长,社会上的大大小小机关,都不在眼里,哪里会想到几年之后,他们也跟大家一样,很快淹没到黑压压的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人群之中呢?你也无非是买豆腐、上班下班、吃饭睡觉洗衣服,对付保姆弄孩子,到了晚上你一页书也不想翻,什么宏图大志,什么事业理想,狗屁,那是年轻时候的事,大家都这么混,不也活了一辈子?……小林的家里来了客人。
一地鸡毛读后感1500字

一地鸡毛读后感1500字《一地鸡毛》是当代著名作家刘震云的一部小说,小说以幽默的笔触描绘了一系列生活中的琐事,让人在笑声中思考人生的意义。
通过对小说的阅读,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作者对生活的独特理解和对人性的深刻洞察,也让我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小说以一场由一地鸡毛引发的家庭矛盾为起点,讲述了一系列关于家庭、爱情、友情、人性的故事。
作者以一种幽默而细腻的笔触,将生活中的琐事娓娓道来,让人在笑声中感受到生活的真实和温暖。
每一个故事都充满了生活的情趣和智慧,让我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地感叹作者对生活的独特理解和对人性的深刻洞察。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一地鸡毛这个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揭示了人性的丑陋和复杂。
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总是在琐事中暴露出自己的本性,有时候我们的内心会因为一点小事而产生巨大的波澜。
小说中的每一个故事都让我深刻地反思了自己的内心世界,也让我更加理解了人性的复杂和多样性。
除了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小说中还充满了对生活的独特理解。
作者用幽默的笔触描绘了生活中的琐事,让人在笑声中感受到了生活的真实和温暖。
在生活中,我们总是被各种琐事所困扰,但是当我们以一种豁达的心态去面对这些琐事时,生活也会变得更加美好。
小说中的每一个故事都让我深刻地体会到了生活的真谛,也让我更加珍惜眼前的幸福。
在小说中,作者还通过对家庭、爱情、友情的描绘,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这些关系的珍贵和重要性。
在这个喧嚣的世界中,我们总是在忙碌中忽略了对家庭、爱情、友情的珍惜,但是当我们在小说中看到这些关系的温暖和珍贵时,也让我们更加珍惜眼前的幸福。
小说中的每一个故事都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这些关系的珍贵和重要性,也让我更加珍惜眼前的幸福。
通过对《一地鸡毛》的阅读,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作者对生活的独特理解和对人性的深刻洞察,也让我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生活中的琐事总是让我们感到烦恼,但是当我们以一种豁达的心态去面对这些琐事时,生活也会变得更加美好。
在这个喧嚣的世界中,我们总是在忙碌中忽略了对家庭、爱情、友情的珍惜,但是当我们在小说中看到这些关系的温暖和珍贵时,也让我们更加珍惜眼前的幸福。
《一地鸡毛》1

《一地鸡毛》概说
•
《一地鸡毛》写于1990年,发表于1991年初,是新写实主义
的代表作。这部作品中,刘震云以冷峻又略带微讽的笔触,叙写
出了极其平庸琐碎的当代日常生活景况。描写了主人公小林在单
位在家庭的种种遭遇和心灵轨迹的演变。菜篮子、妻子、孩子、
豆腐、保姆、单位中的恩恩怨怨和是是非非。从而反映了大多数
中国人在八九十年代的日常生活和生存状态。它真实而生动地反
映了大多数中国人生活的主旋律,深刻反映了改革开放的新形势
给人们内心和外在的变化。这是一部琐碎人生的范本,一部关系
学的教科书,再现了单位这一微观天地,鸡毛蒜皮,纤毫毕现,
不嫌其俗,不掩其恶,“酱缸”之臭,人心之险,一一展示无遗。
王朔指出,它一扫以往的英雄主义、理想主义和传统伦理道德,
结语
谢
谢
观
赏
“你不是也找某某了,让他给办办看吧!” 小林这才着了急,知道自己犯了路线性错误。找人办事,如同 在单位混事,只能投靠一个主子,人家才死力给你办;找的人多了, 大家都不会出力;何况你找多了,证明你认识得人多,显得你很高 明,既然你高明能再找人,何必再找我?这时除了不帮忙不说,这 容易产生抵触心理,说不定背后再给你帮点倒忙,看你不依靠我依 靠别人这事能办成!小林和小林老婆认识到这个道理,明白过来, 事情已经晚了。
一 地
鸡 毛
一
刘震云简介
二 《一地鸡毛》概说
三
主人公形象
四
故事情节
五
结语
刘震云简介
刘震云(1958—)生于河南省延津县。1982 年毕业于北大中文系并开始创作,1987年后连续 发表在《人民文学》、《塔铺》、《新兵连》、 《头人》、《单位》、《官场》、《一地鸡毛》、 《官人》、《温故一九四二》等描写城市社会的 “单位系列”和干部生活的“官场系列”,引起 强烈反响。在这些作品中,他迅速表现出成为大 作家的潜在能力,确立了创作中的平民立场,将 目光集中于历史、权力和民生问题,但又不失于 简洁直接的白描手法,也因此被称为“新写实主 义”作家。作品一以贯之的精神是对小人物或底 层人的生存境遇和生活态度的刻画,对人情世故 有超人的洞察力,用冷静客观的叙事笔调书写无 聊乏味的日常生活来反讽日常权力关系。其中多 部作品被改变为电视剧或电影,如《手机》、 《我叫刘跃进》、《一地鸡毛》等。2011年8月, 《一句顶一万句》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
2021届备考——小说精读 刘震云:《一地鸡毛》

「小说精读」刘震云:《一地鸡毛》寄语上世纪90年代,刘震云的一部小说轰动文坛,一举荣获第五届《小说月报》中篇小说“百花奖”、“世界范围内二十世纪百部文学经典作品”之一等众多奖项。
它就是被称为“新写实主义”代表作的《一地鸡毛》。
小说通过充满浓厚生活气息的日常生活琐事,叙述了普通百姓的生存状态,真实地反映了社会现实中小人物生活的辛酸与无奈,写活了人们在日常生活琐事下观念的转变。
小说在看似琐碎的叙述中,反映出平常人真真切切的现实境况。
克尔凯顿尔曾经说:当你把它当作小说一样阅读时,你会嘲笑他;当你听别人谈论时,你会取笑他;可当你亲身体会时,你就会理解其中的真谛。
《一地鸡毛》无疑就是这样的一部小说。
同学们,请跟随老师,一探究竟吧。
文本研读(注:>>>处为文章精析)一地鸡毛①作者:刘震云“一地鸡毛”形容琐碎微小、鸡毛蒜皮的日常生活;也指把事情搞得一塌糊涂,乱七八糟。
小说以“一地鸡毛”为标题,形象地揭示出生活的真相本相:生活就是如此驳杂无序,平庸无聊,毫无价值,令人失望。
小林家一斤豆腐变馊了。
>>> “小林家一斤豆腐变馊了”,这句话开篇出现,貌似微不足道,实则大有深意。
它分明在告诉读者,这不仅仅是一块豆腐,而是一个引发家庭矛盾的“火药桶”,一点就炸。
这句话奠定了作品灰色的基调,拉开了小林的人生序幕。
小林每天清早六点起床,到公家副食店门口排队买豆腐。
排队也不一定每天都能买到豆腐,但今天小林把豆腐买到了。
(“每天清早”“每天都买”,作者连用两个“每天”来写小林买豆腐。
这看似不太合乎常理的情节,隐喻着人生的哲理:为了生存,人们不得不重复着机械单调、枯燥乏味的生活。
在这样的日复一日中,逐渐消解了人们的激情。
)豆腐拿回家,因急着赶公共汽车上班,忘记把豆腐放到了冰箱里,晩上回来,豆腐仍在门厅塑料袋里藏着,大热的天,哪有不馊的道理?(豆腐因环境变化而变质,人呢,会不会也如此?)豆腐变馊了,老婆又先于他下班回家,这就使问题复杂化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刘震云一地鸡毛
小说《一地鸡毛》没有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有的只是对一对小夫妻日常生
活的描述。
作者刘震云没有运用华丽的词藻,没有对人物进行太多的心理描写,而是以朴实的语言叙述了普通老百姓的生存状态。
通过充满浓厚生活气息的小事,真实地反映了现实生活中小人物生活的艰辛与无奈,写活了人们在日常生活琐事下观念的转变。
这部小说属于新写实小说,写于八十年代中后期以后,当时中国社会处于急剧的转型期,社会的中心由政治转向经济,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生活诸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们忙于追逐经济利益,忽略了理想,是人文精神的失落,理想的放逐。
作为一个大学生,我认为“小林”也可以代表当代 80 后,反应了当代 80 后的无奈。
书写了为了实现理想的人生奋斗史。
看到现实人生的沉痛,生活不总是一帆风顺的,怀揣理想人们面对生活确实像一地鸡毛,这样卑微,无奈。
现实生活就像小说里描写一样,生活越物质化,越现实化,就越显得空虚。
人的斗志和锐气在一点点的被腐蚀掉,人们变得越来越麻木、卑怯。
庸俗的社会这个“大染缸”吞噬着每一个活在现实中的人。
它要求我们不得不丧失自己的理想去追求金钱、追求权力,否则我们将一筹莫展。
美好的理想和现实生活的一次次冲突,让人们麻木的开始心满意足的接受现实。
在现实环境的压迫下,“小林”必须放弃理想,这种束缚对年轻人的性格无形中造成了一种扭曲,一种破坏,小说让人感到无奈和辛酸。
从一地鸡毛中我看到了人的自我意识的丧失,为了更好的生活,“小林”不得不放弃自己的抱负,不得不融入到世俗的河流中,向现实妥协和认同,得不搁置了对理想的执着和追求,搁置对存在异议的探索和追问麻木的看着自己理想的丧失与破灭。
一地鸡毛的最后:梦见自己睡觉,上边盖着一堆鸡毛,下边铺着许多
人掉下的皮屑,柔软舒服,度日如年。
又梦见黑压压的人群向前涌动,又变成一
队队祈雨的蚂蚁。
寓意着现实生活就如一地鸡毛一样琐碎而无头绪。
小林梦中舒
适柔软的皮屑,是小林在现实生活中麻木地,心满意足的接受别人的恩惠。
人们
就像蚂蚁一样,渺小无力。
苟且偷生,祈求恩惠。
现实中的我们,在世俗中沉浮
挣扎,充满了对命运的无力感。
然而,我们仍然希冀着美好的生活,在淡淡的感
伤与无奈中仍然执着而坚定的生存。
“小林”的生活是不幸的。
在现实面前,人们开始在晦暗不明之中主动地放弃自己的理想并使之丧失破灭。
,我不明白,难道这就是对晦暗不明的嘲弄和反抗吗,对于那些在现实的种种压力面前自觉地放弃自我、放弃理想,屈就环境与命运的人,我感到悲痛、义愤、困惑……
震云很会讲故事,他的文字有一种魔力,明明就清晰地标着标点符号,却让人有
一种想要一口气读完整个故事的冲动,这一方面说明作家抖包袱的功力,一方面也说明其语言叙述的简明,这是很难得的! 在整本故事集中最先看的当然是赫赫有名的《一地鸡毛》,可后来发现顺序错了,正确的阅读顺序是由头到尾,因为这是一本带有一定自传性的书,作者在集结成书的时候,就是按照自己写作与生活的先后顺序来的。
《一地鸡毛》很好看,以“小林家的一斤豆腐馊了”开篇,又以小林在鸡毛和皮屑中安然谁去收篇,写的家长里短的百姓生活,其中妙语连珠,读来忍俊不禁。
按理说,这样的题材是会让人感到压抑的,可是
刘震云显然处理得很好,只让人在他调侃的言语中,隐约地感到一些生活的无奈,也让我们每一个人感慨——原来大家都是这样过来的啊,《单位》也非常的好看,简简单单的五六个人物,却上演出了一连串啼笑皆非的事儿,可以说,这应该是最早的办公室政治的描写了,看过之后,我这个还未跨入社会的菜鸟,似乎也从中学会了很多的“华丽上班族之生存之道”。
《塔铺》和《新兵连》显然是作者早年的作品,文笔稍显稚嫩,情节设置的人为痕迹也太过明显,不过还是有其难能可贵之处——真挚的感情。
所以我在读《塔铺》的时候,数度泪盈于睫,感慨于当年求学的不易,
同学情的真挚。
总的来说,刘震云很善于写人性,特别善于从人物的言行中揭露出中国人丑陋的、卑劣的人性一面,尤为难得的是,能够写的很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