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教师如何尊重学生人格
教师应该如何尊重学生的隐私权

教师应该怎样尊重学生隐私权
教师应该怎样尊重学生隐私权,我的观点如下:
一、谨慎对待学生隐私,保护学生隐私,尊重学生人格。
老师与学生朝夕相处,对学生个人情况十分了解,教师应该谨慎对待学生的秘密,很多时候应该对学生的秘密守口如瓶,真正为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考虑,这样才能赢得学生的敬重,学生才能真正向老师敞开心扉,这才真正有利于教师教育学生。
二、如果涉及学生隐私的教育,教师应该私下进行,或蕴教育于无痕中。
很多时候,学生认识问题相当片面,对人对事偏激,这是在师生间横亘一条壕沟。
教师如果真为了学生着想,应该私下沟通,应该运用班级活动,把教育目的蕴含在活动中。
三、教师分享隐私,顺其自然,因势利导。
对于初中生来说,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些“小秘密”。
美好的憧憬,心灵的向往,生命的躁动,难忘的相思等,都可能成为他们的“隐私”。
教师如果处处为学生着想,学生就会把老师视为自己的知心朋友,主动打开心扉,透露内心世界的“隐私”,这样就顺利地达到了解学生、教育学生的目的。
随着社会的迅猛发展,社会就业的竞争、家长过高的期望、过重的学习负担,都给学生带来巨大的压力,使学生感到迷茫和困惑。
学生将出现许多心理行为问题。
教师在处理这些问题的时候,一定本着尊重学生、为学生终生发展着想的原则,才不会粗暴的干涉学生隐私,才不会好心办砸事,才可能运用智慧的方法解决各种有关隐私的问题,才会真正赢得学生的心灵,也才会真正教育好学生,让学生健康成长。
尊重学生个性差异精讲

尊重学生个性差异精讲世界上没有两朵相同的花,每朵花都各有各的姿态,各有各的神韵,各有各的风采。
虽有区别,但没有好坏,只有唯一。
每朵花都有自己的特色,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
学生也如此!正如加德纳所说:智力是我们某种社会和文化环境的价值标准下创造出某种产品所需的能力。
各种智能的发展水平至少存在八种相对独立的智力类型。
每一个个体都会因为生活的家庭,社会环境的不同,从而形成各种智能发展水平的参差不齐,因而呈现出各种性格心理特点差异明显的个体。
每一个学生于是都成为了“唯一。
”素质教育的目标就是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差异,让所有学生的个性、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
一、个性差异的含义:个性差异,也可以说成个别差异,是指“不同的人在认识、情感、思维、行为上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而又不同于他人的特点。
”学生个性差异的表现是多方面的,这在个体的能力、兴趣、爱好、态度、观念、行为等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表现。
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也是不可避免的。
无论教育者怀着多么美好的愿望,无论教育者以爱心和智慧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做了多少工作,他所教导的学生最终仍然会表现出极大的差异。
是什么原因造成了个体成长过程中的差异呢?遗传、环境、种族文化差别、接受教育的不同等等都有影响。
个性差异是它是过去教育的结果,同时它也是新的教育的依据。
只有研究和了解学生的个性差异,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正确实施差异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二、学生的个性差异表现在那些方面?如何对待他们的个性差异呢?一、学生有认识上的差异。
教育家赞可夫说:“当教师把每个学生都理解为他是一个具有个人特点的、具有自己的志向、自己的智慧和性格结构的人的时候,这样的理解才能有助于教师去热爱儿童和尊重儿童。
”学生由于自身智力基础不同,家庭中接受的教育不同等等因素,在学习新的教学内容时,他们的兴趣和接受能力便存在很大的差异。
在具体教学中,我们就要承认这个差异,区别对待这种差异,恰当处理这个差异。
教师如何塑造学生健康的人格

管理篇•班级管理一、教师应当尊重学生,满足其尊重的心理需要英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在他的需要层次论中把尊重的需要作为人的基本需要。
他认为尊重的需要得到满足,个体就会相信自己的力量,建立自信心,能够更加真实坦率,更少虚伪,从而表现自己,也懂得别人,自然与人相处。
如尊重得不到满足,则会怀疑自己,产生自卑和无能的感觉。
现实中大量的事例说明,学生得到尊重,有了尊严,即使失败了也会一如既往地追求成功,并学会自觉调控自己的行为。
记得有一天我在课堂上提了一个问题,发现班上最差的学生也举起了手,然而当让他回答问题时却一个字也答不出。
课后,我把他叫到办公室问其原因,他哭着告诉我,是因为怕同学们笑话。
于是,我私下里告诉这个学生,下次如果会就举过头顶,不会就举低于头顶。
一段时间后,这个平素在班里学习最差的学生变得开朗了,学习成绩也有了很大进步。
通过这件事,我深深感悟到教师对学生尊重的重要性。
二、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应用科学的教育管理方式教师教育管理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典型形式:1.民主型方式。
教师要有较强的民主意识,尊重学生的人格与才能,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愿意帮助指导学生,同时对学生提出严格的要求,师生关系融洽。
教育不仅是认知过程,更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
在这种方式下,学生易形成自信、自尊、诚实,具有合作精神、责任感、集体荣誉感,成就动机较高,情绪稳定等良好的人格特征。
这种方式最有利于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
2.权威型方式。
教师过分强调自己的权威,缺乏和学生的交流,不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要求学生绝对服从,教师对学生很少表扬,斥责和训斥较多,认为没有自己的监督学生不会自觉学习。
这种方式不利于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学生最易缺乏责任感、情绪不稳定、易怒。
3.放任型方式。
教师对学生的管理缺乏责任心,放任自流或漠不关心,既不鼓励学生,也不反对学生,不参加学生的活动。
这种方式也容易使学生形成不良的人格特征。
教学论文:浅谈如何做一名立德树人的教师

教学论文:浅谈如何做一名立德树人的教师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
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
何为立德树人呢?立德立:树立。
德:德业。
树立德业。
立德出处:《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孔颖达疏:“立德,谓创制垂法,博施济众,圣德立于上代,惠泽被于无穷。
”三国·魏·李康《运命论》:“若夫立德必须贵乎,则幽、厉之为天子,不如仲尼之为陪臣也。
”清钱谦益《户科给事中孔吉授徵仕郎》:“夫给事中在帝左右,古多用履素立德者为之。
”树人是人才、培养人才的意思。
出处:《管子·权修》:“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
”例如: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树:培植,培养。
比喻培养人才是长久之计。
也表示培养人才很不容易。
立德树人(自身)树立德业,给后代做榜样,培养人才。
那在新时期如何如何做一名立德树人的教师呢?一、树立高尚的师德,师德是教育者的灵魂常言说,立人先立德,树人先树品。
鉴于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对应关系,“立德”,既有对教育者——教师的要求,也有对被教育者——学生的要求。
具体来说,“立德”对教师的要求是立师德,“立德”对学生的要求是立学德。
立德树人,首先要立“师德”。
“师德”是教师素质的灵魂,即“师魂”。
它是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
但“师德”作为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却不是一般的职业道德,教师劳动的示范性与创造性特点决定了师德不同于一般道德的特殊性。
爱岗敬业、作为一名教师,必须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具有较高的人格魅力。
教师,请尊重学生的人格

例 如 , 0 1年 l 20 2月 2 日在 黑 龙 江 省 鸡 西 市 7 城 子 河 区 长 青 乡 正 阳 村 小 学 发 生 了 一 起 令 人 震 惊 的 教 师 侮 辱 学 生 的 事 件 。7岁 小 学 生 何 某 因课 问 与 同 学 玩 耍 时 , 意 中说 了一句 脏 话 , 课 时 , 无 上
孩 子 。” 师要 想 成 为 这 样 的 画 家 , 先 必 须 学 会 教 首 宽 容 , 能 因 画 上 的 一 个 小 小 的 污 点 而 把 整 幅 画 不 毁 掉 ,教 师 必 须 把 宽 容 与 爱 作 为 自 己 的 从 教 之 德 ,教 师 只 有 以 博 大 的 胸 怀 宽 容 学 生 的过 失 , 才 能 善 待 学 生 , 重 学 生 , 建 议 教 师 在 每 次 走 进 尊 我
62
维普资讯
中小 学教 师 培 训 20 0 2年 第 8期
课 堂 前 应 稳 定 一 下 自 己 的 情 绪 , 整 好 自 己 的 心 调 态 , 要 把 因 工 作 、 活 、 习 压 力 造 成 的 各 种 不 不 生 学 良情 绪 带 到 课 堂 上 去 , 学 生 当 成 出 气 筒 , 把 把 应 学 生 视 为花 朵 去 精 心 呵 护 。苏 霍 姆 林 斯 基 曾经 有
学生 出现过 失所致 , 中小 学 生 正 处 于 活 泼 好 动 的
位 同学将此 事告诉 班 主任 孟老 师 ( 天前 , 两 孟
老 师 曾 当全 班 同学 的 面 说 过 , 后 谁 再 骂 人 就 让 以
他 去 吃 屎 ) 孟 老 师 听 到 后 便 逼 着 何 某 拿 锹 自 己 , 去 撮 屎 吃 , 某 吓 哭 了 , 老 师 仍 不 放 过 , 派 三 何 孟 并 个 同学去厕 所看着 何 某把屎 吃掉 。此 事发 生后 , 何 某 和 家 人 饱 受 了 同学 及 村 里 人 的 嘲 笑 。何 某 不 敢 再上 学 , 此 , 长 给孩 子转 了学 , 了名 , 为 家 改 另 外 3名 看 着 事 情 发 生 的 同学 为 减 少 麻 烦 , 都 相 也 继 转 学 。孟 某 被 停 止 工 作 , 偿 何 某 及 家 人 3 0 赔 00
教师如何育人

育人至上教师是知识的化身,是智慧的灵泉,是道德的典范,是人格的楷模,是学子们人生可靠的引路人。
换而言之,教师是学生美好心灵的塑造者。
因此,我时刻以"德高为师,身正为范"这八个字提醒自己。
无私奉献、以德立教、以身示教,用高尚的人格为每颗纯洁心灵的塑造而竭尽全力。
一、“以情育人,热爱学生;以言导行,诲人不倦;以才育人,亲切关心;以身示范,尊重信任”。
尊师爱生,是一种理性化的高尚情感,对待学生,管而不死,严而不厉,爱在其中。
教育是爱的共鸣,是心和心的呼应。
教师只有热爱学生,才能教育好学生,才能使教育发挥最大限度的作用。
可以说,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根本。
对学生冷漠,缺乏热情,决不是一个有良好师德的好教师。
教师爱学生体现在“严”和“慈”上。
常言道:“严师出高徒。
”又说:“严是爱,宽是害”。
对学生不严格要求,严格训练,是难以培育出跨世纪的可靠接班人和合格的建设者。
“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所以,对学生不严不行。
当然,严要得法,严要有度。
慈,就是对学生要关心、爱护、宽容、尊重。
充分鼓励学生的自尊和自信,关心学生的学习和成长进步,使学生全面发展。
教师要与学生平等相处,尊重学生、信任学生、爱护学生、保护学生。
教师对学生的爱,即是敬业精神的核心,又是教师高尚品德的自我表现,既是育人的目的,又是教师教书这个职业的具体表现。
二、用无限的师爱,开启每个学生的心灵。
高尔基说过:“谁不爱孩子,孩子就不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才能教育孩子。
”师爱是教师必须具备的美德,也是教师的天职。
无限的师爱,可以开启每个学生的心灵。
因此,在教育工作中,我把信任和期待的目光洒向每个学生,倾听学生的意见和呼声,和学生产生思想和情感上的共鸣,让一切学生的心灵都感受到师爱的温暖。
三、用规范的言行,净化每个学生的心灵。
“无德无以为师。
”真正优秀的教师。
一定是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的人。
他对祖国的爱,对学生的爱,对事业和未来的爱,都表现在他对自己的高标准要求的落实上。
如何增进师生关系和师生感情的方法

1. 尊重学生:尊重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
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兴趣和需求,关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给予学生充分的关爱和支持。
2. 倾听学生:教师要学会倾听学生的心声,关注学生的需求和困惑,及时给予关心和帮助。
通过倾听,教师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
3. 与学生沟通:教师要主动与学生沟通交流,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心理状况,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同时,教师也要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心和支持。
4.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帮助学生发挥自己的潜能。
这样,学生会感受到教师的关心和重视,从而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
5. 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教师要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
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也有利于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
6. 参与学生的活动:教师要积极参与学生的课外活动,如社团活动、学术竞赛等,与学生共同度过愉快的时光。
这样可以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
7. 做好榜样:教师要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
教师的言行举止都会影响到学生,因此教师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做一个值得学生尊敬和学习的榜样。
8. 适时表达关爱:教师要适时表达对学生的关爱,如关心学生的身体健康、生活起居等。
这样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心和温暖,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
教师职业道德的人格要求

教师职业道德的人格要求教师是社会的守望者,是青少年成长路上的引路人。
作为教师,除了专业教课知识外,还应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和人格品质。
只有具备良好的人格要求,教师才能更好地履行职责、培养学生成才。
本文将就教师职业道德的人格要求进行探讨。
一、正直诚信正直诚信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要求之一。
教师要做到言行一致,举止端正,言辞真实,不说谎话。
作为学生的楷模和榜样,教师要用自己的言行来塑造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当遵守职业道德规范,不得违背个人修养和教育伦理。
二、关爱学生关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之一。
作为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引导者。
教师要用关怀和爱心去对待每个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帮助他们解决问题,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潜能,让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到平等的教育机会。
三、敬业奉献教师职业道德的人格要求中,敬业奉献是至关重要的。
教师要热爱教育事业,将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放在首位。
教师应持续不断地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关注教育研究和教学方法的更新,为学生提供更好更优质的教育资源。
四、廉洁奉公廉洁奉公是教师职业道德的重要内容。
教师作为公职人员,必须要严守职责,廉洁奉公。
教师不能以权谋私,不能利用职权谋取不正当的利益,要始终把公共利益放在首位,坚守教师的专业操守,切实履行教育教学任务。
五、谦虚与包容谦虚与包容是教师职业道德的重要品质。
教师要保持谦虚姿态,虚心向他人学习,不断发展自己的职业技能。
同时,教师还应保持宽容的心态,接纳学生的不足与差异,给予他们更多的指导和帮助,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平等的成长机会。
六、保守学会秘密保守学生秘密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之一。
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个人隐私,不得泄露他人的个人信息和秘密。
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帮助他们解决问题,但在处理隐私问题上应慎之又慎,保障学生的隐私权益。
七、与时俱进教师职业道德的人格要求还涉及与时俱进。
教师要不断学习和研究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适应社会发展的变化,以更好的方式引导学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教师如何尊重学生人格
教育是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学双边活动是决定课程改革预期目标能否实现的关键因素,因此,教师要真正落实教学中对话与交往的教学本质观,必须要彻底摈弃过去的“我教你学”的传统教育观。
新教学观认为:教学是师生交往中获得发展的过程。
教学是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的特殊交往,是拥有教学理论素养的教师与学生交往的文化。
在教学中师生以语言为媒介进行交流与沟通,交往就意味着对话和参与,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活动方式,更是充实在师生之间的一种精神氛围,在平等的对话氛围中,教师将学生带入对真理日益深刻的理解和知识的无限的渴求之中。
《基础教育改革纲要》要求:“教师应当尊重学生人格,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一个学习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新教学观还认为:教学中师生双方的交互主体性,即师生在人格、价值、尊严上完全平等,在教学中结成互为主体的关系,没有人可以凌驾于他人之上,教师只是“平等中的首席”是学生发展的引导者与促进者。
新的教学本质观力图在实践中建构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但是在目前的教育和教学中,传统的教学观还十分顽固地占领着部分教师的头脑,在教学的实际操作中,部份教师仍然充当的是“警察”和“判官”的角色,这样就制约了新课程标准的落实。
在教育观念大变革的时代,各种教育观点应运而生,因此,只有全面把握中国教育和历史的现状,实事求是的分析、制肘中国基础教育的困难,用科学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来看待每一种教育现象,才能合符中国教育的实际。
新课程标准十分重视教学中教师要营造一种师生互动,学习的自由氛围。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把放飞心灵的空间和时间留给学生,营造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
如果我们仍然坚持那些建立在师道尊严等级观念基础上的清规戒律,学生在课堂上正襟危坐,连话也不敢说,或以分数、标准答案的无形绳索、捆绑学生,学生的智慧发展就完全成为纸上谈兵了。
只要有助于学生学得主动、学得积极,教师在课堂上应该给学生“一路绿灯”。
教师应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给他们创造一个自主发展的时空,使其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
因此,要全面落实新课程标准,首先要尊重学生人格尊严,因而教师必须转变角色,按照新课程标准的核心,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真正为学生的发展服务,要做到这点,教师必须实现三个转变:
(一)教师由道德的传播者向道德发展的向导的角色转变。
(二)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向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的促进者的角色转变。
(三)教师由学生问题的解决者向学生解决问题的参与者、指导者的角色转变。
只要真正做到这三个转变,教师尊重学生人格就不会在纸上谈兵了,上级教育部门也不会用这样的规定,那样的纪律去约束、处理违背师德的个别教师,在中小学教育中所出现的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的现象也会逐渐消失。
每一个教师才会真正明白,目前对待孩子教育方式也是孩子对待我们和别人的方式。
只有师生关系和谐,一个真正意义的尊重学生人格的教育格局才会形成。
教师们会给孩子更多的爱,用自己美好的心灵去温暖、医治孩子心里的创伤,用自己精神甘霖去洗涤孩子思想污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