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民为主》阅读练习及答案
高考文言文阅读模拟训练:《左传-不忘恭敬,民之主也》(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高考文言文阅读模拟训练:《左传·不忘恭敬,民之主也》(附答案解析与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宋人以兵车百乘、文马百驷以赎华元于郑。
半入,华元逃归,立于门外,告而入。
见叔牂,曰:“子之马然也。
”对曰:“非马也,其人也。
”既合而来奔。
宋城,华元为植.,巡功。
城者讴曰:“睅其目,皤其腹,弃甲而复。
于思于思,弃甲复来。
”使其骖乘..谓之曰:“牛则有皮,犀兕尚多,弃甲则那?”役人曰:“从其有皮,丹漆若何?”华元曰:“去之,夫其口众我寡。
”秦师伐晋,以报崇也,遂围焦。
夏,晋赵盾救焦,遂自阴地,及诸侯之师侵郑,以报大棘之役。
楚斗椒救郑,曰:“能欲诸侯而恶其难乎?”遂次于郑以待晋师。
赵盾曰:“彼宗竟于楚,殆将毙矣。
姑益其疾。
”乃去之。
晋灵公不君厚敛以雕墙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宰夫肠熊踏不熟,杀之,置诸舂,使妇人载以过朝。
赵盾、士季见其手,问其故,而患之。
将谏,士季曰:“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
会请先,不入则子继之。
”三进,及溜,而后视之。
曰:“吾知所过矣,将改之。
”稽首而对曰:“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夫如是,则能补过者鲜矣。
君能有终,则社稷之固也,岂唯群臣赖之?又曰:‘衮职有阙,惟仲山甫补之。
’能补过也。
君能补过,兖不废矣。
”犹不改。
宣子骤谏,公患之,使锄麑贼之。
晨往,寝门辟矣,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
麑退,叹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
贼.民之主,不忠。
弃君之命,不信。
有一于此,不如死也。
”触槐而死。
(节选自《左传·宣公二年》,有删改)10.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晋灵公A不君B厚C敛D以雕墙E从台上弹F人G而观H其辟丸也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华元为植”的“植”名词用作动词,与《项脊轩志》中“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的“植”字用法相同。
2023届中考语文一轮专题复习: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总复习

2023届中考语文一轮专题复习: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部编人教版九年级总复习2023中考语文一轮复习阅读训练: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绩,字无功,绛州龙门人……贞观初,以疾罢归。
河渚①间有仲长子光②者,亦隐士也,无妻子。
绩爱其真遂相近结庐日与对酌。
君有奴婢数人,多种黍,春秋酿酒,养凫③雁、莳④药草自供。
以《周易》、《庄》、《老》置床头,无他用心也。
自号“东皋⑤子”。
虽刺史谒见,皆不答。
终于家。
性简傲,好饮酒,能尽五斗,自著《五斗先生传》。
弹琴、为诗、著文,高情胜气,独步当时。
(节选自《唐才子传全译.王绩》)(二)山夜调琴[唐]王绩促轸⑥乘明月,抽弦对白云。
从来山水韵⑦,不使俗人闻。
(注)①渚:水中间的小块陆地。
②仲长子光:字不耀,洛阳人。
③凫:野鸭。
④莳:移植。
⑤东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诗有“登东皋以舒嘨”句,东皋由此而来。
⑥轸,用轴转动弦线。
促轸,拧紧弦线,使调门更高些。
这里即指弹奏。
⑦山水韵,抒写山水之乐的曲调。
唐吕才《东皋子集序》载王绩“雅善鼓琴,加减旧弄,作《山水操》,为知音者所赏”。
1.根据古汉语词典提供的部分义项,为下面加点的词选择正确的解释。
①以疾罢归(_____)A.完了B.撤销C.免去②终于家(_____)A.指人死B.最后C.终归,到底2.选出下面句子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A.①以《周易》、《庄》、《老》置床头②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B.①河渚间有仲长子光者②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C.①好鸟相鸣,嘤嘤成韵②好饮酒D.①自著《五斗先生传》②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3.为文中划线句断句,限断两处。
绩爱其真遂相近结庐日与对酌4.联系《野望》,选出对“不使俗人闻”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不让刺史等官僚听到,因为他们根本听不懂这些音乐。
B.不让那些“驱犊返”的“牧人”听到,因为他们俗务繁忙,没有时间来听雅乐。
C.作者向往隐居生活,《山水操》这样的乐曲只弹给知音欣赏。
记序类文言文练习

一、文言文阅读(2021·上海松江高三二模)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养晦堂记①凡民有血气之性,则翘然而思有以上人。
恶卑而就高,恶贫而觊富,恶寂寂而思赫赫之名。
此世人之恒情。
而凡民之中有君子人□,率常终身幽默,暗然退藏。
彼岂与人异性?诚见乎其大,而知众人所争者之不足深较也。
②盖《论语》载,齐景公有马千驷,曾不得与首阳饿莩①挈论短长矣。
余尝即其说推之,自秦汉以来,迄于今日,达官贵人,何可胜数?当其高据势要,雍容进止,自以为材智加人万万。
及夫身没观之,彼与当日之厮役贱卒、污行贾竖②污营营而生、草草而死者,无以异也。
而其间又有功业文学猎取浮名者,自以为材智加人万万。
及夫身没观之,彼与当日之厮役贱卒、污行贾竖、营营而生、草草而死者,亦无以甚异也。
然则今日之处高位而获浮名者,自谓辞晦而居显,泰然自处于高明。
曾不知其与眼前之厮役贱卒、污行贾竖之营营者行将同归于澌尽,而毫毛无以少异。
岂不哀哉!③吾友刘君孟容,湛默而严恭,好道而寡欲。
自其壮岁则已泊然而外富贵矣。
既而察物观变,又能外乎名誉。
于是名其所居曰“养晦堂”,而以书抵国藩为之记。
④昔周之末世,庄生闵天下之士湛于势利,汩于毁誉,故为书戒人以□□□□。
君子之道,自得于中,而外无所求。
饥冻不足于事畜而无怨;举世不见知而无闷。
自以为晦,天下之至光明也。
若夫奔命于烜赫之途,一旦事尽意索,求如寻常穷约之人而不可得,乌睹可谓焜耀者哉?余为备陈所以,盖坚孟容之志;后之君子,亦观省焉。
(注)①首阳饿莩:指伯夷、叔齐②污行贾竖:称奴仆、差役、贪(坏)官、奸商。
1.第①段方框内应填入的虚词是()。
A.矣B.耶C.者D.乎2.分析第②段举“齐景公”这一例子在说理上的作用。
3.根据第①段内容将第④段“故为书戒人以□□□□。
”补充完整。
4.概括本文的写作意图。
(2021·上海崇明高三二模)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送许郢州①序(唐)韩愈①愈尝以书自通于于公②,累数百言。
初二语文孟子三章试题及答案

初二语文孟子三章试题及答案# 孟子三章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孟子》是儒家经典之一,其作者孟子是:A. 孔子B. 荀子C. 孟子D. 老子答案:C2. 下列哪一项不是孟子主张的“仁政”思想?A. 以民为本B. 重视教化C. 重农抑商D. 反对战争答案:C3. 孟子认为“性善论”是人之本性,以下哪个观点与之不符?A. 人之初,性本善B. 人之性,善也C. 人之性,恶也D. 人之性,可善可恶答案:C二、填空题4. 孟子在《孟子·梁惠王上》中提到“________”,意指君主应以民为本,关心民生。
答案: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5. 孟子认为,仁政的实施需要“________”,即通过教育来培养人的善良本性。
答案:教化6. 孟子在《孟子·公孙丑上》中提出“________”,强调了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答案:吾善养吾浩然之气三、简答题7. 简述孟子的“性善论”。
答案:孟子的“性善论”认为人性本善,人之初生就具有善良之心,如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
孟子强调通过教育和修养,人可以发展和完善自己的善性。
8. 孟子是如何论述“仁政”的?答案:孟子认为仁政是君主治理国家的根本原则。
他主张君主应以民为本,关心民生,通过教化来培养民众的善良本性。
孟子还强调,仁政的实施需要君主自身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以身作则,引导民众向善。
四、论述题9. 论述孟子的“民本思想”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答案:孟子的“民本思想”主张君主应以民为本,重视民生,认为国家的兴衰取决于民众的福祉。
孟子强调君主应关心民众的生活,满足他们的基本需求,并通过教化来提升民众的道德水平。
这种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古代政治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了历代君主的治国理念。
五、翻译题10. 将下列孟子的名言翻译成现代汉语。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答案:时机不如地理位置有利,地理位置不如人心团结。
六、阅读理解题11. 阅读以下孟子的一段话,回答问题:“孟子曰:‘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专项(文言文阅读)好题练习(附答案)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专项(文言文阅读)好题练习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贞观六年,文武官请封禅,上曰:“卿辈皆以封禅为帝王盛事,朕意不然。
若天下义安,家给人足,虽不封禅,庸何伤乎!且事天扫地而祭,何必登泰山之巅,然后可以展其诚敬乎!”群臣请之不已,上欲从之,魏征独以为不可。
上曰:“公不欲朕封禅,以社稷..未安邪?”曰:“安矣。
”“四夷..未服邪?”曰:“服矣。
”“然则何为不可封禅?”对曰:“陛下虽有此数者,然今户口未复,仓廪尚虚,且远夷君长,皆当扈从,此乃引戎狄入内且示以虚弱也。
况赏赍不赀,未厌远人之望;给复连年,不偿百姓之劳。
崇虚名而受实害,陛下将焉用之!”会河南、北数州大水,事遂寝。
十二月,癸丑..,帝与侍臣论安危之本。
中书令温彦博曰:“伏愿陛下常如贞观初,则善矣。
”帝曰:“朕比来怠于为政乎?”魏征曰:“贞观之初陛下志在节俭求谏不倦比来营缮微多谏者颇有忤旨此其所以异耳”帝拊掌大笑曰:“诚有是事。
”辛未,帝亲录系囚,见应死者,闵之,纵使归家,期以来秋来就死。
仍敕天下死囚,皆纵遣,使至期来诣京师..。
贞观七年,所纵天下死囚凡三百九十人,无人督帅,皆如期自诣朝堂,无一人亡匿者,上皆赦之。
是岁,公卿以下复请封禅者前后相属,上谕以“旧有气疾,恐登高增剧,公等勿复言”。
贞观十四年,陈仓折冲都尉鲁宁坐事系狱,自恃高班,谩骂陈仓尉刘仁轨,仁轨杖杀之。
上怒,命追至长安面诘之。
仁轨曰:“鲁宁对臣百姓辱臣如此,臣实忿而杀之。
”征曰:“陛下知隋所以亡乎?百姓强而陵官吏,如鲁宁之比是也。
”上悦,擢仁轨为栎阳丞。
上将幸同州校猎,仁轨上言:“今秋大稔,民收获者才一二,使之供承猎事,治道葺桥,动费一二万功,实妨农事。
愿少停銮舆旬日,俟其毕务,则公私俱济。
”上赐玺书嘉纳之,寻迁新安令。
(节选自《资治通鉴ꞏ唐纪》)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贞观之初/陛下志在节俭求谏/不倦/比来营缮微多/谏者颇有忤旨/此其所以异耳B.贞观之初/陛下志在节俭/求谏不倦/比来营缮微/多谏者/颇有忤旨/此其所以异耳C.贞观之初/陛下志在节俭/求谏不倦/比来营缮微多/谏者颇有忤旨/此其所以异耳D.贞观之初/陛下志在节俭求谏/不倦/比来营缮微/多谏者/颇有忤旨/此其所以异耳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社稷,“社”指谷神,“稷”指土神,两者是农业社会最重要的根基,后借指国家。
人民当家作主的法治国家练习试题及答案

人民当家作主的法治国家练习试题及答案对于初中政治的学习,不能光靠背!要结合着多做题才行!为此,下面就不妨和店铺一起来做份人民当家作主的法治国家练习试题,希望对各位有帮助!人民当家作主的法治国家练习试题一、单项选择题1.2012年9月28日上午,兰溪市召开工作会议,部署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十二届人大代表换届选举工作。
全国人大代表和省人大代表的换届选举都只能通过方式进行。
( )A.直接选举B.间接选举C.直接和间接选举D.任何一种2.《河北日报》2012年10月4日消息:省、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选举完成后,依法在两个月内召开新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选举产生新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及人民政府、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领导人员。
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 )A.国家权力机关B.国家行政机关C.国家审判机关D.国家检察机关3.每年3月,全国人大代表汇聚北京,参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议期间,人大代表代表人民意愿,共商国是。
这充分体现了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人民代表大会C.全国人民代表大会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4.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于2013年3月17日胜利闭幕,表决通过了关于政府工作报告、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选举产生了国家主席、国务院等国家领导人。
这表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①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②具有任免权③具有重大事项决定权④地位最高,权力最大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5.2013年1月1日起开始施行的新刑事诉讼法增加了“辩护人、诉讼代理人可以要求回避以及回避复议”权利,使辩护人要求司法人员回避的请求权得以明确。
这一规定突出体现了依法治国的前提是( )A.有法必依B.执法必严C.有法可依D.违法必究6.2013年2月5日,北京市朝阳区法院正式对一起非法拘禁来京上访人员案作出一审判决,王某等10人因非法拘禁11名来京上访人员被法院判处2年至6个月不等的刑期,其中3名未成年被告人适用缓刑。
统编版高中政治必修三课时练习题 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人民当家作主(含答案)

必修三第二单元第四课《4.1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人民当家作主》同步练习班级姓名一、单选题1.(2022·贵州黔东南·高一期末)天津市区、乡镇人大换届选举覆盖全市所有城镇乡村,是最为广泛、最为直接、最为生动的人民民主。
投票选举期间,全市各选区机关、企业、学校、社区、村居的选民,以饱满的热情纷纷参与投票。
通过此次生动的民主实践,我们可以真切地感受到()A.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具有完整的制度程序B.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是一种全民的民主C.人民群众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参与者D.民主制度是我国特有的管理机制【答案】C【详解】C:天津市区、乡镇人大换届选举覆盖全市所有城镇乡村,全市各选区机关、企业、学校、社区、村居的选民,以饱满的热情纷纷参与投票。
通过此次生动的民主实践,我们可以真切地感受到人民群众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参与者,人民当家作主,C符合题意。
A:材料反映人民民主具有广泛性和真实性,不体现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具有完整的制度程序,A与题意不符。
B:民主具有阶级性。
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是人民享有的民主,不是一种全民的民主,B错误。
D:民主制度是相对于专制制度而言的国家制度,分资本主义民主制度和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并非我国所特有,D错误。
故本题选C。
2.(2022·福建·泉州市第六中学高一期中)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国家与剥削阶级统治的国家相比,既具有一般性特征,又有本质上的不同。
下列说法与该观点相符的是()A.社会主义国家与剥削阶级统治的国家在形式和内容上是完全一致的B.社会主义国家是新型民主和新型专政的结合,是少数人对多数人的统治C.剥削阶级统治的国家阶级斗争尖锐,社会主义国家阶级对立消亡D.剥削阶级统治的国家统治人民,社会主义国家由人民统治【答案】D【详解】A:材料的意思是社会主义国家既有一般国家的共性也有自己的个性。
“社会主义国家与剥削阶级统治的国家在形式和内容上是完全一致的”这一观点说法太绝对,该说法忽略了个性,忽视了二者的区别;A错误。
(完整word版)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题附答案(一)

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题(一)目录1.赵襄主学御 (3)2.老马识途 (3)3.穿井得人 (4)4.南辕北辙 (5)5.千里之马 (5)6.赵威后问齐使 (6)7.齐欲伐魏 (6)8.赵襄子饮酒 (7)9.沛公至咸阳 (8)10.四面楚歌 (8)11.孙叔敖遇狐丘丈人 (9)12.孔子见罗雀者 (10)13.教子 (10)14.石崇与王桤争豪 (11)15.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12)16.长安何如日远 (13)17.床头捉刀人 (13)18.雪夜访戴 (14)19.陈太丘与友期行 (15)20.未若柳絮因风起 (15)21.七步诗 (16)22.太宗罢朝 (16)23.永某氏之鼠 (17)24.临江之麋 (18)25.荔枝图序 (19)26.三上 (19)27.名二子说 (20)28.读孟尝君传 (21)29.伤仲永 (22)30.盲人识日 (23)31.献曲求诗 (23)32.唐太宗论弓矢 (24)33.王猛为京兆尹 (25)34.赵奢收税于平原君家 (26)35.三镜 (27)36.毛遂自荐 (27)37.苟变吃人两个鸡蛋 (28)38.刘邦论得天下之道 (29)39.前事不远吾属之师 (30)40.请君入瓮 (31)41.虹 (31)42.陨石 (32)44.江淮之蜂蟹 (33)45.猫犬 (34)46.与长子受之 (34)47.说虎 (35)48.楚人养狙 (36)49.象虎 (37)50.李氏之鸠 (38)51.傅显迂缓 (38)52.祈梦决狱 (39)53.曹司农竹虚言 (40)54.题画二则 (40)55.牧竖 (41)56.狼 (42)57.与四弟书 (43)58王冕 (43)59.多多益善 (44)60.师旷论学 (45)61.叔敖杀蛇 (45)62.三峡 (46)63 .颜回好学 (46)64.文征明临写《千字文》 (47)65.薛谭学讴 (47)66.孟母戒子 (47)67.华佗治病 (47)原文1.赵襄主学御赵襄主学御于王子期①,俄而与子期逐②,三易马而三后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以民为主
“民主”在中国文化中,首先有“以民为主”的含义。
《尚书》中说:“民为邦本,本固邦宁。
”人民才是邦国的根本,人民是国家的首要。
《尚书》作为上古文献,早早就提出了治国要“以民为主”的思想。
甚至,这部被历代治国者奉为“政治课本”的古书,它十分严厉地训诫统治者说“民之所欲,天必从之”以及“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这其实是在表明:民意就是天意。
如果说“民”就是“天”,那么中国古代的统治者将自己称为“天子”,从文化本意上讲,那应该是“人民之子”的意思,天子,不仅不能为所欲为,反而应当顺从民意。
以民为主、民比天大,这样的思想使得最高统治者是要想人民之所想的:人民的想法就是他的想法、人民的愿望就是他的愿望,他只是带领民众驶向美好生活的掌舵者而不是做主者,他甚至要无限地弱化自己的意志、淡化自己的色彩,才能彰显和顺乎人民的意愿。
所以《周易》里论述君王之道的乾卦就说“群龙无首,吉”,当社会领袖已经化入寻常的道之中,不再看见他高高在上的身影时,便是吉利之相。
而《老子》也说“太上,不知有之”,说“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老子的意思是,在最好的世代里,人民只是模糊感觉到统治者的存在而已,也就是,统治阶层虽超乎于民却顺乎于民,不与人民产生明显的距离;老子又称,这样的统治者,为百姓谋福利成功了,人民却感觉这本就是老百姓自己顺其自然的状态,本就是生活该有的样子。
这难道不是一种最大程度的“以民为主”?统治者作为效劳于民的一个掌舵者,却早已无限虚化了自己的声音与功绩,在这大地上,只有人民作为主人自然而然的身影。
《尚书》《周易》《老子》出现稍早,《孟子》晚出,儒家孟子目睹当时社会变得礼崩乐坏,却在论著里比前几部文献都更为明确地指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由此可见,无论统治上层如何兴衰往来、无论社会制度如何更改变幻,那贵重不变的,始终都是人民大众。
以历史的眼光来看,所有的朝代更迭、制度变迁都是岁月洗礼中你方唱罢我登场的过客,唯有广大人民才是在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中都永世不变的主人。
所以,中国文化里的圣贤,是为这亘古不变的人民而思考命运的。
他们与政客不同,政客的服务对象是当权者,而圣贤的关怀对象是为民者。
他们的思考结果,不是仅为时政出谋划策,而是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因此,才体现着最本质的人文关怀,才沉淀为岁月洪流中永不淘汰的金玉良言。
(摘编自光明网,有删节)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尚书》较早地提出了治国要“以民为主”的思想,因此被历代治国者奉为“政治课本”。
B.天子是“人民之子”,不仅不能为所欲为,反而应当顺从民意,由此可见“民”就是“天”。
C.《周易》中的“群龙无首”是指百姓看不见统治者的身影,他们已经化入寻常的道之中。
D.最高统治者要顺乎民意,就要做带领民众驶向美好生活的掌舵者,甚至要弱化自己的意志。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在中国文化范畴内阐释民主的内涵,得出“唯有人民才是永世不变的主人”的观点。
B.文中引用《尚书》《周易》《老子》中的原文,不仅使文章有说服力,而且增强了文化气息。
C.文中引用《孟子》的观点,说明“以民为主”思想不随统治上层、社会制度变化而变化。
D.文章先列举古代圣贤关于“以民为主”的不同阐释,最后总结观点,层次清晰,中心突
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对于“统治者和人民”关系的论述,《老子》比《尚书》《周易》中“以民为主”的程度更深。
B.《老子》中“超乎于民顺乎于民”,《孟子》中“民贵君轻”等思想,都是“民主”的体现。
C.中国文化里的圣贤之言会成为金玉良言,是因为其中体现着人文关怀、对人民命运的思考。
D.圣贤与政客不同,圣贤关怀“为民者”,不仅为时政出谋划策,而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