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筹海图编》看明朝抗倭斗争困难重重的原因
浅析明代倭寇的来源及其泛滥原因

浅析明代倭寇的来源及其泛滥原因倭寇一般指的是日本海盗。
早在十四世纪日本南北朝时期,在日本兼并战争中失败的封建地主、商人、武士、溃兵逃亡到海上。
他们在封建诸侯、寺院大地主的支持、鼓动下,自元末明初开始,就经常侵扰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劫掠财物,烧杀成性,成为东南沿海人民的祸害和影响明政府统治的障碍。
历史上称这一时期的日本海盗为“倭寇”或称为“前期倭寇”。
“前期倭寇”的组成大多为日本人,真倭多而假倭少。
十五世纪下半叶,日本进入到了战国时代的混乱时期,政权分立,各诸侯割据势力相互攻伐。
这种割据对立状况除了体现在政治上外,还体现在对外贸易上。
为了与明朝进行朝贡贸易而谋取巨大经济利益,各诸侯国都争相与明朝通商贸易,最终导致了“宁波争贡”的发生。
“宁波争贡事件“发生后,勘合的朝贡制度被取缔。
嘉靖皇帝废市舶司,重颁海禁令,断绝与日本的一切通商关系。
这种严厉的海禁政策造成了中国商品的价格在日本暴涨。
在巨大的经济利益刺激下,日本海盗集团便与中国沿海一带的一些势家土豪、奸商大贾走到同一个反面,他们相互勾结起来,以日本海盗为外援,中国寇贼为向导。
对我国沿海地区进行烧杀抢掠。
由于明政府的腐败无能,致使倭寇愈演愈烈,最终酿成了明嘉靖时期“大倭寇”。
这一时期的倭寇史学界称为后期倭寇。
较之前期倭寇,后期倭寇在人员组成上有着假倭多真倭少的特点。
据史载当时的倭寇人员情况有:“大抵真倭十之三,从倭十之七”[1]。
可见此时期的倭寇,日本人只占少数部分,而大多数则是由中国的走私贸易者以及追随他们的各色人充当。
此外,这时期在东亚海域进行殖民活动的葡萄牙商人也参加了类似于“倭寇”的活动。
一、倭寇的来源有明一代,倭寇始终是明政府的一大统治痼疾,明政府的沿海各省几乎都受到过倭寇侵扰的。
从寇掠北方地区的前期倭寇到寇掠东南沿海地区的后期倭寇来看,倭寇的组织趋向于严密化,人员成分变成复杂化。
纵观有明一代倭寇的人员成分,其人员出身有逃犯、武士、商人、流民、奸民等等。
浅析郑若曾《筹海图编》体现的海防战略思想

浅析郑若曾《筹海图编》体现的海防战略思想作者:田勇来源:《商情》2015年第37期【摘要】郑若曾的《筹海图编》是我国真正意义上的第一部海防专著,针对东南沿海的防务情况以及倭寇入侵的规律与特点,郑若曾综合当时一些文臣武将提出的各种筹策,总结出一套海陆策应、攻防并用的多层次、大纵深的海防战略体系,其核心就是“御海洋”、“固海岸”、“严城守”。
这三条防线内外相连,互为依托,已成为有效抵御倭寇侵扰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不可逾越的最大屏障。
【关键词】郑若曾,《筹海图编》,海防,战略体系一、御海洋“御海洋”是此战略体系的第一道防线。
自明初重视海防以来,对于东南沿海事务,主要采用陆上建立卫所、海上开展巡逻等措施,并未形成一种严密的战略框架,直到嘉靖时期胡宗宪总领海防后,才提出了有关“御海洋”的方略。
他指出“海防之制,谓之海防,则必宜防之于海,犹江防者,必防之于江,此定论也。
”然而,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却遇到许多困难,如“离内地太远,声援不及,接济不便。
风潮有顺逆,椗舶有便否。
蛟龙之惊,触礁之险,设伏击刺之难,将官之命危于磊卵,无惑其争执为难行也。
”面对这种困难与质疑,郑若曾最后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自御海洋之法立,而倭至必预知,为备亦甚易。
非若乙卯以前,倭舶近岸,人犹未觉其为寇也。
苟因将官之不欲,而遂已之,是因咽而废食也。
”从而进一步作出自己的论断:“如愚见,哨贼于远洋而不常厥居,击贼于近洋而勿使近岸,是之谓善体二公立法之意,而悠久可行也。
”这便是“御海洋”战略的精髓所在。
除此以外,郑若曾还吸收了其他一些文臣武将提出的比较正确的策略,如“守海岛”就是其中一项重要的有效措施。
倭寇舰船从本土出发,远涉重洋,横渡大海而来,当他们到达我国沿海时,早已饥渴疲惫,不仅需要补充大量的淡水和食物,更需要找个临时的安身之所进行适当的休整。
因此,沿海的各种岛屿便成了他们养精蓄锐、整装待发的常用驻地。
针对倭寇的这种活动规律,有人提出在沿海倭寇必须停泊休整的岛屿上事先设兵戍守,把周边的荒岛都开发驻守起来,不给倭寇用以接济缓冲之地。
明朝的抗倭运动

明朝的抗倭运动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崇尚和平的朝代,但在明朝时期,中国也曾发生了剿倭抗倭的运动。
明朝的抗倭运动是一段富有传奇色彩的历史,不仅展现了中国人民的爱国精神和抵御外敌的决心,也反映了明朝政府对于海上安全的重视。
本文将从抗倭运动的起因、主要战役以及对明朝的影响三个方面来进行阐述。
一、抗倭运动的起因明朝抗倭运动的起因,主要是由于16世纪中叶以后,倭寇活动日益猖獗,对中国沿海地区造成了严重威胁。
明初的时候,倭寇活动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后来逐渐向北扩展到山东、辽东等地。
倭寇以海上劫掠为生,不仅给中国的沿海居民带来了极大的痛苦,也对明朝政权的稳定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此外,倭寇还与日本的战国时代有着密切的联系。
倭寇活动的背后,日本战国诸侯为了扩大势力范围,派遣大批的船只和士兵到中国沿海地区抢劫、劫持中国人民,同时又向中国输送大量的粮食、军火等物资来支持倭寇的活动。
明朝政府为了确保自己海上贸易的安全以及保护中国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不得不采取措施对抗倭寇。
二、抗倭运动的主要战役在抗倭运动期间,明朝政府组织了一系列的战役来剿灭倭寇。
其中最有影响力的战役包括东南沿海的粤东海战、福建沿海的闽东海战以及辽东半岛的遗憾海战等。
在粤东海战中,明朝首次以强大的海上力量对抗倭寇。
以广东巡抚陈玉成为首的圣旨水师在海上开展了一系列的行动,取得了一系列的胜利。
这次战役的成功,标志着明朝开始借助于现代化舰船和大炮等武器来对抗倭寇,为后来的抗倭战争积累了经验和条件。
福建闽东海战则是明朝抗倭战争的一次重大转折点。
明朝水师总指挥俞大猷在此次战役中,率领明朝水师成功击败了日本丰臣秀吉派遣的庞大舰队,使得日本势力无法继续在福建沿海活动。
这次胜利不仅巩固了明朝政府沿海地区的统治,也大大振奋了民众的士气。
辽东半岛的遗憾海战则是明朝抗倭战争的一次重要战役。
明朝水师总指挥杨思致在此次战役中,率领水师舰队成功击败了日本倭寇,并平息了辽东地区的不安定因素。
从《筹海图编》看明朝抗倭斗争困难重重的原因

从《筹海图编》看明朝抗倭斗争困难重重的原因摘要:有明一代,边疆问题一直存在。
明前期是蒙古问题,中期以后,随着海禁政策的推行和对外贸易大门的逐渐关闭,东南沿海的倭患也逐渐猖獗起来。
《筹海图编》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写成的。
旨在通过《筹海图编》来探讨明政府在抗倭斗争中遇到的来自政府层面、民间层面的问题,以及这些问题何以导致抗倭斗争出现困难。
以史为鉴,为现今的海防建设提供一些借鉴。
关键词:《筹海图编》;抗倭斗争;海禁政策;民间因素;教育改革中图分类号:k24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1-0212-02明嘉靖以后,倭寇对中国沿海地区的骚扰达到了空前的地步。
在此之前,中国沿海未受到过大规模的入寇威胁,在此之后,明清两朝总是受到倭寇的骚扰。
倭患不仅使中央决策者将视野从漫长的北部边境转移到了绵延的东部海岸线,而且为中国人打上了深刻的倭患记忆。
明清两朝,中国海防的主要目标便是防止倭患入侵,而忽视了正在崛起的西方资本主义势力的扩张。
明朝内部对于倭患也采取了积极的应对措施,但是,效果并不显著,归其原因,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
一、政府层面1.政府层面上,关于朝廷下达的海禁命令,各地方、各官员的认识是有所不同的在实际的执行过程中,海禁政策对于抗倭到底有多大的帮助还存在疑问。
从明朝处在抗倭前线的官员言论来看,有些地区海禁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激化了当地的矛盾,加重了倭患带来的威胁。
这其中有要坚持海禁政策的官员,“倭寇之患自福建始,乃内地奸民勾引之也。
”[1]207“今承平日久,军民趋利忘害;而各处轻生之徒攘臂向前,私通贸易。
向尝辑绝,今复启扰,若不预行究治,恐祸患日深,卒难禁制也。
”[1]207这些官员是对于海禁政策的坚决执行者,他们认为,通过严格的海禁是可以消除倭寇之患的。
当然,也有坚决反对海禁政策的声音。
“本职欲行禁治,恐澳甲势要抗拒不服,反速其祸。
”[1]275,当时一些沿海的地方官员已经认识到仅仅依靠海禁政策会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
最新七年级历史下册 材料(含答案)

一、七年级下册综合题辨析题论述题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太宗谓侍臣曰:“为政之要,唯在得人。
……今所任用,必以德行、学识为本。
”材料二:唐太宗说:“凡事皆需务本。
国以民为本,民以依食为本。
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
夫不失时者,在人君简静乃可致耳。
若兵弋履动,土木不息,而欲不夺农时,其可得平!”材料三:唐太宗的话:“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请回答:(1)材料一中唐太宗这段话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唐太宗为体现上述思想采取了哪些措施?(2)材料二中唐太宗这段话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唐太宗为此采取了什么措施?(3)材料三体现了唐太宗的什么民族政策?他采取了哪些办法来改善民族关系?(4)唐太宗的这些治国思想收到了什么效果?【答案】(1)要选用德才兼备的人才为国家服务。
虚心纳谏(重用敢于直言的魏征;重用富于谋略的房玄龄;重用善断大事的杜如晦等具体事例也可)完善科举制。
(2)以民为本;重视农业。
(3)民族平等,实行恩威并施的政策。
用和亲、封赏等办法笼络顺从唐朝的少数民族贵族,加强和他们的联系。
(4)出现了贞观之治的局面【解析】(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中唐太宗这段话的中心思想是:要选用德才兼备的人才为国家服务。
唐太宗为体现上述思想采取的措施有:虚心纳谏(重用敢于直言的魏征;重用富于谋略的房玄龄;重用善断大事的杜如晦等具体事例也可)完善科举制。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中唐太宗这段话的中心思想是:以民为本;唐太宗为此采取的措施是重视农业。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三体现了唐太宗的民族平等,实行恩威并施的政策。
他采取改善民族关系的办法是:用和亲、封赏等办法笼络顺从唐朝的少数民族贵族,加强和他们的联系。
(4)根据材料及上述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的这些治国思想收到的效果是:出现了贞观之治的局面。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隋朝大运河图(1)写出隋朝大运河南北两端的名称:南端现在是,北端现在是。
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试题(含答案)

一、七年级下册综合题辨析题论述题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真宗深念稼穑,闻占城稻耐旱,各遣使以珍货求其种。
——文莹《湘山野录》材料二:“自大街及诸坊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既无虚空之屋”。
“茶坊每五更点灯,买卖衣服图画花环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材料三:市舶之利最厚,若措置得当,所得动以百万计。
——宋高宗材料四: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宋史》(1)材料一体现了北宋时期农业发展的原因是什么?农业发展主要体现在哪一方面?(2)材料二反映了宋代商业较唐朝有哪两个方面的发展变化?(3)结合所学,材料三反映了宋时外贸主要通路是什么?为此,宋朝朝廷设置哪一机构负责管理?(4)结合所学,材料四“仰给东南”体现了经济重心发生了什么变化?说一说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答案】(1)统治者的重视引进新的品种/从越南引进占城稻(2)地点不受限制(打破坊市界限),时间不受限制(3)海上丝绸之路市舶司(4)经济重心完成南移北方多战乱,南方相对安定;北民南迁,带来先进的技术和工具;南方自然条件优越;南方政府重视。
【解析】【详解】(1)依据材料一信息“真宗深念稼穑,闻占城稻耐旱,各遣使以珍货求其种”分析概括可知,材料一体现了北宋时期农业发展的原因是统治者的重视,农业发展主要体现在从越南引进占城稻。
(2)依据材料二信息“自大街及诸坊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既无虚空之屋”。
“茶坊每五更点灯,买卖衣服图画花环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 分析概括可知,材料二反映了宋代商业较唐朝有两个方面的发展变化是地点不受限制(打破坊市界限),时间不受限制。
(3)依据所学可知,材料三反映了宋时外贸主要通路是海上丝绸之路,为此,宋朝朝廷设置市舶司负责管理。
宋朝的海外贸易超过了前代,成为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近至朝鲜、日本,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
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
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含答案)

一、七年级下册综合题辨析题论述题1.图示学习法是我们在学习历史中常用的一种方法,通过绘制简单的示意图,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对历史事件的空间和时间上的联系有更直观的了解。
下面是小明在学习《民族政权并立的代》这一课的知识时所绘制的示意图,请你结合此示意图进行相关问题的探究。
(1)根据示意图和所学的内容,请将下列一段对此示意图的简介补充完整。
北宋结束了A 时期分裂割据的局面,并与辽和西夏之间进行了长期的交战,后议和,与辽和西夏处于并立状态。
后B 灭辽,并南下灭亡北宋。
1127年,北宋皇帝钦宗的弟弟登基称帝,后定都,史称南宋。
(2)依据示意图及所学知识,分别写出辽与北宋的和议、B政权与南宋之间发生的一次重要战役。
(3)结合两宋时期中原王朝与少数民族的关系,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1)五代十国,金,赵构,临安(2)澶渊之盟,郾城大战。
(3)中国是多民族国家,各民族之间应该互相友好往来,和睦相处,不能发动战争,战争不利于国家管理。
【解析】【详解】(1)根据示意图的内容,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北宋结束了五代十国时期分裂割据的局面,并与少数民族政权辽和西夏之间进行了长期的交战,后议和,因此北宋与辽、西夏处于并立状态。
后金灭辽,并南下灭亡北宋。
1127年,北宋皇帝钦宗的弟弟赵构登基称帝,后定都临安,史称南宋。
(2)依据示意图,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辽与北宋之间的和议是澶渊之盟,金与南宋之间发生的一次重要战役是郾城大战中岳飞收复了很多失地。
(3)依据两宋时期中原王朝与少数民族的关系,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我的看法是中国历来是多民族国家,各民族之间应该互相友好往来,和睦相处,不能发动战争,战争不利于国家管理。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地域辽阔而人烟稀少;稻米和鱼是主要食物,人们还可以从山泽中采集植物果实和贝类为食;放火烧荒,耕种水田;不需要商人贩卖货物,没有非常富裕的人。
——《史记》材料二《宋书》这样描述江南:江南之为国盛矣。
明代倭寇之患及其根源剖析

明代倭寇之患及其根源剖析摘要:明朝中期,我国东南沿海长期受倭寇侵扰,倭寇之乱在一定程度上对后期封建王朝的对外政策走向产生了影响,为什么后期倭患以“假倭”为主,明朝的海禁政策是造成倭患横行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倭患中国海商海禁政策正文:明朝中期,在大明朝的北方被鞑靼频繁骚扰的同时,南方也出现了威胁,这就是倭寇。
倭寇横行于浙江,福建等南方沿海城市。
倭寇一般指13世纪至16世纪期间,以日本为基地,活跃于朝鲜半岛及中国大陆沿岸的海上入侵者。
及至后期,由于日本国内政治形势转变,加上官府的管制,日本人出海抢掠船只的事件已经减少。
取而代之的是来自中国和朝鲜的海商与海盗,他们依从著过去倭寇抢掠的方式继续为祸于东海,也被归于倭寇之列。
为什么后期倭寇会以国内的海上和海盗为主呢?原因如下:一,其中“倭寇”的最高领导者便是王直(《明史》亦作“汪直”),李光头等人。
所谓海商就是模仿西方海军舰队施行边拥有自己强大武装的商船队。
自海禁以来民间海上贸易受到极大的破坏,所谓嘉靖时代的御倭战争本质上就是一场中国内部的海禁与反海禁的斗争。
1567年明穆宗取消海禁,准许“贩东西样”,另外加之丰臣秀吉为实现征服东亚的野心,曾经采取一连串的禁止海盗的措施,其目的是转化民间武力为正规海军,因此“倭患”基本也就烟消云散了。
早期朝廷“悉行禁止”的海禁政策几乎导致了广东一代“番舶几绝”的情况发生,于广东一代的经济发展极为不利,嘉靖八年(1529年)新任广东巡抚林富奏请在广东取消海禁,他认为广东之废市舶是“使军国无所资,且失远人心”的不明智之举。
与其禁止不如及早疏通。
明朝海禁193年恰好是西方地理大发现的时代,海禁断送了中国自宋元时期问鼎世界的海上技术优势,也断送了中国进入海洋参与世界贸易的权利,自洪武三年(1370年)禁海到1567年复开,其中将近200年的时间内,大明帝国与世界的之间的非官方联系越来越多,中国的海上力量逐渐由帝国舰队,转变为了私人性质的海上武装贸易,如果说西班牙人不是最好的老师,那么中国海商也要算是最好的学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筹海图编》看明朝抗倭斗争困难重重的原因摘要:有明一代,边疆问题一直存在。
明前期是蒙古问题,中期以后,随着海禁政策的推行和对外贸易大门的逐渐关闭,东南沿海的倭患也逐渐猖獗起来。
《筹海图编》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写成的。
旨在通过《筹海图编》来探讨明政府在抗倭斗争中遇到的来自政府层面、民间层面的问题,以及这些问题何以导致抗倭斗争出现困难。
以史为鉴,为现今的海防建设提供一些借鉴。
关键词:《筹海图编》;抗倭斗争;海禁政策;民间因素;教育改革明嘉靖以后,倭寇对中国沿海地区的骚扰达到了空前的地步。
在此之前,中国沿海未受到过大规模的入寇威胁,在此之后,明清两朝总是受到倭寇的骚扰。
倭患不仅使中央决策者将视野从漫长的北部边境转移到了绵延的东部海岸线,而且为中国人打上了深刻的倭患记忆。
明清两朝,中国海防的主要目标便是防止倭患入侵,而忽视了正在崛起的西方资本主义势力的扩张。
明朝内部对于倭患也采取了积极的应对措施,但是,效果并不显著,归其原因,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
一、政府层面1.政府层面上,关于朝廷下达的海禁命令,各地方、各官员的认识是有所不同的在实际的执行过程中,海禁政策对于抗倭到底有多大的帮助还存在疑问。
从明朝处在抗倭前线的官员言论来看,有些地区海禁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激化了当地的矛盾,加重了倭患带来的威胁。
这其中有要坚持海禁政策的官员,“倭寇之患自福建始,乃内地奸民勾引之也。
”[1]207“今承平日久,军民趋利忘害;而各处轻生之徒攘臂向前,私通贸易。
向尝辑绝,今复启扰,若不预行究治,恐祸患日深,卒难禁制也。
”[1]207这些官员是对于海禁政策的坚决执行者,他们认为,通过严格的海禁是可以消除倭寇之患的。
当然,也有坚决反对海禁政策的声音。
“本职欲行禁治,恐澳甲势要抗拒不服,反速其祸。
”[1]275,当时一些沿海的地方官员已经认识到仅仅依靠海禁政策会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
“今既不许通番,复并鱼盐之生理而欲绝之,此辈肯坐而待毙乎?故愈禁愈乱。
不设施而利导之,使海滨贫者得其所,乱缘何能塞也。
”[1]280对于朝廷实行的海禁,造成的“市通则寇转而为商,市禁则商转而为寇”①的状况,朝廷的内部一些官员也有着清楚的认识。
身处抗倭前线的明朝官员对于作为国家海防政策基础的海禁政策认识并不统一,或坚持,或反对。
各地海禁政策执行混乱,有些甚至全凭当地官员对政策的个人理解来实施。
对中央政策执行的如此不一,必然会导致沿海抗倭斗争混乱,困难重重。
2.对于各地方官员来说,他们的任务便是确保管辖地区不受到倭寇的骚扰在抗倭的斗争中,有许多官员采取驱赶而非歼灭的策略。
妄图将祸水引向其他地区,来确保自己辖区的安定。
“时海堧多警,军无纪律;浙、福二省互相抵牾,贼得肆志。
”[1]322当时,由于政府在各省之间抗倭斗争中的协调和合作的不利,致使倭寇能在各地政府的“消极抵抗”政策下来去从容,愈发猖狂。
3.抗倭官兵的粮饷并不充足,士兵无法达到保卫领土的要求在没有充足的粮饷做保证的前提下,很多地方只能依靠减少平时部队数量的方法来节省开支,在倭寇进犯时再紧急招募部队,这必然造成军队的质量极差。
在这些紧急招收的部队中,还包括了大量渔夫、矿工等膂力过人,组织性差的普通百姓,极大地影响了军队质量。
当时由于粮饷不足导致的减少常备部队的情况是很普遍的。
“后议以兵以贵精而不贵多,食宜预而不宜匮,于东路兵夫只选三百名防守,遇有警报则增雇三百,以足六百名原数。
其中西路一千五百名内量减七百名,只募八百名[1]246。
为了减少日常支出,在广东实行了缩减编制的政策,这也从侧面上说明了粮饷并非十分充足。
广东并非唯一一个实行缩编政策的地区,在其他东南沿海省份也有相似的记载:“浙江所募客兵,当量缓急,以为声援策应则可尔,恐不得为常。
”[1]367而对于部队的质量,更是没什么严格的要求“沿海郡县所自部署,勒习以为岁戍之兵,必于土著之兵择其膂力过人猛悍之士。
若杭、嘉、湖贩盐,处州矿徒,并一切亡命者为之”[1]367队伍中掺进了贩盐、矿徒及亡命之徒,致使“栖泊近岸,日遇海风,则头昏目眩;夜闻潮,则耳聋心惕”①。
军队几乎没有战斗力可言。
粮饷的不足,直接影响了军队的战斗力“近虽添设兵备参将,然于粮饷无裨,虽增兵,亦何益哉!”[1]368这段话是浙江把总指挥蔡汝蘭对于粮饷不足的抱怨,也是沿海抗倭将领无奈的表现。
“往时浙、直军需,多倚各省协济……盖以军需无处,甚不得已,全仰此一着救急。
”[1]369可以看到,即使是江浙这些产粮地区粮饷也不甚富裕,更别说其他地区了。
军队粮饷不足,士兵战斗力又差,作战能力得不到保证,如何能实现抗倭卫国的目标。
士兵多乌合之众,贪生怕死,“数十出而六七败,甚至一夫跃呼,而众遂辟易溃乱,望风而走,自相蹂躏而死。
”[2]“官兵御之,望风崩溃”②明朝要想依靠这样的军队来保护自己的东南海防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
二、民间层面倭患的严重,不仅仅是官府方面的问题,在民间也有很多因素致使倭患日益猖獗。
地方大族,沿海的走私商人,以及海盗都与倭寇有着千丝万缕的利益往来,这些人有的表面抗倭,实则通番;有的甚至明目张胆的与倭寇相勾结。
这些民间因素使得本已困难重重的抗倭斗争形势变得更为严峻。
1.普通民众民间因素在抗倭斗争中是一种非同寻常的阻力,这些在沿海居住的贫苦百姓,多依靠与倭寇贸易为生。
“广、福人以四方客货预藏于民家,倭至售之。
”[1]278这些走私商人,有很大的灵活性和机动性,很难追捕。
“定期于四月终至,五月终去,不论货之尽与不尽也。
其交易乃搭棚于地,铺板而陈。
所置之货,甚为清雅。
刀枪之类,悉在舟中。
”[1]247这些沿海居民,尤其是在沿海的贫困地区,走私通倭问题是很普遍的。
这些沿海的走私商人,对于倭寇的行踪是十分熟悉的,他们中的一些人不仅与倭寇贸易,还为倭寇提供种种便利,“倭人至福建,乃福人买舟至海外贴造重底,往而载之,舟师皆犯重罪之人也。
”[1]278甚至为倭寇的掳掠提供米水,为其向导。
“倭人拥众而来,动以千万计,非能自至也,由福建内地奸人接济之也。
”[1]277可以看出,有些沿海居民,在倭寇入侵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正是这些“奸民”的存在,才使得倭寇能够顺利来华,并且深入内地进行掳掠。
2.地方大族在海禁政策的严令下,与地方大族、政府官员没有关联的小商小贩是很容易处理的,这些人没有深厚的政治背景,是比较容易抓捕的。
但是与地方大族、政府高官有密切联系的走私商人却达到了无人可管,无法无天的地步。
这些地方大族,政府官员为富不仁,有些私自通商,有些甚至公开掳掠,其恶劣程度和影响较之倭寇有过之而无不及。
这些地方豪族的劫掠行为在很多地方都有记载。
“漳、泉多倚着姓宦族主之。
方其番船之泊近郊也。
张挂旗号,人亦不可谁何。
其异货之行于他境也,甚至有借其关文明贴封条,役官夫以送出境至京者。
及其海船回番,而劫掠于远近,地方则佯向为之辞曰:‘此非此伙也。
乃彼一宗也。
’讹言以惑人听。
”[1]281可以看出,这些大族相对于小商小贩,明目张胆的庇护海上走私,张挂旗号,粘贴封条,甚至公开掳掠。
对于这些掳掠,地方官还不敢严加管理,“今虽送官报藏,尚有不尽法,合追给。
或者有司惧祸,而误行追惩……其官军之毙于狱而破其家者,不知其几也”[1]281,官员害怕而不敢管理,而那些“不通情理”的则会家破人亡,身死狱中。
这些地方大族,依靠其自身的政治后台作威作福,鱼肉乡里,而地方官员还不敢加以管束,造成“去中国濒海之盗易,去中国衣冠之盗尤难。
”③这些豪族较之倭寇造成的影响更加恶劣。
3.沿岸海盗与以上两类民间力量不同,海盗有自身强大的武装力量,不受中央政府的节制。
这些海盗妄图与朝廷通商,求之不得,转而为盗。
他们同倭寇相勾结,造成了明朝最严重的海患。
明朝的海盗,以王直势力最是浩大。
他几乎合并了周边其他的海盗集团,“海上之寇非受直节制者,不得自存。
而直之名始振聋海舶矣。
”[1]323王直希望能够与明朝互市“直以杀盼为功,叩关献捷,求通互市,官司弗许”[1]323之后,王直的势力发展壮大,并且引诱倭寇进行掳掠“(嘉靖)三十一年王直移巢烈港。
直既破陈思盼,求市不得,乃引倭彝突入定海关。
官兵却之,遂移泊金塘之烈港。
亡命之徒,日益附之,由是海边郡邑,无处无贼矣。
”[1]323可见,随着王直势力的壮大,沿海受到的侵扰是十分频繁,已经达到了“无处无贼”的地步。
海盗集团的危害程度巨大,沿海居民甚至分辨不清海盗与倭寇。
“诸奸既恨且惧,乃纠合徒党番客,夜劫谢氏,火其居,杀男女数人,大掠而去……遂勾引岛夷及海中巨盗,所在劫掠,乘汛登岸动以倭寇为名,其实真倭无几”②可以看出,以王直为代表的海盗集团对于沿海生活的破坏程度是巨大的。
虽然他们的行为有反抗明朝海禁政策的目的,但是他们勾引倭寇,扰掠沿海地区,给百姓们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三、官府与沿海民众的矛盾在沿海地区,民众并不总是支持政府行为。
由于种种原因,官兵的抗倭斗争往往还会受到当地居民的干扰,在一些地区,居民甚至直接从事寇掠行为,严重影响了抗倭斗争的进行。
1.沿海百姓对抗倭斗争的阻挠抗倭官兵的行为有时在沿海居民中不并得人心,得不到百姓的支持。
“朱公纨初欲于双屿立营戍守,为一劳永逸之计。
而平时以海为生之徒,邪议蜂起,摇惑人心,沮丧士气。
福兵亦称不便。
”[1]323,由于受到当地百姓的干扰,抗倭斗争无法按照原来的计划来进行。
沿海居民为了自身的利益,往往会为政府的抗倭斗争设置种种障碍。
明朝在处理政府与民间利益纠纷时,没有采取合理的政策,导致自身在对抗倭寇的斗争中处于更为不利的位置。
2.政府政策对沿海居民的不利影响海禁政策是明朝抗倭的基本政策。
在沿海居民中,有些居民是世代以海为生的,海禁政策的实施使沿海居民生活更为困苦,沿海居民无奈走上了海盗甚至倭寇的道路。
当时的有识之士已经意识到,海禁政策应因地制宜的实施,而不应该不加区别的运用。
“盖寸板不许下海之禁,若行于浙、直,则海滨之民有鱼盐之利可以聊生,而海洋即为之肃清。
若福建漳、泉等处,多山少田……海禁严急,惠、潮商舶不通,米价即贵矣,民何以存活乎?……故(石章)、泉强梁狡猾之徒,货貲通番,愈遏愈炽,不可胜防,不可胜杀。
为倭向导者,官府系其家属,不敢生还,岁岁入寇。
是以外寇之来,皆有内寇纠引之也……”[1]282在寸板不许下海的海禁政策实施中,对于沿海贫苦人民来说,加深了他们的苦难,逼良为寇,壮大了倭寇的势力。
虽然没有明确的史料表明倭寇中,中国人占了多大的比重,但是,可以肯定的是,海禁政策的实行,不仅没有使得倭患有明显的减轻,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倭患。
可以看出,明朝的抗倭斗争中,其自身政府内部出现了一些问题,包括海禁政策产生的不利影响,以及朝廷内官员相互协作的缺失,抗倭部队粮饷的欠缺等,这使得朝廷层面抗倭斗争总是“事倍功半”,举步维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