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骨度分寸的方法附歌决

合集下载

骨度分寸法

骨度分寸法

骨度分寸法(前面觀)部位起止點骨度度量說明頭部前兩額頭角(頭維)之間9寸橫寸頭錢部橫向胸腹部天突(胸骨上窩)至歧骨(胸劍聯合)9寸直寸1〃胸部與肋部取穴直寸,一般根據肋骨計算,每一肋骨折作1寸6分2〃“天突”指穴名的部位歧骨(胸劍聯合中點)至臍中8寸臍中至橫骨上廉(恥骨聯合上緣)8寸兩乳頭之間8寸橫寸胸腹部取穴的橫寸,可根據兩乳頭之間的距離折量。

女性可用左右缺盆穴之間的寬度來代替兩乳頭之間的橫寸上肢部腋前、後紋頭(腋前皺襞)至肘橫紋9寸直寸用於手三陰、手三陽經的骨度分寸肘橫紋(平肘尖)至腕掌(背)橫紋12寸下肢部恥骨聯合上緣至股骨內上髁上緣18寸直寸用於足三陰經的骨度分寸脛骨內側髁下方至內踝尖13寸股骨大轉子至膕橫紋19寸直寸1〃用於足三陰經的骨度分寸2〃“膝中”的水平線:前面相當於犢鼻穴,後面相當於委中穴股骨內上髁上緣至脛骨內側髁下3寸胭橫紋到外踝尖16寸骨度分寸法(後面觀)部位起止點骨度度量說明頭部耳後兩完骨(乳突)之間9寸衡寸用於量頭部的橫寸背腰部肩胛骨內緣至後正中線3寸衡寸背部腧穴根據脊椎定穴。

一般臨床取穴,肩胛骨下角相當第7(胸)椎,髂脊相當第16椎(第4腰椎棘突)肩峰緣至後正中線8寸下肢臀溝至膕橫紋14寸膕橫紋至外踝尖16寸骨度分寸法(側面觀)部位起止點骨度度量說明頭部前髮際至後髮際12寸直寸頭部縱向眉間(印堂)至前髮際正中3寸直寸頭前部縱向第7頸椎棘突下(大椎)至後髮際正中3寸直寸後項部縱向眉間(印堂)至第7頸椎棘突18寸直寸頭部縱向下(大椎)側胸部腋以下至季脅12寸直寸下肢膕橫紋到外踝尖16寸直寸。

骨度分寸法记忆口诀

骨度分寸法记忆口诀

骨度分寸法记忆口诀
骨度分寸法记忆口诀包括:
1.头部前后发际间,肘腕横纹一线连,季胁上至腋以下,十二寸
长就是它。

2.耳后乳骨横线高,腋前纹头肘纹翘,季胁以下至髀枢,十六寸
半须记牢。

3.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酸痛阿是取,胸胁内关谋。

4.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

5.酸痛阿是取,胸胁内关谋。

6.背俞穴内旁开一寸半。

7.胸腹内关旁四寸半。

8.腰背委中旁三寸。

9.四肢肘膝下外侧,尺骨纹上四寸循。

请注意,这些口诀可能不完全或适用于所有人,因为它们基于特定的身体测量标准。

如果你对特定穴位的位置有疑问,建议咨询专业的医疗保健提供者或针灸师。

常用骨度分寸表精选文档

常用骨度分寸表精选文档

常用骨度分寸表精选文档TTMS system office room 【TTMS16H-TTMS2A-TTMS8Q8-骨度分寸法(前面观)骨度分寸法(后面观)腧穴的定位方法可分为以下4种:骨度分寸法:骨度分寸法,古称“骨度法”,即以骨节为主要标志测量周身各部的大小、长短,并依其尺寸按比例折算作为定穴的标准。

但分部折寸的尺度应以患者本人的身材为依据。

体表标志法:体表标志可分为固定标志和活动标志两类。

①固定标志:是指利用五官、毛发、爪甲、乳头、脐窝以及骨节突起和凹陷、肌肉隆起等部位作为取穴标志而言。

比较明显的标志,如鼻尖取素髂;两眉中间取印堂;两乳中间取膻中;脐旁2寸取天枢;腓骨小头前下缘取阳陵泉。

②活动标志:是指利用关节、肌肉、皮肤,随活动而出现的孔隙、凹陷、皱纹等作为取穴标志而言。

如取耳门、听宫、听会等应张口;取下关应闭口。

手指比量法:参见骨度分寸法。

简便取穴法:是临床上常用的一种简便易行的取穴方法。

如列缺,以病人左右两手之虎口交叉,一手示指压在另一手腕后高骨的正中上方,当示指尖处有一小凹陷就是本穴。

又如劳宫,半握拳,以中指的指尖切压在掌心的第1横纹上,就是本穴。

骨度分寸法(侧面观)手指比量法手指比量法是在分部折寸的基础上,医者用手指比量取穴的方法,又称“指寸法”。

因人的手指与身体其他部分有一定的比例,故临床上医者多以自己的手指比量,但都要参照患者身材的高矮情况适当增减比例。

一般有下列几种:(1)中指同身寸以中指末节的长度为1寸。

即以患者的中指屈曲时,中节内侧两端纹头之间作为1寸。

这种方法适用于四肢及脊背作横寸折算。

(2)拇指同身寸此法见于《千金方》,说:“中指上第一节为一寸,亦有长短不定者,即取于大拇指第一节横度为一寸”。

即指拇指指关节之横度作为1寸。

(3)横指同身寸又称“一夫法”,也就是将示、中、环、小指相并,四横指为一夫,即四横指相并,以其中指第2节为准,量取四指之横度作为3寸。

此法多用于下肢、下腹部和背部的横寸。

骨度分寸法

骨度分寸法
简便取穴法:两手伸开,于虎口交叉,当食指端处取列缺;半握拳,当中指端所指处取劳宫;两手自然下垂,于中指端处取风市;垂肩屈肘于平肘尖处取章门;两耳角直上连线中点取百会等。这些取穴方法只是作为取穴法的参考,同样要以骨度标志为准。
部位
起止点
折量分寸
说明
头面部
眉间(印堂)到前发际正中
3
用于确定头部经穴的纵向距离
脐中(神阙)到耻骨联合上缘(曲骨)
5
用于确定下腹部经穴的纵向距离
两乳头之间
8
用于确定胸腹部经穴的横向距离
腋窝顶点到第十一肋游离端(章门)
12
用于确定胁部经穴的横向距离
背腰部
肩胛骨内缘到后正中线
3
用于确定背腰部经穴的横向距离;肩胛骨下角相当第7(胸)椎,髂嵴相当第16椎(第4腰椎棘突)
肩峰缘到后正中线
14
用于确定下肢外后侧足三阳经经穴的纵向距离
股骨大转子到腘横纹
19
腘横纹到外踝尖
16
(侧面)
(正面)
(背面)
8
上肢部
腋前、后纹头到肘横纹(平尺骨鹰嘴)
9
用于确定臂部经穴的纵向距离
肘横纹(平尺骨鹰嘴)到腕掌(背)侧横纹
12
用于确定前臂部经穴的纵向距离
下肢部
耻骨联合上缘到髌底
18
用于确定下肢内侧足三阴经经穴的纵向距离
髌底至髌间
3
胫骨内侧髁下缘到内踝尖
13
内踝尖至足底
3
用于确定足内侧部经穴的纵向距离
臀横纹到腘横纹
骨度分寸法
1、中指同身寸:即以患者中指屈曲时中节内侧两端纹头之间的距离为1寸,称中指同身寸。这种“同身寸”法与骨度分寸相比偏长,只可用于小腿部和下腹部的直量,不适合普遍使用。

常用针灸歌诀

常用针灸歌诀

常用针灸歌诀针灸是针法和灸法的总称。

针法是指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把针具(通常指毫针)按照一定的角度刺入患者体内,运用捻转与提插等针刺手法来对人体特定部位进行刺激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那么针灸有哪些歌诀呢?以下是店铺为您整理的有关资料,希望您喜欢。

骨度分寸歌用针取穴必中的,全身骨度君宜悉;前后发际一尺二,完骨之间九寸别;天突下九到胸歧,歧至脐中八寸厘,脐至横骨五等分,两乳之间八寸宜;脊柱腧穴椎间取,腰背诸穴依此列,横度悉依同身寸,胛边脊中三寸别;腋肘横纹九寸设,肘腕之间尺二折,横辅上廉一尺八,内辅内踝尺三说,髀下尺九到膝中,膝至外踝十六从,外踝尖至足底下,骨度折作三寸通。

井荥输原经合歌(《医经小学》)少商鱼际与太渊,经渠尺泽肺相连,商阳二三间合谷,阳溪曲池大肠牵。

隐白大都太白脾,商丘阴陵泉要知,厉兑内庭陷谷胃,冲阳解溪三里随。

少冲少府属于心,神门灵道少海寻,少泽前谷后溪腕,阳谷小海小肠经。

涌泉然谷与太溪,复溜阴谷肾所宜,至阴通谷束京骨,昆仑委中膀胱知。

中冲劳宫心包络,大陵间使传曲泽,关冲液门中渚焦,阳池支沟天井索。

大敦行间太冲看,中封曲泉属于肝,窍阴侠溪临泣胆,丘墟阳辅阳陵泉。

十二经治症主客原络歌(《针灸大成》) 肺之主大肠客太阴多气而少血,心胸气胀掌发热,喘咳缺盆痛莫禁,咽肿喉干身汗越,肩内前廉两乳疼,痰结膈中气如缺,所生病者何穴求,太渊偏历与君说。

大肠主肺之客阳明大肠侠鼻孔,面痛齿疼腮颊肿,生疾目黄口亦干,鼻流清涕及血涌,喉痹肩前痛莫当,大指次指为一统,合谷列缺取为奇,二穴针之居病总。

脾主胃客脾经为病舌本强,呕吐胃翻疼腹脏,阴气上冲噫难瘳,体重不摇心事妄,疟生振栗兼体羸,秘结疸黄手执杖,股膝内肿厥而疼,太白丰隆取为尚。

胃主脾客腹心闷意凄怆,恶人恶火恶灯光,耳闻响动心中惕,鼻衄唇?疟又伤,弃衣骤步身中热,痰多足痛与疮疡,气蛊胸腿疼难止,冲阳公孙一刺康。

真心主小肠客少阴心痛并干嗌,渴欲饮兮为臂厥,生病目黄口亦干,胁臂疼兮掌发热,若人欲治勿差求,专在医人心审察,惊悸呕血及怔忡,神门支正何堪缺。

《经络穴位歌诀》word版

《经络穴位歌诀》word版

经络穴位歌诀十四经穴分寸歌《骨度分寸歌》用针取穴必中的,全身骨度君宜悉:前后发际一尺二,定骨之间九寸别;天突下九到胸岐,岐至脐中八寸厘,脐至横骨五等分,两乳之间八寸宜;脊柱腧穴椎间取,腰背诸穴依此列,横度悉依同身寸,胛边脊中三寸别;腋肘横纹九寸设,肘腕之间尺二折,横辅上廉一尺八,内辅内踝尺三说;髀下尺九到膝中,膝至外踝十六从,外踝尖至足底下,骨度折作三寸通。

1、督脉经穴分寸歌(28穴)督脉二八行脊梁,尾闾骨端是长强,二十一椎为腰俞,十六阳关细推详,十四命门与脐对,十三悬枢在其间,十一椎下寻脊中,十椎之下中枢藏,九椎之下筋缩取,七椎之下乃至阳,六灵五神三身柱,陶道一椎之下乡,一椎之上大椎穴,入发五分哑门行,风府一寸宛中取,脑户二五枕骨上,入发四寸强间位,五寸五分后顶强,七寸百会顶中取,耳尖直上发中央,前庭前行八寸半,前行一尺囟会量,一尺一寸上星会,入发五分神庭当,鼻尖准头素髎穴,两眉中间穿印堂,水沟鼻下人中藏,兑端唇间端上取,龈交齿上龈缝间。

2、任脉经穴分寸歌(24穴)任脉会阴两阴间,曲骨毛际陷中安,中极脐下四寸取,关元脐下三寸连,脐下二寸石门是,脐下寸半气海全,脐下一寸阴交穴,脐之中央即神阙,脐上一寸为水分,脐上二寸下脘列,脐上三寸名建里,脐上四寸中脘接,脐上五寸上脘在,脐上六寸巨阙穴,鸠尾蔽骨下五分,中庭膻下寸六取,膻中却在两乳间,膻上寸六玉堂主,膻上紫宫三寸二,膻上四八华盖举,膻上璇玑六寸四,玑上一寸天突取,廉泉颔下结上已,承浆颐前下唇中。

手太阴肺经穴分寸歌(11穴)中府乳上三肋间,上行寸六云门安,云在璇玑旁六寸,天府腋三动脉求,侠白肘上五寸主,尺泽肘中约纹是,孔最腕侧七寸处,列缺腕上一寸半,经渠寸口陷中取,太渊掌后横纹头,鱼际节后散脉里,少商大指内侧端。

手阳明大肠经穴分寸歌(20穴)商阳食指内侧边,二间寻来本节前,三间节后陷中取,合谷虎口歧骨间,阳溪腕上筋间是,偏历交叉中指端,温溜腕后去五寸,池前四寸下廉寻,池前三寸上廉中,池前二寸三里逢,曲池曲肘纹头尽,肘髎大骨外廉近,若问五里何处寻,肘上三寸向里行,臂臑肘上七寸量,肩髃肩端举臂取,巨骨肩尖端上行,天鼎扶下一寸真,扶突人迎后寸五,禾髎水沟旁五分,迎香禾髎上一寸(鼻翼中点外迎香)大肠经穴是分明。

常用骨度分寸表精编版

常用骨度分寸表精编版

骨度分寸法(前面观)腧穴的定位方法可分为以下4种:骨度分寸法:骨度分寸法,古称“骨度法”,即以骨节为主要标志测量周身各部的大小、长短,并依其尺寸按比例折算作为定穴的标准。

但分部折寸的尺度应以患者本人的身材为依据。

体表标志法:体表标志可分为固定标志和活动标志两类。

①固定标志:是指利用五官、毛发、爪甲、乳头、脐窝以及骨节突起和凹陷、肌肉隆起等部位作为取穴标志而言。

比较明显的标志,如鼻尖取素髂;两眉中间取印堂;两乳中间取膻中;脐旁2寸取天枢;腓骨小头前下缘取阳陵泉。

②活动标志:是指利用关节、肌肉、皮肤,随活动而出现的孔隙、凹陷、皱纹等作为取穴标志而言。

如取耳门、听宫、听会等应张口;取下关应闭口。

手指比量法:参见骨度分寸法。

简便取穴法:是临床上常用的一种简便易行的取穴方法。

如列缺,以病人左右两手之虎口交叉,一手示指压在另一手腕后高骨的正中上方,当示指尖处有一小凹陷就是本穴。

又如劳宫,半握拳,以中指的指尖切压在掌心的第1横纹上,就是本穴。

手指比量法手指比量法是在分部折寸的基础上,医者用手指比量取穴的方法,又称“指寸法”。

因人的手指与身体其他部分有一定的比例,故临床上医者多以自己的手指比量,但都要参照患者身材的高矮情况适当增减比例。

一般有下列几种:(1)中指同身寸以中指末节的长度为1寸。

即以患者的中指屈曲时,中节内侧两端纹头之间作为1寸。

这种方法适用于四肢及脊背作横寸折算。

(2)拇指同身寸此法见于《千金方》,说:“中指上第一节为一寸,亦有长短不定者,即取于大拇指第一节横度为一寸”。

即指拇指指关节之横度作为1寸。

(3)横指同身寸又称“一夫法”,也就是将示、中、环、小指相并,四横指为一夫,即四横指相并,以其中指第2节为准,量取四指之横度作为3寸。

此法多用于下肢、下腹部和背部的横寸。

手指比量法必须在骨度规定的基础上运用,不能以指寸悉量全身各部,否则长短失度,骨度分寸与指寸在临床应用中应该互相结合。

中西医结合《针灸学》——骨度分寸

中西医结合《针灸学》——骨度分寸

⾻度分⼨取⽳法《灵枢·⾻度篇》记述了⼈体各部的⾻骼尺⼨,经后⼈修改补充形成了现在的⾻度分⼨。

这种取⽳⽅法,⽆论男⼥、⽼幼、胖瘦均适⽤,故在临床中是最常⽤的⼀种取⽳⽅法。

同⾝⼨取⽳法此法是以患者的⼿指为标准,进⾏测量定⽳的⽅法。

临床常⽤的有以下三种。

1.中指同⾝⼨是以患者的中指节屈曲进内侧两端纹头之间作为1⼨,可⽤于四肢部取⽳直⼨和背部取⽳的横⼨。

2.拇指同⾝⼨是以患者拇指关节的横纹作为1⼨,亦适⽤于四肢部的直⼨取⽳。

3.横指同⾝⼨⼜名“⼀夫法”,是令患者将⾷指、中指、⽆名指和⼩指并拢,以中指中节横纹处为准,四指横量作为3⼨。

⼈体标志取⽳法此法就是利⽤患者⾝体上能看到的或能摸到的标志取⽳定位的⼀种⽅法。

1.⾻性标志取⽳法此法在临床取⽳中应⽤很⼴,由于⼈体⾻性标志明确,因⽽取⽳⽐较准确。

例如:取阳陵泉⽳在腓⾻⼩头前下⽅。

这种取⽳⽅法要求医者能⽐较熟练地掌握解剖知识。

2.⾃然标志取⽳法⼈体有很多⾃然标志,如:五官、发际、脐、*等等。

⽤这些标志作基准取⽳,⽅法简便易⾏,临床多⽤。

如神庭⽳⼊前发际0.5⼨,攒⽵在眉头凹陷医学教育原创处等等。

以上两种⼈体标志取⽳法,可单独应⽤也可同时结合应⽤。

例如:颧髎的取法是:⽬外毗直下,颧⾻下缘凹陷中。

这就是把⾻性标志和⾃然标志结合在⼀起定位取⽳。

简便取⽳法简便取⽳法是临床上⼀种简便易⾏的⽅法。

如垂⼿中指端取风市⽳,两⼿虎⼝⾃然平直交叉,在⾷指端到达处取列缺⽳等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准确找穴位的方法
中医教科书上的穴位准确找法,即“骨度分寸法”,教给大家怎样快速准确找到需要的穴位。

腧穴(穴位)的定位方法可分为以下4种:
(1)骨度分寸法:骨度分寸法,古称“骨度法”,即以骨节为主要标志测量周身各部的大小、长
短,并依其尺寸按比例折算作为定穴的标准。

但分部折寸的尺度应以患者本人的身材为依据。

(2)体表标志法:体表标志可分为固定标志和活动标志两类。

①固定标志:是指利用五官、毛发、爪甲、乳头、脐窝以及骨节突起和凹陷、肌肉隆起等部位作为取穴标志而言。

比较明显的标志,如鼻尖取素髂;两眉中间取印堂;两乳中间取膻中;脐旁2
寸取天枢;腓骨小头前下缘取阳陵泉。

②活动标志:是指利用关节、肌肉、皮肤,随活动而出现的孔隙、凹陷、皱纹等作为取穴标志而言。

如取耳门、听宫、听会等应张口;取下关应闭口。

(3)手指比量法:参见骨度分寸法。

(4)简便取穴法:是临床上常用的一种简便易行的取穴方法。

如列缺,以病人左右两手之虎口
交叉,一手示指压在另一手腕后高骨的正中上方,当示指尖处有一小凹陷就是本穴。

又如劳宫,半握拳,以中指的指尖切压在掌心的第1横纹上,就是本穴。

★手指比量法
手指比量法是在分部折寸的基础上,医者用手指比量取穴的方法,又称“指寸法”。

因人的手指与身体其他部分有一定的比例,
故临床上医者多以自己的手指比量,但都要参照患者身材的高矮情况适当增减比例。

一般有下列几种:
(1)中指同身寸以中指末节的长度为1寸。

即以患者的中指屈曲时,中节内侧两端纹头之间作为1寸。

这种方法适用于四肢及脊背作横寸折算。

(2)拇指同身寸此法见于《千金方》,说:“中指上第一节为一寸,
亦有长短不定者,即取于大拇指第一节横度为一寸”。

即指拇指指关节之横度作为1寸。

(3)横指同身寸又称“一夫法”,也就是将示、中、环、小指相并,四横指为一夫,即四横指相并,以其中指第2节为准,量取四指之横度作为3寸。

此法多用于下肢、下腹部和背部的横寸。

指比量法必须在骨度规定的基础上运用,不能以指寸悉量全身
各部,否则长短失度,骨度分寸与指寸在临床应用中应该互相结合。

可能有些读者朋友看了图示和表格,还是不太明白怎样找穴位。

我们以手上调治心脏的内关穴为例,内关穴在手腕横纹上2寸,而从肘横纹到腕横纹总共是12寸,2寸就是12寸的六分之一处。

又比如三阴交,在在足内
踝上3寸。

而从足内踝到髌骨下方(膝盖骨下方)总共为13寸。

从足内踝开始第一个4分之3段,就是三阴交的准确位置。

再比如关元在脐下3寸,从肚脐眼到耻骨最高点总共是5寸,5寸的一半再往下一点就是关元穴。

如此慢慢熟悉,大家都能成为快速找到穴位的自我保健医生了。

针灸骨度分寸歌头部分寸有何难,发发12,印发3,
印大18,大发3,头维之间横9寸,乳突耳后9寸连。

胸腹胁部看周全,先说8寸两乳间,天突胸剑歧为9,5寸脐至耻上缘,腋顶章门取12,8寸胸剑歧脐间。

背腰唯后正中线,肩胛内缘只横3,另有8寸是哪里? 后正中线肩峰缘。

肘腕横纹有12,
肘横9寸腋后前。

下肢(腘)横纹先看,相约16外踝尖,
臀沟14转19,
胫髁踝尖只1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