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范文:知之为知之 不知为不知(话题作文)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作文记叙文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作文记叙文全文共8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篇1标题:妈妈教我做个有智慧的人从前啊,我是个什么都不懂的小孩子。
妈妈常常教导我:"不知道的东西可不要乱猜,那叫无知;要诚实地承认自己不懂,而且要主动问别人,去学习新知识,这叫有智慧。
"那天放学回家,我看见桌子上有一个陌生的盒子,就好奇地打开看看。
哇,里面装着一个漂亮的瓷娃娃!我忍不住拿出来把玩。
可是,不小心把它摔到地上,瓷娃娃的头掉了下来,我吓坏了。
妈妈回来发现后,生气地责备我:"为什么乱动不属于自己的东西?这可是我朋友送给我的贵重礼物,你把它弄坏了可怎么办?"我低下头,羞愧地说:"我不知道这是贵重礼物,我只是好奇想看看里面是什么。
"妈妈叹了口气,说:"你承认无知,这很好,表示你愿意虚心学习。
不过,对于陌生的东西,应该先问清楚,而不是贸然去动。
"是啊,我做错了,因为我对那个盒子一无所知,就鲁莽地打开查看。
从今后,对任何陌生事物,我都要先询问妈妈,不能凭自己的猜测乱来。
第二天,我在花园里发现一个绿色的毛毛虫,就跑去问妈妈:"妈妈,这是什么东西啊?"妈妈看了看说:"这是毛毛虫,长大后会变成美丽的蝴蝶。
"我高兴极了,连忙小心翼翼地把毛毛虫捧在手心,期待着它的蜕变。
渐渐地,我养成了见到陌生事物就主动询问的习惯。
有一次,我看到墙上有个奇怪的东西,就问妈妈:"这是什么啊?"妈妈告诉我:"这是蜘蛛网,是蜘蛛织的。
"我又问:"蜘蛛是什么?为什么要织网?"妈妈就耐心地给我讲解蜘蛛的知识。
妈妈说:"人们遇到不懂的事情,大可不必扭扭捏捏,主动问就是了。
不知道并非羞耻,只要肯学习,虚心请教,就能获得知识。
真正可耻的,是知道自己无知,却死扣着不承认,或者胡乱猜测,最终犯错。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事例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事例人的一生应当是这样度过的: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这样,在临死的时候,他就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这句话最早是孟子说的,后来大家认为这种观点太消极了,所以引用了著名学者、作家莎士比亚的一句名言,可以称之为“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但到底什么才算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呢?它真的像莎士比亚说的那样吗?孔子曾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这句话中,前半句强调了自己要向别人学习,后半句强调了自己要反省。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和这一原则是相通的,意思是说不懂装懂或揣着明白装糊涂,明知故犯是错误的,并不是真正的知道。
也许你说自己不是装不懂,而是真的不知道,可以用现代心理学的知识加以验证,如果知道了一定就会去做,至少不会去做与实际情况不符的事。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看似很矛盾,其实不然。
一个人如果真的知道了某件事物,也不等于他真的完全了解了,就像我们的日常生活一样,假如不对其进行深入研究,也只是停留在表面上而已。
如果你知道了有关国际问题方面的知识,却不去深入钻研,而是人云亦云,甚至去发表一些与事实不符的评论,那么即使别人称赞你有远见,可实际上你根本没弄清问题的真正含义。
因此,我们不能因为知道一些肤浅的表面知识而沾沾自喜,而是要深入学习有关的知识,深刻领会,这样才能达到更高的境界。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还意味着,你必须学会谦虚谨慎。
因此,在听到别人夸奖自己有远见卓识时,不能一味陶醉其中,自以为是,否则,即使你在表面上装得再好,别人也会怀疑你的实际能力。
当别人发出由衷的感叹时,不能一味地笑脸迎接,而是要冷静下来仔细分析,尽量做到不耻下问,虚心向别人请教。
即使自己没弄明白,也不要因此而去嘲笑别人,因为有时正是你不懂装懂才导致吃亏的。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话题作文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话题作文从小,我就被教育要诚实,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
可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才越发明白,这简简单单的几个字,蕴含着多么深刻的人生智慧。
记得那是我上高中的时候,学校组织了一场物理竞赛。
我一直自认为自己的物理成绩还不错,对于这场竞赛也是信心满满。
当拿到竞赛试卷的那一刻,我心里还暗自窃喜,觉得题目看起来并不难。
第一道题,轻松搞定!第二道题,也不在话下!我做得顺风顺水,心里不禁有些飘飘然,觉得这次竞赛的冠军非我莫属。
可当做到第三道题的时候,我傻眼了。
那是一道关于电磁学的综合应用题,题目中的条件错综复杂,我看了半天也没理出个头绪。
我的心开始慌了,额头也冒出了汗珠。
我在心里不停地告诉自己:“冷静,冷静,你一定能做出来的。
”于是,我硬着头皮开始在草稿纸上画图、列式,可算了半天,还是没有得出答案。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我的心也越来越焦急。
就在这时,我脑子里突然闪过一个念头:要不随便写个答案上去?反正老师也不一定能看出来。
这个念头一旦产生,就像野草一样在我心里疯长。
我偷偷看了看周围的同学,他们都在埋头认真答题,似乎没有人注意到我。
我的手不自觉地握紧了笔,准备在试卷上写下一个似是而非的答案。
然而,就在笔尖即将触碰到试卷的那一刻,我突然想起了孔子的那句话:“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我的手停住了,心里仿佛有两个小人在打架。
一个小人说:“赶紧写吧,说不定能蒙对几分呢。
”另一个小人却说:“不行,不能这样弄虚作假,不知道就是不知道。
”经过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我最终还是放下了笔,在那道题的旁边写下了“不会”两个字。
交卷的时候,我的心里充满了失落和懊悔,觉得自己这次肯定考砸了。
竞赛成绩公布的那一天,我怀着忐忑的心情来到了公告栏前。
当看到自己的名字排在了很靠后的位置时,我的心里一阵难受。
但同时,我也感到了一丝轻松,因为我没有违背自己的良心,没有为了面子而弄虚作假。
事后,物理老师把我叫到了办公室。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小作文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小作文“哎呀,这道题到底选啥呀?”我皱着眉头,咬着铅笔头,冥思苦想。
这是一次数学测验,教室里静悄悄的,只听见笔尖在纸上沙沙作响。
我遇到了一道难题,感觉好像有点思路,又好像不太确定。
我偷偷瞟了一眼旁边的同桌小明,他正奋笔疾书呢,好像这题目对他来说轻而易举。
我心里那个急呀,真恨不得直接看看他的答案。
“不行不行,我可不能偷看,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呀!”我在心里对自己说。
我深吸一口气,努力让自己静下心来,重新思考这道题。
这时,后座的小刚用笔轻轻戳了戳我,小声说:“嘿,这道题选啥呀?”我转过头,瞪了他一眼,没好气地说:“我也不知道呢,自己想!”小刚撇撇嘴,嘟囔着:“小气鬼。
”
我才不理会他呢,继续钻研我的题目。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我终于想出来了,原来这道题也没有那么难嘛。
我开心地笑了,心里有一种成就感。
测验结束后,我和小明、小刚一起讨论题目。
小刚不好意思地说:“哎呀,我刚才不该问你答案的,还是自己想出来才有意义。
”小明也点头说:“对呀,我们得做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这样才能真正学到知识。
”我笑着说:“没错,我们可不能不懂装懂呀!”
这次测验让我明白了,学习就要踏踏实实地,遇到不懂的问题不能敷衍了事,要努力去弄明白。
就像孔子说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这才是对待学习的正确态度呀!。
知之为知之读后感

“知之为知之”读后感这个星期,我在语文课堂上学到了一则论语。
其中的一句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我觉得这句话说的很有道理: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
世界著名物理学家、获诺贝尔物理奖的美籍华人丁肇中在为南航师生作学术报告是,面对同学的提问是“一问三不知”:“您觉得人类在太空能找到暗物质和反物质吗?”“不知道。
”“您觉得您从事的科学实验有什么经济价值吗?”“不知道。
”“您能不能谈谈物理学未来20年的发展方向?”“不知道。
”这让在场的所有同学意外,但不久就获得了全场经久不息的掌声。
丁肇中的“不知道”体现着一种做人的实事求是和对待科学的严谨态度。
丁肇中教授大可不必说“不知道”,他可以用一些专业性很强的术语糊弄过去,可以说一些不沾边际的话搪塞过去,甚至可以告诉学生:“这些问题对于你们来说太深奥了,一句两句说不清。
”但是,这位诺贝尔奖得主却选择了最老实、最坦诚的回答方式,表情自然、诚恳,没有丝毫故弄玄虚。
这样钢价体现了他实事求是的人生态度。
从这件事中,我们可以明白“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重要性。
这种实事求是的态度值得我们学习。
最后,送大家一句话: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高考优秀范文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话题作文)_高考作文素材.doc

高考优秀范文: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话题作文)_高考作文素材世界著名物理学家、获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美籍华人丁肇中在接受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采访时,曾对很多问题都表示不知道。
前一阶段又听说他在为南航师生作学术报告时,面对同学提问又是三问三不知:您觉得人类在太空能找到暗物质和反物质吗?不知道。
您觉得您从事的科学实验有什么经济价值吗?不知道。
您能不能谈谈物理学未20年的发展方向不知道。
三问三不知!这让在场的所有同学意外,但不久就赢得全场热烈的掌声。
也许,一些人在说不知道时往往被看作是孤陋寡闻和无知的表现,但丁先生的不知道却体现着一种做人的谦逊和科学家治学的严谨态度,不禁令人肃然起敬。
读过上文,你有何感受?请以此感受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的文章。
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所写内容必须在此话题范围之内。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蒲雯韩愈在《师说》中,尖锐地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于从师的陋习: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惑而不从师,其结果要么迷惑无知,要么就是不懂装懂。
我由此联想到孔子曾说过的话: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孔子认为,学习是老老实实的事,承认自己有不懂的地方,本身就是认识上的一种进步。
然而,在我们身边,不懂装懂,自以为是,因羞于脸面而不敢去问的人却不在少数,而这种心理和思想就大大抑制了我们的发展,抵消了同学们的才能和努力,使同学们的骄傲自满心理潜滋暗长,因而就没有了无知感、求知欲,不知便以为知,这才是最可怕的无知。
然而,那些真正的学问家,因为懂得学无止境,所以总能看到自己无知的一面。
孔子曾说: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
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
孔子并不否认生而知之,但他认为自己不是这样的人。
他多次谈到,他的成绩得益于虚心好学。
正因为如此,孔子对于不懂装懂、夸夸其谈的行为是深恶痛绝的。
有这样一个例子:有一位青年对誉满全球的大科学家爱因斯坦称自己无知感到大惑不解。
于是他向爱因斯坦问了这个问题,爱因斯坦笑着随手拿出一张纸,在上面画了一大一小两个圆圈。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高中作文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高中作文示例作文篇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探索知识的奇妙之旅你知道吗?我小时候,妈妈常常给我讲一个故事,她说:“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就像树上的苹果,熟了才会掉下来。
”那时候,我不明白这是什么意思,现在想来,这不就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吗?记得有一次,我在数学课上,老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复杂的几何图形,然后问我们:“这是什么?”我看着那图形,觉得好像在哪里见过,但又不确定。
我选择了沉默,因为我知道,如果我胡乱猜测,那可能就是“不知为不知”的表现。
我选择了诚实,因为我相信,真实的知识比错误的答案更重要。
你知道那种感觉吗?当你对一个问题一无所知,却选择坦诚面对,那是一种成长的勇气。
就像探索未知的宇宙,我们不能因为害怕黑暗就停止前进,而应该勇敢地去寻找答案。
那些未知,正是知识海洋中的宝藏,等待我们去挖掘。
有一次,我和朋友小明一起做科学实验,我们尝试着组装那个复杂的电路模型。
小明自信满满地说他知道怎么做,但我看到他手忙脚乱的样子,就知道他其实并不清楚。
我提醒他:“小明,你知道的,不是你假装知道的。
”他愣了一下,然后笑了,我们一起查阅资料,最终成功完成了实验。
那一刻,我明白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仅仅是对自己的诚实,也是对他人的尊重。
生活中的学习,就像一场马拉松,我们不能因为一时的困惑就停下来,而应该坚持下去,直到找到答案。
那些“不知”的时刻,虽然让我们感到迷茫,但也让我们更加珍惜那些“知”的喜悦。
因为,每一次的无知,都是通向智慧的阶梯。
你知道吗?当我们真正理解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就会发现,生活中的每一个问题,都是一次学习的机会。
它教会我们谦逊,教会我们探索,更教会我们如何对待自己和他人。
这就是知识的魅力,它让我们不断成长,不断进步。
所以,亲爱的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拥抱“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态度,带着好奇心去探索世界,去追求真理。
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知识的海洋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片宝藏。
知之为知之 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作文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作文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 they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第一节:认知的重要性1. 人类是一个具有思维能力的生物,通过认知来理解世界、解决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话题设计】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照要求作文。
世界著名物理学家、获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美籍华人丁肇中在接受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采访时,曾对很多问题都表示“不知道”。
前一阶段又听说他在为南航师生作学术报告时,面对同学提问又是“三问三不知”:“您觉得人类在太空能找到暗物质和反物质吗?”“不知道。
”“您觉得您从事的科学实验有什么经济价值吗?”“不知道。
”“您能不能谈谈物理学未20年的发展方向”“不知道。
”三问三不知!这让在场的所有同学意外,但不久就赢得全场热烈的掌声。
也许,一些人在说“不知道”时往往被看作是孤陋寡闻和无知的表现,但丁先生的“不知道”却体现着一种做人的谦逊和科学家治学的严谨态度,不禁令人肃然起敬。
读过上文,你有何感受?请以此感受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所写内容必须在此话题范围之内。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蒲 雯
韩愈在《师说》中,尖锐地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于从师的陋习:“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惑而不从师,其结果要么迷惑无知,要么就是不懂装懂。
我由此联想到孔子曾说过的话:“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孔子认为,学习是老老实实的事,承认自己有不懂的地方,本身就是认识上的一种进步。
然而,在我们身边,不懂装懂,自以为是,因羞于脸面而不敢去问的人却不在少数,而这种心理和思想就大大抑制了我们的发展,抵消了同学们的才能和努力,使同学们的骄傲自满心理潜滋暗长,因而就没有了“无知感”、“求知欲”,“不知”便以
为“知”,这才是最可怕的无知。
然而,那些真正的学问家,因为懂得学无止境,所以总能看到自己无知的一面。
孔子曾说:“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
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
”孔子并不否认“生而知之”,但他认为自己不是这样的人。
他多次谈到,他的成绩得益于虚心好学。
正因为如此,孔子对于不懂装懂、夸夸其谈的行为是深恶痛绝的。
有这样一个例子:有一位青年对誉满全球的大科学家爱因斯坦称自己“无知”感到大惑不解。
于是他向爱因斯坦问了这个问题,爱因斯坦笑着随手拿出一张纸,在上面画了一大一小两个圆圈。
然后指着大圆圈说,我的知识圈比你大,当然未知领域的接触面也比你大。
可见,知识越是增加,“无知感”越是强烈,这就是有成就的伟人、学者们的普遍体会。
法国数学家笛卡尔说过:愈学习,愈发现自己的无知。
由此可知,如今的我们,就更应懂得学问的道理,难道我们还有理由“惑而不从师”吗?
掀开人类的行进史,从远古到现在,再到将来,都是人们对周围事物由“不知"到“知”的逐步完善的认识过程,过去如此,将来也是如此,所以人类的发展,既要靠有知来发现,更需要有着“无知感"的有志者去开拓。
所以,我们这一代青少年,就更应该总结前人的教训,要有疑就问,有意识去问,有胆量去问。
泰戈尔为自以为是的人画了这样一幅像:“青烟对天空夸口,灰烬对大地夸口,都以为它们是火的兄弟。
"蒙田则把真正有学问的人比喻成麦穗:“当它们还是空的,它们就茁壮挺立,昂首藐视;但当它到臻于成熟,饱含鼓胀的麦粒时,便开始低垂下采,不露锋芒。
”
因此,只有我们有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意识,才能“从而师之”,才会有所发展。
【评点】
“发胸中之思,论世俗之事”,本文针对现实生活中“惑而不从师”、“强不知以为知”的种种弊端,提出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正确观点。
举例典型充分,古今中外,信手拈来,论证旁征博引,对比鲜明,显示出小作者广博的见闻,缜密的思维。
文章首尾呼应,浑然一体,娓娓而谈,又是其一大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