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意拳入门桩功三体式

合集下载

形意拳站桩功:三体桩、定劲桩、乾坤桩和鸡腿桩图文教学

形意拳站桩功:三体桩、定劲桩、乾坤桩和鸡腿桩图文教学

形意拳站桩功:三体桩、定劲桩、乾坤桩和鸡腿桩图文教学形意拳人门的一定之规,称做形意拳基本功,它是延年养生、学好套路和正确掌握技击要领的必不可少的基础训练,它包括通经络、养真气、定形式、固底盘四个方面。

形意拳是体、用、艺三者兼备的优秀内家拳种之一,讲究内外兼修,神、气、形合一。

内有气之飞腾,外有势之变化,劲有起落、横竖、吞吐、刚柔,三者合一,方得养生与技击之妙用。

初学者必须先进行气、形、劲三个方面的基础训练,然后才能开步练拳。

站桩功是按照一定的形式要求站立不动的一种练功方法,是形意拳入门格式之本。

老前辈们的功夫都是“站”出来的。

刘老先生常说“二劈不如一站”。

尚云祥先生授徒,要先站三年桩,考试合格才能开步练拳,可见站桩之重要。

站桩的形式多种多祥,而比较常用的有:定劲桩、乾坤桩、鸡腿桩和三体桩四种。

定劲桩两脚平行开立,与肩同宽;两臂自然下垂,两手置于大腿外侧,手心朝里;两膝微屈,膝盖与脚尖在同一垂直线上;上身正直,胸背肌肉要放松,松腰,垂臀,顶头,竖项。

然后两臂向前徐徐抬起,高与肩平,屈肘沉肩,如在胸前抱球状,掌心朝里,两中指尖相距约1分米(3寸许)(图1-1)稍停,随即两小臂内旋,掌心翻转向外(前方).虎口撑圆,高与口齐,眼看中指尖(图1-2及其侧面图)。

此时精神要内导,目似合未合,垂睑内视;口似闭未闭,舌顶上颚;呼吸纯任自然,由粗而细,由快而慢,由有而无,由动而静;意想小腹内之气,起伏动荡,四肢之气,上下流通、意到下肢,渐觉小腿与脚掌、脚趾有气沉肿胀之感,十趾抓地,有人地二尺之意;意到双手,便觉十指发痒、发麻,双掌发热发胀,有变大变f之感。

此时如闭合双口,便觉天地间空空荡荡,只剩自己双手,其大无边。

此乃生发周身浩然之气的要法也。

初练者,站十分钟便觉劳累,可稍稍活动后再继续站。

随着功夫的长进,站的时间可越来越长。

每天旱晚各站一次,每次以不少于40分钟为宜,多者不限。

乾坤桩两脚平行开立,与肩同宽;足心空涵.如行泥地;两膝放松微屈,下与足尖相对;两臂徐徐向前抬起,屈肘沉肩,掌心向里,高与胸齐,如抱球状,不能用力;顶头竖项,正脊,拔背涵胸,肌肉松净,任大气之自然流行,下于丹田。

尚派形意拳桩功~三体式

尚派形意拳桩功~三体式

尚派形意拳桩功~三体式何为“三体”?李文彬、尚芝蓉两位先生合著《尚派形意拳械抉微》里着对其有详细讲解。

在形意拳中所讲“三体”,泛指上、中、下三盘,也就是说头、上肢、下肢。

通过锻炼能够阴阳相合内外一气,三体合一,身体各项机能都会有很大的提高,从而掌握劲力在身体的变化,练出整体劲力,实现技击防身。

刘学海先生曾教诲我们说,形意拳功夫不是单单下死功夫瞎练出来的,而是要按一定的技法要求,把握许多细微的要领,苦练加体悟,要做到拳理明白,但身体也要明白才能逐步掌握形意拳的精髓,打开形意拳的大门。

刘先生对弟子们练习形意拳三体式只是要求做到沉肩、坠肘,拔背、裹胯、并膝、谷道内提,三顶、三圆、三扣、下颚内收,不突臀这些细节,要把这些细节的外形,内里每一个细节逐步加入到动作当中,形成习惯,不可胡乱动做,动必有由!三体式的具体练法1、周身放松自然,两臂自然下垂,下颚内收,头正眼平,扣齿舌抵上腭。

左脚尖朝前,脚后跟与右脚里踝平齐,后脚尖外展45°角2、接上,两小臂自然向胸前抬起,掌心向下。

小臂抬起时,两掌大拇指贴于胸口旁,两小臂同时摩擦两肋,两肘不可抬起,要下坠。

3、接上,两小臂及两掌根、大拇指贴身,随呼气下按,停于丹田,下按同时两腿屈膝下蹲。

两膝不能曲过出脚尖,并紧双膝,两拇指横平于丹田。

4、接上,两掌握拳,同时贴身旋转外翻,两拳心朝上。

5、接上,左拳及小臂贴身上钻至颌下。

肘要贴肋,要坠肘,上钻时虎口朝里,小指朝外。

6、接上,左拳继续上钻,经过下颌,小指窝朝上,拳高于眉平齐,左脚在出拳同时前趟一步,后脚不懂,形成前三后七的夹剪步。

左手出拳时要顺腰拔背,肩催肘,肘催手,左膝微前挺,后膝里扣,重心在后腿,后肩不可后撤,要含胸。

7、接上不停,肘下坠,同时向下向里翻转手掌和小臂,变为掌心向下,高于心齐。

同时右臂亦向里翻转,掌心向下,手腕对肚脐,这就是三体式的定式,又叫三才式,也叫鹰捉式。

定式时要做到左肩、肘、手在一条直线上,要做到鼻尖、手尖、脚尖三尖相照,即三尖在同一前进方向,头要上顶,下颚内收,两眼从食指端注视前方,扣齿,舌顶上腭。

孙禄堂论形意桩功三体式

孙禄堂论形意桩功三体式

孙禄堂论形意桩功三体式孙禄堂先生早年三体式图孙禄堂先生晚年三体式图两手相抱,头往上顶,开步先进左腿。

两手徐徐分开,左手往前推,右手往后拉,【两手如同撕棉之意】。

左手直出,高不过口,伸到极处为度。

【大指要与心口平】,胳膊似直非直,似曲非曲,惟手腕至肘,总要四平为度。

右手拉到小腹肚脐下,大指根里陷坑,紧靠小腹。

左足与左手要齐起齐落,后足仍不动。

左、右手五指俱张开,不可并拢,【左手大指要横平】,食指往前伸,左、右手大二指虎口皆半圆形。

【两眼看左手食指梢】。

两肩根松开均齐抽劲,两胯里根亦均齐抽劲,是肩与胯合也。

【两肘往下垂劲,不可显露,后肘里曲,不可有死弯,要圆满如半月形】。

【两膝往里扣劲,不可显露,是肘与膝合也】。

【两足后跟均向外扭劲,不可显露,并与两手之互拉相应,是手与足合。

】此之谓外三合。

【肩要摧肘,肘要摧手,腰要摧胯,胯要摧膝,膝要摧足。

】身子仍直立,不可左右歪斜。

心气稳定,则心与意合。

意要专凝,则意与气合。

【气要随身体之形式自然流行,不可有心御气】,则气与力合。

如此,则阴阳相合,上下相连,内外如一,此谓六合。

实则内外相合。

亦即阴阳相合,三体之内劲因此而生。

此式之效在于使人内外相合,培育内劲,实为拳术之总机关也。

惟需注意的是,【初练时,后腿极为吃力,此时尤需坚持,越感吃力,心气越要平静,身体上下其它各处越要放松,后腿越要蹬住劲,不可将重心前移,使前腿分担。

吃力时维持心静、形松、面目安祥,是练通此桩之关键,也是习者最难以做到的。

】头,臀,脚跟,为一线;重心放在后脚上。

前脚的脚后跟与后脚脚后跟在一条线上,并明白双脚,双腿的撑劲。

体会到重心的同时,明白【档圆】。

孙氏拳三体式区别于其它形意拳之一式:小手臂保持扭劲,有涨感;两掌虽然在不同的部位但同为立掌,上掌中指尖于眼同高;【大臂有内扣之意】。

体会撑劲。

三体式站好姿势后,【要求不加一丝血气在其中】,即心中平和。

站三体式,开始是增加腿部力量,但目的是调息。

形意拳站桩“三体势”修炼要诀,六合四线二步绵呼吸,手起吸气,手落呼气,内劲自生

形意拳站桩“三体势”修炼要诀,六合四线二步绵呼吸,手起吸气,手落呼气,内劲自生

形意拳站桩“三体势”修炼要诀,六合四线二步绵呼吸,手起
吸气,手落呼气,内劲自生
武术各流派无不重视站桩,练形意拳,第一件事就是站桩。

形意拳站桩功最根本的就是“三体势”,所谓:“万法出于三体”,丝毫也不过分。

三体势站的对不对决定了是否能练出功夫,不然一辈子都不会知道其中精义,只知道皮毛,练成“拳操”,也就失去了练形意拳的意义。

本文不做“三体势”外形的介绍,只是谈一下其中的要诀,真传一句话,学者自辨。

站桩锻炼的是人体的内部脏气,外形看似寂然不动,实际内部腑脏气血运动的很活跃,实为“外静而内动”。

“三体势”作为行气练气的一种姿势,是通过形意的结合起到生发内劲的功效。

站“三体势”的标准是六合,四线,绵呼吸。

即,内三合,外三合。

内三合:“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

外三合:“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脚合”。

四线:前后脚一条线,肘与膝一条线,手脚前后为一条线,目视指尖一条线。

绵呼吸为:逆腹式呼吸,也就是吸气小腹丹田向内收缩,呼气时小腹丹田向外膨胀,呼吸时咽津提肛,呼吸专一,自然下行,气息似有似无,绵绵若存,不可努气,自然息息贯入丹田。

“三体势”两种练法,定步,活步。

定步即是,站着不动,意气贯注两掌指尖,以气降丹田下至涌泉为要。

活步即是,手脚相应,步进手出,步退手回。

手起吸气,手落呼气,气息顺畅,不可急喘努气,憋气,用力,一切以顺遂自然为要。

通过持久的练习,拙力自化,内劲自生。

形意拳之三体式

形意拳之三体式

形意拳之三体式形意拳三体式桩是形意拳宗师李老能由心意拳“蹬毛猴”改创而来,并把其视为桩功和形意拳所有变化的开始,定为形意拳的基本功。

孙禄堂先生称“三体式”是形意拳的总机关。

他在教授徒弟时,要求“百日站桩”,并说“数月可得整劲”。

由此可见,三体式桩在形意拳中的重要性。

三体式姿势:两脚趾抓地,两腿屈膝,前膝不超过前足尖,前脚跟与后脚尖距离两脚,合裆。

臀部与后脚跟上下相对,重心偏于后腿,前三后七,后足外展,左足指向正前方,两足呈45度角。

两脚跟内侧在一条直线上。

形意拳一般要求扣膝,但扣膝往内拧不能充分伸展大腿肌前群的肌腱,只有在做动作时,双膝才往内拧扣,像做膝跳反射一样牵拉股四头肌腱。

躯干要领:三体式要求躯干向前手一侧旋转,须身像一张弓,不可前俯后仰。

躯干向前手一侧旋转是为了充分伸展躯干肌,略前倾是为了加强躯干肌的肌肉紧张反射。

上肢要领:三体式要求前手弯曲,往前伸,立掌,五指分开,略弯,虎口圆,掌心向前,与前足尖垂直。

后手则紧贴肋骨或置于腹前,拇指根节紧贴肚脐眼。

三体式前手对鼻尖,肘部微曲下坠,肩部放松。

这个角度刚好使手臂大筋、腋下大筋及背部大筋相对拉。

头部上顶,臀部下坐,形成上下对拉,再通过涵胸、拔背、扣胯、提肛、项竖等锻炼,将脊椎骨和前胸后背大筋拉起,再加前腿膝盖顺脚尖方向前顶,与后胯对拉,前手与后手对拉,形成前后斜面争裹之力,腿部大筋也将拉起。

三体式功法,即七字二十一法:三顶:头往上顶,舌尖顶上腭,手掌往外顶。

三扣:膀尖、手背、脚面往下扣。

三圆:脊背、胸脯、虎口要圆。

三抱:丹田(下腹)要抱气为根,心中要抱身为主(心正身正),胳膊要抱四梢停(四梢,指四肢末端。

停,指稳定着力)。

三垂:气垂丹田(腹式自然吸),膀尖下垂和肘尖下垂。

三月(月芽):胳膊似弓要月芽,手腕外顶要月芽,腿膝连弯要月芽。

三停:脖颈要停有登相,身法要停分四面,腿膝下停如树根。

六合,即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

形意拳入门桩功三体式

形意拳入门桩功三体式

1.周身放松.自然直立:两臂下垂,两掌自然靠于腿外侧;头正自然拔起,下颏回收;眼平视;齿扣,舌顶上腭;前脚尖朝前,脚跟靠于后脚的里踝骨;后脚尖外展,与前脚成45度左右夹角(图l~1)。

要点:排除杂念,精神集中,姿势正确,周身放松,呼吸自然。

2.两前臂贴身向胸前抬起;手心朝下(图1~②)。

要点抬前臂时既要贴身,又要使掌根的拇指侧贴于“心口”旁。

这就是“肘不离肋,手不离心”、“摩经”、“手摩内五行”的技法要领。

不得耸肩、亮肘,更不要提气,用拙力。

3.两前臂及掌根拇指侧贴身,随呼气自然下按,停于小腹前;两腿同时屈膝下蹲(图1~③)。

要点下按时,上体自然正直、头顶、项直、沉肩、坠肘;呼气时,两手下按,边下按边塌掌根,使掌指保持水平,气亦随之下沉入丹田。

两肘抱于两胁,拇指横平靠于丹田。

两腿下蹲要跪膝、压踝,前膝向前,后膝紧靠于前膝里侧成半蹲姿势。

提肛,不得突臀,上体保持与地面垂直。

4.两掌握拳,两拳与两前臂同时贴身由里向上翻转,拳,心朝上(图1~④〉.要点握拳时要先从小指依次卷握,成实心拳,自然,不用拙力。

向上翻转两拳要有拧拉之意,使两拳停于脐之两侧,两肘,必须仍抱贴于两肋(图1~④、附1~④正面)5.左拳及左前臂贴身上钻,至“心口”上颏下处(图1~5)。

要点拳及前臂上钻时,必须沉肩、坠肘,又要做到“肘不离肋,手不离心”。

这就是拳经所指的“先打顾法后打人”的“虎抱头”,是“亦顾亦打蓄力待发”的技法窍要。

6.上动不停。

左拳及左前臂继续上钻,从颏下钻出,拳心朝上,高不过眉;同时左脚进步,形成前三、七的夹剪步(图1~⑥、附1~⑥正面)。

要点左拳贴身从频下、嘴前钻出,即“虎抱头”的具体运用,亦即拳经云“出洞入洞紧随身”,“洞”是指人嘴。

钻出的拳要向外拧,有横劲却不见横形,眼看小指窝。

出拳时要肩催肘,肘催手,顺腰拔背,上体形成似正非正,似斜非斜。

出脚时要腰催胯、胯催膝、膝催足。

尽管不是向远进步,也要一动步就要有“三催’,之意与劲,并要于脚齐到,也是为给动作打基础。

形意拳之三体式站桩(练气法门)

形意拳之三体式站桩(练气法门)

形意拳之三体式站桩(练气法门)一.两脚并步站立,面前前进的方向,以右脚跟为轴,身体向右转45度。

二.两腿慢慢向下弯曲,两腿屈膝半蹲,重心偏于右腿,随既两手提聚胸前,右手盖在左手上,两手心均朝下,目视前方。

三.身体方向不变,左脚向前迈出一步,两腿屈膝,重心偏于右脚,同时左掌前伸,五指张开,掌心内含,虎口挣圆,手腕下塌,指尖高于鼻平,右手下到腹前,五指根节紧靠肚脐,目视前方。

要点:上体正直,侧向前方,与目视方向成45度,头上顶,颈坚直,牙齿轻扣,下颚略内收,松肩垂肘,五指张开,腕部下塌,胸部内含,气乘腹部,塌腰正背,提肛收臀,跨腰收缩,膝要扣紧,脚要踏实,五指抓地,精神集中,呼吸自然(可用腹式呼吸,效果更佳)身体稳固。

人的身体中线就是一条脊椎。

脊椎的顶端在后脑,脊椎的尾部就是尾椎骨,任何武功,不把功夫练到脊椎上去,就是一场空。

武功的根基武术,必定要说到一个关键的字,那就是‘气’,这个气,不是呼吸的气。

也不是空气中的任何一种。

人一运动,全身发热,发热厉害了,就要流汗。

这股热就是气。

所谓炼精化气,就是人的运用产生的这个热。

但是,人的身上无数个毛孔,一运动发热,气就从毛孔中散发出去了。

气散发得剧烈了,人就流汗了。

人身体上的毛孔,就好像竹篮的孔一样,竹篮打水,无论怎么装,水都要流出去,同样的道理,人的身体,无论运动得多么剧烈,气都要随着毛孔散发出去,变成一场空。

在运动中,保存住这股气不散发出去,这就是国术最为基础、又最为精深的东西。

这也是道家之中养生的法门。

气是通过毛孔散发出去的,人要养气,就要在关键的时候,闭住全身毛孔。

那怎样才能闭住全身毛孔呢?“你看过动物发怒没有,特别是猫狗,当他们愤怒到了极点,全身毛都会像刺猬一样竖起来。

这就是炸毛,也是闭住了毛孔。

人也是同样,有的时候,人身上会起鸡皮疙瘩,寒毛炸起来。

这也是闭住了毛孔。

”打人,不断要用手打,心里也要急。

人一急,就上火,浑身冒汗比剧烈运动还厉害的多。

拳经里面有口诀,叫遇敌好似火烧身。

三体式

三体式

三体式三体式形意拳筑基三体式又叫“三才式”,即天地人三才;也是桩功和形意拳所有变化的开始,所谓“万变不离三体式”就是这个道理。

简介:两手相抱,头往上顶,开步先进左腿。

两手徐徐分开,左手往前推,右手往后拉,两手如同撕棉之意。

左手直出,高不过口,伸到极处为度。

大指要与心口平,胳膊似直非直,似曲非曲,惟手腕至肘,总要四平为度。

右手拉到小腹肚脐下,大指根里陷坑,紧靠小腹。

左足与左手要齐起齐落,后足仍不动。

左、右手五指俱张开,不可并拢,左手大指要横平,食指往前伸,左、右手大二指虎口皆半圆形。

两眼看左手食指梢。

两肩根松开均齐抽劲,两胯里根亦均齐抽劲,是肩与胯合也。

两肘往下垂劲,不可显露,后肘里曲,不可有死弯,要圆满如半月形。

两膝往里扣劲,不可显露,是肘与膝合也。

两足后跟均向外扭劲,不可显露,并与两手之互拉相应,是手与足合。

此之谓外三合。

肩要摧肘,肘要摧手,腰要摧胯,胯要摧膝,膝要摧足。

身子仍直立,不可左右歪斜。

心气稳定,则心与意合。

意要专凝,则意与气合。

气要随身体之形式自然流行,不可有心御气,则气与力合。

如此,则阴阳相合,上下相连,内外如一,此谓六合。

实则内外相合。

亦即阴阳相合,三体之内劲因此而生。

招式动作:三体式分步讲解:三体式站桩是形意拳最重要的基本功。

它把人体各部按照形意拳的要领安排成一个圆满完整的姿势,所有形意拳的动作都离不开这个姿势的基本法则。

各种拳路尽管变化万端,但原理和要领与三体式是一致的,所以有“万法出于三体式”之说。

具体练法如下。

图2-1一、身体直立,两臂自然下垂,头要端正;两脚脚跟并拢,脚尖外展成90。

眼向前平看(如右图)。

要点:精神集中,头颈自然竖直,面部要自然,口要合闭,舌尖抵住上腭;不要挺胸或拱背,全身任何部分都不可紧张。

二、右脚不动,左脚以脚跟为轴向右扭转45。

同时身体半面向右转;两臂仍垂在身体两侧,眼仍看原来的方向(如右图)。

要点:左脚向右转动时要和身体的转动一致,避免身体左右摇摆或肩部歪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周身放松. 自然直立:两臂下垂,两掌自然靠于腿外侧;头正自然拔起眼, 下颏回收;平视;齿扣,舌顶上腭;前脚尖朝前,脚跟靠于后脚的里踝骨;后脚尖外展,与前脚成45 度左右夹角(图l~1)。

要点:排除杂念,精神集中,姿势正确,周身放松,呼吸自然。

2.两前臂贴身向胸前抬起;手心朝下(图1~^)。

要点抬前臂时既要贴身, 又要使掌根的拇指侧贴于“心口”旁。

这就是“肘不离肋, 手不离心”、“摩经”、“手摩内五行”的技法要领。

不得耸肩、亮肘,更不要提气, 用拙力。

3.两前臂及掌根拇指侧贴身,随呼气自然下按, 停于小腹前;两腿同时屈膝下蹲(图1~③ )。

要点下按时, 上体自然正直、头顶、项直、沉肩、坠肘;呼气时, 两手下按, 边下按边塌掌根,使掌指保持水平, 气亦随之下沉入丹田。

两肘抱于两胁,拇指横平靠于丹田。

两腿下蹲要跪膝、压踝, 前膝向前, 后膝紧靠于前膝里侧成半蹲姿势。

提肛, 不得突臀, 上体保持与地面垂直。

4.两掌握拳,两拳与两前臂同时贴身由里向上翻转,拳,心朝上(图1~④〉•要点握拳时要先从小指依次卷握,成实心拳,自然, 不用拙力。

向上翻转两拳要有拧拉之意,使两拳停于脐之两侧,两肘,必须仍抱贴于两肋(图1~@、附1~@正面)5.左拳及左前臂贴身上钻,至“心口”上颏下处(图1~5)。

要点拳及前臂上钻时,必须沉肩、坠肘,又要做到“肘不离肋,手不离心”。

这就是拳经所指的“先打顾法后打人”的“虎抱头” ,是“亦顾亦打蓄力待发”的技法窍要。

6.上动不停。

左拳及左前臂继续上钻,从颏下钻出,拳心朝上,高不过眉;同时左脚进步,形成前三、七的夹剪步(图1期、附1~⑥正面)。

要点左拳贴身从频下、嘴前钻出,即“虎抱头”的具体运用,亦即拳经云“出洞入洞紧随身”,“洞”是指人嘴。

钻出的拳要向外拧,有横劲却不见横形,眼看小指窝。

出拳时要肩催肘,肘催手,顺腰拔背,上体形成似正非正,似斜非斜。

出脚时要腰催胯、胯催膝、膝催足。

尽管不是向远进步, 也要一动步就要有“三催' , 之意与劲, 并要于脚齐到,也是为给动作打基础。

前脚跟对后脚里踝骨, 相距不小于两脚长, 两脚抓地扣实。

前膝微前挺, 后膝里扣, 拧腰顺膀, 重心前三、后七。

7.上式站稳后,两拳变掌,掌心朝上(图「⑦)。

8.三体左式(母式)。

附1~@正面)。

①上式不停。

眼看前臂肘窝;使肘窝不变,将手前臂向下、向内翻转于掌和前臂,变为掌心朝下,掌高与“心”齐;②同时后手前臂亦向里翻转,掌心朝下,掌根靠脐,拇指侧贴腹。

这就是“三体式”的定式。

(图「⑧、附1~⑧正面)。

要点掌在翻转时要沉肩、坠肘,掌要边沉坠、边向前神拔,但臂肘不能直,上体不能前俯,肩、肘、手在一条线上;鼻尖、手尖、脚尖要“三尖相对”;后臂后翻转时,边拧扣边略前抻,手贴胁侧;两掌五指自然分开,要做到手心圆(掌心有撑力),手背圆(力贯指尖),虎口圆(拇指与四指间既有撑力又有扣握之力)(图1通、附1~⑨正面)。

掌指上翘,指端高出掌根3~4横指,约45度,前掌有顶扣之劲,后掌根拇指侧平靠于脐。

头要上顶,下颏内收,项要伸直。

目从食指端注视前方。

扣齿、舌顶上腭。

神要集中,呼吸自然,舒胸实腹,气沉丹田。

拧腰、顺膀(即“龙折身” )形成上体似正非正,似斜非斜,上体与地面垂直,两肩要平,不得前俯后仰,左斜右歪,要做到含胸拔背,上体自然。

肛门自然里收,不可突臀。

前腿三成劲,后腿七成劲,前膝微前挺,后膝尽量里扣,即形成“夹剪劲”。

前脚尖朝前,后脚尖外展成45 度左右夹角,前脚眼对后脚里踝骨,体重前三后七,但臀部与上体重心必须在后脚跟以内(即“足下存身” )。

两脚脚趾抓地落平、扣实。

上述要领必须记熟落实,形成自然。

9.上式站至后腿乏力,即应换式。

两掌同时握拳,只是左拳边拉边拧收到脐旁,而右拳则由脐前拧转移至脐旁,拳心皆朝上;同时左脚以脚跟作轴向里扣脚尖,形成两脚尖相对,角度相同;重心仍在右脚(图「⑩)。

要点左拳回拉要以肘拉拳,贴身,边拉边向外拧转,拉至脐旁拧成拳,心朝上,右拳亦同时向外拧转拉到脐旁。

左脚尖里扣与左拳回拉要做到上下相合 10. 上式不停。

重心移至左腿 , 上体右转回身;收回右脚 , 脚跟靠于左脚里踝骨;右膝 微前顶 , 左膝紧靠于右膝里侧 (图 1~11) 。

要点 重心左移时不得突臀 , 也不可长身 , 要保持原有高度。

11. 右拳及右前臂贴身上钻至“心口”上、颏下 (图 1~12) 。

要点 要贴身起钻 , 并要沉肩、坠肘与 5. 同。

12. 上动不停。

右拳及右前臂继续上钻 , 从颏下、嘴前钻出 , 拳心向上 , 高不过眉同时右 脚进步 , 成前三后七的夹剪步 (图 1~13) 。

要点 与 6. 同。

13. 将两拳变掌 , 掌心向上 ( 图 1~14〉。

14. 三体右式。

① 上式不停。

眼看前臂肘窝,使肘窝不变向下、向内翻转手和前手前臂变为掌心朝下 : 高与心齐;② 同时后手前臂亦向里翻转 ,掌心朝下 .掌根靠脐 ,拇指侧贴腹 (图1~15) 。

要点 与 8. 同。

15. 三体右式欲换左式,其转换动作和要领如前述之⑨、⑩、11、12、13、14同,只左右相反。

参看 (图 1~16~19), 再左右转换悉按此。

16. 收式① 两掌同时握拳 (图 1~20)。

要点 形意拳的起式必须是左手、左脚在前 , 而收式亦必须如是。

② 前拳(左)向上翻转,抬至眉高,拳心朝上,同时后拳以肘作轴向下、向外、再向上翻 转, 亦抬至眉高。

拳心朝上 , 两臂前后成弧形相对 (图 1~21)。

要点 两臂翻转时要沉肩、坠肘,轻松自然。

3 两拳向里并拢,拳面相抵于胸前(图 1~22)。

4 完成上动后,待呼气时两拳、两肘继续下沉,两拳停于丹田(图 要点 两拳面相抵于胸前时要贴身;呼气时两拳下落,并要轻松自然地气沉丹, 不得俯身、突臀。

1~23)。

田。

5上体微左转,身朝正前方;后脚上步与前脚并拢(图1~24 )。

6两拳自然张开变掌,随两腿的自然伸直起立;同时两臂也自然下落,随即成立正姿式(图1~25 )。

2. 三体式的技法和作用三体式, 有沉肩、坠肘、拔背、提肛、并膝、裹胯、三圆、三顶和三扣等技法要求。

从中,使之既能掌握要领,又能自然而然地完成抻筋拔骨的技法目的, 也是为了实现筋长力大、放而能远的具体操作。

但都是在轻松、自然、和谐的锻炼中逐步求得的。

所提“三圆” , 是对形意掌型的要求。

“ 手心圆” , 由于掌心回收, 使掌的横撑力大, 有利于控制对方重心。

“手背圆” ,使劲力易贯于指,三节劲整,便于三催气贯。

手心、手背虽互为表里,但因用意不同, 劲与作用也不一样。

“虎口圆” , 是助长掌的外宣和里扣之劲,使所打出之掌到对方身上产生较强的控制力。

因而有沉肩、拔背的要求,前胸后背自然会圆, 而不必再作“胸背圆”的要求。

所提“三扣” ,即指:“齿扣” , 是发动骨梢之威。

切齿会使周身筋骨紧缩而力大, 所谓“有勇在骨,切齿则发”是也。

“手扣” , 是发动上肢筋梢之威, 可使劲达于指,气贯梢节。

既可增大起钻拔根之力, 又可增大落翻发人之劲。

“脚扣” ,是发动下肢筋悄之威。

劲达下肢,气贯掌趾,增强下盘桩基之功。

因已有沉肩、坠肘, 就不需要再有“扣肩”之要求。

所提“三顶” ,即指:“头上顶” ,有冲天之雄,发动血梢之戚, 振发精神。

由于项坚、头顶和气沉丹田;由于身躯的抻拔使“三关”易通, 骨气能上达泥丸以养性。

舌顶上腭” ,用吼狮吞象之意,发动肉梢力实之威,因吞卷气降,沉入丹田,使肾气归根以养命, 且因舌卷唾液增多, 既润口腔. 又咽津还丹, 以顺气养身。

“手顶” ,若有推山之功,助长筋梢之威,且腰力得展, “三催”劲整.气贯五指,增强起钻落翻之劲。

初学站桩, 首先要掌握上述要领, 待有一定基础后, 再以拳经的理论来作指导。

要求如下: 经云: “鹰捉四平。

” 五行、十二形拳的起手多用的是“鹰捉”。

桩功的三体式也就是“鹰捉式”。

“鹰捉四平”也正是“三体式”所要求做到的“四平”。

“头顶要平” ,即下额回收, 形成头顶、项拔,既可发动血梢.又可振奋精神。

“两肩要平” ,即上身不歪. 两肩持平并相称(音趁)相撑.以便使腰劲得发。

“前手前臂要平”,特别指肘下坠而里裹. 则肘窝朝上,使肩、肘、手在一条直线上, 伸展抻长, 使前臂“三催”劲顺,劲力到手。

既增大起钻之劲.又增助长落翻之长。

“两足抓地要平”,即发动下肢筋梢之力, 使桩实步稳. 避免因后腿并膝、裹胯而影响后脚的平实。

经云: “足下存身。

” 其“下”是“放入”的意思。

三体式虽是单重前三后七, 但要求把身体重心放在后脚根的里边。

上体虽偏后, 却不影响整体平衡。

这样不仅前腿灵活. 容易变化, 虚中有实, 使后腿既支撑力大, 又得蓄力待发。

经云: “四象。

” 即所谓鸡腿、龙身、熊膀、虎抱头。

要求做到“四象”就是为了象各物之特殊技能, “得之于心而能尽物之性” , 把它变为自己武技的特长. 运用纯熟. 利于实战。

三体式虽为静态而正是象形取意, 静中寓动, 为培养这些特技而筑基。

“鸡腿” , 就是要学鸡的“独立之形、之稳”和“两腿相夹,磨胫而行”。

形意拳有突出前趟、后蹬之特长。

这样, 练之有素. 时久功深, 用于技击自会倍增实效。

“龙身” , 龙有搜骨之法,三折之势, 长于宛转腾挪而使身力得以施展.更加娇健而逞威。

我们就要学它这一特长。

站三体式时. 前膝向前微挺, 后膝里扣。

为使上、下肢的三催”劲整,又能顺达.并直接助长腰劲得发, 掌握和运用“龙折身”的身劲实为至关重要。

当后膝里扣, 上体反拧,形成“似正非正.似斜非斜”之势, 使腰拧而腿顺.胯力前催。

这样才能使胯裹腰蓄,三催之劲得逞,腰劲得发.则丹田省(音醒). 劲自然更会倍增威力“熊膀” , 就是学熊有“竖项之力”和“膀垂力大”的特点。

“三体式”则用“拔背”、“垂肩”以求项直头顶.振起精神,以发动血悄之威。

同时因垂肩伸拔双臂。

则力贯肘、手, 使上肢“三催”劲整力大。

“虎抱头” ,就是学“虎未扑食头早抱” 、蓄力待发的技巧。

学用此技法, 突出强调“肘不离肋, 手不离心, 出洞入洞紧随身”这既是“顾法”、又是“打法”的技艺要旨。

虽然在练三体式的静态桩功中,看不到这一技法内涵. 但是在站桩一出手屈前臂,肘不离肋,手不离心,手过心口则从颏下向前出手,这一过程所运用的正是“虎抱头”这一技法。

经云: “五夹。

”“夹” , 是形意拳打破武术多以弓、马、仆、虚、歇为主要步型的惯例, 形成前三后七劲的别具一格的“夹剪”劲步型的来源。

从技法上讲, 如果要想找到练出“夹剪”的劲.就必须拧腰,顺后胯,使两胯前后在一条线上,并使后膝里扣,膝尖朝前,才能构成完整的“夹剪”之劲。

“夹剪劲”对形意桩功和下肢技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它的步较小,又是单重. 比传统的弓步、马步行动顺遂,劲速而又有力,这就是它的优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