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试过程控制及样例

合集下载

测试与校准过程控制

测试与校准过程控制
L U Ya I n,L u ,Z IJ n HANG Z xn iig ( h eer ntueo C e i l eec ,P A,B in 0 25 T eR sac Istt f h mc fne L h i aD eig12 0 ) j
Ab t a t h e at l n rd c s t e p o e s c nr l me d ee n n t a p iain, a x mpe i gv n t i u t t o o sr c :T r c e ito u e h rc s o t  ̄o , l me t a d i p l t i o s c o n e a l s ie o l s a e h w t l r i lme t f cie p o e sc n rlfrt s g a d c l rt n lb r tr s mp e n f t rc s o t o e t n ai ai a o ao i ee v o n i b o e
体 ,既有每个人的各负其责 ,又有相互配合 ,为一个
共 同的质量 目标 而努力 。只有对 实验室 质量 管理体 系
中各要 素及 其组 合和相 互作 用进 行连续 控制 ,才可 以
作者简 介 : 刘岩 (94一 , , 17 ) 女 高级工程 师 ,硕士 ,研究方
向为计量测试 。
保证 实验 室 通 过 其 人 员 所从 事 的 工 作 过 程 网 络 来 实
理 的前 提 和基础 。
图 l 质量管理体系与技术体系的关系
“ 过程 ” 的概念 ,进 而 提 出 了 “ 程 控 制 ” 的 方 法 , 过 简称 “ 过程方 法 ” 。任何 工作 通 过使 用 资 源和 进 行一
1 管理体 系与技术体 系的关 系

测量过程控制程序

测量过程控制程序

文件制修订记录1 目的对测量过程实施有效的管理,确保测量结果满足规定的计量要求制定本程序。

2 适用范围适用于公司测量管理体系覆盖的测量过程的策划、设计、确认、实施和控制的所有活动及相关组织和人员的管理。

3 职责3.1 测量科是测量过程控制的归口管埋部门,负责组织测量过程的识别、策划、设计、确认、实施和控制,确定关键测量过程的范围、控制程度和组织管理,并监督执行。

3.2 测量科负责确定测量参数及控制限。

3.3 各测量过程的实施部门(分厂、车间、科室)负责测量过程的实施,参与测量过程的识别、分析策划和过程文件的编制。

4 管理要求和工作程序4.1 总要求4.1.1 测量过程是测量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测量管理体系最主要的管理对象,通过测量过程的策划、设计、确认、实施、形成文件和加以控制,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可靠,满足规定的计量要求。

4.1.2 测量管理体系内的测量过程必须受控,应识别和考虑影响测量过程的每一个影响量。

4.1.3 测量过程控制应根据形成文件的程序进行。

形成文件的程序指本公司自行编制的测量过程规范(作业指导书),也可以直接采用相关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如检定规程、校准规范、操作规程、操作手册等。

4.1.4 每一个测量过程的完整规范应包括所有有关设备的标识、测量程序、测量软件、使用条件、操作者能力和影响测量结果可靠性的其它因素。

4.2 测量过程的策划4.2.1测量过程的识别各单位负责识别本单位现有的测量过程,识别的内容可包括:a) 本单位有哪些测量过程?b) 测量过程的输入、输出及活动;c) 过程需要的资源;d) 影响测量的因素等。

4.2.2 测量过程的策划为确保测量过程满足规定的计量要求,XX科在各单位识别的基础上,组织测量过程的策划,确定关键测量过程及其控制程度。

4.2.2.1测量过程策划的依据a) 测量过程对产品质量的影响程度和复杂性;b) 测量结果不正确是否会引起后续的昂贵代价。

4.2.2.2本公司的关键测量过程应覆盖以下范围:a) 产品质量检验过程;b) 原材料分析测试过程:c) 经营管理测量过程,如大宗物资秤量过程;d) 生产工艺过程控制测量过程,如温度、压力、流量测量过程;e) 能源计量测量过程,包括:煤、电、水、气、油的计量等;f) 环境及安全监测过程;4.2.2.3通过分析策划形成《关键测量过程目录》。

内部过程控制测试基本思路及抽样原则

内部过程控制测试基本思路及抽样原则

内部控制测试基本思路及抽样原则一、穿行测试是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及评价过程中的重要工具和方法,在进行了风险评估,了解了企业内部控制现状,梳理和记录完内部控制活动,编制了风险控制矩阵以后,要通过穿行测试与控制测试方法定期对所描述的控制活动进行测试验证,评价其设计及运行的有效性.测试中编制的工作底稿是内部控制合规的重要文档之一,其评价结论既要用来编制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又要针对发现的内部控制缺陷制定整改计划,不断完善内部控制体系。

本文主要为读者介绍穿行测试的要点及技巧.1、什么是穿行测试穿行测试是指了解有关内部控制的基础上,按照交易轨迹,从相关流程中选择一个或若干个具有代表性的交易和事项,追踪其从交易的发生到最终被反映在财务报表或其他经营管理报告中的过程,即该流程从起点到终点的全过程。

当然,如果从交易的会计处理到交易的起点进行测试更有效的话,也可反过来执行。

通俗地来讲,穿行测试就是“穿行+测试”,即通过检查一段时间内执行过的某些重点流程各个控制点所留下的文件存档和信息流等,使流程得到再现,从而验证和确认控制是否真实存在并实际运行,现有的控制是否能够防范相应的风险,最终得出控制设计及运行是否有效的结论。

2、穿行测试的特点(1)同质性:必须获取同一个交易或包括同一交易的文档.(2)连续性:从发生到记录全过程的所有控制都要进行测试。

(3)典型性:要尽可能获取一个最近执行的典型交易,以涵盖所有控制。

(4)可测性:获取纸质文档记录进行测试并妥善留存。

(5)普遍性:穿行测试适用于各类型的控制,每年的内部控制评价都必须做穿行测试。

(6)动态性:如果控制发生变化(如流程变化、组织架构变化、关键执行人变化、涉及的信息系统变化等),则应重新执行穿行测试程序。

3、穿行测试的范围与内容(1)穿行测试的范围穿行测试的范围要涵盖公司层面、流程层面和IT层面,具体的要以前期已经编制好的18个指引对应的风险控制矩阵为依据。

(2)穿行测试的期间穿行测试要选择最近发生的样本,对部分本年度尚未发生的控制可追溯到上一年的样本。

过程控制控实验报告

过程控制控实验报告

过程控制控实验报告实验⼀单容⾃衡⽔箱特性的测试⼀、实验⽬的1. a 根据实验得到的液位阶跃响应曲线,⽤相应的⽅法确定被测对象的特征参数K 、T 和传递函数。

⼆、实验设备1. A3000⾼级过程控制实验系统2. 计算机及相关软件三、实验原理由图2.1可知,对象的被控制量为⽔箱的液位h ,控制量(输⼊量)是流⼊⽔箱中的流量Q 1,Q 2为流出⽔箱的流量。

⼿动阀QV105和闸板QV116的开度(5~10毫⽶)都为定值。

根据物料平衡关系,在平衡状态时:0Q Q 2010=- (1)动态时则有: dtdVQ Q 21=- (2)式中V 为⽔箱的贮⽔容积,dtdV为⽔贮存量的变化率,它与h 的关系为Adh dV =,即:dtdhA dt dV = (3) A 为⽔箱的底⾯积。

把式(3)代⼊式(2)得:QV116V104V103hh QV105QV102P102LT103LICA 103FV101MQ 1Q 2图2.1单容⽔箱特性测试结构图图2.2 单容⽔箱的单调上升指数曲线dtdhA=-21Q Q (4)基于S 2R h Q =,R S 为闸板QV116的液阻,则上式可改写为dtdhA R h Q S =-1,即:或写作:1)()(1+=TS Ks Q s H (5)式中T=AR S ,它与⽔箱的底积A 和V 2的R S 有关;K=R S 。

式(5)就是单容⽔箱的传递函数。

若令SR s Q 01)(=,R 0=常数,则式(5)可改为: TS KR S R K S R T S T K s H 0011/)(0+-=?+= 对上式取拉⽒反变换得: )e -(1KR h(t)t/T0-= (6)当∞→t 时0KR )h(=∞,因⽽有=∞=0R )h(K 阶跃输⼊输出稳态值。

当t=T 时,则)h(KR )e-(1KR h(T) 001∞===-0.6320.632。

式(6)表⽰⼀阶惯性环节的响应曲线是⼀单调上升的指数函数,如图2.2所⽰。

高压变频实验步骤及手段

高压变频实验步骤及手段

质量标准、检测标准、检测手段一、检测步骤1.高压变频元器件进厂检验2.高压变频器的生产过程及整机检验3.高压变频器的出厂检验(包括连续带载72小时的测试)二、详细的检验及调试过程1.元器件的进厂及检验合格供应方制度,保障采购渠道是正规的,进口器件保障是原厂产品。

进厂老化:电子类元器件:均经高低温的老化处理,然后再进行相应的试验。

检验手段:✧恒温横湿试验机(温度从-40℃到150℃,湿度从20%到98%)✧电容综合测试仪✧晶体管综合测试仪✧高压示波器探头(10kv)✧泰克示波器TDS5054B(500MHz)✧高温老化试验室✧2000KW变频器带载系统(包括2000KW的电动机、发电机、逆变及其控制设备等)2.生产过程及整机检验柜体颜色应当与设计要求相一致,且各个柜体的颜色无明显的差异,表面应当饱满,不能有瑕疵或涂层脱落的情况。

柜体表面应当清洁、干净,表面不应当有灰尘,而且也不能有划痕、变形等情况。

标牌、印字要符合设计要求,且字迹和图案清晰,无变形,无扭曲。

标牌应沾接牢靠,位置水平,无倾斜。

柜体上的螺栓类型应符合设计要求,而且都要拧紧,并采取防松动措施。

柜门应稳固,必要时应设有加强筋。

柜体内紧固件类型,应符合设计要求,且拧紧。

紧固的联结必须采取防松动措施。

所有的紧固件均应具有防腐蚀镀层。

数码操作面板或彩色触摸屏的表面不应有划伤,贴膜应保持完好无损。

控制柜上的按钮类型和颜色应符合设计要求。

风机表面应崭新,无划痕,叶片无创伤,无变形,其型号和类型也应符合设计要求。

风机的安装应符合易维修、易接电缆的原则,接线盒朝向柜体的正前方。

安装方式的设计应当便于风机的更换,及故障时的维护。

用于连接引风机的电缆及用于检测变压器温度、柜门状态的电缆,其直径均应大于或等于12mm。

带变压器底部送风机的,其电缆的直径也应大于或等于12mm。

这些电缆都采用多股电缆,且远离高压主回路。

进风罩的表面应崭新,无划痕,无破损,无变形,防尘网应健全。

控制测量作业流程

控制测量作业流程

控制测量作业流程首先,为了确保控制测量作业流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我们需要对流程进行严格的规划和设计。

在规划和设计阶段,需要考虑到产品特性、生产环境、设备条件等多方面因素,确保流程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同时,还需要充分考虑到人员素质和技术水平,为他们提供必要的培训和技术支持,以确保他们能够熟练地操作控制测量设备,准确地进行测量工作。

其次,对于控制测量设备的选择和使用也至关重要。

在选择控制测量设备时,需要考虑到其精度、稳定性、可靠性等因素,确保设备能够满足产品测量的要求。

在使用过程中,需要严格按照设备操作规程进行操作,定期对设备进行维护和保养,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和测量的准确性。

另外,对于控制测量作业流程中的数据采集和分析也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在数据采集过程中,需要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避免因为数据采集错误而导致测量结果的不准确。

在数据分析过程中,需要运用科学的统计方法和分析工具,对测量数据进行深入分析,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确保产品质量的稳定性和一致性。

最后,对于控制测量作业流程中的记录和归档也需要给予足够的重视。

在测量过程中,需要及时记录测量数据和操作记录,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可追溯性。

在归档过程中,需要建立科学的档案管理制度,对测量数据和记录进行分类、整理和归档,以便于日后的查阅和分析。

综上所述,控制测量作业流程对于工业生产过程至关重要。

只有建立科学、规范的控制测量作业流程,才能够确保产品质量,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减少资源浪费,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因此,我们需要高度重视控制测量作业流程的建立和管理,不断完善和优化流程,以适应日益复杂多变的市场需求和竞争环境。

清洁度标准、测试及过程控制

清洁度标准、测试及过程控制

清洁度标准、测试及过程控制
清洁度标准是用于衡量表面、设备或环境的清洁程度的一组规定。

它可以根据特定的行业、作业或应用进行制定。

清洁度标准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表面清洁度:标准中定义了表面应该达到的清洁度级别,例如无油、无尘、无微生物等。

2. 设备清洁度:标准中规定了设备清洁度的要求,如设备内部的沉淀物、垃圾等。

3. 环境清洁度:标准中规定了环境内的空气质量、灰尘、噪音等方面的要求。

测试清洁度的方法可以根据具体的要求和标准来确定,常用的测试方法包括:
1. 可见性检查:通过目视观察来评估表面的清洁程度。

2. 微生物检测:通过采集样品并培养来检测样品中的微生物数量。

3. 物理检测:包括粒子计数器、灭菌指示物、悬浮微粒监测器等仪器的使用。

4. 化学检测:使用化学试剂或仪器来测试样品中特定物质的存在与浓度。

过程控制是确保清洁度标准得以满足的关键环节。

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建立清洁程序:制定清洁工作的步骤、使用的清洁剂和工具
等。

2. 培训和教育:对清洁人员进行培训,确认他们理解和遵守标准。

3. 监控和验证:定期检查清洁度,并使用适当的测试方法来验证清洁结果。

4. 纠正措施:如果发现清洁度不达标,采取相应的纠正措施,调整清洁程序或重新培训人员。

通过清洁度标准、测试和过程控制,可以确保表面、设备或环境达到所需的清洁程度,从而促进安全、健康和高效的工作环境。

六西格玛统计过程控制及Minitab操作实例应用

六西格玛统计过程控制及Minitab操作实例应用
有1点落在控制界限之外 连续9点位于中心线的同一侧 连续6点持续上升或下降 连续14点交替上升下降 连续3点中的2点超出中心线同一侧的2σ范围外 连续5点中的4点超出中心线同一侧的1σ范围外 连续15点落在中心线两侧的1σ范围内 连续8点超出中心线两侧的1σ范围外
失控模式
以下4种模式同时适用于平均值图和极差图:
计算初始控制限
先计算平均值图的总体平均值,也就是中心线CL:
X X1 + X 2 + ... + X k k
计算控制上限UCL:
k 子组的数目
UCLX X + 3 / n
计算控制下限LCL:
LCLX X - 3 / n
对于较大的样本量,给定流程的控制限将会变窄,且 图表的灵敏度较大
计算控制限
UCL
CL
LCL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有1点落在控制界限之外
UCL
CL
LCL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连续9点位于中心线的同一侧
UCL
CL LCL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合理子组
1000
最大化控制图的作用
好的数据收集计划能够最大程度探测到流程的变化。数据收集考虑以下 因素:
样本大小 除非经济原则上不可行,每组样本内应含有多个部件(一般5个)。 某些流程只能抽取一个样本。
取样频率 流程表现越好,需要的取样频率越低。 基于对流程表现的经验,取样频率是可以变化的。 考虑以每小时,每天,每班,每批等。
S
时使用
中心提高过程能力
Ppk Ppk min(Ppu, Ppl)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测试过程控制及样例1目的确保测试的有效性和验证结果的可靠性,从而保证软件实现阶段质量和最终质量。

并作为验证及确认软件版本发布、项目验收的依据。

2适用范围部门:应用开发事业部总监、系统测试部、软件部门、业务部门。

业务:模块测试、系统测试,β测试及试运行测试结果的收集。

3职责1)1)系统测试部经理负责组织测试人员编写测试工作计划和测试大纲,审核测试记录和测试报告,申请发布β测试版或软件试运行。

2)2)测试人员按照测试工作计划和测试大纲进行测试,填写测试记录,编写系统测试报告和用户测试报告。

3)3)业务部门负责提供用户测试名单,系统测试部收集β测试结果4)4)应用开发事业部(副)总监审批测试报告,批准β测试版发布或软件试运行,通知业务部门。

5)5)市场部为产品发布做准备。

6)6)总经理批准紧急放行。

7)7)系统测试部负责解释和修订本程序文件。

4工作程序1)1)测试准备除单元测试外,在进行各种测试前应准备做好如下准备:●●配备测试用硬件环境;●●建立相应的运行环境和网络环境;●●准备测试数据;2)2)测试依据测试依据主要包括:测试工作计划、测试大纲、上阶段测试记录、上版软件产品用户反馈意见记录等。

3)3)测试工作计划及测试大纲系统测试部经理组织测试人员按照/3-07/QR/001《测试工作计划》编写测试工作计划,测试工作计划应主要包括测试进度、人员安排、设备环境的建立等。

测试工作计划经应用开发事业部(副)总监批准后实施。

系统测试部经理组织测试人员,根据软件《需求分析规格说明书》、《软件设计说明书》,按照/3-07/QR/002《测试大纲编写指南》编写测试大纲。

测试大纲作为测试的主要依据,测试大纲经应用开发事业部(副)总监批准后实施。

4)4)测试实施●●模块测试:由测试人员依据《测试大纲》进行测试。

在测试过程中,测试人员应作好测试记录,填写测试问题记录表,确认模块测试是否通过。

如模块测试通过,可提交系统联调测试。

如模块测试未通过,测试人员应将测试问题记录表及时反馈给软件部门进行修改。

●●系统测试:模块测试通过后,由测试负责人依据《测试大纲》进行系统联调测试。

在测试过程中,测试人员应作好测试记录,填写测试问题记录,确认系统测试是否通过。

如系统测试通过,产品可申请发布β测试版,系统可申请试运行。

如系统测试未通过,测试人员应将测试问题记录表及时反馈给软件部门进行修改。

●●测试负责人应及时总结测试过程中的问题,按照/3-07/QR/004《测试报告编写指南》编写系统测试报告,《系统测试报告》经系统测试部经理审核后,提交应用开发事业部(副)总监批准。

经批准的《系统测试报告》由应用开发事业部和咨询部备案。

●●应用开发事业部(副)总监根据《系统测试报告》,必要时对软件产品进行抽测,批准产品是否发布β版或是否进入试运行。

如批准β版测试,则应及时通知市场部,同时提交用户手册初稿;如批准进入试运行,则应及时通知系统测试部建立试运行环境。

●●市场部为产品发布应做如下准备:●●产品包装、各类手册、宣传资料等设计制作及产品宣传策划等工作●●业务部门提供β测试用户名单,制作β版,并发给β测试用户。

系统测试部应主动收集β测试的记录和问题,并由测试负责人编制《β测试报告》,经系统测试部经理审核后,提交给应用开发事业部(副)总监。

同时系统测试部经理根据系统测试和用户测试情况,提交正式版本发布申请。

●●试运行期间,系统测试部应主动收集测试的记录和问题,并由测试负责人编制《试运行测试报告》,经系统测试部经理审核后,进行项目提交。

5)5)测试状态标识各级测试必须在其测试记录上明显标识测试状态。

各级测试人员必须审核测试状态,标明“不通过”的软件项不能进行入下一阶段的开发或测试。

测试状态两类:●●“通过”:测试通过,可以转入下一阶段工作。

●●“不通过”:测试没通过,不能转入下一阶段工作。

6)6)紧急放行规定紧急情况下,测试中出现的某项“不通过”,在不影响下一阶段开发、不影响软件产品结构、不影响用户使用的情况下,经应用开发事业部(副)总监审核后,由总经理批准后,可以放行进行下一阶段开发或提交发版。

但测试人员必须做好记录,并采取措施进行跟踪或后续版本发版后及时给用户予以更换。

7)7)测试记录、测试报告保存期限系统测试部应完好地保存测试记录和测试报告,并保存至下一版本发版后。

8)8)系统测试部应按照/4-04《软件度量程序》进行软件开发过程度量。

5相关文件内部质量审核程序/3-03 软件质量计划程序/3-04 软件需求程序/3-05 软件设计程序/3-06 软件实现程序/4-05 评审、验证和确认程序/3-08 软件产品发布确认程序/4-02 质量记录管理程序/4-03 软件度量程序6质量记录/3-07/QR/001 测试工作计划/3-07/QR/002 软件测试大纲编写指南/3-07/QR/003 软件测试问题记录表/3-07/QR/004 测试报告编写指南/3-07/QR/005 版发版审批表/3-07/QR/006 试运行审批表/3-07/QR/007 用户测试报告表7附录/3-07/QR/001 测试工作计划测试工作计划编号:/3-07/QR/002 软件测试大纲编写指南软件测试大纲编写指南1 引言1.1 编写目的说明本测试计划的具体编写目的,指出预期的读者范围。

1.2 背景说明:a.a.本测试计划所从属的软件系统的名称;b.b.该开发项目的历史,列出用户和执行此项目测试的计算中心,说明在开始执行本测试计划之前必须完成的各项工作。

1.3 定义列出本文件中用到的专门术语的定义和外文首字母组词的原词组。

1.4 参考资料列出要用到的参考资料,如:a.a.本项目的经核准的计划任务书或合同、上级机关的批文;b.b.属于本项目的其他已发表的文件;c.c.本文件中各处引用的文件、资料,包括所要用到的软件开发标准。

列出这些文件的标题、文件编号、发表日期和出版单位,说明能够得到这些文件资料的来源。

2 计划2.1 软件说明提供一份图表,并逐项说明被测软件的功能、输入和输出等质量指标,作为叙述测试计划的提纲。

2.2 测试内容列出组装测试和确认测试中的每一项测试内容的名称标识符、这些测试的进度安排以及这些测试的内容和目的,例如模块功能测试、接口正确性测试、数据文卷存取的测试、运行时间的测试、设计约束和极限的测试等。

2.3 测试1(标识符)给出这项测试内容的参与单位及被测试的部位。

2.3.1 进度安排给出对这项测试的进度安排,包括进行测试的日期和工作内容(如熟悉环境、培训、准备输入数据等)。

2.3.2 条件陈述本项测试工作对资源的要求,包括:a.a.设备所用到的设备类型、数量和预定使用时间;b.b.软件列出将被用来支持本项测试过程而本身又并不是被测软件的组成部分的软件,如测试驱动程序、测试监控程序、仿真程序、桩模块等等。

c.c.人员列出在测试工作期间预期可由用户和开发任务组提供的工作人员的人数、技术水平及有关的预备知识,包括一些特殊要求,如倒班操作和数据健入人员。

2.3.3 测试资料列出本项测试所需的资料,如:a.a.有关本项任务的文件;b.b.被测试程序及其所在的媒体;c.c.测试的输入和输出举例;d.d.有关控制此项测试的方法、过程的图表。

2.3.4 测试培训说明或引用资料说明为被测软件的使用提供培训的计划。

规定培训的内容、受训的人员及从事培训的工作人员。

2.4 测试2(标识符)用与本测试计划2.3条相类似的方式说明用于另一项及其后各项测试内容的测试工作计划。

……3 测试设计说明3.1 测试1(标识符)说明对第一项测试内容的测试设计考虑。

3.1.1 控制说明本测试的控制方式,如输入是人工、半自动或自动引入、控制操作的顺序以及结果的记录方法。

3.1.2 输入说明本项测试中所使用的输入数据及选择这些输入数据的策略。

3.1.3 输出说明预期的输出数据,如测试结果及可能产生的中间结果或运行信息。

3.1.4 过程说明完成此项测试的一个个步骤和控制命令,包括测试的准备、初始化、中间步骤和运行结束方式。

3.2 测试2(标识符)用与本测试计划3.1条相类似的方式说明第2项及其后各项测试工作的设计考虑。

……4 评价准则4.1 范围说明所选择的测试用例能够检查的范围及其局限性。

4.2 数据整理陈述为了把测试数据加工成便于评价的适当形式,使得测试结果可以同已知结果进行比较而要用到的转换处理技术,如手工方式或自动方式;如果是用自动方式整理数据,还要说明为进行处理而要用到的硬件、软件资源。

4.3 尺度说明用来判断测试工作是否能通过的评价尺度,如合理的输出结果的类型、测试输出结果与预期输出之间的容许偏离范围、允许中断或停机的最大次数。

应用开发事业部(副)总监意见:签字:年月日/3-07/QR/003 软件测试问题记录表软件测试问题记录表程序名称:版本号:报告类型(1-6):1.代码错误2.设计错误3.建议4.文档问题5.硬件问题6.疑问严重程度(1-3):1.致命错误2.严重错误3.一般性错误目前状态(1-2):1.尚未处理2.处理结束处理优先级(1-4):1.尽快修改;2.一个测试阶段结束后再予修改;3.如果有时间就改,没有时间可以暂时搁置;4.可忽略不改。

处理意见(1-9):1.暂时搁置2.修改完毕3.延期修改4.测试人员弄错了5.不作修改6.需要更多信息7.无法重现8.无法修改9.不同意修改建议/3-07/QR/004 测试报告编写指南测试报告编写指南.1 引言1.1 编写目的说明这份测试分析报告的具体编写目的,指出预期的阅读范围。

1.2 背景说明:a.a.被测试软件系统的名称;b.b.该软件的任务提出者、开发者、用户及安装此软件的计算中心,指出测试环境与实际运行环境之间可能存在的差异以及这些差异对测试结果的影响。

1.3 定义列出本文件中用到的专门术语的定义和外文首字母组词的原词组。

1.4 参考资料列出要用到的参考资料,如:a.a.本项目的经核准的计划任务书或合同、上级机关的批文;b.b.属于本项目的其他已发表的文件;c.c.本文件中各处引用的文件、资料,包括所要用到的软件开发标准。

列出这些文件的标题、文件编号、发表日期和出版单位,说明能够得到这些文件资料的来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