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十一章

合集下载

《道德经》注音版第十一章原文及译文

《道德经》注音版第十一章原文及译文

《道德经》注音版第十一章原文及译文【原文】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注音版】三(sān)十(shí)辐(fú)共(gòng)一(yī)毂(gū),当(dāng)其(qí)无(wú),有(yǒu)车(chē)之(zhī)用(yòng).埏(shān)埴(zhí)以(yǐ)为(wéi)器(qì),当(dāng)其(qí)无(wú),有(yǒu)器(qì)之(zhī)用(yòng).凿(záo)户(hù)牖(yǒu)以(yǐ)为(wéi)室(shì),当(dāng)其(qí)无(wú),有(yǒu)室(shì)之(zhī)用(yòng).故(gù)有(yǒu)之(zhī)以(yǐ)为(wéi)利(lì),无(wú)之(zhī)以(yǐ)为(wéi)用(yòng).【译文】“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用三十根辐条制造的一个车轮,当中空的地方可以用来装车轴,这样才有了车的作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用泥土烧成的器皿,当中是空的所以才能放东西,这样才有了器皿的作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开窗户造方子,当中是空的所以可以放东西和住人,这样才有了房屋的作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最后的是总结上面所讲,“有之以为利”这里的“有”可以被解释为有利条件,“无之以为用”这里的“无”可以被解释为使得有利条件发挥作用。

“有无相生”“利,用”也是一样是不可分离的,这个也就是“道”扩展阅读:《道德经》名言赏析一,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道德经》第十一章

《道德经》第十一章

《道德经》第十一章卋①之得一②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容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帝王得一以为天下贞③。

其亡④之也,谓:天无以⑤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神无以灵将恐歇⑥,容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帝王无以正⑦将恐蹶⑧。

帝王自称孤、寡、不穀⑨,此非以贱为本耶?贵⑩以贱⑪为本,高⑫以下⑬为基。

非乎?故至誉无誉。

是故无欲也,琭琭⑭如玉⑮、硌硌⑯如石。

译文世界万物得道者,天得道得以清明,地得道得以安宁,神得道得以灵慧,容器得道得以丰盈,万物得道得以生存,当权者得道得以作为世界的首领统治天下。

若其亡道、失理、背德、弃法,天无法清明恐怕要崩裂,地无法安宁恐怕要废弃,神无法灵验恐怕要歇灭,容器无法丰盈恐怕要枯竭,万物无法生存恐怕要灭亡,当权者无法作为合法的君长维持统治恐怕要垮台。

当权者谦称自己孤(单独)、寡(孤单,孤独)、不穀(不善),这不是以谦下为本吗?贵族以民众为根本,统治阶层以人民为根基。

不是吗?所以至誉无誉。

所以无欲啊,贵气若琭玉,平凡若硌石。

注释①卋:通“世”,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一切事物的总和,全地球、人间或宇宙,世界。

②一:大一,道。

③贞:(本义)占卜;首领,元首;正道,正轨;假借为“正”、“定”,端方正直。

④亡:1)(1)逃离,出走。

亡,逃也。

——《说文》如:亡归(逃回);逃亡(逃走在外);亡虏(逃亡的犯人);亡民(逃亡在外的百姓);亡奔(逃奔);亡臣(逃亡之臣);亡逸(逃亡);亡匿(逃跑并躲藏起来)。

(2)死。

如:亡人(死人。

骂人的话);阵亡(在作战中牺牲);亡醮(为死者设坛祭祷);亡友(死去的友人);亡死(死亡);亡殁(死亡);亡化(死亡;去世)。

(3)掷,扔,抛弃,丢,丢失,丧失。

如:亡逸(散失);亡躯(丧身);亡阙(亡缺。

丧失残缺);亡缺(散失残缺);亡家犬(丧家犬);亡书(散失的书籍)。

(4)背弃,背离抛弃。

背弃:背离抛弃;死亡的婉辞。

(5)灭亡。

如:兴亡(兴盛和灭亡);亡破(国破家亡);亡君(亡国之君);亡绝(国家败亡,宗庙绝祀);亡征(灭亡的征兆)。

道德经第十一章原文及译文

道德经第十一章原文及译文

道德经第十一章原文及译文
【老子·第十一章】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翻译】:
三十根辐条集中在车轴穿过的圆木上,圆木有空的地方,才对车有用处(可行走)。

揉合黏土制成器皿,上面有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用处(能容纳)。

为房屋安窗户,窗户有空的地方,才对房屋有用处(取光亮)。

有形者对人们有利益,是由于无形者的功用啊。

【老子·第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翻译】:
缤纷的色彩使人眼睛昏花,变幻的音响使人耳朵发聋,丰腴的美食使人口味败坏,驰骋打猎令人心意狂荡,珍奇财宝令人行为不轨。

所以圣人掌管万民,是给他们内在的充实,不是给他们外在的愉悦。

据此而取舍。

《道德经》第11章 无之为用 原文释义解读

《道德经》第11章 无之为用 原文释义解读

第11章无之为用【原文】三十辐①,共一毂(gǔ)②,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yàn)埴(zhì)以为器③,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yǒu)以为室④,当其无⑤,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注释】①辐:车轮上的直棍,有如自行车的钢丝。

三十辐,是一个车轮直棍的数目。

②毂(gǔ):即车轮中心穿车轴的圆木.北方叫它“车头”。

③埏(yàn)埴(zhì):即用抟土和陶土做成饮食用的器皿。

埏,借为“抟”,即抟土:埴,陶土。

④牖(yǒu):窗户。

⑤无:这一章三个“无”,均作“空虚”解。

【译文】三十根辐穿在车头,中间必须留出空处,才能装上车轴,使车轮有转动的作用。

踩打泥土做陶器,器皿中间.必须留出空处,器皿才能发挥盛放物品的作用。

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中空的地方.房屋才能有居住的作用。

所以,“有”给人便利,“无”发挥了它的作用。

【导读】人利用事物“有”的那部分,却不知道这功用正是“无”造就的。

有无相生相成,才构成了能为人类所利用的世间万物。

【解析】本章的核心问题是“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即“无”和“有”的辩证关系。

无和有既相互矛盾,又相互依存。

没有无也就无所谓有,本章旨在阐明有和无的对立统一关系。

我们是处在有的层面,所以,解决矛盾时要以无为本。

但需要指出的是,这里的无和有与第一章讲的无和有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概念和范畴。

老子通过车子、陶器、房子这三个例子来说明问题,指出这几样事物都是有形的,也就是“有”,而体现它们自身价值的却是无形的空间,也就是“无”。

有和无的关系,就是“利”和“用”的关系。

利是使用价值的前提条件,用是使用价值的决定性因素。

所谓“有无相生”,是就利和用关系而言,利和用的关系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有有就有无,有“实”就有“虚”,在时间上没有先后,在主次上也没有本末。

老子把无作为主要对立面来考察,这具有很大的片面性,如果没有车轮、瓷器、房子这些有形物体的存在,中空的无在哪存在呢?又如何发挥作用呢?所以片面强调“无”的作用也是不合理的。

道德经 第十一章

道德经 第十一章

《道德经》第十一章卋①之得一②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容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帝王得一以为天下贞③。

其失之也,谓:天无以④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神无以灵将恐歇⑤,容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帝王无以正⑥将恐蹶⑦。

帝王自称孤、寡、不穀⑧,此非以贱为本耶?贵以贱⑩为本,高⑪以下⑫为基。

非乎?故至誉无誉。

是故无欲也,琭琭⑬如玉⑭、硌硌⑮如石。

译文世界万物得道者,天得道得以清明,地得道得以安宁,神得道得以灵慧,容器得道得以丰盈,万物得道得以生存,当权者得道得以作为世界的首领统治天下。

若其逆德失道,天无法清明恐怕要崩裂,地无法安宁恐怕要废弃,神无法灵验恐怕要歇灭,容器无法丰盈恐怕要枯竭,万物无法生存恐怕要灭亡,当权者无法作为合法的君长维持统治恐怕要垮台。

当权者谦称自己孤(单独)、寡(孤单,孤独)、不穀(不善),这不是以谦下为本吗?贵族以民众为根本,统治阶层以人民为根基。

不是吗?所以至誉无誉。

所以无欲啊,稀少珍贵若琭玉,众多普通若硌石。

注释①卋:通“世”,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一切事物的总和,全地球、人间或宇宙,世界。

②一:道。

③贞:本义占卜;首领,元首;正道,正轨;假借为“正”、“定”,端方正直。

④无以:没有办法,无法。

无法:无视法纪,没有办法。

⑤歇:竭,尽,到了尽头,歇菜,死,完蛋,停歇,灭绝,歇灭,歇绝。

歇灭:息灭,消失。

歇绝:消失,衰谢;止息,断绝。

⑥正:1)合于法则的,合于道理的。

2)官长,君长。

3)道理,规律。

4)通“政”,政治,政事。

政:(1)(会意兼形声。

从攴从正,正亦声。

攴(pū)敲击。

统治者靠皮鞭来推行其政治。

“正”是光明正大。

本义:匡正) (2)同本义政,正也。

——《说文》(3)主持政事。

5)为政,治理国家,执掌国政。

⑦蹶:跌倒,垮台。

⑧孤、寡、不穀:古代帝王的自谦词:孤(孤独)、寡(少德之人)、不穀(不善)。

古代帝王自称有后、孤、寡人、不榖、朕、皇帝等等。

其中,毂是善、美。

道德经第十一章原文及译文讲解感悟

道德经第十一章原文及译文讲解感悟

道德经第十一章原文及译文讲解感悟《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由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所著。

第十一章是其中的一篇,以下是 《道德经》第十一章的原文、译文及简要讲解:原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译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讲解感悟:1. 道不可名: 开篇就强调了道是无法被准确言说或命名的。

这是因为道是超越言语和概念的存在,是一种超越性的原则。

2. 无名的起源: 引出了“无名”是天地之始,是一切事物生成的起源。

这表达了“无”或“无为”的概念,即不被限定、不受拘束的状态。

3. 有名的作用: 后文指出,有名即是万物之母。

这表示通过命名,事物才具有了个别性、独特性,才分化成为世间万物。

4. 无欲观妙,有欲观徼: 在无欲的状态下,能够观察到事物的微妙之处;而在有欲的状态下,能够观察到事物的表面、外在的形态。

这是一种对于观察事物的态度和方法的思考。

5.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玄是深奥、神秘的意思,表达了道的深邃性。

通过深入思考和悟性的提升,可以进入到深邃的境界,而这深邃境界被称之为“众妙之门”,意味着其中包含着丰富的奥妙和智慧。

总体来说,第十一章主要强调了道的超越性、无名的起源和有名的作用,以及在不同状态下观察事物的不同层面。

通过深入思考和修炼,可以达到对道的更深层次的领悟。

道德经第11章理解及感悟

道德经第11章理解及感悟

道德经第11章理解及感悟摘要:1.道德经第11章的内容概述2.道德经第11章的核心思想解析3.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运用道德经第11章的智慧4.总结正文:道德经第11章的理解及感悟在道德经的第十一章中,老子阐述了道家的核心思想,即无为而治。

这一理念主张在治理国家、处理事务时,应顺应自然规律,不强求、不干预,以达到事物发展的最佳状态。

本章内容可分为以下几个部分进行解读。

首先,本章开篇即提出“大象无形”,意味着世间万物皆遵循道,而道是无形、无名的。

这里的大象并非实指动物,而是用来形容世间事物的总体。

这一概念告诉我们,道存在于万事万物之中,是宇宙间最基本的规律。

其次,老子强调道家的无为而治思想。

无为并非不作为,而是不违背自然规律地去行事。

在治理国家时,领导者应顺应民意、遵循自然规律,让民众自由发展,从而达到国家繁荣昌盛的目的。

这一观点与现代民主政治理念有相似之处,都强调领导者应为民谋福祉,保障人民的权益。

再次,本章还论述了道家的道德观。

老子认为,道德是治理国家、处理人际关系的基础。

道德高尚的领导者能够感化民众,使国家和谐稳定。

而道德败坏的领导者则会导致国家动荡,民众离心。

因此,领导者应注重道德修养,以德治国。

最后,我们要探讨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运用道德经第11章的智慧。

首先,我们要认识到道家的无为而治思想并非完全消极,而是强调顺应自然、尊重规律。

在面临问题时,我们应理性分析,找到问题的根本原因,然后顺势而为,不强行干预。

其次,我们要注重道德修养,关爱他人,尊重自然规律,与他人和谐共处。

总之,道德经第11章为我们提供了深刻的哲学思考。

通过理解、感悟这一章的智慧,我们可以在治理国家、处理人际关系、个人修养等方面得到启示。

道德经第十一章解释

道德经第十一章解释

道德经第十一章解释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由老子所著,共收录81章,其中第十一章是其中之一。

本文将对道德经第十一章进行解释,探讨其主要观点与内涵。

第十一章:“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这是一则富有哲理的比喻,意味着在事物运行、社会关系中,如果能够减少纷争与争斗,达到和谐共融的境地,将使得事物更加顺利运转。

这则比喻中的“三十辐”可以理解为不同个体、各类事物和人的意见、观点、动力等,而“毂”则代表着运行的中心枢纽。

当各方之间没有过多的冲突和竞争时,大家都能够团结一致,共同为一个共同目标而努力,这就好比车轮的各个辐条合作,共同推动车子前进。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面临着各种复杂而多变的社会关系,包括个体之间的关系、企业之间的竞争、国与国之间的关系等等。

当人们在这些关系中相互争斗、为自己利益而不择手段时,整个社会就会陷入混乱不堪的状态。

相反,当人们能够理解彼此、相互合作、共同进步时,社会将变得和谐有序。

在这则比喻中,还有一个关键词是“当其无”。

这里的“当其无”可以理解为在冲突与争斗中缺乏个人之私欲、利益的驱使。

当一个人能够超越自我,将整个社会大局置于首位,不为个人利益而争斗时,整个社会将朝着更加和谐的方向发展。

道德经第十一章的深意在于呼唤人们放下自我,尊重他人,追求和平与和谐。

这样的境界不仅体现在个人关系中,也贯穿于整个社会体系。

只有在这样的境界之下,人类社会才能真正迈向进步。

对于现代社会而言,道德经第十一章的启示依然不可忽视。

在人与人之间以及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中,我们应该追求互信、互助、和谐共处,以共同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

总之,道德经第十一章通过一个简洁而富有哲理的比喻,告诫人们在社会关系中追求和谐与合作。

只有当我们超越个人利益,将整个社会大局放在首位时,我们才能实现持久的和平与繁荣。

这一章的教诲将引领我们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注释
①卋:通“世”,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一切事物的总和,全地球、人间或宇宙,世界。
②一:道。
③贞:本义占卜;首领,元首;正道,正轨;假借为“正”、“定”,端方正直。
④无以:没有办法,无法。无法:无视法纪,没有办法。
⑤歇:竭,尽,到了尽头,歇菜,死,完蛋,停歇,灭绝,歇灭,歇绝。歇灭:息灭,消失。歇绝:消失,衰谢;止息,断绝。
《道德经》第十一章
卋①之得一②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容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帝王得一以为天下贞③。其失之也,谓:天无以④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神无以灵将恐歇⑤,容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帝王无以正⑥将恐蹶⑦。帝王自称孤、寡、不穀⑧,此非以贱为本耶?贵以贱⑩为本,高⑪以下⑫为基。非乎?故至誉无誉。是故无欲也,琭琭⑬如玉⑭、硌硌⑮如石。
,而值得尊敬。2、用于物描述时,是指高雅不俗、珍贵的意思。3、达到高度道德水平的:高贵品质。4、地位特殊、生活享受优越的。高贵用于描述人物,物品,地位,思想等方面的出众品质。(3)贵族。贵族,原指古代封建社会中,个人、家族和团队为国立功,或在某个领域做出重大贡献而得到国家相应奖励的一种称号,代表了高尚的精神荣誉。贵族精神的兴起以社会公平规则(包括制定规则者也适用规则)为基石,因为规则能制恶。

正:1)合于法则的,合于道理的。2)官长,君长。3)
道理,规律。4)通“政”,政治,政事。政:(1)
(会意兼形声。从攴从正,正亦声。攴(pū)敲击。统治者靠皮鞭来推行其政治。“正”是光明正大。本义:匡正)(2
)同本义政,正也。——《说文》(3)主持政事。5)为政,治理国家,执掌国政。

蹶:跌倒,垮台。
“贵”字买菜的时候用得较多,是说菜价坚挺、高企。这“价格坚挺、高企”其实并非“贵”的本义,而是再引申义。因为,“贝”可以引申指“战略价值”。古人眼中的“贵”是这样一些事物:身体上的关节点,如膝盖骨和脚踝骨;又如衣服上的纽扣;再如树木身上的结节(木疙瘩)。如果古人知道我们有互联网,那么他们会指出,服务器就是网络体系中的“贵族”。词语“贵族”、“贵胄”、“贵戚”指的都是一个王朝的中坚分子。“溃散”、“溃败”中的“溃”,是指堤防体系的枢纽部分被洪水冲垮。(2)当把这些贵的东西放到人们所供奉尊敬的位置时,这个位置就是尊,尊是大力推荐的、热捧的,值得推崇重要人物去坐的位置。如果这人是社会的领头羊,权势的领袖,可以影响一个地方是否安定的人物。变成了重要的人物,放在这样的尊位,让大家敬重,这个人就是尊贵的人,只有坐在这个位置上的人,才能显出自已在人群中的地位,辈分,权势,名望等贵而不贱,不贵则贱。不高贵则低贱,这里的高指的是,在能力方面还是道德方面,还是生活质量方面,还是身份等级,还是人气,还是影响力,都高于一般人,一般的标准。高贵就是各个方面优于一般人,高于一般标准,值得重视,敬重的人。高贵大体有五种意思:1、是指人的心灵境界高尚尊贵
不毂,喻不能如车毂为众辐所凑。”3不谷,就是不事生产,吃干饭的。
⑨贵:“(1)就隶定字形作解。形声。字从中、从一,从贝,贝亦声。“中”意为“中坚”,“一”指“大地”,“中”与“一”联合起来表示“(全国)各地的中坚”。“贝”指“战略价值”。“中一”和“贝”联合起来表示“全国具有战略价值的地方节点”。
本义:王朝统治网络中的地方关节点。引申义:关节点。支撑点。各地的中坚。再引申义:中坚、坚挺、撑住。
译文
世界万物得道者,天得道得以清明,地得道得以安宁,神得道得以灵慧,容器得道得以丰盈,万物得道得以生存,当权者得道得以作为世界的首领统治天下。若其逆德失道,天无法清明恐怕要崩裂,地无法安宁恐怕要废弃,神无法灵验恐怕要歇灭,容器无法丰盈恐怕要枯竭,万物无法生存恐怕要灭亡,当权者无法作为合法的君长维持统治恐怕要垮台。当权者谦称自己孤(单独)、寡(孤单,孤独)、不穀(不善),这不是以谦下为本吗?贵族以民众为根本,统治阶层以人民为根基。不是吗?所以至誉无誉。所以无欲啊,稀少珍贵若琭玉,众多普通若硌石。
古人辨玉,首先看重的是玉所寓意的美德,然后才是美玉本身所具有的天然色泽和纹理。这种首德而次附说,使得玉由单纯的饰佩变为实用、审美与修养三位一体的伦理人格风范的标志。郭宝钧先生在《古玉新诠》中认为我国的玉器是“抽绎玉之属性,赋以哲学思想而道德化;排列玉之形制,赋以阴阳而宗教化;比较玉之尺度,赋以爵位等级而政治化。”圣人被褐而怀玉。君子盛德而容貌若愚,圣人生活朴素而道德高尚。玉代表德,德物化为玉,玉德就成为文明社会发展的精神支柱。后来人们就继承和发扬了“君子如玉”这个说法。

孤、寡、不穀:古代帝王的自谦词:孤(孤独)、寡(少德之人)、不穀(不善)。古代帝王自称有后、孤、寡人、不榖、朕、皇帝等等。其中,毂是善、美。其中
,不轂又有不毂、不谷的称法。其中,不谷就是不善,吃干饭的意思。河上公注:“不毂,喻不能如车毂为众辐所凑。”毂,一本作“谷”。不穀含有三层意思1“不榖”。“榖”,善,美。不谷就是不善。2

贱:底层民众,平民,百姓。
⑪高:高层,领导,统治阶层。

下:下层,平民,民众,下民。下民:1、百姓,人民。2、人类,人。《尚书·商书·汤诰》:“惟皇上帝,降衷于下民。”子曰:“衷,善也。”

琭琭:珍贵貌,稀有珍贵的。琭:(玉)有光泽的样子。
⑭玉:1)(会意。“玉”字从王从丶。“王”指王者,“丶”读音同“主”,用同“主”,意为“进驻”、“入住”。“王”与“丶”联合起来表示“进驻王者腰部”。“玉”的发音同“域”,后者指王者领有的国土。“玉”是远古王室享有的美石,用于制作规范社会关系的各种指示性、标志性、象征性的器物,作为古代社会人际关系的调整器。“玉器”就是雕刻有王室标记图案——饕餮纹——的美石器物。本义:王者腰部佩挂的美石。引申义:用来制作王者佩挂物的美石。说明:“丶”是一个独立汉字,也是古代姓氏,见《汉语大字典》袖珍本正文第17页)
NaAlSi2O6)和软玉(透闪石、阳起石一类,因化学成分的不同而呈现各种颜色,种类较多,但主要成份均为
Ca2(Mg, Fe)5Si8O22(OH)2)。
关于玉的典故
春秋战国时代,本为自然物质的玉石就已经被人们赋与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在《礼记·聘义》中有这样一段记载:
子贡问孔子,为什么君子贵玉而贱珉(一种近似于玉的石头)呢?是不是因为玉希少而珉多的缘故?孔子回答说:“非为珉之多故贱之也;玉之寡故贵之也。夫昔者君子比德于玉焉——温润而泽,仁也;缜密以栗,知也;廉而不刿,义也;垂之如坠,礼也;叩之其声清越以长,其终诎然,乐也;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孚尹旁达,信也;气如长虹,天也;精神见于山川,地也;圭璋特达;德也;天下莫不贵,道也。《诗》云:言念君子,温其如玉。故君子贵之也。”
到春秋战国时期,在诸子先哲们的作用下,玉又被赋予了吸呐日月山川之精华,凝聚人间之美质的特征,成为品藻人物的道德标准。贵族士卿受“观物比德”思维方式的影响,宣扬“君子如玉”,“君子比德于玉”的道德观念,把玉的色泽、质地、形状等比附为人的德、仁、智义等品德,于是产生了玉具五德、九德、十一德等说法。
管子云玉有九德,孔子说玉有十一德,东汉许慎在《说文》中举玉之五德:“玉,石之美,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之方也;思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其声舒扬,尃以远闻,智之方也;不挠而折,勇之方也;锐廉而不技,洁之方也。”由此可见以玉比五德的观念对玉审美的影响。
2)石头的一种,质细而坚硬,有光泽,略透明,可雕琢成工艺品:玉石。玉器。玉玺(君主的玉印)。抛砖引玉。金玉良言。玉不琢,不成器。
3)同本义
玉,石之美者,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之方也…——《说文》
君无故,玉不去身。——《礼记·曲礼》。疏:“玉谓佩也。”
五玉。——《虞书》。郑注:“执之曰瑞,陈列曰玉。”
从宝石学看,宝石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概念宝石和玉石不分,泛指宝石,指的是色彩瑰丽、坚硬耐久、稀少,并可琢磨、雕刻成首饰和工艺品的矿物或岩石,包括天然的和人工合成的,也包括部分有机材料。狭义的概念有宝石和玉石之分,宝石指的是色彩瑰丽、晶莹剔透、坚硬耐久、稀少,并可琢磨成宝石首饰的单晶体或双晶,包括天然的和人工合成的,如钻石、蓝宝石等;而玉石是指色彩瑰丽、坚硬耐久、稀少,并可琢磨、雕刻成首饰和工艺品的矿物集合体或岩石,如翡翠、软玉、独山玉、岫玉等,同样既包括天然的,又包括人工合成的。玉是在世界(尤其是东亚)各地区受到广泛欢迎的一个宝石的分类,在矿物学上玉分为硬玉(也称翡翠,主要成分为
先秦时期的玉,寓意人的道德品行,表述一种精神境界。特别是这一期的知识阶层,还将自己对理想道德最高境界的追求,比附于玉之精美坚洁;将高尚人格的砥励磨练,寓之于美玉的琢磨精雕。因此,玉又是君子规范道德、约束行为的标志。
由于玉的美是一种天赋的自然之美,是由内向外慢慢透射的蕴藏深厚、柔和含蓄、魅力无穷的美,因此,玉能产生一种特殊的审美理念,其外表温和柔软,本质却很坚硬。
孔子的意思是说:不是因为珉多才被轻视,玉少才被重视。这是由于古来的君子都把玉比拟为道德,象征着德行的缘故。接着孔子就对玉的十一种象征一一作了解说,认为玉质温柔滋润而有恩德,象征着仁;坚固致密而有威严,象征智;锋利、有气节而不伤人,象征着义;雕琢成器的玉佩整齐地佩挂在身上,象征着礼;叩击玉的声音清扬且服于礼,象征着乐;玉上的斑点掩盖不了其美质,同样,美玉也不会去遮藏斑点,象征着忠;光彩四射而不隐蔽,象征着信;气势如彩虹贯天,象征天;精神犹如高山大河,象征地;执圭璋行礼仪,象征德;天地下没有不贵重玉的,因为它象征着道德。《诗经》上就说:经常谈论君子,温和的象玉一样。所以,君子贵重玉。
君子如玉;玉的坚韧、温和、细腻和人性有着极大的一致性。“温润如玉”、“洁身如玉”,成为最美的一种赞誉。玉者无声,玉已成为君子的化身和代表,是纯洁之物,成为美德的代名词。

硌硌:坚硬。硌:坚硬。
之所然也,万理之所稽也。理者,成物之文也;道者,万物之所以成也。故曰:“道,理之者也。”物有理,不可以相薄;物有理不可以相薄,故理之为物之制。万物各异理,万物各异理而道尽。稽万物之理,故不得不化;不得不化,故无常操;无常操,是以死生气禀焉,万智斟酌焉,万事废兴焉。天得之以高,地得之以藏,维斗得之以成其威,日月得之以恆其光,五常得之以常其位,列星得之以端其行,四时得之以御其变气,轩辕得之以擅四方,赤松得之与天地统,圣人得之以成文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