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一章读后感
道德经第一章最精辟心得感悟大全7篇

道德经第一章最精辟心得感悟大全7篇道德经第一章最精辟心得感悟大全1在我读过的书中,《道德经》是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书籍。
《道德经》是道家创始人老子所作,并非一部介绍老子生平的作品,而是讲道论德的著作。
《道德经》全书分为上下篇五千多言,上篇第一章至三十七章主要讲“道”,下篇三十八章至八十一章主要讲“德”。
老子所说的道是天道,就是自然界的规律。
我觉得,《道德经》的精髓是无为而治和尊重自然规律。
人的一生有得意和失意的时候,有时难免深陷其中不能自拔,或者骄傲自满再无建树,或者身败名裂不能保全自己。
因此,无论在顺境还是逆境,都能保持清醒和理智的头脑,才是人生的大智慧。
《道德经》给我们的启示是: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
在《道德经》中,老子提到,“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为而弗持,功成而弗居。
夫为弗居,是以不去”。
老子认为,我们应该用顺其自然的“无为”的态度去处理世间事务,这就是无言的教导。
因循世间万物的自然生长规律,不加干涉,也不把世间万物据为己有;为世间万物的发展奉献力量却不因此居功自傲。
无为是一种心境和修养。
在当今物欲横流的社会中,每一个人都应该保持本性,不要迷失自我,随遇而安,那么我们会生活的更轻松更自在,社会也会更加稳定和谐。
《道德经》不愧是我们中华文化的瑰宝,值得反复学习和研究,是一本常看常新的书。
道德经第一章最精辟心得感悟大全2《道德经》又称《老子》是春秋时期的老子即李耳所作,是道家思想来源也是世界上除《圣经》以外被翻译的最多的经典名著。
经过为期一年的学习,我对道家少私寡欲,知足不辱等境界有了更深的体会,以下是我的感悟。
道家讲究无为而治。
如书中所说“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是说人们相互之间各干各的事彼此之间并无交集,仅有附近的鸡犬之声能够听到。
老子期望国家按照小农经济发展,人们的生活自给自足且不需要社会交际,以此来避免人本身的私欲以及一切能导致国家破裂的消极情绪。
道德经第一章读后感

道德经第一章读后感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所著,被誉为中国古代道德思想的经典篇章。
读完《道德经》第一章后,我深受启迪,对其中蕴含的智慧与深意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本文将从个人角度谈谈我对道德经第一章的感悟和触动。
首先,道德经第一章给予了我对"道"的新的认识。
在这一章中,道被形容为无以名状、无可言说的,是超越时间与空间的存在。
这让我想起了大自然的运行规律,以及人生中的种种奥妙。
我们无法准确描述或理解道的本质,但我们可以通过观察自然和深思熟虑的人生态度去感受它。
其次,我被道德经第一章中对"无"的思考所震撼。
作者提到了"有无相生"的观念,即在"无"中存在着"有",在"有"中存在着"无"。
这种相辅相成的关系为我带来一种新的思考方式。
我们常常追求物质的无尽增长和累积,但我们是否意识到,真正的提升和满足往往来自于降低欲望、放下贪欲和追求内心的平静与安宁呢?道德经第一章还为我揭示了"道法自然"的重要性。
作者提到了自然规律中的无为而无不为,无所不治,以及万物自然地争取其生存与繁衍的脚本。
这让我明白,如果能够顺应自然法则,与自然共同发展,就能够达到最好的效果。
而当我们逆着自然的方向去追逐物质和权力时,往往会陷入痛苦和无果的境地。
最后,道德经第一章不断强调"不尚贤"的观点,即不过度推崇才智和才能。
这一思想让我深思:人是否能够超越功利和地位的追逐,而更加重视内在的品质和道德修养呢?这种价值观的转变将使人们更加注重个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不仅仅关注个人的得失和功成名就。
道德经第一章给我启示,让我对人生和道德的问题有了新的思考。
通过理解和运用其中的智慧,我相信我能够在人生的道路上更加明晰和自信地前行。
作为一名道德经的读者,我希望自己能够不断鞭策自己,一步步走向内心的平静与境界的提升。
道德经第一章学习心得及感悟(精选5篇)

道德经第一章学习心得及感悟(精选5篇)道德经第一章学习心得及感悟精选篇1相信很多人都听过“道可道,非常道”、“上善若水”、“无为而无不为”、“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等经典名句,它们都出自《道德经》。
这些智慧能量满满的文字,渗透在中华文化中传递千年,历久弥新,哪怕随手翻出来一两句琢磨一下,都能有所收获,这就是《道德经》的魅力所在。
无为,是《道德经》的核心思想之一。
历史上也曾有很多解读认为无为的思想过于消极,是不思进取。
其实,老子倡导的无为并非目的,而是一种常人很难企及的状态,是“为”到极致才能达到的“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这种“为”与“无为”之间的转化就像阴阳两极的关系,是辩证的客关规律。
大家都知道,金茂上海环沪事业部有着非常好的跑步文化,偶尔设置一些小激励,每周完成3次5KM以上跑步打卡任务,可以获取精美小礼物。
从“为”的角度来看,单次5KM对于不常锻炼的人来说是需要一点毅力来完成的,如果要追求速度,那更需要下一番功夫才行;但对于跑半马甚至全马的大神级人物来说,完成单次5KM不在话下,就像普通人走路一样,不用刻意,轻松完成,那么这种状态就有点接近“无为”了。
又比如,我们地产开发是一个综合性很强、涉猎面很广的行业,由于工作中交集繁多复杂,所以对流程的规范性要求也很高。
大家都走过流程,很多流程第一次走,不是因为种.种不合规范而被打回,就是由于线下沟通不到位而导致走不下去,有些稍微复杂的流程要反复“折腾”,刻意而“为”,才能通过审批。
读后感·随着工作熟练度的增加,我们走流程前已经懂得做好线下沟通,流程规范也早就心中有数。
这时,走流程这项工作不再需要刻意而“为”就可以顺利完成,这种工作状态也可以说是离“无为”近了一点。
结合上面的小案例我们更容易理解,老子倡导的“无为”,是“为”到极致才能到达的一种境界,俗语中的“熟能生巧”、哲学三大辩证法规律中的“量变引起质变”理论也都具有类似的概念,这些概念强调的不是结果,而是具备这种能力的状态。
道德经第一章读后感

道德经第一章读后感“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这便是《道德经》第一章的内容。
初读这一章,只觉得玄之又玄,难以捉摸。
但当我放下书,静下心来,仔细回想自己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却仿佛在这看似晦涩的语句中,找到了一些关于生活的真谛。
就拿我前段时间学习骑自行车的经历来说吧。
一开始,我觉得骑自行车是一件再简单不过的事情,不就是两个轮子,脚一蹬,掌握好平衡就走呗。
可当我真正骑上那辆自行车,才发现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儿。
我小心翼翼地坐在车座上,双手紧紧握住车把,脚刚一离地,车子就开始左摇右晃,仿佛在跟我作对。
我心里那个紧张啊,生怕自己摔个狗啃泥。
这时候,我的脑子里一片空白,根本不知道该怎么控制车子。
这时候,我想起了“道可道,非常道”。
我意识到,骑自行车这件事情,不是我想象中那么简单的,那些所谓的“技巧”和“方法”,真正实践起来,完全不是那么回事。
别人能跟我说的,能教我的,都不是真正的“道”,只有我自己亲身去体验,去摸索,才能找到属于我自己的“道”。
于是,我深吸一口气,让自己冷静下来。
我不再去想那些别人告诉我的技巧,而是专注于自己的感受和车子的反应。
我试着轻轻地蹬脚踏板,感受车子的速度和平衡。
当车子开始往左边倾斜的时候,我就稍微把车把往右扭一点;当车子要往右边倒的时候,我就赶紧往左调整。
在这个过程中,我也无数次地摔倒。
每次摔倒,我都疼得龇牙咧嘴,心里也有过放弃的念头。
但是一想到自己当初为什么要学骑自行车,我就又咬咬牙,站起来继续。
慢慢地,我发现自己能骑出一小段距离了。
虽然还是摇摇晃晃的,但这对我来说已经是巨大的进步。
我开始感受到了其中的乐趣,那种一点点掌握新技能的成就感。
这时候,我又想到了“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在我还不会骑自行车的时候,它对我来说是“无名”的,是一种未知的、神秘的存在。
道德经第一章读后感

道德经第一章读后感《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所著的一部重要著作,被誉为中国道家思想的经典之作。
其中的第一章,也被称为“道德经”的开篇,深入浅出地阐述了道的概念和重要性。
阅读完《道德经》第一章后,我不禁产生了许多思考和感悟。
首先,我被《道德经》第一章中对于“道”的描绘所吸引。
在这一章中,老子将道描述为“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这句话虽然看似矛盾,却正是在强调道的无形无名、超越言语和概念的本质。
我深深感受到,道并非可以用语言或文字来准确定义的,它超越了我们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这让我想起了现代科学的发展,我们尽管在不断探索和研究,却仍然无法完全理解宇宙的奥秘,也无法准确描述一些抽象的概念,如爱、美、善等。
因此,我认为,道是一种超越人类认知的存在,它超越了我们的感官和思维,是一种无法用言语描述的智慧。
其次,我对于《道德经》第一章中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句话有着深刻的理解。
这句话表达了宇宙的生成和演化过程,从无到有,从一到万物。
我认为,这句话不仅仅是对于宇宙起源的描述,更是在告诉我们宇宙的运行规律。
宇宙中的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和依存的,没有任何一样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就像人类社会一样,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部分,每个人的行为和选择都会对他人产生影响。
我们应该意识到自己与世界的关系,秉持着相互尊重、和谐共处的原则,与他人和睦相处,共同创造美好的社会。
另外,《道德经》第一章中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句话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句话表达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
人类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应该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尊重自然的规律。
同时,人类社会也应该遵循道的原则,追求自然的真理和智慧。
只有这样,社会才能达到和谐稳定的状态。
我深深认同这种观点,我们应该尊重自然,保护环境,追求可持续发展。
同时,我们也应该遵循道德的准则,以诚信、善良和公正的原则来行事,共同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社会。
道德经第1章读后感

道德经第1章读后感《道德经》第1章读后感《道德经》开篇第一章就让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读到这里我感觉很是晦涩难懂,道如果能够言说,那就不是永恒不变的道了,可这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它让我一下子觉得自己仿佛陷入一片迷雾之中。
这时候,我联想到我们日常的生活体验。
比如说爱,我们可以笼统地说我爱这个人,我对他好,这是一种爱的表达。
可是真正的爱,是难以用言语完全表述清楚的。
每一个瞬间的感动、每一次默默的付出、每一回不可言说的心有灵犀,它并非是我们简单定义出来的“爱”这个字所能涵盖的。
我想这就有点像老子说的道,那种高深的、蕴含于万事万物之中的真理,一旦我们试图用简单的语言去描述它,就会失去它原本完整而深邃的内涵。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常有欲,以观其徼。
”特别触动我的是,一个人如果能够排除自己的欲望干扰,去看待世界的时候,就能发现那些微妙之处。
我就想到自己曾经在旅行途中的一次经历。
本是为了打卡热门景点才去了一座山,一路上只是想着要尽快到达某个地方,周围的景色几乎都被我忽略了。
但是后来,在一次偶然返回途中,没有了急切到达的欲望,我看到了路边盛开的野花,那些在微风中摇曳的小草,还有石头上斑驳的青苔。
那一刻我才理解老子这句话的一点皮毛,没有欲求时才能真正去欣赏事物的美妙。
老子似乎也在告诉人们,若是带着欲望又能察觉到这些事物的边界和端倪。
这里的欲望并非只是贪婪,也可能是我们正常的一种需求导向,但二者所观的角度是不同的。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这让我意识到事物都是相辅相成的,无名有名、有欲无欲,它们其实从本质上来说是相通却又有着不同的名相。
就如同黑暗与光明,看似对立,但都存在于这个世界的规律之中,是我们去探索大道这个“众妙之门”的重要线索。
我觉得作者想表达的是大道就在这些看似矛盾却又相互关联的事物之中,当我们懂得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它们的时候,也许就离了解大道更近了一步。
道德经第一章读后感

道德经第一章读后感“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这是《道德经》第一章的内容,初读时,只觉得云里雾里,完全摸不着头脑。
但当我静下心来,细细琢磨,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竟也咂摸出一些滋味来。
就拿我小时候学骑自行车这件事儿来说吧。
那时候,我看着别的小伙伴骑着自行车在院子里风驰电掣,心里那个羡慕哟!于是,死缠烂打让爸妈给我买了一辆自行车。
新车到手,那叫一个兴奋,立马就想骑上去威风一把。
可这自行车就像故意跟我作对似的,我刚一上去,它就东倒西歪。
我心里那个急呀,这“道”咋就这么难呢?这能学会骑车的“道”,难道不是个平常能说清楚的“道”?后来我才明白,别人能轻松驾驭自行车的方法,对我来说不一定管用,我得自己去摸索属于我自己的“道”。
一开始,我爸在后面扶着车,我就拼命地蹬。
可他一松手,我“哐当”就摔地上了,摔得我屁股生疼。
这一摔,把我的积极性都摔没了大半。
我就纳了闷了,这小小的自行车咋就这么难驯服呢?但我这人吧,还就有股子倔劲儿,不学会誓不罢休。
接下来的日子,只要一有空,我就推着车出去练。
慢慢地,我好像摸到了点门道。
我发现,想要保持平衡,就得眼睛往前看,不能盯着脚下;身子要坐正,不能歪来歪去;龙头要把稳,不能晃悠。
这“无”,就像是我刚开始学车时啥技巧都没有,一片茫然,不知道从哪儿下手。
但也正是因为啥都没有,我才有心思去感受车子的脾气,去观察怎么才能让它听我的话。
而“有”呢,就是我慢慢掌握的那些小技巧,比如怎么刹车、怎么拐弯。
经过无数次的摔倒和爬起,我终于能骑着车在院子里转上几圈了。
那一刻,心里那个美呀,觉得自己简直就是世界上最厉害的人。
再回过头来看这《道德经》的第一章,我好像有点明白了。
“道”这东西,不是靠嘴巴说说就能明白的,得自己去实践、去体会。
就像学车,别人告诉你再多的技巧,都不如自己亲身去感受来得真切。
道德经第一章读后感

道德经第一章读后感“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这便是《道德经》第一章的内容。
初读这一章,只觉得云里雾里,不明所以。
但当我静下心来,仔细琢磨,再结合生活中的点滴,竟也有了一些自己的感悟。
就拿我最近一次爬山的经历来说吧。
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周末,我心血来潮,决定去征服附近的一座小山。
这座山不算高,但对于平时缺乏锻炼的我来说,也颇具挑战性。
一开始,我满怀激情,脚步轻快,心里想着尽快到达山顶,享受那种“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觉。
这时候的我,心中充满了“欲”,想要快点看到山顶的风景,想要证明自己能够征服这座山。
我沿着山路奋力向上爬,路边的树木郁郁葱葱,鸟儿在枝头欢快地歌唱。
可是,我根本无暇欣赏这些美景,一心只想着快点到达山顶。
我的脚步越来越沉重,呼吸也变得急促起来。
就在我累得气喘吁吁,想要放弃的时候,我停下了脚步,坐在一块石头上休息。
这时候,我突然发现,身边的景色其实很美。
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下来,形成一道道金色的光斑。
微风拂过,树叶沙沙作响,仿佛在演奏一首美妙的乐曲。
草丛中的野花五颜六色,散发出阵阵清香。
我闭上眼睛,静静地感受着这一切,心中的烦躁和疲惫渐渐消散。
这一刻,我没有了想要尽快到达山顶的欲望,而是沉浸在当下的美景之中。
我突然明白了,“常无欲,以观其妙”的含义。
当我们没有过多的欲望和追求,静下心来,才能真正感受到周围事物的美好和奇妙。
休息片刻后,我继续向上爬。
不过这一次,我不再急于求成,而是一边欣赏风景,一边慢慢地往上走。
我发现,山上的石头形状各异,有的像猴子,有的像大象,充满了趣味。
我还看到了一只小松鼠在树枝间跳跃,那灵活的身姿让人惊叹不已。
终于,我到达了山顶。
站在山顶上,俯瞰着脚下的大地,心中充满了成就感。
但与此同时,我也明白,如果我一路上只是为了到达山顶而忽略了沿途的风景,那么这次爬山的乐趣将会大打折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德经》第一章读后感
《道德经》第一章读后感
作者:小白菜
随手翻起来了书架上的这本《道德经》,经常听孩子诵读,自己对文章的大意却不甚了解。
在查找网络资源后,对第一章进行了粗略的了解。
现就部分章节内容浅谈一下自己的一些看法。
”无为”就是合道之为。
通行本《道德经》第一章,老子就把天地未分之前的混沌状态称作”无”(无,名天地之始)。
天地未分之前,世上什么也没有,只有”先天地生”的道在”周行而不殆”地运行,布生天地和万物。
可见”道”就是世界产生、发展、变化的本原,是天地万物的母体,也就是现在所称的事物运动的客观规律,”无”是道的根本属性。
”无为”即是根据事物的客观规律而采取的管理对策,是在对天地万物的运行规律有透彻理解后而采取的最简单而又最有效的管理手
段。
”无为”是一种管理理念,更是一种境界。
那么怎样才算是”无为”?怎样实施和推行”无为”?由于现阶段对世间万物及其客观规律的认识还很有限,对这些问题也许还没有准确一致的答案。
但个人认为”无为”必有以下特点:
一、”无为”以平等为基础。
虽然用现代科学的眼光看,天下万物因进化程度或组成的不同,有高等和低等、植物和动物、有机物和无机物等的分别,但在老子看来,天下万物都是由道产生的,它们既没有高低之分也没有贵践之别。
在天地和圣人的眼里它们都是草狗(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都是一样的、平等的。
从人类社会的角度看,天下万物有些是我们生活所必须的,有些是不直接需要的,有些从某种角度看是有害的甚至是致命的,但它们都是道安排给我们的朋友,它们有各自存在的理由,作为天地万物一员的人,不能也不应该根据自己的喜
好来决定其它万物的生死。
比如细菌会使人类致病,许多人都讨厌它,但现代科学已证明如果地球上没有细菌,动植物的残体将无法分解,绿色植物将因缺乏养分而死亡,人类将无法从食物中得到营养,最后地球上的生命将会全部消亡。
又比如,若地球上没有土壤等无机物,植物就没了食物来源无法继续生存,若没了植物,食草动物就没了食物,也不能存活,没了食草动物,食肉动物也无法继续存在。
由此可见地球上的万物是一个生命链条,每一个都是同等重要,不可替代的。
所以人们只能按道的要求与万物平等共处。
人和人之间也一样,虽然肤色不同、语言各异、所从事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也有区别,但在道这个母体面前都是兄弟姐妹,都是这个世界的平等一员。
万物是平等的,也是自由的和多样的。
平等是前提,自由和多样是必然的结果,因为万物是平等的,它们各自有自己存在的理由、生存方式和生活规律
即有各自的”德”.谁也不属于谁,谁也不能命令别人该怎样生活。
世间万物是平等的、自由的和多样的,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真心地按道的要求采取无为策略,让万物按各自的”德”自由平等也生长、生活。
在一个合道的社会里,因为人人都是平等的,所以它们在世间享有的权益(阳光、空气、财富、权势、自由、亲情、健康、病痛、快乐、痛苦等的总和)也是均衡的。
比如,你若捐出了财富,你占有的财富是少了,但你却得到了别人的尊重和感激,享受了快乐,你的权益并没有因此而减少;你抢劫得了许多钱,你的财富多了,但你得天天防着警察,天天受到心灵的谴责而痛苦,你的权益也并没有增加。
如此等等。
如有人想要改变这种均衡性,这是不符合道的准则的,长期看也是肯定办不到。
只有采取切实的措施来保护这种平等的权利,保障均衡的权益,才是社会长治久安的最优选择。
”圣人”正是透彻地理解
了这一点,才顺势而为,采取”无为”的策略。
二、”无为”以加强个人修养和以身垂范为手段。
”无为”就是按客观规律办事,就是不妄为、不胡为。
因此,要推广和实行”无为”就必须加强对客观规律的研究和探索,以增加所采取对策的目的性和准确性。
同时,更为主要的是要加强个人修养,做到以身垂范。
要秉持”道德三宝”――慈、俭、不敢为天下先。
”慈”就是平等对待天下所有人,不分善、恶、美、丑都要照顾和关怀,象水一样”善利万物而不争”;”俭”就是不甚、不奢,不占有别人的资源和权益,天下人的资源天下人共享,天下人的权益天下人均分。
要做到少私寡欲,多予少取。
少私寡欲是前提,只有做到少私寡欲了,才可能多予少取;”不敢为天下先”就是在一定的范围内不提倡什么,也不反对什么,即不干涉别人的自由,同时,不争名、不争利、不争功。
有了这样的修为,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就会更深入、更全面,
采取的管理措施才会更合道。
道布生了天地,衣养了万物,但道并不占有万物,也没有从中获得一点私利,因为他不谋私利,所以道成了世间万物的母体,它的功劳和功用才永远不会失去。
受此启发,创建和管理一家也不能仅仅为了本的利益而巧取豪夺,所采取的管理措施必须要以有利于员工和合作伙伴的成长为前提,只有这样才能成为百年老店;同理”圣人”治国也不是为了个人或为某个小团体获取私利,而只是为了保护万物的平等权利,维护社会的公平和正义,是为了民众生活得更自由幸福。
只有以此为目的而采取的措施才是符合广大百姓利益的措施,才是合道的”无为”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