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一章解释.

合集下载

老子《道德经》全文及译文

老子《道德经》全文及译文

老子《道德经》全文及译文【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译文】:道可以说,但不是通常所说的道。

名可以起,但不是通常所起的名。

可以说他是无,因为他在天地创始之前;也可以说他是有,因为他是万物的母亲。

所以,从虚无的角度,可以揣摩他的奥妙。

从实有的角度,可以看到他的踪迹。

实有与虚无只是说法不同,两者实际上同出一源。

这种同一,就叫做玄秘。

玄秘而又玄秘啊!宇宙间万般奥妙的源头。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恒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翻译】:1、天下的人都知道以美为美,这就是丑了。

都知道以善为善,这就是恶了。

2、有和无是相互依存的,难和易是相互促成的,长和短互为比较,高和下互为方向,声响和回音相呼应,前边与后边相伴随。

3、所以,圣人从事的事业,是排除一切人为努力的事业;圣人施行的教化,是超乎一切言语之外的教化。

他兴起万物却不自以为大,生养而不据为己有,施予而不自恃其能,成了也不自居其功。

他不自居其功,其功却永恒不灭。

【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译文】:不崇尚贤能之辈,方能使世人停止争斗。

不看重珍奇财宝,方能使世人不去偷窃。

不诱发邪情私欲,方能使世人平静安稳。

所以,圣人掌管万民,是使他们心里谦卑,腹里饱足,血气淡化,筋骨强壮。

人们常常处于不求知、无所欲的状态,那么,即使有卖弄智慧的人,也不能胡作非为了。

遵从无为之道,则没有不太平之理。

【第四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

《道德经》第一章解释

《道德经》第一章解释

《道德经》第一章宫延庆释老子的《道德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经典之作,千百年来,世代人们读他、解释他,总是受益匪浅。

几年来,我从另一个视角——认知学的视角去解读他,顿觉豁然开朗。

虽然与许多前贤们很有出入,但还是愿作为一家之言与大家共享。

道可道也,非常道。

名可名也,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

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道这个东西是可以用语言来说一通的,但说一通的道与世间本来存在的那个道不是一回事。

(其中的道理也是容易理解的,要说一通就要用名称、概念这类语言材料,)名称、概念是可以解释的,但这种解释与它背后所指事物的丰富内涵也不是一回事。

(比方说)“无”这个词,可以解释为事物的初始状态。

“有”可以解释为事物的原因或母体。

但“无”的深层含义是要人们把注意点放到事物的细微精致之处,而“有”的深层含义是要人们把注意点放到事物的整体框架方面。

“无”也好,“有”也好,其实说的是同一件事情,由于着眼点不同,才有不同的说法。

这种从不同着眼点看事情的方法就叫做“玄”。

反反复复地从不同着眼点看事情,这是认知万事万物的根本法门。

第一章的逻辑思路是很清晰的,由“道”引出“名”,由“名”引出“无”和“有”,再由“无”和“有”归结为“玄”。

“道”是出发点,“玄”是归结点。

由此看来,第一章讲的既不是道、名,也不是无和有,而是“玄”。

玄是一种思维方法和认知方法。

《道德经》八十一篇,其余的八十篇用的就是玄的方法,理解了“玄”就理解了《道德经》的篇章结构。

在通常情况下,玄字经常被理解为玄奥,通过这一章,使我们意识到,玄字并不玄奥。

它其实就是指多视角的认知方法。

这种多视角的认知方法,我们在现实生活里经常见到。

在逻辑上叫“同出而异名”,现在经常说“辨证的看问题”,其意思和玄字也有些相近。

中医诊病望、闻、问、切,可看成是玄的方法,西医看病要做切片化验,做CT扫描也是是玄的方法。

《道德经全文注释》1-10章

《道德经全文注释》1-10章

《道德经全文注释》第1-10章第一章众妙之门【原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jiào) 。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xuán) 。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译文】人间道很多,不是永恒的道;人间名很多,不是永恒的名。

无,是天地的开始;有,是万物的母亲。

永恒的无,可以观察道的奥妙;永恒的有,可以观察事物的终端。

有和无,是同一根源而名称不同,都叫玄妙。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悟道心得】1、“道”是万有一切所依归及开启的奥秘之门!2、“无”是道的存在方式,天下万物从无中衍生,掌握“有”和“无”的方法,顺天应人,方可大自在。

3、人在自然中生,人在自然中亡。

人间事物,原只是自自然然的生长,不必在乎,但也不是不在乎。

要懂得自然自如。

4、遇到事情,要有沉默而冷静的思考,不必急于表白。

只要问心无愧也就可以了。

5、“道”的门是为宁静而敞开的,喧哗的人们就让他们喧哗吧!不是不去管他,而是要用沉静去管,管他就要先自在。

6、人类与自然大道本为一体,远离自然大道。

第二章有无相生【原文】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è) 矣(yǐ);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hè) ,前后相随,恒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而弗(fú) 始,生而弗有,为而不恃(shì) ,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译文】天下皆知美自称为美,就有丑了;皆知善自称为善,就有不善了。

因此有与无相互生成,难与易相互促成,长与短相互显形,高与下相互补充,音与声相互和谐,前与后相互随从,这是永恒的规律。

所以圣人做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生长而不加干预,生养万物而不占为己有,为万物尽力而不思图报,功成而不自居。

正因为不居功,他的功绩就不会失去。

【悟道心得】1、道的最高境界就是无,色的最高境界就是空。

古典] 《老子道德经译文》作者:佚名

古典] 《老子道德经译文》作者:佚名

哪些人能在混浊中保持本心的澄明?能注意守静就能渐趋本心的澄明;哪些人能使安稳得到长久的维持?懂得灵动权变就能渐得长久的安稳。保持这种生存方式的基本点就是不去追求"无不具足"。正因为没有"无不具足",所以能历久而常新。
《老子》第十六章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
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
保此道者不欲盈。
夫唯不盈,故能敝而新成。
【译文】
古来善于当士的人们,微妙、幽深而通达权变,深邃得令人难以测识。正因为难以测识,所以要勉强作形容:有时候,他们迟疑审慎得像是在冬天里涉足江河,警觉戒备得像是随处都有强敌环俟,恭谨自持得像是一直都在做客;有时候,他们又像冰块就要崩解融化一样松跨散漫,敦敦朴朴的,看不出什么突出的能耐,旷放豁达得就像虚空一样;他们的那些似乎不相调谐的多面目表现使他们显得很浑浊。
《老子》第三章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
民心不亂。
是以圣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
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译文】
不崇尚贤才异能,使人民不至于炫技逞能而争名逐利。不看重稀贵之物,使人民不做盗贼。不显露足以引起贪欲的物事,使人民的心思不至于被扰乱。因此,圣人治理天下的原则是:排弃充斥于人民心中的各种成见,满足人民的温饱需求,软化人民的犟执趋求,提高人民的自立自足能力。通常使人民不执成见、不生贪欲,使那些"智者"不敢为所欲为。从事于无所成为的作为,即可以得到全面的治理。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归根曰静,是曰复命。
复命曰常,知常曰明。
不知常,妄作,凶。
知常,容。

《道德经》第一章原文翻译及解读

《道德经》第一章原文翻译及解读

道德经第一章原文及译文
道德经第一章原文: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道德经第一章译文:
道可以说是有形的,但不是永久的实体;名称可以给所有事物贴上标签,但不可能完全描绘事物的本质。

天地最开始没有名称,万物的母亲有名称。

我们应该常常观察那些没有名称的东西,以发现它们的微妙之处;同时,也应该观察那些有名的事物,以发现它们所包含的道理。

这两者虽然是相互关联的,但它们的本质是相同的,我们应该称之为玄妙。

玄妙的本质又是极其深奥的,是所有奥妙的门户。

道德经第一章解读:
第一章是道德经的开篇,通过对“道”和“名”的定义,展开了其它章节的讨论,强调道和名是相互依存的关系。

道是人类对真理的追寻,是一种无形和难以描绘的存在。

名是人类用语言标识万物的过程,是对事物的概括和归类。

在此,作者告诫人们要更加注重观察没有名字的东西,从中发现其中的玄妙;同时也要更深层次地理解有名的事物所包含的道理,发现道在其中的存在。

通过这种文化的探究与追随,发现深层意义上的平衡与和谐,是道教以及道德经的核心内容。

《道德经》原文及白话译文

《道德经》原文及白话译文

《道德经》原文及白话译文《道德经》原文及白话译文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白话译文:道可道,不是永恒的道。

名可名,不是永恒的名。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白话译文:全世界都知道美的美,那恶的就会自然而然地出现;全世界都知道善的善,那不善的也会自然而然地出现。

第三章:不上贵高,不下贱底,故无羡情。

白话译文:不把自己当做最高贵的,也不把自己看作最卑贱的,就不会被嫉妒和羡慕所困扰。

第四章:道沖,而用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

锉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白话译文:道通透,但使用它并不会减少它的力量。

它像万物的根源。

它可以削减它的锋芒,解决它的纷争,调和它的光彩,与尘埃相同。

它深不可测,但似乎永远存在。

我不知道它是谁的孩子,仿佛是上帝的前身。

第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白话译文:天地没有情感,把万物看作是谷物;圣人也没有情感,把百姓看作是谷物。

第六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白话译文:谷神不会死亡,这是所谓的玄牝。

玄牝是天地的根源之门。

它看似如果不断赖以存在,但一旦觉得不重要时,我们不需要注意它。

第七章: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白话译文:天地长存而永久。

天地之所以能够长存而永久,是因为它们自己不生、不灭,因此它们才能够生生不息。

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白话译文:最高的善类似于水一样,水善于造福万物,而不争不抢,处在所有人不喜欢的位置,这就有点类似于道。

第九章: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遂身退天之道。

白话译文:持有并积聚,不如安然满足;摩挲并磨砺,难以保持长久。

金玉簇满,没有人能守护它;富贵慢慢上升,会自断勾连。

圆满完成活动之后,就自然离开了,这就是天的道。

《道德经》全文及解释

《道德经》全文及解释

《道德经》全文及解释《道德经》是一部古代中国哲学经典,被认为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作品。

全书由81章组成,内容丰富,涉及诸多道家思想的核心议题,如无为而治、天道自然、返璞归真等。

以下是《道德经》全文及简要解释: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这一章开宗明义地表明了道的本质无法被言语和名字所描述。

道是宇宙的起源,万物的母体。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美和善是相对的,有了美就会产生丑,有了善就会产生恶。

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大小多少,报怨以德。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圣人治理国家,通过不崇拜贤才,不追求珍贵财物和私欲的满足,使人民不争斗、不偷盗,使人民的心境平静。

他们以虚心接纳智者的建议,不敢自作主张。

他们不为个人意图,而达到无为而治,无事而耕,无味而饮。

他们固执小事,结果解决了大问题。

第四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

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道是宇宙的根源,它是众多事物的根本。

解除烦扰,汇聚光芒,共存干扰,它像是一片深渊。

我不知道它是谁的子孙,似乎来自于上古之神。

第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天地对待万物如同对待草芥一般,圣人对待百姓也如同对待草芥。

天地之间就像是一个空箱子,虚而不倚弯,动而能够产生更多。

过多的言语只会带来烦恼,不如保持内心平和。

第六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谷神永生不灭,这叫做玄牝。

玄牝之门就是天地的根基。

永恒地存在,却不被使用。

第七章:天长地久。

《道德经》注译析——第一章

《道德经》注译析——第一章

《道德经》注译析《道经》第一章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恒无,欲以观其妙;恒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注】“道可道”句:第一个“道”“名”是名词,第二个“道”“名”是动词,意思为表述描述。

【译】用言语表达出的道,已经不是道的原本模样了,而只是道的部分面貌;对于万物的语言描述总和,也已经不是万物的原本了,而只是它们本身的部分性貌。

道无名无别时,已孕育天地;混沌而开之际,乃万物方成。

故而,我们应该以万物的共性来观察“道”的永恒与自我,以万物的区别来找寻道的端倪感触其无所不在的广大。

这种永恒不变和瞬息万变,只不过表象不同,而本源却是相同,都源于玄。

保持永恒不变,而又瞬息万变,这才是世间万物形成的根本。

【析】道,可悟不可言,可点不可传。

各人对“道”的理解是有所不同,所谓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林黛玉,这种见解的差异与各人的生活阅历有关,也与各人的思想境界有关。

《道德经》仅五千字,所以道德经要细读小读,要小到每一个文字的要旨,这样才能更好的领会“道”。

“大道无形”,很多人觉得“道”是“玄之又玄”的东西,不可捉摸不可参悟。

其实“道”以“德”“名”的形式又时时刻刻在我们身边展现,如“天长地久”“上善若水”,只不过我们熟视无睹不加思悟而已,是谓之道不远人,是人远道。

但同时《道德经》又要从无字之处读起,所谓身在山中可以见景而不能观山。

我们很多人,往往执着于文字本身,或者说执迷于“可道”之“道”,“道法自然”,自然而得道,如若执迷于求道学道,而不是悟道,那就是缘木求鱼刻舟求剑了,故而“道”亦远“道”!“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不管各人对“道”“德”和“名”的理解产生多大的分歧或者甚至得出相反的结论,“道”“德”和“名”依旧是它本身,而没有发生任何变化。

不管是“成岭”还是“成峰”,只是“横看”和“侧”观的不同,可庐山终究还是庐山,而并没有化成华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德经》第一章从认知学视角进行解读,揭示了道、名、无、有等核心概念的深层含义。道,虽可言说,但言说的道与本质的道有所不同。名,即名称和概念,其解释也难以涵盖事物本身的丰富内涵。无,代表事物的初始状态,强调关注事物的细微之处;有,则指事物共同构成了“玄”的思维方法,即从不同角度反复观察事物以全面认知。进一步地,“玄之又玄”揭示了认知的深层次,包括可名与常名的区别以及细部与整体的观察方法。可名指对事物的知识表述,而常名则指更深层次的认知,包含经验、理性和智慧。此外,细部与整体的观察方法也是“玄之又玄”所强调的,旨在帮助人们更全面地理解事物。总的来说,《道德经》第一章不仅讲述了思维方法和认知方法,也为行为和行动提供了指导。然而,本文仅涵盖了第一章的解释,对于全文81章的解释,需要进一步参考其他资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