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道德与法律关系

合集下载

道德与法律的关系是什么

道德与法律的关系是什么

道德与法律的关系是什么1、目的一致,道德和法律都是行为规范,都是重要的社会调控手段。

二者都是重要的社会调控是手段。

两者在根本目的上具有一致性2、内容转化,道德一般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维护社会秩序所要求的最低限度的道德,是必须遵守的道德。

另一类是有助于提高人的精神素质、增进人与人之间和谐关系的较高要求的道德,是应当遵守的道德。

前者通常上升为法律,也是法律所调整的内容。

3、功能互补,道德在调整范围上对法律具有补充作用。

有些行为不宜由法律调整或者本应由法律调整但因立法滞后而尚"无法可依"的,道德调整就起了补充作用。

同时,法律在约束力上对道德具有补充作用。

相比法律,道德的约束是软约束,因此,重要的道德转化为法律,就可以依靠国家强制力来保证实施。

4、相互促进。

法律对传播道德具有促进作用。

法律的实施,往往就是一个惩恶扬善的过程,不但有助于人们法律意识的形成,还有助于人们道德观念的培养。

因为法律与道德的评价标准虽有不同,但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是一致或相近的,而且更为明确,所以法律的实施对道德观念的培养可以起到强化促进作用。

同时,道德对法律的实施也具有促进作用。

遵纪守法通常是道德最基本的要求,增强道德观念有助于人们自觉守法。

扩展资料道德和法律在一些情况下会相互转化。

一些道德,随社会的发展,逐渐凸现出来,被认为对社会是非常重要的并有被经常违反的危险,立法者就有可能将之纳入法律的范畴。

反之,一些过去曾被视为不道德的因而需用法律加以禁止的行为,则有可能退出法律领域而转为道德调整。

道德与法律、德治与法治的关系

道德与法律、德治与法治的关系

道德与法律、德治与法治的关系:
①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

②以法治承载道德理念,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

③法律与道德相辅相成,法治与德治相得益彰。

④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

法律和道德都具有规范社会行为、调节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在国家治理中都有其地位和功能。

法安天下,德润人心。

论道德与法律的关系分析论文

论道德与法律的关系分析论文

论道德与法律的关系分析论文道德与法律的关系论文篇1浅谈道德与法律的关系道德与法律有许多相似之处,但毕竟二者属于不同的社会调整规范,有着各自的调整领域。

对它们的调整范围界限不清的话,会导致社会评价标准不一,终将造成社会秩序的混乱。

法律与道德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产生方式上,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行为规范体系,道德是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自发形成的共同认识;第二,在调整对象上,道德通过影响人们的内心信念来调整外部行为,而法律则直接指向人的外部行为;第三,在调整范围上,道德调整的范围几乎覆盖社会生活的每一个领域,相比较来说,法律调整的范围就很有限了,法律调整的主要是对国家利益、公共利益和他人利益产生实在影响的行为和关系;第四,在表现形式上,道德存在于观念中,缺乏明确的标准,而法律是确定且逻辑严密的规范的集合;第五,在调整手段上,道德主要依靠人们内在信念和社会舆论的谴责来发挥作用,而法律主要依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

道德与法律的冲突。

大多数情况下,道德与法律在本质上是统一的,但在实践中二者发生冲突的现象时有发生。

道德与法律产生冲突的原因有哪些呢首先,法律与道德之间不是对等的关系。

违法行为在受到法律制裁的同时,还要受到社会道德的谴责,而违背道德的行为却不一定违反法律。

究其原因,并不是所有的道德规范都具有法律效力,统治阶级通过立法的形式把体现本阶级利益的道德准则上升为法律,从而维护统治的社会价值观念基础。

反之,若把所有的道德准则都变成法律,那么道德就取代了法律的地位,这与制定法律的初衷是相悖的。

其次,一方面,法律对道德变化的适应具有滞后性。

道德观念随着物质条件的发展而变化,这种变化需要在长时间的潜移默化中完成,而法律通常产生于道德之后,加之法律的稳定性的要求,法律不能及时快速地作出相应地调整。

另一方面,法律在制定时往往具有前瞻性,可能超越当时的主流社会道德。

当道德与法律的步调出现不一致,二者之间的冲突就随之产生了。

法律与道德的辩证关系

法律与道德的辩证关系

法律与道德的辩证关系在人类社会中,法律和道德是两个不可或缺的概念,它们在维持社会秩序和规范人们行为上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法律和道德之间存在着一种辩证的关系,既相互补充又存在着相互矛盾。

首先,法律是一种由国家制定和实施的具有强制力的规范,其目的是维护社会秩序和保障人民的合法权益。

法律的依据是法典和法律法规,通过对个体行为的界定和限制,来保证社会的正常运行。

法律的制定具有普遍性和强制性的特点,它要求人们遵守和执行,不容置疑。

然而,道德则强调个体内心的准则和行为规范,是人们根据良知、自律和情感等内在价值判断的凝聚。

道德所要求的行为并不是通过法律强制,而是基于人们内心的自愿和选择,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爱和尊重。

道德是精神世界的伦理准则,它超越了法律的法规和制约,成为一个更广泛的社会行为规范。

尽管法律和道德在目的和形式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但它们之间又有一种辩证的关系。

首先,法律往往依赖于道德的基础和支撑。

法律的制定是建立在人们对于善恶、公正和公共利益等道德观念的共识之上,因此,道德是法律制定的前提和基础。

例如,法律规定人们不得盗窃,这是因为人们对于私人财产的尊重和道德观念中的“不可侵犯”原则。

另外,法律也可以强化和鼓励人们的道德行为。

通过法律的约束力和惩罚措施,可以遏制人们的邪恶行为,同时也起到提倡和引导良好行为的作用。

然而,法律和道德也可能存在相互冲突的情况。

有时候,法律并不能完美地满足人们对于道德与公正的追求。

例如,当法律与道德出现矛盾时,人们可能面临着道义选择的困扰。

那些依法行事但不符合道德的行为,可能引发社会的不公正和不满。

在这种情况下,道德往往会成为人们对法律发出批评和争议的依据,反过来也促使法律的改进和完善。

因此,法律和道德的辩证关系需要在社会发展中得到平衡和协调。

政府和立法者应该通过制定和修改法律来适应社会的不断变化和进步。

法律的合理性和公正性是保障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因素,这需要立法者充分考虑到道德价值观和社会公众的声音,使法律更加符合社会的正义和道德标准。

法律与道德的关系大学思政

法律与道德的关系大学思政

法律与道德的关系:大学思政引言法律与道德是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两个重要概念。

它们在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在大学思政教育中,理解和探讨法律与道德的关系对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法治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分析法律与道德的关系,探讨其互动和相互影响,以期引发对法律与道德的思考与讨论。

法律与道德的定义法律是由国家权力确定的社会规范,是社会行为的强制性规则和规范。

它通过立法程序制定,具有明确的法律适用范围和执行机制。

道德是人们对善恶、对人类生活及行为准则的思考和判断,是社会共识和道德观念的规范。

道德来自人们内心深处的道德感和道德良知,是一种人类本能的行为规范。

尽管法律与道德有着不同的来源和性质,但它们都是社会规范的表现形式。

法律与道德有着内在的联系和相互依存,它们的关系既有相互促进,又有相互制约的一面。

法律与道德的相互促进法律引导道德法律是国家权威的体现,通过法律规范来引导和约束人们的行为。

法律规定了各种社会行为的规范和红线,确保社会秩序的稳定和公平,通过法律的规范,可以促使人们遵循道德准则。

道德支持法律道德是社会共识和道德观念的规范,它与法律往往存在着高度一致性。

道德约束是人们内心的驱动力,人们自觉遵守道德规范,促使法律得以有效执行。

法律与道德的相互制约法律约束道德尽管法律和道德通常是一致的,但也存在着法律约束道德的情况。

法律作为外在的强制机制,有时可能迫使人们违背自己的道德准则。

例如,某些不合理的法律规定可能违背了人们的正义感和社会良心。

道德制约法律道德标准是人类内心的行为规范,它可以对法律施加制约。

当法律与道德相冲突时,人们会依据自己的道德判断对法律进行质疑和批判,通过道德声音的表达来推动法律的完善和进步。

大学思政教育中的法律与道德大学思政教育是指高校在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一种教育形式。

在大学思政教育中,法律与道德的关系是必须要加以重视的。

关于法律和道德的关系

关于法律和道德的关系

关于法律和道德的关系1.存在状态随着社会的发展,以习俗、习惯和道德去调整全部的社会关系已经不可能,社会需要更强有力的、更广泛的、普遍的标准去规范人们的行为,法律也就应运而生。

法律的出现,并非由此结束道德的历史使命,道德仍然在社会生活中对人们的行为起着不可忽视的规范作用。

我们可以这样概括法律和道德的一般关系:道德所禁止或许可的也为法律所禁止或许可。

如在日常生活中,杀人、抢劫、欺诈等行为是违反道德的,在法律上也是禁止的;而诚实信用、见义勇为、尊老爱幼等都是道德上赞许的,法律上也是许可的。

道德上不许可但是法律上是许可的。

例如,因超过诉讼时效而失去胜诉权,法律是许可的,但却是道德所不容的。

道德许可的,但法律上是不许可的。

复仇,在法律上是禁止的而在道德的层面上却是许可的,甚至是有意义的。

一般来说,当法律与道德冲突时,道德可以作为衡量法律优劣的标准,可以从价值上指引法律;而法律则可以校正道德的标准。

2.联系与区别2.1法律与道德的联系其一,相互渗透。

法律贯穿道德的精神,道德从价值上指引法律。

法律的很多规范都是根据道德原则或规范制定的。

而道德的许多内容又是从法律中汲取的。

其二,相互制约。

道德可以对法律的公正性及其程度作出评价以保持法律发展的伦理方向。

而通过立法和司法的环节又可以促使某些道德规范的发展和完善以制约不道德行为不得越出法律许可的范围。

其三,相互保障。

从实质上讲,凡是违反法律的行为,同时也是或可能是违反道德的行为;凡是违反道德的行为,也是或可能是违反法律要求的行为,尽管不一定必须直接追究违反者的法律责任。

其四,相互转化。

相互转化关系首先表现为“引德入律”或“从律到德”这样两个过程,道德规范作为社会自律的内容,可以转化为法律规范的社会他律的内容,而随着法治的加强和人们法律意识的提高,法律规范中他律机制,也会逐步内化为人们道德自律的机制。

2.2法律与道德的区别(1)产生的背景不同。

道德是在原始规范的基础上产生的,最早表现为禁忌、风俗和礼仪等。

法律与道德的三种基本关系

法律与道德的三种基本关系

法律与道德的三种基本关系李林2012-10-29 14:50:26 来源:北京日报实践证明,在现代社会,任何国家的法律和道德都是不可能完全分离的。

那么,究竟该怎样认识法律与道德之间的关系?我认为,从法理学和伦理学方面来看,法律与道德存在三种基本关系:一是道德的法律化。

即通过立法把国家中大多数的政治道德、经济道德、社会道德和家庭伦理道德的普遍要求法律化,使之转变为国家意志,成为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行为规范。

一般来讲,道德是法律正当性、合理性的基础,道德所要求或者禁止的,往往是法律做出相关规定的重要依据,因此,大多数调整社会关系和规范社会行为的立法,都是道德法律化的结果。

在我国,社会主义道德是法律的源泉,是制定法律的重要依据,是评价法律善恶的重要标准。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立法工作,不断加强民主科学立法,经过30多年的努力,我国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在这个法律体系中,许多法律规定的内容,都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的内在要求,是社会主义道德法律化的积极成果。

例如,我国法律规定诚实守信、赡养父母、抚养子女、尊重和保障人权、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等等,总体上都反映或者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的价值取向和基本要求。

二是道德的非法律化。

道德与法律毕竟是两种不同的社会行为规范,在一个国家或者一个社会的大多数道德已经或可以法律化的同时,也必须承认少数或者某些道德是不能法律化的。

例如,男女之间的恋爱关系、同事之间的友爱关系、上下级之间的关爱关系、孝敬父母的伦理要求以及公而忘私、舍己为人、扶危济困等道德追求,一般是很难纳入法律调整和强制规范的范畴而使之法律化的。

在某些道德不能或不宜法律化的情况下,不要随意使这些道德问题成为法律问题。

三是某些道德要求既可以法律化也可以非法律化。

目前,有的地方出现的见利忘义、不讲信用、欺骗欺诈等现象,从一定意义上说明我国法律对于促进和保障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存在一定程度上的滞后。

论法律与道德的关系

论法律与道德的关系

论法律与道德的关系摘要:古至今,法律与道德之间的关系一直是法理学界的难题。

二者之间既是互相对立又相互统一。

法律与道德都是社会规范,二者间存在联系,其相同点都是调整人们的行为,同时二者之间也存在许多区别。

关键词:法律;道德;价值法律与道德这二者之间的关系十分微妙,它们之间的关系不仅在哲学界、法学界甚至在社会科学界一直都是学者们不断研究的问题。

法律与道德缺一不可,它们相辅相成。

目前,我国正在建设法治国家,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它们之间的关系,,发挥这两种资源的配合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法律与道德的内涵1.1法律的定义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为了解决纠纷,建立良好的社会秩序,从而产生了法律。

法律是指国家认可并由享有立法权的立法机关制定规范的行为准则,它的特点在于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以规定人们之间的权利和义务为内容,对全社会公民具有普遍约束力。

法律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都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地变化着自己的形式,而且紧紧的跟着时代的步伐。

1.2道德的定义道德是一种观念标准,其作用是衡量某种行为是否正当。

有了道德,人们才能分清什么是善与恶,什么是荣誉与耻辱。

道德对建立和谐社会的发展有着巨大作用,如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1]:一是道德具有认识作用,它教导人们正确的认识到自己对家庭、对社会和对国家应承担的责任和应该尽到的义务,在帮助人们树立健全人格的同时,对其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进行正确引导。

从而能够使人们选择正确的生活方式,也能够帮助人们规范自己的行为。

二是道德具有调节作用,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会产生各种矛盾,这个时候道德充当着润滑剂的功能,帮助人们解决矛盾,减少摩擦,进一步促进社会和谐。

2法律与道德的区别法律和道德都是规范人们行为的准则,但是两者还是有本质上的不同。

总的来说,道德对人们行为的约束主要是思想方面的,比如人生目标、生活意义等。

相对来说,法律则是从精神方面约束人们的行为,更加注重对行为的控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道德与法律的关系【摘要】法律与道德都是人类社会特定经济关系的产物,法律与道德关系为中国历代统治者所重视。

法律与道德虽然属于不同范畴,调整着不同领域的社会关系,两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渗透、互相支持、互相转化、相辅相成。

法律与道德的有机结合、协同发展,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不能把二者划分开来,在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中,道德与法律更是一个亘古不变的话题。

通过历史演进的客观规律不难发现,从法律的产生,再到实现法治就是一个道德和法律相互演进的过程。

而在漫长的历史进化过程中,儒家的伦理道德对各个阶段各个时期中国的法制建设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倡导意义。

【关键词】:法律,道德,关系分析法律与道德都是人类社会特定经济关系的产物,法律属于社会制度范畴,道德属于意识形态范畴。

两者都是调控社会关系和人们行为的重要机制。

法律是由国家制定并强制实施的行为规范,道德是依靠人们的内心信念、传统习惯和思想教育调整行为的规范。

两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渗透、互相支持、互相转化、相辅相成。

法律与道德的有机结合、协同发展,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一、道德和法律的概念:(一)道德的概念:在一定的物质条件下,依靠内心信念,社会舆论和传统习惯来维持的,借以评判人们的思想和行为的,关于善与恶,好与坏,优与劣,光荣与耻辱,正义与邪恶,公正与偏见,诚实与虚伪,野蛮与文明等观念、原则以及规范的综合体系。

可分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以及婚姻家庭道德。

①(二)法律的概念:法是有国家制定的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施的,反映着统治阶级意志的规范系统,这一意志的内容是由统治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它通过人们在相互关系中的权利,义务,确认,保护和发展对统治阶级有利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

②二:道德和法律的区别:法律和道德随同属于意识形态领域,有着密切的联系,但两者毕竟属于不同的规范体系和调控机制,有各自的性质和界定,无可避免的存在着差别(一)产生的条件不同;纵观中国社会历史的演进历程,原始社会没有现代意义上的法律,氏族公社的大背景下首先产生的是道德规范和神秘的宗教禁忌,随着历史发展,封建社会下国家机器的产生勾画了法律的雏形,终于在原始社会末期,随着氏族制度的解体以及私有制度的产生、确立而出现。

然而道德的产生则是与人类的产生则是与人类的产生同步,由最古老的社会规范逐渐发展完善, 经过历史沉淀来维系整个社会最基本的规范,没有道德的约束,整个社会便没有了存在的依托。

法律的产生以利益多元化和利益冲突普遍化为条件,道德的产生则是以社会中的人际交往为条件。

(二) 本质不同;法律的本质是“他律”道德的本质是“自律”。

法律主要表现在他的外在强制力上,而这一手段的作用形式就是国家机器。

而这些强制手段往往具有一定的暴力色彩,如剥夺财产甚至生命。

可以对整个社会形成一种有形的威慑力,进而保障正常社会秩序的进行,迫使其被动的遵从法律。

道德则是通过内心信念主观上来对自己的实践行为做出自愿的约束,他无法借助外在的强制力进行,因为主观无法做到与客观的真正调和,外在力量无法改变一个人的内心想法。

而道德其实质是通过社会软文化的教育,引导,影响等自觉形成。

单纯的是一种心理认可,随时会因外物的变化而变化。

(二)表现形式不同;法律与道德在形式上都是主观的产物,集中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通过统治阶级做出具体的立法规范强制地施加给社会成员,以维护社会稳定,它是国家制定或认可的一种行为规范。

最直观的就是通过具体的刑法,民法,商法等表现。

道德是人们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自发形成,是有条件的,具有历史性,地域性等特征。

他不需要某个强制机构来对其做出明文约束。

他所确立的思想内容存在于人们的意识世界。

具有抽象性,可感性。

(三)调整范围不同;道德通过调解人们的内部意识,最终达到调解人们的外部行为的目的。

它的调节范围远比法律要宽泛许多,在道德的调解过程中有些角落时无法用法律来做出具体的规范和调节的,比如人与人之间的友情,亲情,爱情,在感情没有转化的更加具体之前很难用法律来衡量。

法律虽然也考虑内在意识,但只要是合乎法律要求的行为规范,法律则不会考虑其动机。

法律维护的只是外部的行为,对于思想犯罪并不采取法律措施对其制裁。

(四)规范体系的构成不同:法律形成了严密的立法体系与结构。

有独立的部门、制度、政策,与国家政权的组织紧密相连。

道德没有具体特定的规范和组合体系,其组织能力比法律要低很多。

(五)内容要求不同;法律要求权利与义务对等,而道德只强调义务很少论及权利。

几年前重庆科技学院大学生“搭人梯”救落水儿童的事迹感动了许多人,而救人的大学生只是出于道德义务,道德形象传承至今。

其家人在事后也并未要求落水儿童家属赔偿。

此时道德解决了法律所不能解决的问题。

(六)道德与法律在本质特征上的区别道德是把握世界方法的特殊性,它主要是以个人为主体来认识和调节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利益关系的,且道德具有特殊的稳定性,它也具有判断对象的特殊性,调节范围的广泛性。

而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法律的实施方式是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法律具有普遍约束力,法律的内容是规定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关系,并且这些权利与义务是由国家确认和加以保障的。

三、道德和法律的联系:(一)道德和法律在约束人们行为上的联系法律的形成有两种形式:即“制定法律”和“认可法律”。

法律的制定都也是综合考虑了道德而制定的,也不与道德观念相冲突,它更不违背原有的道德观念,根据道德要求而最终成立相应的法律条文。

而“认可法律”是国家的立法机关根据实际需要,对某些已经存在的风俗习惯、道德规则、宗教教规等加以确认,赋予其法律效力,使之成为法律。

它主要是以当前社会中存在的某些道德观念加以法律化,使之权威化,对全国公民都时起到作用,以达到最大的社会效应。

(二)道德与法律所引起的社会效应上的联系在现实的社会中,几乎没有人不知道道德和法律,道德和法律在人们心中早已根深地固了,它们共同成为人们的一种思想观念,二者所引起的社会效应也是不可估量的。

道德与法律都是社会意识形态,是由社会物质条件所决定的,都是为经济基础服务的上层建筑,同时又受到一定的政治和社会意识形态的直接影响,为实现一定阶级的政治和社会意识形态服务。

法律与道德的主要内容与基本原则是一致的。

(三)相互渗透;法贯穿着道德精神,许许多多的法都是建立在道德基础之上,根据道德原则或规范制定,而道德的许多内容又是从法律中汲取的。

1法律道德化:所谓法律的道德化,主要侧重于守法的过程,指的是法律主体把守法内化为一种道德义务,以道德义务对待法律义务。

中国封建社会常常出现超法律的道德,以法律的形式强迫给人植入某些极端的道德准则与规范。

2道德法律化:所谓道德的法律化,主要侧重于立法过程,指的是立法者将一定的道德理念和道德规范或道德规则借助于立法程序以法律的、国家意志的形式表现出来并使之规范化、制度化。

违反道德的并不能当然就是违反法律的。

原因在于并非所有的违反道德的行为都能上升为法律或确立为法律。

能够上升和确认为法律的道德要求,只是公认的社会道德的一部分。

有相当一部分道德要求仍然需要停留在道德领域,由道德规范来加以约束和调整。

只有广泛的被社会所接受和承认的最低道德底线才可能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

而那些较高的道德准则只能是法律的理想状态。

没有任何一部法律要求公民向感动中国的人物学习,如果达不到那样的高度,则将受到法律的严惩。

这是违背客观规律的道德的法律化。

(四)相互制约:道德通过对法的某些公正性的条令以及公正程度的评价,促使法符合统治阶级的意志,从宏观上保持法的方向。

法则通过具体的行为规范,条令,以立法、司法的方式促进某些道德行为的完善和发展,制约不道德的行为。

如正当防卫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而故意伤害则必将受到法律的严惩和道德的谴责。

(五)相互保障:凡是法所禁止的东西也是道德所不允许的。

凡是法所要求鼓励的,也是符合道德规范应该大力推崇的。

从法和道德的实质上讲:法与道德应该是统一的,这也就必然决定了法是道德的政治支柱,道德是法的力量之源。

(六)道德与法律所引起的社会效应上的联系在现实的社会中,几乎没有人不知道道德和法律,道德和法律在人们心中早已根深地固了,它们共同成为人们的一种思想观念,二者所引起的社会效应也是不可估量的。

(七)道德与法律的本质联系(1)道德是法律的评价标准和推动力量,是法律的有益补充。

(2)法律是传播道德的有效手段之一。

(3)道德和法律在某些情况下会相互转化。

四、道德和法律是相互联系的表现它们都属于上层建筑,都是为一定的经济基础服务的。

它们是两种重要的社会调控手段,自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来,任何社会在建立与维持秩序时,都不能不同时借助于这两种手段,只不过有所偏重罢了。

两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益、相互推动的。

其关系具体表现在:1、法律是传播道德的有效手段。

道德可分为两类:第一类是社会有序化要求的道德,即一社会要维系下去所必不可少的“最低限度的道德”,如不得暴力伤害他人、不得用欺诈手段谋取权益、不得危害公共安全等;第二类包括那些有助于提高生活质量、增进人与人之间紧密关系的原则,如博爱、无私等。

其中,第一类道德通常上升为法律,通过制裁或奖励的方法得以推行。

而第二类道德是较高要求的道德,一般不宜转化为法律,否则就会混淆法律与道德,结果是“法将不法,德将不德”。

法律的实施,本身就是一个惩恶扬善的过程,不但有助于人们法律意识的形成,还有助于人们道德的培养。

因为法律作为一种国家评价,对于提倡什么、反对什么,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而法律所包含的评价标准与大多数公民最基本的道德信念是一致或接近的,故法的实施对社会道德的形成和普及起了重大作用。

2、道德是法律的评价标准和推动力量,是法律的有益补充。

第一,法律应包含最低限度的道德。

没有道德基础的法律,是一种“恶法”,是无法获得人们的尊重和自觉遵守的。

第二,道德对法的实施有保障作用。

“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

执法者的职业道德的提高,守法者的法律意识、道德观念的加强,都对法的实施起着积极的作用。

第三,道德对法有补充作用。

有些不宜由法律调整的,或本应由法律调整但因立法的滞后而尚“无法可依”的,道德调整就起了补充作用。

3、道德和法律在某些情况下会相互转化。

一些道德,随社会的发展,逐渐凸现出来,被认为对社会是非常重要的并有被经常违反的危险,立法者就有可能将之纳入法律的范畴。

反之,某些过去曾被视为不道德的因而需用法律加以禁止的行为,则有可能退出法律领域而转为道德调整。

法律与道德又相互交叉与渗透,其两个重要表现为:一是法律意识与道德观念具有同一属性而相互联系,二是法律规范与道德规范的调控范围有所重叠而相互包容。

一般来说,凡是法律所禁止和制裁的行为,也是道德所禁止和谴责的行为;凡是法律所要求和鼓励的行为,也是道德所培养和倡导的行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