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理工大学有机化学(7学分)教学大纲Word版
化工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化学化工学院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课程教学大纲化学化工学院化工系编制2010年目录1.《有机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3)2.《有机化学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18)3.《物理化学Ⅱ》课程教学大纲 (21)4.《物理化学Ⅱ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38)5.《化工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43)6.《化工原理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56)7.《实验设计与数据处理》课程教学大纲 (59)8.《计算机在化工中的应用》课程教学大纲 (66)9.《生物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69)10.《高等有机合成》课程教学大纲 (92)11.《胶体与界面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96)12.《仪器分析Ⅱ》课程教学大纲 (101)13.《高分子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110)14.《化学工艺学》课程教学大纲 (120)15.《化工热力学》课程教学大纲 (124)16.《化学反应工程》课程教学大纲 (138)17.《化工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148)18.《化工制图》课程教学大纲 (152)19.《化工专业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162)20.《化工仪表及自动化》课程教学大纲 (164)21.《化工设备设计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175)22.《化工综合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178)23.精细有机合成》课程教学大纲 (181)24.《精细化工工艺学》课程教学大纲 (193)25.《专业英语》课程教学大纲 (197)26.《文献检索与科技论文写作》课程教学大纲 (212)27.《分离工程》课程教学大纲 (219)28.《化工系统工程》课程教学大纲 (225)29.《化工安全工程》课程教学大纲 (229)30.《工业催化》课程教学大纲 (234)31.《表面活性剂》课程教学大纲 (241)32.《涂料与胶粘剂》课程教学大纲 (254)33.《食品与饲料添加剂》课程教学大纲 (269)34.《日用化学品》课程教学大纲 (277)35.《染料与颜料》课程教学大纲 (290)36.化工制药》课程教学大纲 (298)37.《精细化学品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303)38.《市场营销导论》课程教学大纲 (307)39.《企业管理》课程教学大纲 (314)40.《化工技术经济》课程教学大纲 (321)41.《绿色化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334)42.《化工环境工程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337)43.《化工产品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345)44.《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认识实习》教学大纲 (348)45.《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金工实习》教学大纲 (350)46.《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生产实习》教学大纲 (352)47.《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毕业实习》教学大纲 (355)《有机化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代码:课程名称:有机化学英文名称:organic chemistry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学时:72学分:4适用对象:化学与化工学院各专业考核方式:考试(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30%)先修课程: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二、课程简介中文简介:有机化学是研究有机化合物的来源、组成、结构、合成方法、性能、应用以及有关理论的一门化学基础课。
《有机化学》教学大纲

《有机化学》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中文名称:《有机化学》英文名称:《Organic Chemistry》课程编码:0801111B、0801112B总学时:93总学分: 6适用专业:化学专业课程类别:专业基础及核心课先修课程:无机化学、大学物理二、课程的性质、目标和任务有机化学是研究有机化合物的组成、结构、性质、反应机理和合成方法等内容的一门科学,是化学专业重要专业基础及核心课程之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建立起有机化合物“结构—性质—合成”之间的关联性,掌握有机化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同时,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学风和坚实的唯物主义思想,并了解本学科最新科研成果和发展趋势,为胜任中学有机化学教学和进一步研究生教育打下坚实基础。
三、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根据课时要求,建议第一学期安排前7章内容(45学时),第二学期安排后9章内容(48学时)。
其中,第八章、第十六章和第十八章不作为课堂讲授内容,供学有余力的学生自学。
四、课程教学内容及要求第一章绪论(4学时)【教学目标与要求】1.了解有机化学的发展简史以及有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学等概念的涵义。
2.掌握有机化合物的特性,并能从结构上加以解释。
3.理解有机化合物按碳骨架和按官能团分类的两种方法,掌握官能团概念的涵义以及一些官能团的名称,并能根据官能团判断有机化合物所属类别。
4.了解共价键理论和分子轨道理论的概念、基本要点以及它们的主要区别;能够应用共价键理论和分子轨道理论的基本概念定性地理解、解释有机化合物的结构。
5.掌握键长、键角、键能、极性共价键、非极性共价键、偶极矩等概念的涵义;能够区别键能和键的离解能以及根据元素电负性判断键矩的方向。
6.掌握有机化合物分子中的共价键的形成和断裂方式,掌握均裂、异裂、自由基反应、离子型反应、亲电反应、亲核反应、亲电试剂、亲核试剂、过渡状态和中间体等概念的涵义。
7.掌握BrΦnsted-Lowry酸碱、Lewis酸碱以及共轭酸、共轭碱、酸碱络合物等概念的涵义。
有机化学大纲(应用化学专业)

《有机化学》课程教学大纲Orgonic Chemistry适用于四年制本科应用化学专业学分:6 理论学时:64一、课程的性质、任务和要求《有机化学》课程是应用化学专业的一门必修专业基础课。
本课程共64学时,4学分。
考试课。
有机化学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通过本大纲所规定的全部教学内容的学习,较熟练地掌握有机化合物的基本性质、分类、命名、反应类型及机理、制备方法、鉴别和有几化合物之间相互转化的基本规律;培养学生初步具有选择有机化合物合成方法的能力及基本知识和理论,为工业分析与检验学科其他后续课程(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复合材料学和复合材料聚合物基体等)打下牢固基础。
同时授予学生特有的思维、推理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本课程后,要求学生应达到要求:1. 熟练掌握各类有机化合物的分类和命名。
2. 熟练掌握各类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及其官能团的特征。
3. 掌握有机化合物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以及鉴别方法。
4. 掌握各类主要有机化合物合成的主要方法。
5. 掌握某些重要的反应规则及反应历程。
6. 了解各类化合物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规律。
二、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关系、主要参考教材先修课程:无机化学、分析化学等教材名称:《有机化学》付建龙、李红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9.9年。
参考资料:《有机化学》天津大学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有机化学》高鸿宾编化学工业出版社(第三版)。
三、课程内容第一章绪论主要内容:有机化学和有机化合物的定义、有机化合物的特点、有机化合物结构理论、有机化合物的分类及研究方法。
第二章烷烃主要内容:烷烃的通式、同系列、同系物、烷烃的命名、烷烃的结构、烷烃的化学性质、杂化轨道理论、碳原子类型、氢原子类型及烷烃的应用。
重点与难点:杂化轨道理论第三章烯烃和二烯烃主要内容:烯烃及二烯烃的命名、异构现象、烯烃的结构、烯烃的物理性质及化学性质、烯烃的制备及用途、亲电加成及加成规则、诱导效应及共轭效应。
(完整版)有机化学有机化学教学大纲

《有机化学》教学大纲课程编号:1513P0005 课程类型:专业必修课程名称:有机化学英文名称:Organic Chemistry学分:4 适用专业:应用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有机化学》是应用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在学习无机与分析化学的基础上,比较系统地获得有机化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及学习有机化学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在创造性思维、了解自然科学规律、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获得初步的训练。
本课程是研究有机化合物的制备、结构、性质及其应用的科学。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认识有机化合物结构和性质的关系,熟悉各类有机物的相互转化及其规律,了解本学科范围内重大的科技技术新成果及发展方向,为进一步学习后继专业课,培养造就应用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人才打好基础。
二、课程教学目标课程教学目标体现为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素质三方面的目标。
1.专业知识目标1.1 掌握一般有机化合物的命名、各类化合物的制备及主要的物理和化学性质,熟悉主要有机试剂及其具体应用;1.2 熟悉各类有机物的定性鉴定、分离方法,了解某些定量测定方法;1.3 掌握一般有机化合物分子结构与性能的关系;掌握有机活泼中间体碳正离子、碳负离子、自由基的生成和反应;1.4 基本掌握自由基取代、亲电加成、亲核加成、消除和芳香族亲电取代、亲核取代的反应机理。
2.专业技能目标2.1 运用结构理论、热力学、动力学来解释一般有机化合物的稳定性和有机反应的可行性;2.2 运用诱导效应、共轭效应解释碳正离子、碳负离子、游离基等活性中间体的稳定性;2.3 运用立体化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解释部分有机反应的机理。
3.专业素质目标3.1 具有基本的查阅国内外文献的能力;并具备基本的阅读英文文献的专业英语水平;3.2 具有良好的有机化学逻辑思维能力,从有机化学角度分析解决相关问题;3.3 具备基本的从事有机化学科学研究的专业素质和技能。
2024版《有机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含氮杂环化合物的化学性质
取代反应、加成反应、氧化还原反 应等
含氮杂环化合物的物理性质
沸点、熔点、溶解度等
08
糖类化合物
单糖
定义与结构
单糖是不能再水解的糖类,如葡 萄糖、果糖等;它们具有醛基或
酮基,以及多个羟基。
物理性质
单糖通常为无色晶体,易溶于水, 有甜味。
化学性质
单糖可以发生氧化、还原、酯化、 醚化等反应;它们还可以与蛋白质、 脂质等生物分子发生相互作用。
过氧化物等。
输入 物标理性题质
醚类化合物通常具有较低的沸点和较好的溶解性。它 们在水中的溶解度较小,但易溶于有机溶剂。
定义与分类
化学性质
醚类化合物在有机合成、溶剂、麻醉剂等方面有广泛 的应用。例如,乙醚是一种常用的有机溶剂和麻醉剂,
也是制备其他有机化合物的重要原料。
用途
醚类化合物的化学性质相对稳定,但易发生开环聚合、 氧化等反应。其中,开环聚合反应是醚类化合物在特 定条件下发生的重要反应之一。
硫醇、硫酚、硫醚
01
硫醇
硫醇是一类含有硫氢基(-SH)的有机化合物,具有类似于醇的性质,
但更易被氧化。硫醇在有机合成和药物制备中有一定的应用。
02
硫酚
硫酚是含有硫氢基的芳香族化合物,其性质与酚类化合物相似,但具有
更强的还原性和亲核性。硫酚在染料、医药和农药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
03
硫醚
硫醚是含有硫醚键(-S-)的有机化合物,性质与醚类化合物相似,
但具有更高的化学稳定性和热稳定性。硫醚在有机合成、高分子材料和
功能性材料等方面有重要的应用。
05
醛、酮、醌类化合物
醛类化合物
《有机化学》课程标准(大纲)

《有机化学》课程标准(⼤纲)《有机化学》学习领域课程标准⼀、学习领域定位《有机化学》学习领域是应⽤化⼯技术、化学制药技术和⾷品加⼯技术等专业的⼀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
他的前修学习领域是《⽆机化学》,他的后续学习领域是各专业的《化学品质量检测技术》以及应⽤化⼯技术专业的《有机合成技术》和《精细化学品⽣产技术》;化学制药技术专业的《药物分析》、《药物合成反应》和《药物制剂技术与设备》、《制药⼯艺学及反应器》;⾷品加⼯技术专业的《粮油加⼯技术》和《⾷品发酵技术》。
本学习领域的⼯作任务以有机物官能团特征为主线按实际⼯位进⾏设计,以烃、含卤衍⽣物、含氧衍⽣物、含氮衍⽣物和杂环化合物等为项⽬载体,设置了六项学习情境,16项⼯作任务。
通过完成由简单到复杂的16项⼯作任务,使学⽣具备制备⼯艺流程及装置辅助设计能⼒;有机物检测基本能⼒;设备运⾏、操作、故障处理能⼒;整个实训过程的操作、检查、评估能⼒。
同时使学⽣具备较强的动⼿能⼒、⽅法能⼒和社会能⼒。
《有机化学》学习领域在应⽤化⼯技术、化学制药技术和⾷品加⼯技术的课程体系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
通过完成本学习领域设置的16项⼯作任务,能够将前修学习领域《⽆机化学》所培养的各项能⼒进⼀步加强和综合,同时为后续学习领域《化学品质量检测技术》、《有机合成技术》、《精细化学品⽣产技术》、《药物合成反应》、《药物制剂技术与设备》、《制药⼯艺学及反应器》、《粮油加⼯技术》和《⾷品发酵技术》奠定基础。
⼆、学习⽬标(⼀)课程总⽬标《有机化学》学习领域通过六项学习情境,共16项⼯作任务的实施,利⽤多媒体教学⼿段讲授相关理论知识,以引导的⽅式结合具体任务的实施,使同学们学会有机物制备、分离、提纯等⽅法。
训练学⽣具备制备⼯艺流程及装置辅助设计能⼒;有机物检测基本能⼒;设备运⾏、操作、故障处理能⼒;整个实训过程的操作、检查、评估能⼒。
同时使学⽣具备较强的动⼿能⼒、⽅法能⼒和社会能⼒。
(⼆)专业能⼒⽬标《有机化学》学习领域通过校内两个实训中⼼、校外实训基地、多媒体教学辅助设备等⼯作设备完成了甲烷的制备、鉴别与应⽤、任⼀烯烃的合成、鉴别及应⽤、⼄炔的制备、鉴别与应⽤、对硝基苯甲酸的合成、任⼀卤代烃的合成、鉴别和应⽤、⼗⼆烷基硫酸钠的合成及液体洗涤剂的制备、酚醛树脂的合成、分离煤油中的⼄醚、⼄醛的合成、鉴别及应⽤、板蓝根的提取、肥皂的制备和应⽤、硝基苯的合成和应⽤、丁腈橡胶的制备和应⽤、⼄酰苯胺的合成和提纯、茶叶中提取咖啡因、单糖、⼆糖、多糖的鉴别和应⽤共16项⼯作任务,使学⽣具备制备⼯艺流程及装置辅助设计能⼒;有机物检测基本能⼒;设备运⾏、操作、故障处理能⼒;整个实训过程的操作、检查、评估能⼒。
有机化学教学大纲

有机化学教学大纲一、课程背景和目标1.1 课程背景有机化学是化学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它研究碳元素化合物的结构、性质和反应。
有机化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在现代化学、生物化学、药学等领域都具有重要应用。
通过学习有机化学,可以深入了解有机化合物的基本结构和反应机理,为进一步研究和应用奠定基础。
1.2 课程目标(1)了解有机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掌握碳元素化合物的命名规则和结构、性质、反应的基本知识。
(2)培养学生运用有机化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
(3)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科学研究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和安排2.1 课程内容(1)有机化学基本概念:有机化学的定义与发展、有机化学的特点。
(2)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与性质:有机化合物的构成、键的性质、分子结构与化学性质的关系。
(3)有机化学的反应原理和分类:酸碱理论、电子位移效应、取代反应、加成反应、消除反应等。
(4)有机化学的重要反应:醇的酸碱性质和醇的重要反应、醛与酮的重要反应、芳香族化合物的特性及其重要反应等。
(5)杂环有机化合物:杂环的结构、命名和合成。
2.2 教学安排本课程共分为16个学时,每周2个学时,每学时45分钟。
具体教学安排如下:第1-2周:重要概念和基本原理的讲解。
第3-4周: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与性质。
第5-6周:有机化学的反应原理和分类。
第7-8周:醇的性质和重要反应。
第9-10周:醛与酮的性质和重要反应。
第11-12周:芳香族化合物的特性及其重要反应。
第13-14周:杂环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命名和合成。
第15-16周:复习和期末考试。
三、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3.1 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除了理论课的讲授外,还将组织学生参与实验、课堂讨论、案例分析和小组合作学习等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
3.2 评价方式(1)平时成绩占总评成绩的30%,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和实验报告等。
(2)期末考试占总评成绩的70%,考核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和理解能力。
有机化学 教学大纲

有机化学教学大纲有机化学教学大纲第一章:导言1.1 课程背景介绍有机化学的重要性以及其在化学领域中的应用。
1.2 教学目标提出本课程的总体目标,并介绍该课程对学生的知识、技能和态度方面的培养目标。
第二章:基本概念及结构2.1 有机化学的定义解释有机化学的概念,强调有机化合物中碳的特殊性质。
2.2 结构与性质关系探讨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如何影响其性质,如熔点、沸点、溶解性等。
第三章:有机化学反应基础3.1 物质与能量的转化介绍有机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包括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
3.2 有机反应的分类分析有机反应的不同分类方法,如取代反应、加成反应以及消除反应等。
3.3 反应机理解释有机反应的机理,包括中间体和过渡态的形成过程。
第四章:有机化合物的合成4.1 碳碳键的形成介绍有机化合物中碳碳键形成的不同方法,如Grignard试剂的使用。
4.2 合成路线图解释如何通过不同的反应步骤来合成目标有机化合物。
4.3 反应条件的选择分析合成中所需的不同反应条件选择,如温度、压力和催化剂的影响。
第五章:有机化合物的分离与鉴定5.1 分离技术介绍有机化合物的分离技术,如蒸馏、萃取和结晶等。
5.2 鉴定方法解释有机化合物鉴定的不同方法,如红外光谱、质谱和核磁共振等。
第六章:有机化合物的性质和应用6.1 功能团的特性探讨不同功能团对有机化合物性质和反应行为的影响。
6.2 药物和天然产物介绍有机化学在药物合成和天然产物提取中的应用。
6.3 应用案例分析分析有机化学的实际应用案例,如染料的合成和塑料的制备。
第七章:实验教学7.1 实验目的与原理介绍每个实验的目的和基本原理。
7.2 操作步骤与安全注意事项解释每个实验的具体操作步骤,并提醒学生注意实验的安全事项。
7.3 结果分析与讨论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并进行结果的讨论与总结。
第八章:评价与考核8.1 评价方式解释本课程的评价方式,如平时成绩、实验报告和期末考试等。
8.2 考核要点指明学生在本课程中需要掌握的重点知识和技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机化学》(7学分)教学大纲《有机化学7学分》(有机化学上4学分,有机化学下3学分)(建议本课程放于二年级)一、教学基本目标有机化学是化学学科的重要分支,它是研究有机化合物的组成、结构、合成、物理性质及有机化合物之间相互转化规律的学科,是化工类各专业的重要基础课,是一门理论和实践性并重的课程。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近代有机化学的基本理论,并具备必要的基本知识和一定的基本技能,为后继课程和进一步掌握新的科学技术打下必要的基础。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和研究方法,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树立辨证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结合科研和生产实际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基本内容第一章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2学时)*有机化合物的含义和有机化学研究的对象;有机化合物的特点;*有机化合物中的化学键,共价键的性质:键长、键角、键能及其键的极性;共价键的断裂方式:均裂、异裂;自由基反应和离子型反应的特点;*有机化合物的酸碱概念;有机化合物的分类;有机化学的现状和发展;*学习有机化学的方法。
第二章烷烃(5学时)烷烃的通式、同系列和构造异构;烷烃的命名——系统命名法;烷烃的结构:甲烷的结构,*碳原子的SP3杂化,?键;*构象:乙烷、正丁烷的构象;*构象的表示方法:透视式、纽曼投影式;烷烃的物理性质;烷烃的化学性质:取代反应:自由基卤代反应,*自由基取代反应历程,*反应中能量的变化、*反应热、*活化能;氧化反应:低级和高级烷烃的氧化,有机化学中氧化反应的含义;异构化反应、裂化反应和裂解反应。
第三章烯烃(7学时)烯烃的通式、同系列和构造异构;烯烃的命名:系统命名、顺反和Z-E命名(次序规则);烯烃的结构:乙烯的结构、*碳原子的SP2杂化、*键;分子轨道理论、成键轨道和反键轨道;*构型;烯烃的主要来源和制法:石油裂解气的分离、*醇脱水、*卤代烷烃脱卤化氢、邻二卤化物脱卤素烯烃的化学性质:双键的加成反应:催化加氢;*亲电加成(X2、HX、H2SO4、HOX、H2O及硼氢化—氧化水解),亲电加成规则(马氏规则)及亲电加成反应历程(含顺式、反式加成);*自由基加成——过氧化物效应及其反应历程;烯烃的氧化:*臭氧化分解、环氧化;聚合反应;-H的卤代、氧化。
第四章炔烃和二烯烃红外光谱(5学时)(一)炔烃炔烃的命名;炔烃的结构:乙炔的结构、*碳原子的SP杂化;炔烃的物理性质;炔烃的化学性质:*加成反应:H2、X2、HX、H2O、及其与HCN、ROH的加成;双分子聚合;氧化反应;炔烃的活泼氢反应——金属炔化物的生成(端炔氢的酸性);*烷基化反应。
(二)二烯烃二烯烃的分类和命名;*共轭二烯烃的结构:1,3-丁二烯的结构、共轭效应、电子离域概念及1,3-丁二烯的分子轨道;共轭二烯烃的化学性质:1,2-加成和1,4-加成;双烯合成(Diels-Alder反应);聚合反应(均聚及共聚);天然橡胶及合成橡胶。
(三)红外光谱*了解红外光谱的基本理论,能根据红外光谱结合反应推导结构第五章脂环烃(4学时)*脂环烃的通式和命名(包括顺、反异构);环烷烃的物理性质;环烷烃的结构及其稳定性;*环己烷的构象:船式及椅式,直立键(a键)及平伏键(e)键、二元取代环己烷的构象式,并能用纽曼投影式表示;环己烷的化学性质:加成反应、取代反应和氧化反应;环烯烃的命名;*环戊二烯的化学性质;萜和甾族化合物的基本结构。
第六章单环芳烃(7学时)*单环芳烃的构造异构和命名;*苯的结构:分子轨道、共振结构式;单环芳烃的来源和制法;单环芳烃的物理性质;单环芳烃的化学性质:*亲电取代反应:卤化、硝化、磺化、付-克烷基化和酰基化反应,芳环上的亲电取代反应历程,苯环侧链取代;*加成反应:催化加氢、加氯*氧化反应:苯环氧化、苯环侧链氧化*苯环亲电取代反应的定位规律,定位规律的解释:电子效应、共振结构式,立体效应,*二元取代苯的定位规律;苯的定位规律在有机合成上的应用。
第七章多环芳烃和非苯芳烃(4学时)联苯及其衍生物的结构、命名和亲电取代;稠环芳烃:萘的结构;*萘的化学性质:亲电取代(卤代、硝化、磺化及酰基化);萘环上亲电取代的定位规则;氧化反应;加氢;非苯芳烃:休克尔规则及其应用第八章立体化学(6学时)手性和对映体:具有一个或二个手性碳原子的对映异构现象;*基本概念:对映体、非对映体、外消旋体内销旋体、差向异构体;*手性分子的表示:透视式、Fisher投影式、Newmen投影式;*手性分子的标记:D-L和R-S标记;外消旋体的拆分(重点化学拆分);手性化合物的合成;环状化合物的立体异构体;不含手性碳原子的化合物的对映异构;第九章卤代烃(8学时)(一)卤代烷卤代烷的分类和命名;卤代烷的制法:烷烃卤化、由烯烃制取、由醇制备;卤代烷的物理性质卤代烷的化学性质*亲核取代反应:水解、氰解、氨解,与醇钠及硝酸银的反应*亲核取代反应历程:SN1和SN2历程,影响亲核取代反应历程的因素(烃基结构、离去基团、亲核试剂、溶剂的极性);消除反应:脱卤化氢,消除反应历程E1和E2,反式消除,影响消除反应历程的因素;与金属钠、*镁作用,*格氏试剂的合成和注意事项;(二)卤代烯烃双键位置对卤素活泼性的影响;氯乙烯的制法;氯乙烯的性质,P-π共轭;3-氯丙烯的制法;3-氯丙烯的性质:*超共轭效应,烯丙基重排;(三)卤代芳烃氯化苄,氯苯制法和性质,苯炔反应历程;(四)多卤代烃氟里昂,四氟乙烯,聚四氟乙烯;第十章醇和醚(6学时)(一)醇醇的命名、构造异构和结构;饱和一元醇的制法:烯烃直接水合与间接水合,烯烃的硼氢化氧化水解,卤代烃的水解,醛、酮和羧酸、酯的还原,通过格氏试剂制备;饱和一元醇的物理性质,*氢键;饱和一元醇的化学性质:醇金属的生成,卤代烃的生成,在酸作用下正碳离子重排,与无机酸反应,*脱水反应,*氧化与脱氢;硫醇的构造、命名、性质和用途。
(二)醚醚的构造和命名;*醚的制法:醇分子间脱水,威廉姆森的合成;醚的物理性质;*醚的化学性质:釒羊盐的生成,醚键的断裂,过氧化物的生成;环醚:环氧乙烷的制法、用途;环氧乙烷、环氧丙烷的性质:与水、醇、氨和格氏试剂作用(含酸性、碱性开环的规律)。
1,4-二氧六环,冠醚、硫醚。
第十一章酚和醌(4学时)(一)酚酚的构造、命名和物理性质;*酚的制法:异丙苯法、芳磺酸碱熔、芳卤衍生物水解;酚的化学性质:*酚羟基的反应:酸性、成酯、成醚*酚芳环上的反应:卤化、硝化、磺化、与羟基缩合、烷基化、与FeCl3水溶液显色反应;酚醛树脂、环氧树脂和离子交换树脂(简单介绍)。
(二)醌苯醌、萘醌、蒽醌的结构和制法。
第十二章醛和酮核磁共振(9学时)醛和酮的构造及命名;醛和酮的物理性质;醛和酮制法:醇的氧化和脱氢、炔烃水合、同碳二卤化物的水解、Friedel-Crafts酰基化反应,芳烃侧链的部分氧化,羰基合成;醛和酮的化学性质:*羰基的结构;*羰基的亲核加成反应(HCN、NaHSO3、ROH、RMgX及氨的衍生物)、亲核加成反应历程及影响亲核加成反应的因素;*a-H的活泼性:羟醛缩合反应极其反应历程(含交叉缩合)、卤代反应、卤仿反应和康尼查罗反应(歧化反应);*核磁共振:简单原理、化学位移、自旋偶合、自旋裂分,对简单有机化合物的核磁共振图谱的鉴别。
[上学期内容到此结束,多余时间为自学、讨论及机动]第十三章羧酸及其衍生物(8学时)(一)羧酸羧酸分类、命名和结构;制备方法:烃的氧化,伯醇或醛的氧化,腈的水解,通过格氏试剂制备;*化学性质:酸性,影响酸性的因素,诱导,共轭,空间效应(场效应)等;羧酸衍生物的生成;还原、脱羧、-H的卤代(含历程)。
(二)羟基酸羟基酸的命名;羟基酸的物理性质;羟基酸的制法:a-卤代酸水解,*Reformatsky反应等;羟基酸的化学性质:酸性、脱水、脱羧。
(三)羧酸衍生物羧酸衍生物的结构和命名;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羧酸衍生物的水解、醇解、氨解,与格氏试剂的反应;羧酸衍生物的亲核取代反应历程(加成-消除反应);羧酸衍生物的还原;酰胺的水解,脱水,霍夫曼降级反应,贝克曼重排,?-己内酰胺及其聚合;蜡,油脂;碳酸衍生物:光气、脲、胍、硫脲;第十四章 ?-二羰基化合物(5学时)?-二羰基化合物的a-H的酸性和烯醇负离子的稳定性;丙二酸二乙酯的合成及其在有机合成上的应用;-丁酮酸乙酯的合成——克莱森酯缩合反应及其反应历程(含交叉缩合反应);-丁酮酸乙酯的酸式分解、酮式分解及其在有机合成上的应用;碳负离子和?-?不饱和羰基化合物的共轭加成——麦克尔反应;活泼亚甲基与醛、酮和酯等的缩合反应。
第十五章硝基化合物和胺(4学时)(一)硝基化合物命名、结构和制法;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与碱作用,缩合反应,*还原反应、*硝基对邻对位上取代基的影响;(二)胺命名、结构;制法:*硝基化合物的还原,卤烷胺化,芳卤氨解,腈的还原;霍夫曼酰胺降级反应,*加布里尔合成法;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碱性,*影响碱性强弱的因素,烃基化,酰基化,与亚硝酸作用,氧化反应,芳胺环上的取代反应,伯胺异腈化反应;季胺盐和季胺碱、*季胺碱的热消除反应;(三)腈和异腈腈的命名和结构;*制法、性质和用途;异腈、异腈酸酯。
第十六章重氮和偶氮化合物(5学时)芳香族重氮和偶氮化合物的命名、结构;*重氮化反应,重氮化反应的条件及注意事项;重氮盐的性质:*放氮反应:重氮基被-H、-OH、-X、-CN等取代;保留氮的反应:还原、*偶合反应;偶氮染料;脂肪族重氮和偶氮化合物,碳烯结构及性质;叠氮化合物和氮烯。
第十七章杂环化合物(4学时)杂环化合物的分类和命名;杂环化合物的结构和芳香性;五元杂环化合物的来源和性质:*呋喃、糠醛、*噻吩、*吡咯、吲哚、靛蓝、噻唑、吡唑及其衍生物,杂环化合物的合成;六元杂环化合物的来源和性质:*吡啶、喹啉、异喹啉、嘌啉及其衍生物。
第十八章碳水化合物(4学时)单糖:*葡萄糖开链式、氧环式、互变异构、变旋光现象、苷碳原子、苷羟基、还原性、脎的生成、醚及酯的生成、增碳和减碳反应;*果糖:开链式、氧环式、以及性质;二糖:*蔗糖、麦芽糖的结构和性质,乳糖、纤维二糖;多糖:淀粉、纤维素及其衍生物的构造和应用。
第十九章氨基酸、蛋白质、核酸(3学时)氨基酸的分类、*命名和*制法(a-氨基酸);氨基酸的性质:*两性、*等电点,加热后脱水反应;肽、多肽的概念;蛋白质的性质;核酸简介。
第二十章元素有机化合物(4学时)元素有机化合物的含义;有机锂化合物的制法和性质;有机铝化合物的制法和性质;有机硅化合物的命名、制法、性质和用途;*有机磷化合物的制法、性质,*Wittig反应及其应用;有机铁化合物——二茂铁的结构、性质。
*第二十一章有机合成设计(8学时)有机合成设计的思路及有关名字的简介;基本骨架的构成:增碳、减碳、成环方法的汇总;在适合的位置引入官能团、除去官能团或进行官能团的转化(归纳举例);利用反应的选择性、保护基与导向基进行正确合理的应用;立体化学控制;复杂有机化合物的合成举例。